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必须关注的几个问题_第1页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必须关注的几个问题_第2页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必须关注的几个问题_第3页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必须关注的几个问题_第4页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必须关注的几个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必须关注的几个问题

衡量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的理解是:从教学的目的来看,关键是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因为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应让学生“动”起来,要使他们感到身心愉悦。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教学的内容来看,应符合考纲的要求,并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因为考纲对课堂教学具有引领作用。从教学的效果来看,在完成本课教学内容的同时,应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因为教会学生学习与思考是教学的最直接目的。作为高中历史教师,要上好一节课,必须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设,在课中灵活地处理新的生成,在课后及时地启发并拓展学生的思维。现以“蒸汽的力量”一课为例,谈谈本人的几点拙见。一、理解和认识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内容,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确保课堂教学的科学性的基本要求。只有充分认识教材的地位,并合理整合教材,才能制定出有效的教学策略,这是确保课堂教学优效的重要前提。第一,“蒸汽的力量”是历史教材(必修二)中特别重要的一课,该课所涉及的内容属于经济史的范畴。经济史内容枯燥,专业术语较多,相对来说比较难学,需要运用大量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分析、理解具体的内容,同时经济史的发展又是政治史和思想文化科技史发展的基础,而运用一定的哲学原理去分析经济的发展与政治、思想文化各方面的关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高中时期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原有的学科知识基础往往更有利于他们的形象思维和直观思维的发展。鉴于学生的自身发展和学科基础,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分解,让教学内容更加直观,降低逻辑思维的难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对“大工业”、“世界工厂”、“世界市场”等概念的理解以及本课中展示的珍妮机、蒸汽机等图片和工业革命成果表的运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直观思维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重新整合教学内容,选择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教学方法,在教材的整合和教学的手段上多下工夫。第二,本课的内容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无论从蒸汽动力发展的角度,还是立足于蒸汽动力的作用,“蒸汽的力量”都是生产力发展的具体表现。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一些相应的变化,具体包括生产关系的变化、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国际地位的变化以及东西方关系的变化等。可以说蒸汽动力的出现与发展,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加强了世界联系,同时促进了世界格局的调整乃至全球化趋势的加强等。本课内容面广量大,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对比能力。因此,工业革命、殖民掠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以及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的基本确立等事件及其之间的关系就成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需要引用原始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和严谨的思维习惯。第三,“蒸汽的力量”实质上也是科技发展的重要体现。从机器的发明创造过程以及大机器“工厂”的出现与发展的角度来说,该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探索精神,是鼓励学生认真学习、投身实践的重要素材。从“蒸汽的力量”的角度,利用教材中引用的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英国资本总额示意图”,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伟大真理。同时,工业革命的推广、延伸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等内容,是学生认识和理解“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是一体的”、“世界的全球化趋势是不可避免的”等问题的重要素材。而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是我党的工作重心,把学习内容与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联系起来,从工业革命的发展过程中寻找经验,得到启示,也是学习历史的主要目的之一。所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是本课的三维目标之一,同时通过读史服务现实,也是历史学习的根本宗旨。教师应从多角度、多维度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二、依据《考纲》细化考点,明确能级要求《考纲》和《课程标准》是指导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也是高考命题的基本依据,同时又体现了新课改的具体要求,对《考纲》和《课程标准》的学习与研究,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考纲》和《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了解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针对《考纲》的要求,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部分属于“了解”层面的内容,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则属于“理解”层面的内容。“了解”层面的能级要求较低,学生学习的目标比较明确,内容也较容易掌握,但要让“史实”说话,实现“理解”层面的能级要求,就必须准确掌握工业革命的具体表现,通过具体“史实”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为此,教师在课前准备过程中必须将《考纲》的要求进行分解,并预设具体问题的解决路径。本课的学习可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始的原因、工业革命涉及的主要领域、蒸汽动力的发明与使用、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等内容;第二部分包括工业革命对原料和市场的要求、实现此要求的主要途径、工业革命后英国的国际地位的变化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等内容。对于第一部分内容,可以选择以下四个知识点进行教学,即工业革命开始的原因、主要部门、蒸汽机与大机器生产、英国的变化。第一,关于“原因”的学习,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步骤完成:(1)利用教材信息和已有知识进行总结概括。在此环节中学生很容易依据教材内容找出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的经济根源和社会条件,了解海外殖民扩张、圈地运动、手工工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等对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始的影响,但对于这几个因素的作用的理解缺乏深刻性。(2)教师展示预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有利的地理位置、殖民贸易和殖民掠夺储备了足够的资金、农奴制瓦解较早以及圈地运动准备了大量的劳动力、对殖民地的开发和发达的工场手工业、率先完成资产阶级革命、世界贸易的增长、技术的革命与革新、自由放任的政策等对工业革命在英国的首先开始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3)必须从英国社会和经济条件的变化、内部和外部政治权利的变化等角度进行探究,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二,关于主要部门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教材中的“工业革命成果一览表”,了解和认识工业革命发展的先后部门和具体流程。第三,关于蒸汽机与大机器生产可以采用问题探究的方式,对蒸汽机使用前后英国工厂的数量和分布变化、工业发展的效率等问题,通过具体的例证加以说明。第四,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体现在各个方面。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人口结构和职业结构,促进了许多新兴城市的产生,加快了英国城市化的进程,使大部分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摆脱出来,转入工业生产。同时,相当多的劳动力又因机器的使用而从直接的生产中被排挤出来,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准备了条件。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产生并成为社会的两大对立阶级,说明工业革命促使社会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19世纪英国的三次议会改革,不仅一次比一次扩大了选民的人数,也相对合理分配了议席,使之最终接近于均等代表原则,促进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运用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发展经济,通过市场调节资源,使自由贸易成为英国的基本国策。第二部分内容,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首先应明确世界市场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前提,而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又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最重要的推动力和物质基础,就是工业革命及其成果。工业革命加强了国际交流,各行业间和各国间生产的互补性使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到19世纪中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在这个“市场”中,由于英国是“世界工厂”,因而需要大量的原料和更大的市场。同时英国又是必然的世界贸易中心,来自美洲、亚洲和非洲等地的原料在英国工厂里被加工成商品后,再销往世界各地。在此状态下,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殖民掠夺与扩张必然加剧。交通运输业的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技术保障,它促进了国际人口和资本的流动,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发展的影响,促使连接世界经济的纽带逐渐形成,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重要路径。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格局,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亚非拉广大殖民地成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国际市场、原料产地和劳动力供应地,形成了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基于以上认识,有助于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知识结构图,在结构图的构成过程中理解“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逻辑关系,这些对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也为他们日后学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确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重点与难点的确立及其突破关于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与突破,必须遵循以下思路:一是重点不宜多。若要面面俱到,实则是无重点。二是不能只重视兴趣,而忽视考纲的要求以及对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的培养。三是必须突出“重”、“难”二字,从知识体系的构成与掌握、考纲的要求与考试重点、学生思维习惯与培养各个层面分析并确定重、难点。四是重、难点的突破必须科学、有效,应采取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如运用读书、归纳、提炼等手段充分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运用探讨、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运用谈话、讲述、展示等一系列手段与方法,培养学生的交流与接受能力。本课重、难点集中体现在“工业革命的成果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两个方面,其确定理由如下:一是《考纲》的具体要求;二是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三是三维目标实现的具体需要;四是学生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培养的需要。第一,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列表展示“工业革命的成果”。第二,结合教材内容,运用图示梳理工业革命在各部门的推进表现,讨论探究“工业革命推进的手段及具体表现和影响”。第三,补充史料,分组探究“蒸汽的力量”。具体内容包括:(1)英国的机器工厂与工业产值的变化;(2)英国劳动力的变化与城市化进程;(3)英国两大阶级的产生;(4)英国在海外殖民争夺过程中的表现与地位及其影响;(5)生产力的发展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发展的关系。第四,启发探讨。蒸汽是否为最佳动力?比其效率更高的动力是什么?对世界的发展有何影响?实现思维的延伸,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四、史料的运用与问题的设计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步伐的加快,教师的史料意识、史料储备和史料的恰当运用与问题设计的能力,日益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充分引用史料、科学地运用史料、巧妙地设计和解决问题成为实现课堂教学优效的关键。“蒸汽的力量”一课,可以引用的史料很多,仅教材中介绍的史料就有七段。其中包括“资料卡片”两段,主要介绍机器的产生和工业革命的概念,即工业革命相互关联的六大变化和发展;“学习思考”四段,主要是通过数字概括工业革命的影响、特点、作用和认识;“知识链接”一段,主要介绍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提出者和主要观点。另外,在课后“材料阅读与思考”中还安排了两段史料以及相关的图片。从教材的编排体例可以看出,对史料的了解、掌握以及运用史料分析、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当今历史学科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引用的史料,并适当对其进行补充,依据《考纲》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身心发展特点,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已成为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需要重点探究的内容。在材料的引用过程中,必须强调史料的准确性、针对性和实用性。陈卫国先生在《高中历史材料解析与问题设计》必修二中关于本课的材料引用与问题设计,特色鲜明,针对性强,可在教学过程中自如运用,值得借鉴。关于工业革命的开始和重大发明:(1)引用丁建弘《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中关于英国资产阶级政府的建立及其法规和政策、海外掠夺和殖民战争的相关内容和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中圈地运动的影响等三段史料,探究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的原因。(2)引用保尔·芒图《18世纪产业革命》中曼彻斯特城市的发展、运河的开凿、劳动力的变化等相关内容,探究影响曼彻斯特棉纺织业发展的因素。(3)引用托马斯·K·麦格劳《现代资本主义——三次工业革命的成功者》中韦奇德陶瓷工厂的管理、生产、销售的相关内容,让学生通过理解工业革命,加深对“工厂”的理解。关于工业革命的影响:(1)引用D.B.格里格《人口增长和农业的变化》中“英格兰与威尔士城市化进程表”,以及教材中“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图示,探究工业革命对英国人口变化的影响和各种经济现象出现的原因。(2)引用刘笑盈《推动历史进程的工业革命》中工业革命对两大阶级产生的影响、工业革命对英国的殖民扩张的影响以及丁建弘《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中议会改革对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等三段史料,探究工业革命的影响。关于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1)引用《共产党宣言》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工业革命后市场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