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二-第三专题 历史的回声-后人之鉴-六国论同课异构_第1页
苏教版-必修二-第三专题 历史的回声-后人之鉴-六国论同课异构_第2页
苏教版-必修二-第三专题 历史的回声-后人之鉴-六国论同课异构_第3页
苏教版-必修二-第三专题 历史的回声-后人之鉴-六国论同课异构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六国论总课时数第节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抗击强暴的思想。2.学习有关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知识。教学重难点3.了解课文中部分文言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区别。4.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对比方法逐层论证的方法。教学参考鼎尖教案网络教案授课方法讲授法诵读法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专用教室教学过程设计教学二次备课一、研习内容本文一共6段,可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的中心内容是什么?1.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本文论点:六国破灭的原因在于赂秦。并作理性分析,从“不赂者”和“赂者”两方面进行论证。2.第二部分(第3,4段),以历史事实论证中心论点,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方面进行论述。以韩、魏、楚三国赂秦而灭亡的情况。论证“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以齐、燕、赵三国“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而灭亡的情况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观点。3.第三部分(第5,6段),总结历史教训,点明写作目的。申明“为国者”应当吸收六国“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灭亡的历史教训,并力却敌。告诫北宋统治者勿重蹈复辙。教学过程设计教学二次备课二、作者意图和写作方法分析。1.讨论:如果将第5段末句改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可有慎哉”,并删去第6段,文章也是完整的。这样做好不好?提示:可以从作者意图、文章布局和理路、重要的论断等方面进行考虑。2.课文最后一段,也用了比较法,请问比较的内容是什么?课文第6段也有两组比较,一组是明比,将“六国”与“秦”比,结果是秦强而六国弱,但六国当有不赂秦而战胜秦的可能。第二组比较是将“宋朝”与“契丹、西夏”比,是暗比。作者所处的宋代,正逢契丹、西夏等外患骚扰,宋朝统治者不是坚决抵御,而是割地赔款,然而从力量的比较上,统一的大宋远远强于边境小国的契丹、西夏,宋朝就更有战而胜之的可能。三、小结苏询《六国论》行文纵横悠肆,气势逼人,论断斩钉截铁,巧妙地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作者很注意气势的营造,追求一气呵成、前后相应的浑然一体的气概。作者除了运用对比、类比推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