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投资、贸易促进中国绿色转型
一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58786亿美元,超过日本的54742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0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为83.3亿吨,居世界第一。2010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量为32.5亿吨标煤,居世界第一。日本国内生产总值与中国相差无几,能源消费却只有6.6亿吨标煤。1999~2009年,中国能源消费增加了130%,年均增长8.8%。2010年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382美元,排世界第95名。中国计划于2020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0美元,跻身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图5-1中美GDP发展变化对比(1978~2010年)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对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2010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297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7%。其中,货物出口15779亿美元,增长31.3%;货物进口13948亿美元,增长38.7%。净出口1831亿美元,比上年减少126亿美元。2010年中国非金融领域新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27406家,比上年增长16.9%。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057亿美元,增长17.4%。2010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59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3%;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92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7%;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89亿美元,与上年持平。中国目前这种以资源换市场、以环境换增长的经济发展现状亟待改变。中国出口结构中低附加值的资源密集型、能源密集型、污染密集型产品占很大比例,这给中国的环境带来净损失。如何通过投资和贸易来实现中国的这种转型,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发展的首要内容。中国经济的绿色转型是转变增长途径的战略选择,是实现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可以预见,中国的投资和贸易将成为绿色转型的重要推手。绿色转型是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的综合概念。经合组织(OECD)将绿色增长定义为“一种追求经济增长和发展,同时又防止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不可持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的方式”10844098。基于这个定义并结合中国“十二五”规划中的指导思想,中国的绿色转型即从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向平衡、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弱化和消除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这是一个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的过程。要想使经济转向平衡、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轨道,投资、贸易和环境手段至关重要。如果利用不当,投资、贸易和环境手段会成为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根源。如果设计和利用得当,则会成为绿色转型的动力和保障。全球绿色转型意义重大,不仅能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极端天气、减少损失,其潜在收入也相当可观。绿色转型符合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切身利益,中国和世界各国都应该及早认识到绿色发展和绿色转型的重要意义,积极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促进南南合作和南北合作,共同发展。OECD基于ENV-Linkages模型对有关国家温室气体减排的目标、行动和收入潜力进行了模拟分析,美国承诺到2020年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17%,美国的模拟减排目标与基准年的偏离度为-5.5%,比承诺目标高11.5个百分点;中国承诺到2020年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40%~45%,中国的模拟减排目标与基准年的偏离度为62.3%,比承诺目标高102.3到107.3个百分点。中美都高估了各自的减排能力,做出了较高的承诺,这既是绿色转型的难点也是动力。绿色转型与国家利益密切相关,在这篇OECD的报告中还提到,美国绿色转型的潜在收入为2530亿美元,中国的潜在收入为819亿美元。各国越早认识到绿色转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辨析绿色转型的重点难点、识别绿色转型的合理路径,越能及早地制定绿色发展战略,迎接挑战,获得收益。西方国家已经注意到了中国经贸活动的增长态势所带来的海外资源和市场的竞争。德国经济合作与发展部长尼贝尔指责中国在非投资,“中方称为‘不干涉’的做法我称之为放任,德国会更多关注人权、打击腐败”10844099。美国前国务卿克林顿访问非洲国家时更是对非洲国家人民发表讲话,称“必须警惕中国的‘新殖民主义’”10844100。可以看出,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投资和贸易活动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是我国国际经贸发展强有力的竞争伙伴。胡锦涛在十七大上的发言10844101指出,“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通过评价“十一五”规划的成就以及“十二五”规划的目标,提出通过调整投资和贸易政策来促进和实现中国的绿色转型。全球绿色转型的趋势已经很明确,2012年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将在“哥本哈根会议”“坎昆会议”和“德班会议”之后,进一步加速全球绿色转型的步伐。中国进行绿色转型的内部动力也很强劲,中国在“哥本哈根会议”期间承诺的自主减排“4045目标”,将在未来的“十二五”“十三五”规划中进一步落实。这一系列的国际协议和国内政策将作用于中国的投资和贸易,改变投资和贸易结构,促进经济的绿色转型。首先,未来将有大量的投资被导向新能源领域;其次,以“碳关税”等形式出现的新型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显现;再次,将温室气体同常规污染物协同治理也将推进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二中国绿色转型的成效与目标通过“十一五”期间的成就和目标完成情况,可以看出未来中国绿色转型的难点和挑战。中国绿色转型主要通过各个时期的五年发展计划来引导,“十一五”期间,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但在未来仍存在很多挑战和难以逾越的障碍。(一)“十一五”规划期间的成就(2006~2010年)“十一五”规划中设定的发展目标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十一五”规划设立了7个环境目标,其中6项目标都按时完成了。从下表中可以看出“十一五”期间环保领域的主要成就。我国风能、太阳能利用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目前,我国经济增长已经出现从规模扩张到品质提升的转型,制造业比重将不断下降,服务业比重会持续上升,同样的经济增长速度对能源需求的增长也必将大幅下降。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温室气体排放会有所增加,但不可能以10%的速度增加。表5-1“十一五”规划主要环境指标实现情况从上表中可以看出,降低能源强度的目标略低于预期,但在减少空气和水污染、污水处理、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扩大森林面积等方面的目标则已超出预期。这意味着,在过去的五年中,通过大量的绿色投资,在特定污染物治理方面,能够取得卓越的成效。降低能源强度和控制污染排放之间有很大的区别。只要投入足够的资金,污染物治理就能够达到相应的标准。污染物治理指标是政策敏感型指标。然而能源强度目标、能效目标等,仅仅通过增加投入很难实现,需要持续稳定的资金投入,是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能否降低能源强度对中国实现绿色转型尤为重要,将成为衡量绿色转型成败的关键指标。(二)“十二五”规划的目标(2011~2015年)中国经济正逐渐从出口和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向刺激内需,使出口、投资和消费同时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增加收入和减少收入差距是“十二五”期间的优先关注点。中国政府致力于调整和平衡经济结构、促进公平,使中国大多数人口享受到经济发展的红利。绿色转型是“十二五”规划的一大亮点。下表给出了“十二五”规划中有关绿色转型的具体目标。表5-2“十二五”规划绿色转型目标能否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关系到中国能否实现“4045”目标,以2005年为基础,到2020年降低二氧化碳排放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森林覆盖增加4亿公顷,森林蓄积量增加13亿立方米。与“十一五”规划相比,“十二五”规划增加了一些关键性的促进绿色转型的约束性指标,包括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等。“十二五”规划中共有11个绿色转型指标,其中有10项为约束性指标。在这些指标中,与能源相关的目标,包括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以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是重点、焦点也是难点。其他指标可以通过投资和节能标准的严格执行而得以实现,但与能源相关的指标,仅靠投资在短期难以见效。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的目标是到2015年增加到11.4%,2010年这一指标为8.3%,这意味着在未来五年中,非化石能源比重需要增长3.1个百分点。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的目标是2015年比2010年降低16%。“十一五”期间大规模淘汰、关停几乎全部落后产能,也只是勉强完成19.1%的节能目标,行政命令式政策的潜力已经所剩无几。(三)难点和挑战中国进行绿色转型的难点和挑战首先来自国内资源禀赋、能源结构、人口条件、技术水平和发展阶段等方面的因素。单位GDP能耗(能源强度)和非化石能源比重是中国绿色转型最具挑战性的目标。2008年,中国和世界主要国家的人均能耗和能源强度如表5-3所示。人均能耗比总能耗更能反映一国能源供给和能源需求的实质。|Excel下载表5-32008年主要国家人均能耗和能源强度与其他基础四国成员国相比,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耗大,能源的利用效率却不高。中国的人均能耗是印度的3倍,巴西的1.2倍,南非的3/5;中国的能源强度为巴西的2.6倍,与印度和南非持平。与主要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中国人均能源消费少,能源利用效率极低。中国人均能耗未及世界平均水平,只有美国的1/5,德国、法国、日本的2/5,英国的1/2;同时,中国的能源强度却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分别为美、英、法、日、德的3.9倍、6.3倍、4.2倍、7.5倍和4.7倍。中国的能源消费需求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能源效率有着更为巨大的提高空间。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大力节能减排行动,中国的能源强度虽然有所下降,但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水平相比,中国急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推动绿色转型。绿色转型需要绿色战略的引导,需要绿色技术的推动,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具有阶段性特征。从图5-2可以看出,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经历了能源强度急速增长阶段,积累了发展的经验和财富,如今已经过渡到了能源强度逐渐降低的高度发达的阶段,绿色转型的相关技术逐渐成熟,知识储备逐渐丰富。在发达国家带动下的整个世界能源强度,经历了平稳的高峰阶段,也逐渐降低,全世界的绿色转型时机日渐成熟。而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经济起步晚,正在经历能源强度快速增长、以工业为主的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2010年,中国主要工业产品中,粗钢和钢材的产量分别为62695.9万吨和79775.5万吨,分别较上年增长9.6%和14.9%。中国的经济发展仍属于生存型发展模式,绿色转型的技术手段和知识储备并不充足。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的绿色转型还存在诸多难点和挑战,中国的绿色转型需要更多的国际合作,需要国际社会的支持。图5-2中国、美国、印度和世界平均能源强度我国化石能源的资源禀赋特征是缺油少气富煤炭,从长远看这对中国实现绿色转型是一巨大动力,但在短期,能源结构的调整困难重重。目前我国石油进口量已经超过石油消费总量的一半,而我国汽车拥有率约为每千人50辆,只有美国的1/15,欧盟、日本的1/10。我国石油探明储量只够满足11.3年的需要,即使进口,全球石油贮采比也只有42年。我国天然气的贮采比比石油的高了3倍,但也只有32.3,只有全球60.4的一半。我国煤炭储藏量相对丰富,但贮采比按目前速率只有41年,只有全球贮采比122年的1/3。当然,贮采比是一个动态的数字,探明储量会有所增加,但地球的有限特性表明探明储量不会无限增加。我国13亿人口,庞大的经济规模,巨大的能源需求,不可能完全依赖世界市场。况且煤炭开采,破坏了地下水系,引发地质灾害,事故频发,生命代价巨大。2010年,中国煤矿百万吨死亡人数为0.749人。煤炭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重金属汞、粉尘和固体废弃物,带来巨大的环境代价。能源安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客观上要求我们迅速而大规模转型,即使没有气候变化,低碳、零碳发展也势在必行,迫在眉睫。图5-3一次能源需求增长富煤型能源结构不利于中国实现绿色转型的目标。自然资源禀赋不会明显改变。中国的能源结构无法在短时间内“绿化”。以电力行业为例,水电只占20%左右,火电却占到了77%强。以化石能源燃烧为主的火力发电是电力行业的主力军。在未来中国政府仍将增加电力行业的投资至18000亿美元。仍在上升期的火电行业将对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中国温室气体排放占世界总量的25%。根据IEA数据,中国能源消费增量占世界能源消费增量的45%。煤炭消费增量占世界增量的75%,二氧化碳增量占世界增量的60%。中国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相当于2.5亿吨标煤,不到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10%,到2008年底,中国农村沼气达到3050万户,各类农业废弃物处理沼气工程3.95万处(大中型养殖场沼气工程2700处),乡村沼气服务网点7万个。3050万户用沼气和养殖场沼气工程年生产沼气约122亿立方米,生产沼肥(沼渣、沼液)约3.85亿吨,使用沼气相当于替代1850万吨标准煤,减少排放二氧化碳4500多万吨,替代薪材相当于1.1亿亩林地的年蓄积量,年可为农户直接增收节支150亿元。图5-4表明,中国的水电、核电等清洁电力占电力的比重将不断增加。图5-4中国火电、水电、核电及其他清洁能源电力发展绿色转型应尽量避免机会成本随时和锁定效应。发达国家已经经历了快速工业化和大规模城镇化的过程,而中国正在这一进程之中。工业化和城镇化必然导致大规模的二氧化碳排放和高污染。中国的绿色转型显然需要吸取教训、总结经验,避免发达国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如何进行制度和政策的改革、创新,避免发展中的瓶颈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10844102。“锁定效应”本质上是产业集群在其生命周期演进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路径依赖”现象。新技术的采用往往具有收益递增的机制,先发展起来的技术通常可以凭借先占的优势,实现自我增强的良性循环,从而在竞争中胜过自己的对手。与之相反,一种较其他技术更具优势的技术却可能因晚到一步,没有获得足够的支持者而陷于困境,甚至“锁定”(lock-in)在某种恶性循环的被动状态之中难以自拔。中国快速的发展正是由于有大量的投资做支撑,如果投资过程中没有避免锁定效应,那么落后的产能和高排放的技术和设备将使中国未来的发展陷入环境污染的死胡同。三投资和贸易政策对中国绿色转型的影响(一)引进外资政策对中国绿色转型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为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发展,在税收、行政审批程序等方面给出了大量的优惠政策,通过设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发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一步步将对外开放的格局展开,使外国投资逐渐从东南沿海沿江地区转移到中西部内陆地区,从一线城市渗透到二、三线城市,从产业链上的一点延伸到上下游产业。外资的注入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活力和创造力,大量的人力资源接受到了现代企业培训,并逐步接受了先进的商业运行理念,形成了一定的人力资本深化和广化。我国经济的稳步提高也与外资企业的刺激和带动分不开。外资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多元发展,也推动了中国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但是,随着外资数量的逐渐增加,外资企业不断对民族企业形成冲击,强占廉价自然资源、能源和劳动力,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过度竞争。部分外资企业还造成环境污染,不利于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重新审视外资对中国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通过政策的调整,引导外资企业向促进中国绿色转型的方向发展。特别典型的案例是2011年6月发生的康菲石油渤海泄露案。表5-4康菲石油泄露案与BP石油泄露案之比较续表(二)“走出去”战略对中国绿色转型的影响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阶段的限制,中国海外投资在时间上、规模上、覆盖地理范围和行业上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在2000年左右提出的“走出去”战略指引下,我国海外投资市场逐步打开,从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逐步开拓了资源开采、能源开发、金融服务业等行业的市场,近年甚至将海外投资延伸到了制造业、加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等领域。“走出去”的企业也从最初的国有企业一枝独秀,发展成为国有企业、私人投资和合伙投资掺杂的多元化投资队伍。中国的“走出去”战略对中国的绿色转型意义重大,开拓海外市场,可为中国的产品、技术和服务寻找销路;建立海外材料市场供货渠道,为我国生产提供支持;建立海外生产基地,为我国产业升级和绿色转型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一定要重视海外投资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注意维护我国海外投资的国际形象。“走出去”战略应该加以细化、具化、落到实处,形成具体和明确的指导政策框架。这不仅仅是中国自身绿色转型的需要,也是全球绿色转型对中国的要求。表5-5课题组两次海外调研主要问题列表(三)贸易政策对中国绿色转型的影响我国的贸易政策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在改革开放的最初十年(1978~1990年),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国政府决定“利用两种资源、两种市场发展经济”,对外贸易目标调整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这十年是我国国际贸易最初的探路阶段,在一系列贸易鼓励政策刺激下,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由1978年的32位上升为1990年的15位。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由1978年的12%左右上升到1990年的40%左右。这一时期我国执行严厉的限制进口和国家管制有限对外开放的贸易政策,并没有刻意强调通过先进技术和设备的贸易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和规模效应,国内技术进步、产业升级从快速增长的贸易规模中受益比较有限。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目标调整为“推动经济增长”。对外贸易推动经济增长是单纯通过扩大出口实现的。中国加大鼓励出口政策的力度,如提高出口退税率、提高外汇留成、人民币大幅度贬值等。这些政策确实见效很快,在这些政策的刺激下,中国出口规模迅速扩张。在大量出口补贴的刺激作用下,出口企业将产品外销时能够在低于赢利点的价位上出售,并依然获利,中国整体的外汇储备能力不增反降,出口企业并没有从国际贸易中得到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单纯以促进经济增长为目标的贸易政策无法帮助企业实现绿色转型。相反,在大规模出口的产品中,内涵资源和内涵能源大量出口到国外,对中国经济发展甚至造成了负面影响。中国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开始逐步履行承诺降低关税、取消配额、减少行政程序、开放市场,截止到2010年,我国已全部履行加入WTO的所有承诺。2010年,中国进出口额29727.6亿美元,同比增长34.7%。其中,出口15779.3亿美元,增长31.3%,世界排名第一;进口13948.3亿美元,增长38.7%,世界排名第三。中国的国际贸易长期逆差,储备了大量外汇的同时,输出了大量的资源和内涵能源。同时,中国是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数量最多的国家。贸易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负面影响不断发酵,逐渐引起了各方的关注。中国的国际贸易需要逐步从失败的教训中总结经验,充分认识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冲击,重新审视产品竞争力、品牌意识和贸易流中的内涵能源的作用和影响。全球化、多元化的经济发展趋势要求贸易政策更加细致和具体。面对国际经济危机重创和复苏、绿色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资源能源成本增加竞争激烈等问题,应该积极调整国际贸易政策,使之为绿色转型服务。中国进行绿色转型给国际社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为国际经济添加了新的竞争者。中国进行绿色转型所面临的国际竞争将非常严峻。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的产品不断受到反倾销、反补贴的双重指控,中国企业“走出去”,无论进行投资还是贸易都举步维艰。这其中诚然存在中国企业作为初来者,不熟悉国际规则的因素;但从一些数据上可以明显看出一些国家对中国企业进行的打压。表5-6美国对中国贸易磋商四投资和贸易促进中国绿色转型的途径通过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政策的调整能够促进中国绿色转型,投资、贸易政策可以分解到“十二五”规划的具体目标中去(见表5-7)。表5-7国际投资和贸易对中国绿色转型的影响这个服务于中国绿色转型的投资、贸易政策体系实际上是对“碳税”的落实,旨在通过经济手段改变投资、贸易水平。“碳税”可以通过不同的政策手段来体现,既可采用投资、贸易专项政策,也可将“碳税”理念融入国内宏观政策,具体而言,可以采用一定形式的“碳税”形成对投资和贸易的影响,也可以采用汇率、利率政策来影响投资和贸易。(一)在华外资促进中国绿色转型的途径改革开放至今,在华外资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在环境管理水平提高、环境技术进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华外资今后仍将是中国经济增长和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华外资能够最先感知中国绿色转型动向。2010年中国非金融领域外商直接投资总计1057.4亿美元,较上年增加17.4%。其中,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合计527.1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增长6%、0.6%,明显慢于GDP增长速度;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合计445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2%、10.7%、22.4%、42.8%、17.3%、29.4%,增长势头强劲。第二、三产业分别占49.8%和42.1%,从较长时间来看,中国外资企业的资金流向已经开始了“退二进三”式的转型。服务业的外资进入能够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带到中国对应行业,对提高行业服务质量、企业管理水平具有引领作用,能够推动节能减排,对环境有积极的影响。参考表5-7可以看到,在华外资中服务业的增长将促进包括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4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等转型目标的实现。如果在华外资投资新能源领域,则能直接提高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解开“十二五”绿色转型目标的难题。此外,在华外资企业的出口导向性也很明显,这有利于扩大需求,增加国内就业,拉动市场发展,促进技术提高。特别是投资于新能源行业的FDI企业,出口节能环保产品时,能够为我国非化石能源领域相关行业提供市场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要注意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和行业的市场门槛,防止FDI先投资后出口对我国环境和生态造成破坏。2010年,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8623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8.3%;其他企业出口额仅为4813亿美元,只占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的一半强。“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必然导致主要污染物的更多排放。森林产品的出口对森林指标也会产生负面影响。此外,“两高一资”产品中隐含大量的虚拟水等无法定价的资源,加大出口会额外增加对我国的生态足迹,不利于绿色转型。(二)中国海外投资促进中国和受资国绿色转型的途径中国海外投资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及绿色转型有积极影响,但对中国的绿色转型没有直接影响,唯有进口导向型的海外投资才对中国本土的绿色转型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达59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6.3%,涨势迅猛。绝对量约为2010年引进外资的一半,与经济总量的规模及总体能源消费水平不协调,从平衡的角度讲,发展空间还很大。中国海外投资的行业集中在资源、能源、原材料和农产品领域,与中国国内经济形成很好的互补关系,2009年中国原油进口增量占世界增量的60%。增加这些产品的进口,有利于国内资源保持、水源涵养、土地保护等多方面环境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展开。国外的资源,特别是矿产,具有品位高、行业技术先进等优点,可以对中国贫矿多、技术差、效率低、排放大等问题进行修正。赞比亚铜带省的铜矿品位很高,含铜量平均在2%~13%,中国企业“走出去”面对的最低品位其含铜量也在2%之上,而国内的铜矿多为贫矿,品位都在2%以下。进口导向型的中国海外投资,不仅有利于实现所有前面提到的在华外资能够帮忙实现的绿色发展目标,还能够通过进口能源、矿产、木材、粮食等原材料,从资源、能源替代的角度增加森林覆盖面积和森林蓄积量,提高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此外,通过大型国企和央企系统“走出去”的中国海外投资企业,能够细致、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当地的环境标准和法律、法规体系,可以通过国企的通道直接促进国企在国内的发展和绿色转型,并将技术和理念带给相关行业,形成技术辐射,促进行业绿色转型。(三)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中国绿色转型的途径与前面提到的出口导向型外商投资和进口导向型海外直接投资中的国际贸易一样,独立存在的国际贸易促进中国绿色转型的效果更直接,作用面更广。国际贸易的合作伙伴国范围更大,进出口货物的种类也更多。通过原材料的进口对本国原料市场形成替代。2010年,我国原油进口2.39亿吨,同比增长率17.5%左右,对外依存度接近55%,石油安全形势进一步加剧。我国从中东和非洲进口的原油占到我国原油进口总量的60%左右。我国大豆市场上,进口的转基因大豆已经占有了1/3的市场份额。转基因大豆成本低、出油率高,进口虚拟水,减少耕地的负担,促进了产业转型。当然,对我国非转基因大豆行业形成了很大打击,但这正是一个产业转型过程中所经历的阵痛。我们的政策制定者应该充分考虑这种竞争力的冲击带来的影响。同时,还要注意国际贸易中虚拟资源和能源的进出口,由于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和出口产品以低附加值碳密集度高的产品为主,大量的二氧化碳内涵于产品随国际贸易转移到国外消费。根据廷德尔气候变化研究中心2007年的数据,中国国际贸易产品中的内涵二氧化碳排放净出口为每年11亿吨,这意味着,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的1/4都是用来出口的。与出口导向型在华外资不同的是,独立的出口对产业的带动效力很弱,对非化石能源的发展和其他绿色转型目标的实现的促进作用效果不大。与进口导向型海外投资不同的是,独立的进口可以不考虑对手国的投资政策和市场门槛等因素,直接选择高效、节能、环保的技术和设备进口,这些技术和设备进入国内市场,会直接或间接地降低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促进相关行业升级转型,通过技术效应、结构效应促进我国绿色转型。国际贸易中的进口部分,可以促进“十二五”规划中全部绿色转型目标的实现。(四)中国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促进中国和全球绿色转型的途径国际投资和贸易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中国的贸易依存度也越来越高,能源安全问题需要慎重考虑。中国越来越需要与其他国家合作,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2010年中国主要商品进口中,大豆进口量达5480万吨,增长28.8%;金额达251亿美元,增长33.5%。中国一次能源消费在2010年达到了32.5亿吨标煤,年均增长6.3%。煤进口量达到1.65亿吨,原油进口量达到2.39亿吨,成品油进口量达0.37亿吨,分别比上年增长30.9%、17.5%和减少0.1%。中国国际贸易量快速增长,但是中国对国际原料市场却没有定价权,始终处于价格接受者地位。以原油进口为例,2010年原油进口量达到2.39亿吨,比上年增长17.5%;进口额达到135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1.4%。增加的进口量,并没能使价格降下来,原油价格不降反升。2010年北非的紧张局势导致国际油价大涨,中国每天购买原油要比最近一次调价前多花费5000万~6000万美元。我国原油全年平均进口价为每桶61美元,相当于每天支付4亿美元进口原油。这种量大价高的贸易局面充分说明了中国绝对不是“新殖民主义”者。中国非但不是殖民主义者,反而在各种国际场合受到挑战。如,2009年1月,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决定某些配有特定二极管的太阳能电池板属于美国统一关税方案(HTS)的“电动机和发电机”(HTS8501.31),而不是“二极管、晶体管和类似的半导体设备”(HTS8541.40)。重新分类使这些电池板需支付2.5%的关税。根据HTS8541.40分类,关税为零。这项决定与美国在多哈回合谈判中呼吁环境、货物和服务的自由贸易的原则相抵触。2009年,美国从中国进口了1亿美元的电动机和发电机(HTS8501.31),占美国发动机和发电机进口总额8亿美元的12.5%,占中国发动机和发电机出口总额7亿美元的14.3%。又如,2009年6月23日,美国和欧盟向中国提出贸易争端请求,称中国的出口限制政策,保护了中国的企业,使欧美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世贸组织于2011年7月裁定中国限制九种工业原材料出口的做法违反了国际贸易规则,这些原材料包括铝土、焦炭、萤石、镁、锰、金属硅、碳化硅、黄磷和锌,其中几种被广泛用于钢铁、铝、汽车和化工等行业。这项裁决会使欧美在阻止中国限制出口稀土材料的相关争端中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我国已探明的稀土资源储量为5200万吨,占全世界稀土产量的90%以上,出口总量占全球的80%。同样拥有丰富稀土资源的美国、法国,早已主动封闭其稀土矿山,依赖进口中国稀土。从这两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只有掌握了国际规则才能在国际贸易领域有所作为。不仅是学习已有的国际规则,更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制定规则的过程中,成为规则制定的利益相关方。五通过投资和贸易政策调整促进中国绿色转型第一,树立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形象,以绿色转型的目标引领和规范投资与贸易活动,明确中国不仅仅局限于追随和被动接受全球绿色转型进程,更重要的是要引领和推动这一进程。绿色转型一直伴随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但是,在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期间,中国在全球绿色转型进程中的角色悄然发生变化:从追随和被动接受者转向引领和推动者。中国角色的转换,源于:(1)中国的城市化工业化速度与规模表明,世界没有模式可以复制,无从追随;(2)被动接受转型不能够满足中国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3)国际社会对中国绿色转型的预期发生变化;(4)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一分子,需要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速中国的转型进程;(5)中国的转型实践在许多方面已经领先于世界,客观上产生了引领效果。投资和贸易正是这种转型的推手和载体。如果说改革开放以后“请进来”的外资和技术更多地带有绿色转型的追随和被动接受的成分的话,那么进入21世纪中国“走出去”的投资和技术,必须具有引领和推动的属性。“十一五”期间,“请进来”“走出去”双管齐下,总体实现了绿色转型的阶段目标。中国“十二五”的绿色转型实践,要求“走出去”“请进来”必须有更多的、主动的引领和推动的成分。中国的绿色转型实践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中国已经处在绿色发展的前沿。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利用、众多传统制造业、生态保护等领域已经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中国“十二五”规划的绿色转型目标,客观上树立了世界绿色转型的一面旗帜。明确中国在绿色转型中的引领和推动地位,可以有效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形象的质疑,化解各种曲解(misperception)。但是,中国在国际绿色转型过程中的引领地位并不意味着中国将与发达国家承担一样的责任,“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同样适用于绿色转型。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的地位不可动摇。第二,转变观念,引导在华外资服务于我国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在华外资在行业及区域的流入分布不均,外资大量进入资源、环境敏感行业,并逐步向中、西部等欠发达或落后地区转移,污染治理的难度很大。在华外资企业采取的环境标准以中国标准为主,与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和国际通行的环境标准存在一定差距。现行的吸引外资政策已经不适应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和绿色转型的需要,特别是对污染密集型产业和高能源资源消耗型产业的外资引进优惠政策已经落后于时代。因此,有如下建议。(1)制定吸引外资的宏观政策指导方针,促进外资推动中国绿色转型。吸引外资推动中国绿色转型比单方面的促进增长的意义更为积极,对中国未来发展而言也更为关键。中国的绿色转型,客观上要求改变对外资的盲目追随和被动接受意识;而且需要根据转型目标,加以引导、规范和推动。中国的发展还需要大量的海外投资,通过政策引导海外投资更多地流向能够实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碳生产力的领域。(2)加强对华海外投资的监管,建立环境监测和报告制度。动态掌控FDI对转型的贡献和绩效,对环境污染和破坏生态平衡企业实行严厉的惩罚制度。修改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体系,建立生态政绩考核,特别是纳入外商引资的生态质量指标,尤其将环境资源的保护、监管的效果作为其重要的考核指标,使政府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职能从考核制度上统一起来,使其在外资项目审批、企业行为监督等方面克服短视行为。(3)引导在华外资流向,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市场准入标准。减少和取消在华外资在沿海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增加特定内陆城市的外资税收优惠政策;取消全行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增加新兴战略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取消低附加值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增加高附加值、高新技术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要求向中国转移较快的重工业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限制外资向一般制造业和污染型工业的转移;对于纺织、服装、家电等劳动密集型、污染密集型行业取消“超国民待遇”;不再鼓励外资流向产能过剩行业。在特定地区、行业、产业链节点设置更为严格的行政审核程序,有选择地接受对华投资。在能源、资源和污染密集行业设置最严格的行业技术和环保标准,加大罚款力度,情节严重的要采取取缔整顿措施,加强惩罚性政策促进环境保护。(4)结合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政策,促进FDI绿色技术引入。对技术转移和高端设备引进行业进行适当补贴,引导海外在华投资的方向和结构,充分利用海外先进的产品理念、技术手段,使之服务于我国绿色转型的总体目标和优先发展领域,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突出绿色技术的重要性,促进FDI绿色技术的进入。促成对产业链各重要环节的开放,避免单纯依靠技术创新而造成结构调整动力不足,应通过促进整条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整产业链条的绿色转型,达到促进整个社会绿色转型的目的。(5)强化外资企业环境责任,鼓励“国际公平”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环境标准、环境责任制度等和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外资企业,尤其是具有影响力的跨国公司,在企业环境责任承担上多拥有更为丰富的经验,若能在对中国的投资过程中,强制性引入与其母国相同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将不仅对中国企业起到强有力的示范作用,也会对中国企业环保意识觉醒,自觉建立企业环境责任的制度和机制等产生积极的影响。第三,积极主动,促进中国海外投资服务于我国和受资国绿色转型。中国海外投资技术和资金等硬件准备充分,但是语言习惯、意识观念、社会风俗、行业文化、交流方式等方面的软件准备极度不充分,影响中国海外投资的深入发展和扩张。国有企业的官僚习气、东方人谨言慎行的行为模式对中国的投资和贸易融入当地经济形成了很大的障碍。中国海外投资的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表现存在差异,私营企业的不良行为会影响中国投资和贸易企业的整体形象。国有企业非常注重环境保护,严格遵守当地法律,环境问题并不是当地中国投资和贸易的主要问题。个别私营企业在处理废料和垃圾时,随意在路边堆放填埋,环境影响不大但社会影响很坏。极个别私营企业还会通过贿赂当地官员、伪造会计凭证、雇用非法劳工等手段逃避法律责任,社会影响极坏。中国在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海外投资存在后来者劣势。中资企业较欧美企业晚进入国际投资市场,资源条件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另一方面,中资企业针对较低发展水平和相对较差的基础设施条件自主研发的技术体系和管理手段对发展中国家更有价值。因此,有如下建议。(1)充分认识“走出去”企业推动国内和国际绿色转型的双重功能。尽管中国海外投资不能直接影响中国国内的绿色转型,但对中国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实现绿色转型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进口导向型的海外投资,将通过资源、能源和高资源、能源附加的产品的进口,替代国内高能耗产业,间接提高能效和碳生产力。这种海外投资的环境效应,需要相应的引导政策。进口导向型的海外投资同时涉及投资政策和贸易政策的调整,并会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更应该引起高度重视。(2)加强对海外投资企业的政策引导。各部委制定和健全“走出去”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体系。鼓励企业走出去,开拓“两种资源、两种市场”,需要构建规则、建立标准。商务部、外交部、教育部、国资委、发改委等部门需要相互协调,制定企业“走出去”从筹备、咨询、培训、融资到信息跟踪等方面一系列的标准和指导规则。(3)加强对海外投资企业的监管。对“走出去”的企业需要事前监管,严格投资企业走出去的资格审查。对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海外投资,需要严格项目审批,对企业的地域和行业分布进行登记和跟踪记录,减少“同室操戈”式的恶性竞争。同时也要进行跟踪管理,限制投资项目和领域,控制竞争数量、投资行业。原则上需要鼓励民营中小企业的海外投资,但由于国内缺乏监管手段,需要与受资国加强政府间沟通,民营中小企业在当地注册运营前与中国使领馆核认相应资质。发展银行和商业银行在进行海外投资贷款时需要强化环境和社会条款。(4)指导“走出去”企业做好准备。对“走出去”国有企业进行培训,提供信息通道,提升海外中资企业的引领能力,在语言、法律法规、环境标准、风俗文化、宗教禁忌、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加强学习。对“走出去”的私营企业提供信息资讯平台,提高各方面信息的可获性。鼓励中国对外投资企业主动承担相应的环境和社会责任,促进当地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将中国的海外投资深入到产业链下游,深入到受资国的基层社会,改善投资企业形象,建立信用。(5)加强科学研究合作和教育、培训交流。在基础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各个学科领域加强对投资对象国家的研究,同时注重应用性科学的研究和推广,特别注重“南南合作”的适用性技术研究,加强科研团队和企业团队的交流和相互学习。注重援外教育和培训的质量而非数量。要提高援外教育水平,注重留学生的来源和素质甄选。培训交流中加强对当地技术、工程人员能力的培养。(6)加强交流与沟通,建立对话平台,主动宣传介绍,增信释疑。鼓励海外投资企业与非政府组织、商业咨询公司密切合作,对海外投资行为进行商业化设计。加强媒体宣传,通过各种信息传播途径将中国的信息传达给投资对象国。主动接触当地媒体,综合应用各种媒体平台,宣传中国文化、中国绿色转型实践,在国际社会发出中国的声音。(7)充分利用中国投资贸易在非洲的后发优势,在非洲拓展低碳适用技术的市场,加强南南合作。中国的低碳适用技术前景广阔,对推动中国和全球绿色转型意义和作用巨大。发达国家技术实施成本高、适用性差,中国的低碳技术更为适合发展中国家的自然本底和基础设施水平,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维修方便、对基础设施要求不高等优点。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存在共同利益,同属南方阵营,处于接近的发展阶段,存在南南合作基础。第四,调整结构,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融合发展问题研究
- 配对交易策略的研究及实证分析
- 2024年复印机租借补充协议范本版
- 2024年期游泳池租赁经营协议模板版
- 供应商VMI合作协议书
- 教师年度考核实施方案
- 工会走访慰问困难职工活动方案
- DB3410T 44-2024 徽州腊味刀板香加工技术规范
-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制度
- NBI-35965-生命科学试剂-MCE
- 消毒记录表(简单模板)
- 建立高效护理团队课件
- 东北抗联精神很实用-学习东北抗联精神共24张课件
- 老旧小区改造施工组织详细
- 生产现场8S检查表
- DBJ51 014-2021 四川省建筑地基基础检测技术规程
- 健康社会决定因素2015.8课件
- 饲料粉尘防爆安全检查表
- 二手车拍卖成交确认书范本简约版
- 幼儿园大班语言《有趣的汉字》课件
- 妇科常用药物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