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技术概论课件_第1页
广播电视技术概论课件_第2页
广播电视技术概论课件_第3页
广播电视技术概论课件_第4页
广播电视技术概论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播电视技术概论学习本课的目的了解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状况掌握广播电视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主要作用了解广播电视节目从制作、播出、传输到接收的全过程以及其中的关键技术掌握有关专业术语的含义教材《广播电视技术概论》史萍倪世兰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参考书《电视原理》

葛真茹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电视原理与现代电视技术》

非昌幸,刘乃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广播播控与电声技术》

王泽祥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第一章概述1.1广播电视的特点“广播”有两层含义:

一是泛指通过无线电波或有线系统向广大听众或观众传送节目的过程,如声音广播,电视广播、数据广播等;另一层则是特指声音广播,比如我们如日常生活中的习惯说法“听广播”即是指这个含义。P11.2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历史1.2.1声音广播的发展历史:20世纪初,发明了电声换能器件-传声器和扬声器1920年,世界上第一个无线电台在美国播音1941年,美国首次进行调频立体式广播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和实验数字音频广播(DAB)和数字调幅广播(DAM).P3我国广播技术的发展历史广播:1923年外国人开办第一座电台1926年有了中国人自己建立的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诞生1959年实验调频广播,1964年开始广播1979年立体声广播在哈尔滨试验成功(1)机械电视时代(2)电子电视(黑白)时代(3)彩色电视时代(4)数字电视时代1.2.2电视技术的发展历史

1884年,德国电气工程师尼普柯夫(NipkowPaulG1860-1940)

发明了电视扫瞄金属板(ScanningDise),并利用机械扫描方法,完成了首次发射图像传送的验。电视扫瞄金属板被称做“尼普柯夫圆盘”。

(1)机械电视(MECHANICALTELEVISION)

1925年10月2号,苏格兰人贝尔德(JohnLogieBaird),根据“尼普柯夫圆盘”进行了新的研究工作,发明机械扫描式电视摄像机和接收机。被称为“电视之父”。

(1)机械电视(MECHANICALTELEVISION)(1)机械电视(MECHANICALTELEVISION)(2)电子电视(ELECTRONICTELEVISION)1897年,德国人布劳恩(KarlFerdinandBraun)发明了阴极射线管(cathoderaytubes),把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1920年代,两个美国人发明了使用阴极射线管的发射机和电视接收机,为真正的电子电视奠定了基础。菲罗.泰勒.范恩斯沃斯兹沃赖金布劳恩1936年,世界一些发达国家首次对公众进行正规的电子电视广播。1936年11月2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位于英国市郊的亚历山大宫的英国广播公司电视台正式开始正式播出.采用405扫描线的贝尔德机械式电视系统.同年法国采用了455线的电子式电视系统.(2)电子电视(ELECTRONICTELEVISION)1939年,在纽约,美国第一次公开进行电视播出;两年后,1941年,采用525行的电视标准系统;那时,大约有7000台电视机,大多数是在纽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电视广播从每周播出15小时减少到4小时.1945二战结束后,电视广播才在世界得到快速发展;大多数欧洲国家选择了625行的电视系统.(3)彩色电视时代1951年美国试播了一种与黑白电视不兼容的场顺序制彩色电视。没有得到推广。1953年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批准了NTSC兼容制彩色电视;1954年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采用NTSC制式首次播出彩色电视广播。但是,十年之后人们才开始大量购买电视机。日本、加拿大分别于1957、1966年采用NTSC制播出。欧洲有两种625-行的彩色电视制式,(PALandSECAM.)1956年,法国提出SECAM(SequentialColorAvecMemoire)制。1960年,联邦德国提出PAL(PhaseAlternationLine-by-Line)制。1967年前联邦德国正式广播了PAL兼容制彩色电视,同年,法国和前苏联广播了SECAM兼容制彩色电视。NTSC、PAL、SECAM并列为当今世界上三大彩色电视广播制式,分别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采用。这三种制式都与黑白电视兼容,但它们三者之间互不兼容。在不同制式的节目之间进行交换时需要进行制式转换。

截止到2007年我国有电视台294个,广播电视台(县级)1937个,教育电视台46座,开办的电视节目有1288套。目前全国有卫星上行站34座,卫星收转站超过1500万座,发射台和转播台6.6万座,有线电视网络300万公里,有线电视用户一亿四千三百万,有线数字用户超过了一千六百万户;收音机、电视机社会拥有量分别超过了5亿台和6亿台,我国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超过了95%和96%;接近发达国家水平。1995年,中央电视台建成了第一个全数字化的演播室系统(800平方米演播室);1995年底,中央电视台又建成四套数字化机械手自动播出系统,从系统入口到出口全部为数字通路。2008年进行奥运会转播.(3)数字电视广播1.3

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1.4数字电视广播的发展进入九十年代,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给广播电视带来了一场深刻地变革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数字电视提高了节目的质量、制作能力和工作效率,扩展了频道资源、拓宽了业务能力,开创了有线、卫星和地面电视的新体系和新局面,当前,世界广播影视正处在从模拟体制向数字体制全面转换的关键时期。以欧、美、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一个集有线电视、卫星直播和地面广播电视协调发展的广播影视覆盖网络。

第一个阶段为个别电视设备的数字化阶段在这个时期,演播室中有数字设备也有模拟设备,信号要经常作A/D或D/A转换。这一阶段始于70年代。第二个阶段为全功能数字电视演播室阶段在数字演播室中,电视信号从摄像机输出到后期制作完全是在数字环境下进行。这一阶段始于80年代。第三个阶段为数字视频广播阶段数字视频广播实现了数字电视信号的直接发射和接收,这一步完成了整个电视系统的数字化。意味着电视节目从拍摄、记录、后期加工、编辑制作、存储、交换、分配发送以及接收等环节,都是在全数字环境下进行。这一阶段始于90年代中期。数字电视发展的三个阶段1998年美国正式进行全数字高清晰度彩色电视广播。制定了从模拟到数字电视的8年过渡计划,在过度期采用同播制方式,即同一个节目同时用NTSC和HDTV两种标准播出;要求到2006年停播NTSC电视,有一个附带条件就是使用数字电视的用户覆盖率应超过75%。由于没有达到预期的过度要求,美国重新制定了模拟电视广播的关闭日期是在2009年2月18日。最终美国关闭模拟电视的时间是2009年6月12日.美国日本于2001年开播6套数字卫星数字高清晰度电视;2003年在主要城市开播地面数字高清晰度电视;2006年实现了数字电视全国覆盖,全部采用数字高清节目。计划2011年关闭模拟电视播出;进入21世纪以来,很多国都加快了发展数字电视广播的步伐,一些主要国家都制定了终止模拟电视广播的时间表英国已经从今年开始要逐步关闭模拟电视,计划到2012年全部关闭。欧洲多数国家在2010~2015年;其他国家中国的数字广播电视中国的数字广播电视目前发展非常迅速,首先开展了卫星广播的数字传输,包括了中央电视台的卫星平台,村村通的卫星平台,各省的卫星平台。2003年开始试点推进到户的有线数字电视。2006年,城市有线电视数字化,从试点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并进一步向双向化和三网融合业务的发展。2008年在奥运城市都将有地面数字电视,包括高清晰度电视和车载移动电视和卫星地面移动多媒体广播。2015年关闭模拟电视。电视短信视频点播在线游戏信息服务网上冲浪有线广播电视分配网电视机成为家庭多媒体信息终端数字电视内容发展趋势:宽带、双向、全功能有线电视数字化电视的发展趋势广播电视技术系统基本构成采编、制播传输

发射、分配用户接收无线用户有线用户电视台光缆干线网卫星微波有线广播电视分配网无线发射台播出、主控节目播出电台、电视台现场采访、拍摄、录音前期采访编辑、配音、字幕后期制作采编、制播环节上行站电台、电视台地面光缆、微波特点:覆盖范围广接收天线小城市可集体接收农村个体接收集体接收个体接收卫星直播广播电视特点:大屏幕、高清晰面向公众、流动人群固定电视车载电视广场电视楼宇电视地面数字电视广播1.3广播电视系统的基本组成系统构成框图制作与播出发送与传输接收与重现P5利用必要的广播电视设备及技术手段制作出符合标准的广播电视节目信号,并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将其播出到发送传输端将广播电视节目信号进行一定的技术处理后,经某种传输方式传送到接收端接收广播电视节目信号,并对其进行必要的处理和变换,最终还原成图像和声音1.3广播电视系统的基本组成1.3.1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与播出P5是整个广播电视系统的信号源部分主要作用是利用必要的电视设备及技术手段制作出符合标准的广播电视节目信号,并按一定的时间顺序(节目表)将其播出到发送传输端。主要设备录音室广播传声器调音台录音设备后期加工设备电视演播室摄像机录像机电子编辑系统后期加工设备同步系统1.3广播电视系统的基本组成1.3.2广播电视节目的发送与传输P5主要作用是将广播电视节目信号进行一定的技术处理(如编码、调制等)后,经过某种传输方式传送到接收端。传输方式发送方式光缆电缆微波地面无线广播有线广播卫星广播1.3广播电视系统的基本组成1.3.2广播电视节目的接收与恢复P5接收方式恢复方法无线接收有线接收卫星接收电声转换设备:如扬声器电光转换设备:如显像管是电视广播系统的终端主要作用是接收广播电视节目信号,并对其进行必要的处理和变换,最终还原成图像及声音.1.3广播电视系统的基本组成系统构成框图制作与播出发送与传输接收与重现信号源端节目制作部门节目制作部门电视播控中心有线网络传输卫星传输地面无线电传输传输系统接收端信号接收音像重现采用地面无线电波进行传输的广播电视业务主要有调幅中短波广播、调频广播、VHF/UHF波段电视广播等。1.3广播电视系统的基本组成短波波段天波传播调频和电视广播空间波传播中波波段地波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我国规定调频广播的范围是87MHZ~108MHZ,属于甚高频(VHF)段。1.3广播电视系统的基本组成

地面电视广播系统组成电视播控中心发射机发射天线射频信号发送端接收天线接收机射频信号视、音频信号接收端P6VHF/UHF电视广播是利用VHF和UHF频段进行地面电视传输。国际上,电视广播每个频道占用的带宽分别为6MHz、7MHz、8MHz,我国采用的是8MHz.在VHF/UHF频段,我国共安排了68个频道,但目前只使用了47个频道。有线传输利用同轴电缆、光缆或微波等媒介进行传输,通过一定的分配网络,为用户提供多套广播电视节目的网络。1.3广播电视系统的基本组成各种同轴电缆的外形结构光缆的外形结构1.3广播电视系统的基本组成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