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智力综述1_第1页
情绪智力综述1_第2页
情绪智力综述1_第3页
情绪智力综述1_第4页
情绪智力综述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文献综述1情绪智力关于情绪智力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智力测验运动的早期,桑代克(Thondike)于1920年首次提出了智力多因素理论中的“社会智力”(socialintelligence)的概念,他把社会智力定义为“知觉自己和他人的内部状态、动机和行为,在此基础上采取最适宜行为的能力”,它不同于其他形式的智力。桑代克认为社会智力包含两部分:①理解他人;②在社会情境中明智地行动。斯滕伯格(Stermberg)是社会智力的一个积极倡导者,他所提出的智力三元论反映了智力的三个基本特性。智力成分亚理论,说明智力有其不变性和普遍性;经验亚理论,说明智力有其相对性;智力情境亚理论,说明智力有其特殊性,因人而异。其中智力情境亚理论认为“智力是主体对生存环境(主要是人际环境)的一种适应,选择和改造行为”,对于情绪智力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1983年加德纳(Gardner)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theoryofmultipleintelligences),认为人的智力至少应该包括言语能力、数理逻辑能力、空间能力、音乐能力、体能能力、人际能力和内省能力七个方面。在他的理论中加入了两种情绪维度成分:内省智力和人际智力。其中人际智力是指理解他人的能力,内省智力是一种与之相对应的能力,它是指向内部的。它是指人对自我运作的模式形成精确、真实的认识的能力,以及在生活中有效运用这种模式的能力。虽然他没有直接提出“情绪智力”这一概念,但却这一概念的提出打下了基础。1988年,巴昂(ReuvenBar-On)在他的博士论文中首创“emotionalquotient”(EQ)概念,他认为,EQ是一系列有助于个体应对日常生活需要的社会能力和情绪能力,它比IQ更能预测一个人的成功。社会智力概念的发展存在一个重大的难题,即社会智力与传统的言语智力及空间操作智力不易区分。也就是说,人们对社会情境的推理与他们的言语能力的高低密不可分,以至将社会智力视为单独的智力这种说法似乎并不可靠。为此,塞尔维(Saolvey)与梅耶(Mayer)在着手进行情绪领域的工作时考虑将社会智力替换成情绪智力也许会更有意义,情绪智力应该由一组比社会智力更区别与言语及空间操作的智力组成。1990年心理学家塞尔维(Salovey)和梅耶(Mayer)首次正式提出“情绪智力”(Emotionalintelligence)这一概念,认为情绪智力是觉知和表达情绪、理解和分析情绪、调控自己和他人情绪以及以情绪促进思维等方面的能力。这标志这情绪智力概念的产生。“情绪智力”像心理学中许多概念一样,从产生之初就一直未形成统一的定义,随着研究的深入,其界定也在不断变化。这一方面反映了情绪智力研究的难度,另一方面也暴露出该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关于情绪智力的概念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Salovey和Mayer根据情绪智力包含的能力来界定情绪智力。他们认为情绪智力是检察自身和他人的情感和情绪、区分情绪之间差别以及运用这种信息以指导个人思维和行动的能力(Salovey&Mayer,1990)。由于这一定义在某种意义上仅仅论及对情绪的知觉和调节,忽略了对情绪的思维,于是1997年Mayer和Salovey对情绪智力涵盖的内容进行了修订,强调了情绪的认知成分。修订的模型由四部分组成:准确地知觉、评价和表达情绪的能力;能接近或产生利于思维的情感的能力;理解情绪和情绪知识的能力;调节情绪以促进情绪和智力成熟的能力。从这一模型可以看出Mayer&Saloney所说的“情绪智力”除了情绪的知觉和表达外,还特别强调情绪与思维的关系以及一个人产生丰富情感的能力和利用情绪、将情绪转化为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它不仅包括较基础的心理过程,同时也包括较高级的综合心理过程,如最基础的觉察和表达情绪的能力,和较为复杂的情绪反映和调节能力。1995年,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Goleman)以杜勒关于杏仁核的研究为起点,综合了一些临床的研究成果,同时注入社会智力、管理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写成《情绪智力:为什么它比智商更重要》一书,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他把情绪智力界定为:识别我们自己和他人的情绪,鞭策和激励自己,并驾驭我们的情绪以及把握人际关系的能力。他认为传统智力测验只能解释影响个人成功的所有因素中的20%,而其他因素就可以用情绪智力来解释。根据戈尔曼的界定可把情绪智力划分为五个方面的能力: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己激励,移情,人际关系处理。其中,前三种能力反应了怎样管理我们自己,后两种能力反应了怎样处理好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相比之下,戈尔曼概括的“情绪智力”更侧重于个体的社会适应性,是一个涵盖面更广的混合模型,它与早已提出的社会智力的概念,以及内省智力和人际智力的概念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对他人情绪的理解和人际问题的解决等。戈尔曼除了提出了上面所提到的观点外,在1998年他还在《WorkingwithEmotionalIntelligence》一书中对情绪能力与情绪智力加以区分。他认为“情绪能力是以情绪智力为基础的一种习得的能力,情绪智力能使人们在工作上取得出色的成绩”。Bar-on的观点Bar-on是以色列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根据非认知因素对情绪智力进行了界定。1997年,Bar-on提出自己对情绪智力的定义。他认为情绪智力是影响人对应付环境需要和压力的一系列情绪的、人格的和人际能力的总和。并且他还认为情绪智力是决定一个人在生活中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人的整个心理健康。2000年Bar-on进一步指出,情绪智力是影响有效应对环境要求的一系列情绪的社会的知识和能力。Bar-on还对情绪智力和社会智力进行区分,把情绪智力看成是个人管理能力,而把社会智力看成是关系技能。Bar-on认为,那些能力强的、成功的和情绪健康的个体是情绪智力高的人。情绪智力是随着人的成长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并且一生都在变化,能通过训练和矫正措施以及通过治疗干预得到改善和提高。Bar-on还提出了情绪智力模型,它由五大维度组成:个体内部成分,人际成分,适应性成分,压力管理成分,一般情绪成分。这些成分又由15种子成分构成,而它们都是相关的能力和技能。这15种子成分是个人应对生活的能力和个人总的情绪幸福的决定因素,因而是情绪智力最有效、最稳定的成分。个体内部成分五个相关能力:情绪自我觉察,自信,自尊,自我实现,独立性。人际成分包含三个相关的能力:共感性,社会责任感,人际关系。适应性成分包含三个相关的能力:实际,问题解决,灵活性。压力管理能力成分包括两个相关的能力:压力承受,冲动控制。一般情绪成分包括两个相关的成分:幸福感,乐观主义。Bar-no的理论模型是多因素模型,是与取得成绩的潜能联系在一起的,而不是成绩本身(即取得成功的潜能而不是成功本身)。它是一个过程取向而非结果取向的模型。可见,Bar-no提出的情绪智力的模型更倾向于综合性和实证性。2000年以来,国外情绪智力研究逐渐分化为两大学派,即以Mayer、Salovey为主导的学院派和以Goleman、Bar-On为主导的实务派。而国内对于情绪智力的研究起步较晚,大约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吴雯芳(1995)认为情绪智力是人们调节情绪和控制情绪的能力。:查文献王晓钧(2000)对情绪智力的理论结构展开了实证研究,他认为将情绪智力内涵看作是情绪的认知结构更为恰当,这样有助于限定情绪智力的范围,同时能够合理解释智力与情绪智力的内在关系。王晓钧认为情绪智力包括四个维度:自我情绪认知能力、社会情绪认知能力、情绪思维能力、情绪成熟检查能力。这四个因子又可分为两大范畴:初级的情绪认知评估能力和较高级的情感行为调节能力。情绪认知评估能力包含第一、二两大因子,两个因子呈平行关系;情感行为调节能力包含第三、四两大因子,两个因子呈递进关系。张进辅、徐小燕(2004)在情绪智力方面也做了大量有成效的研究。他们认为,情绪智力是人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影响其成功与否的非认知性心理能力,包括情绪觉知能力、情绪评价能力、情绪适应能力、情绪调控能力和情绪表现能力五种因素,这些能力又分为若干次级因素成分。一共涵盖了18个次因素。徐远理等人(2004)认为,情绪智力是加工和处理情绪及情绪信息的能力,即处理情绪信息的能力。他以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情绪智力的三位结构理论(或情绪智力组合理论)。其情绪智力结构模型包括对象维度、操作维度、内容维度三个独立的维度组合而成,每个维度又分别由几种不同成分构成,最后构成3*3*2共18种情绪能力。卢家嵋(2005)则认为,情绪智力是人成功完成情感活动所需的个性心理特征。从情绪智力产生以来,一直伴随着与之相关的一些词汇,例如EQ、认知智力、社会智力、非智力因素等。这些相关的术语有利于我们研究情绪智力,但同时也给研究带来了一定的障碍,因为有的术语容易与情绪智力混淆。因此为了我们更好的认识情绪智力,看清其研究发展的脉络,有必要对这些概念进行简要区分。EQ意为“情商(情绪商数)”,它很容易与EI混淆。关于EQ起初国内有不少学者(曾性初,1998;燕国材,2001)提出EQ是翻译上的错误,最初出现在我国的是经由张美惠(1996)翻译Goleman的《情绪智力》(emotioanlintelligence)一书,书名译为《EQ》,之后,耿文秀等(1997)又将原书译为简体版,标题是《情感智商》,附加EQ。可见原书翻译过后出现的EQ并非Goleman本人之意,而是译者自己加的。但是这种带“商”的译法却在后来广为盛行,也引来诸多争议,一是认为在原书中并没有用商数表示情绪智力,二是情绪智力能不能测还有待进一步考察,三是EQ一词在国内外早就另有涵义,指教育商数(educationalquotient),而非国内对EQ的解释。也有研究者(徐小燕、张进辅,2002)对此持不同见解,指出EQ是Bar-on(1988)在其博士论文中首创,是对应于IQ而提的,并且他还用这一概念对编制的情绪智力量表命名,即EQ—i。EI是emotionalintelligence的缩写,指情绪智力。它与EQ有不同的意义,但又有一定联系。EI表示情绪智力,而EQ是情绪智力高低的指数,即用EQ区分不同的EI水平,二者的关系如同智力和智商,不能讲二者混为一谈。认知智力与情绪智力同属于智力,但各自的操作对象却不同。Bar-on把传统意义上狭义的智力称为认知智力,对于两者的认识,现在普遍的观点是:认知智力指抽象思维的能力,包括数理逻辑能力、言语能力、空间能力等,它以语言、数学符号等为操作对象;而情绪智力以情绪和情感为操作对象。认知智力通常与学业成绩呈正相关,而情绪智力与学业成绩相关不显著(何小雷,2004;朱仲敏,2004)。认知智力和情绪智力的相同点是均属于智力范畴下的同级概念,二者的区分主要在智力的不同操作对象上,并且,情绪智力的操作对象—情绪和情感本身变化较大,不易把握,而认知智力的操作对象相对较稳定。在情绪智力研究的早期,情绪智力与社会智力区分不明显,常将二者的研究对象混淆,有的将情绪智力看成社会智力的一部分,也有的反过来将社会智力看作情绪智力的一部分(Goleman,1995)。关于社会智力,E.L.Thomdike(1920)解释为“知觉自己和他人的内部状态、动机、行为,在此基础上采取最适宜行为的能力”。他认为社会智力即处理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能力。也有的认为社会智力是“理解和控制别人的能力”。Weinstein(1969)提出“社会智力归根到底就是控制他人反应的能力”。张春兴在《张氏心理学辞典》(1992)中把社会智力解释为“个体与人相处或在团体中领导别人的能力”。那么情绪智力与社会智力关系如何呢?我国学者许远理(2004)认为二者既有许多不同又有许多重叠。他提到“社会智力是相对于个体智力而言的,前者主要以社会环境为对象,侧重研究个体处理社会信息的能力;后者主要以个体为对象,侧重研究个体的认知能力。而情绪智力既有个体智力成分,也有社会智力成分,从这个角度来说,它是两者兼而有之的一种混合智力”。据此,情绪智力与社会智力是从不同角度划分智力的结果。社会智力是智力按加工信息的指向范围划分得出的;而情绪智力则是智力按操作对象划分得到的。情绪智力与社会智力的操作对象既有重叠又有不同。情绪智力的操作对象是广义的情感;社会智力的操作对象是人际关系。虽然人际关系中包括情感关系,但又不囿于情感关系,而情感虽涉及人际的情感关系,但还包括个体自己的情感(卢家楣,2005)。“情绪智力”刚传入我国时,有不少教育工作者在吸收这一新鲜事物的同时也把它与非智力因素混为一谈。关于非智力因素,我国学者燕国材(1984)提出,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之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狭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我们在研究和应用中多取其狭义定义。情绪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联系在于,情绪智力以情绪、情感为操作对象,其操作对象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畴。二者不同在于,情绪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属于不同层级概念,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在同一级,而情绪智力是智力的下位概念。二者不可互相取代,但又紧密联系。非智力因素中包含情绪、情感,情绪智力是智力与非智力因素之间的一座桥梁,促进智力与非智力更好的结合,以促进人的发展。情绪智力的结构是情绪智力的核心,它不仅关系到情绪智力与传统智力的本质区别,而且还是情绪智力测量问卷的编制基础。情绪测量工具主要分为心理能力任务和自我报告两种测量方式(张进辅,2004)。目前无论是情绪智力结构的研究成果还是情绪测量方式的研究结果都仍显稚嫩,这既显示出情绪智力研究的薄弱,也说明这一领域蕴藏着巨大的研究潜力。国外对情绪智力的研究主要有两个取向:一个是以Mayer和Salovey为代表的能力模型取向,属于学院派研究,将情绪智力纳入智力范畴;另一个是以Bar-on和Goleman为主导的混合模型取向,属于实务派研究,尽管在定义中也将情绪智力界定为能力,但却把人格、动机等因素也归到情绪智力范围内进行研究。下面介绍一下国内外有关情绪智力结构和测量的几种代表观点。1990年,Mayer和Salovey首次提出将情绪智力作为一种独立的智力成分,提出了情绪智力的三因素模型(见图1-1),不过这一模型是在整合相关文献研究基础上提出的,尚缺乏实证基础。情绪智力评价和表达情绪调节情绪利用情绪这个三因素10种能力的情绪智力结构在当时引起了不少批评,因为它对情绪智力内涵解释得并不清晰,整个理论结构显得模糊、粗糙。Mayer和Salovey也认为这个最初的模型只关注了情绪的评价和调节两方面,而忽视了“对情绪的思考(thinkingaboutemotion)”。1997年,Mayer和Salovey对最初的定义进行了修订,强调情绪智力是一种与认知活动有关的心理能力,并提出情绪智力的四因素模型(见表1-2),这是个层级模型,其中包含的四种能力依次发展,前一种能力成为后一种能力发展的基础。情绪智力感知、评价和表达情绪情绪促进思维理解、分析情绪;运用情绪知识恰当地调节情绪以促进情绪和智力发展这一模型将原先的10种能力扩充到16中能力,除去了原先的动机成分,使理论结构更加清晰、充实。修正后的理论模型为编制情绪智力的有效研究工具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Mayer和Salovey等人于1998年编制了《多因素情绪智力量表》(MEIS)。该量表是能力测验而非自陈测验。它要求被试完成一系列任务,以测量被试觉察情绪、鉴别情绪、理解情绪和控制情绪的能力。这个量表的结构效度、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都很很高。但没有预测效度的报告。后来编制者对该量表做了修订,于1999年在智力杂志上发表了多因素情绪智力量表的修订版。旧版强调多数人的一致,把与多数人的一致性程度作为答案正确的指标。修订版则把专家打分作为评判的标准。为了再次改进修订后的MEIS,Mayer和Salovey等人有编制出了MSCEITV10和MSCEITV20。MSCEITV20由141个题项组成,同MEIS一样也是通过完成任务来测量情绪智力的四个成分。-on的情绪智力结构及编制的测验Bar-on认为情绪智力是非认知能力,1997年他提出了自己情绪智力模型,该模型由五大维度组成,下面又细分成15种子分子(见表1-2)表1-2Bar-on的情绪智力模型(1997)个体内部成分人际成分适应性成分压力管理成分一般心境成分情绪自我觉察共情现实检验压力承受幸福感自信社会责任感问题解决冲动控制乐观主义自我尊重人际关系灵活性自我实现独立性Bar-on认为上述15种子分子是个人应对生活的能力和个人总的情绪幸福的决定因素。在这一模型基础上,他编制了世界上第一个测量情绪智力的标准化量表:《Bar-on情商量表》(EQ-i)。EQ-i由133个题目组成,适用于16岁以上群体,内容结构与Bar-on的情绪智力结构模型相一致,五大维度为五个成分量表,十五个因素为十五个分量表,此外还包括四个效度指标:积极印象成分、消极印象成分、一楼等级成分和非一致性指标。量表采用自陈法,以五点记分。最后可得出四个效度量表分数,一个总EQ分数、五个成分量表分数和十五个分量表分数。EQ-i将原始分数转化为标准分数,其EQ分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5。1998年,Goleman提出了一个五因素25种能力的情绪智力结构,这与他1995年提出的情绪智力的五因素理论几乎没有本质区别。后来又精炼成四因素20中能力(见表1-2)。表1-2Goleman的情绪智力四因素模型(1998)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社会技能情绪的自我觉察自控能力共情帮助他人发展准确的自我评价可信度对团体情绪的觉察影响力自信责任心服务导向领导力适应能力沟通能力成就动机解决冲突的能力主动性协作能力革新能力协调能力在这一模型的基础上,Boyatzis和Goleman编制了《情绪能力调查表》(简称ECI360),该问卷是让被试熟悉的人对被试的20种能力进行等级评定。EIC360提供了一种评价个人实力和极限的方法,它可以准确地告诉人们他们应该提高哪种能力才能达到自己事业上的目标。ECI360是一种比较完整的评价工具。但是它所依据的理论RobertSternberg(1999)表示Goleman的定义混合了能力、人格、动机和情绪特征,将智力的内涵无限扩大了,因而模型包含的内容较为广泛,并没有显现出情绪智力的独立性。还有专家提出这个工具只是一个发展性工具,不宜用做招聘的依据。美国心理学家Sehutte等(1999)根据Salovey和Mayer(1990)的情绪智力理论编制了《情绪智力量表》(EIS)。EIS共33题,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形式,王才康(2002)对该量表做了修订,并在大学生中试用,发现有很高的信度和效度。1.4.5王晓均的情绪智力量表王晓钧(2000)以Mayer和Salovey1997年提出的情绪智力理论结构为依据,在原有的16中能力中筛选出10中能力,自编“情绪智力评估问卷”,并用此问卷进行施测后,根据因素分析的方法从10种能力中提取出四个因子:自我情绪认知能力、他人情绪认知能力、情绪思维能力和情绪成熟监察能力。他认为这一结果支持Mayer和Salovey的情绪智力理论结构,但在分类标准上存在分歧,他得出的这一新的情绪智力结构,统属于情绪范畴,均强调对情绪的认知和调节。王晓钧教授的这一理论清楚的解释了情绪智力高低导致行为差异的原因,澄清了情绪智力的理论指导价值,为情绪智力量表的编制及应用奠定了初步的理论基础。张进辅、徐小燕(2004)参考国内外关于情绪智力的研究,并结合访谈、调查,构建大学生情绪智力的维度结构,包括5个主因素、18个次因素(见表1-4),其内容涵盖情绪的意识、体验、维持、控制和行为等层面。利用在此基础上编制的大学生情绪智力量表进行施测,统计分析后的因素结构与该理论结构一致。表1-4大学生情绪智力维度结构情绪觉知能力情绪评价能力情绪适应能力情绪调控能力情绪表现能力自我觉察成就感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