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非营养物质代谢肝的生物化学BiochemistryinLiver第14章1肝是人体最大的实质性器官;肝也是体内最大的腺体;肝具有复杂多样的生物化学功能。肝脏的特点:2肝的组织结构和化学组成特点:肝具有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血液供应;肝存在肝静脉和胆道系统双重输出通道;3肝的组织结构和化学组成特点:肝具有丰富的肝血窦;肝细胞含有丰富的细胞器如内质网、线粒体、溶酶体、过氧化物酶体等和丰富的酶体系,有些甚至是肝所独有的。4独特的组织结构和化学组成特点赋予肝复杂多样的生物化学功能肝系多种物质代谢之中枢生物转化作用分泌作用(分泌胆汁酸等)排泄作用(排泄胆红素等)5第一节
肝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FunctionofLiverinMaterialMetabolism6一、肝是维持血糖水平相对稳定的重要器官作用血糖水平相对稳定,保障全身各组织,尤其是大脑和红细胞的能量供应。正常人在空腹血糖浓度为3.61~6.11mmol/L空腹血糖浓度超过7.0mmol/L称为高血糖血糖浓度低于3.61mmol/L称为低血糖7回顾:肝内主要进行那些糖代谢途径?糖异生由简单的非糖前体(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等)转变为糖(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糖异生不是糖酵解的简单逆转。肝糖原的合成与分解糖原是动物体内糖的储存形式。经过消化系统转化为单糖(如葡萄糖等)进入血液,运送到全身细胞,作为能量的来源。如果一时消耗不了,则转化为糖原储存在肝脏和肌肉中,肝脏可储糖70~120克,约占肝重的6~10%。糖酵解途径将葡萄糖或糖原分解为丙酮酸,ATP和NADH+H﹢的过程,此过程中伴有少量ATP的生成。这一过程是在细胞质中进行,不需要氧气。糖的有氧氧化这一过程主要是TCA循环,是在线粒体中进行,需要氧气。磷酸戊糖途径8不同营养状态下肝内如何进行糖代谢?饱食状态:肝糖原合成↑过多糖则转化为脂肪,以VLDL形式输出肝糖原分解↑以糖异生为主脂肪动员↑→酮体合成↑→节省葡萄糖饥饿状态:空腹状态:9二、肝在脂类代谢中占据中心地位作用:在脂类的消化、吸收、合成、分解与运输均具有重要作用。10脂肪酸的氧化;脂肪酸的合成及酯化;酮体的生成;胆固醇的合成与转变;脂蛋白与载脂蛋白的合成(VLDL、HDL、apoCII);脂蛋白的降解(LDL)回顾:肝内进行的脂类代谢途径主要有哪些?11肝在脂类代谢各过程中的作用消化吸收分泌胆汁,其中胆汁酸为脂类消化吸收所必需肝内脂酸的代谢肝一方面调节脂酸氧化与酯化的关系,另一方面调节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氧化分解与合成酮体的关系。内质网中的酯化作用线粒体内的氧化作用12饱食后合成甘油三酯、胆固醇、磷脂,并以VLDL形式分泌入血,供其他组织器官摄取与利用;合成酮体的唯一器官:“肝内生酮肝外用”;肝是合成胆固醇最主要器官,合成量占全身总合成量的3/4以上。合成13脂肪酸的β氧化分解;肝是降解LDL的主要器官;肝合成胆汁酸是肝降解胆固醇的最重要途径;肝是体内胆固醇的重要排泄器官。分解运输合成与分泌VLDL;HDL;apoCII;LCAT;apoCII是毛细血管内皮细胞LPL的激活剂;肝合成与分泌LCAT将血浆胆固醇酯化。14肝在调节机体胆固醇代谢平衡上起中心作用肝是合成胆固醇最活跃的器官,是血浆胆固醇的主要来源;胆汁酸的生成是肝转化胆固醇的最重要途径;肝也是体内胆固醇的主要排泄器官;肝对胆固醇的酯化也具有重要作用。15三、肝的蛋白质合成及分解代谢均非常活跃肝在人体蛋白质合成、分解和氨基酸代谢中起重要作用肝在血浆蛋白质代谢中的作用肝细胞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合成与分泌血浆蛋白质;肝还是清除血浆蛋白质(清蛋白除外)的重要器官。肝在氨基酸代谢中的作用肝是体内除支链氨基酸以外的所有氨基酸分解和转变的重要场所。肝的另一重要功能是解氨毒。肝通过鸟氨酸循环将有毒的氨合成无毒的尿素。肝还可将氨转变成谷氨酰胺。肝也是胺类物质的重要生物转化器官
16四、肝参与多种维生素和辅酶的代谢肝在维生素的吸收、储存、运输及转化等方面起重要作用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维生素的储存:肝是VitA、E、K和B12的主要储存场所;维生素的运输:肝合成视黄醇结合蛋白、VitD结合蛋白的合成;维生素的转化:VitD3→25-(OH)-VitD3B族维生素→辅酶或辅基的组成成分17五、肝参与多种激素的灭活激素的灭活(inactivation):
激素主要在肝中转化、降解或失去活性的过程称为激素的灭活。主要方式:生物转化作用18第二节
肝的生物转化作用BiotransformationFunctionofLiver19一、肝的生物转化作用是机体重要的保护机制(一)生物转化的概念机体对内、外源性的非营养物质进行代谢转变,使其水溶性提高,极性增强,易于通过胆汁或尿液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20非营养物质:
既不作为构建组织细胞的成分,又不作为能源物质。内源性:如激素、神经递质、胺类等外源性:如食品添加剂、药物、毒物等非营养物质生物转化的对象21肝是生物转化的主要器官;肾、肺、胃肠道和皮肤也有一定生物转化功能。生物转化的主要场所22(二)生物转化的意义生物转化可对体内的大部分非营养物质进行代谢转化,使其生物学活性降低或丧失(灭活),或使有毒物质的毒性减低或消除(解毒)。通过生物转化作用可增加这些非营养物质的水溶性和极性,从而易于从胆汁或尿液中排出。肝的生物转化作用≠解毒作用(detoxification)23二、肝的生物转化包括两相反应第一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反应第二相反应:结合反应有些物质经过第一相反应,使其某些基团转化或分解,理化性质改变,即可顺利排出体外。有些物质即使经过第一相反应后,极性改变不大,必须与某些极性更强的物质结合,即第二相反应,才能最终排出。24生物转化反应的特点转化反应的连续性:
一种物质在体内的转化往往同时或先后发生多种反应,产生多种产物。反应类型的多样性:
同一种或同一类物质在体内也可进行多种不同反应。解毒与致毒的双重性:
一种物质经过一定的转化后,其毒性可能减弱(解毒),也可能增强(致毒)。25(一)氧化反应是最多见的生物转化第一相反应加单氧酶系是一个复合物,至少包括两种组分:一种是细胞色素P450(血红素蛋白);另一种是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以FAD为辅基的黄酶)。该酶催化氧分子中的一个氧原子加到许多脂溶性底物中形成羟化物或环氧化物,另一个氧原子则被NADPH还原成水。故该酶又称羟化酶或混合功能氧化酶(mixedfunctionoxidase,MFO)。1.加单氧酶系是氧化异源物最重要的酶RH+O2+NADPH+H+ROH+NADP++H2O加单氧酶2627
产物:羟化物或环氧化物举例:苯胺对氨基苯酚28意义:加单氧酶系的羟化作用不仅增加药物或毒物的水溶性,有利于排泄,而且还参与体内许多重要物质的羟化过程。维生素D3
羟化成为具有生物学活性的维生素1,25,(OH)2D3胆汁酸和类固醇激素合成过程中的羟化作用黄曲霉素B1经加单氧酶作用生成致癌物质29黄曲霉素B1经加单氧酶作用生成的黄曲霉素2,3环氧化物可与DNA分子中的鸟嘌呤结合,引起DNA突变,成为原发性肝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30多环芳烃的生物转化过程312.单胺氧化酶类氧化脂肪族和芳香族胺类●
RCH2NH2+O2+H2O2RCHO+NH3+H2O单胺氧化酶(monoamineoxidase,MAO)存在于线粒体内。催化的反应:催化胺类物质氧化脱氨基生成相应的醛类。323.醇脱氢酶与醛脱氢酶将乙醇最终氧化成乙酸存在部位:胞液中催化的反应:醇脱氢酶(alcoholdehydrogenase,ADH)催化醇类氧化成醛醛脱氢酶(aldehydedehydrogenase,ALDH)催化醛类生成酸33
肝微粒体乙醇氧化系统
(microsomalethanoloxidizingsystem,MEOS)MEOS是乙醇-P450加单氧酶,产物是乙醛,仅在血中乙醇浓度很高时才被诱导而起作用。乙醇诱导MEOS不但不能使乙醇氧化产生ATP,还可增加对氧和NADPH的消耗,而且还可催化脂质过氧化产生羟乙基自由基,后者可进一步促进脂质过氧化,引发肝损伤。34ADH与MEOS之间的比较ADHMEOS肝细胞内定位胞液微粒体底物与辅酶乙醇、NAD+乙醇、NADPH、O2对乙醇的Km值2mmol/L8.6mmol/L乙醇的诱导作用无有与乙醇氧化相关的能量变化氧化磷酸化释能耗能35硝基化合物多见于食品防腐剂、工业试剂等。偶氮化合物常见于食品色素、化妆品、纺织与印刷工业等。有些可能是前致癌物。这些化合物分别在微粒体硝基还原酶(nitroreductase)和偶氮还原酶(azoreductase)的催化下,从NADH或NADPH接受氢,还原生成相应的胺类。(二)硝基还原酶和偶氮还原酶是第一相反应的主要还原酶3637肝细胞的胞液与内质网中含有多种水解酶类,主要有酯酶(esterases)、酰胺酶(amidase)和糖苷酶(glucosidase),分别水解酯键、酰胺键和糖苷键类化合物,以减低或消除其生物活性。这些水解产物通常还需进一步反应,以利排出体外。(三)酯酶、酰胺酶和糖苷酶是生物转化的主要水解酶38乙酰水杨酸的生物转化过程:39凡含有羟基、羧基或氨基的药物、毒物或激素等均可发生结合反应。葡糖醛酸、硫酸、乙酰基、谷胱甘肽、甲基、甘氨酸等物质或基团。(四)结合反应是生物转化第二相反应结合对象:结合物:401.葡糖醛酸结合是最重要、最普遍的结合反应葡糖醛酸基的直接供体2NAD+2NADH+2H+UDPG脱氢酶——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UDPGA)41催化酶:葡糖醛酸基转移酶(UDP-glucuronyltransferase,UGT)422.硫酸结合也是常见的结合反应硫酸供体:3´-磷酸腺苷-5´-磷酸硫酸(PAPS)催化酶:硫酸转移酶(sulfatetransferase)举例:雌酮+PAPS+PAP雌酮硫酸酯43主要转化对象:芳香胺类3.乙酰基化是某些含胺非营养物质的重要转化方式催化酶:乙酰基转移酶(acetyltransferase)444.谷胱甘肽结合是细胞应对亲电子性异源物的重要防御反应结合对象:卤代、环氧化物催化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GST)455.甲基化是代谢内源化合物的重要反应甲基供体:S-腺苷甲硫氨酸(SAM)46结合对象:含羧基化合物6.甘氨酸主要参与含羧基异源物的结合转化47三、生物转化作用受许多因素的调节和影响年龄对生物转化作用的影响很明显;某些生物转化反应有明显的性别差异;营养状况对生物转化作用亦产生影响;疾病尤其严重肝病也可明显影响生物转化作用;遗传因素亦可显著影响生物转化酶的活性。(一)年龄、性别、营养、疾病及遗传等因素对生物转化产生明显影响48(二)许多异源物可诱导生物转化的酶类许多异源物可以诱导合成一些生物转化酶类,在加速其自身代谢转化的同时,亦可影响对其他异源物的生物转化。由于多种物质在体内转化常由同一酶系的催化,因此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时可出现药物之间对同一转化酶系的竞争性抑制作用,使多种药物的生物转化作用相互抑制,可导致某些药物药理作用强度的改变。此外,食物中亦常含有诱导或抑制生物转化酶的非营养物质。49第三节
胆汁与胆汁酸的代谢MetabolismofBileandBileAcids50胆道系统肝胆汁胆囊胆汁(肝细胞分泌)(肝胆汁经胆囊浓缩)一、胆汁可分为肝胆汁和胆囊胆汁胆汁酸盐(含量最高)胆固醇胆色素多种酶类等胆汁的主要有机成分:51两种胆汁的百分组成和部分性质肝胆汁胆囊胆汁比重1.009~1.0131.026~1.032pH7.1~8.55.5~7.7水96~9780~86固体成分3~414~20无机盐0.2~0.90.5~1.1粘蛋白0.1~0.91~4胆汁酸盐0.5~21.5~10胆色素0.05~0.170.2~1.5总脂类0.1~0.51.8~4.7胆固醇0.05~0.170.2~0.9磷脂0.05~0.080.2~0.552胆汁酸(bileacids)是存在于胆汁中一大类胆烷酸的总称,以钠盐或钾盐的形式存在,即胆汁酸盐,简称胆盐(bilesalts)。二、胆汁酸有游离型、结合型及初级、次级之分53游离胆汁酸(freebileacid)结合胆汁酸(conjugatedbileacid)胆汁酸按结构分:54游离胆汁酸例:胆酸COOH例:鹅脱氧胆酸55结合胆汁酸CONHCH2CH2SO3H例:牛磺胆酸例:甘氨胆酸CONHCH2COOH56初级胆汁酸(primarybileacid)次级胆汁酸(secondarybileacid)初级胆汁酸:在肝细胞以胆固醇为原料直接合成的胆汁酸,包括胆酸、鹅脱氧胆酸及其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的结合产物。次级胆汁酸:在肠道受细菌作用,第7位α羟基脱氧生成的胆汁酸称为次级胆汁酸,主要包括脱氧胆酸和石胆酸及其在肝中分别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的结合产物。胆汁酸按来源分:577α-羟基脱氧胆酸脱氧胆酸初级胆汁酸次级胆汁酸587α-羟基脱氧鹅脱氧胆酸石胆酸次级胆汁酸初级胆汁酸59三、胆汁酸的生理功能胆汁酸的立体构型——亲水与疏水两个侧面,赋予胆汁酸很强的界面活性,成为较强的乳化剂。(一)促进脂类的消化与吸收60疏水侧亲水侧甘氨胆酸的立体构型61人体内约99%的胆固醇随胆汁经肠道排出体外,其中⅓以胆汁酸形式,⅔以直接形式排出体外。胆汁中的胆汁酸盐与卵磷脂协同作用,使胆固醇分散形成可溶性微团,使之不易结晶沉淀而随胆汁排泄。胆固醇是否从胆汁中沉淀析出主要取决于胆汁中胆汁酸盐和卵磷脂与胆固醇之间的合适比例(正常比值10︰1)。(二)维持胆汁中胆固醇的溶解状态以抑制胆固醇析出62四、胆汁酸的代谢及胆汁酸的肠肝循环胆固醇转化成胆汁酸是其在体内代谢的主要去路。63部位:肝细胞的胞液和微粒体中原料:胆固醇胆汁酸的合成反应:包括胆固醇核的羟化、侧链缩短和加辅酶A等多步反应限速酶:胆固醇7α-羟化酶(一)初级胆汁酸在肝内以胆固醇为原料生成64胆固醇(27C)7α-羟化胆固醇初级胆汁酸(24C)结合型初级胆汁酸7α-羟化酶
过程:复杂65胆固醇7α-羟化酶是胆汁酸合成的限速酶,而HMG-CoA还原酶是胆固醇合成的关键酶,两者均系诱导酶,同时受胆汁酸和胆固醇的调节。肝细胞通过这两个酶的协同作用维持肝细胞内胆固醇的水平。
胆汁酸代谢的调节66(二)次级胆汁酸在肠道由肠菌作用生成部位:小肠下段和大肠过程:初级胆汁酸次级胆汁酸肠菌水解、脱羟67(三)胆汁酸的肠肝循环使有限的胆汁酸库存循环利用胆汁酸随胆汁排入肠腔后,约95%胆汁酸可经门静脉重吸收入肝,在肝内转变为结合胆汁酸,并与肝新合成的胆汁酸一道再次排入肠道,此循环过程称胆汁酸的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circulationofbileacid)。胆汁酸肠肝循环的概念:68胆汁酸的肠肝循环过程69在于可使有限的胆汁酸库(bileacidpool)存(约3~5克)循环利用,以满足机体对胆汁酸的生理需求。胆汁酸肠肝循环的生理意义机体内胆汁酸储备的总量称为胆汁酸库(bileacidpool)。
70第四节
胆色素的代谢与黄疸MetabolismofBilePigmentandJaundice711.血红素的生物合成合成的组织和亚细胞定位:
参与血红蛋白组成的血红素主要在骨髓的幼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中合成。合成原料:甘氨酸、琥珀酰CoA、Fe2+合成的起始和终末阶段均在线粒体内进行,而中间阶段在胞浆内进行。合成部位:72血红素合成过程:①-氨基--酮戊酸(-aminolevulinicacid,ALA)的合成:+HSCoA+CO2ALA合酶(磷酸吡哆醛)73反应部位在线粒体内;催化此反应的酶是ALA合酶(ALAsynthase),其辅酶是磷酸吡哆醛。此酶是血红素合成的限速酶,受血红素的反馈调节。ALA生成后从线粒体进入胞液。74胆色素原(prophobilinogen,PBG)的生成:ALA脱水酶2H2O在ALA脱水酶(ALAdehydrase)催化下,二分子ALA脱水缩合生成一分子PBG。75③尿卟啉原与粪卟啉原的生成:4x胆色素原线状四吡咯尿卟啉原Ⅲ粪卟啉原Ⅲ尿卟啉原Ⅰ同合酶尿卟啉原Ⅲ同合酶尿卟啉原Ⅲ脱羧酶反应部位:胞液反应生成的粪卟啉原Ⅲ再进入线粒体。76④血红素的生成:反应部位:线粒体粪卟啉原Ⅲ原卟啉原Ⅸ原卟啉Ⅸ血红素粪卟啉原Ⅲ氧化脱羧酶亚铁螯合酶原卟啉原Ⅸ氧化酶7778①合成的主要部位是骨髓和肝脏,但成熟红细胞不能合成;②合成的原料简单:琥珀酰CoA、甘氨酸Fe2+等小分子物质;③合成过程的起始与最终过程在线粒体,中间过程在胞液。血红素合成的特点:79是血红素合成的限速酶;受血红素反馈抑制;高铁血红素强烈抑制;某些固醇类激素可诱导其生成。血红素合成的调节:①ALA合酶:80与膜受体结合,加速有核红细胞的成熟以及血红素和的合成促使原始红细胞的繁殖和分化。可被血红素、重金属等抑制,亚铁螯合酶还需要还原剂(如谷胱甘肽)。②ALA脱水酶与亚铁螯合酶:③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81
高铁血红素eIF-2激酶(无活性)
eIF-2(有活性)eIF-2—
(无活性)P+-ATPADPATPADP+高铁血红素对起始因子2的调节:eIF-2激酶—
(有活性)PcAMPPKAPKA82血红素合成后与珠蛋白结合成血红蛋白。珠蛋白的合成同一般蛋白质的合成,其合成受血红素调控。2.血红蛋白的合成:83胆色素(bilepigment)是体内铁卟啉类化合物的主要分解代谢产物,包括胆绿素(biliverdin)、胆红素(bilirubin)、胆素原(bilinogen)
和胆素(bilin)等。胆红素处于胆色素代谢的中心,是人体胆汁中的主要色素。84胆红素空间结构示意图胆红素的特有结构赋予其亲脂疏水的性质,易自由透过细胞膜进入血液。85体内的铁卟啉化合物包括——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细胞色素、过氧化氢酶及过氧化物酶。正常人每天可生成250~350mg胆红素,其中约80%以上来自衰老红细胞破坏所释放的血红蛋白的分解。一、胆红素主要源于血红素的降解(一)胆红素主要源于衰老红细胞的破坏86(二)血红素加氧酶和胆绿素还原酶催化胆红素的生成肝、脾、骨髓等单核吞噬细胞微粒体与胞液中。过程:血红蛋白血红素+珠蛋白氨基酸胆红素部位:87胆红素的生成过程:88血红素加氧酶(HO)有3种同工酶:HO-1、HO-2和HO-3。HO-1是迄今所知的诱导物最多的诱导酶,受血红素和氧化应激等许多因素的诱导合成;HO-1诱导因素的多样性是细胞重要的保护机制。89胆红素的这种抗氧化作用通过胆绿素还原酶循环(biliverdinreductasecycle)实现:胆红素氧化成胆绿素,后者再在分布广、活性强的胆绿素还原酶催化下,利用NADH或NADPH再还原成胆红素。胆绿素还原酶循环可使胆红素的作用增大10000倍。胆红素是人体内强有力的内源性抗氧化剂,是血清中抗氧化活性的主要成分。90二、血液中的胆红素主要与清蛋白结合而运输一方面增加了胆红素的水溶性,提高了血浆对胆红素的运输能力;另一方面限制了它自由通透各种细胞膜,避免了它对组织细胞造成的毒性,起到暂时性的解毒作用。运输形式:胆红素-清蛋白复合体意义:竞争结合剂:如磺胺药、水杨酸、胆汁酸等。91过多的游离胆红素则可与脑部基底核的脂类结合,干扰脑的正常功能,称为胆红素脑病(bilirubinencephalopathy)或核黄疸(kernicterus)。92四、胆红素在肝细胞中转变为结合胆红素并泌入胆小管(一)游离胆红素可渗透肝细胞膜而被摄取胆红素可以自由双向通透肝血窦肝细胞膜表面进入肝细胞;胆红素在胞浆与配体蛋白(Y蛋白或Z蛋白)结合,胆红素-Y蛋白或胆红素-Z蛋白形式将胆红素携带至肝细胞滑面内质网。93(二)胆红素在内质网结合葡糖醛酸生成水溶性结合胆红素部位:滑面内网质反应:结合反应(主要结合物为UDP葡糖醛酸,UDPGA)催化酶:葡糖醛酸基转移酶产物:主要为双葡糖醛酸胆红素,另有少量单葡萄糖醛酸胆红素、硫酸胆红素,统称为结合胆红素。意义:胆红素与葡糖醛酸的结合是肝对有毒性胆红素一种根本性的生物转化解毒方式。94胆红素葡糖醛酸一酯
+UDP-葡糖醛酸UDP-葡糖醛酸基转移酶胆红素葡糖醛酸二酯
+UDP
胆红素
+UDP-葡糖醛酸胆红素葡糖醛酸一酯
+UDPUDP-葡糖醛酸基转移酶葡糖醛酸胆红素的生成:95胆红素葡糖醛酸二酯的结构:96两种胆红素理化性质的比较理化性质未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同义名称间接胆红素、游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肝胆红素与葡糖醛酸结合未结合结合水溶性小脂溶性大透过细胞膜的能力及毒性大小能否透过肾小球随尿排出不能能与重氮试剂反应间接阳性直接阳性97结合胆红素从肝细胞分泌至胆小管,再随胆汁排入肠道,是肝脏代谢胆红素的限速步骤。肝细胞向胆小管分泌结合胆红素是一个逆浓度梯度的主动转运过程。多耐药相关蛋白2(MRP2)是肝细胞向胆小管分泌结合胆红素的转运蛋白;胆红素排泄一旦发生障碍,结合胆红素就可返流入血。(三)肝细胞向胆小管分泌结合胆红素98四、胆红素在肠道内转化为胆素原和胆素(一)胆素原是肠菌作用的产物经肝细胞转化生成的葡糖醛酸胆红素随胆汁进入肠道,在回肠下段和结肠的肠菌作用下,脱去葡糖醛酸基,并被还原生成d-尿胆素原(d-urobilinogen)和中胆素原(mesobilirubinogen,i-urobilinogen)。后者又可进一步还原生成粪胆素原(stercobilinogen,l-urobilinogen),这些物质统称为胆素原。大部分胆素原随粪便排出体外,在肠道下段,这些无色的胆素原接触空气后分别被氧化为相应的d-尿胆素(d-urobilin)、i-尿胆素(i-urobilin)和粪胆素(stercobilin,l-urobilin),三者合称胆素。99结合胆红素胆素原肠菌葡糖醛酸还原胆素氧化
胆素原生成过程:游离胆红素100胆素原与胆素的生成反应101(二)少量胆素原可被肠粘膜重吸收,进入胆素原的肠肝循环肠道中有少量的胆素原可被肠粘膜细胞重吸收,经门静脉入肝,其中大部分再随胆汁排入肠道,形成胆素原的肠肝循环(bilinogenenterohepaticcirculation)。胆素原的肠肝循环的概念:102胆素原肠肝循环的过程103五、高胆红素血症及黄疸正常血清胆红素浓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脑病科护理安全
- 言语治疗呼吸系统
- 皮肤科护理论文
- 二零二四年度智能照明系统合同3篇
- 招商员工入职培训
- 英语探究型活动设计
- 二零二四年度婚姻登记处常用离婚协议参考样式3篇
- 2024年度建设合同:城市供水管道建设合同2篇
- 人音版音乐七年级上册《溜冰圆舞曲》课件
- 2024年管理学理论考核试题及答案
- 2024年中智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慈善公益项目招商引资方案
- 幼儿园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
- 如何注重患者心理护理课件
- 晶振发展前景分析
- 有机合成常考80题(含答案)
- 三轴搅拌桩施工方案
- 《艺术概论》教案-第六章 艺术类型2
- 国开《Windows网络操作系统管理》形考任务6-配置Web服务实训
- JCT947-2014 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用端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