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桃子》课文教案_第1页
《分桃子》课文教案_第2页
《分桃子》课文教案_第3页
《分桃子》课文教案_第4页
《分桃子》课文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桃子》教案《分桃子》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在具体的情景中,让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过程与方法:理解平均分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感受平均分的过程难点:初步体会有余数的“平均分”三、课前准备:教学挂图小圆片小棒

四、教学方法:分析法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师导入语,创设故事情境同学们,你们瞧,小猪家打扮的这么漂亮要干什么,知道吗?(学生猜一猜)。哦,原来,今天是小猪要过十岁生日了。他特地邀请小伙伴们来家做客,准备开一个生日party。你们瞧:前面走来了两只小猴、四只小猫、三只小狗。小猪非常热情,拿出了动物们最爱吃的食物来招待:有8个桃子、12条小鱼、18根骨头。可是你们瞧,小猪正皱着眉头,手抓头皮。咦,这是怎么回事?哦,原来小猪正在为该怎么分食物烦恼?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猪分食物吗?(能)2、揭示课题:分一分

(板书:分一分)那么,我们一起帮助小猪来分一分食物吧!(1)、指名说说,你觉得应该怎么分?(生答:把桃分给小猴,鱼分给小猫们,骨头分给小狗们)二、实际操作,体会平均分1、小猪听取了同学们的建议,拿出8个桃子招待两只猴子,请你们帮他分一分。用8个小圆片代替桃子。(先自己分一分,再四人小组讨论分法并在全班汇报,看哪组的分法多)在这些分法中,你认为哪种分法能使两只猴子都满意?为什么?生:每只猴子分4个。因为这样两只猴子分的同样多。师:你说的真棒!(板书“同样多”)谁还想再说一说?生:每只猴子分4个。因为这样两只猴子分的一样多。师:说的对,(板书“一样多”),分得同样多或一样多都是一样的意思,这种分法在数学王国里有一个词语叫平均分。谁来说说什么叫平均分?师:下面有一个问题,请大家用刚才学过的知识想一想:把6个木块分成2堆有几种分法?怎样分才算平均分?生:每堆3个木块是平均分。师:为什么?2、现在,小猪手上有12条鱼,请你帮他分给4只小猫,要求每只小猫分到的鱼同样多,每只小猫分到()条。(同桌合作、全班反馈交流、在题卡上圈一圈)5、小狗在旁边等不急了,“汪汪汪汪”叫了起来,小猪该来给我分食物了。小猪急忙拿出18根骨头,请同学们平均分给3只小狗,每只分到()根。(请同学们在书上圈一圈)(投影出示学生分得结果,集体交流评讲)三、结合生活,练一练1、12根筷子,可以分成()双。(师:一双筷子有几根?有两根就是一双,也就是说每2个圈一个圈)在书上圈一圈。2、投影出示14支铅笔,2个文具盒,连一连平均每盒放几支?说说你是怎样连的?3、实物出示20个圆圈,每5个圆圈拼成一个奥运会图标,可以拼几个?(有5个圆就可以拼成一个,那我们就要看什么?生:有几个5,也就是说每5个圈一个圈)4、有9个气球,分给4个小朋友,平均每人分到()个,还剩()个。(用线连一连)这个气球还能给其中的一个小朋友吗?为什么?如果每人分一个气球行吗?四、同学们真是太棒了,看我们课堂上这么热闹,小蜜蜂也被吸引来了,快看飞来了多少只蜜蜂?16只蜜蜂在采蜜,飞走了一半,还剩()只。请同学们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五、同学们表现真棒,老师奖励大家一个游戏,想玩吗?数学游戏——尝试平均分物体。师:下面请12个同学站在中间,看谁平均分得快。师:谁先来试一试,说一说?生1:(上讲台分配人数)我把12个同学平均分成2组,一组男同学6人,一组女同学也是6人。师:同学们,这种分法,你们同意吗?(掌声鼓励)生2:我把12个同学平均分成4个小组,每一组3个人。生3:我把12个同学,平均分成3个组,每组4个同学,是学习上的合作小组。生4:老师:我有不同的。我把12个同学,平均分成6个小组,每组2人,教室里2个同学坐在一起学习。生5:我把12个同学平均分成12组,每组1个同学。师:棒,棒,你们真棒!(竖起大拇指)同学们的想法太棒了,老师都没有想到这么多。这几位同学是学习上的小能手,奖给他们小星星奖章。六、总结:1、说说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师:你在生活中平均分过东西吗?你是怎么分的?说说看。2、这节课中,你觉得自己表现最出色的是什么地方?《分桃子》教案篇2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32-33页。《分桃子》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会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习除法的第一课,编者意在让学生从分的状态来入手,有随意分与平均分,平均分中又有分得刚好的与分得不刚好的,传统的包含除与平均除都是平均分,书本用练习题来体现。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新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喜欢在活动中学习;并且每个同学都有一些动手操作的经验和合作学习的基础,日常生活中也有一些分东西的经历,这对他们学好《分桃子》一课的内容有很大帮助。设计理念:遵循数学学习“活动化”的理念,注重活动由实际操作经验向表象水平的提升。《新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活动经验构成了学生数学认识活动的重要基础,本节课不仅使每个学生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更关注他们在做什么,关注学生在实际操作的基础上,怎样实现由实际操作有效的转化成数学思维的过程,也就是注重活动由实际操作经验向表象水平的提升。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剩余的个数小于份数。2、注重学生进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3、经历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教学重点:初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感受平均分的过程。一,依据经验,初步感知同学们,你们分过东西吗?有没有听说过有一种分法叫做“平均分”?你认为平均分是怎么样子的?二,分画糖果,建表象。既然大家对平均分已经有了一些了解,你们试着平均分一分好吗?你们看这是什么?数数有几块?6块糖,按你理解的平均分,自己分一分。请你在本子上画一画。谁愿意把你分的结果画在黑班上好吗?你把这六块糖平均分给了几个人?每个人分到几块糖?每个人分得怎么样?你们也这样分的吗?只有分2份才是平均分吗?分3份行吗?画一画。6块糖,平均分3份,每份都是几块?每份——还有别的分法吗?为什么是平均分?看来平均分不是就2份是平均分,分3份也行,分6份也行。有一个什么条件,才是平均分?每份分得的同样多就叫作平均分三,判断平均,变式拓展咱们来判断一下他们是不是平均分?(1)为什么是平均分?能用一句话来说明平均分的过程吗?(2)这是平均分吗?为什么?你能移动一下让他变成平均分吗?再用一句话说说平均分的过程。(3)8个西瓜还可以怎样平均分?用一句话说说。四,分摆磁扣,注意过程老师这里有12个磁扣,你能把他平均分成3份吗?不过老师有个要求,借助你手中的小棒分一分,在分的过程中,注意你是几个几个分的?每份几个。(你们发现了新旧知识的联系,看来平均分可以用乘法口诀来帮忙呢。”)12个磁扣,你能把他平均分成4份吗?6份呢?从中你发现什么?五,特殊情况,体会剩余。剩下10个扣子,怎样平均分,你们自己在题卡上圈一圈,填一填。看谁的方法多。10个,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试着连一连。遇到什么问题了吗?每个小朋友分几个?每人分得同样吗?剩下的两个怎么办?在生活中也有不能刚好平均分的,也有这种平均后还有剩余的现象,六,图片欣赏,感受生活。同学门,其实生活中平均分的现象有很多,你看——《分桃子》教案篇3教学内容本课内容在教材第32—33页.具体教学内容包括:体会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2.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过程,了解平均分的含义.3.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从各个方面,多个角度考虑,解决实际问题,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1.设置情景,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入新单元的学习.2.引导学生从"小猴分桃子"的情景人手,安排"分一分"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在小组内交流方法.4.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使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5.总结本课内容,指导学生练习,解答学生疑难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在"分一分"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2.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3.通过小组探讨活动,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善于创新,勇争第一的学习态度.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体会平均分的过程.

难点正确理解平均分.

教学突破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利用图片(或小棒)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初步体会平均分.平均分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个用语,不能用固定的语言表述,可以用"同样多","一样多"等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来代替.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实物:若干糖果;若干纸圆片(或小棒).2.图片:"分桃子"的主题教学主题图.

学生准备若干纸圆片(或小棒).教学步骤(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提问,创设情景,导入新课.2.出示教学挂图,安排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指导学生分组,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方法.4.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体验平均分的过程.5.总结本课内容,指导学生练习.1.思考问题,在情景中进入新课.2.观看教学挂图,参与活动,体会学习的乐趣.3.分组操作学具,动手操作,积极讨论,交流学习方法.4.完成练习,体验和掌握平均分.5.巩固知识,完成练习.一,设置场景,导入新课(约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提问:我们班上有多少名同学呀2.拿出准备好的糖果,引导提问:老师这里有50颗糖果,大家想想我们应该怎样分呢3.组织学生把糖果分给大家.4.谈话引入新课,提示今天学习的内容1.齐声回答:50名(假设).2.思考后,兴高采烈的回答:每一位同学一颗.3.很高兴地领糖果.4.认真听讲,仔细想想分糖果的细节,与分糖果有关.二,创设情景,解决实例(约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出示"分桃子"的主题图,制造问题:两只小猴子到小熊家作客,小熊拿出8个桃子招待小猴子,请同学们想一想,每只小猴子能吃到几个桃子呢2.提示学生用手中的8个小圆片代替桃子,摆一摆,说说怎么分.3.指导学生按照教材第32页"分一分"的内容,讨论解决小猫,小狗遇到的问题,听取全班汇报.4.指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完成教材第32页"试一试"的1—3题,在行间巡视,并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1.认真观看主题图,思考老师的提问.2.认真动手操作,举手回答,说出各种方法.3.以小组为单位,用小圆片摆一摆,在小组内交流方法,由代表汇报结果.4.积极参加活动,采取连一连,圈一圈或摆一摆的方式完成练习,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过程.三,解决新问题,完成思考题(约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提问并引入新问题:同学们想一想,是不是每次平均分东西以后,都正好将东西分完呢结合教材第33页第4题的内容,指导学生完成分气球的活动.请学生思考剩下的一个气球还能不能再分.向学生解释"一半"的概念,指导学生完成第33页第5题.总结本课内容.思考老师的问题,不能确定答案,寻求得到正确的讲解.利用小圆片进行分气球,发现在每人分得一样多的情况下,会有剩余的气球.齐声回答,并了解到在平均分东西的时候可能会遇到剩余的情况.认真听讲,了解到"一半"就是平分成两份,解决疑问后,完成练习题.回顾本课知识,初步了解平均分.本课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分桃子,知道即使是在平均分的情况下也会出现剩余的情况,"一半"就是平分成两份.同学们在学习中利用小棒和小圆片,通过"摆一摆","分一分"等活动,很好地完成了新知识的学习,希望同学们今后更加努力学习.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请同学们结合学习内容,仔细思考,用小木棒摆一摆,将10个小木棒平均分一分,有多少种分法.教学探讨与反思1.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注意从学生熟悉的情景人手,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时候,融人到新知识的学习中.2.在组织学生进行活动时,要善于给学生以积极的情感支持,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3.安排小组活动,让学生完全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合作的学习态度.《分桃子》教案篇4《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注重加强学生的体验,强调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会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这一课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即分一分的实践活动),经历从“任意分”到“平均分”的过程,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把一些具体物品平均分,并知道每份是多少。反思本节课,我觉得有以下收获与不足。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享受到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喜悦。这节课一开始,我以故事引出问题:猴妈妈要把8个桃子全部分给他的两个猴宝宝,有几种分法?请大家用圆片代替桃子分一分(学生很愿意动手分),通过全班交流,列出各种分法。接着问:你认为哪种分法能让两个猴宝宝都满意?说出你的想法。(每个猴宝宝分到的桃子一样多)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体验平均分的意义。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识既不发生于主体,也不发生于客体,而发生于联系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活动之中。“平均分”的认识,是小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意义,我引导学生参与到多种形式的“分一分”活动当中,循循善诱,从一个总数分成2份到多份,从“随意分”到“分到同样多。”在参与这些操作活动的过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帮助学生体验理解了数学知识,即“平均分”的认识。3.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与交流,感受分法的多样化与答案的统一性。在“小猫分鱼”的活动中,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来帮助小猫解决“12条鱼,4只小猫想分到同样多的鱼,每只小猫分到几条呢?”小组4位同学分别扮演4只小猫、用12根小棒代替鱼,动手分一分,分好后,派代表汇报是怎么分的,(即交流分的过程,说出不同的想法),得到什么结果。感受分法的多样化与答案的统一性。这既尊重了学生生活经验、认知特点等的差异,又为学生展示个性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然后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分鱼的过程和结果。总之,这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不足的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争取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扬长避短,为成为优秀的数学老师而努力。《分桃子》教案篇5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2、注重学生进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3、经历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教学重点:初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感受平均分的过程。教学难点:初步体会有余数的“平均分”。教具准备:课件、小鱼图片、气球图片。学具准备:圆片、小棒。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创设小刺猬过生日的情境,导入新课。小刺猬过生日,请来一些小朋友,有猴子、小猫、小狗。二、操作体验1、分桃。猴子来了2只,小刺猬有8个桃子,可能有几种分法。(1)独立操作。每个学生用小圆片当桃子,自己操作分法,并记录下来。(2)汇报交流:888817263544(3)感受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你认为哪种分法更合理,为什么?意在分得同样多。2、分鱼。小猫来了4只,小刺猬有12鱼,要让每只小猫分到同样多,该怎么分。(1)独立操作。学生以小棒代替鱼,(2)汇报交流:初步感受分法的多样性。(3)初步感知平均分的意义。分得的同样多就叫作平均分3、分骨头。有18根骨头,平均分给3只小狗,每只小狗分到几根。按要求独立完成,并展示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你为什么这样分?因为题目叫我们平均分,就是要让每只小狗分到的同样多。首次应用平均分的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强化平均分的含义。三、巩固深化1、“试一试”的第1题。有双筷子,需2根2根的分,可画圈完成。2、“试一试”的第2题。平均每盒放支,可数总数后,用乘法口诀,得到答案。3、“试一试”的第3题。5个画圈法4、“试一试”的第4题。初步感知有余数的“平均分”。不作太多要求,还剩几个,就是余数。四、全课总结师:通过“分桃子弹”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分桃子》教案篇6一、教学内容分析本教学设计的内容是《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除法》中的第一小节《分桃子》(教材第54~56页)。本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基础上,学习用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方法,并为计算多位数除法打基础。教材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分桃子”情境,鼓励学生在情境中寻找数学信息,根据实际问题中蕴涵的数量关系,在操作中理解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计算原理,并逐步掌握计算方法。练习中“先估计、再计算”的提示表明,教材有意为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创造空间。预设与生成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基点,和谐的课堂氛围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结合学习目标,在教学活动设计上,我不仅充分利用教材创设的“分桃子”的生动情境,还设计了“果园”“小动物们聚会”等情境,旨在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独立思考、交流对话、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我还注重数学教学与现实的联系,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二、学生分析学习本内容之前,三年级的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对于除法竖式的书写及算法已有一定的基础,初步具备利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学生已经拥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且乐于合作,并懂得通过“自主合作”来获取新知。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能够较完整地口述把48个桃子平均分的过程,但不一定能完整地叙述出它的笔算过程,这缘于学生不能很好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而且,学生在自主探究环节中,计算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不能正好整除时),可能出现余下的数不和被除数的下一位数合并起来再计算的问题,这是因为刚刚进入到三年级的学生,在逻辑思维的缜密性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我在教学时,将通过呈现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认知需求,训练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叙述思考过程,实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发展;并且,我还通过组织学生动手操作,用小棒代替桃子,把除法竖式的写法和操作过程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理解竖式每步的含义,从而提高逻辑思维的缜密性,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富有成效。三、学习目标1.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2.培养从具体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主动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3.经历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分桃子》教案篇7《分桃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教学反思今天教学了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有以下优缺点优点: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算理在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口算方法时由于部分学生应能应用已有知识计算出结果,为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进一步理解算理,我主要通过让学生摆小棒来理解。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探讨出新知。因为动手操作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所以,通过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正是适应这一认知特点,学生只有在一些实际操作中才能逐步体会、理解“形”和“数”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愉快氛围中获取知识。2、让学生在操作观察中理解算理在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时,我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观察竖式并结合操作思考以下问题:(1)从哪一位开始算起(2)2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3)竖式中的第二个3、18分别表示什么等问题,通过观察、思考,运用已有知识(有余数除法的笔算方法)的迁移摆小棒的过程,很容易理解第二个3、18分别是怎么得来的,表示什么?缺点:缺乏新旧知识点的对比本节课有两次比较。其一:本次教学是以有余数除法笔算方法为基础的,但两个知识点之间又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以前学的有余数的除法是直接应用表内除法计算的,商都是一位数,而现在所学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除法则商是两位数,不能直接应用表内除法进行计算,而要从十位开始算起。其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与不能整除在算理、算法上也不尽相同,找出他们的共同点总结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找出他们的不同点,讲清竖式的写法,这样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由于没有让学生进行及时知识的对比,导致很多学生在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时,和以前的知识产生混淆,没有突破竖式计算这个难点。在以后教学中要发挥扮演的作用,加强竖式写法的指导。《分桃子》教案篇8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在具体的情景中,让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2、理解平均分的方法。3、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二)、情感目标:1、初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经历与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合作精神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感受平均分的过程难点:初步体会有余数的“平均分”三、课前准备:教学挂图小圆片小棒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师导入语,创设故事情境同学们,你们瞧,小熊家打扮的这么漂亮要干什么,知道吗?(学生猜一猜)。哦,原来,今天是小熊要过十岁生日了。他特地邀请小伙伴们来家做客,准备开一个生日Party。你们瞧:前面走来了两只小猴、四只小猫、三只小狗。小熊非常热情,拿出了动物们最爱吃的食物来招待:有8个桃子、12条小鱼、18根骨头。可是你们瞧,小熊正皱着眉头,手抓头皮。咦,这是怎么回事?哦,原来小熊正在为该怎么分食物烦恼?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熊分食物吗?(能)2、揭示课题:分一分(板书:分一分)那么,我们一起帮助小熊来分一分食物吧!(1)、指名说说,你觉得应该怎么分?(生答:把桃分给小猴,鱼分给小猫们,骨头分给小狗们)(2)、那么小猴、小猫、小狗之间又应该怎么分配呢?设计意图: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奇、好新、好动的思维特点,创设故事性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让生动的故事情境去吸引学生,唤起学习兴趣。二、实际操作,体会平均分1、小熊听取了同学们的建议,拿出8个桃子招待两只猴子,请你们帮他分一分。用8个小圆片代替桃子。(四人小组讨论分法并在全班汇报,说出各种分法)(1)、出示分得的结果:888817263544888536271(2)、在这些分法中,你认为哪种分法能使两只猴子都满意?为什么?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回答体会“同样多”、“一样多”。同时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应该平等对待和尊重每一位客人,进行人文教育。2、现在,小熊手上有12条鱼,请你帮他分给4只小猫,要求每只小猫分到的鱼同样多,每只小猫分到()条。(同桌合作、全班反馈交流、由学生判断正误并说出理由)4、师生小结: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就说是“平均分”。5、判断:是否平均分,错得在〇打“╳”,并说说为什么?(1)、(2)、(3)、5、小狗在旁边等不急了,“汪汪汪汪”叫了起来,小熊该来给我分食物了。小熊急忙拿出18根骨头,请同学们平均分给3只小狗,每只分到()根。(四人小组用摆小棒摆一摆)(投影出示学生分得结果,集体交流评讲)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在课堂中创设操作性情境,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的练习,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演示,获得学习成效。(我先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形象地感知“平均分”,再由教师小结,抽象出“平均分”的概念,最后,由学生判断是否“平均分”进行练习反馈。这样的教学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其次,动手操作“平均分”活动的设计,即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最后,通过四人小组讨论、操作,同桌合作等形式的交流方式,初步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三、结合生活,练一练1、投影出示14支铅笔,2个文具盒,连一连平均每盒放几支?2、实物出示20个圆圈,每5个圆圈拼成一个奥运会图标,可以拼几个?请摆一摆3、有12根筷子,有()双。用小棒摆一摆4、有9个气球,分给4个小朋友,平均每人分到()个,还剩()个。(用线连一连)这个气球还能给其中的一个小朋友吗?为什么?设计意图:我选择了贴近学生生活内容作为练习题目,目的在于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过程。教学时,我让学生连一连、圈一圈、摆一摆、说一说等形式,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性的问题,培养数学能力。四、跳一跳,摘果子智慧老爷爷、小淘气和机灵狗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认真,很想和同学们交朋友,不过他们要同学闯过其中的一关,请看题目1、小熊家来了这么多客人,请问16根筷子,每位一双够吗?为什么?你能帮小熊的忙吗?请用小棒代替分一分2、春天到了,同学们出去春游,有25人要去划船,每条船限坐6人,要租几条船?请用小圆片摆一摆3、16只蜜蜂在采蜜,飞走了一半,还剩()只。请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设计意图:跳一跳,摘果子是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练习题,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培养向难题挑战的信心。五、总结:1、说说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2、这节课中,你觉得自己表现最出色的是什么地方?3、在学习过程中,你碰到过困难吗?你是如何对待的?设计意图:课堂总结不仅是教师对一堂课教学的整理,还应该是对学生知识的梳理,对学生情感态度、学习方法的指导。在课堂中,我让学生明白学到了什么知识,明确自己表现最出色的地方和努力的方向,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分桃子》教案篇9我说课的题目是《分桃子》,出自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54、55页内容。就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我想按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一、说教材与学情分析;二、说教学目标;三、说教法与学法;四、说教学流程;五、说板书设计;六、说设计理念。一、说教材与学情分析本节课内容主要是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教材首先创设了《猴子分桃》的故事情景。第一次2只猴子分48个桃子。这一内容在第一单元口算除法中学过,在这里主要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以及竖式中每一步的具体意义。第二次是3只猴子分48个桃子,十位上的数不能被3整除,口算就不太容易了,需要列竖式计算。学习本内容前,三年级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方法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对于除法竖式的书写以计算法已有一定的基础,初步具备利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本课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具体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在探索中提高能力、积累经验,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本课的重点是: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本课的难点是:对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理解。二、说教法与学法(一)教法。基于学生有了一定的除法计算的相关基础,和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生长点,在教法上导入时利用故事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在探索时先采用直观的方法,借助实物模型来分桃子,认识算理,形成初步印象,进而在自主探索算法的过程中,采用引探教学法,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路人。在学习活动的形式上,又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二)学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希望,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正是由于满足这种基本的心理需求,以及知识探索的要求,我在算法的掌握上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在算理认识上采用合作交流,强化理解。三、说教学流程。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与确立的学习方式,其教学程序我按以下几个环节进行:(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二)问题驱动、探索算法;(三)情境延伸、再探算法;(四)分层练习、巩固新知;(五)回顾过程、自我评价;(六)作业设计。下面我就各个环节的设计作具体说明:(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今天先个你们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接着我给他们讲了《猴子分桃的故事》。利用这个故事创设情境,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抓住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同时从知识的角度讲,以知识的生长点为切入点,在激趣的同时,引出了问题,为下面的学习做了心理上和知识上的准备。(二)问题驱动、初探算法“2只猴子怎么分48个桃子?”问题引出以后,学生很容易列出算式,接着安排了借助直观的图片探讨“48÷2”的算法。这一环节我分两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自主探讨、寻求算法”;第二层次“合作交流、认识算理”。在这一环节的探讨中,主要完成对笔算除法(列竖式计算)的基本认识与理解。首先通过交流,然后在对几种算法的比较中,突出列竖式计算的意义。在这一环节的安排上,从教学的意义上讲,符合课改的精神和现代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即便向全体学生。因为交流算法对他们来说有机会参与,也有能力参与。在认识算理时,让能力强的同学说一说十位上的商表示什么意思?个位上的商表示什么意思?这种把问题的探讨引向深入,来发挥他们的优势,正是考虑到个性的差异。这一环节我基本上是采用了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因为,第一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其次是学生有能力、也有一定的心理驱动。对于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我在巡视中注意发现,并及时地予以指导。(三)情境延伸、再探算法这一环节主要是学习例2,计算“48÷3”。在环节过渡上采用情境延伸,将例1中的“2个猴子分桃”改为“3个猴子分桃”。这样既延伸了情节,又暗示了探讨方法的延续性。在过程的安排上我又依照如下两个层次进行:第一,操作体验、直观感知。学生通过摆小棒来体验分法,这样达到对“48÷3”的直观认识。第二,小组合作、探讨算法。因为这是一个认识的升华,所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学习的作用。但这里不同于上一环节中对算法的认识,要突出引导学生对十位上商1后余1的认识,即十位上余1表示1个10,再与个位上的8合起来被3除。(四)分层练习、巩固新知。首先我选择安排了书中的两个习题,既教材第55页做一做的第1、2两题,但对两题的练习提出不同的要求。第1题首先要求学生估算出每题的得数,然后再让他们利用本节所掌握的算法计算各题。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估算是小学阶段应该具备的一个基本能力,它必须渗透在每个学段的教学中;第2题突出应用意识的训练。首先根据题中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完成编题练习,然后再进行解答。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内容之一。(五)回顾过程、自我评价“40分钟的学习活动很快就要结束了,你们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满意吗?”“满意的请举拳、比较满意的请举掌”(环视全班同学,察其表情及举动),“请把你在这节课中的最大收获说给大家听听。”这一环节我安排大约5分钟的时间。第一完成自我评价,第二让学生自己强调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六)作业设计本着巩固本节重点,以及作业量适中的原则来设计四、说板书设计。结合本课的特点,采用图文结合式的板书设计,从直观性与条理性考虑,既突出重点,又力求简约。五、设计理念。为了体现新的课改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力求在学习方式上有所突破,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1、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作为课堂教学的基调,在情境的创设中激发心理需求,在问题的探索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在实践应用中体验成功后的喜悦。2、以促进学法的掌握作为本节课的重点。3、以力求数学体现“数学味”作为本节课的特色。《分桃子》教案篇10一、教学内容1、教材: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时,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综观全部教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百以内的一位数乘、除两位数的口算和二位数乘法,这为本课教学提供了知识铺垫的思路孕伏,而本课教学又为今后继续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奠定基础,因而本节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教材创设了猴子两次分桃子的情境,第一次2只猴子平均分48个桃子,这题中十位上的数能被2整除,这个内容在第一单元口算除法中学习过,在这里主要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以及竖式中每一步运算的意义。第二次是3只猴了平均分48个桃子,十位上的数不能被3整除,口算就不太容易了,需要列竖式计算,教学时要组织学生用学具动手操作,并做到操作与思维的有机结合,真正理解竖式每步的含义。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理解和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与算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因为这是能正确解题的关键。而学生在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又较少,在教学中,应充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悟竖式的计算方法。2、学生:小学三年级学生充满好奇心和对数学学习的激qing,但他们由于受到认知水平的限制以及生活经验的缺乏,很难只通过课本和教师的直接讲授来学习,他们天生好动,思维活跃,喜欢动手,多通过直接体验、亲身实践来积累经验,对自己感兴趣的事会全身心投入,他们是由兴趣而进入学习过程的。3、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中心任务,所有教学环节都是为此服务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根据这一要求和本节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确定如下教学目标:①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和算理,能正确进行计算,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②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二、设计理念《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和方法应由学生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做数学”,本节课教学中力求体现:1、建立新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教师角色转变;2、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由“学会”变为“会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紧密联系学生现有的知识背景与生活实际,使数学生活化、活动化,重视学生学习经历与体验,强调在过程中理解与发现。三、教学方法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特点,以及学生年龄特征和现有知识水平,为了更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上述三条教学目标,本节课采用谈活法、讨论法、练习法、发现法等多种方法交*进行,并灵活恰当地运用电教优化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让他们多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多种感知觉都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只是在学生探究知识的本质处适当给予点拨启发。同时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启发引导,层层深入,采用设疑问难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把数学课上得生动有趣,使学生积极而有效地投入学习活动。四、教学过程:本节课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1、故事导入,激qing引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及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让他们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一种爱好、一种追求。小学生对故事都很感兴趣,本环节把教材主题图编成小猴分桃的童话故事,创设这一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引入,用小动物作为主人公,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境界,启发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2、自主探究、理解算法出示课题后,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看到这样一个课题,本节课你想学到些什么?打算有怎样的收获?学习目标让学生自主确定,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适合自己的目标,这个目标不是老师硬性规定的,而是学生根据自己原有基础提出来的,自然会为达成目标而努力,从而在各自原有水平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探究算法时,先让学生用自己想用的方法进行尝试计算,荷兰数学教育家弗兰登塔尔曾说:“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让学生自己把要学习的东西“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东西告诉学生。刚进入这样除法竖式的学习,并且第二次分桃时,十位上的4又不能被3整除,对于学生来说,这一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探索性,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这时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学习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在个别思考之后进行小组合作,并注意加强小组合作的有效性。交流反馈,自然体现算法多样化,鼓励学生解题策略的多样性。这里尊重学生的差异,鼓励创新,学生在交流反馈时,教师适时进行鼓励性评价,学生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他们的心中唤起自豪感。实践证明,注重激励和发展的评价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持学习热情具有极具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自信人格的重要途径。交流反馈后,面对多种算法,这时让学生说一说你最喜欢用哪种算法,给同学们介绍一下这种算法的优点,进行算法优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会有与众不同的想法与做法,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往往正是创新思维的萌芽。3、巩固提高,合理迁移练习既是信息反馈的手段,又是学生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措施。为此本环节安排了练习教材中的两道习题,第一题从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合理迁移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先让学生进行估算,培养估算意识。第二题更贴进学生生活。这样安排练习,有层次、有坡度,由易到难,螺旋式上升,符合课标对练习的要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4、联系生活,拓展延伸。《标准》中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与生活应当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源于实践,高于实践,而又用于实践,离开了生活,数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生活。在本环节,引导学生发现今天所学内容在生活中的用处,把数学融入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到数学的价值,并启发学生从数学角度思考他们生活的世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5、反思总结,适时升华课堂小结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是学生自我反思的一种极好的机会,这里引导学生总结、提高,并通过反思悟出新的数学问题,继续进行探究活动。另外本节课还注意到板书内容的条理性、概括性、整体性、直观性等。整节课贯彻愉快教育精神,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还产生了积极的良好的情感体验,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师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教学任务。《分桃子》教案篇11教学内容:新世纪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2-33页《分桃子》。教材分析:《分桃子》是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一课,主要通过“分桃子”过程让学生区分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并体会平均分的意义。这一部分内容是在学完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经历三次小数目实物平均分的操作过程,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意义。体验平均分的学习活动,共分三个环节来进行,分桃子、分鱼、分骨头。这三个活动是应该分层递进的,即初步感知过程,然后是合作交往性学习,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把自己分的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最后,在通过分骨头来进行反思性学习,回到学生自己独立解决分物体的最佳方法_-几个几个的分。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分东西的活动,有一定的分配经验。但是技巧上没有很好的经验,基本上都是一个一个分的,个别的程度好的学生也会有规律的几个几个的分。而且程度好的学生还会用乘法口诀来平均分。但大多数的二年级学生的直观感知、形象思维仍占优势,他们认识事物带有明显的直观形象性。要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转变,让学生很好的理解平均分,必须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来让学生亲身经历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根据自身操作的体验来用”同样多、一样多”表述对于“平均分”的理解!在感受平均分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平均分的理解是:每份分的一样多、同样多。而不会用“平均分就是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几个”这样准确的语言去表达出来。在这里不做强求:只要能说出平均分就是“每份分的一样多、同样多”就可以。设计理念:遵循数学学习“活动化”的理念,注重活动的“内化”与提升。《新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活动经验构成了学生数学认识活动的重要基础,本节课不仅使每个学生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更关注他们在做什么,关注学生在实际操作的基础上,怎样实现由实际操作有效的转化成数学思维的过程,也就是注重“活动内化”。教学目标:1、经历把小数目的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初体验平均分的过程,感受平均分过程中分法的多样性与答案的统一性;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2、能用图示(连一连、圈一圈)的方法解决一些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教学重点:经历把小数目的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初体验平均分的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操作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从而理解平均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能完成从操作体验到表象水平的转换。体现在能用符号正确平均分配物品。(通有层次的操作活动的体验,学生能感受到平均分的初步含义,我们的教学目的,是学生通过操作活动所获得的实际经验,转化为表象水平,完成由形象思维转换成逻辑思维的过程,能用简单的符号如:画图、连线、画圈来表示平均分的过程,这对于学生来说有难度)教学准备:课件、圆片。教学过程:一、创设“小猴分桃”的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初步感受平均分的必要性,体验平均分的过程。明确问题。课件展示:(一):周末小猪请好朋友来做客的情境。课件演示:来了大小两只猴子,小猪拿出8个桃子。出示问题:同学们猜一猜:每只猴子可能吃几个?学生进行猜测。说出几种可能。然后用卡片代替代替桃子来分一分?每只猴子可能吃几个?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问题:8个桃子每只猴子可能吃几个?通过猜测的过程,体现出把8个桃子任意分答案的多样性。二年级的学生,如果直接让其复述图意,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在不改变情景图的基础上,适当的增加点故事情节,加上电脑中的动感画面使学生的注意力能更加集中,学习探究的兴趣更浓。并揭示课题--分桃子】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1、交流分的结果:师:你猜每只小猴子可能吃几个呢?你是怎么分的?预设:每只猴子分到4个。师:还有别的可能吗?生2:一只猴子分2个,另一只猴子分6个。生3:一只猴子可能分3个,另一只猴子分5个。生4:可能一只猴子分7个,另一只猴子分1个。【设计意图:每个学生都要动手操作,参与到随意分桃子的过程中。并交流分的结果,感受随意分答案的多样性。】2、体会平均分的必要性。师:出示两只猴子一只分到7个桃子,一只猴子分到1个桃子的情景图,让学生观察两只猴子的表情,发表自己的见解!生自然会回答:有的高兴,有的不高兴。这时师追问:怎样分2只猴子都满意?同位讨论。汇报。在汇报的过程中,择机板书:同样多、一样多。【设计意图:提出明确的问题,怎样分让两只猴子都满意呢?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去体会平均分的必要性。】3、同桌合作、扮演小猴分桃,要求每人分到的一样多。同桌做小猴子分桃子的游戏,要求:8个桃子分给两只猴子,每只猴子要分的同样多!学生活动。活动中老师要注意学生的活动进展,分法的多样性,以便为下一步的提问作到心中有数。学生演示自己分的过程及结果,并说一说是怎样分的。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生1:每次每只猴子分1个,4次分完,每只猴子分到4个桃子。生2:第一次每只猴子先分1个,第二次每只猴子再分2个,剩下2个桃子每只猴子再分一个,最后每只分到4个桃子。生3:第一次每只猴子先分2个,第二次每只猴子再分2个,两只猴子两次共分到4个桃子。可能还有的学生会一次分完,每个猴子分4个。……【设计意图:让学生扮演角色,更能抓住二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关键是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来体会平均分的分法的多样性与答案的统一性。不过这里,由于所要平均分的数目小,学生刚开始就会用4个4个的分。实际上,学生在进行平均分的时候,最原始的做法是一个一个的分,这里应注意体现。】4、老师小结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8个桃子分给两只猴子,可以一份1个,一份7个,也可以……最公平的做法就是每份分的同样多,把一些物体,每份分的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板书)。比如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得4个(边说,边在黑板上画图表示)并画图表示:【设计意图:学生已经通过操作的活动感受到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对于平均分已经有了操作经验,所以,这时可以把平均分上升为理论,明确告诉学生“把一些物体,每份分的同样多,就是平均分。”然后,示范怎样用符号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为下一步学生完成从操作水平向表象水平的转变做铺垫。】5、通过小猫分鱼,指导学生完成由操作水平上升为表象水平。出示4只小猫、12条鱼及要求,让学生复述图意,想办法进行平均分,老师制造困难,没有卡片了,怎么体现出分的过程。提醒学生可以用画图的方法,用符号来代替实物或卡片,把平均分的过程表现出来。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学生可能出现的分法:会用圆形、三角形代替,还可能会直接的用文字写出来,也有的可能脱离不了实物,这样也可以,都要给予肯定。因为由于学生的程度不同,这里指导学生完成由操作水平上升为表象水平,只是一个尝试,因为,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对小数目的物体进行平均分比较的简单,所以这里加深了一点难度,算是一个小的实验。无论用什么方法进行的平均分,都要给予肯定。然后展示。【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尝试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分鱼的过程和结果。从而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向表象水平发展。】三、反馈练习,巩固新知。1、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理解的平均分。2、学生独立完成:小狗分骨头。3、出示习题的1、2、3题!让学生思考:怎样能很快的知道有几双筷子?4、完成习题的第2题。【设计意图:这是一个独立活动,对于分法不做统一要求,可以是用小棒代替、可以用画圈、连线的方法,这是继前两个操作活动的提升,一个自我提高运用的活动,目的考察学生能否运用平均分的最佳方法来分物体】四、总结。(3分钟左右)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会了哪些内容?这节课中,你觉得自己表现最出色的是什么地方?在学习过程中,你碰到过困难吗?你是如何对待的?【设计意图:让学生来谈一下收获,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在课的末尾让学生来评价学生,培养学生去欣赏别人的意识。】五、应用与实践。同学们学的真棒,回家和爸爸、妈妈做一些平均分东西的游戏。【设计意图:把课堂的内容延伸到课外,能更好的巩固学习效果】《分桃子》教案篇12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2、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探索、掌握、规范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首位能整除)的方法。教学难点: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算理及书写格式。教具准备:课件,学生每人准备4篮桃子图和8个桃子。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师:同学们花果山桃园大丰收,猴王摘来了一些桃想奖赏给猴儿们,可猴儿们平时表现都不错呀,怎么分呢?于是猴王想,先考考猴儿们,谁回答对了我的问题就把桃先给它,这可把猴儿们愣住了!同学们想不想帮助小猴子啊!(想)2、看桃子卡片口算。(谁回答对了就把桃子送给他)(1)15×3=

36÷3=

26×2=

86÷2=

62÷2=

48÷4=

24×2=

70÷7=

84÷2=

96÷3=

(其中84÷2=

96÷3=

要说出想的过程)(2)

2)8

(请一生上台书写,回忆以前竖式的书写格式。)3、出示情境图。师:猴王还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桃子,出示情境图。师:观察情境图,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例题(有4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多少个?)师:该怎样列算式呢?师根据学生回答并板书:48÷2=二、动手操作,探究算理。解决48÷2=

师:48÷2你们会算吗?我们可以用桃子来分一分。(请学生分桃子。)1、交流分的方法:请学生上台分桃子,边分边说。先怎样,再怎样,最后每人分得多少个?(要分得又对又快,先分什么后分什么,指出一般可先分整篮,再分单个。)2、交流口算方法:40÷2=20

8÷2=4

20+4=243、尝试写竖式。谈话:如果做题都用实物分一分,那太麻烦了,而且我们以后还会学更大的数的除法,经常是不能直接口算出答案的,那么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呢?(列竖式来计算)前面我们复习了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现在出现了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你们会不会写竖式呢?大家想一想,分桃子用了两次,写竖式时要分几步来写,大家试一试,写出竖式。同桌两个人可以讨论,不会写,也可以看课本第54页。展示同学在试写竖式中有代表性的几种竖式,进行评讲。(为了不乱,又让人看得清楚,写竖式时,一般都采用逐位除的方法。)4、师结合分桃子,规范竖式写法。因为先分整篮,所以先把4平均分两成2份,得到2,商在什么位上?(十位)为什么?(表示2个十)下面算2乘2得4,4表示什么?(表示分掉了4篮桃子),4减4得0,因为还没分完,这里不写0,整篮的分完了,就要分单个的,为了看得清楚,把被除数个位上的8落下来放在这里除,把8个1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4个,所以商4,写在什么位上?(个位),2乘4得8,8表示什么?(表示分掉了8个桃子),8减8得0,0表示分完了,没有剩余。5、师生共读算理。6、照样子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一遍。7、写竖式时应注意什么?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1.完成48÷4

69÷3

86÷2的竖式。2.算式门诊。有两只淘气的小猴子他们是这样做的,请判断是否正确。四、全课总结。五、板书(略)。《分桃子》教案篇13课题说明:本单元的基础是学生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已经学会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然后进行教学。本单元的标题为“分一分与除法”,体现了动手操作与概念思考对于除法意义的重要性。开展“分一分”活动,可以让学生由浅入深体会除法意义。因此,在教学“分桃子”这节课时,我准备充分利用教科书所提供的情境,开展教学活动。通过设计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动手操作(如:分一分、摆一摆、填一填、圈一圈、画一画等),逐步体会什么是“同样多”、“一样多”、“平均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练习,体验平均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当中实际性的问题,从而加深印象。课时说明:1课时学生情况分析:本案例适合于二年级学生,由于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能力为主,好动、注意力易分散,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因此,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如:动手、动口、动脑),这样更易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但是,二年级学生在动手操作时,目的性不够明确,易兴奋,这就需要教师作出正确的引导与评价。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

在具体的情景中,让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2、理解平均分的方法。3、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二)、情感目标:1、初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经历与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合作精神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感受平均分的过程难点:初步体会有余数的“平均分”三、课前准备:教学挂图

小圆片

小棒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1、师导入

语,创设故事情境同学们,你们瞧,小熊家打扮的这么漂亮要干什么,知道吗?(学生猜一猜)。哦,原来,今天是小熊要过十岁生日了。他特地邀请小伙伴们来家做客,准备开一个生日Party。你们瞧:前面走来了两只小猴、四只小猫、三只小狗。小熊非常热情,拿出了动物们最爱吃的食物来招待:有8个桃子、12条小鱼、18根骨头。可是你们瞧,小熊正皱着眉头,手抓头皮。咦,这是怎么回事?哦,原来小熊正在为该怎么分食物烦恼?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熊分食物吗?(能)2、揭示课题:分一分

(板书:分一分)那么,我们一起帮助小熊来分一分食物吧!(1)、指名说说,你觉得应该怎么分?(生答:把桃分给小猴,鱼分给小猫们,骨头分给小狗们)(2)、那么小猴、小猫、小狗之间又应该怎么分配呢?设计意图: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奇、好新、好动的思维特点,创设故事性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让生动的故事情境去吸引学生,唤起学习兴趣。二、实际操作,体会平均分1、小熊听取了同学们的建议,拿出8个桃子招待两只猴子,请你们帮他分一分。用8个小圆片代替桃子。(四人小组讨论分法并在全班汇报,说出各种分法)(1)、出示分得的结果:8

8

8

81

7

2

6

3

5

4

48

8

85

3

6

2

7

1(2)、在这些分法中,你认为哪种分法能使两只猴子都满意?为什么?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回答体会“同样多”、“一样多”。同时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应该平等对待和尊重每一位客人,进行人文教育。2、现在,小熊手上有12条鱼,请你帮他分给4只小猫,要求每只小猫分到的鱼同样多,每只小猫分到(

)条。(同桌合作、全班反馈交流、由学生判断正误并说出理由)4、师生小结: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就说是“平均分”。5、判断:是否平均分,错得在〇打“╳”,并说说为什么?(1)、(2)、(3)、5、小狗在旁边等不急了,“汪汪汪汪”叫了起来,小熊该来给我分食物了。小熊急忙拿出18根骨头,请同学们平均分给3只小狗,每只分到(

)根。(四人小组用摆小棒摆一摆)(投影出示学生分得结果,集体交流评讲)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在课堂中创设操作性情境,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的练习,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演示,获得学习成效。(我先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形象地感知“平均分”,再由教师小结,抽象出“平均分”的概念,最后,由学生判断是否“平均分”进行练习反馈。这样的教学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其次,动手操作“平均分”活动的设计,即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最后,通过四人小组讨论、操作,同桌合作等形式的交流方式,初步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三、结合生活,练一练1、投影出示14支铅笔,2个文具盒,连一连平均每盒放几支?2、实物出示20个圆圈,每5个圆圈拼成一个奥运会图标,可以拼几个?请摆一摆3、有12根筷子,有(

)双。用小棒摆一摆4、有9个气球,分给4个小朋友,平均每人分到(

)个,还剩(

)个。(用线连一连)这个气球还能给其中的一个小朋友吗?为什么?设计意图:我选择了贴近学生生活内容作为练习题目,目的在于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过程。教学时,我让学生连一连、圈一圈、摆一摆、说一说等形式,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性的问题,培养数学能力。四、跳一跳,摘果子智慧老爷爷、小淘气和机灵狗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认真,很想和同学们交朋友,不过他们要同学闯过其中的一关,请看题目1、小熊家来了这么多客人,请问16根筷子,每位一双够吗?为什么?你能帮小熊的忙吗?请用小棒代替分一分2、春天到了,同学们出去春游,有25人要去划船,每条船限坐6人,要租几条船?请用小圆片摆一摆3、16只蜜蜂在采蜜,飞走了一半,还剩(

)只。请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设计意图:跳一跳,摘果子是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练习题,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培养向难题挑战的信心。五、总结:1、说说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2、这节课中,你觉得自己表现最出色的是什么地方?3、在学习过程中,你碰到过困难吗?你是如何对待的?设计意图:课堂总结不仅是教师对一堂课教学的整理,还应该是对学生知识的梳理,对学生情感态度、学习方法的指导。在课堂中,我让学生明白学到了什么知识,明确自己表现最出色的地方和努力的方向,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板书:分一分84

4

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123

3

3

3186

6

6教学反思: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根据这一理论,我这堂课的设计理念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能够轻松愉快的学习。联系生活,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整堂课,学生在小熊过生日的故事情节中进行学习,把新知识的探索融入于游戏当中。整堂课的数学活动,都是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练习题的设计,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整堂课的亮点是: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平均分的过程,让学生知道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我在课堂中,不仅注重知识的感受过程,还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有待完善处:在整堂课中学生动手操作多,比较费时间。学生思维活跃,易兴奋,课堂纪律不易组织。《分桃子》教案篇14课题说明:本单元的基础是学生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已经学会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然后进行教学。本单元的标题为“分一分与除法”,体现了动手操作与概念思考对于除法意义的重要性。开展“分一分”活动,可以让学生由浅入深体会除法意义。因此,在教学“分桃子”这节课时,我准备充分利用教科书所提供的情境,开展教学活动。通过设计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动手操作(如:分一分、摆一摆、填一填、圈一圈、画一画等),逐步体会什么是“同样多”、“一样多”、“平均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练习,体验平均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当中实际性的问题,从而加深印象。课时说明:1课时学生情况分析:本案例适合于二年级学生,由于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能力为主,好动、注意力易分散,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因此,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如:动手、动口、动脑),这样更易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但是,二年级学生在动手操作时,目的性不够明确,易兴奋,这就需要教师作出正确的引导与评价。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

在具体的情景中,让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2、理解平均分的方法。3、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二)、情感目标:1、初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经历与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合作精神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感受平均分的过程难点:初步体会有余数的“平均分”三、课前准备:教学挂图

小圆片

小棒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1、师导入

语,创设故事情境同学们,你们瞧,小熊家打扮的这么漂亮要干什么,知道吗?(学生猜一猜)。哦,原来,今天是小熊要过十岁生日了。他特地邀请小伙伴们来家做客,准备开一个生日Party。你们瞧:前面走来了两只小猴、四只小猫、三只小狗。小熊非常热情,拿出了动物们最爱吃的食物来招待:有8个桃子、12条小鱼、18根骨头。可是你们瞧,小熊正皱着眉头,手抓头皮。咦,这是怎么回事?哦,原来小熊正在为该怎么分食物烦恼?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熊分食物吗?(能)2、揭示课题:分一分

(板书:分一分)那么,我们一起帮助小熊来分一分食物吧!(1)、指名说说,你觉得应该怎么分?(生答:把桃分给小猴,鱼分给小猫们,骨头分给小狗们)(2)、那么小猴、小猫、小狗之间又应该怎么分配呢?设计意图: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奇、好新、好动的思维特点,创设故事性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让生动的故事情境去吸引学生,唤起学习兴趣。二、实际操作,体会平均分1、小熊听取了同学们的建议,拿出8个桃子招待两只猴子,请你们帮他分一分。用8个小圆片代替桃子。(四人小组讨论分法并在全班汇报,说出各种分法)(1)、出示分得的结果:8

8

8

81

7

2

6

3

5

4

48

8

85

3

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