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二轮复习:散文阅读专练1-4_第1页
2020高考二轮复习:散文阅读专练1-4_第2页
2020高考二轮复习:散文阅读专练1-4_第3页
2020高考二轮复习:散文阅读专练1-4_第4页
2020高考二轮复习:散文阅读专练1-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高考二轮复习:散文阅读专练1-4

一、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那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

林衍

伴着莫扎特与巴赫的钢琴曲,穿着黑色呢子大衣、戴着格子围巾的

木心躺在鲜花中,与这个世界告别。

"先生一辈子不落俗套,他要以‘木心的范儿’高贵地离开。”陈

丹青说。

这位并不为人所熟知的老人,六年前离开美国,隐居在家乡乌镇的"晚

晴小筑”里。同年,其散文集《哥伦比亚的倒影》在国内出版。那时,

这位在大陆的“新作者”已经79岁了。

事实上,早在1984年,台湾《联合文学》创刊号便为木心特设"散

文展览”专号,题名《木心,一个文学的鲁滨逊》。而那时木心的部分

散文与小说也已经被翻译成英语,成为美国大学文学史课程范本读物,

与福克纳、海明威的作品编在同一教材中。

"在我与木心先生相处的29年里,我亲眼目击他如何挚爱艺术,如

他自己所说:人不能辜负艺术的教养。”陈丹青在悼词中写道。

上世纪80年代是木心文学创作的高峰期,他在的士里写,巴士站上

写,厨房里一边煮食一边写,最喜欢在咖啡店的一角写,写到其他的椅

子都反放在台子上。

中国美院教授曹立伟还记得,木心很喜欢《诗经》,说如果别人拿

《荷马史诗》和我换《诗经》的话,我是不换的。他鼓励年轻人读尼采,

说尼采是"钙",可以使骨头硬起来。讲到福楼拜时,他的眼睛会湿润

起来。

生于80年代的书评人顾文豪曾去探访木心。先生少有客套寒暄,

坐定,点烟,即谈文学艺术。聊到兴起处,点烟时烟头竟反了,点了烟

屁股,一吸差点儿烧到自己,忙说"这就叫智者干虑,必有一失啊"。

木心还为顾文豪取来美国原版画册观赏,讲画时话不多,只说:"你

们看画,我看你们的眼睛。"临行时,顾文豪曾请木心签名留念,木心

笑拒,答说:"今天要让你一无所获,满载而归。"

"先生是有贵族气质的,把自我也当作艺术品在雕刻。"顾文豪说。

陈丹青称其为‘五四‘文化的“遗腹子","先生可能是我们时代

唯一一位完整衔接古典汉语传统与‘五四’传统的文学作者"。

然而,木心本人却从未与任何文学团体结缘,始终自称为"文学的

个体户”。

1946年,他考入上海美专学习油画,不久后转入杭州国立艺专研习

中西绘画。20岁出头时,这位贵公子还曾是学生运动的领导者,白天上

街游行,傍晚则点上一根蜡烛弹奏肖邦。

新中国成立后,他仍旧长于绘画,热爱写作。

"文革"爆发后,从14岁起创作的20本小册子悉数被抄没。

在狱中,他用白纸画了钢琴的琴键,无声弹奏莫扎特与巴赫。他还

在写交代材料的白纸上写散文、诗歌。他写满了66张白纸的《狱中札记》,

藏在棉袄夹层里。他还为此创作了一首俳句:我白天是奴隶,晚上是王

子。

他喜欢吃甜食,爱逛古董店,常在地铁口迷路。他爱看报纸,但从

不看文艺界的新闻。他也很少打开电视,偶尔破例是因为迈克尔•杰克逊

的巡回演唱会。

他穿着讲究。他曾亲手把一条细灯芯绒直筒裤细细密密地缝成马裤,

钉上一排五颗扣子,用来搭配皮靴。他会戴着眼镜裁剪衬衫,并赞赏托

尔斯泰是会自己做靴子的人。

"他太干净了。”曹立伟说,"这种干净是从内而外的。"

2006年,他的作品被引入大陆,他本人也被陈丹青接回中国。虽然

姗姗来迟,但毕竟还是来了。陈丹青曾数次告诉读者,要去阅读木心,

理解木心,因为在汉语书写持续荒败的年代,是他在独自守卫汉语的富

丽、汉语的尊严。

在木心深度昏迷的时候,十几个从全国各地赶来的读者在病床前照顾

先生。陈丹青曾把他们叫到先生的病房,这些年轻人会在木心的床前低

声念起那首叫《我》的小诗:我是那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哪。

(选自《视野》2012年第3期,有

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木心先生特立独行,受到体制的排挤,因此一直到晚年他的作品

才被引入大陆。

B.文章列举木心先生在台湾和美国的文学影响,表现先生蜚声海外

的文学创作成就。

C.木心不与任何文学团体结缘,自称"文学的个体户",体现他对

汉语书写现状的失望。D.”他太干净了",这句话既是对木心考究服饰

的赞美,也是对他清洁的精神情怀的肯定。

E.文章对木心先生的缅怀,流露在对其趣事喜好的琐记中,让丰富

而生动的木心跃然纸上。

(2)文章多处引用陈丹青和顾文豪的话,有何作用?(4分)

(3)"先生一辈子不落俗套,他要以‘木心的范儿’高贵地离开",

联系全文,请简要概括这种"木心的范儿”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解析】

(1)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

较,以确定正误。题中,A项错误是强加因果,"他特立独行,受到体

制排挤"文中无依据;C项错误在于"体现他对汉语书写现状的失望"

有误,应是个性使然。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o

(2)试题分析:要分析引用陈丹青和顾文豪的话的作用,可根据"引

用”在文章对表现文章主旨和结构文章的一般性作用,结合文本具体情

况分析。在文本中,引用他们的话,可以更有力的突显木心先生对艺术

的热爱以及他不落俗套的贵族精神,表现了对先生的缅怀之情;同时更

真实地再现了木心的风采,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

为鉴赏评价Do

(3)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抓住"范儿”一词的意思,在文本中

仔细筛选能表现"木心的范儿”的内容。根据文本看,"木心范儿”是

一种不落俗套的贵族精神,可以从形象方面、艺术修养方面、精神情怀

方面和个性风采方面等去具体分析。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

层级为鉴赏评价D。

【答案】

(1)AC

(2)①更有力的突显了木心先生对艺术的热爱以及他不落俗套的贵

族精神,表现了对先生的缅怀之情;②引用二者的话,更真实地再现了

木心的风采,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4分,各2分)

(3)"木心范儿"是一种不落俗套的贵族精神,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①外在形象方面,他穿着考究,一丝不苟;②艺术修养方面,他一

生挚爱艺术,不辜负自己的艺术教养;③精神情怀方面,他在困境中仍

保持浪漫高贵的情趣;④个性风采方面,他特立独行,不与任何文学团

体结缘,自称"文学个体户"。(每点2分,任3点6分,言之成理即

可。)

二、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在黑暗中大雪纷飞

路明

木心,本名孙璞,号牧心,出生于乌镇东栅财神湾。1937年年

末,乌镇沦陷。当时木心10岁,"小孩子们唯一能做出的抵抗行动是,

不上日本宪兵队控制的学校。家里聘了两位教师,凡亲戚世交的学龄子

弟都来上课"。

在一次家庭聚会上,少年木心口出狂言,"写诗么,至少要像杜甫

那样才好说写诗",惹得长辈们哄堂大笑。有的只当是童言无忌,有的

说他是"四金刚腾云,悬空八只脚"。

木心和茅盾是远亲,孙家花园和茅盾故居在一条街道的两端。茅盾

到上海做事,在乌镇留下一屋子欧美文学经典。年少的木心手不释卷,

如饥似渴地阅读,"得了‘文学胃炎症’"。

书读多了,他便尝试着创作。起初是模仿古人的风格,家人看了他的

诗,商讨:"弟弟年纪这样轻,写得这样素净,不知好不好?"木心写

道:"我知道他们的忧虑。大抵富家子弟行文素净是不祥之兆,会出家

做和尚的。"

19岁时,他借口养病,独自上莫干山,雇人挑了两大箱书,其中有

他钟爱的福楼拜和尼采。一个人住在家族废弃的大房子里,专心读书、

写文章。白昼一窗天光,入夜燃矿烛一支。从夏初一直写到第二年的雪

化时,交出三大篇论文------《哈姆莱特泛论》等,不为发表,不求成

名。

锦衣玉食的生活并不能让这个少年满足,尤其在那个动荡的时代,

安逸仿佛是原罪。"人家出洋留学,我只见过平静的湖。人家打过仗,

我长到十多岁尚无上街买东西的经验。"

1947年,一腔热血的木心参与了反饥饿反内战的学生运动。他走上

街头,演讲,发传单,大卡车上跳上跳下。

1948年,木心短暂投奔新四军,绘制马恩列毛的巨幅画像。后因此

事被开除学籍,又被国民党通缉。木心避走台湾,直到1949年才返回

大陆。不久他在解放军部队中做宣传工作,因自小患肺结核,一边咯血,

一边扭秧歌、打腰鼓。

"文革"时,他先是在本单位监督劳动,扫地、扫厕所。他的家被

抄查三次,挖地三尺,数箱画作、藏书、20集手抄精装本全部被抄走。

后来被囚禁18个月,折断三根手指。某夜他乘看守不备,从木栅栏里钻

出,逃出后茫然自顾,发现竟没有可以去的地方,只得又从刚钻出的木

栅栏里钻回。

他在烟纸背后写,在写交待材料的纸上写,夜里没有灯,就盲写。

他前后写下65万字,层层叠叠的蝇头小楷几乎无法辨认,他藏在破棉絮

里带出来。这65万字里,没有声嘶力竭,没有血泪控诉,有的只是他对

美学和哲学的思考,以及断续写下的诗。是艺术让他熬过最艰难的岁月。

木心说,平时只知艺术使人柔情如水;浩劫临头,才知道艺术也使人有

金刚不坏之心。

1982年,木心旅居美国。在纽约牙买加区的一幢小公寓里,他以绝

笔的心情日日写作,写出了大量的论文、随笔、小说和诗歌。

上世纪80年代末,他为一群旅美的中国艺术家讲"世界文学史”,

从而开始了一场长达五年的"文学远征"。后来,陈丹青整理了那五年

的五册听课笔记,共85讲,逾40万字。这不是一本纯粹的文学史,而

是木心的个人文学记忆,是木心之所以为木心的渊源。这是木心留给世

界的礼物,也是文学的福音书。

2006年,在孙家花园的废墟上新建起一座二层小楼,周围香樟、榆

树丛生,名曰"晚晴小筑",那是木心晚年隐居之所。此时他在乌镇已

无一个亲人,他是这个古老大家族的末代苗裔。

2011年12月21日3时,乌镇。那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归

去了。

用木心自己的话来总结他的一生,是合适的:难得有一位渺小的伟

人,在肮脏的世界上,干净地活了几十年。

(选自《读者》2016年第2期,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木心爱陶潜,认为自己与陶潜相似,”文笔、格调,都有风的特征",

轻拂而过,不着痕迹,水面却起了涟漪。(《谦谦君子木心》)

②木心是一位被人遗忘后又重新认识的文学大师,一位具有特殊文字悟

性,用现代汉语让人欣赏到经典精美的奇才。在海外,木心的名气要比

在国内大得多,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奇人物。(《游走于东西

方文化间的木心》)

③人有两套传统,一套精神,一套肉体。我的祖先在绍兴,我能讲一口

绍兴话;我的精神传统在古希腊,在意大利,在达芬奇。所以我说我是

绍兴希腊人。(木心)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木心小时候的文笔特别素净,这与他大量阅读形成的性格有着极

大的关系,同时这种素净的文笔也决定了他的文学创作的特点以及他一

生的命运。

B.木心在19岁时就表现出对功名利禄的淡泊,他以养病为名一个人

在莫干山专心读书、写文章,将近一年时间中写了三大篇论文,但不是

为了发表和扬名。

C.锦衣玉食的生活不是木心的追求,他认为一个人在动荡的年代太

过安逸是一种原罪,是需要改正的,于是他积极加入反抗国民党统治的

行列。

D."晚晴小筑”是木心最后的归宿,作为这个古老大家族的最后一

个人,他就如自己喜爱的陶潜一样隐居,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直至孤

独无助地去世。

E.木心有关精神传统和肉体传统的言论表明他肉体上流淌着绍兴的

血,但对西方的文学、文化一往情深,在精神上,一直是古希腊、意大

利文明等西方文明引领他前行。

(2)木心在文学创作方面有哪些具体的想法和做法?请结合文本概

括。

(3)请简要分析文章倒数第二段中"那个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归

去了"这句话的作用。

(4)为什么说"难得有一位渺小的伟人,在肮脏的世界上,干净地

活了几十年"是读木心合适的总结?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探究。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手法。解答此类题一定

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到原文中找到关键句子,然后细细揣摩蕴含在

其中的内涵。A项,"这与他大量阅读形成的性格有着极大的关系"说

法有误;文章里说的是"起初是模仿古人的风格";D项,”作为这个

古老大家族的最后一个人"有误,文章最后说的是"此时他在乌镇已无

一个亲人,他是这个古老大家族的末代苗裔"。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

析综合Co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

概括主要内容;③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借助人

物的经历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别抓身份的变化。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

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

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

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比较其异同。本题的五个选项都是对文

本内容的分析。AD两项的分析与文本有出入。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木心在文学创作方面有哪些具体的想

法和做法?请结合文本概括",这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

力。依据题干,考生应到文中找到木心在文学创作方面具体的想法和做

法的内容,然后再进行概括。文章第二节"写诗么,至少要像杜甫那样

才好说写诗",这是小时候木心的想法。"他借口养病,独自上莫干山,

雇人挑了两大箱书,其中有他钟爱的福楼拜和尼采。一个人住在家族废

弃的大房子里,专心读书、写文章""不为发表,不求成名""他在烟

纸背后写,在写交待材料的纸上写,夜里没有灯,就盲写。他前后写下

65万字,层层叠叠的蝇头小楷几乎无法辨认,他藏在破棉絮里带出来。

这65万字里,没有声嘶力竭,没有血泪控诉,有的只是他对美学和哲学

的思考,以及断续写下的诗。是艺术让他熬过最艰难的岁月""在纽约

牙买加区的一幢小公寓里,他以绝笔的心情日日写作,写出了大量的论

文、随笔、小说和诗歌"。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配

【技巧点拨】对于筛选信息题,考生应认真审题,从题干中找到筛选的

依据和方向,比如本题,"木心在文学创作方面有哪些具体的想法和做

法?请结合文本概括]这句话中就给出了筛选的方向,即考生应到文中

圈划出木心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具体想法和做法,然后再进行概括。依据

题干所说,到文中圈划出相关的信息,最后依据分值分条作答。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请简要分析文章倒数第二段中’那个

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归去了’这句话的作用",这是考查段落的作用。

先找到这句话,分析其内涵和技巧,然后再看这句话与上下文的关联。"

那个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归去了",从内容上看,主要是表现木心的

生活态度;从结构上来看,与文章的标题相照应;同时也点明木心去世

的季节。

【考点定位】把握文章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配

【技巧点拨】此类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中较难的一道题,因为它不仅仅

要求结合对文本的理解作答,更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那么就需

要对这些内容有一定的积累。如:考查的文段在文章的首段部分,那么

其基本作用有:开篇点题、总括全文、引领全文、渲染气氛、奠定感情

基调、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照应文章标题、有文采吸

引读者、首尾呼应、交代时间地点社会环境、起兴、交代作者的观点态

度等作用。如:这一文段在文章的中间部分则有:承上启下、总领下文、

总结上文、为下文作铺垫、补充说明、增强文章说服力、丰富人物形象、

交代缘由、使文章内容富于变化别具情致、丰富文章内容、揭示文章主

旨、呼应标题等作用。而作为文章尾段部分则有: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升华主旨、照应前文、首尾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等作用。只要对这些

理论性的内容烂熟于心再按照这种题的答题格式:①语段的作用+②结

合文本具体阐释来作答,就一定是一个完美的答案。比如本题考查的这

句话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其作用。

(4)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为什么说’难得有一位渺小的伟人,

在肮脏的世界上,干净地活了几十年’是读木心合适的总结?请结合文

本内容简要探究"。首先应分析"难得有一位渺小的伟人,在肮脏的世界

上,干净地活了几十年”这句话的内涵,可以抓住"渺小""伟人""肮

脏”"干净的活”这几个词理解。然后从文学创作方面、为人治学方面、

生活经历方面来解读他的一生。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

究F。

【技巧点拨】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

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

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

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

);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o组织语言时,注意

,,问"与"答"要照应好。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

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比如本题,从题干的提示中可以知道,考生应

到文中找出"难得有一位渺小的伟人,在肮脏的世界上,干净地活了几

十年"这句话,然后结合木心的一生来分析具体的表现。

【答案】

(1)AD

(2)想法:小时候认为写诗要像杜甫那样。做法:(1)上山"闭

关"创作,不为发表,不求成名。(2)“文革"中用艺术熬过最艰难的

岁月,在困境中,他笔耕不辍,前后写下65万字。(3)在美国时用绝

笔的心情每天写作,写了大量的随笔、小说和诗歌等。

(3)(1)表现木心的生活态度,即便是在困境中,依然不放弃对

艺术的追求。(2)点明木心去世的季节。木心去世是在冬天。(3)照

应文章题目。

(4)(1)木心一生经历坎坷、传奇。少年时生活在动乱年代,青

年时期参加革命,壮年在“文革"中饱经磨难,老年漂泊美国,最终回

到故乡。(2)木心的文学成就很高。木心被称为文学大师,在国外被看

作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奇人物。(3)木心专心治学,为人淡然。木心

不管是少年治学还是后来写作都很专心。木心爱陶潜,文笔和为人都素

净而淡然。(4)无论什么时候都能保持高尚的情操。乌镇沦陷后,不上

日本宪兵队控制的学校;解放战争时期,参见学生活动;"文革"中坚

持写作,在文化中修炼自己;漂泊海外时,有一颗追求艺术、热爱家乡

的赤子之心。

一、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3题。

月是故乡明

季羡林

①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

的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②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

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

"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③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

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

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

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

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④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

积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

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

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

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

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⑤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

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

但也颇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

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

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

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⑥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

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

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

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1)的瑞

士莱茫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

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

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那苇坑上面和水

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

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

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⑦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2),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夸大一点

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

是绝妙的。前几年,我从庐山休养回来,一个同在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

看我。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的好地方,还到庐山

干嘛呢!”可见朗润园给人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竹,

有花,有鸟,每逢望(3)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一空,

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

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谁来到这里,难道还能不顾而乐之吗?

⑧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

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

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

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⑨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

南天,心飞向故里。

注释:⑴〔旖旎伊向〕柔和美丽。(2)[耄耋(m6odi6)〕泛指老年。

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耋,指七八十岁的年纪。(3)〔望〕夏历每月十五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自然段总领全文,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其语言风格朴质

无华,虽如大白话但却言简意赅。

B.第五自然段"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两个月亮分别指

天上的月亮和水中的月亮倒影。

C.第六自然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

节奏鲜明,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

D.第八自然段划线句子又说"苦"又说"甜",表述很矛盾,是

作者不知道该怎么表达后无奈而写的句子。

2.本文第三至第五段写了哪些童年趣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如:

数星星。温馨提示:答案中再写"数星星"不得分)。写这些童年趣事

对文章主题的表达有什么作用?(5分)

3.本文集中运用了对比手法进行描写抒情,请举出两例并分别加以

分析。(6分)

【答案】

LD表述并不矛盾,"苦”是因为思乡而不得,"甜”是因为有家

乡以及关于家乡的温馨回忆以抚慰漂泊的心灵。

2.答:①、这几段写了: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梦月亮摸鸭蛋

等童年趣事(3分,写出除“数星星”外的任意三个即可)②、作用:

这些童年趣事使本文的思乡之情(1分)有了具体可感的依托(1分)(共

2分)

(解析:本文的主题是抒发作者浓厚的思乡之情(1分),而这些

童年趣事是和故乡密切关联的往事,也是思乡之情的具体载体(1分)。)

3.答:①,作者将在济南、北京和世界其他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与故

乡的月亮作对比,喜欢故乡的小月亮(2分),表达对故乡的深情(1

分)。②,作者将朗润园的荷塘月色奇景与故乡的月亮作对比,作者喜

欢的仍然是故乡的平凡的小月亮(2分),表现浓浓的思乡之情(1分)。

【解析】本题难度不大,本题答题区间在六至八段。主要考察学生

对对比手法的掌握程度,找到对比处不难,难在将两处对比用通顺简洁

的语言表述出来。

本答案中”表现思乡之情”算是重复给分,两处各1分,共2分一

一题干要求有"分别加以分析",如果没有分别作分析,给零分。(-

定要强化学生尊重题干的意识。)

给分时请注意“大月亮"与"小月亮"、"荷塘月色奇景"和"平

凡的小月亮"两组关键短语,如果写到则给满分,没有写出但是对比我

对了只给一半的分值。

二、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4-6题。

老猫

季羡林

①老猫虎子蜷曲在玻璃窗外窗台上的一个角落里,缩着脖子,眯着

眼睛,一副寂寞、凄清、孤独、无助的神情。

②我从小就喜爱小动物。同小动物在一起,别有一番滋味。它们天

真无邪,率性而行;有吃抢吃,有喝抢喝;不会说谎,不会推诿;受到

惩罚,忍痛挨打;一转眼间,照偷不误。同它们在一起,我心里感到怡

然、坦然、安然、欣然。

③十四年前,我养的第一只猫,就是这个虎子。它刚到我家来的时

候,比老鼠大不了多少,蜷曲在狭窄的室内窗台上,可活动的空间好像

还很大。它并没有什么特点,仅只是一只最平常的狸猫,身上有虎皮斑

纹,颜色不黑不黄,并不美观。但是异于常猫的地方也有,它有两只炯

炯有神的眼睛,两眼一睁,还真虎虎有虎气,因此起名叫虎子。

④有一天傍晚,我看老猫神情很不妙,我预感要发生什么事情。我

唤它,它不肯进屋。我把它抱到篱笆以内,窗台下面。我端来两只碗,

一只盛吃的,一只盛水。我拍了拍它的脑袋,它偎依着我,"口苗呜"叫

了两声,便闭上了眼睛。我放心地进屋睡觉了。第二天凌晨,我一睁眼,

就拿着手电三步并作一步,到外面去看。哎呀!不好!两碗全在,但猫

影顿杳。我心里非常难过,说不出是什么滋味。我手持手电找遍了塘边,

山上,树后,草丛,深沟,石缝。"屋前屋后搜几遍,几处茫茫皆不见。"

它从我的生命中消失了,永远永远地消失了。我简直像是失掉了一个好

友,一个亲人。至今回想起来,我内心还颤抖不止。

⑤在我心情最沉重的时候,有一些通达世事的好心人告诉我,猫有

一种特殊的本领,能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寿终。到了那个时候,它们决不

待在主人家里,是为了避免主人看到死猫感到心烦,或感到悲伤。它们

总是逃出去,到一个最僻静、最难找的角落,地沟里,山洞里,树丛里,

等候最后时刻的到来。因此,养猫的人大都在家里看不见猫的尸体。

⑥我听了以后,若有所悟。现在看来,倒是猫临终时的所作所为,

即使仅仅是出于本能吧,却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人们难道就不应该向猫

学习这一点经验吗?有生必有死,这是自然规律,谁都逃不过。中国历

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秦皇、汉武,还有唐宗,千方百计,想求得长生

不老,到头来仍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只落得黄土一杯,"西风残

照,汉家陵阙"。我辈平民百姓又何必煞费苦心呢?一个人早死几个小

时,或者晚死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实在是无所谓的小事,影响不了地

球的转动,社会的前进。

⑦我忽然联想到我多次看过的敦煌壁画上的西方净土。我觉得那没

有什么出奇之处,但是给我印象最深,使我最为吃惊或者羡慕的还是西

方净土世界的人们对待将死的人的态度。那里的人,大概同人世间的猫

差不多,能预先知道自己寿终的时刻。到了那时,要死的老嬷嬷或者老

头,健步如飞地走在前面,身后簇拥着自己的子子孙孙、至亲好友,他

们个个喜笑颜开,全无悲戚的神态,仿佛是去参加什么喜事一般,一直

把老人送进坟墓。

⑧净土世界里的人们真正参透了人生奥秘,,真正参透了自然规律。

人为万物之灵,净土世界里的人们为我们人类在同猫的对比之下真增了

光!真不愧是净土!

(选自《中华散文名篇》,有删改)

4.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鉴赏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这篇散文讲述了作者由养猫而引发的感悟,他对小动物的关爱之

情让人感叹,而老猫的"生死观"更是引发了作者深深的思考。

B.作者用他独有的笔触,细腻而传神地写出了人与动物之间爱与被

爱的关系;从与猫亲密相处的角度,描绘了一幅和谐、温馨的画面。

C.作者以爱猫、养猫、学猫、写猫为逻辑顺序组织全文,从中可见

作者那高尚博爱的心、善良极致的心、豁达恬淡的心。

D.从本文中可得出以下启示: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人与自

然之间一一多种生命共存的地球家园,是需要博爱的信念来支撑的。

5.作者笔下的老猫主要有哪些特点?

6.作者写老猫没有按照养猫的时间先后顺序写,反而先从病重的老

猫写起,请赏析这样行文的妙处。

【答案】

4.A5.①虎皮斑纹,不黑不黄,不美观,很普通,很平常;②眼

睛炯炯有神,虎虎有虎气;③善解人意,体念主人,不想主人为自己难过

而离家。

6.①先写老猫病重,引发读者对老猫命运的关注,从而激发读者的

阅读兴趣;②使行文有波折,跌宕起伏;③文章主要写的是对老猫离去

的哲学思考,先写病重的老猫为表现文章的主题作了铺垫。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

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

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

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鉴赏分析,恰当的一项是",要

求选出"恰当的""一项",立足考查"散文有关内容的鉴赏分析",

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B项,“从与猫亲密相处的角度,

描绘了一幅和谐、温馨的画面"说法错误,文中主要描写了老猫的特点,

重点刻画了作者寻猫的场景。C项,"以爱猫、养猫、学猫、写猫为逻

辑顺序”错,前面有倒叙的手法。D项,”是需要博爱的信念来支撑的"

说法错误,文章主要说的是作者从老猫对待死亡的方式上悟出了人类要

有豁达的生命观。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散文物象把握概括能力。把握概括散文中物象,首先

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对文中有关这一形象的关键词、关键句进

行筛选和提取,然后进行整合、提炼和概括。同时还要结合文中写作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