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分析评价监测中心分中心实验室用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_第1页
水环境分析评价监测中心分中心实验室用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_第2页
水环境分析评价监测中心分中心实验室用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_第3页
水环境分析评价监测中心分中心实验室用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_第4页
水环境分析评价监测中心分中心实验室用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市水环境监测中心分中心实验室用房项目建议书PAGEPAGE27水环境监测中心分中心实验室用房项目建议书

目录TOC\o"1-2"\h\z\u第一章总论 11.1项目概况 11.2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及原则 11.3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 3第二章项目背景与建设的必要性 42.1项目建设的背景 4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52.3结论 5第三章效益分析 73.1社会效益 73.2经济效益 83.3环境效益 83.4评价结论 9第四章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 104.1项目选址 104.2项目建设地点 104.3项目建设条件 10第五章项目建设方案 175.1方案设计原则 175.2总体方案设计 175.3道路工程 175.4平面交叉口设计 225.5路灯布设 23第六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246.1投资估算 246.2资金筹措 25第七章环境影响分析 267.1编制依据 267.2项目建设与运营对环境影响及治理措施 277.3环境影响结论 30第八章劳动安全 328.1影响劳动安全的因素分析 328.2防护及监控措施 33第九章建设管理 349.1建设期项目管理 349.2建设期组织机构 349.3项目运营期管理 35第十章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3610.1结论 3610.2建议 36第一章概述1.1项目概况1、项目名称:中心实验楼2、建设单位:3、建设性质:科学实验楼4、建设地点:5、建设用地:建设用地待定6、建设规模:总建筑面积为3138m27、建设总投资:共投资970万元。8、资金来源:政府投资。1.2项目背景水环境监测中心隶属于县水务局,近年来,分中心在县水务局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水环境监测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改善了实验室的技术装备,一定程度提高了实验室检测能力,但目前**分中心实验室面积仅为200㎡,按照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基本项目的检测要求,以及水利部新修订的《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装备标准》(SL276—2002)水质部分中提出的“地市水环境监测中心实验室面积不低于800㎡”的建设标准”,加上水文观测、测报等业务用房,我们认为工作场所总用房面积应不少于2000㎡。按照地市水环境监测中心实验室标准,我们认为,**分中心目前在实验室面积达标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2009年5月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按计划对分中心进行了计量认证监督评审,2010年3月又对**分中心进行了复查评审,评审结论为“‘基本合格’同意通过评审”,同时评审组在评审意见中分别就“分中心的实验室面积不达标,应加快采取相应措施,确保检测工作的正常开展”这一突出问题提出了整改意见,并要求在下次计量认证监督、复查评审时有具体的落实措施。1.3建设单位概况**市水环境监测中心**分中心,隶属于县水务局,业务上受市水文总站指导,主要从事本县内水质监测、水文测报和河道地形测量等工作,是全额拨款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全站现有在编在职职工32人,设有办公室、测验设备科、水环境监测科(中心)以及5个基层水文测站。**分中心作为**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专业监测机构,为我县的水环境整治和水资源保护等做了大量工作,出具了公正、准确、可靠的监测数据,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决策提供了支撑有力的科学依据。1.4编制依据《**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0)》《****总体规划(2005~2020)》《****(19208)城乡体系规划)》《****域总体规划(2008~2020)》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1建设项目区域位置本项目位于***,具体的建设地点及建设用地的情况相关各部门正在确认中。2.2建设项目区域自然条件2.2.1地理位置及地形***位于长江口和东海的T字型交接点上,三面临江,东面临海,北隔江与江苏省相望,南隔江与浦东新区和宝山区相望。***东西长80千米,南北宽14~18千米,是我国第三大*和世界最大的河口冲积*屿,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内地势低平,河叉纵横。由于成陆较晚和受工业化影响较小,具有“水清、土洁、气净”的优越生态环境和丰富滩涂、湿地、森林资源,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的24.5%,堪称**市域“最后的净土”。***是由长江下泻的大量泥沙在江海交互作用下不断加积而形成。*内地势坦荡,无山冈丘陵,地形总趋势是西北部和中部稍高,西南部和东部略低,大部分地区地面高程(吴淞基面)为3.4米~4.2米。2.2.2**位于北亚热带南缘的沿海地区,属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冬季寒冷,降雨较少,盛行西北风;夏季炎热,降雨量大,盛行东南风,年平均下雨量1117毫米。寒冷月份为1~2月,平均气温2.9℃。炎热月份7~8月,平均气温27.5~27.7℃,年平均气温15.3℃。常年无霜期约为229天。2.2.3***长江出海口的地理位置及地形狭长的特点,决定了*内引水排涝特征必然是受长江径流和东海潮汐影响显著。引水时,丰水期水量丰沛,但水浑,易造成河床淤积;枯水期,长江径流减少,咸水入侵,引淡不足。暴雨排涝时,涨落潮较快,潮差较大,容易乘低潮排泄,但若遇高潮顶托,也易形成涝灾。***内河水系布局最大特征是*内河网完全由人工开挖,纲目分明,排列有序,除南横引河基本贯通全*外,还有均匀分布全*的竖河、横河、引水河、泯沟,总体上是与***农业生产的格子化、机械化和园田化的要求相适应的。根据**市水利分片治理规划,***为**市水利分片治理中的独立片,其防洪(防潮)、排涝、引水格局自成体系,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今均有针对***防洪(防潮)、供水、灌溉、滩涂围垦等水利工程的专题规划,这些规划编制年限不同,并已逐步付诸实施。由于水利建设仍滞后于***的开发建设需要,其防洪(防潮)、排涝、引淡等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2001年6月~7月,**地区普降暴雨,形成涝灾,也反映了河道水闸排涝能力不足;特别是近几年咸潮上溯已引起*内河网水质偏咸,居民饮用水也偏咸。2.2.4至2009年底,**县林地面积39.4万亩,全线森林覆盖率达20.8%,城镇绿化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4.5平方米。通过实施“万河整治”,对全县各级河道进行了全面疏浚治理,合理调度水资源,建设生态护坡,建设河道保洁员队伍,全县的水环境质量基本稳定在Ⅲ类水质,达到环境功能区划要求。2.2.52009年,推进新河、堡镇两个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建设,新建港沿、建设等八个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县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0.8%,全县已有10个乡镇通过了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的考核验收。**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置系统不断完善,全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以上,实现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置系统在****范围内的全覆盖。节能减排工作目标明确、措施有力,全年安排节能专项资金4244万元,关停并转污染企业40家,全年降耗折合标准煤3.1万吨,全年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2.5%左右,实现工业和生活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6392吨/年,控制在计划目标以内;二氧化硫(SO2)排放总量1735吨/年,控制在计划目标以内。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公共绿地建设,至2009年底,全县林地面积39.4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20.8%,城镇绿化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4.5平方米。通过实施“万河整治”,对全县各级河道进行了全面疏浚治理,合理调度水资源,建设生态护坡,建立河道保洁员队伍,全县的水环境质量基本稳定在Ⅲ类水质,达到环境功能区划要求。建成覆盖全县的“烟尘控制区”,镇、陈家镇和森林公园地区约318平方公里“基本无燃煤区”,镇地区4.6平方公里“扬尘污染控制区”。全年环保投入占全县增加值的比重达6.8%,高于年度计划1.8个百分点。2.3建设项目的外部协作条件本工程区域内有关水、电、通信等条件均有较好的依托,利于项目顺利推进。2.4建设项目的必要性水环境是指围绕人群空间及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水体,其正常功能的各种自然因素和有关的社会因素的总体。水环境可以分为:海洋环境、湖泊环境、河流环境等(按照环境要素的不同)。流域是一个完整的水资源系统,水环境状况是流域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指标。流域水环境监测网是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的尖兵与耳目,应该优先建设,先行发展。重点加强现场测试能力与快速反应能力,在有条件地区建设自动测报与预警系统。对跨界河流与重大污染事故实行动态监测,定期向社会公布水环境信息。水环境监测是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提供系统资料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是水环境科学研究和水资源保护的基础,对发展国民经济和保障人民健康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水环境监测包含五大基本过程:布点、采样、分析、数据处理和综合分析评价。监测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监测机构提供监测数据的重要性日益引起有关方面的共同关注。**市水环境监测中心**分中心,隶属于县水务局,业务上受市水文总站指导,主要从事本县内水质监测、水文测报和河道地形测量等工作。近年来,**分中心在县水务局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水环境监测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改善了实验室的技术装备,一定程度提高了实验室检测能力,但目前**分中心实验室面积仅为200㎡,按照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基本项目的检测要求,以及水利部新修订的《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装备标准》(SL276—2002)水质部分中提出的“地市水环境监测中心实验室面积不低于800㎡”的建设标准”,加上水文观测、测报等业务用房,我们认为工作场所总用房面积应不少于2000㎡。按照地市水环境监测中心实验室标准,我们认为,**分中心目前在实验室面积达标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2009年5月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按计划对**分中心进行了计量认证监督评审,2010年3月又对**分中心进行了复查评审,评审结论为“‘基本合格’同意通过评审”,同时评审组在评审意见中分别就“**分中心的实验室面积不达标,应加快采取相应措施,确保检测工作的正常开展”这一突出问题提出了整改意见,并要求在下次计量认证监督、复查评审时有具体的落实措施。根据《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装备标准》(水质部分)的规定,基于以上的现状条件和水环境检测的重要性,**市水环境监测中心**分中心实验室用房的建设不但是必要的,而且需要尽快落实,提高**分中心的实验室检测能力,以弥补由于设施和设备的配备滞后造成的水环境方面的损失,同时确保2011年和2013年计量认证监督和复查评审顺利通过。第三章建设内容和规模

**市水环境监测中心**分中心实验室用房为一幢四层高的科学实验建筑,具体有水环境检测用房,辅助用房,公用设施用房,行政及生活服务用房等。总建筑面积3137.8㎡。

第四章建筑设计方案4.1建设用地本项目位于***,具体的建设地点及建设用地的情况相关各部门正在确认中。4.2设计依据《****总体规划(2005~2020)》《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国家和**市相关的设计规范和条文4.3建筑布局本建筑功能基本分为水环境检测用房,辅助用房,公用设施用房,行政及生活服务用房等。建筑平面布局时除了遵循一般建筑物平面设计原则外,还考虑将管线较多的实验室组合在一起,将有洁净要求的实验室组合在一起,将荷载较大的仓库布置在底层等。平面一、二层为车库、职工餐厅、厨房以及部分实验室和实验辅助用房,三四层主要为办公用房。建筑采用中走廊形式,利于布置实验室和办公用房等。建筑剖面考虑到科学实验及办公用房的特点和使用功能,结合外观造型和空间组合进行设计,以求达到合理的净高和较为舒适的空间感觉。建筑物层高底层为4.2m,标准层为3.6m,室内外高差为0.45m,建筑高度为16.35m。建筑物每层为一个防火分区,建筑竖向交通和疏散由两部疏散楼梯承担,满足相关规范要求。方案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下表:序号建筑技术经济指标1总用地面积(㎡)2总建筑面积(㎡)31383建筑密度(%)4容积率5绿地率(%)6建筑层数47建筑高度(m)16.358汽车停车位(个)4.4结构设计4.41.《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2.《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版)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6.《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7.《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8.《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市标准)(DGJ08-11-2010)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市标准)(DBJ08-9-2003)4.4.2本工程位于****县,镇,为1栋4层办公楼。4.4.31.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50年;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二级;2.抗震设防类别:丙类;抗震设防烈度:6度;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05g;场地类别:IV类(**地区);设计特征周期:0.90s4.4楼面和屋面活荷载标准值:1)卫生间,走廊2.5KN/M22)办公室2.0KN/M23)屋面:上人屋面2.0KN/M2不上人屋面0.5KN/M2基本风压0.55kN/m2(地面粗糙度:B类)基本雪压0.20kN/m24.4.5砼强度等级:基础和上部结构均为C25。钢筋:HPB235、HRB335钢材:Q235B4.4.6本工程4层办公楼为框架结构,楼面、屋面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板,板厚为110~130mm4.4.7由于甲方没有提供地勘报告,按以前设计经验先假定为柱下条基。4.5给排水设计4.51.建筑专业提供的平面图及建筑设计说明。2.现行建筑给排水、建筑消防设计规范:《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民用建筑水灭火系统设计规程》(DGJ08-94-2007)(J11056-2007)《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2009版《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给水排水节能专篇》2007版3.建设基地周围市政给排水资料及建设单位的设计要求。4.5.2本工程为**市水环境监测中心**分中心实验楼,共四层,建筑面积为3137.8平方米。本专业负责设计建筑红线以内室外和室内给水排水及室内消防供水系统。4.5.31.水源本项目水源为市政供水管网,水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本建筑要求水压不低于0.25MPa。2.用水量如下表:序号用水类别用水定额使用数量使用时间h最高日用水量m3/d最大时用水量m3/h备注数量单位数量单位Kh1员工50L/人32人81.60.31.52餐厅25L/人32人120.80.11.5总计2.40.4本工程最高日用水量为2.4m3/d,最大时用水量为0.4m3/h。4.5.4污废水排水量:生活污水总量最高日(不考虑绿化用水)为2.4m3。1.室内排水采用污、废水合流制。屋面雨水由雨水斗收集经雨水管道排至室外雨水管网。厨房等油污水设隔油池预处理后排入污水管网,所有污水经管网收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2.若测验科等排放的废水中含有化学制剂,则要经过中和池处理之后,才能室外污水管网。3.总体雨水按**地区暴雨强度公式(数量统计法)计算,雨水量约为40L/s。设计重现期取5年。4.5.51.本工程消火栓用水量按同一时间一次灭火所需水量设计。室内消火栓用水量为15L/S,室外消火栓消防用水量为20L/S,火灾延续时间均为2h。室内消火栓系统为稳高压系统,消火栓泵及消火栓稳压泵均设置在一层消防水泵房内。2.室外消防管网要求为两路水源供水。3.各单体按建筑按规范配置灭火器。4.5.61.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2.厨房排水先经隔油处理后排至小区内污水管道4.5.7卫生间坐便器采用冲水量≤6L冲水箱,水龙头采用陶瓷片密封水龙头或自动感应水龙头。充分利用市政管网水压,以节省水泵提升耗能。水泵等设备选用高效率的产品。设置水表计量,节水。4.6电气设计4.61、工程概况本工程为**市水环境监测中心**分中心综合楼,共四层,属多层建筑物,框架结构。2、设计依据(1)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设计规范、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低压用户电气装置规程》DGJ08-100-2003《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GJ08-107-2004《民用建筑电线电缆防火设计规程》DGJ08-93-2002《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2)业主的设计任务书及设计要求;(3)其它专业提供的设计资料。3、设计范围(1)供配电设计(2)电力、照明设计(3)防雷接地设计(4)低压供电电源进线电缆头前侧由供电部门负责设计施工,电缆头后侧由本院负责设计4、供电设计(1)负荷概况及负荷等级根据国家有关规范,应急照明(自带镍镉电池)、电信间电源、信息中心机房电源及防汛办公室应急照明负荷等级为二级,其他用电负荷等级为三级。(2)供电电源该建筑单体电源由电业部门供电,其中二级负荷由单独的配电箱供电。供电电源采用220V/380V;照明及插座采用220V,动力设备采用380V。(3)供电系统在底层设配电室一处,接收室外引来电源并负责配出电引至楼层配电箱处。于本楼中间部位设强电井一处,各配电箱均置于其中。由配电箱引来电缆在强电井内沿桥架送出。(4)照明配电箱电源主要采用树干式配电,重要负荷采用放射式配电。(5)用电设备装机容量统计二级负荷装机容量(KW)三级负荷装机容量(KW)合计综合楼11303314KW具体如下:办公室照明灯具采用超高效T5-28W;电脑用插座以300W/个计算,饮水器插座以600W/个计算,其他未知用途插座按100W/个计算;考虑冬天电加热和夏季制冷功率的因素,壁挂式空调插座以2.0KW/个计算,单相柜式空调插座以3.0KW/个计算。故:二~四层用电量:235KW一层用电量(总配电箱):314KW(6)无功补偿及计量方式1)在室内配电间内设置无功功率补偿装置,功率因数需达到0.9以上。2)在室内配电间内设置电能计量表,统一计量。5、配电设计(1)导线、电缆选择及敷设方式1)进户线采用YJV22电缆穿镀锌钢管保护埋地引至单体配电间内。2)配电干线采用YJV电缆在强电井内沿桥架明敷设或沿墙、地板暗敷设。3)从强电井层配电箱至各终端配电箱的分支线采用聚氯乙烯绝缘铜芯线沿金属线槽在走廊吊顶内集中敷设,然后穿无增塑钢性阻燃塑料管暗敷。4)应急疏散照明线路穿钢管沿墙或天棚内暗敷设,其保护层厚度不小于30mm。(2)保护接地系统本工程接地保护制式采用TT或TN-C-S制。凡设备外露可导部分均与PE线可靠连接,并做总等电位连接。弱电机房、设备房等做局部等电位连接,强电井内设接地端子。(3)防雷接地1)综合楼按三级防雷保护设计,屋面采用避雷带作接闪器,形成不大于20m×20m或16x24的网格。2)引下线均利用柱内主钢筋,接地体利用建筑物基础。建筑物的防雷接地,保护接地及工作接地等共用接地装置。接地电阻不大于1欧姆。所有进出建筑物的各种金属管道应在进出处与接地装置连接。采用防电涌保护措施以抑制过电压。6、照明系统(1)照度标准:办公室300LX9W/M2会议室300LX9W/M2各科室用房300LX9W/M2试剂、器材仓库200LX7W/M2普通仪器室200LX7W/M2处理室300LX9W/M2分析室500LX15W/M2(2)主要光源:本工程照明光源和灯具主要采用超高效T5节能型,采用电子镇流器;楼梯、走道等场所采用节能型吸顶灯,采用延时开关控制;卫生间、雨棚等场所采用防潮节能型吸顶灯;在楼梯、疏散走道、出口等重要场所均设置带镍镉电池的应急照明疏散和诱导指示灯。信息中心机房之配电箱可用UPS做备用电源,防汛值班室及大面积场所均设置带镍镉电池的应急备用灯具。4.6.2弱电设计1、设计依据(1)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设计规范、标准:《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50311-2000《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200-94(2)业主的设计任务书及设计要求;(3)其它专业提供的设计资料。2、设计范围电信系统、综合布线系统、双向有线电视系统。3、电信系统(1)在底层设置电信间,在电信间内设数字程控电话交换机、网络交换设备等,电信间设备布置由电信局负责。单体通信电缆和光缆由外网引入。(2)本工程的电话通信线路采用综合布线方式。(3)在办公室、会议室等处设置电话、网络终端。4、综合布线系统(1)本单体通信电缆和光缆由外网引入。(2)在本单体中间部位设弱电间一个,弱电设备均应置于其中,挂壁安装。(3)本工程的电话与数据通信线路采用综合布线方式。(4)在办公室、会议室等处设置数据/语音双孔终端若干;防汛办公室、信息中心机房和主要领导办公室采用直通电话并设电话分机,其他均设电话分机。(5)网络垂直干线选用光缆,电话通信的垂直主干线采用大对数电缆,楼层水平布线采用4对5类非屏蔽对绞线。各层均设配线架和网络设备。(6)综合布线系统中电缆、光缆均采用低烟无卤的环保型产品。5、双向有线电视系统单体有线电视同轴电缆由机房引入。在职工餐厅、会议室等处设置双向有线电视插座若干。有线电视系统采用860MHZ双向网络传输,用户终端信号电平为68±3dBuV。垂直连线采用SYWV(Y)-75-7同轴电缆,水平分支线采用SYWV(Y)-75-5同轴电缆。按广电局要求施工。6、线路敷设及接地方式(1)所有弱电系统线路均采用金属槽明敷设或穿金属管暗敷设。(2)所有弱电系统进户处和重要配电箱处均设置过电压保护措施。(3)弱电设备接地采用联合接地系统,接地电阻不大于1欧姆。(4)弱电线缆采用环保型(无卤低烟型)电缆。(5)所有弱电系统穿越地下人防的管线均必须预埋密闭套管。4.6.3电气节能专篇1、供配电系统节能满足国家规范、标准对供配电系统的各项规定。提高供电系统的功率因数。正确选择导线截面,线路敷设方式等,以利于降低配电线路的损耗。2、电气照明节能满足《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所对应的照度标准、照明均匀度、照明功率密度值LPD,能效指标等相关标准值的综合要求。用效率高、使用寿命长、显色性好、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灯具。日光灯以三基色直管荧光灯为主。日光灯采用电子镇流器,功率因数不应低于0.9。各类镇流器的谐波含量应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充分利用自然光。第五章环境卫生和消防5.1环境保护设计原则建设项目污染防治的处理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各类污染治理达到有关标准排放,固体废物妥善处理。坚持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把产生的污染减少到最低限度。5.2污染物分析及治理措施5.2基地排水采用雨、污水分流原则;卫生间的数量满足规范设计的要求,并具备自然通风条件;室内污废水分流;室内污废水排至室外,经埋地污水管汇合后,排入城市管网。基地地面雨水由道路雨水口汇集;屋面雨水由雨水斗及雨水立管汇集,分别排至室外埋地雨水管,经埋地雨水管汇集后排入城市管网。污水和雨水对基地和周围环境水体,不产生不利影响。5.2在办公楼周边方便隐蔽的位置设置垃圾收集桶,办公楼产生的垃圾每天定时清运出去,确保生活区的环境卫生。5.2室内空调、通风设备噪声超标时,设置消声器或采用消声风管;空调器室外机设置在远离办公室窗户的区域。经过上述处理措施后,可满足《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中的2类标准,即:昼间Leq(A)≤60dB(A),夜间Leq(A)≤50dB(A)。5.3项目建设期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5.3本项目噪声主要来源于施工设备和运输车辆作业。施工过程中动用的挖掘机、搅拌机、振动器、铲车、钢筋剪断机等机械设备的噪声值在77-101DB,对周围环境将产生一定的影响。5.3施工扬尘和施工车辆产生的尾气对大气产生一定的污染。5.3施工期的水污染主要是基础施工和清洗搅拌设备排放的含泥浆废水,虽然排放量较小,但泥浆含量高,流入水体会造成一定污染。5.3施工期间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为建筑残土和建筑垃圾。5.4项目建设期间生态环境保护措施(1).尽量利用较为先进的、噪声较小的施工设备。(2).合理安排施工计划,避免高噪声设备同时开启。(3).建筑场地周边按规定设置标准围栏,实行封闭施工。(4).按照规定使用商品混凝土,在施工起尘区洒水,场地内的施工道路要硬化。(5).建筑工地的粉状材料应采取有效地抑尘措施,对可能产生扬尘的建筑材料禁止露天堆放。(6).建筑工地道路铺设渣石路面,工地出入口处要设置清除车辆泥土的措施,严禁车辆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