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备课教案模板_第1页
高中数学备课教案模板_第2页
高中数学备课教案模板_第3页
高中数学备课教案模板_第4页
高中数学备课教案模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页高中数学备课教案模板高中数学备课教案模板高中数学备课教案模板1一、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1)掌握画三视图的根本技能(2)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2.过程与方法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理论,动手作图,体会三视图的作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步学生空间想象力(2)体会三视图的作用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画出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难点: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几何体三、学法与教学用具1.学法:观察、动手理论、讨论、类比2.教学用具:实物模型、三角板四、教学思路(一)创设情景,揭开课题“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这说明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物体视觉的效果可能不同,要比较真实反映出物体,我们可从多角度观看物体,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球的三视图(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你能画出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吗?(二)理论动手作图1.讲台上放球、长方体实物,要求学生画出它们的三视图,教师巡视,学生画完后可交流结果并讨论;2.教师引导学生用类比方法画出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1)画出球放在长方体上的三视图(2)画出矿泉水瓶(实物放在桌面上)的三视图学生画完后,可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并与同学交流,总结自己的作图心得。作三视图之前应当细心观察,认识了它的根本构造特征后,再动手作图。3.三视图与几何体之间的互相转化。(1)投影出示图片(课本P10,图1.2-3)请同学们考虑图中的三视图表示的几何体是什么?(2)你能画出圆台的三视图吗?(3)三视图对于认识空间几何体有何作用?你有何体会?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然后让学生发表对上述问题的看法。4.请同学们画出1.2-4中其他物体表示的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并与其他同学交流。(三)稳固练习课本P12练习1、2P18习题1.2A组1(四)归纳整理请学生回忆发表如何作好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五)课外练习1.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底面是正方形,侧面是全等的三角形的棱锥模型,并画出它的三视图。2.自己制作一个上、下底面都是相似的正三角形,侧面是全等的等腰梯形的棱台模型,并画出它的三视图。高中数学备课教案模板2一、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包括正角、负角、零角)与区间角的概念。过程与方法:会建立直角坐标系讨论任意角,能判断象限角,会书写终边一样角的集合;掌握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步学生的推理才能;2、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任意角概念的理解;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教学难点:终边一样角的集合的表示;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回忆角的定义①角的第一种定义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②角的第二种定义是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二)教学新课1、角的有关概念:①角的定义: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②角的名称:注意:⑴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角α”或“∠α”可以简化成“α”;⑵零角的终边与始边重合,假设α是零角α=0°;⑶角的概念经过推广后,已包括正角、负角和零角。⑤练习:请说出角α、β、γ各是多少度?2、象限角的概念:①定义:假设将角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轴的非负半轴重合,那么角的终边(端点除外)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例1、如图⑴⑵中的角分别属于第几象限角?高中数学备课教案模板3一、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理解直线参数方程的条件及参数的意义过程与方法:能根据直线的几何条件,写出直线的参数方程及参数的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探究、发现的创造性过程,培养创新意识。二、重难点:教学重点:曲线参数方程的定义及方法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参数写出曲线的参数方程.三、教学方法:启发、诱导发现教学.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写出圆方程的标准式和对应的参数方程。圆参数方程(为参数)(2)圆参数方程为:(为参数)2.写出椭圆参数方程.3.复习方向向量的概念.提出问题:直线的一个点和倾斜角,如何表示直线的参数方程?(二)、讲解新课:1、问题的提出:一条直线L的倾斜角是,并且经过点P(2,3),如何描绘直线L上任意点的位置呢?假设直线L经过两个定点Q(1,1),P(4,3),那么又如何描绘直线L上任意点的位置呢?2、教师引导学生推导直线的参数方程:(1)过定点倾斜角为的直线的参数方程(为参数)【辨析直线的参数方程】:设M(x,y)为直线上的任意一点,参数t的几何意义是指从点P到点M的位移,可以用有向线段数量来表示。带符号.(2)、经过两个定点Q,P(其中)的'直线的参数方程为。其中点M(X,Y)为直线上的任意一点。这里参数的几何意义与参数方程(1)中的t显然不同,它所反映的是动点M分有向线段的数量比。当时,M为内分点;当且时,M为外分点;当时,点M与Q重合。(三)、直线的参数方程应用,强化理解。1、例题:学生练习,教师准对问题讲评。反思归纳:1)求直线参数方程的方法;2)利用直线参数方程求交点。2、稳固导练:补充:1)直线与圆相切,那么直线的倾斜角为(A)A.或B.或C.或D.或2)(坐标系与参数方程选做题)假设直线与直线(为参数)垂直,那么.解:直线化为普通方程是,该直线的斜率为,直线(为参数)化为普通方程是,该直线的斜率为,那么由两直线垂直的充要条件,得,。(四)、小结:(1)直线参数方程求法;(2)直线参数方程的特点;(3)根据条件和图形的几何性质,注意参数的意义。(五)、作业:补充:设直线的参数方程为(t为参数),直线的方程为y=3x+4那么与的间隔为【考点定位】本小题考察参数方程化为普通方程、两条平行线间的间隔,根底题。解析:由题直线的普通方程为,故它与与的间隔为。五、教学反思:高中数学备课教案模板4一、说教材1.从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来看《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数列这一章中的一个重要资料,它不仅仅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等,并且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浸透的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2.从学生认知角度看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很容易把本节资料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从公式的构成、特点等方面进展类比,这是进取因素,应因势利导.不利因素是:本节公式的推导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有着本质的不一样,这对学生的思维是一个打破,另外,对于q=1这一特殊情景,学生往往容易无视,尤其是在后面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错.3.学情分析^p教学对象是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虽然具有必须的分析^p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本领,逻辑思维本领也初步构成,但由于年龄的原因,思维尽管活泼、敏捷,却缺乏冷静、深化,所以片面、不严谨.4.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公式的推导、公式的特点和公式的运用.教学难点: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灵敏运用.公式推导所使用的“错位相减法”是高中数学数列求和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蕴含了重要的数学思想,所以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二、说目的知识与技能目的:理解并掌握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公式的特点,在此根底上能初步应用公式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过程与方法目的:经过对公式推导方法的探究与发现,向学生浸透特殊到一般、类比与转化、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本领和逆向思维的本领.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经过对公式推导方法的探究与发现,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浸透事物之间等价转化和理论联络实际的辩证唯物观点.三、说过程学生是认知的主体,设计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尽可能地让学生去经历知识的构成与开展过程,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在古印度,有个名叫西萨的人,创造了国际象棋,当时的印度国王大为赞赏,对他说:我可以满足你的任何要求.西萨说:请给我棋盘的64个方格上,第一格放1粒小麦,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往后每一格都是前一格的两倍,直至第64格.国王令宫廷数学家计算,结果出来后,国王大吃一惊.为什么呢设计意图:设计这个情境目的是在引入课题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进取性.故事资料紧扣本节课的主题与重点.此时我问:同学们,你们明白西萨要的是多少粒小麦吗引导学生写出麦粒总数.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会动手算了起来,他们想到用计算器依次算出各项的值,然后再求和.这时我对他们的这种思路给予肯定.设计意图: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课堂时间限制,教师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做所谓的“无用功”,急急忙忙地抛出“错位相减法”,这样做有悖学生的认知规律:求和就想到相加,这是符合逻辑顺理成章的事,教师为什么不相加而立即相减呢在整个教学关键处学生难以转过弯来,因此在教学中应舍得花时间营造知识构成过程的气氛,打破学生学习的障碍.同时,构成繁难的情境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迫使学生急于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2.师生互动,探究问题在肯定他们的思路后,我之后问:1,2,22,…,263是什么数列有何特征应归结为什么数学问题呢讨论1:,记为(1)式,注意观察每一项的特征,有何联络(学生会发现,后一项都是前一项的2倍)讨论2:假设我们把每一项都乘以2,就变成了它的后一项,(1)式两边同乘以2那么有,记为(2)式.比较(1)(2)两式,你有什么发现设计意图:留出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比较,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推导关键是变“加”为“减”,在教师看来这是“天经地义”的,但在学生看来却是“不可思议”的,所以教学中应着力在这儿做文章,从而抓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本领的良好契机.经过比较、研究,学生发现:(1)、(2)两式有许多一样的项,把两式相减,一样的项就消去了,得到:.教师指出:这就是错位相减法,并要求学生纵观全过程,反思:为什么(1)式两边要同乘以2呢设计意图:经过繁难的计算之苦后,突然发现上述解法,不禁惊呼:真是太简洁了!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3.类比联想,解决问题这时我再顺势引导学生将结论一般化,那里,让学生自主完成,并喊一名学生上黑板,然后对个别学生进展指导.设计意图: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到未知,步步深化,让学生自我探究公式,从而体验到学习的愉快和成就感.对不对那里的q能不能等于1等比数列中的公比能不能为1q=1时是什么数列此时sn=(那里引导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