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法规专题讲座课件_第1页
教育法规专题讲座课件_第2页
教育法规专题讲座课件_第3页
教育法规专题讲座课件_第4页
教育法规专题讲座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法fǎ

古写作“灋”(从“水”,表示法律、法度公平如水;从“廌”(zhì),即解廌,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据说,它能辨别曲直,在审理案件时,它能用角去触理曲的人。法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体系,它通过规定人们在相互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统治阶级实现统治和社会管理的工具。法治与人治《教育法规》专题讲座宪法1教育法2义务教育法3教师法4目录第一讲教育法规概述一、宪法我国的根本大法第一节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什么是宪法?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

——[俄]列宁近代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英国宪法是第一部不成文宪法★美国宪法是第一部成文宪法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

1982年宪法1988、1993、1999、2004年四次修改

我国的现行宪法宪法的完备和完善美国宪法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制定成文宪法的国家,此宪法于1787年通过,1789年生效。它确认了“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的原则。美国宪法是世界上适用时间最长的宪法,历时已有200多年。这是因为美国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始终没有改变,政治局势相对稳定,没有发生经常的复辟和反复辟斗争,只对其宪法进行小修小补即可适用,而且美国宪法的条款具有若干灵活性,同时,美国通过修正案(迄今已有27条修正案)、司法审查、惯例等方式来适应变化了的阶级力量对比关系,从而适应美国国情的变化和发展。美国权利法案宪法是指规范民主施政规则的国家根本法,它是有关国家权力及其民主运行规则、国家基本制度以及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宪法是阶级力量对比关系及现存社会经济结构要求的集中反映。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我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和国家生活中最重要的原则,具有最大的权威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胡锦涛一、宪法的特征和原则(一)宪法的特征1、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2、在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3、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1/5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体代表2/3以上的多数通过(二)宪法的基本原则1、坚持党的领导原则2、人民主权原则3、保障公民权利原则4、法治原则5、民主集中制原则招商引资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么?重庆市渝北区龙兴镇大岭村村支部书记违反有关政策规定,准许渝北区一房地产老板明某在村中修建豪华墓地,以此招商让其修建、维护村里的部分乡村道路。此事在当地引起了强烈反响。(据2005年2月25日《重庆时报》)相关法规《重庆市殡葬管理条例》规定,土葬区域内居住的城镇公民死亡后,其遗体应葬入社会公共墓地。土葬区域内农村村民死亡后,其遗体应葬入社会公共墓地或公益性墓地或在划定的区域内薄棺深埋。埋葬骨灰的单人墓和双人合葬墓占地面积不得超过一平方米;埋葬遗体的单人墓不得超过四平方米;埋葬遗体的双人合葬墓占地面积不得超过六平方米。二、我国的国家制度(一)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爱国统一战线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保障受歧视攻击国家制度遭逮捕王某在初中读书时,由于好打架斗殴,不思进取,成绩不佳,多次被老师批评,2002年初中毕业没有考上高中,在家闲着。此期间,其父因犯强奸罪被判刑。2004年其父托人将他送入某县职中,因为其父犯罪,使他受连累,同学骂他是杂种。同时,又因学习不好、好斗,老师也歧视他。这使他心理受压抑而不满,乃至怨恨这个社会不公平。于是他偷偷写了一张攻击社会主义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大字报,并连夜贴在县政府大门口的墙上,三天后被捕。(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我国采取的是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2、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五)基本经济制度《宪法》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004年宪法修正案:“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三、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1、平等权“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宪法平等权第一案”2001年12月23日,原告蒋韬看到成都某媒体刊登的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的招录公务员广告,其中规定招录对象条件之一为“男性身高168公分,女性身高155公分以上”,原告认为这侵犯了公民的宪法权利,于是向武侯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2002年5月21日,法院对“蒋韬诉人行成都分行招录行员行政诉讼”一案作出一审判决,裁定驳回了原告蒋韬的起诉乙肝歧视第一案安徽青年张先著,2003年某大学环境专业毕业,于6月30日参加了安徽省国家公务员考试。他笔试和面试的成绩在近百名竞争者中排第一位,然而在随后的体检中却被检查出感染了乙肝病毒,为普通的感染者。2003年9月26日,芜湖市人事局正式宣布张先著体检不合格不被录取。11月10日,张先著一纸诉状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状告芜湖市人事部门“歧视乙肝患者”。2004年4月,乙肝歧视第一案以张先著胜诉而告终。张先著也因此被评为2004年法治人物。2、政治权利和自由①公民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②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公民在行使这些权利时,不得违反法律规定杭州市民“宣传宪法”被拘

状告公安局败诉3、宗教信仰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宗教≠邪教4、人身自由权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5、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和取得国家赔偿权新《信访条例》5月起施行集体上访不得超过五人新修订的《信访条例》于2005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修订后的《信访条例》呈现五大亮点:疑难信访事项可举行听证;信访加入问责制度,有关部门对信访人不能推诿塞责;电子邮件也成为信访的渠道;突出保护信访人合法权益,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打击报复信访人;过激信访构成犯罪。集体上访不得超过五人。陕西“看黄碟”夫妇获赔偿2002年8月,陕西一对夫妻在家中看黄碟时被警方抓获。丈夫张某两次被警方以涉嫌妨害公务为由带走。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此事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和广泛讨论。4个月后,此事终于以延安市宝塔区公安局纪检委书记向当事人道歉,有关部门一次性补偿当事人29137元,并承诺将对本案的有关责任人做出处理的结果而告终。6、社会经济权①财产权“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②劳动权有劳动能力的公民有从事劳动并取得相应报酬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③休息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④物质帮助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7、文化教育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9月1日起施行的新义务教育法有四大亮点◆首次明确:孩子接受义务教育不交学费、杂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首次将实施素质教育写入法律◆教育乱收费将得到进一步遏制8、特定主体权利《宪法》中的这些特定人员具体是指妇女、退休人员、军烈属、母亲、儿童、老人、青少年、华侨等★妇女的权利和婚姻、家庭、儿童、老人受国家保护★国家保护华侨、归侨和侨眷的合法权益8100万家庭充斥暴力

代表呼吁妇女勇敢说"不"中国社会科学院日前发布的《1995至2005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表明,在中国2.7亿个家庭里,约30%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实施暴力者有九成是男人。

目前,我国《婚姻法》《刑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对家庭暴力行为都有禁止性规定。一些人大代表认为,由于缺乏明确的认定和制裁条款,可操作性较差,对家庭暴力惩治不力,大多数受虐妇女得不到有效的保护。比如按照《民法通则》,如果在家庭暴力中妻子的身体受到了伤害,可以获得经济赔偿,但是家庭财产共有,使得这种赔偿毫无实际意义。中国妇女发展报告曝内幕

“婚内强奸”立法两度被弃2006年3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中国妇女发展报告》的蓝皮书。蓝皮书在统计数据基础上,对1995年世妇会以来中国妇女的生存与发展态势进行了分析与评估。针对反家庭暴力的热门话题,蓝皮书首次披露了“婚内强奸”立法两度被弃的内幕。

蓝皮书曝出,在《婚姻法》和《妇女法》修改讨论过程中,“婚内强奸”是热门话题,但是2001年颁布实施的《婚姻法》(修正)和2005年颁布实施的《妇女法》(修正)中,都回避了“婚内强奸”的概念。(二)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1、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3、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5、依法纳税6、其他义务四、我国的国家机构可分为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它的常设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职权包括行使国家立法权,选举、决定和罢免国家机关领导人,决定国家重大事项,监督其他国家机关的工作等。(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家主席是国家机构★国家主席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结合行使国家元首的职权★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年满四十五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可以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每届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三)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四)中央军事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全国武装力量。”中央主席负责制,由主席向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五)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地方各级人大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不是国家机构(六)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七)人民法院与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二、教育法的基本内容(一)概念国家在教育管理方面的法律的制定、适用、遵守、监督和实施保障等一系列的制度。(二)教育法的特点我们在日常工作、生活和学习中,都接触过许多法。如确定国家基本制度和公民基本权利义务的根本大法——宪法,全面规范平等主体间以人身权、财产权为主要内容的行为的《民法通则》,定罪量刑的律典——《刑法》,调整经济活动的经济法,以及诸多部门的行政法。教育法仅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一种,与其他法律部门相比,它具有的自身的特点。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1.主体的多样性这里所说的“主体”,是指教育法律主体,是指教育法律关系的参加者,或者权利义务的承担者,包括自然人和法人。教育活动包括兴办教育、管理教育、实施教育、接受教育、参与和支持帮助教育等诸多方面。这些活动涉及到教育行政机关、其他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包括企业、事业单位、农村集体组织)、学校、社会团体和几乎每个家庭和公民。这些公民、法人、组织在教育活动中享有广泛的权利和承担着多方面的义务,他们都可以成为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这就使教育法的法主体呈现多样性。特别应注意的是,作为教育法的主体之一的学生,处于一个特殊地位,他们由于年龄等原因,在权利能力(指法认可的、公民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与行为能力(指法律关系的参加者能够以自己的行为依法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之间出现不一致,儿童、少年在具有权利能力,但不一定具有行为能力。因此,未成年学生的某些能力是由其家长或其他监护人代行的。2.适用范围的广泛性(1)教育对象的广泛性。我国宪法把受教育权利列为公民的基本权利,赋予了每个中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学前教育和九年制义务教育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高等教育继续教育(2)教育法调整范围的广泛性。

不仅国家举办学校,而且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私人都可以办学。由于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国家以法的形式干预教育的功能逐步扩大,使教育法适用的范围几乎涉及到现代社会的每个方面。3.法律后果的特殊性注重保护受教育者,尤其是青少年学生。注重保护教师的特殊职业权利。注重维护学校的正当权益。(三)教育法立法沿革19世纪初:现代教育立法制度的产生)的形成,其在19世纪初就已存在并得到了发展。当时的教育立法以学校为中心,其主要着眼点是在于国家权力对学生家长及私立学校教学自由(educationalfreedom)的保障,以及基于对学校制度实行所谓“行政监督”为中心的理念而产生的“私教育法”。其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例子是制定于1858年及1862年的英国《教育规程》(EducationalCodeof1858,1862),1789年的美国各洲教育法(GeneralStateSchoolLaw1789)以及1848年的法国宪法。):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教育立法广泛开展的时期世纪初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广泛开展教育立法的时期。为了加强对教育的管理和控制,教育立法备受重视,大量与教育有关的法律和法规被制定出来。其代表性法规是英国制定于1870年的《初等教育法》(ElementaryEducationActof1870)、1902年和1918年的《教育法》(EducationActof1902.1918),以及美国的弗吉尼亚《公教育法》(PublicCommonSchoolActof1870)等。上述有关教育法律的出台,不仅丰富了作为现代教育法的法理内容,而且也从某一层面促进了这一时期教育活动的普及和发展。二战结束后:现代教育立法普遍推行和迅速发展的阶段)来对宪法的有关教育条款进行补充及使其更具体化。比如日、美、俄等国都制定了教育基本法及与此相配套的学校教育法、社会教育法、教师教育法等,从而形成了一个互相衔接、严密完整的教育法体系。注:目前在世界上同时存在着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

中国现代教育立法始于清末民初,主要立法活动有:

1902年,清朝管学大臣张百熙拟定了《钦定学堂章程》此后,张百熙和张之洞等人奏拟了《奏定学堂章程》新教育”、统一学制发挥了重要作用。该学制被制定后,并一直沿用至清政府灭亡。1912年,孙中山建立的南京临时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法规新中国成立以后曾出现过三次教育立法高潮:第一次是建国初期年制定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为依据,由教育部颁布了一系列包括各类学校暂行规定在内的教育法规,这类法规对建国初期教育体制的建立起到了推动和促进的作用。第二次教育立法高潮始于1960年代年国家对教育实行调整、巩固、充实和提高的方针,同时也为了纠正学习前苏联经验中出现的不切实际的做法并忽视法制的基础上展开的。当时教育部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起草了《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等后来被称之为“高教60条、中教50条、小教40条”的三个重要法规。这些法规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为各级学校制定了明确的工作方针,从而推动了当时教育工作的发展。第三次教育立法高潮产生于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现行的教育法于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并于1995年3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5号公布,自1995年9月1日起施行。

(四)教育法的意义在信息化时代潮流以及各国教育改革的宏观背景下,急待教育法制的建立和完善,对教育法的研究成为了教育改革课题中最为关键的课题;依法治教作为国家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也使得教育法研究成为一种必需;而公民日益增强的权利意识,更是对加强和完善教育法的建设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总之,教育法研究具有时代发展、国家方略以及公民权力三个层面的意义。小结:

教育法制是以一整套完备的教育法律为核心的,包括相应的法律实践法律文化在内的法律系统。它是一个以行政法为主体,民法相配合,辅以必要的刑法手段,并以其他法律手段为适当保障手段的完整的教育法律调控机制。三、新修订《义务教育法》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学生

第三章学校

第四章教师

第五章教育教学

第六章经费保障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八章附则

(一)义务教育法修订历程(二)为什么要修订义务教育法(三)新修订义务教育法通过的重大意义(四)新《义务教育法》新在何处(五)《义务教育法》规定学校应履行的职责(一)义务教育法修订历程1986年4月12日,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2003年,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376名全国人大代表联名提交了修改义务教育法的议案。

2004年6月,义务教育法形成修订稿,报送国务院审议。2006年2月25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举行,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首次提交审议。

2006年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修订草案进行分组审议。

2006年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新义务教育法。(二)为什么要修订义务教育法1、国家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义务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现代国民教育体系,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新要求,需要在法律中得到体现。2、党和国家为促进义务教育发展出台的新政策和措施需要上升法律予以保证

如《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国发[2005]43号),《关于对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的实施管理办法》(财教[2006]4号)等等。3、我国义务教育在实施中面临的新挑战、新问题需要法律手段来解决

例如:经费投入总量不足,缺口大,欠债多;教育资源在义务教育阶段分配不均,偏差大;素质教育在义务教育中未得到很好的推行;义务教育还存在不合理的收费现象;

中小学管理尤其是校园管理还很不完善等。(三)新修订义务教育法通过的重大意义1、新《义务教育法》将有力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新《义务教育法》进一步明确了义务教育的方针和目标,第一次在法律中明确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把“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作为义务教育的基本目标。

在第五章“教育教学”中,明确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强调要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德智体美等方面的统一与协调发展,并特别强调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2、新《义务教育法》将大大强化义务教育的公共保障机制。

新《义务教育法》进一步明确了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和经费保障机制,在确认“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的基础上,继续强调国务院的领导,增加了省级人民政府的“统筹规划”职责,并把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的保障范围,在原来“免收学费”的基础上,首次明确规定义务教育不收杂费,强化了发展义务教育中的政府法律责任,体现了各级政府共同分担责任的原则。如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要求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分项目、按比例分担。

要求地方政府在分配各项教育投入时,必须优先保证义务教育,把其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明确规定各级政府用于实施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保证按照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义务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职工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特别是以法律条款的方式确定了对于政府部门违法、未履行保障职责的追究机制,从而推进了义务教育管理的法制化。3.新《义务教育法》将有利于义务教育公平公正均衡发展。

新《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求各级政府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均衡安排义务教育经费,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分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并特别强调了政府在保障农村、贫困和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方面的责任。要求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列入教育督导的内容之中。还提出了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城镇教师支援农村学校等政策措施,等等。

这一法律还体现了对社会弱势群体接受义务教育的特别关注和扶持。比如规定对流动人口子女要求地方政府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对家庭经济困难的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免费教科书和寄宿生活费补助;为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提供必要条件等。这些政策措施将有助于实现更加公平公正的义务教育。4、新《义务教育法》为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提供了明确依据。

新《义务教育法》增加了规范教育收费、教科书编写与定价、校园安全保障等方面的规定。比如,法律明确规定了义务教育学校可收取的费用仅限于教材费和作业本费,学校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不得以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向学校非法收取或者摊派费用。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的将承担法律责任。

新《义务教育法》,分总则、学生、学校、教师、教育教学、经费保障、法律责任、附则,共八章63条,7000余字。而1986年的义务教育法不分章节,只有18条,1800余字。新法与旧法相比,从内容到规模都有拓展,规定更为详尽,可操作性大大增强了。

(四)新《义务教育法》新在何处新义务教育法的特点或亮点主要有:1、把保障受教育者的权利作为立法的出发点

受教育权是现代人的基本权利之一,必须予以保障。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第26条第一款规定:“人人都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应当免费,至少在初级和基本阶段应当如此。”《宪法》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我国《教育法》第9条进一步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其他国家都是通过立法保障人的受教育权利的实现。2006年义务教育法第一条明确规定:“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制定本法”。这一规定非常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法的立法目的是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受教育者的权利,保障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这一规定反映了义务教育法立法的本质。

比较而言,1986年义务教育法第一条提出的立法目的是:“为了发展基础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就显得宽泛而不明确。所以,新法体现了义务教育立法的本质。2、明确义务教育的强制性、义务性、公益性、统一性和均衡性。

(1)强制性。强制性是义务教育的最典型特征。这种强制,既是对学生而言,也是对国家而言。非义务教育则不是强迫的,而是选择性的、自愿的。2006年义务教育法特别突出了这种强制性。2006年第二条:“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这里特别突出了义务教育是所有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教育,具有强制性。这是1980年义务教育法所没有的。权利主体:适龄儿童少年①一般是指6-15岁或7-16岁的儿童少年;②流动人口中的儿童少年;③城市低保家庭的儿童少年;④家庭经济困难的儿童少年;⑤在专业团体接受文艺体育专业训练的适龄儿童少年;⑥残疾儿童少年;⑦具有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4条规定的严重不良行为的适龄少年;⑧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⑨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

(2)义务性。义务性表现为实施义务教育国家对公民的义务,是学生及其监护人对国家、社会的义务,是学校的义务,是社会的义务。①义务教育是国家的义务。2006年第二条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并予以保障的教育。国家的责任由政府来履行。义务教育的开展是政府行为。1986年义务教育法也提到义务教育是国家的责任,但把义务教育的责任都交给了地方政府,第8条规定:“义务教育事业,在国务院领导下,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②义务教育是家长或法定监护人的义务。第二条规定,义务教育是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第五条第二款规定:“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第十一条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适龄儿童、少年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休学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提出申请,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接受义务教育既是权利,也是义务。只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必须接受义务教育,没有其他选择。③义务教育是学校的义务。新法对学校的责任也强化了,设专章对学校的责任和权利进行规范。第五条第三款规定:“学校应当按照规定标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④义务教育是社会的义务。第四款规定:“社会组织和个人应当为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第十三条第二款规定:“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协助政府做好工作,督促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第十四条规定:“禁止用人单位招用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经批准招收的适龄儿童、少年进行文艺、体育等专业训练的社会组织,应保证所招收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自行实施义务教育的,应当经过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3)公益性。公益性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特点。公益性和免费性是联系在一起的。所谓公益性,就是明确规定“不收学费、杂费”。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实施的义务教育都是免费的。1986年义务教育法第十条规定:“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第十一条规定:“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必须使适龄的子女或者被监护人按时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这里的免费是免学费。实际上,国家对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本身不足,许多地方要向学生收取用来提高教师的待遇以及改善学校条件。

所以,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就明确提出了:“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的实施。”其实,在本法修订之前,我国已经开始推行两免一补的政策。现在则是以法律的形式把义务教育定位为免费教育,从而完成了我国的准义务教育到真正意义的义务教育的转变。

(4)统一性。统一性是贯穿始终的一个理念。在新法中,从始至终强调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义务教育,这个统一包括要制定统一的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设置标准、教学标准、经费标准、建设标准、学生公用经费的标准等等。这些与统一相关的内容以不同的形式反映到法律的修改中来。

(5)均衡性。义务教育是所有公民的教育,是一种平等的、公平的、均衡发展的教育。“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平等性体现在起点的平等、过程平等。平等性或公平性体现在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方面。

法律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组织校长、教师的培训和流动,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县级人民政府编制预算,除向农村地区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外,应当均衡安排义务教育经费;国家组织和鼓励经济发达地区支援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义务教育。“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3、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决定了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管理权限的划分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1986年义务教育法第八条规定:“义务教育事业,在国务院领导下,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这种体制在实践中遇到了许多难题。所以,2006年义务教育法第7条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负责义务教育的实施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义务教育实施工作。”明确了中央、省级政府、县级政府的教育权责。

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包括建立健全教育督导制度和教育问责以及奖惩制度。2006年义务教育法第6条规定:“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对义务教育工作执行法律法规情况、教育教学质量以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等进行督导,督导报告向社会公布。”第9条规定,义务教育实施中发生重大事件,“负有领导责任的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引咎辞职。”4、保障学生受教育权益

义务教育法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受教育者权益。2006年义务教育法第二章对保障学生受教育权进行了具体规定。

(1)义务教育实施的对象以及年龄。第11条规定:“凡是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适龄儿童、少年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休学的,起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提出申请,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2)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免试入学,防止辍学。户籍所在地的学生就近免试入学。非户籍学生在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的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当地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受义务教育的条件。县级别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乡镇人民政府督促和帮助儿童少年入学。(3)禁止用人单位招用适龄儿童、少年。5、规范学校建设与管理

学校是对学生开展教育教学的专门场所。规范学校建设,加强学校管理,是实施义务教育的重要保障。(1)政府按照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设置和建设学校。(2)政府根据需要设置寄宿制学校。(3)中央政府和省级别政府根据需要在发达地区设置少数民族学生就读班。(4)政府根据需要设置特殊学校(班),普通学校应当接受特殊学生,随班就读。(5)政府设置少年学校。(6)政府不得分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不得改变公办学校的性质。(7)保障学校安全。(8)建立应急处理制度。(9)不得乱收费。(10)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度。6、教师的权责与师资保障

办学依靠教师。教师有其权利和责任,全社会应形成尊师重教的风气。(1)教师要平等对待学生,做到根据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不得体罚和侮辱。(2)实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分初级、中级和高级专业职务。(3)各级人民政府保障教师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障待遇。(4)加强教师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5)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的实施。7、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是义务教育有效实施的关键。所以,2006年义务教育法对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出了法律规定。(1)教育教学工作要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面向全体学生,把教书和育人统一起来,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把教学制度、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考试制度建设以及启发式教育等纳入到法制范畴。(3)德育首位,注重学校、家庭和社会德育网络建设。(4)组织好学生的课外活动。(5)研制好教科书,建立教科书审查制度等等。在第38条第2款还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教科书审查人员,不得参与或者变相参与教科书的编写工作”。在第39条第2款规定:“未经过审定的教科书,不得出版、选用”。这些规定为规范教科书市场提供了法律依据。8、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为保障义务教育的有效实施,2006年义务教育法把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法保障。这就在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义务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这标志着我国现代的义务教育投入制度正式建立。

(1)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标准把义务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足额拨付,保障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落到实处。新法第42条规定:“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义务教育经费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本法予以保障。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将义务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照教职工编制标准、工资标准和学校建设标准、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等,及时足额拨付教育经费,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转和校舍安全,确保教职工工资按照规定发放。”

本条第2款重申了1986年提出的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高于当地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保证教职工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2)国家制定学生人均教育经费标准,省级政府在此基础上制定本地区的标准,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而调整,既保持国家的最低标准,又体现了地方政府的主动性。第43条规定,学生的公用经费基本标准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教育行政部门以满足教育教学基本需要的原则制定,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及时调整;还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低于国家标准的学校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还特别提到了特殊学校学生的公用经费高于普通学校的学生的标准。体现了对特殊教育的重视。

(3)建立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共同分担教育经费,省级政府统筹落实的体制。第44条对此做了规定,同时规定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由“各级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分项目、分比例分担。”“对经济困难家庭的适龄儿童、少年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在机制上保证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完成义务教育。

(4)建立义务教育经费在教育财政预算单列制度,县级政府预算向农村地区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这就需要对薄弱学校进行认定。(5)建立健全国务院和省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并确保政府的义务教育转移资金按照规定用于义务教育。

(6)各级政府根据需要设立专项资金制度,扶持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7)鼓励捐资助学,设立义务教育基金。以上制度的建立,将保障我国义务教育经费足到位,保证我国义务教育均衡、有效发展。9、建立健全义务教育法律责任制度

法律责任是由法律关系主体的违法行为引起的,应当由其依法承担的惩罚性法律后果。依法追究违法主体的法律责任是义务教育法实施的重要保证。所以,必须坚持“违法必纠”。2006年义务教育法设“法律责任”专章对法律责任做了比较明确的规定。

(1)对违反教育经费拨付制度的各级政府必须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罚。(2)对违反规定调整学校设置规划的、办学标准的、未定期检查学校校舍安全的、不按照规定均衡安排教育经费的,轻者限期改正,重者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3)对政府把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改变公办学校性质的、未采取措施防止学生辍学的、侵占、挪用教育经费的、向学校非法摊派费用的,限期改正、通报批评,严重者,对直接责任人和主管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4)学校违反义务教育法,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①违反规定向学生收费;

②向学生推销商品牟利;

③拒绝接受具有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

④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⑤违反规定开除学生;

⑥选用未经过审定的教科书。对这些违法行为,轻者限期改正、通报批评,重者,给予直接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予依法处罚。

(5)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其法定监护人的法律责任:不按照本法规定送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家长或其法定监护人,给予批评教育和责令限期改正。(6)社会的法律责任:胁迫或诱骗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失学、辍学的;非法招用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是适龄儿童、少年的;出版未经依法审定的教科书的。(7)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综上所述,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具有系统性、现代性、规范性、操作性,是对1986年的义务教育法的全面的改进和提升,其实施将对我国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五)《义务教育法》规定学校应履行的职责2006年新法把素质教育写进法律,纳入了国家重要的法律体系。这就把素质教育由一种政府倡导行为转变为国家意志,这种法律行为体现了国家意志,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长远的根本利益。从政府、教育部门倡导实施到法律保障实施,这是一次非常大的转变,这说明推进素质教育,不再是工作层面的要求,而是具有了法律的强制性和约束力。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违反法律规定向学校提出与素质教育不符的要求;学校和教师也不得有违反素质教育的办学行为。《义务教育法》第1条,开宗明义,把提高全民族素质作为制定法律的重要宗旨之一,在第3条里面,明确规定实施素质教育。第3条不仅把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而且把它作为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加以规定。教育方针是国家对教育培养目的、教育政策、教育方式方法等重大问题总的规定。不同时期,教育方针有不同的内容、要求,有不同的特点。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法律规定表明,素质教育应该是21世纪初的教育方针。素质教育的概念是针对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教育发展的实际提出的,是这个时代的特殊要求。法律里的规定体现了时代精神。

第34条,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作了法律性规定,明确了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强调了要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等一系列要求,而片面应试的做法则是违反这些要求的。第35条,对如何保障素质教育实施作出了法律规定。改革考试制度、改进高级中等学校招生办法。这是推进素质教育最重要的保障措施和办法。第36条,针对应试倾向、忽视德育的问题,专门写了一条,要加强德育。第37条,从保障学生课外活动的角度强调加强体育、美育活动,以利全面发展。

法律里面很多条款都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或要求。从第38条到第41条,对教科书作了规定,从一定程度体现了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的要求。不允许设置重点学校、非重点学校,不允许学校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的规定,既体现了教育均衡发展的思维,又体现了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实施素质教育,是学校应尽的义务,也是义务教育法规定的学校应该履行的职责。四、结合《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看教师的权利和义务1、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的职权:对学校内部人事的任用建议权和教师聘任权;学校内部管理的决策权;在一定范围内对外代表学校签署民事合同、参加法律活动。不享有对学校财产完全的支配权、自主经营权。——校长的职责: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遵循教育规律,提高教育质量;制定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学年学期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加强教师队建设,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统一。2、教师资格任职条件:①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良好;②热爱教育事业,具有改革创新精神;③具有履行职责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④遵纪守法、廉洁自律;⑤具有团结协作精神,作风民主。3、教师的权利和义务(1)教师的权利:①教育教学权;②科学研究权;③管理学生权;④工资报酬权;⑤进修培训权;⑥民主管理权。(2)教师的义务:①遵纪守法,恪守职业道德;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③正确教育引导学生;④关爱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⑤维护学生合法权益;⑥提高自身思想和业务素质4、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行为规范①平等对待学生;②关注个性差异,因材施教;③尊重学生人格,不得歧视学生;④禁止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⑤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案例谁来保护教师的生命权2008年10月4日晚自修发生在山西朔州二中学生杀老师的惨剧令人不寒而栗!刚走上讲台一个多月的郝旭东,当晚在其担任班主任的高一0816班巡视时,被一名正抽着烟的16岁男生李明(化名)残忍杀害。没任何杀人理由,据李明自述,他弑师是因为恨所有老师,当晚不管是哪位老师,他反正见谁就杀谁。(10月21日《三晋都市报》)

年仅23岁的郝老师毫无理由地惨死在自己的学生手下,这一极端案例传递出诸多警示意义,其中最大的警示意义就是,教师的生命权能不能得到保障,由谁来保障。为了求得这一问题的答案,我再次查阅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试图找出保护教师生命权的法律依据,遗憾的是,没有找到。三部法规对教师的责任及违反教师法规定如体罚学生等作何处理,规定得很具体,就是没对学生侵害教师权益作出相应规定。前不久教育部刚刚颁布了修订后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加入了“保护学生安全”的条例,但依然没有提到保护教师权益的问题。

且不要以为上述弑师案只是个案,不足以显示教师的生命权正受到来自学生方面越来越严重的威胁。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校园凶杀案,包括学生殴打教师和杀害教师的案子,一再昭显,教师的生命权并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据2006年9月20日《南方都市报》披露,9月12日晚,湖北天门市育贤外国语学校宿舍楼里发生了一件令整个学校震颤不已的事情,高三(6)班学生徐超杀了前来查铺的班主任老师刘泽洪。诸如此类的案件不胜枚举。输入关键词“学生殴打教师”,百度一下,有相关信息801000条,再输入“学生杀害教师”,竟有724000条,足见问题的严重性。

《义务教育法》和《教师法》在有关保护教师权益问题上是这样规定的:如前者第四十二条第二款规定,侮辱、殴打教师、学生的,由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如后者第三十五条规定,侮辱、殴打教师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行政处罚;造成损害的,责令赔偿损失;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显然,条例将施暴的主体定位在成人上,而不是学生。也就是说,上述法规只是笼统提到学生要尊敬老师,而没立法禁止学生侮辱、殴打老师。这样,在如何有效保护教师的人格权和生命权的问题上造成了法律空白。

第二讲依法治教一、依法治教价值的定位正义是教育法治最基本的价值选择民主是教育法治必然的价值选择人本是教育法治价值的自然选择二、依法治教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依法治教的必要性实行依法治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实行依法治教,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与水平的必然选择实行依法治教,是教育法律法规实施和完善的必然要求.依法治教的重要意义依法治教是保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依法治教是深化教育改革、实现现代化教育的根本保证依法治教是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实施科教兴国的有力保证三、依法治教理念下教师的责任与义务依法治教首先要有法可依——区别以法治教、以罚治教不能简单运用行政手段,必要时使用司法手段依法治教对教师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对教师的要求法制教育要到位——《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专业技能严要求——准入制度要严格道德修养要加强素质教育要跟上从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谈起

保护权益—受教育权、生命健康权、安全权等尊重人格—尊重隐私,不歧视学生适应发展—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教保结合—是对教师提出的高要求案例:对权益的保护小安8岁了,还没有入学。他随父母来北京两年了,一直解决不了入学问题,每天只能跟着卖菜的父母围着菜摊儿转。据统计,目前中国有1亿多农民工在城市打工,涉及农民工子女数百万。如何解决外来工子女就学,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已进入立法者的视野。修订案明确要求输入地政府要承担起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的责任: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并采取措施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的和流动人口中的未成年人等接受义务教育。某小学在2002年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五年级学生庞某在下午第二节音乐课时,多次调皮捣蛋,违反纪律,经老师批评教育拒不悔改,被老师赶出课室。庞某孤单在外,很无聊,下课后,找到五年级另外一个同学梁某,说第七节课不上了,去河里游泳。梁某书包也不拿了,真的随庞某爬出围墙,来到河边。几个猛子扎下去之后,梁某发现庞某不见了,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来来回回走了几回,没找着,就急急忙忙回家去了。到了晚上,庞某的妈妈见下午儿子放学后一直没踪影,赶紧打电话给学校,学校说不在。最后找回梁某查清真相,学校和家长才知道不好了,立即动员学生、家长、老师一起去找,直到第二天,才在下游几里的地方找到庞某尸体。王力是一个15岁的初中生,她总觉得自己不是读书的料,就想到一家餐馆去打工赚钱,可是,她又听别人说,未满16岁的未成年人是不允许被雇用的。请问,哪一种观点是正确的?为什么?后一观点是正确的。国务院《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第3条: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均不得招用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禁止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为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介绍就业。禁止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开业从事个体经营活动。所以,王力还暂时不能去打工。如果她还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那么她就应该继续她的学校生活;如果她已经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并且不想继续升学,那么,她可以参加一些国家和社会举办的职业技能培训,为年满16周岁以后的就业做准备。涛涛爱淘气,经常在课堂上说话、做小动作,有时还不完成作业。一天,他又在课上说话、做鬼脸,被班主任老师发现了。老师非常生气,对涛涛说:"你的课不要上了,回家把家长找来,什么时候你爸爸来了,你再来上课。"涛涛不敢回家,只好在教室外面站着。这时,正好校长路过,问清了原因后,把涛涛送回教室。事后,校长把涛涛的班主任老师找去,提出了批评。请回答:你认为校长批评的对吗?班主任和涛涛同学应该怎样做呢?学校是少年儿童受教育的地方,为了保护中小学学生的受教育权利,法律还专门规定了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能随便开除学生。教育和帮助有缺点的学生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学校、老师应当对学习有困难、品行有缺点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使他们改正错误、健康成长。这位班主任应当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经过的教育,涛涛也应当认识到自己仅违反了学校纪律,而且在课堂上随便说话,也影响了别的同学听,实际上侵犯了其他同学受教育的权利。建立校园安全网制定突发事件预案

黑校车拉学生发生事故,导致多名学生身亡;校园突遭歹徒袭击,学生安全遭受威胁;传染病袭来,学生安危受到影响……校园安全事故一直是学生家长、学校、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教师对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要耐心在2002年10月的某一天,某校中学生何某趁陈老师上课在黑板板书之机,偷偷地在下面抽烟。老师发现之后,便叫何某交出烟来,但何某再三否认抽了烟。于是,陈老师怒气冲冲地骂了他一顿,并打了他两个耳光,恰好是打在何某的左耳上,致使何某左耳失聪。后来,陈老师赔偿了该同学的经济损失。受教育权不可剥夺赵某是某镇初中学生,平时不爱学习,比较调皮,曾多次被班主任批评,但无明显改进。2002年11月20日,上数学课时,赵某又因不违犯课堂纪律与数学老师顶撞,数学老师将赵某交班主任处理,班主任在教育无效后,把赵某送回家。其后一连几天,赵某要求回校上课,而班主任要求赵某向数学老师认错后才能返校,可赵某则认为与数学老师顶撞,并非全是自己的过错,双方因此形成分歧。赵某家长不得已,一边为保证儿子的受教育权,于2000年11月24日让儿子在县另一所中学学习,另一边继续和镇初中协商,但该校始终未表示允许赵某返校。此后,赵某家长找到县教委反映情况。教委明确表示学校应该允许赵某回校上课并进行了协调。在与学校协商和县教委协调无果的情况下,赵某及家人聘请律师将镇初中告上了法庭。

法院经审理后判决如下:一、被告镇初中书面向原告赵某作出赔礼道歉;二、被告镇初中赔偿原告赵某经济损失500元。案例:对人格的尊重2002年10月,某市第一小学三年级(1)班的学生,在一次早读课时吵闹不休,老师一怒之下,罚全班同学用胶纸贴住嘴巴。此事引起了学生家长的强烈不满,部分被罚学生的家长纷纷到教育局投诉。小孩子上课吵闹是不应该,但也不是什么滔天大罪,老师这样做,不仅使学生肉体上受到伤害,心灵上也从此蒙上一层阴影。2002年11月,某镇中心小学六年级(2)班进行一次数学单元测试后,有五位同学成绩不及格,其数学老师王某罚这五位学生站到教室外的走廊上,并把试卷挂在胸口,让全校师生观看,结果造成这五位同学中有两位不肯去上学,一位学生要求转学。学会尊重隐私权与通信自由权某校一名学生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她妹妹10月11日从瓦房店市给她发了一封信,要她在10月15日到机场送行,信封上的邮戳显示,这封信在10月12日到了金州,但是由于学校扣留了信件,这封信10月22日才到了她的手中,她妹妹早就走了。

据了解,该校许多学生都有过类似的经历,甚至有的信件事先就被拆看了。而该校的一位负责人对此解释说,这样做是经过学生家长同意的,学校每一个月或一个星期把信件给学生发放一次。一位女中学生一纸诉状把北京二十一世纪实验学校推上被告席。这家私立学校顿成京城多家媒体关注热点。而原告正是该校一位16岁的寄宿女学生青青(化名)与其父母,他们要求学校对该生“出走”事件负责:学校要赔偿精神及经济等损失86万元,向原告赔礼道歉,并建议有关部门追究被告的行政责任。事情的经过是青青委托自己的班主任帮自己寄信给男朋友,但是班主任私拆了她的信件,还用羞辱性的话语当众指责了青青。导致了青青的出走。案例: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半年竟“娶”了100个老婆16岁男孩患网瘾

16岁少年竟有100多个“老婆”!在虚无缥缈的网上,花季少年俨然“历经沧桑的男人”。他说:“我已看破红尘,不想再谈恋爱!这样活着有啥意思?”2007年4月22日,记者采访了某心理咨询师,了解到一个濒临自杀的少年的故事。小峰(化名)是个聪明又内向的男孩。从小学到初中,他的学习成绩一直顶呱呱,还跳过级。去年9月,小峰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一所重点高中。由于从小父母离异,小峰跟着母亲生活。开学伊始,生怕委屈着儿子,母亲省吃俭用,给足儿子生活费。以前,小峰从未接触过电脑,住宿后的一个傍晚,他随同学来到一家网吧。这个网吧,改变了小峰的生活。像所有患网瘾孩子所经历的一样,小峰偷偷拿母亲给自己的生活费,一次次地上网。很快,电脑游戏、聊天等变得轻车熟路,怀着巨大的好奇心,小峰开始涉猎网婚。“在有的游戏中,若积分数量达到一定级别,就可以举行婚礼,有的游戏则可以直接花钱举行婚礼。”这时,一个偶然机会,他在网上结识了网友小雪。青春期的男孩女孩容易冲动。从聊天、通电话再到视频聊天,3天后,通过屏幕,小峰看到对方是一个活力四射的女孩,两个孩子开始通宵达旦地聊。“我们结婚吧!”女孩提出请求。“10元人民币能兑100万元网络币。”女孩告诉小峰。于是,小峰花100万网络币购买了网络喇叭,对网上其他玩友进行通知,随后点了申请结婚的按键。小雪也同时申请后,两人就成了“夫妻”。轮到办“婚礼”了,挑选婚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