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记者研究论文_第1页
中国名记者研究论文_第2页
中国名记者研究论文_第3页
中国名记者研究论文_第4页
中国名记者研究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杜耀峰简历

杜耀峰,男,汉族,1952年农历六月初二出生于陕西临潼。研究生学历、高级记者。现为中共陕西省委委员、陕西日报社社长,中国记协理事、中国报协副会长、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主席、中国报纸副刊学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舆论引导力与社会舆情预警系统研究》课题组特聘专家,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舆论研究特聘研究员,西安交大、西北大学研究生导师。

1979年,时任教师的杜耀峰到西北大学新闻班学习;1980年调入临潼县委宣传部任通讯干事;1983年考入西安电台任编辑、记者;1986年考入陕西日报社,历任陕报驻老山前线战地记者,铜川记者站站长,编报部副主任,经济特刊部主任,陕西日报副总编、三秦都市报总编辑,2002年2月任陕西日报总编辑,2006年任陕西日报社社长。

二、名记者是凭名稿件立起来的

杜耀峰31年新闻实践一直坚信“记者凭稿件立身”,把新闻作为自己人生天职,“像农民种地,工人务工一样,踏踏实实去发现事实,报道新闻,准确有用有效地服务人民。”杜耀峰坚持用自己的眼睛采访,用事实说话,他的稿件没有失实报道。敢讲真话、会讲真话;公正无私、把握热点;想总理想的事、说百姓说的话,是杜耀峰新闻人生的突出特色。

1983年,有关高层主张与日本合作开挖秦始皇陵。杜耀峰调研后大胆发表稿件《本世纪不宜开秦陵》,引来批判和施压。但他用事实坚持自己的观点。后在有关专家的干预下,中央决定不开秦陵,确保秦陵至今完好。

1987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在杜耀峰针对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扩大化而采写的《怎能因穿红衬衫就把学生撵出教室——十七岁中学生投湖身亡》作重要批示,引起全国强烈反响。

1992年,针对开发区建设“过热”,杜耀峰采写了《何苦都挤一条道——陕西经济开发区热的思考》,中国记协负责人在《新闻战线》上撰写说,“杜耀峰在全国首先提出‘开发热’问题。中央媒体开始关注,高层重视,专文要求陕西纠正开发过热问题,陕西立即撤销96个盲目投资的开发区,全国随之全面纠正开发热问题”。

1993年,杜耀峰敏感发现社会“乱集资”问题,在《陕西日报•经济特刊》推出一组“乱集资扰乱中国金融秩序”述评,正在陕西视察的江泽民同志看到后专门给西北五省领导宣读,并赞扬文章揭示了问题关键。不久,全国开始整顿金融秩序。

1994年,百姓对谋暴利现象不满,杜耀峰暗访采写《大招牌下说私话》等30多篇近10万字的系列追踪报道,被中央各大媒体连续刊载,中宣部《舆论导向》评价肯定,省委省政府专题研究平抑物价。

1995年,杜耀峰受邀到京参加全国新闻奖获得者研修班,发表长篇论文《敢讲真话,会讲真话》,时任中国记协主席吴冷西说:“杜耀峰同志的‘敢说真话、会说真话’,我看是一篇博士论文,特别是他概括说真话的五点体会,可以称为‘杜五点’,这是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原则的活生生经验总结。”这一评价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中宣部发专文表扬。

三、好编辑是由好策划、名专栏显出来的杜耀峰任副总编辑、总编辑、社长12年来,坚持上夜班,精编细选稿件,几乎每天都是凌晨两点后才睡觉,但从未与其他编辑记者争名利。他用“编辑的点子、记者的腿子”形象界定编辑记者定位,规定编辑不与记者争版面,善当记者成名的“梯子”。他说:“‘好厨子一把盐,好编辑一腔臆’。编辑要冷眼看‘门道’、热心出‘实招’,不仅擅于发现、培养特长型记者,还要准确凸显记者采写新闻事实的深层含义,更要综合记者采访信息,高屋建瓴做好议题设置,策划报道方案。”在编辑实践中,他探索出选择好新闻的坐标系:用决策层准备或正在解决的;实际工作能解决而尚未解决或解决不好的;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三项标准作为新闻选择坐标,把三条坐标线形成的曲线交点最近的事实作为新闻切入点。杜耀峰创办的《经济特刊》是全国最早的党报经济副刊,他策划开设的栏目“请你快为老百姓办这些事”和“这些事你为百姓们办得怎样”,深受群众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在地震发生后32分钟首发新闻,52分钟后即推出直播特别节目《关注汶川地震》。国内主流媒体第一时间发布的地震消息,不仅使公众及时了解真相、避免恐慌,使政府掌握实情,组织救灾,而且在全球媒体报道这场灾难的竞争中赢得主动。美国《华尔街日报》在5月14日评说:“作为许多人眼里中国政府的主要宣传工具的官方媒体新华社,此次对四川地震的报导之迅捷、之全面大出人们预料。地震发生当天,新华社发出了成百上千条震情通报,几乎每分钟都有新讯息发出,它还发布了现场记者对灾情的坦率评估。”日本共同社对中国媒体的快速反应感到惊讶,对人民日报抗震救灾报道工作部署安排十分赞赏,多次致电要求采访。海外媒体广泛采用了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节目信号。地震发生以来,世界各国电视台转播或部分使用了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英语频道、法语频道和西班牙语频道节目的信号。新加坡《联合早报》5月21日的一篇文章中评论说:“中国媒体在地震报道中所显示的空前自由度,也让世界刮目相看,甚至可以说是‘地震般的巨变’”。我国媒体在这次灾难报道中能争得主动,并赢得了对手的敬意,首要的原因应当归于新闻时效的“快”。由此可见,“时间越快越主动”。快速、准确地报道重大突发性灾难事件,或者是众多媒体,甚至是全球媒体聚焦的重大事件,既是新闻媒体报道竞争力的基本标志之一,也是提高主流媒体影响力和公信度的关键因素。汶川地震期间,作者带领报社特别报道团第一时间深入陕西、四川灾区一线,第一时间组织策划相关系列报道。同时,作者认真分析总结中省媒体报道经验,全面收集资料,严格核准事实,在全国首先提出“5•12汶川大地震”报道是中国媒体新闻创新划时代的重大突破,重点提出了4个创新点:一是抢时效,时间越快越主动;二是重细节,情节越细越感人;三是抓策划,议题越准越出彩;四是聚合力,层面越多越有效。这四个论点本身就是中国当今改进新闻报道方式的突破点,本文抓得既准确,又切合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