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虎长调民歌的源头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a8ea308265b87ffb3e85d8e966b61c9/2a8ea308265b87ffb3e85d8e966b61c91.gif)
![巴尔虎长调民歌的源头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a8ea308265b87ffb3e85d8e966b61c9/2a8ea308265b87ffb3e85d8e966b61c92.gif)
![巴尔虎长调民歌的源头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a8ea308265b87ffb3e85d8e966b61c9/2a8ea308265b87ffb3e85d8e966b61c93.gif)
![巴尔虎长调民歌的源头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a8ea308265b87ffb3e85d8e966b61c9/2a8ea308265b87ffb3e85d8e966b61c94.gif)
![巴尔虎长调民歌的源头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a8ea308265b87ffb3e85d8e966b61c9/2a8ea308265b87ffb3e85d8e966b61c9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巴尔虎长调民歌的源头蒙古民族从远古时代起,一直过着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游牧生活。在长期游牧生活中,造就了蒙古族小伙子淳朴、豪爽、豁达的阳刚之美;也造就了蒙古族姑娘的热情、善良、勤劳的贤惠性格。应运而生的蒙古族长调民歌,伴随着他们的出生和成长,唱响在他们生命中的朝朝暮暮。蒙古民族虽然经历了多次的部落变迁,但是他们的长调民歌却依然口口相传、经久不息地传承全今。而在这些唯真唯美的蒙古族长调民歌中,巴尔虎长调民歌有其独具特色的风格。呼伦贝尔草原是巴尔虎蒙古人的故乡,也是巴尔虎长调民歌的故乡。草原就是巴尔虎长调民歌的舞台,它可以没有伴奏,没有掌声,站在蓝天下,就能唱上白云间。而它又没有在历史的长河中仅仅流落民间,早在1955年就曾登上世界级音乐的殿堂。“辽阔的草原虽然在眼前,但不知哪里是沼泽泥潭。俊俏的情侣虽然在身边,但不知她的想法和心愿。”……这是1955年,出生在新巴尔虎左旗的著名蒙古族歌唱家宝音德力格尔在华沙世界青年联欢节上倾情演唱的《辽阔的草原》,她第一次让全世界品味了“呼伦贝尔一巴尔虎”长调民歌的高亢悠扬,她用那动人的歌喉震撼了国际音乐界,并一举获得了联欢节的最高奖一一金奖。让我们伴着那悠远的歌声,走进呼伦贝尔,走进巴尔虎长调之乡。一、古老幽远的历史一一史籍记载的最早的巴尔虎部落据公元551年到554年间成书的《魏书•柔然传》记载:“柔然西北有匈奴余部,其国富强,首领拔也稽,带兵攻社仑,社仑于额根河阻击,大胜。其后他们归附了社仑。”(由蒙文转译)这书中所说的以“拔也稽”为首领的强盛部落,应该就是最早时期的巴尔虎部落。这里所说的“匈奴余众”,是因为那些巴尔虎人当时是为匈奴所辖。所谓“社仑”,是蒙古族先民之一柔然部的首领,公元4世纪初创建柔然帝国的人。所谓“额根河”,是现在蒙古国境内的额尔浑河。巴尔虎人在那次征战中被社仑击败,后被柔然人管辖,加入了强盛一时的柔然帝国。后来,在《隋书》和《旧唐书》中对这个名字的记载又进行演变叫作“拔也古”(“拔野古”)。在汉语中,“Bargu”一词中的“r”被拼记为“Ye”,就是“也”或“野”,又由于年代久远,“稽”音又变成了“gu”(古)。在《蒙古秘史》中,巴尔虎被记写成“巴尔忽”、“巴尔浑”等。“巴尔虎”名称最早写作“巴尔忽”,来源于突厥语(Barak),在《蒙古秘史》中记为“巴鲁格”(“巴鲁黑”)。作为人名的“巴尔虎”,是来源于“魔犬”(狼)“巴鲁黑”一词。4世纪末,这个部落的首领用“巴鲁黑”这个魔犬的名称为自己命名,在巴尔虎和布里亚特人民中就有“巴尔虎巴图尔岱钦诺颜”这样的传说,所以,在当时的蒙古语中“巴尔虎”就是“机智的强者”或者“英雄(巴图尔)”之意。“巴尔虎”这位首领带领自己的部众,努力奋斗,使自己的部族更加强盛富裕,并且能够勇敢战斗、保卫疆土,受到广大民众的尊敬。所以,后来的族人们就把自己称为“巴尔虎的人”,将巴尔虎奉为自己的神明。最终,巴尔虎成为部落的名称。总之,不管译作“拔也稽”、“巴尔忽”、“拔也古”、“拔野古”、“巴鲁格”、“八儿忽”、“巴尔浑”、“把儿护”……中的哪一种,都是现在的“巴尔虎”名称的不同音译。据考古学家研究,在新石器时代,人类有了大种系生活在蒙古高原的南部,这些种系生活的年代距今大约在一万年前。在汉文古籍和早期传说中,居于最西边的戈壁阿尔泰一带的是猃狁;在其东边,即阴山山脉和宝鲁陶海一带的是獯粥(荤粥);再往东,即西拉木伦河一带的是山戎。他们是蒙古高原各种族部落的始祖,是具有原始游牧民族特点的石文化发源地。獯粥,在蒙古文献中将其称为“蛮(mong,野地之意),他是蒙古族最早的祖先,蒙语中称“蒙兀惕”或者“蒙出惕”(“蒙兀人”,即“野外之人”的意思)蒙古人的始祖生活在阴山山脉和宝鲁陶海一带,大约在距今8千年以前,“蒙出惕(在这里放牧和狩猎。他们逐水草之美而居,冬季居于避寒之处,夏季居于高凉之地,四处游牧生活。他们以畜产品为生活依靠,开展适合游牧生活的生产,造就出元始游牧文化。“蒙出惕(是游牧民族,因而他们与临近部族之间的关系几乎只有战争和对抗。公元前21世纪,南部夏、商等定居民族以及西部的游牧民族不断地袭击他们,进犯他们的领土,使得他们不得不向东迁徙,来到锡林郭勒以东的西拉木伦河一带驻牧。这是“蒙出惕(的首次大迁徙。这一迁徙大约持续了二、三百年之久。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221),“蒙出惕(开始超越过去的家庭血缘关系,以地域的范围,组成多氏族的联合体。他们的地域东起松辽平原,西至克什克腾达里诺尔,北起兴安岭南麓,南全燕国边境。他们与西边的强大近临匈奴(猃狁)以及南部的燕、赵等国长期征战不止。当时的匈奴十分强大,“蒙出惕(为夺回祖先的失地阴山一带的牧场,同匈奴进行了大规模战争后以失败告终,其联合体也瓦解。其溃败部分为六支,逃往乌桓山的部分后称为“乌桓(,逃往鲜卑山的部分被称为“鲜卑”。而逃往大兴安岭西麓者被称为“柔然(。公元前200年的这次大迁徙,使“蒙出惕(部族与蒙古高原上的其他种系的融合更趋加速了。公元前206年,“蒙出惕(联合体解体时,他们中的一部分逃往大兴安岭西麓林莽中,他们把自己视为迁到最北边的部分,因而称为“柔然(。巴尔虎人的始祖就是柔然中的一部分,他们分别在被匈奴和鲜卑管辖时期形成一个部落的。所谓部落,就是由若干个血缘相近的氏族结合而成的集体(或群体)。公元前206年后,巴尔虎的祖先们一直与柔然部落的名称连结在一起,先后被匈奴人、鲜卑人、柔然人统治,与突厥人混在一起,前后长达600余年。早期,巴尔虎部不过是一个弱小的族群。到了公元4世纪,他们人口繁衍增加,势力逐渐强大,并且在汉文史籍里出现了他们部落名称的记载。那时他们驻牧在鄂尔浑、土拉河至贝加尔湖一带的广大地区,他们已经脱离了柔然帝国的属辖,成为独立的一个部落。后来又为一个叫薛延陀汗国政权(628—646)的建立贡献过力量。薛延陀汗国政权非常重视他们的奉献,并将呼伦贝尔牧场赏给了他们。因为巴尔虎人能征善战,一直被薛延陀汗国政权视为守卫东部边疆的得力助于,公元647年薛延陀汗国政权垮台后,屈利失带领巴尔虎人归附了大唐帝国。唐朝在贝尔湖附近设幽陵都督府,巴尔虎部首领屈利失被封为“右武卫大将军”、“都督府都督”,委以重任。这样,巴尔虎人就成为大唐王朝北部边疆的重要守护力量。后来东突厥帝国复兴,大唐王朝势力退出蒙古高原。当时的巴尔虎已是比较强大的部落了。他们在呼伦湖和贝尔湖畔繁衍生息,使用铁器,从事狩猎和少量种植。公元7世纪60年代起,巴尔虎人又开始迁往贝加尔湖一带。到7世纪末,巴尔虎人大致都回到了贝加尔湖地区,只有少数人留在了原地。二、苍茫壮阔的景色——呼伦贝尔的巴尔虎人呼伦贝尔,包括大兴安岭西麓呼伦湖和贝尔湖周边的广大地区,平均海拔在1千米左右。这里既有辽阔的草原,又有茂密的原始森林,更有碧波荡漾的美丽湖泊,故称“呼伦贝尔草原”或“呼伦贝尔高原”。这里也是巴尔虎人自古以来居住的故土。所以也称“巴尔虎草原”或“巴尔虎高原”。“呼伦贝尔”得名于境内的“呼伦湖”和“贝尔湖”。呼伦湖位于新巴尔虎左旗和新巴尔虎右旗之间,南北长约90余公里,东西宽约41公里,面积最大时可达2300平方公里,平均深度在8米以上,有克尔伦和乌尔逊两条河流注入。遇溢水期时,湖水可由穆得那亚河泄入额尔古纳河。在《旧唐书》中所说的俱轮泊,从其地理位置看,指的就是呼伦湖。“呼伦”一词的含意可作这样解析:“呼勒”(Hul),在蒙古语中意为某种事和物的终点。蒙古语中“Hultogtohu”、“Hulzalgahu”有“驻脚”、“连程”之类的意思。在呼伦贝尔一带有“呼勒”(Hul)的地名很多,都有“最后停住”的意思。“呼伦”是“呼勒”的从属格,连起来就是“驻足的湖”就是蒙古人祖先蒙兀人“驻足的地方”。公元前3世纪时,蒙兀人被匈奴击败,他们四处逃散,其中捏古斯、奇颜(乞颜)两部分蒙兀人躲入额尔古涅昆的深山密林中,而他们驻足的大湖就被称为“呼伦诺尔”。巴尔虎人是狩猎民,他们漫山遍野地游猎,最后到达了呼伦湖停住了游猎的脚步,在这里繁衍生息,生产生活。“贝尔湖”的大部分现在属于蒙古国,小部分在我国新巴尔虎右旗境内。贝尔湖在呼伦湖西南方,是一个椭圆形的湖,东西长33公里,南北宽19公里,面积约60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在11米左右,最深处可达50米,贝尔湖东有哈拉哈河注入,北面则有乌尔逊河流出,乌尔逊和又注入呼伦湖,形成一对串连的姊妹湖。在《蒙古秘史》中,该湖被拼为“捕鱼儿”湖。“贝尔”一词在蒙古语中是“公水獭”之意,在《蒙古语大词典》中解释为“公水獭”或者“公犴达犴”。过去,在贝尔湖边可以看到许多水獭在水中和岸边出没。用动物名作地名也是蒙古语中常见的。那么“呼伦”和“贝尔”两个名称是何时合并起来的呢?这个名称最早在1680年出现。在达兰古德•古博里的《蒙古族源琐记》一书中就曾说:“巴尔虎、塔卜囊等为躲避噶尔丹的进攻,携600余户来到呼伦贝尔居住。”由此可见,巴尔虎人迁到这里时将两湖地合起来称呼,“呼伦贝尔”就此得名。巴尔虎人的这一命名在清雍正年间(1723—1735)得以正式确认。在达兰古德•古博里的《蒙古族源琐记》中说:“索伦、巴尔虎、厄鲁特等三部民众入旗制时圣上赐呼伦贝尔两湖地区,取名曰'呼伦贝尔’。同时,清政府礼部制铸印鉴均使用呼伦贝尔字样。”这里所说三部入旗制时,指的就是加入满清八旗制组织的时间,那就是1733年。史载“巴尔虎”加入八旗的时间是雍正十一年(1733)。所以巴尔虎使用“呼伦贝尔”这一名称,最迟也应该是在18世纪初期。清政府正式确认“呼伦贝尔”地名,并且制发官印就是在1733年,至今已经有276年的历史了。提到呼伦贝尔地区,人们首先考虑的是以两湖为中心的整个湖泊草原地区,也就是巴尔虎人数百年来一直在使用的“呼伦贝尔”,这个范围很广。直到满清政府与沙俄签定《尼布楚条约》将巴尔虎、布里亚特部的故土通过划界分割到两国后,“呼伦贝尔”这一名称所代表的地理范围才大大缩减,只剩下呼伦湖、贝尔湖、哈拉哈以东全大兴安岭以西这一片地方了。“呼伦贝尔草原”、“巴尔虎草原”东与东南部接连兴安岭,而南、西、北三面都是大兴安岭西麓平缓地带。呼伦贝尔草原的范围,在清嘉庆十六年(1811)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指出:“呼伦贝尔南起伊敏河源头莫柯德尔山,北全额尔古纳河呼和道布,长700里;东起海拉尔河源头大兴安岭的吉勒策格(译音)山,西至与喀尔喀接壤的古日班希巴尔台(译音),宽820里……”在这片广褒的土地上流淌着海拉尔河、莫日格勒河、伊敏河、辉河等许多河流,东、南、北侧被茂密的原始森林所环抱,是一处水草丰美、物产丰富的地方。公元前206年,蒙兀人被击溃,他们中的捏古斯、乞颜二首领带领极少数人(传说中只有两户)逃遁到额尔古涅昆这个无人区躲藏。这里四面环山,密林覆盖。在这个洞天福地,他们繁衍生息数百年,户丁大增,部族众多。至E世纪中叶,以孛儿帖赤那为首的部众走出山隘,来到西边的草原。他们在鄂嫩、克鲁伦、土拉河上游以及不峋罕哈勒敦山一带建立了乞颜国。这一传说记载了蒙古汗国最早的起源,是蒙古民族诞生和走向世界的摇篮。由于社会历史的长期变迁,呼伦贝尔的巴尔虎人经历了诸多的磨难。总体来说,现在这里的巴尔虎人大致可分为三大部分:1、原在呼伦贝尔驻牧的巴尔虎薛延陀汗国统治时代(公元626-647年),在呼伦湖和贝尔湖生活的巴尔虎人中没有回到贝加尔湖畔的那部分可以称作呼伦贝尔巴尔虎人。12世纪时,他们归属弘吉剌惕部德薛禅。成吉思汗在给子女们分配领地时,将包括这些巴尔虎余部的部众分给了其幼弟帖木格斡惕赤斤(地域在海拉尔河以南至西南方向嫩河流域)和其二弟哈赤温(地域在海拉尔河至苏尤勒吉山之间)。这部分巴尔虎人在12-18世纪时期在大兴安岭和贝加尔湖之间的广阔地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到了17世纪末,他们还可以在乌珠穆沁至北部黑龙江流域自由放牧。当时满清皇帝、沙皇、喀尔喀蒙古汗谁都不能真正管辖他们。但在沙皇俄国自侵入巴尔虎、布里亚特地区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巴尔虎、布里亚特人也曾不断地进行反抗斗争。如在尼布楚就发生了巴尔虎、布里亚特人的起义,沙俄政府软硬兼施,进行镇压,部分巴尔虎人逃到喀尔喀车臣汗省躲避,这部分巴尔虎人就是巴德玛和索诺木领导的巴尔虎部。而车臣汗实际上也没能真正控制这部分巴尔虎人,直至1694年,他们仍然在大兴安岭外和呼伦贝尔地区游牧。后来,清政府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恰克图条约》,确定边境线,使这一地区一分为二,巴尔虎和布里亚特被分割了。对此,巴尔虎人全然不知被蒙在了鼓里,以吉勒泰章京为首的一批巴尔虎人曾因北上越境而被俄国人抓住遣送给满清政府。清政府以越境罪将吉勒泰章京绞死,此事发生在1729年。吉勒泰章京被处死的山,后来被称为“格吉格图汗乌拉”(现在位于蒙古国东方省境内)。巴尔虎、布里亚特对沙皇俄国与清政府合谋瓜分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领土是不能接受的。边界划分后不久,有800余巴尔虎人从满清属下迁至俄国雅克萨地区,俄国人试图遣返他们,而清政府不予接纳,最终这些人被沙皇全部杀害。清政府对辖内巴尔虎人的反抗也采取了血腥镇压的政策。1684年,黑龙江将军萨布素根据清帝之命将巴尔虎人强行管制在呼伦贝尔地区。1694年,巴尔虎人终于正式纳入清朝管辖。这是自1620年后,部分蒙古部归附满清74年后的事情了。这以后,清政府对呼伦贝尔的巴尔虎人作了彻底的调整。同时,为躲避噶尔丹统一全蒙古的战争而进入呼伦贝尔地区的600余户巴尔虎人也被安置在这里。1697年又将驻牧在克什克腾旗的百余巴尔虎人迁至乌尔逊河畔居住。一些年轻的巴尔虎人被征丁到沈阳、齐齐哈尔等地充当守卫之用。清政府为控制巴尔虎人,可以说是机关算尽了。2、呼伦贝尔巴尔虎人的旗制雍正十年(1732),满清统治者对呼伦贝尔的巴尔虎人实行八旗制管辖。八旗制实际上是一种军事组织制度和行政组织的结合。其目的是将蒙古各部势力分而治之。旗以下设若干苏木(佐)。旗以颜色分别命名,即正蓝、正白、镶黄、镶白、镶蓝、正黄、正红、镶红等八旗。同年,从布特哈旗迁移来的鄂伦春、索伦、达斡尔和巴尔虎人被分为八旗,称作“索伦八旗”或“索伦达斡尔巴尔虎旗”。1919年,陈巴尔虎(“原住巴尔虎”之意)要求退出“索伦八旗”,驻齐齐哈尔的黑龙江将军衙署批准,将这部巴尔虎改称为“奇布钦巴尔虎”。在日据时代满州国建立后为他们正式建旗,称“陈巴尔虎旗”。所谓“陈巴尔虎”就是原来就在呼伦贝尔居住的原住民,以及为躲避噶尔丹统一全蒙古的战争而从喀尔喀逃过来的巴尔虎人。另外还有一些是经满清政府调遣驻守在齐齐哈尔、沈阳的兵丁及其眷属,然后又从那边遣回的巴尔虎人,还有布特哈的一部分巴尔虎人。他们从公元7世纪起就一直没有离开呼伦贝尔地区,其语言、风俗、宗教基本保持着自己的特点,故称其为“陈巴尔虎”。满清统治者在雍正十二年(1734)七月,将喀尔喀占其布道尔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科研人员个人工作计划模板
- 教育局德育科工作计划范文
- 知识付费产业的未来发展与挑战
- 电子商务与线下实体店的协同发展
- 物业项目外包服务协议书范本
- 房屋售卖委托合同范本
- 社交平台在产品推广中的作用及消费者反应
- 环保材料在生产中的应用及前景
- 机电技术在未来城市规划中运用的前景展望
- 并购居间协议书范本(居间人)
- 二年级下册数学计算题400道及答案
- 第6课《飞向蓝天的恐龙》两课时学习任务单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 生产清场管理制度课件
- 小学科学质量分析报告
- 口腔医院客服培训课件
- 04G325吊车轨道联结及车挡
- 2024年金城出版社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皮下注射的并发症及预防
- 罗沙司他治疗肾性贫血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演示稿件
- 混凝土搅拌站有限空间作业管理制度模版
- 苯板厂应急预案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