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中西古典园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美术-中西古典园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美术-中西古典园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美术-中西古典园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美术-中西古典园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中西古典园林的特点和造园手法。2、理解园林景观和文化传统的关系。3、培养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民族自豪感。重点:中西古典园林、尤其是苏州园林的特点。难点:园林的外在风格与文化传统的关系。教学过程:在学习今天的新课之前,老师先来和同学们聊一聊。问同学们一个小问题,你们去过颐和园吗?恩,有个别同学去过,绝大多数还是没去过的。那法国的凡尔赛宫就更不用说了。那下面的这个地方,我相信,每位同学都去过。——这就是我们济宁人民公园。在我们的人民公园里有假山、水、花草树木、仿古的小桥及仿古建筑,当然还有一点,那就是有围墙围着,划分了内与外。事实上,咱们的人民公园和颐和园、凡尔赛宫的本质完全一样,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园林。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上这个字。这是园字的繁体字。同学们知道,我们的汉字是象形文字,字体本身就能表现事物的内容或构成。《江南园林志》一书中就巧妙地分析了这个字的构成。请同学们的眼睛跟随我的鼠标,外面这个大口,实际上代表园林的围墙,围墙里面最上面是个土字,代表园林里的……很像古代亭榭的顶部,代表园林里的屋宇建筑,而这个小口,代表园林里的水池,下面这几个笔画,形似树木的树干、树枝,也就是说,它代表的是园林的花草树木。简简单单一个字,就涵盖了园林的四大要素。好,下面切入正题,我们这堂课的主要内容就是:中西古典园林,两者之间的一个比较。中西方古典园林在建筑内容上没什么太大的差异,但是由于在文化与观念上的不同,两者在建筑手法上呈现出不同的审美特色。首先,我们一起来欣赏咱们中国的古典园林。中国古典园林既有雍容华贵的皇家园林,又有玲珑素雅的私家园林。皇家园林主要集中在北京,比如颐和园、北海公园;而私家园林主要集中在江南一带,以苏州园林为代表。我们先来看皇家园林。皇家园林的繁荣期出现在明清,尤其是清代。为什么呢?这主要是因为清代的帝王们普遍接受了江南私家园林的审美趣味和形式。同学们都知道,乾隆皇帝曾六下江南,他对江南的园林是情有独钟,回到北京后就大面积的兴建园林。这些皇帝们不仅仅是偶尔来这里游玩,而是经常居住在这里,甚至是在这里料理朝政,还美其名曰“避喧听政”。他们大量兴建的园林主要集中在北京的西郊,那里风景秀美,是名园绘萃之地。在这里有著名的“三山五园”。三山是指香山、玉泉山和万寿山,五园是指静宜园、静明园、颐和园、畅春园和圆明园。其中的颐和园是全世界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整、文化价值最高的皇家园林。颐和园的前身是“清漪园”。1860年,英法联军掠夺并焚烧了这所园林。慈禧太后于1888年擅自挪用海军军费3000万两白银,历时十年重建新园,并改名为颐和园。同学们来看这张颐和园的俯视图,第一印象是什么?一个字,大。整个颐和园占地5000亩,同学们可能对这个数字没什么概念,做个比较,咱们济宁一中新校区,占地255亩,颐和园是咱们学校的20倍。可见颐和园之大。那同学们继续看图,你们的第二印象是什么?这么大面积的蓝色区域是什么?水,水占了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图片上的这些水是颐和园的著名景点之一,昆明湖。昆明湖的建造是按照中国园林“一池三岛”的传统模式建造的。什么是“一池三岛”?这就要上溯到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听到这样一个传说。传说在东海上有三座仙山,蓬莱、万丈、瀛洲,仙山上有长生不老之药。秦始皇多次派人去找,结果当然是没找到。但秦始皇不死心,就在长安城上林苑里建造内湖,并建有三岛,就象征着三座仙山。这种“一池三岛”的模式被一直沿袭下来,直到清代。昆明湖里有三岛,北海公园里也有三岛。这表明我国古代的那些封建帝王们,都盼望着长生不老,千秋万岁。让我们拉近距离欣赏一下。乾隆皇帝不仅仅是个风流皇帝,还是一个大孝子,为了给母亲祝寿,乾隆特意派人把昆明湖的平面做成寿桃的形状。昆明的旁边的这座山原名叫翁山,为了给母亲祝寿,乾隆把它改名为万寿山。这万寿山上有座塔状建筑,名叫佛香阁。佛香阁的颜色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故宫的颜色类似,红色的墙面、立拄、门窗,加上黄色的琉璃瓦,体现出华丽富贵的宫廷色彩。佛香阁本身高达41米,加上万寿山的高度,就是全园的最高点。想当年,乾隆皇帝请他的母亲站在这里俯视全园,所有的景色,尽收眼底。当然,就看到了那个大寿桃,和象征三个仙山的岛屿。乾隆皇帝就这样借助园林的形式尽了一份孝心。接下来让我们转到万寿山的另一边看一下,在万寿山的脚下,昆明湖面上,我们看到一些船。拉近距离再看一下,就会发现,这不是船,而是长的像船的建筑物。这种建筑叫舫。它兼顾了船和建筑两者的功能。人们既能在上面近距离欣赏水景,又可以在上面宴请宾客。仔细去看,同学们会发现船的样式是中式的,而上面的拱形门和玻璃画则是西式的。这说明在当时清代,西洋的建筑风格,已传入我国。济宁六画舫,形式和舫的样式一样。我们还没有离开昆明湖。现在看到的是昆明湖上又一景点,十七孔桥。听到它的名字同学们就会知道它下面有几个拱了。继续看图片,大家看到桥后面的山了吧,一处远山将湖光桥影衬托的更为优美。现在老师有个问题,请同学们从距离上判断一下,山是在颐和园内还园外?它属于颐和园的范围吗?答案是不属于。北京西郊的玉泉山此时已被颐和园成功的借景。接下来给同学们介绍一下“借景”这种手法。借景是中国山水园林突破空间局限,丰富园景的一种传统手法。它把园林外或近或远的风景巧妙地引借到园中,使它们成为园景的一部分。为加深同学们对借景一词的印象,我们来看同学们一个身边的例子。这是咱们杏坛中学的校园一景。从这个角度看,咱们校园也借景了,借的是六艺城的景。让不知道的人以为,这六艺城就是咱们学校的呢。下面让我们离开颐和园,来到圆明园。圆明园和颐和园一样,也是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烧的。我相信在座的同学们此时此刻的心情和我一样,感到非常的沉重和遗憾。我只能给大家展示这一张图片。因为它就剩这么点儿了。但从仅存的这一小部分,同学们看这是什么风格?欧式。巴洛克式的拱形门,罗马式的立柱,很明显的西欧风格。圆明园一直没有被重建,但是老师这里有一个用电脑三维修复的圆明园的短片,请同学们来欣赏一下。圆明园集中了六代帝王的梦想,是当时规模最大,景点最为丰富的园林巨作。它之所以被外国人称为万园之园,是因为它汇集了世界各地的园林风格。它可以和欧洲任何一个园林想媲美。一直以来,圆明园都倍受世人的关注。2005年,浙江横店集团准备筹资200个亿在浙江重建圆明园,消息一出,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对,最后是不了了之。而就在这个月的3号,老师又从中央台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圆明园管理处将在圆明园遗址内建一个数字影院,通过计算机技术打造一个虚拟的圆明园,就像老师刚才给同学们放的视频。在老师看来,建倒是可以,因为这有助于国人了解真正的圆明园。但是,前提是不能破坏现在的遗址。过去的圆明园,是世界园林艺术的珍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如今的圆明园,已超越了艺术,它更是一个国耻,时时警醒着我们中国人。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曾经让乾隆皇帝情有独钟的江南私家园林。私家园林主要集中在苏杭。自古以来我们对苏杭的评价就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之所以能够得此美誉,很大程度上与这些私家园林有关系。苏州园林在全世界都享有美名。我们现在看到的是苏州园林之冠——拙政园。提到拙政园,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名字的来历。拙政园最初是由明代御史王献臣所建造的,由于卷入一场政治斗争,被罢官回乡。他返回故乡以后,建造了这所私家园林逍遥闲居,并借用晋代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一文当中“拙者之为政”这句话,来形容自己在政治上的笨拙,故取名为拙政园。看到这张图片,同学就会发现私家和前面讲过的皇家园林最大的不同,那就是它们的面积。皇家园林广阔而雄伟,私家园林则小巧精致,所有的景物都非常紧凑。拙政园全园占地仅62亩,还不如我们杏坛中学大。但凡是去过拙政园的人,绝对不会感觉它小,反而会觉得“庭院深深深几许”。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私家园林的造园师采用变换无穷、不拘一格的艺术手法,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亭台楼阁、池塘、树木、花墙和长廊,使苏州园林以景取胜,给人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另外,它们在色彩上也有不同。同学们还记得刚才欣赏过的佛香阁吧,它的颜色绚丽而富贵。而现在我们看到的私家园林则体现出江南水乡的色彩,白墙灰瓦,色彩朴素、淡雅。要想领略苏州园林的美,我们就需要了解苏州园林里这5点美的元素,园之骨、园之脉、园之情、园之趣和园之眼。我们先来看一下,园林当中最硬的元素,石头。这是留园中的冠云峰。宋代书画家米芾仅用四个字就准确地概括了它的特点,露、透、瘦、皱。下面老师给同学们讲个故事,叫米芾拜石。相传宋代书画家米芾特别喜欢石头,已经到了如痴如狂的程度。有一天,他听说河岸之上有一奇石,便立刻派人将其移到自己家中。见到这块石头,他大为惊喜,立刻让人为这怪石设席,相当于咱们现在请客人落座,他洗刷沐浴后,穿上官袍,对着石头三叩九拜,口中还念念有词:“吾欲见石兄20年矣!”大有相见恨晚之意,这就是米芾拜石的故事。众所周知,我们欣赏石头总是要把石头和自然界的某些物象联想在一起。看到一块石头,就会想它是像动物啊,还是像人物啊?而对于这些石头的欣赏则上升到更高层次的审美。它们多已意态成形,是一种天然雕塑。给人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正如我国绘画大师齐白石所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像为媚俗,不像为欺世。”苏州园林中的石头就表达了这种似与不似的含蓄。而私家园林中的山,被称为叠山。对于皇家园林来说,它的主人是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我的地盘,我做主。这个山我喜欢,这个湖我喜欢,那好,围起来,做我的园林。私家园林就不行了。受到地段条件、经济力量、封建礼法的约束,它的山只能是假山,它的水只能是挖坑来的。由于当时交通运输极不发达,只能一小块一小块石头运输,这就有了叠山。私家园林的造园师们把叠山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创作,他们把这些石头巧妙拼接,精心组合,使这些山看上去既像天然而成,又与周围的建筑浑然一体,感觉建筑好象居住在山里,人又居住在建筑里,真正达到了中国古人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江南大地因水而充满生机,苏州园林因水而富有灵动。园林对水的创作又称“理水”。拙政园里水占了全园的三分之一,因此对水的创作成为主体。它们被模拟成自然界中的江河湖海,平静的水面上再点缀些荷花、睡莲,增加了园林的视觉效果和情趣。除了山水、园林里的花木最早感知春天的到来,可以说,若没有花木传情,就谈不上园林的意境。苏州园林的栽花植树是自由章法的,因此我们看不到成排的整整齐齐的花木。当春天到来的时候,这些绿叶繁花就给园子带来了盎然生机。园之趣。苏州园林随处可见波形的水廊和弯曲的小桥,给游览者带来无尽的趣味。这些波形水廊,弯曲的小桥,既连接了建筑与景观,又划分了空间。人们被引导着从一处景观峰回路转至另一处景观,感觉周围全然不同。这在艺术上被称为移步换景,这种艺术手法让我们感受到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趣味。人们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最后一点,园之眼,指的就是园林的窗户。在园林里室外的被称为“漏窗”,这些漏窗,一目了然,主材是石头,属于透雕。园林师们构思独特,窗户上的图案绝少重样,既有实用性,又有装饰性。它们本身就是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另外,这些窗户都有主题。比如说这四扇,表达的是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而这一组,则是国画当中经常出现的四君子,梅兰竹菊。让咱们再来到室内,室内的窗户被称为“花窗”,很明显,主材变成木材,木制雕刻可以表现的更加充分。一扇扇精美的花窗形态各异,或竖长,或方形,或圆形。好象给这如画的风景加上了一个精美的画框,这就是中国园林风景如画的特色。整个拙政园因为由江南才子文征明设计,所以说,处处是诗情画意。比如说这个景点,“与谁同座轩”。轩的名字来源于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一句“与谁同座,明月清风我”。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坐在这样的亭子里,有明月清风为伴,意境马上就出来了。另外,有山有水有亭子,再配上这样优美的诗句,一副活生生的山水画就展现在我们面前。正如我国著名作家叶圣淘在《苏州园林》这篇文章中所说,苏州园林最大的特点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关于中国古典园林我们就欣赏到这里,下面老师做个总结。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都让我们感觉我国古人追求容入到大自然中的观念,明代著名园林家计成在《园冶》一书中这样写到:“虽由人做,宛自天开”,仅仅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咱们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中国之行,告一段落。让我们来到欧洲,欣赏一下西方的园林。欧洲古典园林以法国园林为代表。17世纪法国的艺术受到两大因素的影响,一是路易14高度中央集权制要求严格的秩序,二是唯理论成为主要的哲学思潮,唯理论的代表人物笛卡尔认为,艺术也要像数学一样严谨,合乎逻辑。由于这两点,法国园林艺术呈现出一种严谨对称、整整齐齐的特色。凡尔赛宫的园林里到处都是几何形的图案,它们被布置的井井有条。辛勤的园丁把花坛剪裁成有花纹的地毯,再看一下他们的树木,难道说法国的树都长得高矮胖瘦一个样子吗?当然不是。所有呈圆锥体的树也都是辛勤的园丁的杰作。这个水池被称为“水镜面”,正因为它那种正圆形的几何图案,在风平浪静的时候像一个圆圆的镜子。中央的皇家大道就像中轴线一样,两边是绝对地对称,绝对地严谨。为了加深同学们的印象,再给大家播放一段视频。在刚才的视频中,无论是凡尔赛园林还是维贡府邸花园,都让我们感觉到与中国园林截然不同。在西方人看来自然美不是最美的,只有精心休整才能达到完美。正如法国著名园林师安德烈勒诺特所说,“要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因此法国古典园林又被称为“驯服自然的园林”。离开法国,我们赶往文艺复兴时的意大利。与法国一马平川的地势不同,意大利多山多丘陵,再加上亚热带地中海气候,意大利的夏天格外炎热。由于独特的地形和天气条件,意大利人因地制宜,发明了“台地园”。台地园不是某个园林的名字,而是一种独特的造园手法。意大利的园林师认为园林是从建筑到周边环境的过度环节,他们把建筑放在最高点,而园林就像一层层的台阶一样,慢慢地过度到最低点。这一层层的台阶,好象被穿上了绿色的外衣。花坛也是那样的对称、图案化。这一点和法国园林一样。图片上是威斯特别墅花园。园林中每一层都安放了设计巧妙的喷泉,给炎热的意大利带来丝丝凉意。因此又被称为“万泉宫”。别墅是全园最高点,可以俯视全园的美景。从这个角度,我们隐隐约约可以看到远处的大海。意大利的园林,都是建在海边,面对大海,这也是为了降低气温。来比较一下吧。中西古典园林采用不同的布局,西方古典园林的布局严谨对称,而中国古典园林则处处皆风景。因此在欣赏中国园林时,必须置身其中,边走边看;而在欣赏西方园林时,最好站在最高点,感觉气势宏大,一览无余。中国园林的创作原则是“虽由人做,宛自天开”;而西方园林则要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中国园林追求的是诗情画意的天然之美,而西方古典园林则是追求人工雕琢的盛装美。最后,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园林的魅力。今天这堂课就上到这里。课后反思从教学效果上看,电子杂志的课件形式吸引了学生,而且动画的形式让他们理解的直观、更容易(如:繁体园字的解读和借景的使用)。他们陶醉于园林之美,思考了园林之美美在何处,更深刻的理解了祖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虽不十分热闹,却很有收获。我觉得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看、讲、想、做、动、静”七个因素(环节)中的六个,只有“做”的环节比较薄弱。课堂容量有限,的确没有时间安排学生动手实践。我想也并非所有的美术鉴赏的教学内容都要让学生学什么就做什么,本节课重在“鉴”、“赏”中西古典园林的特点,造园的具体方法只是一带而过,而园林的设计是非常复杂的一件事,要求他们马上进行设计,太急了点,不符合教育的规律,超出了高中学生的能力水平。如果非让学生尝试设计的话,那也只是一种低水平的作秀。是不是有更好的活动让学生“做”呢?我还没想出来,也希望大家给我指点迷津。课标分析美术鉴赏要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使学生认识美术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并形成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教材分析:建筑、园林是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生活化、实用化的特点。园林是建筑的补充和升华。和建筑相比,园林更侧重于精神愉悦和审美满足。“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观,反映在造园艺术上就是“虽有人造,宛自天开”成为中国园林的最高境界;欧洲人则依照“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传统理念,改造自然、驯化自然,于是出现了规整有序的、图案化的园林。本课通过中西园林的比较,不仅凸显了中西古典各自的特色,而且为我们提供了中西文化比较的很好的视点。教材分析本课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中西古典园林》是山美版美术鉴赏第二单元中西美术作品比较,这节课的学习,主要欣赏中西古典园林的经典作品,了解中西园林艺术的不同风格及手法,并领会其中的内涵、自然观的不同……建筑、园林是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生活化、实用化的特点。园林是建筑的补充和升华。和建筑相比,园林更侧重于精神愉悦和审美满足。“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观,反映在造园艺术上就是“虽有人造,宛自天开”成为中国园林的最高境界;欧洲人则依照“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传统理念,改造自然、驯化自然,于是出现了规整有序的、图案化的园林。本课通过中西园林的比较,不仅凸显了中西古典各自的特色,而且为我们提供了中西文化比较的很好的视点。学情分析因为本课的内容与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联系较为密切,学生通过其他学科的学习或多或少的接触过,可能有少数的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