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七年级下册阅读7故乡(市一等奖)_第1页
长春版七年级下册阅读7故乡(市一等奖)_第2页
长春版七年级下册阅读7故乡(市一等奖)_第3页
长春版七年级下册阅读7故乡(市一等奖)_第4页
长春版七年级下册阅读7故乡(市一等奖)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鲁迅生平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他出生在封建统治日益腐朽、中华民族饱受屈辱的年代,年轻时相信“医学救国”,曾东渡日本学医。后来,他改变了想法,认为拯救民族的灵魂更为紧迫,于是弃医从文。鲁迅在辛亥革命前夕出现在思想文化战线,成为文化新军的旗手。他在小说、杂文、散文等诸多领域都有崭新的建树,作品思想深邃,为中国现代文化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精神资源。为了弘扬鲁迅的文化业绩,中国大陆以培养青年作家为宗旨的文学院就是以他命名的,中国作家协会设有以鲁迅命名的大型文学奖,北京、上海、绍兴、广州等鲁迅生活过的城市也都设有纪念机构。1.从小康到困顿(1881—1898)1881年9月25日(阴历八月初三),鲁迅诞生在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属绍兴市)东昌坊口新台门的周家,家中有四五十亩水田,生计无忧。13岁那年,祖父周福清因科场作弊案下狱,官府趁机敲诈勒索;父亲周凤仪被取消乡试资格,从此病倒,周家迅速由小康变为困顿。有四年多,鲁迅经常要到当铺去典当衣物首饰,替父亲买药。家境破落,使少年鲁迅开始体味到上流社会的虚伪和冷酷。2.戎马书生(1898—1902)1898年5月1日,18岁的鲁迅带着母亲筹集的8元川资,到南京去投考无需学费的学校。他不愿走故乡破落户子弟从商或去做幕僚(官府文书之类)的老路,希望走出一条新路。同年5月7日,他考入江南水师学堂轮机科。不久,他感到该校“乌烟瘴气”,又于同年10月考入江南陆师学堂新设立的矿务铁路学堂,主修矿务。在此期间,他接触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并自号“戎马书生”,体现出把读书和救国紧密结合的精神风貌。3.浮槎东渡(1902—1909)1902年初,鲁迅以优异成绩从矿路学堂毕业,被派往日本留学,先进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和科学知识。在这里,他经常跟友人讨论改造中国国民性的问题。1904年6月,鲁迅申请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希望走医学救国的道路。当时正值日俄战争爆发,鲁迅在幻灯片上看到中国人因为替俄军做侦探被日军砍头,而围观的同胞却流露出麻木的神情,他深受刺激,决心弃医从文,拯救中华民族的灵魂。1906年3月,鲁迅返回东京,开始从事文艺活动。4.迎接光复(1909—1912)1909年夏,因为家境困难,母亲和弟弟需要供养,鲁迅从日本返回中国,先在浙江杭州两级师范学堂讲授化学和生理卫生课,并兼任动植物课的日文翻译。1910年下半年回到故乡绍兴,担任绍兴府中学堂(原名绍郡中西学堂)监学兼生理卫生课教员。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鲁迅组织武装讲演团宣传革命,稳定人心。同年冬,绍兴光复,鲁迅被绍兴军政府任命为山会师范学堂校长。是年冬,他写成第一篇文言小说《怀旧》。这篇作品刻画了封建势力在革命风声到来时的种种丑态,开始显示出他卓越的讽刺才能。5.从沉默到呐喊(1912—1926)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前往南京任教育部部员。5月,临时政府北迁,鲁迅随教育部迁往北京。当时攀折辛亥革命成果的封建军阀在“五色共和”旗下向革命势力猖狂进攻。在“五四”运动前夕的政治低气压下,鲁迅感到了极度的失望和痛苦,一度倾心于辑录、校勘古籍,研究佛学经典,搜集研究金石拓片。1918年5月,鲁迅应留日时期的老友钱玄同之约,在以倡导“新文化”和“文学革命”而闻名的《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1)供职教育部鲁迅在教育部担任的主要职务是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该科管辖范围包括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动植物园以及文艺、音乐、演剧等事项,实际上是当时关于文化艺术方面的最高管理机构。鲁迅的主要贡献,是参与了历史博物馆、京师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的前身)的筹建,以及参与绘制国徽图案、拟定注音符号、审查通俗小说、普及美育知识等项工作。在腐败不堪的北洋政府教育机构,鲁迅像一株亭亭净植、高标挺秀的莲蓬,屹立在污浊不堪的泥塘中。(2)青年与导师从1920年秋季开始,鲁迅先后在北京八所学校兼课,即: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世界语专门学校、集成国际语言学校、黎明中学、大中公学和中国大学,其中以北大、北师大、女师大任教的时间最长。所授课程主要是中国小说史及文艺理论。教学活动几乎占去了他的一半时间,他讲课极受欢迎,在北大,教室两人一排的座位常常挤坐着三四个人,有人站在门边、走道甚至坐在窗台旁听。鲁迅对学生“和蔼若朋友”,据《鲁迅日记》统计,鲁迅经常接触的学生有百余人。(3)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在新文化运动的黎明期,鲁迅不仅用自己的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而且还领导、参加、支援了—批进步的文艺社团,培养、造就了一支文艺新军。比如,鲁迅参加过新青年社、语丝社,领导过莽原社、未名社以及支援帮助过新潮社、文学研究会、浅草社、沉钟社等。鲁迅在北京时期出版的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热风》《华盖集》,译文集《苦闷的象征》《出了象牙之塔》等。这些作品内容上体现了“五四”时期的科学、民主精神,形式上又体现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有机融合,具有鲜明的独创性和民族性,因而被誉为文化新军中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6.向“金钱世界”挑战(1926—1927)由于北方政治环境险恶,1926年8月26日,鲁迅离开生活了14年的北京,赴福建任厦门大学国文系教授和国学研究院教授。鲁迅谈到对当时厦门大学的印象时说,这里的“中枢是‘钱’,绕着这东西的是争夺、骗取、斗宠、献媚、叩头”(1927年1月12日致翟永坤)。同年底,他辞去厦大一切职务。这一期间,鲁迅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彷徨》和杂文集《华盖集续编》。7.血染羊城(1927)1927年1月18日,鲁迅由厦门抵达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这时,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胜利进行,但分裂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右派势力暗中活动猖獗,号称“革命策源地”的广州呈现出“红中夹白”的色彩。这一阶段,鲁迅编定并出版了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并跟中共广东区委发生了组织联系。“四·一二”事变之后,广东军事当局也开始大肆捕杀共产党人,鲁迅愤而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以示抗议。同是革命军却分为两大阵营的事实,摧毁了他进化论的思路。8.三赴香港(1927)鲁迅一生中曾三次到过香港。第一次是1927年1月17日由厦门赴广州途中路过;第二次是同年2月18日至20日应邀在香港青年会(必列者士街51号)发表讲演,题目分别为《无声之中国》和《老调子已经唱完》,主旨是反对用僵死的文言文禁锢思想,尤其要警惕西方列强利用我们的腐败文化来进行殖民统治。讲演受到香港文学爱好者的热烈欢迎,有力地推动了香港的新文学运动。同年9月28日,鲁迅由广州赴上海,第三次在香港停留。有关情况,可参阅《而已集》中的《略谈香港》和《再谈香港》。9.上海十年(1927—1936)1927年10月3日,鲁迅由广州抵达上海,倾全力从事文学活动。鲁迅在上海时期出版的著作,有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集外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以及通讯集《两地书》。此外,鲁迅还翻译了俄国作家果戈理的长篇小说《死魂灵》,以及《艺术论》(卢那察尔斯基著)、《艺术论》(普列汉诺夫著)等新兴文艺理论著作。鲁迅在上海时期,先后参加了左翼作家联盟、自由大同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成为共产党的忠诚友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热烈拥护者。(1)十年携手共艰危“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聊借画图怡倦眼,此中甘苦两心知。”这是鲁迅1934年12月9日题于《芥子园画谱三集》首册扉页上,赠给许广平的一首诗。许广平(1892—1968),广东番禺人,1923年10月与鲁迅相识,后来两人开始同居。他们患难与共,甘苦相知,共同度过了充满艰辛危难的峥嵘岁月。鲁迅后十年的著作成绩超过了此前的二十年,其中就包含了许广平的智慧与辛劳。鲁迅去世后,许广平为保存鲁迅文物、出版鲁迅全集、弘扬鲁迅精神做出了重大贡献。(2)左翼文坛盟主1930年3月2日,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革命文学团体——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鲁迅参加了左联的筹备工作,并被选为常务委员。鲁迅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号召左翼作家在为工农大众的共同目标下团结起来,深入实际的社会斗争,不断扩大联合战线,特别应注意培养造就新生力量,跟旧社会和旧势力进行坚决持久的斗争。鲁迅对左翼内部的教条主义、宗派主义等错误倾向做过多次严肃批评,同时关心、培养、提携了很多进步的文学青年,被公认为左翼文坛的盟主。(3)自由与民权1930年3月1日,鲁迅与郁达夫、潘汉年、田汉等51人联名发起成立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反对国民党政权查禁书报,检查新闻,镇压劳苦群众为求生存而进行的“罢工抗租”行动。宣言指出:“自由是人类的第二生命,不自由,毋宁死!”鲁迅因此被国民党浙江省党部加以“堕落文人”的罪名,呈请南京政府通缉。1933年1月11日,鲁迅加入宋庆龄、蔡元培领导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同月18日,被选为同盟上海分会执行委员;5月13日,与宋庆龄等赴德国驻沪领事馆抗议德国法西斯的恐怖主义行径。6月,同盟总干事杨铨被暗杀,同盟活动中止。(4)民族魂1936年10月19日凌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