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年师说教案汇编十篇
师说教案篇1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
学史上的地位。
2、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
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翻译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2、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借鉴__正反对比的论证
方法。
3、分析__的整体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
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第二段,学习并掌握__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__的思想意义
教学设想:
1、教学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教师点拨,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三维目标。
2、教学方法:自主预习法、激情诵读法、问题探究法、分
析讨论法、点拨启发法、、拓展延伸法。要以启发诱导学生思考
为主,适当的加以点拨总结,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认真思考,质
疑问难,把握__的思想内容。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文字)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多媒体展示】
通过课件出示一些重点字词,来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出示内容见教案后附件部分)
二、情境导入
教师由视频《程门立雪》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尊师重道是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其对
老师的尊敬;现代社会尊师重道也蔚然成风,毫不逊色于古人,
人们把老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然而,在魏晋以后门
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
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
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现在,我们就来学习
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出示课题】
三、作者简介、解题
1、作者简介
【多媒体展示】
三个关键词:唐宋八大家古文运动韩潮苏海
【点拨】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
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
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
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①明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文
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
②“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
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
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__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
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
俪__;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
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
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
用散文的基础。
③“韩潮苏海”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__气势磅礴,如
海如潮。这就明确地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气势磅礴,汪洋
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
浑浩流转。”(《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2、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
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比“论”要自由一些。初中学过
《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这类文体。
四、文本内容研习探究
1、朗诵点拨
(1)学生齐读课文一遍
(2)教师简要点拨朗读时的注意事项
注意读准字音,适当停顿;注意课文第二段的语气重音变化,
要读出韩愈__气势磅礴,感情充沛的特点,读准作者蕴含的感情。
2、共同研习课文内容
(1)设疑讨论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研习课文,从课文中找答
案,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在研讨的过程中感受__作者的写作意图
以及要抒发的情感)
【多媒体展示问题】
【问题一】这篇__为谁而作?何以见得?文中有没有信息?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明确】“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从课文的最后一段可以得出答案,韩愈的这篇《师说》是写
给一个叫李蟠的十七岁小伙子的。
【问题二】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
子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
【明确】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
①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②他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能行古道
【教师点拨】
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原因,当时“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人也许不多,但一定还有其它的,为何只选择了李蟠?“学于余”,
我们说向韩愈这样一个文坛领袖学习应该是求之不得的事,韩愈
有必要为他写__吗?所以说根本的原因是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
【问题三】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谓的“古道”指
的是古人从师之道,古人从师之道是什么?课文体现在哪里?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一、三两段,相互讨论完成答案,教
师总结明确)
【明确】古人从师之道――古之学者必有师且无常师
【点拨分析】
课文的一、三两段中韩愈谈到了古人的从师之道,可以总结
它的核心为“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古代的知识渊
博之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师,正如韩愈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受
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同时古代的圣人不
仅向老师学习,还“无常师”,向各种人甚至一些远不如他的人
请教和学习,自然让我们想到了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且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问题四】古人如此的注重从师学习,那么择师的原则是什
么?(原文语言回答)
【明确】择师的原则:
①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点拨分析】
韩愈阐述古人从师之道,其真正的意图是引出对择师原则和
标准的阐述,作者认为择师的原则是不分高低贵贱,年长年幼,
道存在的地方就存在老师,同时,作者打破传统观念,认为老师
不一定要比学生强,学生也不一定比老师差,只要他有我比不上
的地方,他就是做我的老师,详细地展现了择师的原则。
【延伸小结】
以上是古人的从师之道,也是韩愈对于从师的观点,许许多
多的成功者正是得益于这种古道,才成就了他们的辉煌,相信这
对于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所启发的。
【问题五】前面说过,韩愈为李蟠写__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
不拘于时,即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拘束。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
样的呢?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运用
了什么论证手法?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第二段,讨论明确)
【明确】
①社会风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耻学于师
②作者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从三个方面批判了当时的
社会风气,总结表格如下:
对象从师的态度结果观点
1“今众人”“耻学于师”“愚益愚”
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古圣人”“从师而问”“圣益圣”
2于其子择师而教之小学
于其身耻师大遗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之
【点拨分析】
作者在课文的第二段给我们展示了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
社会风气,并通过三组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从
而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此段中韩愈用了大量强
烈语气的句子,来表明了自己的对“耻学于师”这一社会风气的
不满和痛心,如:“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
矣!”“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等,朗读时注意语气。
(2)引导学生体味收获,教师小结课文内容
全文通过对师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古人从师之道的赞扬,
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无情批判。我们深切体会到作者那
因“师道不传”而痛心疾首的情感的同时,也为这位伟大文豪非
凡的斗争勇气和正直的品行所倾倒。
五、思绪拓展
【问题设计】虽然__说,这篇__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
可是读到这里我们还会只是这样看吗?他还是写给谁看的呢?
【点拨】这个问题可以从韩愈《师说》一文当时的现实意义
及长远影响来谈,学生可以展开思维,拓展想象空间。
【明确】可以说,韩愈的__还送给以下的两种人:
①写给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提醒他们改
掉这种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再读__最后一段文字,我想
我们就不难理解韩愈写这篇__的感情了,那种社会风气造成的忧
心如焚是远远超过李蟠个人勤学好问带给自己的喜悦的。(再读
课文最后一段)
②12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
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袒护孩
子,辱骂老师;学生课堂和老师顶嘴甚至围攻老师;学生在路上
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__何尝不是写
给今天的我们的呢?
正是这种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使这篇__历久弥新,成为经
典。同学们,反思自己吧,让中华民族的美德在我们身上发出更
耀眼的光芒。
六、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试说说作者的观点在当时有哪些进步意义,在今天仍有
什么借鉴作用。
【附录】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的意思
古之学者必有师()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无贵无贱()
今之众人()师道之不传也矣()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则耻师焉()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士大夫之族()吾从而师之()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作《师说》以贻之()
●解释下列多义词的义项
(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③或师焉,或不焉()
②吾师道也()④吾从而师之()
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⑥十年春,齐师伐我()
(2)之:①择师而教之()③古之学者()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⑤句读之不知()⑥蚓无爪牙之利()
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其: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④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4)于: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
③不拘于时,学于余()()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师说教案篇2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烛之武退秦师》位于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处于由初
中到高中过渡的地位,是从初中短小浅显的文言篇目向高中篇幅
长、难度大的文言篇目的过渡,因而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与意义。
但__的篇幅短小,内容精炼,叙事性强,学生学习起来在内
容理解上的难度并不大。
__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是一篇记述外交使者辞令的散
文,赞扬了主人公烛之武在国家临危受命,只身去说服秦君,维
持了国家安全,维护了国家利益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这篇__
除了精彩的外交辞令描写,还有生动的叙事描写,是一篇值得学
习和借鉴的优秀散文作品。
(二)学情分析: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__版)》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
习”的任务群中提出:“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
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传统优
秀文化的理解。”在初中时,学生已经学过了一些文言文篇目,
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学习方法,积累了浅显的文言文阅读经验,
这些方法和经验对于高中文言文的学习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因
此他们很容易感受到__的独特之处,容易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
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地加入到背诵,了解大意,归纳相关知识
点到学习中来。
(三)教学目标:
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__版)》在第8个任务群里,
对“学习目标与内容”的要求,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解决生字、生词问题,积累文
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3.学习烛之武说辞的论辩艺术。
4.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深明大义、维护国家安全的
爱国主义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__虽是两千多年前的作品,但其内容生动有趣,语言浅显易
懂。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核心素养之一
就是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因此,我把__教学重点确定为:用现代
汉语复述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
词、虚词和句式。
本单元的单元导读中指出:“学习这个单元既可以领略古人
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烛之武的说辞
非常漂亮,短短百余字,却讲了五层意思,婉转曲折,却面面俱
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也具有很大的艺术魅力。据此,
我确立的教学难点为:学习烛之武说辞的论辩艺术。
二、说教法学法:
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熏陶,要重视对学生语言
感知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而要培养语感,诵读是十分有
效的手段。在诵读过程中去理解文本的大意、体会说辞的语言魅
力。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
探究等语文实践,积累言语经验,把握语文运用的规律,学会语
文运用方法,有效地提高语文能力”,同时对学生的思辨能力的
培养,是教师的使命。
根据以上几点,本课的教法确定为:
朗读法、释疑法、点拨法、讲授法。
根据教学目标的设定、课程标准的要求与高一学生的发展特
点,结合课本单元导读中“反复诵读,悉心体会”的要求,将本
课的学法确立为:
诵读法、质疑法、合作探究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论语》中说:“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自古至今,我国
有很多外交使节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敢出色地完成了肩负的使命,
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如“东方哥伦布”张骞,
一箭书退敌百万兵的鲁仲连,“东方俾斯麦”李鸿章,民国第一
外交家顾维钧等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个故事的主人公被后人
评价为“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我们看看他是用哪五论,
如何妙语退秦师的。
(二)了解文学常识:
集体朗读课下注释,并采用勾画法,掌握重要的文学常识。
点名学生补充《左传》相关的文化常识。
教师归纳补充。
__的写作背景以及情节中的相关背景知识均在文本学习的
过程中,结合课文内容进行针对性的补充讲解。
(三)诵读文本,整体感知:
苏轼曾说过:“好书不厌读百回,熟读课思子自知。”文言
叙事特有一种简洁之美,学习时要注意反复诵读,悉心体会。
1.初读正字音
大声自读__,注意以下几个字的读音。
氾南佚之狐夜缒
(备课资料:佚之狐:佚地,名叫“狐”的人;大家试着解
释一下“烛之武”这个名字:烛地,名叫“武”的人。)
2.再读知大意
点名学生概括__大意。(此环节的设置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解
并概括文言文大意的能力。)
3.粗读会质疑
浏览全文,让学生提出自己在知识点、文意理解上的难点,
通过讨论交流、教师释疑等形式来解决这些难点。(此环节设置
意图在于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善于思考、学会质疑。)
预设学生会提出的问题如下:
(1)郑国如何无礼于晋又为何对楚有二心,这里教师可以
补充相关历史知识。
(2)烛之武劝秦伯将郑国作为东道主是什么意思,学生通
过讨论,来理解烛之武此话的意图。
(3)个别句子翻译问题,相机解决。
4.深读析文本
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形象特点。
提问:在__中,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烛之武?请从文中找到
相关内容,进行批注式分析。(关注情节、细节,作者塑造人物
形象的手法等。)
全班交流。
如:(1)开篇的形势紧急,为烛之武的出场作了铺垫,而
佚之狐的话“师必退”,暗示了烛之武的才能,这种局面,只有
烛之武才能力挽狂澜。(侧面描写)
(2)从烛之武的推辞“不如人”“无能为”等,我们可见
烛之武对自己年轻时不得重用的怨忿、不满;心怀不满,面对郑
伯的请辞,烛之武“许之”。请同学们关注这里的“许之”,前
面没有任何的修饰,如“不情不愿”“勉强”等,而是干脆利落
地答应郑伯的请求,可见烛之武的深明大义、临危受命。
(3)细节描写:“夜缒而出”。“夜”,在夜里,名词做
状语;“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高处往下送。这两个细节的
作用是什么?
说明形势危急,而烛之武在白发暮年,为了国家利益,冒着
生命危险,在夜里从墙上缒下,可见烛之武的英勇无畏。
(4)语言描写:烛之武巧妙说服秦伯,瓦解秦晋联盟,让
郑国转危为安。体现烛之武高妙的口才和高超的论辩艺术。
教师小结:
烛之武形象:
(1)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2)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
(3)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5.精读品艺术:
重点诵读精彩句子,学生采用圈画批注的方法,体会并分析
烛之武说辞的艺术魅力。
班级交流,谈谈你认为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出烛之武说辞怎样
的艺术魅力。
教师归纳:
烛之武说服秦伯运用了高超的攻心术: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
既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
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无
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四)归纳文言知识点:
学生分类对__的重要文言知识点,如:特殊句式、词类活用、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进行归纳整理,小组内进行交流补充。
(五)补充学习,体会论辩艺术的社会意义与价值。
中国有句古话:“伴君如伴虎。”批“龙鳞”,逆“圣听”,
需要大勇与大智。作为君王,则应虚心采纳,方可成就霸业。
1.邹忌与齐威王
齐王接受皱忌的进谏,听取群臣吏民的意见,于是有“此所
谓战胜于朝廷”的美谈。
2.触龙与赵太后
抓住赵太后爱子、怜子之心,触龙拿人心比自心,以己子做
诱引,动之以情,申明大义,进而解开太后心结。
3.魏征与唐太宗
唐太宗虚怀若谷,善于纳谏,终成一代名君。唐太宗“夫以
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
明得失。今魏徵殁,朕失一鉴矣!”
4.管仲与齐桓公
齐桓公豁达大度,听了鲍叔牙的话,不但不办管仲的罪,还
立刻任命他为相,让他管理国政。后来齐国就越来越富强了。
5.比干与纣王。
纣王拒谏饰非、耽于酒色、暴敛重刑,甚至将比干剖腹挖心,
最终是民怨四起。
6.召公与厉王
周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止谤”使得老百姓“道
路以目”。三年之后,被“流于彘”。
(六)小结:
清朝金圣叹说:“妙在其辞愈委婉,其说愈晓畅。”
清林云铭评论说:“烛之武为国起见,说秦之词,句句悚动,
有回天之力,其中无限层折,犹短兵接战,不虑秦伯不落其彀中
也。”
烛之武委婉劝说的艺术在今天的人际交往中仍有着十分重
要的意义。在给别人提意见和建议时,我们要充分尊重被劝说者,
使之受到启发,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同时我们还应学会倾听与
交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还要善于自己思考,把好的意见总
汇起来,唯有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七)作业布置:
假如你有一位沉迷络游戏、无心学习的好朋友,请你写一篇
200字左右的小短文来劝他戒掉瘾,致力于学习。可以借鉴烛之
武的劝说艺术。
(八)板书设计:
烛——志士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之——勇士攻心之术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武——辩士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引史为例,挑拨秦晋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师说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2、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
经”等实词;学习“之、其”两个虚词;;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能力目标: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德育目标: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结合第二段,学习正反对比、有破有立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疏通文中字词句。
一、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
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二、作者简介11、师说教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
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
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
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
度被贬。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与柳宗元
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
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
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__第四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
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
坛,还热情地鼓励与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与柳宗元等人努
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
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
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
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
欧阳修、苏洵、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三、解题及文体介绍。
题目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
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与解说,因而对这
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
“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韩愈写这篇__赠给
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四、指导自读课文。
(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的意
义与用法,读懂课文。学生自学、质疑,老师点拨指正。)
读准下列字的读音。
句读dòu或不焉fǒu经传zhuàn从师cóng传道chuán
聃dān蟠pān苌弘cháng谀yú冉rǎn潘pān无长无少
zhǎng
须臾yú贻dài郯tán
五、了解课文基本内容11、师说教案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
子博士时写的。柳宗元非常推崇这篇__,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
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端正容貌)而
为师,世界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由此可见,《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
作用与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与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
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
框,具有进步意义。
六、研读课文第一段,讨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这
一命题。
1、疑难句解释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代的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学者:求学的人。这里所说的
“古之学者”,不仅指古代作学生的青少年,也包括古时有志于
学问的成年人。“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2)“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课本以为“其”是指代
之辞,但译为“那些”则不确切。按:句中的“为”,用法同“于”,
其为惑”即“彼之于惑”。全句大意是,他们(指“惑而不从师”
的人)对于那些疑难,终生也不能解决。
(3)“道也,夫庸如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是向他)
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夫:发语词,
无实义。庸:岂,哪。知:管,过问。“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作
“知”的宾语,这个宾语是个带“之”字的主谓结构,“之”的
作用在于取消这个主谓结构的独立性。年:生年。于:比。“于
吾”作“生”的补语”,可提至谓语“先后生”前理解,即“于
吾先后生”,比我早生还是晚生。
(4)“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是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2、文段分析
本段总述“师”的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应该拜什么
人为师的问题。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句),阐述教师的作用。作者用六个字概括了
教师的三个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第二层(第2、3句),阐述从师的必要。作者从反面指出,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说明有惑必须从师。
第三层(第4~6句),阐述择师的标准。第6句是本段的
结论,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概括地提出了择师的标准。
七、课堂练习
八、布置作业:1、背诵第一段2、预习课文二、三、四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讨论韩愈对“耻学于师”时风的批判与__的锋芒。
一、检查预习,背诵第一段。
二、研读课文二、三段。
1、难句解析11、师说教案
(1)“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
第一个“圣”“愚”是名词,第二个“圣”“愚”是形容词。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不理
解(书本上的)字句,有人倒去从师,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人
却不从师。之:结构助词,用作宾语提前的标志,“句读之不知”
即“不知句读”,“惑之不解”即“不解惑”。或:有人,无定
指代词。不,通“否”。这几个分句运用了“合叙”手法,实际
上应当分开解释,即“句读之不知,或师焉,惑之不解,或不焉”。
翻译“合叙句”,必须将两个句子分开,若按原句顺序笼统串译,
则往往句意混淆不清,不易理解。
2、文段分析
本段运用正反对比的方法,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
不良风气。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1、2句),慨叹师道不传,指出师道不传的危
害。这一层承接上文从师的标准,并领起下文对耻于从师的不良
风气的批判。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
矣!
“师道”的“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
第二层(第3~5句),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
众人”耻学于师对比,指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的原因。
第三层(第6~8句),把习句读从师与惑而不从师的现象
对比,批评“今之众人”“小学而大遗”的不明智的作法。
第四层(第9~13句),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与士大夫之族讥笑相师对比,批评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习。
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
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教师指导
学生总结,并填写下表:
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论据(三组对比)正确态度错误态度作者的议论和抒情
1.古圣人与今众人(纵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
耻学于师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
2.对其子与对其身(自比)爱其子择师而教于其身则耻
学于师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
3.百工之人与士大夫(横比)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
群聚而笑之师道不复,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讽刺)
分论点与总论点关系从批判反面现象中进一步阐明总论点
三、分析第三段:
以孔子从师的范例,从正面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和“道之
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用历史事例论证第一段中的论点。可
分两层。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11、师说教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作者举出孔子
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的事例。孔
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
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体现
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予不必不
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小结:第2段和第3段,分别从反面和正面阐明了“无贵无
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中心论点。
四、课堂训练
五、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二、三段2、积累文言字词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总结全文(认识__思想意义和写作方法),积累
语言。
一、检查预习
二、分析课文第四段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
“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时”的“于”相当于“被”。
“作《师说》以贻之”,句中“贻”现在称为“赠送”,“以”
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
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2段,“能
行古道”照应第3段。
三、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师,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词,有三种情况
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作“姓”讲孔子师郯子……师襄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A、作“学习、效法”讲:
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
耻相师
B、作“从师”讲:
或师焉,或不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C、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下面专讲)
2、之,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
些”:
如: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
4、、关于名词、形容词活用如动词后意义的变化:
①耻:以……为耻。②师:以……为师;向……请教(学
习)。
③羞:以……为羞。④小:以……为小。
⑤奇:以……为奇。宾客:以……为宾客(把……当作客
人来招待)。
⑥粪土:以……为粪土(把……看得一钱不值)。
5、通假字①受:通“授”。②不:通“否”。
6、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古之学者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小学校
四、思考:__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
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局限性?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
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
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其进步性显而易见。但作者所
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
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
但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
之人”看成反常,既可以理解为韩愈看问题的局限性,他认为士
大夫之族的“智”应该高一些,百工之人身份地位低,智能也应
该低,反映了他瞧不起普通人的阶级偏见。但我们也可以理解为
韩愈强调学习对提高智能的重要性。因为士大夫之族各方面的条
件好于百工之人,受教育的条件好,文化层次相应地要高些,其
“智”本应高,但出于耻学于师,才出现了“其智反不能及”的
怪现象。__重点是批评士大夫。士大夫瞧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其智却又不及人家,所以“其可怪也欤”。学习__,主要了解其
进步性,了解__的精髓所在。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及优化设计
师说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正确译讲课文。
3、背诵课文。
二、教学程序:
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师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小
黑板出示):
1、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正确译讲课文。
3、背诵课文。
师:我们先来完成第一个任务,课前已经布置大家进行了预
习,所以先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小黑板出示题目,请两
位同学到黑板上解答)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句读()或不焉()六艺经传()贻()谀()
2、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吾从而师之
答案:
1、dufǒuzhuànyíyú
2、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吾从/而师之)。从而,古义:跟从(他),并且……;
今义:表结果、目的的连词。
师:下面我请几位同学轮流朗读课文,比一比谁声音响亮,
读音准确,停顿正确,其余同学认真听,准备纠正他在朗读过程
中出现的错误。
学生听录音,纠正自己在预习中的错误读法。
学生齐读课文一遍。
师:接下来我们要完成第二个任务。
1、若时间充分则先让学生用6分钟的时间对照书下注释自
己译讲课文,若有疑难,先做上记号。
学生对照书下注释自己译讲课文。
师:时间到,在刚才的自学过程中大家有没有遇到什么疑难
问题?若有的话,请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2、若时间紧则可省略自学的环节,直接提问:在预习过程
中大家有没有遇到什么疑难问题?若有的话,请提出来,大家一
起解决。
学生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解决疑难,(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尽
量让学生回答,要让问题的正确答案从学生嘴里说出来而不能由
老师直接告诉他们。)
3、若没有学生质疑问难则可由老师提问,以检查学生对课
文译讲的预习情况,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要适当评价。
师:下面我要请同学轮流译讲课文,方法是:先读原句,再
点讲重点字词,最后把整句话译讲一下。
学生轮流译讲课文,若有问题,喊其他同学回答。对译讲过
程中出现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教
师要给予提醒、点拨。
师:在已经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我们来完成第三个任务:给
大家5分钟左右的时间自己朗读课文,比一比哪些同学能够把这
篇__先背诵出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作业布置:对照本节课的三个目标自己查漏补缺,确保掌握。
教学情况反馈:
1、本节课目标明确,条理非常清楚。
2、学生活动很多,全班每个同学都回答了问题,回答问题
的时间超过了35分钟。
3、及时对学习目标进行了检查,目标达成度高。
师说教案篇5
教学目的:
一、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
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
词;学习、复习__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
个通假字。
三、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四、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五、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教学设想
一、__是针砭时弊的作品,因而教师应对写作缘由作简单介
绍,可用柳宗元当时说的话来说明。同时本单元有两篇“说”文
体的课文,因而就要联系初中学过的课文,归纳“说”的文体知
识。
二、明确__的教学重点:第二段用三种人进行正反对比的论
证方法。
三、教给学习方法。除有关字词句的学法外,把__与《捕蛇
者说》作比较,教给比较阅读方法,并为学生学习下一课《问说》
进行课内自读(将《问说》与《师说》比较阅读)在方法上作准
备。
四、引导学生注意文言实词的单音词和双音词、古今异义等
现象。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一、__的教学目的;二、作者介绍、解题;三、有关词的读
音、单音词和双音词、古今异义、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四、分段;五、意动用法。
教学过程
一、讨论__的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
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韩愈(768一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
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
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
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
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于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
中间曾几度被贬。
古丈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
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
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
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__第四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
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
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
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
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
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
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
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
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崇这篇__,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
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譁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
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端正容貌)
而为师,世界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
名。”由此可见,《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
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
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
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五、解题。
板书课题。指出题目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说”是一
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
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
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
“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
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下面一篇课文《问说》就是解说关
于学习中“问”的道理。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
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__赠给他的学生李蟠,
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六、指导自读课文。
要求学生借助提示、注释、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
的意义和用法,读懂课文。学生自学、质疑,老师点拨指正:
1.读准下列一字多音或形近字的读音:
2.找出课文中合成的双音词:学者句读百工六艺
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古之学者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小学校
4.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师: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词,有三种情况: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作“姓”讲孔子师郯子……师襄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作“学习、效法”讲
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作“从师”讲
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下面专讲)
(2)之: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
些”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师说..-教学教案标签:高三下册语文教案,高中语文教
案,师说..-教学教案,
作兼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
5.分段:写出段意,指出__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填表如下:
段数段意论点
1总论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
有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2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分论点:师道
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感也难矣
3用具体事实进一步阐明谁可为师的道理分论点:圣人无
常师
4说明写__的原因结论:向后学号召1.不拘于时;2.能
行古道。照应以上两个分点
七、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
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
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
名、形(动)+宾=以+宾+为+名、形(动),例如:
吾从而师之名词以……为师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以……为奇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动词以相师为耻
八、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九、布置作业:1.结合注释理解词句,读懂课文。
2.书面作业:“思考和练习”三。
3.预习思考题:(l)__是怎样论述中心论点的?
(2)在第二段中作者怎样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一、论证方法;二、语言特点;三、借鉴意义;四、与《捕
蛇者说》作比较阅读。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二、研读课文(结合理解重点文言实词及疑难词句)。
学生试译、讨论,教师重点点拨。
1.__运用怎样的方法论证中心论点的?
(1)分析第一段: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
的?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古”
指两汉以前,“学者”指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有专门学问
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__一开始
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
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
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__的中心论点。第二层:正面概
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
也”,句中的“所以”是两个单音词。“所”具有代词性质,“以”
是介词,构成“以所”介宾短语,但习惯上这两个字倒置着用。
“所”指代“老师”,译为“他”,“以”译为“靠”。全句译
为: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师说教案篇6
1、正确理解__思想观点。
2、体会并理解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__思想观点。
2、正反对比的论证。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文体及作者
1、从初一学过的《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2、“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论说文范畴,一般陈述
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师”是__要着重论述的论题。“师说”,
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韩愈写这篇__是送给他的学生李蟠的,是他35岁时在长安
当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的。__针对当时社会上耻于从师的不良风
气,痛加针砭。着重阐明教师的作用和从事应采取的态度,有破
有立,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作用。__是韩愈文集中的名篇之一。
3、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生三岁而孤,靠兄嫂抚养长大。
幼年好学不倦,到十七八岁,学问已有相当扎实的基础。二十五
岁中进士,二十九岁登上仕途。以后历任地方上和中央的一些官
职,其间有两次因上疏皇帝提意见,被贬官,第二次差一点儿被
处死。最后官至吏部侍郎(相当于副部长),故亦称韩吏部。因
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为昌黎伯,故又称韩昌黎。又因死后谥
“文”,称韩文公。韩愈、韩退之、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是
同一人的许多异称。
韩愈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他的重要功绩,他是“唐代古文运动”
的倡导者,,主张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美散文传统,坚决摒弃南
北朝以来只讲究__形式,不重__内容,矫揉造作,华而不实的文
风,并提出要创造性地学习古文,反对模仿因袭,人云亦云。(观
点“师其意不师其辞”、“唯陈言之务去”、“文从字顺”)后
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
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__是一篇议论文,说为李蟠而作,实际上是抨击当时那些自
恃门第高贵,看不起别人,不肯从师学习,甚至对别人从师也进
行嘲笑的士大夫阶层。初中课本选了他的《马说》一文,借千里
马难遇伯乐,来比喻贤才难遇知己,难得重用。把自己一腔愤懑
之情发挥得无余,富有现实意义。
二、现实切入
先给大家讲一件真实的故事。咱们学校有一位数学老师,他
辅导的学生多次在各种数学竞赛中获奖。有一回,一个获奖学生
的家长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应该感谢我儿子,没有他你就不
会出名。”
三、分析第一段
同学们的发言说明了对教师的作用有不同的看法。现在我们
先研读《师说》的第一自然段,看看韩愈对这个问题有何高见,
然后再请同学们深入讨论。
1、读课文
2、韩愈的观点是什么?你怎么看?
3、那个时候,老师传的什么道?授的什么业?(传的是儒家之
道,讲授的是六艺经传。)
4、儒家的鼻祖是谁?儒家之道是谁提炼总结出来的?
5、后人学习孔子的发明,这说明师生之间是一种什么关
系?(应该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6、如果说,现在的老师的作用仍然是“传道、授业、解惑”,
这种说法对不对呢?能不能解释一下?(现在的老师还是在做“传
道、授业、解惑”的工作,所不同的是“道”的含义、“业”的
内容都发生了变化。韩愈所说的“道”指的是儒家之道。)
7、儒家之道的核心是什么?(板书“仁”)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孟子也说过“杀
身成仁”,“仁”是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最高境界。
《礼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大意
是说: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
要治理好国家的人,要先整顿好自己的家;要整顿好家的人,要
先进行自我修养;要进行自我修养的人,要先端正他的思想……
思想端正了,然后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修养完善了,然后家庭整
顿有序;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安定繁荣;国家安定繁荣了,然
后天下平定。
8、现在的“道”指的是什么?(所有的思想品德教育)既然当
代教师仍旧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那么老师的作
用就不是可有可无的吧?
韩愈在《师说》中开篇就说:“古之学者必有师。”我认为
今之学者也一定有老师,天才的出现同样离不开老师,他与常人
不同之处只是智商高些罢了。用韩愈的话就是闻道在先者为师,
对吧?
这样看来,老师不一定都有职称,不一定都站在讲台上。凡
在某一问题上对我们有启发、有帮助的人都是我们的老师。大家
同意这个说法吗?那么,我们可否得出这样的推论:每个人都有
自己的老师?当然,“老师”这个概念的外延在这里得到了拓展,
可以是人生方面,可以是文化科学的,也可以是劳动技术方面的。
在我们中间,不是有大量的“一字之师”、“一题之师”、“一
文之师”吗?
8、现在我们讨论第二个问题:伟人和他的老师之间是什么
关系?有同学说,徐特立是靠才名扬天下的,这句话怎么理解呀?
谁知道小鸡崽儿是怎样来到人间的?还有别的办法吗?(也可以用
孵化器。)就是说,先有鸡蛋,然后用老母鸡或孵化器,经过二
十一天然后,小鸡崽儿就破壳而出了。如果把一堆鸡蛋大的石头
放进孵化器或者放在老母鸡身子下面,二十一天后能孵出小鸡来
吗?时间再长一些,比如二百一十天……为什么?为什么小摊上卖
的鸡蛋摆了二十多天,还是出不来小鸡崽儿?(因为缺少外部条
件。)缺少外部条件,鸡蛋就不会变成鸡崽儿?
成才固然离不开个人奋斗,它和一个人的志向、品德、才能
有直接关系这是事物变化的内部根据,是第一位的起决定作用的
因素。成为一代伟人是因为他具有伟人的素质,除此之外也和机
遇、和他的老师的教诲等外部条件不无关系。徐特立六十大寿的
时候,特意给他写了一封贺信,开头就说“你是我20年前的先
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这说
明十分尊重自己的老师。这种尊重不是仅仅出于礼貌,出于客套,
而是发自内心的,认为在徐特立先生身上,不仅过去,就是现在
乃至将来仍有很多值得自己学习的东西。的贺信,我们可以理解
为是对恩师作用的充分肯定和真诚的感谢。现在我们回过头来思
考:为什么说那位家长的观点是错误的呢?
因为他错误地否认了老师在他儿子获奖中的重要作用。这就
如同否认老母鸡和孵化器的作用一样。“没有你们,我自己也会
变成小鸡崽儿!”这可能吗?这种否认既不符合客观现实,也抹杀
了老师含辛茹苦的创造性劳动。这是一种忘恩负义的行为,是应
该受到谴责和唾弃的。
同学们,你现在有何感想?成为伟人离不开教师的培养,我
们要成为跨世纪人才同样需要老师的帮助!
我们反对否定教师的观点。我们也不赞成过分夸大教师作用
的主张。有些学生和家长错误地认为老师有“点石成金”的本事,
只要分进“好班”,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从而放松了主观努力。
刚才我们讨论了,主观努力是成才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教
师只是外部的一个条件,外因要通内因起作用。你明明是一块石
头,我怎么把你变成小鸡崽儿呀?就算你是个鸡蛋,可你不愿意
变成小鸡崽儿,我这老母鸡一爬上去,你就滚得远远的,宁可“淌
黄儿”也不转世,我也没有一点办法嘛!
11、所以,我们要正确评估老师的作用,要尊重老师,尊重
老师的劳动。当然,尊重老师并不是唯师是从。《论语》“当仁,
不让于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呀?
在真理面前,对老师也不让步。用一位科学家的话就是“我
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12、小结: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
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第2课时
一、分析第2段
1、说说这一段与第1段是怎样联系的?
第1段正面阐明了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这一
段以第1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从反面论证第1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2、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
论证方法:
第一层:
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的“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
第二层:
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四个“圣”和四
个“愚”的词性有两种:一种是形容词,是“圣明”或“愚昧”
的意思;一种是名词,是“圣人”或“愚人”的意思。“其皆出
于此乎?”是反诘句,“此”指代“从师与否”。作者在这组纵
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原因。
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
“句读”指断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
焉”,翻译:有的人不知道断句,(倒去)问老师;有的人不能解
决(修身、治国的)疑难问题,(却)不向老师请教。作者在这组自
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
“道相似”的“道”,指道德、学问,“足”,是程度副词,
“足以”,“很”的意思。“其可怪也欤”,是带讽刺语气的感
叹句。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
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教师
指导学生总结,并请学生填写课后思考与练习的表格。
二、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读准下列多音字或形近字的读音:
句读(dòu)或不焉(fǒu)经传(zhuàn)从师(cóng)读书(d
ù)不能(bù)传道(chùan)从容(cōng)
2、找出下列合成的双音词。
“学者”“句读”“六艺”
3、指出下列加粗词的古今义。
“古之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
今:小学校。
三、背诵第2段
四、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第3课时
1、第3段与第1段关系怎样?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1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事例论证与
引用论证。)
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
干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
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
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
出:“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2、分析第4段: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
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
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时”的
“于”相当于“被”。“作《师说》以贻之”,句中“贻”现在
称为“赠送”,“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
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2段,“能行
古道”照应第3段。
3、背诵第3段中的名句。
4、__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⑴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
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
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
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
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
句。
⑵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
的头尾蝉联,又称连珠句式,上递下接,有如“连珠”。自然恰
当运用这句句式,能反映了物的连锁关系,表现了物的发展规律,
在句子的结构上,紧接递承,冲流而下,诵读起来,气势也是宏
肆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
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师之所存也。”这段__第二句的开头“师者,……”紧接第一句
末尾的“师”字。第三句中的“惑而不从师,……”紧接着上面
的“……孰能无惑”。第四、五两句中的“吾从而师之”紧接着
上面的“……固先乎吾”和“……亦先于吾”。象这样的承接句,
有如“连珠”式滚转,流畅自然,很好地增强了__的气势。如一
写马的对联:
马笼笼马马笼松,笼松马跑
鸡罩罩鸡鸡罩破,罩破鸡飞
此联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马笼”与“笼马”、“笼马”
与“马笼”,“鸡罩”与“罩鸡”、“罩鸡”与“鸡罩”,形成
句内小回环;“笼松”、“笼松”,“罩破”、“罩破”,是相
对应的两组连珠;联中的叠字“笼笼”、“罩罩”,前一个字为
名词,后一个字为动词,又为转类。
魏正伟先生有一副嵌四“马”的奇巧联:
紫竹园中赏紫竹,紫竹箫吹紫竹调
白马寺里看白马,白马驹啸白马图
此联调动了重复、顶真等多种修辞手法,使联语工整,有情
趣,有韵味。
5、__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
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
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
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
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
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
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
见。
第4课时(练习课)
一、字词解释
1、师:
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⑴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作“老师”讲。如: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⑵作动词,有两种情况:
作“学习、效法”讲。如:吾师道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作”从师“讲。如:或师焉,或不焉
2、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⑴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如: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
些”如: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⑵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如: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如: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如: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⑶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如: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如: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如:吾欲之南海
3、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⑴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⑵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二、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
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
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
“吾从而师之”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5168-2024保健食品中吡啶甲酸铬的测定
- A证(企业负责人)-安全员A证考试模拟题练习
-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七章从指南针到磁浮列车》章末测试卷含答案
- 国企工会换届上的领导讲话-凝聚奋进力量 彰显工会作为
- 科技孵化器入驻企业潜力筛选
- 电力系统设备故障预防与处理流程
- 高一化学二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练习
- 2024届安徽省示范高中培优联盟高考化学三模试卷含解析
- 2024高中地理第3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第2节遥感技术及其应用学案湘教版必修3
- 2024高中物理第二章交变电流第二节交变电流的描述达标作业含解析粤教版选修3-2
- 艺术品捐赠协议
- 网络安全系统运维方案
- 2024年标准沟渠回填工程承包协议版B版
- 2024年专用:物业安全管理协议3篇
- 【公开课】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
- 《政府采购业务培训》课件
- 《医疗器械召回管理办法》培训2024
- 网络安全培训内容课件
- 通信线路维护安全培训
- 高职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婴幼儿照护赛项)备赛试题库(含答案)
- 2024年公安部直属事业单位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