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校园暴力团伙的形成、特征及指导对策_第1页
日本校园暴力团伙的形成、特征及指导对策_第2页
日本校园暴力团伙的形成、特征及指导对策_第3页
日本校园暴力团伙的形成、特征及指导对策_第4页
日本校园暴力团伙的形成、特征及指导对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日本校园暴力团伙的形成、特征及指导对策

一、校园暴力团伙形成的基础和条件校园暴力团伙的形成往往和其他不良行为团伙一样,最早是在有不良行为背景的交友集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暴力团伙由交友集团的成员随机组合而成,这种集团由突发事件形成的群体到形成拥有稳固团伙头目的组织是一个过程,实际情况也比较复杂。①校园暴力团伙是有着不良行为的学生同类项的集合,加入进来的少年不论有什么意图,都有着某些共同的条件和基础。(一)家庭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入校园暴力团伙的学生的家庭教育态度往往是放任、溺爱或过度保护。对教师实施暴力的学生,家庭教育显示出较强的放任倾向,且经济性的鼓励较多;家长对孩子的教养失去自信,缺乏教育力;母亲对教育热心但比较啰唆,日本大多数父亲则把教育的责任全推给母亲;父母离异、父亲酗酒、母亲出走等家庭问题比较普遍;不让孩子理解现实,盲目相信自己孩子的话,在孩子面前批评学校,造成孩子对学校的不信任。②即使一些经济比较富裕的家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现代型不良行为的显著家庭特征是家庭的形态和结构存在缺陷。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日本国民家庭生活越来越富裕,家庭节奏加快,生活压力也随之增大,家庭机能多少都出现了障碍,家长在教养态度上存在误解。父母对孩子日常生活、行为方面有很多不了解,保护和监督的能力不足;亲子关系方面缺乏与孩子的肌肤之亲和交流,交流也仅限于家长单方面的灌输,很难相互理解;母亲有强烈的过度干涉、过度保护的态度,有的父亲认为温柔而善解人意的父亲比严父要好,结果就造成了放任的教养态度;父母在行为上起不到榜样作用,有的父亲像空气一样不存在,没有权威;孩子对各种不能满足的欲望没能养成忍耐的品质。在日本,这样的家庭的增多成了校园暴力滋生的土壤和温床,特别是公然对教师使用暴力,是整个社会精神面貌混乱的象征。只强调学业成绩和升学考试的家长,使面临升学压力的初中生产生长期的不安感和劣等感,整日烦恼,对以后的生活不敢抱有希望。小田晋在文章中做了如下分析:“实施校园暴力的学生,在家里得不到父母在物质和情绪上的忍让,因此他们把本来应该向父母发泄的情感转移到老师身上。这样就使教师承担了自恋的时代、社会和家庭所造就的学生们的病态问题。这时,校园暴力学生的态度就是骄横地攻击、没有爱的能力、丧失了敬畏的能力,想要让他们得到同化、敬畏、内化价值观非常困难。”③这一分析比较准确地把握了家庭与学生问题之间的关系,以及家长应该负有的责任。(二)学校指导方面存在的问题发生校园暴力的学校一般存在对问题学生的指导和控制能力弱化、抑制不良学生的能力低下等问题。暴力团伙产生的不良行为作为校内问题进行个别处理的方法,对团伙的威慑力不足;学生指导工作缺乏一贯性,有的学校一味尊重班级和年级的主体性,全部委托给班主任和年级主任去管理,对问题学生的全校性指导不足;指导教师的步调不一致,不能发挥坚如磐石的机能,管理层和教师之间、教师相互间、教师和家长之间围绕问题学生的意见不统一,结果使校内指导非常混乱;没有理解学生心理,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另一个问题又产生了,最终对学生的指导经常半途而废,对全年级的学生指导也只是粗略带过;司法教养措施滞后,丧失了与相关机构进行联络与协作的机会。青少年学生最大的问题是对学校不适应,总想逃出学校生活。产生该问题的原因是学习行为上的问题、个人的性格、行为的适应能力等内因,与身体性的问题、校内外的朋友圈子、教师、家庭、亲子的问题等根深蒂固的人际关系等相互作用。学生往往热衷于放任地生活,如果受到管制就会反击,显示出以自我为中心的欲望太强,情绪波动太大,缺乏责任感、自制力和忍耐力;缺乏学习的欲望、必备的能力不足、学力水平低,缺少学业方面的目标和规划,对升学没兴趣;经常出现厌学、扰乱课堂秩序、无理由外宿、离家出走、吸烟、粗暴行为、盗窃、乱用香蕉水等问题行为。特别是对教师实施暴力的学生中,大多是有不良行为历史,曾有过不被老师认可而受到体罚的情况,或者在幼年时期有过受到父亲家庭暴力的体验;有着强烈的对男子汉的向往,与在语言方面的表现相比,更多的是使用身体的语言来表现自己;形成团伙的倾向性较强,多与不良行为团伙保持着联系。参与团伙行动的问题学生多是因为在班集体中的地位不稳定,缺乏归属意识,认为被班集体和教师疏远、差别对待,被所属集体同化的意识和态度强烈。(三)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在日本的都市化进程中,城市周边地区成为新兴住宅区,偶然搬到一起住的居民们缺乏共同体意识,居民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受教育水平的不同,导致新旧居民的教育观念产生分歧。在基本的人际关系方面,少年们大多有愿望得不到满足、被疏远等不适应感,缺少同一化的对象。因此,很多有类似的背景和思想倾向的同学相互帮助,结成伙伴,并为了满足各自被压抑的认知、同一化、新经验、更有力量、归属感等基本要求而团伙化。但是这种团伙与同年龄段的一般少年伙伴不同,因为在基本条件和背景方面有着种种的负面因素,易产生攻击性,大多都容易对把自己排除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之外的事物产生反抗性能量。二、校园暴力团伙形成的动机部分暴力行为是青春期中一时的叛逆行为,多数是偶发的,其危害程度、结果往往是不可逆的(如死亡和不可恢复的伤害等),有意想不到的危险性。这种行为表现出基于发育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的一种破坏性文化的冒险心理。可是日本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校园暴力行为表面上似乎突然减少,但是在大人注意不到的地方,由团伙所进行的残忍而阴毒的暴力行为却在悄悄地蔓延。暴力团伙的形成往往是从出现问题的正常集团开始的,作为母体的朋友集体为暴力团伙的形成制造了条件。第一,正常的朋友集团的机能低下。在应试体制下,学生集体受到竞争原理的支配,竞争也集团化。集团内的连带感趋于淡漠,“管好自己就行”的意识和态度被强化,没有了关心他人的时间。第二,对于不良行为学生多发的问题行为(勒索、欺辱等),一般学生都持有不要多管闲事的态度,也放弃了自己应该有的正义感。但另一方面却对反抗老师有共同感受,产生了大家都要步调一致的氛围。第三,在班级、社团中,一般学生在集体中的人际关系都会受到不良行为学生的影响,全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会产生渺小、畏缩和无力感。第四,一部分学生因为学业不良,强化了他们对于老师的指导和伙伴关系的反感,感觉“学校没意思”的情绪被强化。④因此,形成团伙的动机主要是因为个人间有着相似的特征,兴趣、价值观、性格、行为倾向、精神需求、年龄、智力、身体的成熟度、人种、社会经济背景等相似;孩子们与自己脾气相投、能满足自己要求的人结为伙伴,都有希望被对方接受的心理;喜欢群居,讨厌一个人,希望与别人在一起;地缘性、物理性条件也是促使少年们形成团伙的重要原因。作为成员间的关系与结合的纽带,住址(发小、近邻、上学路线相同)、学校关系(在同一学校上学、校与校之间较近、社团等)、游乐场(茶店、游乐中心等)、相同的兴趣和爱好、血缘关系、团伙的目标等都是团伙形成的社会条件。形成团伙的具体时机包括场所、规模、时间、接触及加入的时机、称呼的方法等问题。团伙形成的场所,在低年龄段表现为学校和近邻最多,结识的机会多是在游戏厅、咖啡馆、舞厅、车站车厢、购物街等场合。与其他学校的学生结伙则多是通过转校生、体育比赛、补习班、打架接触。从刚开始不知道做什么、被诱惑进去玩,到对团伙成员的魅力、团伙的目标感到好玩、关心,以集团的存在为光荣。这些都促成个体的加入,促进了团伙的形成。三、校园暴力行为团伙的发展过程校园暴力团伙以不良行为基础形成以后,发展为反复持续出现的暴力行为,并不断扩大,吸收新的成员,逐渐走向组织化与成熟化。(一)团伙的扩大和发展过程经过对从结识到吸收为成员并与团伙一起行动的研究,岩井弘融教授在《犯罪社会学》中对不良团伙的扩大和发展过程进行了总结:团伙成员因特定的问题和事件在短时间内和有限的范围内而聚在一起;服从于交友关系,团伙连锁化;要求个性化的个人参加;小团伙合并扩大成大的团伙的情况等。从团伙的行动来看,主要包括:以各种不同的不良行为目的而结成的团伙;游戏伙伴随着时间的变化而转化为不良行为团伙;为了对抗其他势力、扩大势力而集结人员、扩大组织;以最初的几名有不良行为者为核心,有目的地吸收晚辈少年的群体;和年长者接触,特别是与成人的反社会团伙接触,从而系列化、组织扩大化。⑤(二)团伙走向成熟的条件和发展阶段团伙走向成熟与团伙成员的不良行为经验有密切关系,经验丰富且有控制力的人往往成为暴力团伙的头目。团伙成员产生不良行为成功的最初体验,受到谣言的感染,不良榜样的教唆和模仿,通过被害体验学到了犯罪技术,频繁地相互接触,结识毕业生、成人反社会团伙,自我疏远的恶性循环,团伙间的纠纷、对立和竞争,存在不良聚会的场所,家庭环境恶劣,学校的指导体制与相关机构的协作不协调,社会的有害环境等条件都加速了暴力团伙的转化。⑥如果把向不良行为转化的过程分为阶段的话,可以有两种分法。一是可以分为七个阶段:不良行为是游戏的一部分阶段,集团与社会的价值体系间产生鸿沟的阶段,因努力的失败而强化了对团伙的归属感的阶段,从社会中游离出来成为街角团伙的阶段,在团伙内部学习犯罪技巧的阶段,被周围人认为失败而完全被逼进不良团伙的阶段,完全成为团伙犯罪者和不良行为者的阶段。另一种是分为四个阶段:集团产生的阶段,行动范围扩大、通过被害经验学习犯罪技术的阶段,被学校限制和团伙的缩小阶段,核心成员形成与在校外犯罪的显在化阶段。⑦四、日本校园暴力团伙的特征、结构和机能(一)暴力团伙进行攻击的原因未成年暴力团伙的成员大都对自己的动机缺乏洞察力,他们因为需求得不到满足而憎恨他人,因为害怕别人憎恨他们或者怀有恐惧心理,他们第一次攻击别人也感觉是不正当的;他们小时候大多受过严厉的惩罚,因此容易把自己与攻击者同一化,或者他们大多比较强壮,学会了通过攻击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有些暴力团伙内部缺乏平衡,如果不攻击其他集团,就难以维持下去,所以暴力活动成为获得权威的手段,也是追求特权的手段;大多数暴力团伙的成员的行为是为了证明他是个男人,是青春的抗议和男人的抗议。⑧在日本,关于女生的暴力行为也不容忽视。学者坪内逍遥概括了以下几点:作为欺凌的理由,她们很多人都想要通过吵架显得不老土、想要出名、想证明自己强大、烦躁时就欺负人、让别人明白弱肉强食的道理等,为自己刻上“女王”的标记。而且少女的欺辱多是残忍的虐待,暴力的升级也难以遏制。⑨因为与男子相比,女子的身体攻击性较弱,其抑制机能也不发达,女子在幼小的时候就缺乏和男子一样的带有格斗技巧的打闹和体育运动,在没有学会打闹的规则时就迎来了青春期。因为只在形式上模仿男子的欺负,所以不能把握好度。但是,本质上来说,她们是想通过这样残忍的虐待仪式来巩固她们之间的伙伴意识,私刑的结果是无论上下地位如何,关系都会得到巩固。这是一种不通过语言对话,而是通过暴力沟通心灵的倒退的心理机制。(二)团伙的结构校园暴力团伙的组织化程度并不高,在团伙的早期阶段还没有形成特定的作用和地位,可是随着不良行为的不断严重,显示出在召唤、监视、助威、形成关系、暴行、恐吓等行为层面的作用,也在考虑通过领导、头目、副头目、特攻队长、会长、干部、会员等身份制度形成完备的组织结构。从中学生的团伙来看可以发现以下结构上的特征:团伙规模大多是在2—10人;跨年龄、学校结成的团伙中,多数成员是散在的、流动的,其背后往往有连锁性的不良交友集团存在;女子团伙可以分为一人中心型、两至三人中心型、有事集结型,其背后大多与男子不良行为团伙相关联;也有模仿黑社会组织的情形,但是以头目为顶点形成明确的纵向上下关系的系列化团伙较少。核心成员间在不良行为和日常活动中形成了行为上和心理上的稳定地位。共同犯罪次数的多少也显示了成员间在行为上的客观距离,在组合次数多的核心成员间,在心理上相互选择,不良行为上的距离和社会心理上的距离一致;主犯易被判定为“领袖”,职务、权力面临分散、流动、变化、交替的情况很多;家庭法院调查官总结了四种类型:机会犯罪型、交友团伙型、不良行为团伙型、反社会组织型。⑩(三)团伙的机能通过考察在校园暴力团伙的活动目标形成时或者为了强化、维持团伙的存在,成员间发生的种种现象,可以了解团伙的机能:团伙的目标、凝聚力、规矩、管理、团伙的意识、归属感和“我们”意识、团伙的文化、价值观、道德标准、氛围、行为特征、从团伙脱离等。1.团伙的凝聚力和魅力。团伙的凝聚力是把成员聚集在团伙内部的全部作用力,魅力是团伙的活动对成员产生的吸引力,团伙内部的人际关系和团伙的目标本身都是魅力的源泉。根据加入后的需求被满足的程度、集团的利益、报酬、成员间的平等对待、依附程度、成员意识的强度、发言时使用“我”和“我们”的比率等可以判断其凝聚力。团伙对于发生校园暴力的少年们有着独特的魅力。当自己与班级同学不和时,与大家在一起能轻松对话;不做讨厌的功课,冒险去玩很有意思;穿引人注目的衣服给大家一个好印象;独自逆风前行,让大家觉得自己有权威;认为即使违反校规老师也看不到,无论做什么老师都不会发怒,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会被欺负;被别人请客;不会无聊地度过闲暇时光;玩笑和自己的想法都能说出来,什么都不避讳地交谈;消除了烦恼的心情,可以甩掉心中的不悦,与大家在一起有莫名的安心感觉。少年们与团伙成员一起行动,满足了在别处得不到的心理需求。一是不做讨厌的功课、贪玩、违反校规、反抗老师、在朋友中被称赞为英雄,在与朋友的奔放的行动中释放了在家庭和学校中的压抑、限制、紧张、不安、总是被保护的劣等感和愿望得不到满足等问题;二是满足了被从正常集体中排挤出来的人所需要的归属感,在团伙内部有很强烈的共同感;三是满足了对被禁止的集体游戏的刺激和冒险心理和对新经验的渴求;四是借助团伙的威力鼓舞士气,通过虚张声势的暴力炫耀自己。(11)这都表现出了对排斥自己的正常集体的报复心和攻击心理。一旦加入团伙往往很难脱离出来,因为每天在学校、路上都会见面,没有脱离的机会;有脾气相投的朋友离开的话,没人一起玩儿,与别人又合不来;内心不想离开;如果因私自离开而受私刑很可怕等。2.团伙的规矩和文化。随着校园暴力团伙的发展,内部凝聚力提高,就会形成团伙独立的判断方法和处理方式。由行为、想法、理解方式所构成的规矩对成员们形成压力,起到了防止团伙随意变动的作用。随着团伙规矩的形成、内部压力的增强,不良团伙在一段时期内会形成封闭的壳,态度也越发强硬。引起校园暴力的中学生团伙,也有的模仿黑社会名称、会规、会费等,大部分人都没有加入的资格,并具有礼仪、名称、规定、私刑、徽章、服从上级等形式。但是很多团伙在共同的框架内的感觉、判断、自己人意识、金钱、衣服等的借用或共同使用、隐语、绰号、头发、态度、价值观、共同的生活方式等方面,形成了独立的、特有的基准。朋友内部的价值、行为基准优先于学校规则,对于违反校规和反抗老师的行为,他们相互支持,实现他们所期待的行为和效果。五、对校园暴力团伙的指导与解体对策从20世纪80年代起,日本当时的文部省就在学生指导工作上发布了有关校园暴力的应对策略。实际工作中学校对暴力团伙的指导措施滞后,对于多发的问题行为进行事后指导的措施不恰当,即使措施得当也太晚。教师间的指导方针不同,会使问题更加恶化,错过向相关机构通报并请求协作的机会。特别是在对教师实施暴力的情况下,在校内处理的比较多,有的因为处理不恰当,对教师的暴力逐步升级。(一)对在校内引起问题的学生团伙的指导在学生团伙形成的初期,要关注学校内的小团伙的组织和构成,老师和学生干部对班级内的问题行为要尽量抑制,要清楚自己的言行对团伙意味着什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通过与各个小团伙的谈话活动和学生间相互帮助的活动,抑制问题行为,提出更高的行为标准,提高班级集体的相互作用。在团伙发展阶段,要形成教师间的协作指导体制和学生指导方针的共同理解,这样的一体化指导实践相当重要。各年级和班级要检查、修改作为学生应该遵守的生活上的基本规则,为学生带来实践新规则的期望;强化在学校内的巡视,彻底抑制问题行为;不仅是对于学生在学校内的动向,对于在学校外的每个学生的日常行为也要进行多角度的把握,加深教师间的共同理解;着眼于问题学生团伙的归属感,促进其积极参加俱乐部和社团的集体活动;尽量避免命令性的、指示性的指导态度。在刚发生时就把被害的事实公开出来,对于超越了校内指导界限的问题行为,要请求家庭和相关机构的协助。对教师的暴力,是学生对学校教育活动本身的否定,所以学校和老师要断然采取措施。(二)对在校外发生问题的学生团伙的指导理解团伙首先要着眼于整体情况,分析其各种问题和动向。要把握学生在校外的生活情况、经常聚集的场所和活动的场所;准确把握团伙背后有没有年长者和反社会集团的支持;在地区和学校的信赖基础上进行指导。对团伙的指导要通过对每个成员的个别指导来进行,比起集体行动场面中的个人来,团伙中的个人才是更大的问题,因此把握团伙的动向和指导是中心课题。(三)促进团伙解体的方法现实的暴力团伙是由外部可见的构造和不可见的心理构造相互作用产生的。因此,对于不良行为团伙的把握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团伙的问题行为和不良行为的产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在不良行为的背景中,团伙是怎样形成的,现在已经发展到了哪个阶段;团伙有着怎样的机能和特征;团伙的不良行为处于什么程度;团伙的社会环境背景;与其他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