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专用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质检3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1页
广西专用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质检3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2页
广西专用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质检3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3页
广西专用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质检3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4页
广西专用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质检3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质检三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60分)1.代表清政府在《南京条约》上签字的耆英曾说,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官民深刻的矛盾,老百姓不支持国家以及国家军队;敌人武器过于强大,而中国的武器太弱。这说明耆英()A.找到了中国战败的制度根源B.看清了资本主义扩张的态势C.看到了战败背后的基本问题D.认识到中国社会性质的剧变答案:C解析: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制度根源是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材料中耆英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是从中国的角度分析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官民深刻的矛盾,老百姓不支持国家以及国家军队;敌人武器过于强大,而中国的武器太弱”,可知耆英看到了战败背后的基本问题,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社会性质的问题,故D项错误。2.鸦片战争前,在广州有许多依靠对外贸易为生的劳动者,战后,这些人中的大部分生计维艰,不得不加入流浪者的行列。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广州()A.遭到战争破坏严重 B.对外贸易受到限制C.受新通商口岸冲击 D.抵制洋货运动兴起答案:C解析: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只开放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而《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因此广州对外贸易受到新通商口岸的冲击,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3.政治因素在中国服饰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太平天国起义者曾把批判矛头对准“辫发顶戴”的清政府,要求“复中原古制”。这说明太平天国()A.转变为封建性质政权 B.实现了近代中国生活巨变C.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 D.把服饰变革作为反清内容答案:D解析:A项题干材料无法体现;B、C两项的说法均不符合史实;服饰发辫的变革,从外在的方面显示了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性,故D项正确。4.中国在甲午战争失败后,梁启超感叹道:“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而十八行省之民,犹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梁启超认为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主要影响是()A.清政府进行“新政”改革B.刺激民众忧患意识的产生C.迫使清政府扩大对外开放D.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高涨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甲午战争刺激了中国民众忧患意识的产生,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5.1901年2月,流亡在西安的清朝政府发出上谕,宣布今后的对外方针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还声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这体现出清政府()A.以主权换治权 B.主动赔款割地C.甘心做傀儡 D.失去民心民意答案:A解析:“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体现出清政府为了能够继续保证自己的统治地位,不惜出卖国家权益,故A项正确;1901年,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该条约并未规定割地,故B项错误;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维护在华利益的工具,但清政府依然保留了很大的自主权,并未完全成为傀儡,故C项错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并未体现出民心得失情况,故D项错误。6.武昌起义发生后,最早对其用“革命”来称谓并且连续密集报道的是《民立报》。1911年10月13日,《申报》开始持续报道辛亥革命,此后,各地报刊纷纷刊载相关消息。事发一个月后,即有专论此事的《中国革命史》出版,《中国革命史》提出:“此次革命甫越数星期,响应之地已非一处。”上述史实说明()A.辛亥革命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B.辛亥革命促进近代报刊兴起C.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D.民国政府注重舆论宣传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各地报刊纷纷刊载相关消息”“此次革命甫越数星期,响应之地已非一处”,可知辛亥革命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武昌起义发生后,最早对其用‘革命’来称谓并且连续密集报道的是《民立报》”,可知辛亥革命以前报纸已经产生,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开始持续报道”“刊载相关消息”,可知报纸只是宣传事实而没有表明人们对革命的赞成态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1911年10月13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民国政府尚未成立,故D项错误。7.“到了1919年,中国的政治主体——学生、教育者、农村有实力者、城市商人、政府公务员、工会以及——军人——充满着被压抑的爱国主义激情。”材料可以用来说明()A.北洋军阀反动统治不得人心B.列强的侵略使民族危机深重C.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D.工人阶级开始发挥领导作用答案:A解析: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引发社会各阶级不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导致人们更加愤懑,故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列强的侵略活动,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五四运动的结果,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反映D项,排除。8.中共一大制定了党的奋斗目标是铲除私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中共二大确立了党的最低纲领,即反帝反封建。对影响这一发展变化的因素表述正确的是()A.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B.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C.中国共产党认清了中国的国情D.国民革命的推动答案:C解析:中国社会性质在中共一大和中共二大召开的时候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都是中华民族和外来侵略势力之间的矛盾,故A、B两项错误;中共一大制定的目标明显受发达工业国家共产党斗争目标的影响,没有立足中国现状,而中共二大认识到了这一不足,从中国国情出发制定了最低纲领,故C项正确;中共二大召开于1922年,故D项错误。9.1925年五卅惨案后,全国人民要求对外强硬交涉,修改一切不平等条约。国民政府力主“革命外交”宣称要废除不平等条约。北京政府亦努力推动“修约外交”。这种状况反映了()A.反帝反封建成为全民共识B.全国人民政治立场趋于一致C.近代中国主权意识的觉醒D.北伐战争已经产生重大影响答案:C解析:题干中全国人民、国民政府、北京北洋军阀政府都要求废除或者修改不平等条约,这说明近代中国人民主权意识增强,故选C项。题干材料提及的是反帝问题,没有体现反封建,排除A项;北洋军阀政府也是国民革命运动的斗争对象,排除B项;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7月,排除D项。10.从1931年开始,南京国民政府在鄂豫皖赣闽等地大力推行农村合作运动,当地的农村合作社得到空前发展。这反映了当时国民政府()A.受到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B.试图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C.企图抵制中国共产党农村革命的影响D.把经济建设的重心放在农村答案:C解析:南京国民政府在阶级性质方面属于资产阶级政权,不会受到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故A项错误;国民政府的政权性质决定了其是资产阶级利益的维护者,它不可能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故B项错误;1931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正在全面展开,南京国民政府的农村合作运动,正是试图抵制中国共产党农村革命的影响,故C项正确;题干无法体现“把经济建设的重心放在农村”,故D项错误。11.七七事变后,日军想在华北范围内,以强大的军事打击,速战速决,迫使中国屈服。因此,淞沪会战打响后,日方最初仅想以第3师团和第11师团组成“上海派遣军”应对,但由于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日军才不得向上海增派兵力。这一材料()A.说明了中国政府对抗日有充足的准备B.证明了日军扩大侵华战争是出于偶然C.反映了淞沪会战打乱了日军作战计划D.体现了日本在侵华战略上比较被动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表明当时日军想在华北范围内速战速决,最初日本并没有向上海派遣重兵的计划,但是由于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日军不得不增派兵力,这表明淞沪会战打乱了日军作战计划,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信息不能说明中国政府对抗日有充足的准备,A项错误;日本蓄谋侵华已久,意图灭亡中国,B项错误;材料只是说明日军的作战计划被打乱,并不能表明日本在侵华战略上比较被动,D项错误。12.史载:“(某年)10月底,陈毅、刘伯承的华东、中原两野战军分向徐州东西前进……政府军……由徐州‘剿匪’总司令刘峙指挥。11月6日,战斗开始……南京、上海等处出现抢米风潮,秩序大乱。”该战役是()A.淞沪会战 B.徐州会战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答案:C解析:淞沪会战和徐州会战的交战双方都是中国军队和日军,与题干中的描述不相符,故A、B两项错误;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双方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交战的双方部队为陈毅、刘伯承等领导的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和国民政府的军队,与题干中的描述相符,故C项正确;渡江战役是人民解放军突破国民党长江防线的战役,与题干中的描述不符,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40分)13.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次革命,对社会进步影响不一。近现代中国也是一个不断“革命”的时代,先后发生了太平天国、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等运动。正确反省中国“革命”,有助于照亮未来的前程,实现中国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材料二我们稍加引申,“周朝的革命”,是指结束氏族—部落制,进入宗法封建制的革命。而“汉朝的革命”,是指秦汉结束宗法封建的贵族政治,确立宗法君主专制之下的官僚政治。而秦以后两千年间发生的多次“革命”(从陈胜、项羽、刘邦到朱元璋、李自成),导致改朝换代、政策调整,却未能改变宗法社会、专制帝制的基本面。……辛亥革命足可垂之青史的,从破坏一面言之,是推翻延续两千余年、近古以降已成社会进步严重障碍的专制帝制……从建设一面言之,则是创建宪政共和。——冯天瑜《辛亥革命与中国宪政渊源》材料三问:中国共产党对“自由民主的中国”的概念及界说为何?答:“自由民主的中国”将是这样一个国家,它的各级政府直至中央政府都由普遍、平等、无记名的选举所产生,并向选举它的人民负责。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它将保证国家的独立、团结、统一及与各民主强国的合作。——摘编自《毛泽东答路透社记者甘贝尔问》(1945年9月27日)材料四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毛泽东起草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要概括“周朝的革命”“汉朝的革命”与“辛亥革命”各自“革命”的内涵。(6分)(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革命与社会进步”为主题对近现代中国革命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14分)参考答案:(1)内涵:“周朝的革命”是从“氏族—部落制”到“宗法封建制”的革命;“汉朝的革命”是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革命;辛亥革命是从“专制帝制”到“宪政共和”的革命。(2)革命是实现社会进步的途径之一,革命的目的是实现自由幸福。农民阶级为了建立理想社会,兴起太平天国运动,但太平天国的目标具有一定的空想性,实行的依旧是传统制度;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为了打倒列强除军阀,国共合作,兴起了国民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并没有结束专制统治;中国共产党为了建立“自由民主的中国”,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付出巨大牺牲的情况下,推翻了三座大山,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总之“自由幸福”是中国人民长期不懈的追求。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二中“‘周朝的革命’,是指结束氏族—部落制,进入宗法封建制的革命”可知“周朝的革命”是从“氏族—部落制”到“宗法封建”的革命;根据材料二中“‘汉朝的革命’,是指秦汉结束宗法封建的贵族政治,确立宗法君主专制之下的官僚政治”可知“汉朝的革命”是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革命;根据材料二中“辛亥革命足可垂之青史的,从破坏一面言之,是推翻延续两千余年、近古以降已成社会进步严重障碍的专制帝制……从建设一面言之,则是创建宪政共和”,可知辛亥革命是从“专制帝制”到“宪政共和”的革命。第(2)问,论述类的题目,要做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点“革命是实现社会进步的途径之一,革命的目的是实现自由幸福”;论据可以从三个“革命”,两个层面的角度来回答。三个“革命”:农民阶级兴起太平天国革命,民族资产阶级发动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层面:成功与失败。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