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优秀奖_第1页
人教版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优秀奖_第2页
人教版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优秀奖_第3页
人教版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优秀奖_第4页
人教版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优秀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5课明清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一、内容范围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明至清中叶中国版图的奠定、封建专制的发展与社会变动”相关内容。二、教学主题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基与面临的挑战》之第15课《明清经济与文化》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设备条件根据学校的设备条件,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可选择在普通教室、历史专用教室、电子阅览室等不同场所,安排学习活动。五、教学理念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授课时要借鉴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通过史料提供,适度引导,帮助学生自主构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内容。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树立全球使史观,全球视野看待明清的经济与文化。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为核心的历史学科素养为目标。六、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基与面临的挑战》的最后一课,也是《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古代史的最后一课。本节课不仅仅在本单元中,还在本册中具有重要地位。因为它不仅仅是明清史的收官,也是中国古代史与中国近代史的分水岭。学生学习这节课后,不仅仅要对明清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有了整体认识,更会对中国古代与近代史的衔接有了基本认知。七、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历史教材中对于明清经济、文化、科技有了初步了解,但是对于明清经济、文化出现的原因还不能够用唯物史观去分析,对明清时期的中国与世界也不能进行一个对比与联系。学生对明清经济与思想新变化的认识不够具体深入。对“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清时期是否出现存在教条般的认识,对东学西传、西学东渐形成的东西文化交流认识不清,不能够在全球史观的视野下认识明清史的地位。八、教学目标1.运用时空定位,分析明清时期在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思想文化领域的新变化。通过史料实证,具体认识这些新变化的表现。通过唯物史观,解释这些新变化出现的原因。通过全球史观,理解明清时期的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潮流。2.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分为才艺展示小组,展示明清小说与戏曲、科技,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习兴趣。3.分析明清时期经济、思想、科技、文化的原因,发挥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课程中的主导作用。4.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三个标准的提示,引导学生用相关史料分析明朝中后期是否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独立思考的意识和对学术研究动态、学术争论的认识。九、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明清的经济与文化的新变化2.教学难点(1)明清经济文化出现新变化的原因分析(2)明清时期的中国与世界十、教学过程

导入

清代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中国历代人口增长示意图材料1《戒庵老人漫笔》八卷,明李诩撰。本书是明代笔记中较为重要的一种,记载了有关明代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内容以及相应的典章制度;保留了宋元人和明代人物言论行事及其诗文、书信;记述了明代的社会异闻。此书是他晚年的笔记,也间或对于学术上的问题进行了辨析,在一些问题的考订上颇有见地。教学设计意图:通过图1清代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路线图,让学生对明清农业生产领域出现的新变化有基本的时空认识。学生通过对教材中笔记小说《戒庵老人漫笔》里常熟地主谭晓事迹的记载,分析这一时期农业领域还有什么新现象出现。通过材料1,让学生了解《戒庵老人漫笔》的史料价值。通过图2中国历代人口增长示意图,让学生指出明清时期人口数量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出现与图1反应的历史信息的关系。1.导入学习任务一:通过文字、图片等史料认识明清农业领域的新变化。提高学生对笔记小说史料价值的认识和论从史出的学科素养。教师活动:呈现图1、材料1,图2,引导分析。学生活动:观察图1清代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教材中笔记小说《戒庵老人漫笔》对常熟地主谭晓事迹的记载,材料1以及图2中国历代人口增长示意图,思考分析。通过读图1,指出玉米,甘薯推广路线和种植分布。从推广路线来看,有东南海上,西南陆上两条主要线路。这两条线路与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的大背景有关。从种植分布来看,玉米、甘薯多分布在人口集中、丘陵山地、人地矛盾尖锐地区。再结合图2中国历代人口增长示意图,让学生分析图一与图二的内在联系。学生通过分析明清人口的急剧增长原因,不难发现耐旱、高产的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提高了粮食产量是其重要因素之一。通过阅读教材中笔记小说《戒庵老人漫笔》中对常熟地主谭晓事迹的记载,可以提取筛选出“雇佣贫苦乡民”、“水池养鱼”、“筑舍养猪”、“果木蔬菜”“捕捉鸟类昆虫”“视田之入复三四倍”等有效信息。通过这些有效信息,得出明清时期农业的多种经营、农民兼营副业等结论。通过阅读材1,提高学生对笔记小说这种史料价值的认识,拓宽学生史料搜索的途径。材料2

资本主义萌芽存在与否的三个标准:首先,资本主义萌芽是一种社会关系,而且非土地的雇佣关系,土地主与顾工的关系往往被认为是纯粹的自然经济,是封建主义。那么,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这种资本主义萌芽就应该是诞生于手工业,是手工工场主与雇工的关系------再有一点,被雇佣者是自由身,不依靠土地而生活,这种现象应该是长时间存在的,更不应该是短暂的行为。另外,这种关系的产生纯粹是市场行为,而不是政府主导,政府出资产生的雇佣关系。-----徐泓《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研究范式与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2018年01期教学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教材“历史纵横”中17世纪初苏州丝织业工场手工业劳动的状况,对明朝中后期在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现象做出概括。通过对材料2资本主义萌芽存在与否的三个标准的展示,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历史问题并对明朝中后期以后是否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这一问题给出历史解释。2.导入学习任务二:师生探究活动。通过探究活动的开展,学生自己概括出判断资本主义萌芽的三个标准,并结合教材历史纵横关于17世纪苏州丝织业工场手工业劳动的状况,学生分别阐明(肯定或否定)关于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观点,并要求学生阐述这一问题时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教师活动:引导分析学生活动:阅读思考分析学生通过概括材料2,得出资本主义萌芽存在与否的三个标准:手工工场主与雇工的关系,被雇佣者长期自由身份,脱离政府主导的市场行为。学生通过对教材“历史纵横”中17世纪初苏州丝织业工场手工业劳动的状况的阅读理解,独立思考,阐明(肯定或否定)关于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观点,并阐述自己的理由。在课堂上对赞成或者否定的学生做一简单统计。本次探究活动旨在调动学生参与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和阐明观点、阐述过程中的核心素养的落实,是历史课堂中的一次“百家争鸣”。1400-1800主要国际贸易图明清商业布局图材料3“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五杂俎》通过1400-1800主要国际贸易图,了解在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紧密联系,“美洲黄金白银——亚洲香料、茶叶、瓷器等——欧洲市场”的世界贸易日趋频繁,明清时期黄金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长途贸易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商帮的形成。通过对材料3

“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的阅读,指出“新安”、“山右”分别指的是明清两大著名商帮:徽商和晋商。通过对顾炎武《肇域志》对徽州地区经商习俗和商业精神的记载,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让学生通过史料阅读得出徽商的哪些品质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依然值得今人借鉴。通过图4明清商业布局图,指出明清工商业市镇分布的特点:多分布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是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通过上述,阶段总结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领域的新变化:农业:高产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江南地区多种经营日益兴盛;很多农民出现了兼业的现象。手工业:手工业领域出现了手工工场,工场主自由雇佣劳动力。商业:商业繁荣,白银大量涌入市场,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商帮的出现,工商业市镇的兴起与繁荣。《耕织图》《瓦特改良蒸汽机》

通过图5,图6的对比,知道18世纪中后期始英国政治上民主政治得以确立并不断完善,经济上工业革命如火如荼,“世界工厂”地位形成,而中国此时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传统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认识到这时期虽然在农业、手工业、商业领域出现了很多新变化,但是“落日余晖”,埋下了近代落后的伏笔。教学设计意图:通过课前资料查询和利用教师提供的史料阅读,了解王阳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具体时代背景和核心思想主张。引导学生用唯物史观分析明清思想家提出的思想主张和这一时期社会背景的关系。导入学习任务三:明清思想领域的变化学生活动:集中阅读教师提供的经典史料(材料4——材料7)和学生自己在课前查询的王阳明等相关历史人物的生平和时代背景的学习资料,概括史料主旨,思考分析问题。教师活动:提供、展示史料,引导分析,深化升华。材料4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天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

-----王阳明《传习录》材料5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予之是非人也,又安能已!

———李贽《藏书》材料6.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经营者,为天下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材料7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宗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

顾炎武《日知录》通过材料4史料阅读,概括王阳明思想的主要观点“致良知”。教师通过对王阳明的生平特别是宦海生涯做一简单补充,引导学生分析“致良知”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明朝中后期阶级矛盾开始日趋尖锐,封建统治陷入危机。为了应对统治危机,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发展了南宋陆九渊提出的心学主张,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材料5史料阅读,概括李贽“反对以孔子是非为是非”的道德判断标准,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理学产生了较大冲击。指导学生经济发展相关史实,分析李贽“离经叛道”思想出现的社会根源是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让学生学会用唯物史观独立分析历史特定阶段里出现的很多历史现象,灵活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基本唯物史观的观点来理解和思考历史问题。通过材料6,材料7的史料阅读,指导学生概括黄宗羲、顾炎武的主要观点。结合明末清初的具体背景,分析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思想出现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顾炎武反对空谈义理主张经世致用思想、王夫之对宋明以来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的批判的具体时代背景。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是在对明朝灭亡的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教学设计意图:在生活常识和原有历史、文学基础上,学生完全可以自主构建出“明清小说与戏曲、科技”的主要知识内容。课前提前划分3个学习小组,让学生分工合作,结合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课前阅读,说出明清在文学、艺术、科技的主要成就。这样不仅可以发挥学习的行为主体也就是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也提高了上课效率,增强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导入学习任务四:明清小说与戏曲、科技学生活动:小组活动交流展示

合作学习教师活动:引导总结、深化认知学习小组甲:明清小说学习小组乙:明清戏曲学习小组丙:明清科技通过小组活动,学生把已经有所了解的明清小说、戏曲、科技予以展示。通过才艺展示。由于这部分知识初中有大篇幅的学习,语文,音乐等其他课程中也有体现,所以这一板块知识采取了学生的“才艺展示”这一活动形式。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及时点评,并且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引导学生分析明清小说、戏曲出现的经济和社会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通过教师引导,得出明清科技处于中国古代科技史的总结阶段,引导学生学会纵向归纳总结历史知识。通过对图7“利玛窦与徐光启”的展示,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信息,得出相关历史信息。教师通过“传教士把中国的“四书”、“五经”翻译成拉丁文,很多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从儒家经书中汲取营养”的补充,引导学生认识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东学西传”,树立全球史观。利玛窦与徐光启本课小结: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这一时期在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上出现了很多新的现象,思想文化领域也出现了很多新变化,小说、戏曲繁荣,科技进入总结阶段。与此同时,西方在这一时期代议制开始确立并完善,工业革命开始兴起,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世界历史的天平开始向西欧倾斜,明清成为了中华帝国时代的“落日余晖”。教学评价水平划分:水平1:能够认识道明清经济、文化的新变化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能够恰当的运用时间、空间表达方式进行明清经济与文化出现的新现象的叙述。在得出这些结论时,能够依据史料得出结论。在明清手工业出现的雇佣关系等环节时,能够区别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能够认识明清的小说、戏曲、科技等领域的成就。水平2:能够认识道明清经济、文化的新变化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利用图片、文字史料,恰当的运用时间、空间表达方式进行明清经济与文化出现的新现象的叙述。在得出这些结论时,能够依据史料得出结论。比如明清农业的多元经营,能够通过笔记小说中的记载,归纳材料,得出结论。在明清手工业出现的雇佣关系等环节时,能够区别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能够对明清时期是否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给出自己的观点。能够认识明清的小说、戏曲、科技等领域的成就,并分析这些成就出现的原因。水平3:能够认识道明清经济、文化的新变化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能够将唯物主义史观运用到本节课中,并在此史观下分析明清经济、文化出现新变化的原因。能够把握明清经济、文化、思想、科技的内在联系,认识到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在利用史料时,能够对相关史料进行辨析。能够利用图片、文字史料,恰当的运用时间、空间表达方式进行明清经济与文化出现的新现象的叙述。在明清手工业出现的雇佣关系等环节时,能够区别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史料互证。能够对明清时期是否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给出自己的观点。能够认识明清的小说、戏曲、科技等领域的成就,并分析这些成就出现的原因。能够在全球视野下认识明清的历史。能够认识到西学东渐与东学西传过程中的文化交流。水平4:能够认识道明清经济、文化的新变化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能够将唯物主义史观运用到本节课中,并在此史观下分析明清经济、文化出现新变化的原因。能够把握明清经济、文化、思想、科技的内在联系,认识到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在利用史料时,能够对相关史料进行辨析。能够利用图片、文字史料,恰当的运用时间、空间表达方式进行明清经济与文化出现的新现象的叙述。在明清手工业出现的雇佣关系等环节时,能够区别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史料互证。能够对明清时期是否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给出自己的观点。能够对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准给出自己的认识。能够根据史料概括明清思想家的主要思想观点,明清思想在演变过程中的几个阶段以及思想的变化与这一时期的具体时代背景的关联。能够认识明清的小说、戏曲、科技等领域的成就,并分析这些成就出现的原因。能够在全球视野下认识明清的历史。能够认识到西学东渐与东学西传过程中的文化交流。十一、板书设计

第15课明清经济与文化导入:中国历代人口增长图一、明清经济的新变化1.农业:高产作物、多种经营2.手工业:学术争鸣“资本主义萌芽”3.商业:商品经济繁荣、白银、长途贩运、商帮、工商业市镇4.落日余晖:东方

VS

西方二、明清的思想新变化1.阳明心学:致良知2.李贽:离经叛道3.明末清初进步思想: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明清的文化与科技1.西学东渐2.东学西传十二、教学反思商榷1:试教教材教材89页本课课题《明清经济与文化》疑误原因:严谨的讲,史学上的清朝是从1644年清军入关到1912年宣统退位。教材明显的不是讲述整个清朝的经济与文化,明显没有包括晚晴。既然如此,本课标题与内容不是完全一致。在新课标第四“课程内容”部分(第13页)子目是这么写的:“明至清中叶中国版图的奠定、封建专制的发展与社会的变动”,其中用的说法是“清中叶”,而不是“清”。另外朱紹候、张海鹏、齐涛主编的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中国古代史》下册中,(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十五章“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1644-1840)”,是加了备注时间的。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元明清卷》(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1年7月第1次印刷)第三编清(1644-1840)也采用了时间备注法。由此可见,通用高等教育教材在处理清朝历史与古代史分期这方面是一致的。建议修改:方案1:在“明清经济与文化”这节课的标题上的“清”字的右上角做注释标号①,在本页下面编写:①清(1644-1810)方案2:建议把这节课的课题由“明清经济与文化”修改为“明朝至清朝中期的经济与文化”。商榷2:本课前言文字、图画(试教教材第89页)的整体段落逻辑结构。疑误原因:本课前言共有7句话。其中前6句话借用的是明人笔记小说《戒庵老人漫笔》的史料,说明江南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最后1句话是对清朝康熙年间的绘画《御制耕织图·耙耨》的注释。《御制耕织图》是康熙年间在南宋同名图画基础上改绘而成,康熙皇帝御笔亲题一首诗:“雨笠冒宿雾,风簔拥春寒。破块得甘霔,啮塍浸微澜。泥深四蹄重,日暮两股酸。谓彼牛后人,着鞭无作难。

”通过这首诗不难看出,这是一首感怀诗,突出表现了小农生产劳作的艰辛这一主题。所以试教教材的前6句话的主题是明朝中后期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农产品商品化日益发展。试教教材第7句的主题是对《御制耕织图·耙耨》的解说,而解说的不到位,图中附带的康熙皇帝御笔诗学生只能看到字,但是看不清楚,(不是印刷质量质量问题,)这就需要对这首诗再在前言中的绘画左边中用通用印刷文字进行重新解释。这是第一处问题。前言的第二处问题是前6句和后1句风牛马不相及,不应该出现在一个自然段里。建议修改:修改1:只保留《御制耕织图·耙耨》的绘画和对绘画的解释前言第7句。把《戒庵老人漫笔》的描述(前言1-6句)放在第一个子目“经济的发展与局限”里。可作为史料阅读。修改2:《御制耕织图·耙耨》的解说在前言原有第7句的基础上再加以解说,把康熙御笔亲题的诗些说一下。毕竟历史绘画不仅仅有画。商榷3:第一个子目“经济的发展与局限”的整体结构编排疑误原因:新课程标准在第13页“明至清中叶中国版图的奠定、封建专制的发展与社会变动”中,是这样展开描述的:“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其中和本节课有关的是“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社会经济的概念和经济的概念不是完全一致的,社会经济还包括了人口、衣食结构、农业重心、赋税等其他因素。虽然在选择性必修模块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货币与税收中会涉及赋税,但是仔细考虑到“纲要”的“纲”和“要”上,还是遗漏了新课标中《中外历史纲要》中“明清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中的“社会经济”的“社会”两字。如果这里改动,试教教材第86页前一课内容要做必要删减。建议修改:修改1:内容修改前修改后整个子目的结构经济发展三方面(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变化增加人口的急剧增长、棉布成为主要衣料、“湖广熟、天下足”赋税征银等4个纲要商榷4:第一个子目“经济的发展与局限”的第一段正文“玉米、甘薯”的植物学名用法。疑误原因:参考文献1:《玉米、番薯在中国传播中的一些问题》中提到玉米通称玉蜀黍,也叫玉高粱、御麦和番麦。明代嘉万时期的田艺蘅在《留青日札》中说:“御麦出于西番,旧名番麦,以其曾经进御,故名御麦。”徐光启《农政全书》则称:“别有一种玉米,或称玉麦,或称玉蜀秫。”到了清代,由于传播更加广泛,所以各个地区的叫法也就更多了。根据我的不完全的统计,约有70余种。文中又提到:先说番薯这个称呼本身,它最早见于明福建巡抚金学曾的《海外新传七则》:“薯传外番,因名番薯。”参考文献2:朱紹候、张海鹏、齐涛主编的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中国古代史》下册中,(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210页,采用了“番薯”、“玉蜀黍”的说法。参考文献3: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元明清卷》(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1年7月第1次印刷),第148页,采用了“玉米”、“番薯”的概念。建议修改:修改1:内容修改前修改后植物的学名玉米、甘薯玉米、番薯商榷5:试教教材第90页历史纵横疑误原因:对资本主义萌芽采取了模棱两可的说法。在历史纵横的最后一句:“一些学者认为,这种生产方式近似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早期形态,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这样就对“资本主义萌芽”的问题学术化了,允许百家争鸣,这一点无疑是好的,在学术上是进步的。一般而言,满足“资本主义萌芽”有三个标准:首先,资本主义萌芽是一种社会关系,而且非土地的雇佣关系,土地主与顾工的关系往往被认为是纯粹的自然经济,是封建主义。那么,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这种资本主义萌芽就应该是诞生于手工业,是手工工场主与顾工的关系。再次,被雇佣者是自由身,不依靠土地而生活,这种现象应该是长时间存在的,更不应该是短暂的行为。第三,这种关系的产生纯粹是市场行为,而不是政府主导,政府出资产生的雇佣关系。基于此三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是,“资本主义萌芽的问题”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还是政治敏感问题,在学术上可以争论,在中学教科书上则是要做到政治正确的,这个问题是不能争论的。详见笔者对著名学者徐泓教授在《中国经济史研究》2018年01期的论文《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研究范式与明清社会经济史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