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习题 高中历史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三 2022-2023学年_第1页
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习题 高中历史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三 2022-2023学年_第2页
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习题 高中历史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三 2022-2023学年_第3页
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习题 高中历史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三 2022-2023学年_第4页
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习题 高中历史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三 2022-2023学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2课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培优第一阶——基础过关练一、单选题1.在四分五裂的德意志,败于拿破仑的北方大邦普鲁士失去大量土地,不得不进行并不彻底的废除农奴制改革。在俄国,一些贵族青年军官于1825年发动了十二月党人起义。在波兰,1830年11月一批贵族青年军官和学生在华沙发动了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这些史事说明,拿破仑战争()A.源于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B.重塑了欧洲的政治文化C.是工业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启蒙思想的影响【答案】B【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拿破仑战争推动了德意志的政治改革,促进了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的爆发,推动波兰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这说明拿破仑战争传播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有利于欧洲的政治文化的重塑,B项正确;拿破仑战争发生在法国大革命之后,排除A项;材料与工业经济繁荣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拿破仑战争对欧洲政治文化的影响,不是强调受到了启蒙思想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2.19世纪初,在俄国,一些贵族青年军官在参加打败拿破仑的卫国战争中,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1825年12月发动了武装起义,虽然失败,但传播了革命思想。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战争推动了社会思想的变革 B.自由主义思想开始在俄国传播C.青年军官反对沙皇专制统治 D.政治民主化成为俄国社会呼声【答案】A【详解】材料“一些贵族青年军官在参加打败拿破仑的卫国战争中,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1825年12月发动了武装起义”体现的是战争推动启蒙思想在俄国传播,最终引发起义,A正确;材料与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无关,B排除;CD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选A。3.19世纪90年代,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由此可见,他主张A.全盘西化 B.固守传统 C.维新变法 D.民主革命【答案】C【详解】材料“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体现的是梁启超变法改革的主张,因此C正确,ABD排除。故选C。4.《大国崛起》一书认为:“拿破仑战争是大革命的继续,拿破仑帝国是法国革命的最后阶段。”这充分肯定了拿破仑()A.是法国大革命的领袖 B.巩固法国大革命成果C.击退了反法联盟进攻 D.保护了欧洲封建势力【答案】B【详解】依据题干信息“拿破仑战争是大革命的继续,拿破仑帝国是法国革命的最后阶段”可知,这充分肯定了拿破仑巩固了法国大革命成果。拿破仑对外战争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的基础,传播了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故B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拿破仑是法国大革命的领袖、击退了反法联盟进攻,故A、C两项排除;拿破仑对外战争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故D项错误。5.林肯在《裂开了的房子》中强调:“我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保持半奴隶和半自由的状态。”这里“半奴隶”所指的经济形式是()A.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 B.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C.西部蓄奴州奴隶制经济 D.南方农奴制经济【答案】B【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独立后,南方的种植园经济和北方的资本主义经济都沿着各自的道路向前发展着。“半自由”指的是北方的资本主义经济;“半奴隶”指的是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故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6.某思想家在自己著作的序言中写道:“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该书是A.《变法通议》 B.《海国图志》C.《天演论》 D.《劝学篇》【答案】B【详解】根据“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可知该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海国图志》中提出的,故选B;ACD与题意不符,排除。7.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欧洲的殖民扩张。最早在美洲建立殖民地统治的国家是A.西班牙和葡萄牙 B.英国和法国 C.荷兰和德国 D.美国和德国【答案】A【详解】15世纪末,西班牙王室支持哥伦布的远航,之后哥伦布发现了美洲,西班牙在美洲建立了殖民地,葡萄牙在南美洲的巴西建立殖民地,故正确答案为A;BCD不符合题意。8.美国历史研究学者梁茂信认为,美国是一个人种和文化的大熔炉。在独立战争前,北美殖民地的人种不包括A.开拓殖民地的欧洲白人殖民者 B.被贩卖为奴的非洲黑人C.几乎种族灭绝的原住民印第安人 D.漂洋过海的亚洲黄种人【答案】D【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亚洲黄种人是19世纪中期才开始进入美洲的,D项符合题意;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白人殖民者大量涌入美洲,属于独立战争前已经在北美殖民地的人种,A项不符合题意;16世纪以后,为解决屠杀印第安人带来的劳动力不足问题,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在独立战争前已经大量存在于北美殖民地,B项不符合题意;印第安人是北美的原住民,在北美成为殖民地以前已经生活在北美了,C项不符合题意。二、材料分析题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了商业性的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都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摘编自马克思《资本论》材料二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政府带来了伊比利亚的文化概念,他们认为伊比利亚文化比土著文化优越。同样,他们也认为非洲的宗教和文化比自己的低劣……印第安社会生存下来,并且在与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互动的时候,维持着相对的自治性。同样,奴隶们在学习应付他们的主人和适应新环境的同时,保持了非洲的宗教传统、信仰、习惯和语言。——摘编自【美】斯基德莫尔《现代拉丁美洲》(1)阅读材料一,你如何理解“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现代拉丁美洲地域文化的特点,并指出现代拉丁美洲地域文化形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实质。【答案】(1)理解:材料所述“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了商业性的猎获黑人的场所”指的是西欧早期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结合所学,欧洲商人和殖民者同世界建立商业联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根据材料“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得出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推动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2)特点:根据材料“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政府带来了伊比利亚的文化概念”、“印第安社会生存下来……维持着相对的自治性”、“(非洲奴隶)保持了非洲的宗教传统、信仰、习惯和语言”,可得出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美洲文化。问题:根据材料“(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认为伊比利亚文化比土著文化优越”,得出文化歧视;根据材料“印第安社会生存下来”,得出印第安文化生存和保护;根据材料“奴隶们学习应付他们的主人和适应新环境”,得出非洲文化如何适应新环境。实质:根据材料,实质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尊重、交融和认同。【详解】(1)理解:殖民活动进行资本原始积累;欧洲商人和殖民者同世界建立商业联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推动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2)特点: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美洲文化。问题:文化歧视;印第安文化生存和保护;非洲文化如何适应新环境。实质:文化尊重、交融和文化认同。培优第二阶——拓展培优练一、单选题1.1776年,《常识》发表以后,约翰亚当斯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最近两年所发生的变化实在惊人,(北美)各州居民的思想感情都彻底发生变化,“对君主的崇拜从未在如此之短的时间里如此彻底地从如此之多的人内心根除”。这表明当时北美A.独立战争催生了平等意识 B.民主思想逐渐深入人心C.民众已抛弃了精英政治理念 D.共和思想受到民众推崇【答案】D【详解】材料强调美国民众“对君主的崇拜”逐渐根除,这反映出当时美国民众对君主制的否定,说明当时美国民众倡导“共和”,故选D项;平等意识强调的是民众享有平等的权利,这在材料信息中并未体现,故排除A项;民主思想的内涵是主权在民、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这与材料主旨无关,故排除B项;材强调的不是精英政治,故排除C项。2.大革命时期,仍旧穿着老式贵族服装的人会遭到嘲讽。大革命后,衣着华丽者几乎有反革命的嫌疑,而下层民众简单、朴素的服装样式却成为时尚潮流。服饰不再是等级制度的鲜明外衣,而是法国人民政治立场的表现。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A.政治参与的强化 B.经济基础的变革 C.基础教育的发展 D.理性精神的传播【答案】D【详解】以理性主义为核心的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高潮,启蒙思想使民主、平等等思想广泛传播,人们反对封建专制,提倡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故选D项;这种变化指服饰不代表等级制度,代表了政治立场。大革命中,穿着老式贵族服饰会遭到嘲讽,代表着对封建制度的摒弃。大革命后,下层民众的服饰成为潮流,代表着民主、平等思想的发展,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认同。政治参与的强化是其表现,不是原因,A项错误;大革命前,资本主义已经产生并发展,大革命后,经济基础并没有发生变革,B项错误;基础教育的发展没有史实依据,排除C项。3.英国学界流行--种“日不落帝国”殖民统治“互利”说,该论调包含:--是将英帝国与进步联系起来;二是在帝国内部宗主国同殖民地之间存在经济互相依存的关系;三是帝国有助于全球化。以下可以作为辩驳该观点的史实是A.中国逐步卷入了世界市场 B.近代印度棉纺织业的发展C.美国赢得独立与颁布宪法 D.德国产业工人的生产过剩【答案】C【详解】根据“‘日不落帝国’殖民统治‘互利’说”的具体内容可知,该论调是在为英国的殖民统治作辩护,片面强调其作用。而因为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由此爆发了美国独立战争,这与“日不落帝国”殖民统治“互利”说相违背,可以作为辩驳该观点的史实,所以C正确;中国不属于英国的殖民地,且中国被迫逐步卷入了世界市场,促使其自然经济逐渐瓦解,不能作为辩驳该观点的史实,所以A错误;“近代印度棉纺织业的发展”是受到英国工业文明的影响,这不能作为辩驳该观点的史实,所以B错误;德国不是英国的殖民地,所以D错误。4.1789年巴黎人民攻克巴士底狱的第二天,制宪议会上竟然出现“颂扬(国王)达到了顶点……惊得目瞪口呆、晕头转向的议员们追随着国王的脚步,簇拥着他穿过与议员们一样吃惊的人群回到邸宅”的现象。这反映出当时的法国A.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有偶然性 B.恢复君主制的思想根深蒂固C.议员尚不具备民主政治意识 D.建立民主政治道路任重道远【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法国大革命,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法国制宪议会居然在颂扬国王,部分议员也追随国王的脚步,这说明当时法国封建专制势力依然强大,也表明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任重道远,故选D项;法国大革命是当时法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故排除A项;法国大革命初期,法国依然保留君主制,故B项“恢复君主制”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故排除B项;C项表述太绝对,故排除C项。5.1787年宪法创造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模式,即联邦制。它明确提出了新的中央政府即联邦政府与州政府行使权力所遵循的四条基本原则∶分权原则;共有权原则;权力禁区原则;宪法至上原则。这一制度被人们认为是"自由和绝对统治之间最成功的调和"。该宪法A.是制止南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的产物 B.剥夺各州全部权力而赋予联邦政府C.规定联邦政府无权否决国会提案 D.较妥善地处理了集权和分权的关系【答案】D【详解】1787年宪法明确提出的四条基本原则,即分权原则、共有权原则、权力禁区原则、宪法至上原则,是“自由和绝对统治之间最成功的调和”,也就是较妥善地处理了集权和分权的关系,故D正确;《宅地法》《解放黑奴宣言》是制止南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的产物,故A错误;1787年宪法保留了各州部分权力,故B错误;根据所学可知政府首脑总统可以否决国会提案,排除C;关系D项。6.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所述:“联邦主权代表着一个巨大而遥远的祖国,一种模糊而无法定义的情感。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州的主权贴近每个公民,每天与他发生着联系。正是州的主权负责保卫公民的财产、自由和生命,每时每刻对公民的幸福施加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作者意在说明A.美国民主政治切实践行了分权制衡原则 B.美国联邦政府徒有虚名C.美国民众对州政府的信任度强于联邦政府 D.美国民众的国家自觉性强【答案】C【详解】对于美国公民来说,联邦是“巨大而遥远”“模糊而无法定义的”,日常生活中保卫着每个公民的财产、自由和生命的是州政府,作者这样分析意在说明美国民众对州政府的信任度强于联邦政府,C项正确;分权制衡原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错误;美国联邦政府徒有虚名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美国民众的“国家自觉性”强,D项错误。7.美国在独立后不久就遭遇债务危机,中央政府全部接收各个州的地方债务,并成立财政部,以中央政府的信用为担保发行新的国债,用等来的资金偿还各州之前欠下的债务。这种“私债”转换为“国债”的做法A.标志着邦联体制的确立 B.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C.体现了共和主义的传统 D.一定程度扩大了联邦政府的权力【答案】D【详解】“私债”转换为“国债”的做法,是把原先各个州的“私债”转化为由整个联邦共同承担的“国债”,而州则将原先自己的财政权(主要是收税权),让渡给中央政府,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联邦政府的权力,故选D项;A项与史实不相符合,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一般是指资本主义社会对生产关系作出的部分调整,例如,垄断组织、罗斯福新政,B项在材料中未体现;共和主义指认定政治权威最终来自人民同意的原则,拒绝接受君主和王朝统治原则,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8.美国部分州国会参众两院席位分配统计,据如表可知项目罗德岛州新墨西哥州佛罗里达州面积人口(2009年)2706平方千米约105万人314309平方千米约210万人151670平方千米约1670万人参议院席位222众议院席位2325A.参众两院存在着分权与制衡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C.国会选举兼顾大小州的利益 D.大州主导了国会的立法进程【答案】C【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参议员各州一样,都是2名,众议员则以人口比例进行选举,可见,美国国会参众两院选举兼顾了大小州的利益,C项正确;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是联邦制的特征,排除;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二、材料分析题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5-17世纪,各种重大事件和人物在文艺复兴这座大舞台上风云聚会。只有当文艺复兴的个人主义精神进入神学领域及基督教会的信仰层面,欧洲才爆发具有重大意义的反抗罗马教会的宗教改革。在文艺复兴巅峰时期,通过联姻形成的西班牙国家,热衷于宗教传播,近海宜商的地理环境,推动了地理大发现。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动摇了宗教神学理论的基础,理性思考导致了科学革命,科学革命成为文艺复兴的最后表现,也是它对现代世界观的突出贡献。米兰多拉创作了《论人的尊严演说》成为文艺复兴的人道主义宣言,为后来以理性为基础的政治哲学引导社会政治革命方向、确定以个人权利和社会契约为核心的政治形式奠定基础。文艺复兴推动了一场自发的、越来越广泛地革命意识产生,它真正影响到西方文化的每一个方面,西方文化发展毫无疑问的发生了一次质的飞跃。”——摘编自上海社科出版社出版《西方思想史》材料二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比较开明的英美新教传教士开始认为,他们的工作应当是“世俗化”,由宗教宣传扩展到对西方知识和文化的介绍。以前的重点一直是“把异教徒从地狱的苦难中解救出来。”而现在的问题则是要“把异教徒从现实苦难的地狱中解救出来。”在中国沿海通商口岸,有许多传教士设教堂、办学校,发表公开演讲,开办图书馆、博物馆和医院,出版报纸和杂志,传播西方文化。——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三近代中国“两级相逢”,中西文化冲突是这个时代的突出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就是一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交汇的历史,就是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向近代文化过渡转变的历史,也就是传统与西方相斥相纳的历史。——摘编自李金娜《梁启超晚年的中西文化观探析》(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促进宗教发展的史实和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70年代前后西方传教士在华活动的变化及主要原因。(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对外来文化的态度变化并谈谈你的认识。【答案】(1)史实:促进宗教改革兴起;推动地理大发现;推动科学革命。影响:传播了人文主义思想,动摇了宗教神学理论的基础;出现科学研究同宗教信仰对立与统一、综合与平衡的局面;科学革命为近代科学诞生奠定了基础。(2)活动变化:以传教为主,发展为传教与介绍西方文化并举。主要原因:两次工业革命对思想界的冲击;欧美国家对外殖民侵略方式的转变;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近代中国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思潮;近代中国反洋教斗争的影响。(3)态度变化:由排斥西方思想到主动学习西方文化,进步发展为西方思想理论中国化。认识:在近代中国,西方传教士的传教活动,有文化殖民的目的;客观上,促进中西文化碰撞与交流,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解析】(1)关于史实,根据材料一“在文艺复兴巅峰时期,通过联姻形成的西班牙国家,热衷于宗教传播,近海宜商的地理环境,推动了地理大发现。”得出括文艺复兴时期促进宗教改革兴起、推动地理大发现、推动科学革命。关于影响,根据材料一“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动摇了宗教神学理论的基础,理性思考导致了科学革命,科学革命成为文艺复兴的最后表现,也是它对现代世界观的突出贡献。”得出传播了人文主义思想,动摇了宗教神学理论的基础;根据材料一“米兰多拉创作了《论人的尊严演说》成为文艺复兴的人道主义宣言,为后来以理性为基础的政治哲学引导社会政治革命方向、确定以个人权利和社会契约为核心的政治形式奠定基础。”得出科学革命为近代科学诞生奠定了基础。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出现科学研究同宗教信仰对立与统一、综合与平衡的局面方面回答。(2)关于活动变化,根据材料二“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比较开明的英美新教传教士开始认为,他们的工作应当是‘世俗化’,由宗教宣传扩展到对西方知识和文化的介绍”得出以传教为主,发展为传教与介绍西方文化并举。关于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两次工业革命对思想界的冲击、欧美国家对外殖民侵略方式的转变、启蒙思想传播、近代中国西学东渐思潮和反洋教斗争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原因即可。(3)关于态度,根据材料三“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就是一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交汇的历史,就是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向近代文化过渡转变的历史,也就是传统与西方相斥相纳的历史”可得出态度为由排斥西方思想到主动学习西方文化,进步发展为西方思想理论中国化。关于认识,本小问属于开放性问题,紧扣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具有双重性方面进行分析。培优第三阶——高考沙场点兵一、单选题1.(2020·浙江·高考真题)洋务派巨擘左宗棠主持重刻《海国图志》,在该书序中慨言:百余年来,中国“水陆战备少弛”,英吉利“蹈我之瑕,构兵思逞”,“廿余载,事局如故”,“然同、光间福建设局造轮船,陇中用华匠制枪炮”,“此魏子所谓师其长技以制之也。”这认识反映了A.左宗棠、魏源顺乎世界之潮流迈出变法第一步B.“师夷长技以制之”是洋务派自强之道的思想先导C.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由器物层次到制度层次的变化D.以“中体西用”寻求变革,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答案】B【详解】材料信息“然同、光间福建设局造轮船,陇中用华匠制枪炮”、“此魏子所谓师其长技以制之也”说明左宗棠认为“师夷长技以制之”是其设立福建船政局的指导思想。由此可知,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是洋务派自强之道的思想先导,故B正确;魏源提出了向西方学习制造坚船利炮,但并未付诸实践,故A错误;洋务运动还局限于学习西方的器物层次,故C错误;材料信息未体现出“中体西用”,故D错误。2.(2019·全国·高考真题)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A.奴役掠夺土著居民 B.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C.进行了大量的移民 D.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答案】D【详解】西班牙和葡萄牙虽然引领开辟新航路,但当时西班牙和葡萄牙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其落后的生产方式传播到拉丁美洲,成了拉丁美洲发展滞后的历史包袱,而北美地区被英国殖民统治,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到这一地区,推动了北美的快速发展,因此出现这种差别主要是因为拉美移植了宗主国旧的生产方式,故选D;A、C项是拉美和美国的共性,排除;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并不是主要原因所在,B项排除。3.(2015·海南·高考真题)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批评当时“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的海防主张,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魏源的主张反映了这一时期()A.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 B.洋务派开始着手海防建设C.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海防模式 D.清朝海军实力远逊于列强【答案】D【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中魏源的思想以防守为主,因此A项中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错误;魏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表,是开眼看世界的先进代表,不属于洋务派,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学习西方海防模式,C项错误;魏源之所以以防为主,是因为近代清朝海军力量较弱导致的,故D项正确。4.(2022·浙江·一模)拿破仑在武力征服意大利和德意志地区后,在行政上采取集权统治,宣扬公民权利平等,努力实现市场的统一。这些做法()A.推翻了欧洲的封建制度 B.埋下了民族仇杀的根源C.推动了近代文明的传播 D.助长了拿破仑军事独裁【答案】C【详解】依据材料“拿破仑在武力征服意大利和德意志地区后,在行政上采取集权统治,宣扬公民权利平等,努力实现市场的统一”,可以看出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近代文明的扩展,客观上推动了当地的进步,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拿破仑战争对意大利和德意志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族仇恨,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对意大利和德意志的影响,未涉及对其军事独裁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5.(2022·江西省安义中学一模)作为身体的一部分,头发在清末民初社会变革中,再次成为政治的一个目的。在激烈的政治、社会变革中,王国维从不公开发表政见的知名学者,但他的辫子却显然公开发出了一种不和谐的声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王国维留辫子只为表达他对大清的效忠 B.王国维留辫子纯粹是为了标新立异C.王国维留辫子说明他动了复辟帝制的心 D.王国维的辫子被赋予一种理性的意义【答案】D【详解】依据材料“王国维从不公开发表政见的知名学者,但他的辫子却显然公开发出了一种不和谐的声音”得出辫子其实是变乱时代王国维对自我个体存在的一种标识,象征着他对文化记忆的忠实,是对辛亥前后流产的社会思想变革的个人抗议,D项正确;在一个连皇帝本人都剪去辫子的时代,留辫与忠清实际上已经没有直接联系,“只为”二字也过于绝对化,排除A项;“纯粹是为了标新立异”用词过于绝对,对于王国维留辫行为的分析也只是停留在表层而已,排除B项;王国维虽然曾做过溥仪的国文老师,但材料中并能看出他有“复辟之心”,而且材料中提到“王国维从不公开发表政见”,排除C项。故选D项。6.(2022·重庆市育才中学一模)在拉丁美洲的欧洲移民区域内,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为主体,天主教成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拉丁舞成为拉丁美洲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但是在偏远的内陆地区,印第安人依然保留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这反映了A.西方文化及宗教的先进性 B.拉丁美洲地区文化多元共存C.文化与宗教信仰自然选择 D.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拉丁美洲地区内存在西班牙、葡萄牙文化、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反映了拉丁美洲地区文化多元共存,B项正确;世界分化不分优劣,故西方文化及宗教的先进性的说法错误,排除A;文化与宗教信仰与民族传统、经济生活等因素有关,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排除D。7.(2022·北京海淀·二模)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大党领袖提拉克提出“印度人的印度”口号以及“战斗,不要乞求”和“自由是我与生俱来的权利,我将得到它”等主张,要求英国人离开印度,并在全国赢得众多追随者。这反映了()A.一战后英国加紧对印度的经济侵略 B.印度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已经觉醒C.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印度成效显著 D.印度民族独立斗争受十月革命影响【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印度人的印度”“要求英国人离开印度,并在全国赢得众多追随者。”可知,印度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已经觉醒,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英国加紧对印度的经济侵略,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印度的成效,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十月革命与印度民族独立斗争的关系,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8.(2022·江苏南京·二模)下图是墨西哥“三文化广场”,包括阿兹特克金字塔大神庙、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修建的教堂和20世纪50年代建造的墨西哥外交部大厦。广场上的碑文在记述墨西哥的历史时这样评价:“这不是任何人的胜利或失败,而是一个混血民族的痛苦的诞生。这就是今天的墨西哥。”这主要体现了近代以来()A.文化碰撞与融合 B.文化侵略与反抗C.文化创新与继承 D.文化交流与借鉴【答案】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西哥“三文化广场”将阿兹特克人的金字塔大神庙、西班牙殖民者的教堂和墨西哥独立后的外交部大厦组合在一起,向世人展示墨西哥“混血民族”形成的历史,体现了近代以来欧洲殖民扩张在美洲引起的文化碰撞与融合,A项正确;文化侵略与反抗并非“三文化广场”要表达的主旨,排除B项;印第安人、西班牙人和当代墨西哥人的三大建筑并立,不能说明文化在继承中创新,排除C项;文化交流与借鉴与“三文化广场”是“一个混血民族的痛苦”诞生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9.(2021·北京房山·二模)下表是拿破仑战争后,欧洲一些国家出现的新变化。这些现象说明了1825年俄国受启蒙思想影响的青年军官发动武装起义,拟定了《告俄国人民宣言》,宣布推翻沙皇政府,召开立宪会议,废除农奴制1830年波兰青年军官和学生在华沙发动了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1848年奥地利和普鲁士发生革命,要求建立统一的独立国家、制定宪法A.农奴制被推翻是俄国历史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B.拿破仑战争使欧洲一些国家民族民主意识增强C.各国斗争的内容不同,彼此之间没有任何关联D.东欧各国在对法国战争失败之后开始自我觉醒【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拿破仑战争后,俄国青年军官宣布要推翻沙皇政府,波兰青年军官和学生发动了要求民族独立的起义、奥地利和普鲁士发生革命要求建立统一的独立国家和制定宪法,这些意味着拿破仑战争使得这些国家民族民主意识被激发,B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拿破仑战争对俄国沙皇和农奴制的影响,而不是说农奴制被推翻是俄国自身的原因,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各国不同的斗争内容都是受到了拿破仑斗争的影响,是有关联的,排除C项;题干中只有波兰属于东欧国家,而且这些国家的自我觉醒不是这时才开始的,排除D项。故选B项。10.(2021·天津·模拟预测)鸦片战争前后,国人对西学无统一称呼,多以“夷学”称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时人对西方文化比较广泛的称呼是“西学”。庚子以后,越来越多的人乐于使用“新学”之名。这种变化反映出A.中西文化融合发展 B.传统文化逐渐遭到摒弃C.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D.社会普遍存在崇洋心理【答案】C【详解】夷学——西学——新学——对晚清西方文化称谓变化,不仅仅是表面称谓的变更,还反映出随着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西方文化在中国传播的日益深入,时人对西方文化从抗拒到接纳、再到向往的心理历程,故选C;材料强调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无法体现中西文化融合发展,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传统文化的信息,排除B;对西方文化称谓的变化,不能说明社会普遍存在崇洋心理,排除D。二、材料分析题11.(2022·北京·人大附中三模)认知·观念材料一西周时期,周王自称“天之子”,其所居之地称为“中国”(即中央之国)。文献准确记载的区域大致在黄河流域。古希腊人认为,他们的主神宙斯的居住地就是世界中心,文献中明确记载的地理范围不超过地中海周边地区。罗马人则说,众神选择并指引罗马成为世界中心,罗马帝国初期所能明确认识的地理范围已远远超过了古希腊,但仍限于欧洲、非洲北部和亚洲中西部。上述三个文明对于远离其统治区域的地方则认识模糊。材料二1874年法国传教士在上海徐家汇建立了观测台,19世纪80年代这一观测台利用上海法租界内的信号塔开始报告正午时刻,为外国船只服务。这一时间标准被称为“海岸时”。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控制下的清朝海关采用“海岸时”,使用的是东经120°的时刻。此后“海岸时”逐渐被铁路、航运、邮政、电报等行业采用,并延及京奉等铁路沿线和长江流域。1918年,北洋政府将全国划分为5个时区,1927年将北京时定为标准时。1929年国民政府以南京时为标准时,每天通过电报和广播发布;上海、天津、南京、北平等地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标准钟。与此同时,汽笛、午炮或寺庙的钟声等报时方式仍在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东八区区时定为北京时间。材料三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1)概括材料一中各文明对世界认知的共同之处。(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解读从“海岸时”到北京时间在近现代中国的变化历程。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3)简述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传播的情况。【答案】(1)共同之处:各文明都认为神灵的世界中占有统治地位;都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能清晰认知世界的范围都相对狭小;与其他文明之间缺少交往和认识。(2)示例1:标准时间的引入最初带有殖民色彩。19世纪70年代“海岸时”由来华传教士提出,首先在租界使用,目的是满足西方人在华活动需要;20世纪初,在西方列强掌控下的清朝海关握有发布标准时间的权力,表明清政府开始接受标准时间,并将其应用于新兴行业;辛亥革命后制定标准时间的权力先后由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掌控,一般以首都时间为标准;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标准时间被越来越多的行业和人群所采用。标准时间由通商口岸、东南沿海不断向内陆扩展,对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影响越来越大。但中国近代的半殖民地性质、传统的经济形态和复杂的社会地理环境,使标准时间的普及曲折、缓慢。示例2:标准时间在近代中国的传播由点及面,影响由弱到强,既是西方殖民扩张的产物,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20世纪之前中国现代化程度较低,“海岸时”发布者为传教士;用于天文与航海,在通商口岸有一定影响;20世纪初,伴随着西方列强势力的扩张和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深入,列强控制的中国政府部门——海关成为标准时间的发布者;标准时用于铁路、航运、邮政等行业;影响到铁路沿线及长江流域等地的居民生活;民国年间,中国与国际进一步接轨,标准时间的发布者变成国家,原来采用的地方时也随之调整;借助先进通讯技术,标准时间开始在全国范围使用;其影响已深入到大中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与此同时,由于近代中国发展不平衡,传统的计时方式依旧在偏远地区使用。示例3:标准时间在近代中国的传播由点及面、影响由弱到强。从发布者角度看:19世纪70年代是传教士,20世纪初是西方列强控制的海关,辛亥革命后依次变为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从传播地域看,由通商口岸、沿海大城市逐渐向内陆扩展;从使用范围看,首先为西方人在华活动服务,后逐渐应用于中国近代新兴的航运、铁路、工矿、通讯等行业,对民众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从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看,标准时间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积极作用逐渐凸显,但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传统的计时方式依旧在中国偏远地区使用。(3)情况: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著作被译成中文;出现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不断出现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详解】(1)共同之处:根据材料一中“周王自称‘天之子’,其所居之地称为‘中国’(即中央之国)”“古希腊人认为,他们的主神宙斯的居住地就是世界中心”“罗马人则说,众神选择并指引罗马成为世界中心”可知,各文明都认为神灵的世界中占有统治地位,都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根据“文献准确记载(西周)的区域大致在黄河流域”“文献中明确记载(古希腊)的地理范围不超过地中海周边地区”“罗马帝国初期所能明确认识的地理范围已远远超过了古希腊,但仍限于欧洲、非洲北部和亚洲中西部”可知,这些文明所能清晰认知世界的范围相对狭小;综合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个文明相对独立,与其他文明之间缺少交往和认识。(2)解读:按照题目类型与要求,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从现象、成因、影响等方面解读;首先根据材料二中“海岸时”出现于“19世纪80年代这一观测台利用上海法租界内的信号塔开始报告正午时刻,为外国船只服务”,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控制下的清朝海关采用‘海岸时’”“使用的是东经120°的时刻”,并“逐渐被铁路、航运、邮政、电报等行业采用,并延及京奉等铁路沿线和长江流域”“1929年国民政府以南京时为标准时,每天通过电报和广播发布”等信息,归纳出“海岸时”到北京时间在近现代中国的变化历程,即标准时间在近代中国的传播由点及面,影响由弱到强,是西方殖民扩张的产物,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然后,综合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传播特点、进程、性质、影响等方面分阶段分析、说明,如指出20世纪之前中国现代化程度较低,20世纪初,伴随着西方列强势力的扩张和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深入,列强控制的中国政府部门——海关成为标准时间的发布者,标准时用于铁路、航运、邮政等行业,影响到铁路沿线及长江流域等地的居民生活,民国年间,中国与国际进一步接轨,标准时间的发布者变成国家,原来采用的地方时也随之调整,借助先进通讯技术,标准时间开始在全国范围使用,其影响已深入到大中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由于近代中国发展不平衡,传统的计时方式依旧在偏远地区使用等;整个解题过程注意,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须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3)情况:根据所学知识,从形式、内容和影响等方面分析可知,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表现主要有,马克思主义著作被译成中文,书籍、报刊中出现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不断出现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等。12.(2022·山东泰安·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末,德国学者李希霍芬把古代中国与中亚、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后来中国学者对此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