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针灸操作技术-常用针法_第1页
第三章针灸操作技术-常用针法_第2页
第三章针灸操作技术-常用针法_第3页
第三章针灸操作技术-常用针法_第4页
第三章针灸操作技术-常用针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章针灸操作技术——常用针法(包括毫针刺法及其他针法操作)字体:大中小打印:省纸版>>清晰版>>自定义>>一、毫针刺法【准备工作】【操作方法及步骤】(一)选择针具针具的选择和介绍:临床常用的针具,一般粗细为28~30号,长短(二)选穴定位按照规范要求,取穴正确,定位准确。(三)选择体位患者感觉舒适、安稳,并能适应持久留针;医者能在此体位的基础。1.仰卧位:适用于取前身部(头面、颈部、胸腹、四肢前面)的腧2.俯卧位:适用于取后身部(侧头、胸肋、侧腰、臀部、四肢侧面)4.仰靠坐位:适用于取头面、颈、胸、四肢的部分腧穴。5.俯伏坐位:适用于取头、面颊、耳、颈侧、上肢的部分腧穴。项、肩、背、上肢的部分腧穴。(四)常规消毒2.施术部位以镊子夹住75%乙醇消毒棉球在所选腧穴部位处由中心(五)进针状如持毛笔,故右手称为"刺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刺手的作用,是掌握针具,施行手法操作;进针时,运指力于针尖,时的手法操作等。感。用右手拇、食指持针柄,中指端靠近穴位,指腹抵住针尖和针身下端,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时,中指随之屈曲,针尖迅速刺入腧穴。(1)夹持针柄进针法:以右手拇、食指指腹挟持针柄下段,中指指腹紧紧贴在针身旁,依靠拇、食指指关节的屈伸运动将针刺入腧穴。(2)挟持针身进针法:以右手拇、食指指腹挟持针身下端,针尖露出少许,进针时针尖对准腧穴快速刺入,不捻转。其后拇、食指沿针(1)指切进针法: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的爪甲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将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刺入穴位。适用于短针的进针。尖固定在穴位皮肤表面,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双手配合,左手下压,右手捻转,将针刺入穴位。针的进针。(3)舒张进针法:左手拇、食二指或食、中二指将穴位部位皮肤向两、中二指中间刺入。此方法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穴位进针。持针,从捏起的部位上端进针。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穴位进针。在穴位皮肤上,将毫针放入针管内,左手拿针管,右手食指对准露在针管上端的针柄尾端快速叩击,把针尖刺入穴位,之后推出针管。此法适用于儿童和对针刺恐惧的人。(六)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形成的夹角。它主要是根据腧穴所在部1.直刺:将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2.斜刺:将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左右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浅薄(七)行针手法谓之提。如此反复地做上下纵向运动就构成了提插法。运用提插法时,提插幅度要均匀一致,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快慢一致每分钟60~90次;用力均匀,勿时轻时重;保持针身垂直。通常认为,提插幅度大、频率快、用力重、操作时间长,其刺激量就大;反之,其刺激量就小。对于刺激量的大小,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腧穴部位、针刺目的等灵活掌握。(2)捻转法: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向前向后捻转动作,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回旋转的行针手法。就是捻转法。左右;频转,以免针身被肌纤维等缠绕引起疼痛,导致滞针。通常认为,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重、操作时间长,其刺激量就大;反之,其刺(1)循法:是指医者用手指顺着径脉的循行径路,在腧穴上下轻柔若气不至,用指与所属部分经络之路,上下左右循之,使气血往来,(2)弹柄法:弹法指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3)刮柄法:刮法指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经气未至,以拇指或食(4)摇柄法:摇法指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故也称飞法。插、捻转手法,使针身轻微震颤的方法。本法可促使针下得气,增强泛指能疏泄邪气,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针刺方法。(1)单式补泻手法:向,或捻转的角度、频率、力度、时快,拇指向前左转时用力轻、速度慢者为泻法。或者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频率慢、用力轻、时间短者为补法;反之,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重、时间长者为泻法。②提插补泻:以提插时用力的方向、力度、频率分补泻的手法。操作时间,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以上提用力为主的是泻法。③疾徐补泻:以掌握进针、出针以及行针的快慢分补泻的手法。④迎随补泻:以针刺方向与经脉循行方向是否一致分补泻的手法。进针时针尖顺着经脉循行方向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方向⑤呼吸补泻:将针刺手法与患者呼吸相结合分补泻的手法。患者呼气时进针、转针,吸气时退针、出针为补法;患者吸气时进针、转针,呼气时退针、出针为泻法。⑥开阖补泻:以出针时是否按压针孔分补泻的手法。出针后迅速按压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按压为泻法。⑦平补平泻:进针得气后行均匀的提插、捻转。适用于虚实不明显(2)复式补泻手法:三部),先浅后深,每层依次各作紧按慢提(或者用捻转补法)九数,,使针下产生热感,最后将针按至深层留针,出针后按压针孔。在操作过程中可配合呼吸补法。此方法用于治疗冷痹、虚寒性疾病等。②透天凉:将腧穴的可刺深度分成浅、中、深三层(即天、人、地三部),先直插深层,得气后按深、中、浅的顺序,每层各紧提慢按(或捻转泻法)六数,称为一度。如此反复操作数度,使针下产生凉感,最泻法。多用于治疗热痹、急性痈肿等实热性疾病。本法先补后泻,适用于先寒后热证。④阴中隐阳法视穴位的可刺深度分为浅、深二层,先刺入深层,得气后行泻法,紧提慢按六数;再退至浅层,得气后行补法,紧按慢提九数。本法先泻后补,适用于先热后寒证。阳中隐阴与阴中隐阳二法宜在得气的基础上施术,亦可结合捻转补除寒热病之外,还可治虚实夹杂之证。分浅、中、深三层重复进行。本法⑦进气法与留气法再将针卧倒,针尖向上(向心),留针5~7吸,使针感上行。本法适用于治疗腰背肘膝走注疼痛等病证。再将针直插至深层(一寸),紧提慢按六数;最后将针退至原处,反复施术。本法适用于治疗癥瘕纳。本法要求浅、深、上、下反复提插搜寻,一提再提,一按再按,故名"抽添"。其操作是:进针后先提插或适用于治疗瘫痪、疮癞等顽证四法使针感通关过节、趋达病所得作用,是通过接气的催气手法,适用于经络气血阻滞,经气不能通关过节者。住有针感处,手持针柄左右慢慢摆动,促使针感传导扩散。②白虎摇头法:直刺捻转进针至深层,得气后将针快速左右摇动,欲使经气下行,可用押手按压在腧穴的上方(关闭上方),使经气沿经青龙摆尾、白虎摇头二法均有摇摆作用,但青龙摆尾法在浅层摆动,③苍龟探穴法:将针刺入穴位后先退至浅层,按浅、中、深的顺序,逐层前后左右多向透刺,从不同方向探刺寻找最佳针感,增强刺激量。苍龟探穴法④赤凤迎源法:先将针直刺入深层;得气后上提至浅层,插针侯气;,促使针感扩散(八)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1.晕针表现、处理以及预防:出冷汗,心慌,四肢发冷,脉沉细弱;严重者会出现神志昏迷,四肢厥冷,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血压下降,脉微细欲绝。原因是体质虚位不当,或者医生手法过重,而至针刺过程中发生此现象。多见于初头部放低,松开衣带,注意保暖。轻者休息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者的神态变化,询问其感觉,一旦有不适等晕针先兆,及时处理。*表现:医生行针或留针后,医生感到针下滞涩,捻转不动,提插、出针均感困难,原因是患者精神紧张,毫针刺入后局部肌肉强烈收缩;或者留针时间过长,患者体位移动,或因病痛造成肌肉痉挛所致。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使局部肌肉放松后即可出针。因单向捻转而致者,向反方向将针捻回。进针时应避开肌腱,行针时手法轻巧,不能大幅度捻转,或单向捻转。硬的组织,或因患者在留针的时候移动体位,或者因为针柄受到外力切记不可强行拔针,以免断针。*预防方法:医者手法要熟练,指力要轻巧。患者的体位要舒适,留针期间不得改变体位注意保护针柄和针刺部位不受外力碰撞。断针的针身残端与皮肤相平或低于皮肤,可以用左手拇、食指在针旁针和弯针应及时处理,不可强行硬拔。力捣针,不可随便移动体位。出针时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针刺注意事项】弱不宜用强刺激手法。4.常有自发性出血或者损伤后出血不止者不宜针刺。5.皮肤有感染、溃疡、斑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7.针刺眼区和风府、哑门等脊柱部位的腧穴时,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不宜大幅度地提插捻转和长时间地留针。法【准备工作】【操作方法及步骤】3.针刺(1)点刺法:是点刺腧穴放出少量血液或挤出少量液体的方法。手拇、食、中三指夹紧所施部位,右手持针,用拇、食两指捏住针柄,mm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出血少许,然后用消面部的攒竹、上星、太阳、印堂等穴。(2)散刺法:又叫豹纹刺,是在病变局部及其周围惊醒连续点刺以的作用。此法多用于局部瘀血、血肿或水肿、顽癣等。(3)刺络法:是刺入浅表血络或静脉放出适量血液的方法。操作时,先用松紧带或橡皮管结扎在针刺部位上端(近心端),然后急性吐泻、中暑、发热等。(4)挑刺法:适用三棱针挑断穴位皮下纤维组织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操作时,用左手按压施术部位两侧,使皮肤固定,右手持针迅速刺入皮肤l~2mm随即将针身倾斜挑破皮肤,使之出少量血或少量黏液。此法常常用【注意事项】1.对患者要做好必要的解释工作,以消除思想顾虑。防止感染。,防止刺入过深、创伤过大而损害其他组织。一般出血不宜太多,不能伤及动脉。4.体质虚弱者、孕妇、产后及有出血倾向者均不宜使用本法。5.三棱针刺激较强,治疗过程中须注意患者体位要舒适,谨防晕针。【准备工作】酒棉球及已消毒的干棉球。【操作方法及步骤】3.用右手拇指、中指、无名指握住针柄,食指伸直按住针柄中段。针头对准皮肤叩击,运用腕部的弹力使针尖叩刺皮肤后立即弹起,如此反复叩击,以皮肤出现潮红为度。【临床应用】【注意事项】4.以皮肤出现潮红为度。局部有溃疡或损伤者不宜使用本法。3.埋置麦粒型皮内针时,用镊子夹住针柄,对准腧穴沿皮下横向刺四、皮内针法入,针身可刺入0.5~0.8cm,针柄留于皮外,然后用胶布固定。改选穴位重来。【临床应用】小儿遗尿、痛经、产后宫缩疼痛等。法人做较长时间的持续运针,节省人力,且能比较客观地控制刺激量。【准备工作】【操作方法及步骤】多取同侧肢体的1~3对穴位为宜。4.针刺得气后将输出电位器调至"0"位,将导线分别接在针柄上。5.打开电源开关,选好波型,慢慢调高至所需输出电流量。如感觉弱将输出电位器退回"0"位,然后关闭电源开关,取下导线,将针取出。【注意事项】2.调节电流时不可突然增强,以防弯针或折针。4.心脏病患者应避免电流回路通过心脏,尤其是安装了心脏起搏器者,应禁止使用电针。在接近延髓、脊髓部位使用电针时,电流输出6.年老、体弱、醉酒、饥饿、过饱、过劳等,不宜使用电针。【准备工作】【操作方法及步骤】1.选择针具,一般为0.5~1寸长的毫针。4.毫针法:一般刺入皮肤2~3分,使针站立不摇晃为准。5.电针法:可参照电针的操作。6.埋针法:可参照皮内针的操作。7.压丸法:将王不留行籽放到小方块胶布上,然后对准所选耳穴。用8.3~7天更换一次,双耳交替。【注意事项】2.对扭伤和有运动障碍的患者,进针后宜适当活动患部。3.有习惯性流产的孕妇应禁针。高血压者不宜行强刺激法。5.耳针治疗应防止发生晕针。七、穴位注射法【准备工作】【操作方法及步骤】般选取肌肉比较丰满的部位进行穴位注射。2.常规消毒穴注射0.1ml,面部每穴注射0.3~0.5ml,四肢部每穴注射1~2ml,胸背部每穴注射0.5~1ml,腰臀部每穴注射2~5ml;5%~10%葡萄糖每次可注射10~20ml,而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如乙醇)和特异性药物 (如抗生素、激素、阿托品等)一般用量较小,即所谓小剂量穴位注射,每次用量多为常规的1/10~1/3。中药注射液的穴位注射常规剂量为1~4ml。在穴位局部消毒后,右手持注射器对准穴位或阳性反应点,快速刺入血,便可将药液注入。【注意事项】1.如注射后局部可能有酸胀感,4~8小时内局部有轻度不适,有时作用、过敏反应、药青霉素、链霉素、普鲁卡因等,必须先做皮试,阳性反应者不可应用。副作用较强的药物,使用当谨慎。果。此外,应注意避开神经干,以免损伤神经。免引起流产。年老、体弱者选穴宜少,药液剂量应酌减。八、头针又称头皮针,是在头部特定的穴线进行针刺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在头皮的投影,选取相应的头穴线。(一)标准头穴线的定位和主治标准头穴线均位于头皮部位,按颅骨的解剖名称分额区、顶区、颞旁线、枕下旁线。。冠心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失眠及鼻病等。急慢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肝胆疾病等。0.75寸起向下引一直线,长【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阳痿、遗精、子宫脱垂、尿频、尿急等。5.顶中线【部位】在头顶部,从督脉百会穴至前顶穴之间的连线。小儿夜尿、高血压、头顶痛等。6.顶颞前斜线【部位】在头顶部、头侧部,从头部经外奇穴前神聪至颞部胆经悬7.顶颞后斜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