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8.2《登高》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高》教学设计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文学赏析: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登高”就是登临高处,主要指登山、登楼、登台、登塔等。同学们能回忆起哪些关于“登高”的诗篇呢?(预设:同学们能回忆起《登岳阳楼》《登幽州台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经典篇目)
教师介绍:登高,是我国古代文化中一种别具特色的民族现象。“登高”有两种来源,一是来自古代宗教祭祀活动,也就是“望祭山川”,另一是“重九登高”的节日习俗,所以重阳节又被称为“登高节”。古人常有登高临远的情结,喜爱登高而赋。唐大历二年的重阳节,离开故乡35年的杜甫独自登上了夔州的山亭,创作了这首凝聚了他一生血泪的《登高》。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这首诗,一起走近那个深秋的杜翁。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及本诗写作背景;熟练地朗诵并背诵这首诗,注意诗歌的节奏和情感基调。
2.能够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意境之美,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哀思以及忧国忧民、心系苍生的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意境之美,体会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哀思以及作者忧国忧民、心系苍生的情怀。
四、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一)《登高》曾被胡应麟誉为“古今七律第一”,情感真挚,手法高超。首先,请同学们自由反复朗读诗歌。
要求:初读读准字音;再度读准节奏;三读读出情感。
教师配乐泛读并请同学们齐读。齐读后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来概括读完这首诗的感受。
明确:孤独/凄凉/悲伤……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起)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承)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转)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合)
(二)律诗的常见结构为“起承转合”,“转”往往是在颈联的基础上进行语意宕转,为尾联蓄势。那么,在本诗的“转”上,诗歌内容发生了什么变化?
明确:前两联写诗人登高所见之景,后两联写诗人登高所抒之情。
五、分析意象,体会情感
学生诵读“登高所见”,谈谈最喜欢的景物描写以及喜欢的理由。
(一)请同学们把首联和颔联中的意象都找出来。
明确: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
(二)同学们单独看这些罗列出来的意象能感受到“悲愁”吗?诗人是怎样描写这些这些意象来突出感情的?接下来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诗歌,选择最能够触动你的一个意象进行赏析。
1.急风、高天:秋风是凛冽的,吹在诗人身上,诗人不由得泛起寒意。本身本来没有主观色彩的“天”与“高”结合在一起,正如诗人现在的处境,在广阔的天地间,只有孤苦的自己,是那么的渺小,不禁“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哀伤之情油然而生。
2.清渚、白沙:这里的色彩词“清”“白”都属于冷色调,突出环境的清冷与凄清,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的内心便是这般清冷。
3.鸟飞回:杜甫曾在《旅夜书怀》中写道“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人此诗飘然一身像什么呢?不过像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登高》中写“鸟飞回”:鸟在天地间盘旋,形单影只,表现作者的独孤。
4.落木:
问题:为何诗人要用“落木”不用“落叶”?
明确:相比较“落叶”,“落木”更加沉重,木给人干枯之感,树叶早已没有生命,颜色是枯黄衰败的,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何况是无边无际的落叶从空中飘零,塑造出更加悲凉的氛围。
补充资料:
ppt屏显《说“木叶”》节选
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
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5.长江:
问题:请同学们回忆关于“流水”意象的诗词,尝试总结一下,流水意象一般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举例: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明确:从列举出的诗句来看,流水意象与时间飞速流逝有关,与诗人内心的愁绪有关,在《登高》中,“不尽长江滚滚来”,点明诗人此诗内心愁绪翻涌,如那波澜壮阔的滚滚江水一般。亘古如斯、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便给人时间无穷之感!在无穷、永恒的时间前,更显人之渺小!
(三)前四句重在写景,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天高风急,猿啸声声似乎蕴含着无限的悲哀,孤洲沙白,只有沙鸥不时地回旋。无边无际的落叶纷纷飘坠,奔腾不息的长江滚滚而来。这两联浑然一体,境界深远,营造出雄浑苍凉、深邃悠远的意境,渲染了诗人登高望远的无尽悲凉之情。
手法: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六、合作探究,体悟形象
学生诵读“登高所感”,指出后两联所呈现的诗人形象。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罗大经认为此诗有八悲,曲尽人生之悲怀。
一悲:万里,地之远也;二悲:秋,时之惨也;三悲:作客,羁旅也;四悲:常作客,久旅也;五悲:百年,迟暮也;六悲:多病,衰集也;七悲:台,高迥处也;八悲:独登台,无亲朋也。
(一)诗人为何而悲?
明确:离家万里,漂泊他乡,晚年多病,孤苦无依
(二)小组讨论:“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
艰难:国事艰难,人生潦倒。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
苦恨:恨国家动荡不安,恨自己人到暮年,不能为国家效力,恨自己壮志难酬!
明确:颈联二句写出“国事艰难,壮志未酬。人生潦倒,销愁无途”
(三)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杜甫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忠君爱国、关心民生疾苦是他思想的核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诗圣”杜甫无论穷达,都心怀天下,忧国忧民。
七、探究归纳,体味悲秋
本诗借悲秋之景抒发悲秋之情,请大家读一读,“悲秋”二字在诗中有几层含义?然后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三层——季节之秋人生之秋国事之秋
“志士悲秋”表面上看是一种文化现象,而实际上体现出中国文人的生命感发现象,从自然生命到个体生命,到国家命运。在古代中国,秋天不仅仅是万物凋落的季节,更被赋予了特殊文化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渣土购买及环保处理服务2025年度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荒料销售与风险管理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房地产租赁合同增加补充协议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餐饮公司环保设施投资合作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版本二手房买卖合同含房屋相邻权及公共设施使用协议2篇
- 二零二五版中小学教师派遣及教学资源整合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文化产业园区场地使用权买卖合同范例3篇
- 基于2025年度的环保服务合同2篇
- 二零二五版企业股权激励方案评估与优化合同3篇
- 个人出版作品稿酬合同(2024版)3篇
- 闸站监理实施细则
- 高三课题研究报告范文
- 2024年初三数学竞赛考试试题
- 窦性心动过速的危害
- 深基坑工程基坑土方开挖及支护降水施工方案
- 2024年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带解析答案
- 医药制造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研究以贵州百灵为例
- GB 31335-2024铁矿开采和选矿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 医院高风险意外事件应急措施和救护机制
- 桥本甲状腺炎-90天治疗方案
- 【复合附件版】个人借车免责协议书简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