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在特定场景细节中感受人物-《邓稼先》-作业评价单 七年级语文 (部编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b62335dd54765f0894c7c7e6c7a595e/8b62335dd54765f0894c7c7e6c7a595e1.gif)
![第2课时 在特定场景细节中感受人物-《邓稼先》-作业评价单 七年级语文 (部编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b62335dd54765f0894c7c7e6c7a595e/8b62335dd54765f0894c7c7e6c7a595e2.gif)
![第2课时 在特定场景细节中感受人物-《邓稼先》-作业评价单 七年级语文 (部编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b62335dd54765f0894c7c7e6c7a595e/8b62335dd54765f0894c7c7e6c7a595e3.gif)
![第2课时 在特定场景细节中感受人物-《邓稼先》-作业评价单 七年级语文 (部编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b62335dd54765f0894c7c7e6c7a595e/8b62335dd54765f0894c7c7e6c7a595e4.gif)
![第2课时 在特定场景细节中感受人物-《邓稼先》-作业评价单 七年级语文 (部编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b62335dd54765f0894c7c7e6c7a595e/8b62335dd54765f0894c7c7e6c7a595e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时《邓稼先》分层作业单———————核心任务:在特定场景细节中感受人物———————第一部分基础与巩固(必做)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词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元勋(xūn)奠基(diàn)谣言(yáo)鲜为人知(xiān)B.殷红(yīn)署名(shǔ)选聘(pìn)鞠躬尽瘁(cuì)C.开拓(tuò)不懈(jiě)昼夜(zhòu)彷徨(pánghuáng)D.挚友(zhì)难堪(kān)燕然(yān)风悲日曛(xūn)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仰慕悲惨知人之明接然不同B.震荡颤抖马革裹尸妇儒皆知C.签字筹话引人注目层出不穷D.背诵熟识任人宰割蓬断草枯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学校程序设计大赛的冠军小李,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B.说起土肥原贤二,这是日本侵华史上一名当之无愧的人物。C.他立下过军事奇功,也遭遇过四面楚歌,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悲剧英雄形象。D.《上下五千年》这本书可是家喻户晓,它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日新月异变化的见证。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B.《朗读者》节目每期有一个主题词,嘉宾围绕主题词朗读一段曾经激励自己、改变自己甚至打动自己的文字。C.在科学家邓稼先的一生中,无处不以务实的作风和非凡的才学震惊于世。D.在践行“尊老爱幼”传统美德活动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执行力不足,二是方法不当。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B.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C.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D.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年来的民族情结、半个世纪的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B.文章运用了对比手法,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对比,表现了邓稼先忠厚质朴的品质。C.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完全是按照邓稼先的生平顺序来行文的。D.文章高度赞扬了邓稼先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充分表达了作者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7.学完本课,为了表达对邓稼先的敬佩和热爱之情,班级决定开展以“走近邓稼先”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1)【巧联妙对】阅读课文,根据上联,对出下联。上联:千载圆梦“神五”英雄杨利伟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写颁奖辞】仿照下面的颁奖辞,结合课文内容,给邓稼先写一则颁奖辞。钟扬:超越海拔六千米,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跋涉十六年,把论文写满高原。倒下的时候,双肩包里藏着你的初心、誓言和未了的心愿。你热爱的藏波罗花,不求雕梁画栋,只绽放在高山砾石之间。二、课内精读“我不能走”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凜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急,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那是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我父亲诞生于1896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邓稼先》1.简述选文第4节中加点的“必”与“只”两个副词的表达作用。2.结合选文内容,说说末尾画线句不能删掉的理由。3.简要说明选文引用《吊古战场文》的目的和作用。4.能否把文中加点词语“不知道”“也不知道”“不知”去掉,把原来的疑问语气改为陈述语气?5.选文部分的结尾处引用“我”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有怎样的作用?第二部分拓展与提升(选做)一、阅读甲乙两文,回答后面的问题。【甲】①从1935年到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整整待了二十年。这二十年间,他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生活上拥有丰厚的待遇。然而,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他在写给自己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他告诉他的父亲,他还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②1950年7月,已经下定决心返回祖国的钱学森,会见了主管他研究工作的美国海军次长,告诉他自己准备立即动身回国。这位次长大为震惊。他认为,“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他说:“我宁肯枪毙他,也不愿放他回中国。”③接下来整整五年的时间内,钱学森受到了种种恐吓、诬蔑,甚至是非法逮捕,但是,这并没有磨掉钱学森夫妇返回祖国的意志。他的夫人蒋英回忆说:“那几年,我们总是摆好三只轻便的小箱子,天天准备随时可以搭飞机动身回国。”④为了回国的方便,他们租住的房子都只签订一年合同。五年中他们竟搬了五次家。1955年9月17日,经过了长达五年多的斗争,钱学森、蒋英和他们的两个孩子,终于乘坐轮船胜利地驶向东方的祖国。⑤1960年10月中旬,在钱学森的亲自领导下,我国第一枚国产近程导弹制造成功了。11月5日上午9时,随着指挥所发出的点火命令,火光闪,惊雷吼,国产导弹呼啸着向九十公里外的目标飞去。很快,落区传来报告:导弹精确命中目标。⑥当天下午,在基地的庆祝酒会上。聂荣臻元帅激动地举杯祝酒说:“在祖国的地平线上,飞起了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⑦有成功,也有失败。1962年3月,我国自行设计的一种中程导弹起飞不久就掉在发射阵地前三百米处,把地面炸了一个大坑。⑧在寻找失败的原因和研究新方案的过程中,钱学森经常深入到控制系统第一线,与同志们共同研究,进行指导。经过再次研究设计和精心加工生产,1964年我国自行设计的中程导弹试制出来,并发射成功。这以后,科技人员重新设计了具有更为先进系统的导弹,并于1965年发射成功。也就在这一年,我国原子弹小型化的工作也已完成。1966年10月27日凌晨,改进型中程火箭载着核弹头,向千里之外的沙漠深处飞去,准确命中目标并起爆。⑨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枚导弹核武器研制成功,美国用了十三年,我国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这一成功震惊了世界!从此,在世界上确立起我国是拥有核武器的大国的地位。【乙】①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浩浩乎!平沙无垠,夐(xiòng,辽远)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②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③“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④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1.【甲】文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在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请你结合文章第①段内容,谈谈这一特点是如何体现的。2.请结合【甲】文上下文的内容,谈谈对“我宁肯枪毙他,也不愿放他回中国”这句话的理解。3.请结合【甲】【乙】选文的内容,分别谈谈对“总是”一词的理解。(1)那几年,我们总是摆好三只轻便的小箱子,天天准备随时可以搭飞机动身回国。(2)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4.【甲】文所写人物钱学森,【乙】文所写人物邓稼先,都曾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请你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两文在刻画人物上有什么相同之处。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一粒种子的承诺胡其峰①“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袁隆平②1953年8月,湘西雪峰山麓的湖南省安江农校,新来了一位年轻教师,他就是刚从西南农学院毕业的袁隆平。安江农校,成为袁隆平人生舞台的第一站。③1960年,大饥荒犹如洪水猛兽席卷中国大地。“我亲眼看见过5个饿殍,一次看到两个人倒在桥下,一次看到两个人倒在田里,还有一次看到一个人倒在大路旁。”那悲惨的情景,一直刺痛着袁隆平的心。“不解决吃饭问题不行。这个想法至今仍然牢牢地扎根在我的头脑中。这是驱使我孜孜不倦地研究提高粮食单产方法的最大动因。”④多年来,人工杂交水稻研究一直是各国科学家难啃的“骨头”,他们认为:像水稻这样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的“单颖果植物”,利用杂交优势,必然制种困难,无法应用于生产。⑤1960年7月,袁隆平在学校试验田偶尔发现一株穗大粒多的“天然杂交稻”,从它身上,袁隆平联想到: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天然杂交稻”,只要能探索出其中的规律,就一定能够培有出人工杂交稻来;同样,也一定能够将这种杂种优势应用到生产上,从而大幅度提高水稻的产量。⑥他渐渐勾勒出解决这道世界难题的蓝图:利用循环杂交完成不育系繁殖、杂交稻制种和大田生产应用。⑦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在自然界找到天然的水稻雄性不育株。然而,要在成千上万亩水稻田里找这么一株特殊的稻穗,无异于大海捞针。⑧从1964年6月20日开始,袁隆平挤出教学后的业余时间,每天头顶烈日,脚踩污泥,弯腰驼背地寻那神奇的“不育”稻株。⑨7月5日,是寻找“不育”稻株的第16天。在一块“洞庭早籼”田,袁隆平的目光在一株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停住了。“啊,这不是退化了的雄蕊吗?”袁隆平马上将这“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加以标记,反复观察,采集花药进行镜检,进一步证实这是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⑩(1)后来,袁隆平又前后共检查了14000余个稻穗,分别在洞庭早籼、南特号、早粳4号、胜利籼等4个水稻品种中,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⑪载培实验结果显示:通过少量的天然雄性不育株,完全可以培植出一个庞大的雄性不育系;再利用雄性不育系进行人工杂交制种,预期可以获得很高的产量和效益。⑫“我梦见我们种的水稻,长得跟高梁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乘凉。”袁隆平说。⑬1966年6月,“文革”像暴风雨降临,袁隆平和他的两名助手避开喧嚣,忙碌着水稻雄性不育性的研究。⑭1968年5月19日,星期天,袁隆平匆匆吃过早餐,骑上自行车去实验田。⑮来到田边,眼前的景象使他大吃一惊:昨天傍晚还好端端的秧苗,只过了一夜就全部被拔光了,实验田里布满了乱七八糟的脚印。⑯经过两年多努力,流了多少汗水,用捡来的几根秧苗培育出来的这些实验材料,却遭到了灭顶之灾!⑰在泥地里呆坐了许久,他回过神来,忍着悲愤,走进烂泥巴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寻找劫后余生的秧苗。(2)在田埂边的污泥里,他发现了半埋着的五根秧苗,就连泥带根把它们抱回家,插在试验盆里,悉心照料。沉重的打击,丝毫没有动摇袁隆平继续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决心。⑱历经坎坷,袁隆平成为世界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领头雁”,他创建了一门系统的新兴科学——杂交水稻学。1976年,杂交水稻开始迅速在全国大面积推广。这位中国知识分子几十年的研究成果,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回答了世界“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⑲“杂交水稻这一科研成果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袁隆平⑳1979年4月,袁隆平首次走出国门,赴国际水稻研究所的所在地——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市远郊的洛斯巴洛斯镇,参加一次重要的国际水稻科研会议。㉑这次会议有20多个国家的200多名科学家参加,袁隆平是应邀在会议上宣读论文的科学家之一。㉒1982年的秋天,在国际水稻研究所召开的又一次学术讨论会上,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森庄重地引领袁隆平走向主席台。㉓这时,投影机在屏幕上打出了袁隆平的巨幅头像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英文字幕。顿时会场为之欢声雷动,来自世界各国不同肤色的学者和专家一致起立,向袁隆平鼓掌致意。㉔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森先生发言说:“今天,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当之无愧的。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世界带来了福音。”㉕“现在杂交水稻在国外的种植面积达到了200万公顷,我们想在2010年推广到1500万公顷,这样至少可以增加300万吨粮食,够养活将近1亿人口呢!”袁隆平告诉记者,他现在还有两大心愿,第一个愿望是第三期超级稻研究成功,第二个就是把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造福全人类。1.阅读文章,补全人物资料卡。人物资料卡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大致经历1953年,袁隆平成为安江农校一位年轻老师。1960年,在学校试验田偶尔发现一株“天然杂交稻。”1964年,①__________________。1966年,“文革”降临,袁隆平避开喧嚣,忙着做研究。1968年,②__________________。1979年,应邀在国际水稻科研会议上宣读论文。1982年,③__________________。2.做批注是自主阅读文章的好方法。请任选一题并根据括号内的提示完成批注。(1)后来,袁隆平又前后共检查了14000余个稻穗,分别在洞庭早籼、南特号、早粳4号、胜利籼等4个水稻品种中,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为什么要详细列出加点的数字?)(2)在田埂边的污泥里,他发现了半埋着的五根秧苗,就连泥带根把它们抱回家,插在试验盆里,悉心照料。(从描写角度做赏析批注。)3.文章引用了袁隆平的两句话作为小标题,请简要分析其作用。4.在“我心目中的杰出人物”投票活动中,小语在下列两个人物之间犹豫不决,请你帮他作出选择并简要说明理由。A.邓稼先B.袁隆平我选()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部分评价与反思第一部分《基础与巩固》答案解析一、1.【答案】D【解析】A项“鲜”应读xiǎn;B项“殷”应读yān;C项“懈”应读xiè。2.【答案】D【解析】A项“接”应为“截”;B项“儒”应为“孺”;C项“话”应为“划”。3.【答案】B【解析】“当之无愧”指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这是褒义词,用在这里不合语境。4.【答案】A【解析】B项语序不当,把“激励自己、改变自己甚至打动自己”改为“打动自己、激励自己甚至改变自己”;C项成分残缺,去掉“在”和“中”;D项否定词使用不当,删去“不足”“不当”。5.【答案】D【解析】D项加点词在句中是形容词,其他三项加点词在句中都是副词。6.【答案】C【解析】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通过六个小标题构思全文,从背景到具体内容,再到总结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不是按照邓稼先的生平顺序来行文的。7.【答案】(1)示例:百年回眸“两弹”元勋邓稼先(2)示例:“科学巨人”,“两弹”功臣,他一笑而过;忠厚平实,至死不懈,他坚持一生。研制祖国核武器,他是领头人;为国家奉献一生,人前甘愿默默无闻。他是一个“大写”的人。【解析】写颁奖辞关键在于两点:一要了解人物的主要事迹,二要用优美而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达。二、【答案】1.“必”表明突发问题之多,表现核武器研究的艰难;“只”表明他面对困难时的话语之少。这两个副词表现了邓稼先不畏困难,敢于担当的精神。2.作者选择用自己父亲一生都喜欢的“中国男儿”歌曲来配乐,突显了邓稼先为了国家民族甘愿奉献自己的热血与智慧的真情,表达了对他的敬意。3.①渲染荒凉凄惨的气氛;②有力说明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苦、恶劣。4.①不能;②采用疑问的句式表达了对邓稼先的关切及深深的牵挂之情;③引发读者思考,激发感情;④突出邓稼先的崇高精神以及特有的睿智和胆识。意思对即可。5.①引述“五四”时代的这首歌,是对邓稼先伟大一生写照的概括,文中引用的《中国男儿歌》,其实是在歌颂邓稼先就是歌中的“男儿”;②呼应文章的第一部分,把邓稼先的贡献置于近一百年的历史背景中,让读者体会和感受到到邓稼先贡献的巨大意义。③内容方面,深化了文章主题,构思方面,拓宽了文章思路(或: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意思对即可。【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关键词语的赏析。“必”是一定的意思。联系句子可知,一定层出不穷,说明突发问题很多,核武器试验的过程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只”在这有仅仅的意思,联系整句话可知,“只”强调的是:面对困难和危险,邓稼先坚持和同事在一起,表现了他勇于担当的精神。【2题详解】本题考查语句的作用赏析。末句交代了《中国男儿》是作者父亲喜欢的歌,强调当时中华民族正任人宰割这一时代背景。联系《中国男儿》歌词中“中国男儿”的形象和邓稼先对中华民族实现站起来的梦想的贡献可知,这一交代强调了邓稼先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之大,他勇于担当的精神多么伟大,“中国男儿”就是他的写照。据此作答。【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引用古诗文的作用。解答此题要从写作的目的与诗文内容来分析。引用的《吊古战场文》描写的是古战场阴森悲凉的气象,属于环境描写;我们再考虑环境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的描写首先渲染某种氛围,为下文内容做铺垫,表现主题。从全文看,作者的写作目的是怀念邓稼先,作者先用《吊古战场文》把读者带到神秘的戈壁荒滩,渲染一种荒凉凄惨的气氛。烘托出邓稼先和他们的同事工作环境极其艰苦恶劣,体现了邓稼先的奉献精神。【4题详解】考查对文章语言的赏析。首先明确不能去掉,结合文章主要内容,人物事迹和具体语境分析。“不知道”“也不知道”“不知”,这三个词,作者深入到邓稼先的内心世界,揣摩他可能有的心理、心情、心态,充满体现作者对邓稼先的关切、牵挂和怀念之情。第二问,结合疑问句与陈述句的表达效果和内容分析。疑问句,提出疑问,引起读者思考,能够激发情感,而陈述句,语气一般比较平稳,不带强烈的感情色彩。运用两个疑问句,引起读者的思考和想象,突出表现了邓稼先的工作环境艰苦恶劣和工作时的睿智和胆识,突出了邓稼先的崇高品质。【5题详解】本题考查引用歌词作用的分析。与分析引用古诗词的作用一样,从歌词的内容与写作目的两个方面来分析。在理解歌词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邓稼先的事迹及其精神品质作答。这首歌赞颂的是撑起中华的好男儿,本文写作的目的是为了赞颂邓稼先,二者结合,答案就很明确了,引用这首歌,目的就是赞颂邓稼先,文中引用的《中国男儿歌》,其实是在歌颂邓稼先就是歌中的“男儿”,这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借此能表现出邓稼先为了祖国和人民而献身的崇高品质。深化了文章主题,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第二部分《拓展与提升》答案解析一、【答案】1.第①段字里行间都体现了钱学森对祖国的眷恋之情。其中“不止一次”的感叹,表现钱学森对现有情况的感慨;“还不止一次梦见”其中“还”表示不只感叹,还有“梦见”强调了想念的程度,此处“不止一次”表现钱学森对童年时代生活的萦系;“始终”是“一直”的意思,写出了钱学森在美国生活20年始终思念祖国,从时间长度上,表达人物对祖国情谊的深切程度,本段在朴实的语言中表现了钱学森对祖国的依恋、怀念之情。2.“宁肯”“也不”一组词的运用,增强了语气,写出了美国次长关于钱学森想回国这件事所持的态度,可见钱学森对于国防建设的重要性(在军事上的重要作用),同时为下文钱学森回国道路的艰难曲折做了铺垫。3.(1)“总是”:意思是“一直是”,写出钱学森一家人为回国随时都在做着准备,从行动上表达出他们回国之心的迫切以及他们对祖国的眷恋、思念之情。(2)“总是”:意思是“一直是,经常是”,写出邓稼先做核武器试验时,突发问题会时有发生,说明工作的危险性很大,突出表现了他的奉献精神。4.相同点:(1)写法上:运用了侧面描写,环境描写,典型语言、大量的副词等刻画人物。(2)选材上:都写了各自的失败经历,都刻画了他们失败后的表现。(3)情感上:都赞扬了他们的奉献精神。【解析】1.考查对文章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这一特点的理解。结合文章第①段的句子,“生活上拥有丰厚的待遇。然而,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中的“始终”指从开始到最后的整个过程,突出其对祖国的深爱;“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他还不止一次梦见上海”中的“不止一次”意思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发出的感叹和梦到上海。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一次次“梦见”生动地表现了钱学森对祖国魂牵梦绕的眷恋。语言朴实真切,没有刻意渲染,钱学森对祖国的依恋、怀念之情尽在其中。2.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句子深层含义的把握,应从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结合中心思想要分析。结合文章前文来看,“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充分说明钱学森的重要价值以及美国对钱学森科学研究的肯定;“宁肯……也不……”表示选择关系的关联词,它强调选择“宁肯”的内容,语气坚决,感情强烈,取前舍后。这是美国次长关于钱学森想回国这件事所持的鲜明态度,预示了钱学森回国的道路将艰难而曲折,会受到美国当局的重重阻挠。3.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1)句“总是摆好三只轻便的小箱子,天天准备随时可以搭飞机动身回国。”中的“总是”意思是老是,一直,一向。可见钱学森夫妇回国的意志十分坚定;(2)句“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中的“总是”是意思是“经常是”,是说即便是稼先是“福将”,也会有意外发生,说明在核武器实验中有极大地危险性,这个词语更能突出邓稼先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精神。4.考查两文在刻画人物上的相同点的分析。写法上,侧面描写,甲文,如美国海军次长对钱学森准备回国的态度,乙文,如引用《吊古战场文》,侧面写出邓稼先工作环境的恶劣艰苦;语言描写,甲文,如“他告诉他的父亲,他还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乙文,如“我不能走”;环境描写,甲文,如“钱学森受到了种种恐吓、诬蔑,甚至是非法逮捕,但是,这并没有磨掉钱学森夫妇返回祖国的意志。”乙文,如“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大量的副词的运用,甲文,如“不止一次”“还”“始终”等,乙文,如“总是”“只”;选材上:都写了各自的失败经历,都刻画了他们失败后的表现。甲文,如“有成功,也有失败。1962年3月,我国自行设计的一种中程导弹起飞不久就掉在发射阵地前三百米处,把地面炸了一个大坑。在寻找失败的原因和研究新方案的过程中,钱学森经常深入到控制系统第一线,与同志们共同研究,进行指导。”乙文,如“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情感上:甲文,钱学森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虽然有美国当局的重重阻挠,但他依然回到祖国参与导弹核武器研制;乙文,邓稼先在恶劣艰苦的环境下,临危不惧、舍生忘死、无私奉献,因而都表达了对他们乐于奉献、执着勇敢精神的赞美。二、【答案】1.①.历经艰辛,找到天然雄性不育株②.试验田被毁坏后坚定继续研究的决心③.参加国际水稻研讨会获得“杂交水稻之父”称号2.⑴详细列出加点的数据,形成巨大的反差,体现了袁隆平寻找不孕植株过程的艰辛,取得成果的不易,突出了袁隆平锁定目标、不畏艰辛的科研精神。⑵运用动作描写,“抱”“照料”等词,形象地写出了袁隆平对凝聚着自己心血的实验秧苗的珍惜,突出了他遭受打击后重拾希望,继续实验的坚定信念。3.①提纲挈领,概括本部分的主要内容;②引用主人公朴实的语言,直接展示人物的精神和内心世界;③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清晰;④形式新颖,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4.示例:选A袁隆平。他急国家之所急,以老百姓的温饱为己任,爱国爱民;杂交水稻研究过程中遇到任何困难和挫折都不轻易放弃,执着追求,忘我投身科研事业;伟大无私,博爱之心跨越国界,与全世界共享杂交水稻科研成果。选B邓稼先。他奉命于危难之间,为了民族的崛起,毅然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回国投身于导弹研究事业;研究期间不惮恶劣环境,不顾个人安危,吃苦耐劳,潜心钻研,无私献身;为人谦和,朴实无华,是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解析】【1题详解】考查概括事件。根据第⑧段中的“袁隆平挤出教学后的业余时间,每天头顶烈日,脚踩污泥,弯腰驼背地寻那神奇的‘不育’稻株”和第⑩段中的“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可得:历经艰辛,找到天然雄性不育株。根据第⑮段中的“只过了一夜就全部被拔光了,实验田里布满了乱七八糟的脚印”和第⑰段中的“沉重的打击,丝毫没有动摇袁隆平继续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决心”可得:试验田被毁坏后坚定继续研究的决心。根据第⑳段中的“1979年4月,袁隆平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型装配式钢框架结构建筑体系研究与应用
- 个人借用公司合同范本
- 养殖环保合同范例
- 农业机械化与农村电商发展考核试卷
- 公司委托消防责任合同范本
- 冰激凌保证合同范本
- 修建住房纠纷合同范本
- 加盟合同服务合同范本
- 体育经纪人行业规范化管理考核试卷
- 电力系统老化问题及其隐患解决方案研究报告发布
- 长江委水文局2025年校园招聘17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湖南韶山干部学院公开招聘15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
- JGJ46-2024 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标准
- 企业动火作业安全管理制度范文
- 信息安全意识培训课件
- pp顾问的常见面试问题
- 法理学原理与案例完整版教学课件全套ppt教程
- 软体家具、沙发质量检验及工艺
- 电镀废水中各种重金属废水处理反应原理及控制条件
- Q∕GDW 12118.1-2021 人工智能平台架构及技术要求 第1部分:总体架构与技术要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