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年级下册讲读课教(学)案全集
1、诗两首
学习目标:
1.识记字词文常知识。
2.体会诗歌思想情感,理解“土地”、“乡愁”。(重点)
3.学习体会诗歌的“形象”,并理解“形象”与情感的关系。(难点)
4.朗读并背诵两首诗。
学习时数:二课时
学习构思:通过朗读感知诗意,进而理解涛情;分析诗歌意象,进而理解形象可情感的关系。
学习过程与步骤:
第•课时
教学要点:
,识记《我爱这土地》的字词文常知识:体会诗歌思想情感,理解“土地”含义;分析诗
歌“形象”,并理解“形象”与情感的关系;朗读并背诵该诗。
一、导入: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
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
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板书文题、
作者)
二、资料助读:艾青和《我爱这土地》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
对我们民族的主体一一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
长为一个革命者。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
堰河•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
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
调高昂。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
《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
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
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
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感知并学习诗歌《我爱这土地》
1.教师深情地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
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诵读时
要着重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师生略作简要点评。
4.思考: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明确: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
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
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5.探究问题: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
么?
明确: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
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之情,所
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
到歌者经历的坎划、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
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明确: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
怒的风,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
希冀。“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
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
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明确: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
影响?
明确: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
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6.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
爱。读《我爱这土地》,我们感受着那个苦难年代,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
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五、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鸟歌唱“土地”
(铺陈描述)深爱土地(点明主题)
鸟融入“土地”
六、作业:1.背诵。2.书p5:五题
七、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识记《乡愁》的字词文常知识;体会诗歌思想情感,理解“土地”含义;分析诗歌“形
象”,并理解“形象”与情感的关系:朗读并背诵该诗。
一、导入:
“春运”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员流动。
赠台大熊猫取名为“团团”和“圆圆”。
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H中的“中秋”“春节”是团圆的节日。
中国自古有许多关于“思乡”的诗歌。
以上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团圆。
二、余光中简介:
余光%(1929〜)当代诗人和诗评家。湖南衡阳人。现居台湾。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
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
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
《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其中《乡愁》-诗,因为形
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
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
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文
章,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
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二、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请学生默读,熟悉诗歌内容。
2.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教师作诵读提示:
《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
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
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
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
游子深情的恋歌。
3.教师作示范朗读。
三、探究问题
1.“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
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明确: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
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这种
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2.合作研讨: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明确:“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
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
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
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
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3.合作研讨: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
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
“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
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4.合作研讨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明确: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
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四、比较阅读。
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
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教师点拨:
这两曾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
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
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
愁》,缠绵俳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
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
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五、语言运用。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
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乡色酒
舒兰(台湾)
三十年前三十年后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从柳树梢头望你
我正年少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圆你满
人也圆乡愁也满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
处达?归雁洛阳边。”崔颍《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余光中的
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利魅力。吟诵这深情
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民族的集体意识。
六、板书设计:
乡愁
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现在小中寓大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浅中寓深
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民族意识
七、布置作业
1.仿照题为《乡愁》分别以“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和“而现在”为开头,
进行仿写(每行诗的字数不加限定)。
2.背诵全诗
八、课后反思:
我用我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理解本课生字词;
2、能有感情的诵读全诗,并能准确的背诵;
3、了解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应用,理解象征意义;
4、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变化,把握寄托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5、通过联想和想象,体验情境,再造诗歌意象,进而理解诗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2、课前熟读,收集资料,课堂上赏析、朗读;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质疑法、朗读法、欣赏法,学习仿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喻的感情,体会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盼
望,培养学生坚强的性格,增强学生对现在生活的珍惜和对祖国未来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朗读、体会诗歌蕴涵的感情;
2、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变化,把握寄托诗人情感的具体形象;
3、诗歌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象征手法的应用,理解象征意义;
2、通过联想和想象再造诗歌意象,进而理解诗歌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筛选有关资料及相关录音或幻灯;学生收集有关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的资料,并能熟读
课文了解诗歌内容,解决生字词。
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假设我们生活在战争年代,你不幸被敌人抓捕了,你在监狱中会想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作答)
总结后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就是诗人在被捕后创作的,谁来介绍一下诗人和诗歌创
作的情况?(相互交流收集的资料,并补充、记录)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记录停顿和重音。
2、问:诗歌在写什么?你觉得诗歌寄托着诗人什么思想感情?(学生讨论自由回答)
3、教师总结后全班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教师点评然后再次朗读(齐读或个别学生范
读。
4、问:把诗歌分为两节该怎么划分?说出理由。(小组讨论完成)
学生各抒己见,明确:根据诗人感情变化来划分,从开始到“手掌沾满了阴暗”为第一部分,
描写沦陷区的情况,表现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
三、赏析第一部分,体味诗人情感:
1、齐读第一部分,思考:”残损的手掌”表明了什么?[实写,表明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这广大的土地”仅仅指土地吗?[象征手法,象征祖国]
2、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着广大的土地,他摸索到了什么?[存藻和水、长白山的雪
峰、黄河的水夹泥沙、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南海]。
3、总结:诗人由北向南,手掌抚过祖国大地,这些象征性事物让诗人感觉到了什么呢?[荐
藻和水的微凉,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江南的水田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的憔悴,
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4、这样的情景作者在诗中进行了总的描述,是哪些句子?[“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
只是血和泥”“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5、朗读讨论:这些描述表明了沦陷区怎样的情景?寄托着诗人怎样的感情?[讨论回答]
6、总结:侵略者的烧杀抢掠,使大地上处处废墟,人民流离失所。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抚过
祖国支离破碎的土地,寄托着对苦难中的祖国深深的忧愤的感情。作者还使用了一种方法,
使这种感情更加激烈,你知道是什么吗?[讨论后明确:对比手法。家乡的美丽景象与现实、
祖国的河山曾经的美好与现在的凄凉形成对比]
7、男女生分组朗读诗歌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一、朗读、复习上课导入新课
问: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抚过了沦陷区,他看到的是怎样的情景?[自己身陷牢狱而国土
哟支离破碎,但总有美好的事物在鼓励着自己,那就是对解放区的向往]齐读第二部分。
二、赏析,探究诗歌内容:
1、问:诗歌哪句话总结了解放区的情况?[“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
坚固而蓬勃生机”]
2、探究下列问题:(分小组讨论)
1)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抚过解放区他的感觉是什么?[象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贴
切的比喻形象形容出诗人在这里明朗、温暖的的土地上找到了安慰]
2)作者为何要把爱和一切希望寄托在这里?[“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天,将驱逐阴
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象牲口一样活,蛟蚁一样死”]
3)哪句诗句最能抒发作者心里对祖国无限的热爱和希望之情呢?[“那里,永恒的中国”]
4)这一节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对解放区的真挚情感,对祖国
未来寄予热切的希望,语言上用了比喻的修辞和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
3、有感情的朗读全诗,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三、指导当堂背诵,结束全文。
四、全课总结:
诗人虽然自在狱中,却仍然不忘和自己有着相同命运的祖国。他”残损的手掌”抚过被日军
践踏的沦陷区,抚过充满希望的解放区,诗歌感情色彩的变化,诗人感情的前后对比,表现
了诗人对解放区的深深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希望。
五、板书设计:
感情:忧郁、愤怒、深沉的爱(对比)
温暧
明朗太阳
解放区坚固春
蓬勃生机希望
永恒的中国!
感情: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未来寄予热切的希望
7\>拓展练习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发自己的一种情感将之寄托在具体的形象上,
使之具体话,形象化。
七、教学反思:
3、《外国诗两首:祖国黑人谈河流》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感受诗的节奏。
2.理解诗人炽热的爱国之情。
[资料下载]
1.作者介绍:
莱蒙托夫是俄罗斯和苏维埃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被经典作家誉为“民族诗人”(别林
斯基语)的天才作家之一。除他而外,还有先于他被果戈里和别林斯基尊为“民族诗人”的
普希金和后于他被高尔基誉为“民族诗人”的叶赛宇。莱蒙托夫一生充满忧患意识,素以忧
国忧民著称于世。莱蒙托夫继承并发展了普希金与十二月党人歌颂自由反抗暴政的传统,以
一首惊世骇俗的《诗人之死》哀悼了普希金这轮俄罗斯诗歌的太阳的陨落,宣告了接过反暴
政传统大旗的另一位伟大诗人的诞生。莱蒙托夫是个在诗歌.小说与戏剧等各种文学样式中
都有独特建树的俄罗斯作家,他那别具一格的抒情诗人的气质使他的全部创作都饱含着浓郁
的诗情画意,弹奏出有力的反叛的音调。莱蒙托夫生不逢时.,毕生在沙皇尼古拉一世的黑暗
王国里感到压抑,悲剧的处境在他心中萌生了叛逆的精神,在他笔下铸成了恶魔的形象。对
于莱蒙托夫所处的时代来说,人生是苦海,但他不甘心让自己的天才束手待毙,对艺术美的
执著追求便成为他渴求反叛现实.实现天赚的人生价值的惟一归宿。
2.时代背景: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诗歌抒发对祖国“奇异的爱情”,
明确否定沙皇统治集团所宣扬的那种虚伪的甚至反动的爱国主义。代表保守的贵族地主阶级
利益的斯拉夫派诗人何米亚科夫曾经写了题为“祖国”的诗发表于1839年,认为俄罗斯的
伟大就在于俄罗斯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
不同观点,通过令人感动也令人信服的形象描写,指明真正的爱国主义是同热爱祖国山河.热
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分不开的。
3.名家点评:
诗歌发表后,别林斯基称赞它是“一篇最好的普希金式的诗”,杜勃罗留波夫认为诗
人达到了“真实地、神圣地、理智地理解对祖国的爱”。
[整体感知]
1.语知归类
①生字注音:
虔信qidn慰藉
②词语积累:
虔信:恭敬而相信。
2.理清思路:
莱蒙托森《祖国》,从独特的角度,以自己的方式,抒发了对祖国的“爱情”。“我
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这一句统摄全诗,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这是个
奇特的想法。下面的诗句围绕这种“爱情”展开。
“连我的理智也不能把它制胜/无论是……/都不能激起我心中的幻梦”,诗人接连
使用了几个表示让步的句子,强调他对祖国的这种“爱情”是无以替代的。
“但我爱——我不知道为什么——",转折词“但”和接连的两个破折号,表明“爱”
是强烈的.不可动摇的。
诗人接着铺叙了俄罗斯的草原、森林、河流的景象,又详尽描述了自己在乡间小路上
“乘着马车”“透过苍茫的夜色”,寻找“颤抖的灯光”的过程。“我爱那野火冒起的轻烟,
/草原上过夜的大队车马,/苍黄的田野中小山头上/那两棵闪着微光的白桦”,这是他截
取的几幅祖国的土地上常见的、令他感动的画面。正是这些寻常景物,在日厮夜守中唤起了
诗人对祖国的“爱情”。
第三段,诗人将笔触深入到俄罗斯人民的生活中。他以“我怀着人所不知的快乐”开
头,详细描写了农家生活的场景:“堆满谷物的打谷场”“覆盖着稻草的农家茅房”“镶嵌着
浮雕窗板的小窗”。到了“节日夜晚”,农人们尽情地饮酒.谈笑.舞蹈。诗人则同他们一起
欢乐到深夜。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对祖国执著的“爱情”。在对“爱情”的阐释里,诗人没有选择
什么惊心动魄的事件或是不同寻常的场面,只描写了自己在祖国土地上看到的最平常的景
色,最普通的农家生活。平平淡淡才是真,在平淡描述的背后,是诗人对祖国俄罗斯的真挚
感情。
文章层次如下:
第一若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直接抒发对祖国的热爱。
第二节诗人通过描绘祖国土地上的美丽风光,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爱。
第三节诗人通过描绘俄罗斯人民平常的生活,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爱。
文章结构图:
自然风光
奇特的爱情平淡中见真情
农家生活
3.讨论解惑:
①怎样理解“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一句的内涵和作用。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这一句统摄全诗,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
情”。这是个奇特的想法。下面的诗句围绕这种“爱情”展开。
②诗人描绘了俄罗斯的河山风景和俄罗斯人民的生活,这些内容在诗中起何作用?
在《祖国》中,诗人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还详细描述自己在原野夜
色中旅行的感受,以及和农民•起欢乐的场景。诗人没有使用激烈昂扬的口气直接抒发对祖
国的爱,只让自己的情感在寻常的生活里缓缓释放。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里,我
们处处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俄罗斯祖国深切的爱,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③诗人主要采用了什么方式来抒发感情的?
直抒胸臆是本诗抒情的主要方式。一开头,诗人就说“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
情!”接着诗人使用了几个表示让步的句子强调他对祖国的这种爱情是无以替代的。又接着
“我爱……,我爱……”,诗人反复强调,把自己炽热的爱国感情融化在俄罗斯生活的动人
画卷之中。因此,直抒胸臆是诗人抒情的主要方式。
④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何特色?
首先,想象奇特。他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这是个奇特的想法。
其次,语言平淡而感情炽热。诗人没有选择雄伟壮观的景象抒发诗兴,而借助于日常
生活中常见的景物:草原.森林.河流.小路.灯光,还有俄罗斯人民一组组快乐而简单的
生活画面来抒发感情,于平淡中风本色更显感情的深沉、厚重。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弄清以下三点:①理解本诗于平淡中见真情的语言特色;②把握诗歌诵读
的节奏和感情;③理解诗中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第二课时黑人谈河流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深沉的思乡情结。
2.理解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资料下载]
1.作者介绍:
兰斯顿•休斯(1902—1967)是著名的黑人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和政论家。
他是20世纪20年代哈莱姆文艺复兴的杰出代表,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
他写作的题材大多是黑人的生活和种族问题,为黑人文学开辟了现实主义道路。出版
有诗集《困倦的布鲁斯》《给犹太人的漂亮衣裳》等。
2.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休斯乘车去墨西哥的旅途中一气呵成的,他自己说“用了十分钟至一刻钟时
间”。诗人在谈到这首诗的写作过程时,从他父亲对自己同胞的那种“奇怪的厌恶感”,说到
他不理解父亲的想法,因为“我是个黑人,我非常喜欢黑人”。接着,诗人谈到列车缓缓从
密西西比河上的铁桥上驶过,他由这条古老的河想到黑人的命运,想到林肯总统为了废除奴
隶制,亲自乘木筏沿着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到新奥尔良,他又想到黑人过去生活中的其他河
流——非洲的刚果河.尼日尔河和尼罗河。诗就这样产生了。
3.名家点评:
诗人叙说了美国黑人从“盘古开天”、非洲祖先,一直到成为美国黑人的全部文明史。
黑人是一个古老的种族,他们在大地上辛勤劳动,咐人类历史也作出过贡献。这首诗虽然没
有直接描写黑人的苦难和斗争,但却可以激起黑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可以唤起他们争
取自由的热望,可以增强他们为美好未来而斗争的信心。这首诗写得凝练、深沉,节奏徐缓,
但却蕴含着深不可测的力量。
[整体感知]
1.语知归类
①生字注音:
深邃sui晨曦Xi瞰kan望黝you黑
②词语积累:
深邃:深远,深奥。
瞰望:从高处向下望。
2.理清思路:
在《黑人谈河流》一诗中,“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
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兰斯顿•休斯在《黑人谈河流》这首诗中,以不可遏止之势,把诗人胸中的郁
积宣泄出来,他用一幅一幅的历史图画,把我们的思想带到了绵邈的人类的洪荒时代,让我
们感到了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黑人民族的伟大作用。把抽象的哲理,完全融会于形象
的诗句之中。
这首诗的艺术构思是跳跃的,但又有着严密的思想逻辑。我们如果仔细分析诗歌表象,
似乎可以判断出这样一种思维逻辑:我认识河流——它亘古如斯,比人类久远——我在河流
的哺育下发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见证——因此我认识河流——生活折磨了我,教育了
我,我的思想.灵魂和河流一样深沉。
文章段落层次:
第一层:第一、二节写我“了解河流”。
第二层:第三节紧扣“河流”,抒写我对黑人历史的了解,表达了对家乡的
热爱。
第三层:第四.五节呼应第一层,再次强调我对“河流”的了解。
文章结构图:
幼发拉底河(亚洲)
刚果河(非洲)
尼罗河(非洲)了解人类历史
密西西比河(美洲)
3.讨论解惑:
①“我认识河流”在诗中有什么深刻含义?
遍布世界的大大小小的河流,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摇篮,是人类精神与物质文明的发祥
地。“我认识河流”这一句诗的象外之旨,就是我认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
②诗中排比句的内涵是什么?
兰斯顿•休斯在《黑人谈河流》这首诗中,以不可遏止之势,把诗人胸中的郁
积宣泄出来,他用一幅一幅的历史图画,把我们的思想带到了绵邈的人类的洪荒时代,让我
们感到了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黑人民族的伟大作用。把抽象的哲理,完全融会于形象
的诗句之中。
③“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我的灵魂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人类
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灵魂”里有所积淀。这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
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这句诗在第二节和第五节两次出现,形成结构
上的前后呼应。
④这首诗在语言结构上有何特点?
这首诗在语言结构上,长句.短句互相交错,参差跌宕;四个排比句,上半句结构相
似,下半句发生变化,均不相同。这样的变化既有诗行结构整齐均衡的一面,又不失之呆滞
化一;既有诗行形式上的跳跃,又不失节奏上的宫商之声。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弄清以下三点中:①理解本诗作者所表达的思乡之情;②理解“河流”
这一意象的意义;③明确黑人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5、孔乙己
鲁迅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精巧的布局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2)学习小说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和动作刻画人物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认识孔乙己的形象。
(2)了解本文精练且含义深刻的语言。
3、情感与价值观:
了解孔乙己的悲惨命,从而分析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教学设想】:
/、学习课文之前,可让学生自我介绍相关鲁迅的思想状况及本文的写作背景,从而达到复
习旧知识的效果。
2、本文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和动作刻画人物的小说写
作方法。
3、本文的教学难点:由于生活年代的不同,学生对主人公当时的生活背景不够了解,所以
本文以引导学生了解孔乙己的悲惨命运,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教学课时工四课时
【教学过程工
第一、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人物形象令人印象深刻,其中人许多是我国著名作家
鲁迅先生所创作的,如狂人、祥林嫂等,其中之一就是孔乙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孔
乙己》这篇小说。
二、文体与作者:
1、文体:四大文学样式之一,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
反映社会生活。
(1)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描写。
(2)小说的情节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3)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2、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
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品:散文集《朝花夕拾》,短
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
3、时代背景:本文写于1918年冬,这篇小说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文
小说,是又一篇反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科举制度的战斗檄文(与《范进中举》一样)。也是鲁
迅先生最得意的作品。
三、孔乙己的个人资料:
1、姓名:来自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有姓无名,社会地位低下。
2、年龄:五十岁上下——穷苦潦倒的大半生。
3、身体状况:身材高大,脸色青白,皱纹间常夹伤痕。——有谋生的条件,但生活窘迫,
经常挨打受辱。
4、谋生手段:替别人抄抄书。——落魄的书生。
5、最喜欢穿的衣服:一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好吃懒做,自命清高,不愿放下读书人的
架子。
6、最喜欢说的话:满口的之乎者也。——卖弄斯文,受封建教育的毒害极深。
7、最喜欢去的地方:咸享酒店。
8、最喜欢的饮料:酒——嗜酒如命,借喝酒在短衣帮面前摆读书人的身份,炫耀阔绰。
9、最气愤的事:酒客们说他偷书。——读书人的事不能算偷,死要面子.
10、最痛心的事:连半个秀才都也没捞到。——痴迷科举,至死不悟.
11、最值得骄傲的事: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卖弄学问、迂腐不堪。
12、最可以肯定的方面:从不拖欠酒账——不失掉读书人的体面。
13、最喜欢的群体:小孩子,分茴香豆给他们吃。——本性善良。
14、最不幸的事:偷丁举人家的东西,被打折了腿。一一科举制度下的受害者,封建教育的
牺牲品。
通过这份个人资料我们初步了解了孔乙己这一形象——没落的腐朽文人。
四、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以第四段为讲解重点)
1、肖像
(1)外貌P29、P33,孔乙己为何不脱去长衫呢?
明确:因为他思想深处铭刻着那个时代赋予的教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使得他
自以为高人一等,看不起劳动人民,即使处在穷极潦倒下也不正视现实。
(2)“手”的特写一一“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满手是泥”……
明确:或爱慕虚荣,或自命清高,或鄙视劳动,或心地善良。这一双用来偷东西的手;一双
用来写服辩的手;一双用来走路(走向死亡)的手。
2、神态P29
3、语言与动作P29,P34
4、细节描写——写“茴”字——迂腐不堪。
五、对于孔乙己的描写,我们还有几个地方应注意?(以第五段为讲解重点)
提问:这段讲了那些内容,属于叙述顺序中的哪一种?
明确:插叙:身份,境况,脾气。
六、小结,作业:
今天,我们大致认识了孔乙己此人,那么小说还有另外两在要素:环境与情节,今天的作业:
根据文中交代一画一张咸享酒店的平面图。
第三课时
•、小说的人物之所以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还要借助当时典型的生活环境与时代背景。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孔乙己所生活的年代与环境。
1、文章哪些段落交代了这些内容?
明确:第1——3段。
2、孔乙己生活的年代是?
明确:1919年向前推20多年,即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末(1898年左右),那是封建社会末期,
政府腐朽、无能,社会动荡不安。
3、孔乙己生活的环境?明确:鲁镇——浙江绍兴小镇。地点——咸享酒店
人物:短衣帮——取笑我——不耐烦
长衫——“踱”目中无人小孩“茴”
4、那么“我”对这里的感觉如何呢?
明确:单调、无聊、教人活泼不得。
5、从作者对咸享酒店的介绍,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环境——
明确:大部分人生活贫困,少数人享受,人与人之间十分冷漠,气氛十分压抑,生活毫无生
气。
6、文章前三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并为孔乙己的出场作了铺垫。
二、通过对当时的环境与孔乙己人物的分析,我们就可以来探讨一下“孔乙己”这一形象所
反映的社会现象。
1、人物:孔乙己
(1)时代的落伍者:当时现代文明开始冲击古老的中国,许多工作有识之士奋起,要求变
革,但僵化、保守的观念和传统,却依旧束缚着许多人的身心。“孔乙己”是徘徊在旧秩序
之中的读书人。没有勇气,也没有力量,更没有机会投身变革大潮中所以……
(2)性格:
A、抱残守缺,死要面子。——身穿破长衫,满口“之乎者也”(自命不凡);半个秀才也捞
不到(颓唐)
B、好吃懒做。
C、心地善良。
2、是什么原因造就这一人物的?
明确:首先:麻木、冷漠的社会环境(“笑”-----面是客人无聊的逗笑取乐,一面是孔乙
己的灾难、痛苦和不幸,由笑声写悲,这个社会悲剧更加深沉哀痛。其次:封建的科举制度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对比《范进中举》,区别今天的学习)。
三、归纳主题: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落魄的知识分子,文章通过孔乙己的
悲惨命运,表现了封建社会末期,下层知识分子精神和肉体受到的双重摧残。揭露了封建文
化、封建教育的罪恶。更主要的是,揭示了民众的精神麻木、思想愚钝的精神状态。小说正
是为了揭示社会的这一病态,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四、作业:
文章除了有生动的人物,完整的故事情节,具体的环境,还有精彩的语言与独特的细节描写,
从文中找出。
第四课时
一、听力测试:
家,是一所房子,有梁柱的支撑和坚实的墙壁,父母是房子的屋顶,可遮风避雨,抵挡冷雪
酷日。孩子是房屋的窗户,以便房子里新鲜空气的流通。在这所房子里走来走去的是许许多
多欢乐的笑声。
1、学生复述。
2、仿写一句话“家,是……”
二、分析《孔乙己》的语言:
1、“排”与“摸”:前者摆阔,后者生活更加贫困,不同环境下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动作表
现出来。
2、“坐着用这手慢慢地走去了”:一个“走”字,原本用于脚的动作,而孔乙己腿断了,还
要“走”(爬)来喝酒,其做人的尊严荡然无存。
3、“我到现在终于没看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与“的确”,没亲眼见到,只
可用“大约”,“的确”是作者从这冷酷的社会推测出来的,不会营生,又断了腿,加上过了
二十多年的时间,应该没有活的可能了。
三、塑造人物不仅有直接、间接描写,还可通过环境来衬托,更可巧设“道具”
1、“粉板”
第一次:由粉板体现了孔乙己性格中的可取之处,唤起读者同情。
第二次:他的信用遭到了质疑,好“品行”丧失了。
第三次:诠释着白色的悲哀,一生的价值竟倒你了十九枚铜板。
——这是孔乙己一生悲凉和炎凉世态的见证。
2、除此之外,文中还有许多相扣的线索;
如:穿长衫——穿破夹袄;站着喝——“坐孔乙己”着喝
四、小结:应该说孔乙己的悲剧是由社会与他个人共同造成的,他在鲁镇是寂寞的,是别人
取笑的对象,而他的周围充满了冷漠与残忍。
五、作业:1、预习《一厘米》;2、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一、作者与时代背景(见前)
二、小说三要素。(见前)
三、孔乙己的个人资料。(见前)
四、环境——酒店格局图(见前)
五、道具的用处。(见前)
反思:这是一篇经典的小说,从文章是我们可是学到许多的知识点。在上课过程中给学生以
自由讨论的机会,能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文章所蕴含的意图。
7、《变色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沉静、无精打采、异想天开、径自”等词语。
2.了解契诃夫的小说创作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3.把握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
能力目标
1.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2.体会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在小说中的作用。
3.领会小说的讽刺艺术。
德育目标
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培养学生做人正直、表里如一的意识。
教学重点
小说用个性化人物语言刻画奥楚蔑洛夫欺下媚上、见风使舵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2.激疑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在我们生存的大自然中,有种小动物蜥蜴,它会随着环境颜色的改变而改变
皮肤颜色,因此又叫变色龙的。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1884年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就叫
《变色龙》,其中的奥楚蔑洛夫警官也有善变的技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去了解
那里发生的故事。
二、资料助读
契诃夫(I860〜1904),是十九世纪末具有世界声誉的俄国短篇小说大师,杰出的批判
现实主义作家,戏剧革新家。《变色龙》写作于1884年,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
当时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为了强化反动统治。豢养了一批欺下媚上的走狗,为其镇压
人民服务。他也制定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了一层面纱。沙皇专制
警察往往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而干的却是趋炎附势、欺下媚上的勾当。《变色龙》中的奥
楚蔑洛夫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1)疏解下列字词。
沉静:文中指环境寂静。无精打采:形容不高兴,不振作。
魁梧(kuiWU):(身体)强壮高大。异想天开:形容想法离奇,不切实际。
荒唐(hudngtdng):①(思想、言行)错误到使人觉得奇怪的程度。②(行为)放
荡、没
有节制。着重于极其荒谬,令人难于理解。
洋溢(ydngyi):(情绪、气氛等)充分流露。伶俐(Ungli):聪明、灵活。
恐吓(h4):以要挟的话或手段威胁人;吓唬.
径自:副词。表示自己直接行动。自顾自,任意地。
(2)本文写了怎样一件事?主要人物是谁?文章又是主要采用什么方法来表现人物
性格的?
明确:小说描写了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手指”这一案件的经过。主要人物是
奥楚蔑洛夫。主要运用对话刻画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见风使陀的性格特点。
2.学生自读课文,给课文用"的奥楚蔑洛夫”形式另拟几个题目。
一个见风使舵、一个变化多端、势利眼的、见风使舵、媚上欺下、
厚颜无耻
3.学生速读全文,理清故事情节。
思考:奥楚蔑洛夫警官在处理“狗咬人”事件过程中,前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
化?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变化的原因和内容。
4.学生合作探究:
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态度五次变化,那么其中有没有始终
不变的地方?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在五次变色中,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性格特征始终不变,充分暴露
了他的卑鄙心理。
5.师生共同归结奥楚蔑洛夫的形象。
教师明确:
奥楚蔑洛夫是一个溜须拍马、媚上欺下、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沙皇专治统治的
忠实走狗形象。
四、研读探究,理解小说主题
学生默读全文,合作研讨:
(1)小说结尾写道:“普洛诃尔喊一声那条狗的名字,带着它从木柴厂走了。那群
人就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那群人笑什么呢?为什么笑?
(2)自然界中的变色龙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色,是出于生存的本能,而奥楚
蔑洛夫几次变色又是为了什么?作者通过他的言行揭示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3)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学生四人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教师点拨:
(1)针对那群人的笑,学生的理解有如下几种说法:
笑赫留金事与愿违,他本来想得到赔偿,结果却是一场空;
笑赫留金偏偏遇上了奥楚蔑洛夫这样一个警官。他见风使舵,媚上欺下,一副统
治者奴才的嘴脸:
笑赫留金偏偏遇上了这样一条狗。如果这狗的主人不是将军的哥哥,结果就不一
定这样了;
笑这个社会里,一人得势,鸡犬升天;笑当时穷人不如富家犬.
(2)奥楚蔑洛夫之所以几次变色,是因为他不敢得罪权贵,哪怕仅仅是权贵家的一条
狗。当时沙皇统治的俄国,经济落后,实行残酷的专制统治,而作为这样一个国家机器上的
小零件,像奥楚蔑洛夫这样的小官僚,为了生存,不得不用丧失人格和尊严来换取生存空间。
这样的人物虽然可恨,但作者批判的锋芒其实更多的是指向当时腐朽专制的社会。
(3)小说通过对见风使舵,欺下媚上的警官奥楚蔑洛夫这个沙皇专制统治的忠实走狗
的刻画,巧妙地揭露了俄国警察制度的反动和虚伪,批判了它反人民的实质。
五、深读,体会小说手法
1.小说的语言是充分个性化的。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在个性化的语言中
得到充分展现。请揣摩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
2.奥楚蔑洛夫的军大衣在小说中反复出现,请仔细体会这些细节描写对于刻画人物
的作用。
作品通过对奥楚蔑洛夫军大衣穿而又脱,脱而又穿,这四个细节的描绘,淋漓尽
致地勾画出变色过程中的丑态,以及他卑劣的心理活动。
六、拓展延伸:
有位教育家曾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要说语文就是生活。所以说学好
语文、学好小说对我们的生活会有很大的帮助。那怎样才能学好小说呢?
学生畅谈体会,教师总结:读小说,理情节,知内容;抓人物,看言行,知性格;析
环境,认社会。
七、布置作业
纷繁世态给了你了解社会、关照人生的思考与启迪,请构思一篇小小说,以你的独
特视角去展现现代社会的横断面。要求立意自定,文题自拟。
13威尼斯商人(节选)
从容说课
《威尼斯商人》是一部著名喜剧。它是莎士比亚早期的重要作品。剧本的主题是歌颂仁
爱、友谊和爱情,同时也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商业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之间的矛盾,表现了
作者对资产阶级社会中金钱、法律和宗教等问题的人文主义思想。节选部分是全剧的高潮。
这场戏描写了威尼斯法庭审判“割一磅肉”的契约纠纷案件的经过,以鲍西娅上场为转机分
为两部分,前半场是夏洛克的戏,后半场主要是的西娅的戏。戏剧情节波澜起伏,戏剧冲突
紧张激烈,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语言丰富生动而又富于个性化,充分显示了莎士比亚的戏剧
才能。
教学本文,要引导学生理清在戏剧冲突中情节发展的过程,认识剧中塑造的主要人物形
象,体会剧本所运用的戏剧技巧,品味丰富生动的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初步学写戏剧评论。
同时帮助学生认识夏洛克与安东尼奥之间的矛盾冲突,认识夏洛克这一人物形象的复杂性。
理解作者的人文主义理想。
课堂教学可采用文献法、复述法、演读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读、演、评三位一体。
培养学生的戏剧鉴赏能力,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恻隐、豁免、万恶不赦、遍稽群籍”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剧本知识,培养学生了解各种文艺表现形式的兴趣。
3.了解莎士比亚及其创作情况。
能力目标
1.鉴赏波澜起伏的戏剧情节,把握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
2.认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把握夏洛克、鲍西娅的性格特征。
3.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个性化和丰富生动的特点,了解夸张、对比等戏剧技巧。
德育目标
了解作者的人文主义理想,学习安东尼奥友情至上、鲍西娅见义勇为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把握戏剧冲突,理解戏剧情节在戏剧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
2.体会莎剧富于个性化、生动优美、文采斐然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的滔言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
1.理解剧中的戏剧冲突所反映的社会矛盾,认识夏洛克这一形象的复杂性。
2.初步学写戏剧评沦。
教学方法
1.文献法
2.复述法
3.表演法
4.讨论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增强感性认识;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积累词语;精读课文,熟悉剧情,把
握戏剧冲突。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文艺复兴运动是14至16世纪在欧洲先后兴起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
诗人但丁、画家达・芬奇、英国文学家莎士比亚。今天我们学习莎士比亚著名的喜剧《威尼
斯商人》。
设计(二)
同学们,大家喜欢戏剧吗?(学生杂然应声、摇头)戏剧是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列的一
种文学样式,传统戏曲是民族文化的瑰宝,至今仍熠熠生辉。今天,课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
走近戏剧的机会,首先让我们走进在世界话剧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戏剧大师——莎士
比亚的喜剧世界,领略戏剧的艺术魅力。
设计(三)
世界著名的四大吝啬鬼形象是巴尔扎克《守财奴》中的葛朗台、莫里哀《悭吝人》中的
阿巴贡、果戈理《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夏洛克吝
啬的表现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走进《威尼斯商人》去寻求答案。
二、资料助读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选有价值的资料投影显示,全班共享。
2.教师也可酌情提供一些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及剧情。
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一)戏剧基础知识:
1.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
剧本不像小说、散文那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要求时间、人物、情节、场景
高度集中在舞台范围内。小小的舞台上,几个人的表演就可以代表千军万马,走几圈就可以
表现出跨过了万水千山,变换一个场景和人物,就可以说明到了一个全新的地方或相隔多少
年之后……
相隔千万里,跨越若干年,都可通过幕、场变换集中在舞台上展现。
剧本中通常用“幕”和“场”来表示段落和情节。“幕”指情节发展的一个大段落。
“一幕”可分为几场,“一场”指一幕中发生空间变换或时间隔开的情节。剧本一般要求篇
幅不能太长,人物不能太多,场景也不能过多地转换。初学改编短小的课本剧,最好是写成
精短的独幕剧。
2.反映现实生活的矛盾要尖锐突出
各种文学作品都要表现社会的矛盾冲突,而戏剧则要求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反映的矛
盾冲突更加尖锐突出。因为戏剧这种文学形式是为了集中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而产生
的,所以说,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又因为剧本受篇幅和演出时间的限制,所以对剧情
中反映的现实生活必须凝缩在适合舞台演出的矛盾冲突中。
剧本中的矛盾冲突大体分为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演出时从矛盾发生时就应
吸引观众,矛盾冲突发展到最激烈的时候称为高潮,这时的剧情也最吸引观众,最扣人心弦。
3.剧本的语言要表现人物性格
剧本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两个方面。
剧本的语言主要是台词。台词,就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独白
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
旁侧对观众说的话。剧本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因此,台词语言要
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要口语化,要适合
舞台表演。
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剧本里的•些说明性文字。
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
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展开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这部分
语言要求写得简练、扼要、明确。这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
间,一般用括号(方括号或圆括号)括起来。
(二)剧情介绍
鲍西娅,一个富人的女儿,按照她父亲的遗嘱,她得到了三个盒子:一个金盒子,一个
银盒子,还有一个铅盒子。其中一个盒子里面装着她的画像,如果哪个男人选择了正确的盒
子,那么她将嫁给那个男人。于是,求婚者从世界的四面八方云集到这儿,都希望能得到
她...
镇上有一个年轻人名叫巴萨尼奥,他下定决心要赢得鲍西娅。但是,为了达到自己的愿
望,他需要三千达克特——这可是•大笔钱。于是,他向好友,富商安东尼奥求助,希望安
东尼奥能借给他这笔钱。
然而,由于在海上投入的钱还没收回,安东尼奥手头上暂时也无法拿出这么多钱。于是
他被迫向另一个富有的犹太放债人——夏洛克借给他这笔钱。
安东尼奥和夏洛克都不喜欢对方:对于安东尼奥来说,他看不起放高利贷的,另一方面,
他不喜欢夏洛克也因为他是犹太人;对■于夏洛克来说,安东尼奥借钱给人从不收利息,这样
就损害了他的利益。尽管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夏洛克还是同意借钱给安东尼奥,而且也不
收他的利息;但是夏洛克提出了一个奇怪的要求:如果安东尼奥拖欠还款的话,他将会从安
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
巴萨尼奥去了贝尔蒙特,他选择了正确的盒子一铅匣,也就是装有伊人肖像的匣子,
也赢得了鲍西娅。鲍西娅送给他一枚戒指,巴萨尼奥发誓永远把这枚戒指戴着。与此同时.,
鲍西娅的女仆,娜瑞萨也接受了格拉夏诺的求婚,将自己的戒指也送给了他。
夏洛克的女儿,杰西卡同自己的爱人克里斯汀•罗伦佐私奔了,并且偷走了她父亲的钱
和珠宝。
而夏洛克也因为失去自己的女儿和钱财心情烦乱……当他得知安东尼奥在海上的投资
全部丧失的消息之后,他决定向安东尼奥讨回借款。
在法庭上,夏洛克要求他和安东尼奥的合同能够履行。鲍西娅和娜瑞萨假扮律师,为安
东尼奥辩论,使得夏洛克的计划没有达成。鲍西娅同意夏洛克按照契约规定割下安东尼奥的
一磅肉,但是割这一磅肉必须严格按照契约执行,就是不能多割也不能少割,不能流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提前终止银行贷款合同版本
- 2025年咸宁货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系统
- 2025年锡林郭勒盟货运资格证培训考试题
- 2025年天津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题目答案
- 2025年上海货运从业考试试题题库及答案
- 有关祖国在我心中演讲稿范文集合十篇
- 建筑工程节能系统施工合同范本
- 建筑供电设备租赁合同
- 殡葬服务场所租赁合同协议范本
- 特种货车租赁合同模板
- 期末复习(试题)-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 公司艺人新人签约合同合集3篇
-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单元复习课教案
- 孕酮检验报告
- 预防出生缺陷
- 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学期期末科学试题
- 2023高考作文素材: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
- 政府权力的定义、来源与行使
- 群口相声《酒令》
- 配电网工程施工方案模板
- 2024年高二语文选必中文言整理教师版(《屈原列传》《过秦论》《苏武传》《伶官传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