高三一轮复习语文人教版知能提升-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1页
高三一轮复习语文人教版知能提升-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2页
高三一轮复习语文人教版知能提升-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3页
高三一轮复习语文人教版知能提升-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4页
高三一轮复习语文人教版知能提升-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1题组1巩固基础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无主体熟人社会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代表着中国传统精华的乡土中国正在发生着深刻的社会变迁。由于我们尚未有现成的理论和概念可以套用,造成阅历描述性、总结性成果大量涌现,理论创簇新见。仅就农夫城乡流淌问题而言,即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离土不离乡”、“城乡二元结构”、“新生代农夫工”等话语主题。总之,有关中国农村社会问题探讨所显现的特点始终是阅历探讨不少,而理论概括不足,直至我们在2019年第1期《读书》上读到《从熟人社会到“无主体熟人社会”》一文,才使得我们有机会看到理论苗头的出现。无主体熟人社会的提出可以说使得费老(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中的很多观点有了时代的呼应,让我们看到中国乡土社会在现代化中所体现的特点。我们知道,熟人社会是由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所形成的一种很成熟的社会形态,由于现代化和都市化的作用,这个形态正在解体之中,可解体下的乡土社会有何特点呢?无主体熟人社会给了我们一个形态或类型上的说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是在一个有着自身文明、历史、思维和习性的社会中发生的。我个人始终认为传统与现代在中国社会不能做两极式的或二元对立的处理。很多学者将传统与现代对立起来,好像要现代就不能有传统,有传统就无法现代。但中国社会从来没有呈现过这样的特征,可见说明中国的有效概念也应当是一个有张力的、交融性的概念。无主体熟人社会符合这一原理,因此它比较真实地说明了中国乡土社会的形态。中国式的概念还有一个特点,即它们往往不是界定性的。假如套用社会学中的符号互动论来讲,就是带有触发性。所谓触发性,就是我们建构一个概念不是为了对这个概念进行定义,然后将定义操作化,最终进行实证探讨用,而是提出一个引导性的概念,由此引发学者们对这个概念的深度思索,并随着事物动态过程让其内涵发生确定的变更。很多文化领域的学者都倾向于把儒家思想看作中国文化的代表,它不但许久统治着中国人的灵魂,包括现代的中国人,而且具有普遍性的价值。但假如我们理解了乡土社会的特点,便可以发觉儒家思想事实上具有嵌入性的特点,而其嵌入的背景条件就是熟人社会。它的运作方式是伦理规范远大于法律诉讼。费老在《乡土中国》中将其归纳为“礼制秩序”和“无讼”;梁漱溟将其归纳为“伦理本位”;钱穆将其归纳为“和合”;许烺光将其归纳为“情境中心”。既然熟人社会倾向伦理生活,自然该社会就会把人伦秩序放在首位,人的言行可以通过舆论得到订正,面子成为人生的追求,关系成为生活的基础。而这些都是儒家思想最为关注的。可是,假如一个社会形态走向了都市生活,变成了彼此生疏的社区,走进了互不相认的市场,那么我们无论如何强调儒家思想之重要,它也只能是有劲无处使。一件件骇人动目的损害他人事务——从个人到团伙、从组织到企业都在不停地提示我们,这样的伦理在如今的社会萎缩了,沦落了。(选自2019年9月20日《光明日报》)(1)下列关于原文第1自然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改革开放30多年来,乡土中国正在发生着深刻的社会变迁,但是学界对这一变迁的理论探讨还不够。B.“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离土不离乡”、“新生代农夫工”等,都是理论概括,但类似概括太少。C.《从熟人社会到“无主体熟人社会”》一文,在对中国农村社会问题理论探讨上可谓是先走了一步。D.“无主体熟人社会”这一概念的提出,算是我们这个时代对费老《乡土中国》中的观点赐予了呼应。【解析】B项中“理论概括,但类似概括太少”错,应为“都是一些描述性的语言,理论性不强”。【答案】B(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熟人社会是由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所形成的一种很成熟的社会形态,但是这种形态正在现代化和都市化作用下解体。B.熟人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形态正在解体,而无主体熟人社会则从形态或类型上揭示了解体下的乡土社会的特点。C.中国式的概念还应具有触发性,即建构一个概念就要对这个概念进行定义,使其具有操作性,为实证探讨供应便利。D.儒家思想和熟人社会的关系比较微妙,儒家思想嵌入熟人社会,其运作方式就是伦理规范远远大于法律诉讼。【解析】C项“构建一个概念就要对这个概念进行定义,使其具有操作性,为实证探讨供应便利”错,这正是文本所否定的。【答案】C(3)依据原文,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乡土中国发生着的社会变迁,我们之所以还多是停留在阅历描述性、成果总结性的水平上,是因为尚未有现成的理论和概念可用。B.传统与现代在中国社会从来不是二元对立,尽管也有学者误认为它们对立,所以说明中国的有效概念应是有张力、交融性的概念。C.因为熟人社会会把人伦秩序放在首位,所以就倾向伦理生活,人的言行、面子、关系都能发挥其作用,这是儒家思想最为关注的。D.假如一个社会走向了都市生活,变成了彼此生疏的社区,走进了互不相认的市场,那么儒家思想想发挥其作用就失去了应有的载体。【解析】C项因果错位,“熟人社会会把人伦秩序放在首位,所以就倾向伦理生活”应为“熟人社会倾向伦理生活,所以就会把人伦秩序放在首位”。【答案】C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其所追求的目标都是真实,唯独艺术不以真实为目标,艺术倾向志向,故与现实是有距离的,艺术以“似与不似”为目标,不能似,亦不能不似。艺术指责与艺术不同,仍应以真实为目标。酷评、恶评、艳评、俗评,包括艺术指责的消遣化,都与真实远矣,因而有“失语”之类对艺术指责的指责,包括对艺术指责目的庸俗化的质疑,尤其“孔方兄”的不期而至,更导致艺术指责的矮化,也使艺术指责已完全没有尊严可言。艺术指责的所谓真实是有条件的,它并不期盼艺术指责与艺术的完全重合。中国古代有“诗无达诂”之说,而在西方则有“有一千个莎士比亚,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谓。可见,对艺术指责的期许,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始终是很理性的。所谓“失语”应当是指艺术指责借助对艺术指责对象的杜撰,实现与指责对应的指责对象风马牛不相及的目的。“失语”之失,失在作伪。艺术指责亦有与艺术近似的一面,因为艺术指责也有志向,因此肃穆的可正面评价的艺术指责,除却客观与公正之外,还须超越艺术,即超越指责的对象,在志向的层面上引导艺术,纯化艺术,端正艺术。对艺术指责“失语”的指责应当是指艺术指责对这一目标的偏离。但是艺术指责的真实依旧是可以期盼的,这里的所谓真实只是相对意义的存在,不是指艺术指责与艺术指责对象之间的完全重合,仅限于艺术指责与指责对象可以相互印证,而且是在确定程度、确定情景下的有限印证。它大致指向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雅与俗、虚与实这些曾经以时序指向图腾、宗教、权力、风俗等等以及其他历史存续的社会意识。全部艺术指责始终围围着这些意识形成历史波澜,并且衍生出诸如简与繁、浮华与质朴、感性与理性、现实与非现实、继承与革新等等与形象相关、用于艺术指责的标准和规则。须要指出的是: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区域之间还存在不同的指责标准和不同的指责方式,即使是同一民族、同一信仰、同一区域,其指责的标准与方式亦是变更的。不仅如此,古今之间,中西之间,还存在孰是孰非、孰轻孰重的争斗。这些既是艺术指责的背景,亦是艺术指责的现实。艺术指责的“失语”仔细追究起来,其背后不只有指责道德的侵蚀,亦还有指责素养的掣肘,或许后者才是“失语”的更为深刻的缘由。艺术指责的真实性从志向的层面看,并不虚妄,它可以感知,可以体悟。今日中国艺术最切近的目标应当是如何回应21世纪人类共同志向的文化自觉,中国文化必需实现历史性的超越。使中国文化成为人类文化中最为生动、最少偏颇、最富亲和力的一部分,这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责任和使命,也是中国艺术的责任与使命,当然也是中国艺术指责的责任与使命。(节选自《光明日报》2019年12月2日)(1)下列关于“失语”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失语”既指艺术指责本身存在的不足,也是对存在着不足的艺术指责的指责。B.酷评、恶评、艳评、俗评和艺术指责的消遣化等,都属于艺术指责的“失语”。C.“失语”是一种作伪,目的是使艺术指责同与其对应的指责对象之间没有联系。D.除了指责道德的侵蚀会造成“失语”,更为深刻的缘由还在于指责素养的掣肘。【解析】D项中将“或许后者才是”(第6段中)的或然推断误为“还在于”的实然推断。曲解原意。【答案】D(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艺术不以真实为目标,而艺术指责仍以真实为目标,当艺术指责偏离或远离真实时,就会出现“失语”之类的指责。B.艺术指责的真实并不要求艺术指责与艺术重合,但这种有条件的真实并不是说可以借助杜撰指责对象去作艺术指责。C.艺术指责和艺术都有志向,因此艺术指责不仅要客观公正,还要超越艺术,在志向的层面上引导、纯化和端正艺术。D.简与繁、浮华与质朴、感性与理性、现实与非现实等等与形象相关、用于艺术指责的标准和规则都由艺术指责衍生。【解析】C项偷换概念。选项中后一个“艺术指责”不同于原文的“肃穆的可正面评价的艺术指责”。【答案】C(3)依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金钱的介入使艺术指责已完全没有尊严可言,只要艺术指责能够不受金钱的干扰,就能够保持真实并重获应有的尊严。B.不同民族、信仰或区域之间存在着指责标准和方式的不同,即使民族、信仰或区域相同,其指责标准和方式也有变更。C.在艺术指责的标准和方式上,古今之间、中西之间存在是非轻重的争斗,这是艺术指责的背景之一,也是其现实之一。D.今日的中国、中国艺术和艺术指责的责任和使命,是使中国文化成为人类文化中最生动、最少偏颇、最富亲和力的部分。【解析】A项“只要……就……”的说法不仅确定而且无据。【答案】A题组2综合提升1.(2019·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冯友兰人们起先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个印象或许是,这些言论和文章都很简短,没有联系。打开《论语》,你会看到每章只有寥寥数语,而且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打开《老子》,你会看到全书只约有五千字,不长于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可是从中却能见到老子哲学的全体。习惯于精密推理和具体论证的学生,要了解这些中国哲学究竟在说什么,简直感到茫然。他会倾向于认为,这些思想本身就是没有内部联系吧。假如当真如此,那还有什么中国哲学。因为没有联系的思想是不值得名为哲学的。可以这么说: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表面上的联系,是由于这些言论、文章都不是正式的哲学著作。照中国的传统,探讨哲学不是一种职业。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其他的学习(不是学哲学)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确定职业的人。所以过去没有职业哲学家,非职业哲学家也就不必有正式的哲学著作。在中国,没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多得多。若想探讨这些人的哲学,只有看他们的语录或写给学生、挚友的信。这些信写于他一生的各个时期,语录也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它们不相联系,甚至相互冲突,这是可以预料的。以上所说可以说明为什么有些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联系,还不能说明它们为什么简短。有些哲学著作,像孟子的和荀子的,还是有系统的推理和论证。但是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它们还是不够明晰。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方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都充溢比方例证。甚至上面提到的孟子、荀子著作,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还是有过多的名言隽语、比方例证。名言隽语确定很简短,比方例证确定无联系。因而名言隽语、比方例证就不够明晰。它们明晰不足而示意有余,前者从后者得到补偿。当然,明晰与示意是不行得兼的。一种表达,越是明晰,就越少示意;正如一种表达,越是散文化,就越少诗意。正因为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不很明晰,所以它们所示意的几乎是无穷的。富于示意,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志向,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无不如此。拿诗来说,诗人想要传达的往往不是诗中干脆说了的,而是诗中没有说的。照中国的传统,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所以聪慧的读者能读出诗的言外之意,能读出书的行间之意。中国艺术这样的志向,也反映在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里。中国艺术的志向,不是没有它的哲学背景的。《庄子》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道家认为,道不行道,只可示意。言透露道,是靠言的示意,不是靠言的固定的外延和内涵。言一旦达到了目的,就该忘掉。诗的文字和音韵是如此,画的线条和颜色也是如此。《论语》、《老子》中简短的言论,都不单纯是一些结论,而推出这些结论的前提都给丢掉了。它们都是富于示意的名言隽语。示意才耐人寻味。你可以把你从《老子》中发觉的思想全部收集起来,写成一部新书。不管写得多么好,它也不过是一部新书。它可以与《老子》原书比照着读,也可以对人们理解原书大有帮助,但是它恒久不能取代原书。(1)下列关于原文前三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每章只有寥寥数语,上下章在思想上也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因为它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彼此不相联系是可以预料的。B.照中国的传统,探讨哲学不是一种职业,表达哲学思想也就不必非有正式的哲学著作,而是可以散见于日常的交谈和书信之中。C.西方哲学著作采纳系统的推理和论证表达思想,而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方例证表达思想,所以思想的表达不够明晰。D.《庄子》各篇大都充溢比方例证,这些比方例证之间可以没有相互联系,不像西方哲学著作中的推理论证那样有亲密联系。【解析】本题告知了原文前三段内容的阅读范围,选项A“上下章在思想上也几乎没有任何联系”与原文“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的差异在于“在思想上”,读到本段结尾“他会倾向于认为,这些思想本身就是没有内部联系吧。假如当真如此,那还有什么中国哲学”就会得知,“没有联系”的“不是思想上”的而是“篇幅上”,因而选项A错。B项从其次自然段“照中国的传统,探讨哲学不是一种职业……非职业哲学家也就不必有正式的哲学著作……若想探讨这些人的哲学,只有看他们的语录或写给学生、挚友的信”可知正确。这些信写于他一生的各个时期,语录也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它们不相联系,甚至相互冲突,这是可以预料的。C项从“有些哲学著作,像孟子的和荀子的,还是有系统的推理和论证。但是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它们还是不够明晰。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方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可知正确。D项从“《庄子》各篇大都充溢比方例证……比方例证确定无联系”和C项说法中,可知正确。【答案】A(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诗意往往不干脆表达,而是通过示意让人领悟。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比如名言隽语和比方例证,正是一种诗意的表达方式。B.照中国的传统,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因为其意可由读者读出。同理,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正因为语言简短,才能读出更多新意。C.明晰的表达当然值得确定,但富于示意的表达则更耐人寻味,只有聪慧的读者才能发掘出诗的言外之意和书的行间之意。D.中国艺术的志向,当然不是只为中国艺术所独有,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就体现了这种志向,《老子》堪称范例。【解析】选项A从第四自然段的开头获得“名言隽语、比方例证不够明晰靠示意来补偿”的信息,又从“一种表达,越是明晰,就越少示意;正如一种表达,越是散文化,就越少诗意”和第五自然段中“拿诗来说,诗人想要传达的往往不是诗中干脆说了的,而是诗中没有说的”获得“示意是一种诗意的表达”、“诗意的表达是不明晰的,不干脆表达的”等信息,而“中国哲学家表达思想多用名言隽语、比方例证”,所以是“诗意的表达”,这样推导出选项A正确。选项B中关键是要理解“同理”中的“理”具体的含义,才能对选项的正误作出推断。阅读第五自然段可以发觉,作者通过对“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无不如此”来阐述“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也是“中国艺术这样的志向”,即中国哲学家倾向于示意的表达。理就是指用示意表达。或者换一个方面说明,就是读者理解诗歌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凭借的是诗歌的富于示意,那么人们读出哲学家表达的思想也要凭借示意。由此而知,选项B错。选项C回溯前文可知,作者对西方哲学家明晰的表达和中国哲学家富于示意的表达都是确定的,方式不同而已。本选项后半句又与对选项B的理解相关,假如理解了第五自然段的全部意义,就能作出推断了。关于D选项,原文说“富于示意……是一切中国艺术的志向”,这种志向“也反映在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里。”而《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可知《老子》正好体现了这一志向,堪称范例。【答案】B(3)依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当然反映了中国艺术的志向,但从根本上说还是由中国哲学自身的认知特点确定的。B.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体现了中国哲学对言意关系的独特相识,那就是认为语言难以干脆、完全地呈现思想。C.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强调示意,体现出对语言作用的排斥,因为思想无法靠语言的固定外延和内涵来表达。D.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确定了它所表达的思想是难以还原的,因为读者所发觉的思想包含他自己的体会。【解析】选项A从“中国艺术这样的志向,也反映在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里”和“中国艺术的志向,不是没有它的哲学背景的”可知正确。选项B从“言透露道,是靠言的示意,不是靠言的固定的外延和内涵”可知正确。选项C歪曲了“言透露道,是靠言的示意,不是靠言的固定的外延和内涵”的意义。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强调示意但并不意味着对语言作用的排斥,原文也无此表述,由后文“它可以与《老子》原书比照着读,也可以对人们理解原书大有帮助,但是它恒久不能取代原书”也可看出C项表述的不妥。选项D从“你可以把你从《老子》中发觉的思想全部收集起来,写成一部新书。不管写得多么好,它也不过是一部新书”可知正确。【答案】C2.(2019·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自然作为其自身以自己为本位,与人无关。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价值物。一方面,它是人的对象,相对于实在的人,它外在于人。但另一方面,当它参加人的价值创建时,就不是人的对象,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的另一体。在这个意义上,环境与人不行分。自然当其作为人的价值物时,主要有两种状况: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资源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人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得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但是必需有个限度,超出限度就可能造成整个生态平衡的严峻破坏或某些资源的枯竭。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出环境,不管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家,不只是物质性的概念,还是精神性的概念。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亲和性、生活性和人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区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居、乐居。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提出建设花园城市、爱护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主见,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中,只是基础,重在环境爱护。而“利居”仍旧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只有“乐居”,人与环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而且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性。亲缘性,说明环境与人共生的关系。情感性,说明环境与人的内在心理的关系。文化性,说明乐居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意味,浓缩提炼了人类文明的精华,真正体现了家园感。家园感的实现离不开对环境进行建设。环境建设有两种指导理念:一是功利的原则,二是审美的原则。两个原则必需是统一的,且应以审美原则为主导,也就是说可以将工程建设转化为景观建设,让工程既有利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又有利于人类的审美。此外,家园感的实现也离不开环境爱护。环境爱护一是须要科学技术,二是须要理念。在诸多关于环境爱护的理念中,“审美的环境爱护”理念有主动意义。这里“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这样,“审美的环境爱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爱护,而且高于“真”的爱护。比如,城市中的湖水被严峻污染了,按“真”的爱护,主要在治理污染,在确定程度上复原它的生态平衡;而按审美的爱护原则,不仅要治理污染,还要进一步做一些美化,如湖岸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环境作为人的家园,既是空间的,也是历史的。我们应当适度开发自然资源,高度重视爱护自然环境,并努力建立乐居的环境。(摘编自陈望衡《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1)下列有关“环境”和“资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作为环境的自然与作为资源的自然都是人的价值物,参加到人的价值创建中。但二者又有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