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构件产业建议书_第1页
PC构件产业建议书_第2页
PC构件产业建议书_第3页
PC构件产业建议书_第4页
PC构件产业建议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C构件产业建议书

完善模数协调、构件选型等标准,建立标准化部品部件库,推进建筑平面、立面、部品部件、接口标准化,推广少规格、多组合设计方法,实现标准化和多样化的统一。加快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工程全寿命期的集成应用,健全数据交互和安全标准,强化设计、生产、施工各环节数字化协同,推动工程建设全过程数字化成果交付和应用。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对标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加强前瞻性研究、全局性谋划和战略性布局,明确建筑业改革发展方向和目标任务,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着力构建行业发展新格局。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地位更加稳固高质量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建设任务,全国建筑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保持在合理区间,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6%左右。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建筑业实现深度融合,催生一批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完善工程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一)提升工程建设标准水平完善建筑工程质量标准体系,提高安全标准,强化工程质量保障的标准化措施。进一步完善建筑性能标准,合理确定节能、室内外环境质量、无障碍、适老化等建筑品质指标。研究制订绿色建筑设计、施工、运行维护标准体系,完善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技术及评价标准,编制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相关标准。(二)落实工程质量安全责任全面落实工程建设各方主体及项目负责人质量安全责任,进一步明确责任边界,构建以建设单位为首要责任的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体系。完善责任追溯机制,加大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力度,依法依规严肃事故查处。严格执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落实法定代表人授权书、质量终身责任承诺书和永久性标牌制度。研究制定施工安全风险防控和重大隐患排查治理标准,建立健全双重预防工作机制。完善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探索推行全国一证、分省管理方式。(三)全面提高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水平健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制,完善省、市、县三级监管体系,厘清层级监管职责,严格落实监管责任。依托全国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平台和地方各级监管平台,大力推进互联网+监管,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手段和差异化监督方式,实现智慧监督。完善质量安全监管和执法衔接机制,提高精准执法和服务水平。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监督队伍建设,加大专业人员培训力度,强化层级监督考核机制,提升监督队伍标准化、专业化水平。组织开展全国工程质量检测行业专项治理行动,规范检测市场秩序,依法严厉打击弄虚作假等违法违规行为。(四)构建工程质量安全治理新局面加快工程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质量安全信用信息归集、公开制度,加大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力度。完善安全生产处罚机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事故一票否决制度。大力发展工程质量保险,积极开展质量保险顶层设计研究,以城市为单位启动新一轮质量保险试点,加快推动全国工程质量保险信息系统建设。制定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实施办法,建立健全投保理赔事故预防机制。推动建立建筑工程质量评价制度,形成可量化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机制,鼓励通过购买服务,委托具备条件的第三方机构独立开展质量评价。推进实施住宅工程质量信息公示制度,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约束作用。推动建设工程消防技术服务市场化,规范技术服务行为。(五)强化勘察设计质量管理健全完善勘察设计质量管理制度,修订勘察质量管理办法,制定设计质量管理办法。强化施工图审查作用,全面推广数字化审查,探索推进BIM审查和人工智能审查。推动建立勘察设计质量监管信息系统,加强勘察设计质量全过程信息化监管,加大对违反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问题的查处力度,建立施工图审查关键信息公开制度。加强和改进消防设计审查管理,探索推进技术审查与行政审批分离,推动消防设计技术审查第三方服务发展。推动将消防设计技术审查和施工图审查同步开展,提高审查质量和效率。(六)优化工程竣工验收制度完善住宅分户验收制度,鼓励购房者参与分户验收,按户留存影像资料,作为住宅交付档案。细化《住宅质量保证书》《住宅使用说明书》,制定发布示范文本,明确两书规范格式和基本内容。试行建设单位按套出具住宅质量合格证明文件。规范消防验收管理,推动消防验收纳入竣工联合验收,统一出具验收意见。(七)推进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标准化和信息化全面推行工程质量安全手册制度,加快健全手册体系,完善建筑施工企业和工程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制度。研究制定装配式建筑质量安全管理制度,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部品部件生产质量可追溯管理,加强竖向节点连接等施工关键环节质量安全管控。深化施工安全领域证照分离改革,推进涉企、涉人证照电子化,实现建筑施工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信息联网和一站式查询。制定建筑工程材料、工艺、设备鼓励应用和限制淘汰名录,推广安全先进适用的建造技术,限制淘汰落后工艺。基本原则(一)坚持统筹谋划,系统推进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对标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加强前瞻性研究、全局性谋划和战略性布局,明确建筑业改革发展方向和目标任务,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着力构建行业发展新格局。(二)坚持市场主导,引导持续完善建筑业管理体制机制,建设高标准建筑市场体系,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作用,有效激发建筑市场各方主体活力。(三)坚持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推广绿色化、工业化、信息化、集约化、产业化建造方式,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建筑业深度融合,积极培育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减少材料和能源消耗,降低建造过程碳排放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四)坚持质量第一,安全为本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决把质量安全作为行业发展的生命线,以数字化赋能为支撑,以信用管理为抓手,健全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机制,强化监管作用,防范化解重大质量安全风险,着力提升建筑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加快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一)完善智能建造政策和产业体系实施智能建造试点示范创建行动,发展一批试点城市,建设一批示范项目,总结推广可复制政策机制。加强基础共性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构建先进适用的智能建造标准体系。发布智能建造新技术新产品创新服务典型案例,编制智能建造白皮书,推广数字设计、智能生产和智能施工。培育智能建造产业基地,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形成涵盖科研、设计、生产加工、施工装配、运营等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二)夯实标准化和数字化基础完善模数协调、构件选型等标准,建立标准化部品部件库,推进建筑平面、立面、部品部件、接口标准化,推广少规格、多组合设计方法,实现标准化和多样化的统一。加快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工程全寿命期的集成应用,健全数据交互和安全标准,强化设计、生产、施工各环节数字化协同,推动工程建设全过程数字化成果交付和应用。(三)推广数字化协同设计应用数字化手段丰富方案创作方法,提高建筑设计方案创作水平。鼓励大型设计企业建立数字化协同设计平台,推进建筑、结构、设备管线、装修等一体化集成设计,提高各专业协同设计能力。完善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要求,提升精细化设计水平,为后续精细化生产和施工提供基础。研发利用参数化、生成式设计软件,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设计中应用。研究应用岩土工程勘测信息挖掘、集成技术和方法,推进勘测过程数字化。(四)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构建装配式建筑标准化设计和生产体系,推动生产和施工智能化升级,扩大标准化构件和部品部件使用规模,提高装配式建筑综合效益。完善适用不同建筑类型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结构体系,加大高性能混凝土、高强钢筋和消能减震、预应力技术集成应用。完善钢结构建筑标准体系,推动建立钢结构住宅通用技术体系,健全钢结构建筑工程计价依据,以标准化为主线引导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积极推进装配化装修方式在商品住房项目中的应用,推广管线分离、一体化装修技术,推广集成化模块化建筑部品,促进装配化装修与装配式建筑深度融合。大力推广应用装配式建筑,积极推进高品质钢结构住宅建设,鼓励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优先采用钢结构。培育一批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五)打造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加大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基础共性技术攻关力度,编制关键技术标准、发展指南和白皮书。开展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试点,探索适合不同应用场景的系统解决方案,培育一批行业级、企业级、项目级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监管平台。鼓励建筑企业、互联网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开展合作,加强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建筑领域中的融合应用。(六)加快建筑机器人研发和应用加强新型传感、智能控制和优化、多机协同、人机协作等建筑机器人核心技术研究,研究编制关键技术标准,形成一批建筑机器人标志性产品。积极推进建筑机器人在生产、施工、维保等环节的典型应用,重点推进与装配式建筑相配套的建筑机器人应用,辅助和替代危、繁、脏、重施工作业。推广智能塔吊、智能混凝土泵送设备等智能化工程设备,提高工程建设机械化、智能化水平。(七)推广绿色建造方式持续深化绿色建造试点工作,提炼可复制推广经验。开展绿色建造示范工程创建行动,提升工程建设集约化水平,实现精细化设计和施工。培育绿色建造创新中心,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产业化应用。研究建立绿色建造政策、技术、实施体系,出台绿色建造技术导则和计价依据,构建覆盖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绿色建造标准体系。在投资工程和大型公共建筑中全面推行绿色建造。积极推进施工现场建筑垃圾减量化,推动建筑废弃物的高效处理与再利用,探索建立研发、设计、建材和部品部件生产、施工、资源回收再利用等一体化协同的绿色建造产业链。商品混凝土行业进入壁垒(一)商品混凝土行业资质壁垒我国对商品混凝土生产实行资质管理。根据住建部《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生产商品混凝土须经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许可,取得预拌混凝土专业承包资质,构成了进入本行业的生产资质壁垒。(二)商品混凝土行业地域性壁垒受商品混凝土和PC构件运输半径的限制,行业内企业往往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因此在特定区域内的先发企业拥有稳定的原材料供应、成熟的销售渠道及市场资源,对后进入企业形成一定的进入壁垒。(三)商品混凝土行业资金壁垒商品混凝土和PC构件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一方面投产所需的土地、厂房、生产及运输设备等初期投资规模较大,另一方面由于下游建筑施工行业的项目建设和结算周期长、资金周转慢,受产业链传导及结算政策影响,行业内企业呈现销售回款较慢、应收账款较大的特点,因此新进入企业市场开拓和业务增长需要相当规模的流动资金支撑。以上行业特点对后进入企业形成了一定的资金壁垒。(四)商品混凝土行业品牌壁垒商品混凝土及PC构件生产企业客户主要是各类建筑总包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对于商品混凝土和PC构件的产品质量及供货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以保证项目施工的连续性和工程质量的稳定性。一般而言,大型建筑施工企业往往会优先考虑选择经营时间长、业务经验丰富、品牌形象和口碑较好的生产企业,因此形成较高的品牌壁垒。(五)商品混凝土行业技术与工艺壁垒混凝土是建造建筑物的主要材料之一,混凝土的质量将直接决定建筑物的质量,进而影响人身和财产安全。因此,商品混凝土产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尤为重要,需要生产企业储备具有本土化特征的配方数据库,在生产过程中根据原材料品质、施工环境温湿度、使用场景等完成配方的及时调整。除了保证产品质量的基本要求,商品混凝土供应企业还需定制化满足特定项目诸如抗腐蚀、耐酸、超缓凝等特殊要求。以上商品混凝土特殊性能的研发以及配方的调整需要建立在一定经验积累和试验数据的基础上,构成了行业内的技术和工艺壁垒。PC构件是工业化建筑体系的组成部分,对技术工艺和过程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PC构件的图纸深化设计、模具设计制造、生产过程控制以及储存运输等环节都对产品品质产生重要影响。其中图纸深化设计和模具设计制造系PC构件生产的基础,直接影响产品尺寸精度、外观和结构强度,是PC构件厂技术能力的重要体现;生产流程中,混凝土配比、预埋件和预留孔洞的精度、振捣工艺、养护工艺等都对PC构件品质产生重大影响;此外PC构件生产系对高度定制化产品的大规模、连续生产,需要统筹设计、制造、生产、养护等多个环节,以匹配下游项目施工进度并实现自身生产资源的最大化利用,生产过程较为复杂,具备较高的技术和工艺壁垒。PC构件行业概况装配式建筑是建筑工业化的主要应用方式之一,即指将建筑的部分或全部构件在构件预制工厂生产完成,然后通过相应的运输方式运到施工现场,采用可靠的安装方式和安装机械将构件组装而成的具备使用功能的建筑物,其重要组成部分为预制构件。预制构件主要分为三大类:预制混凝土构件、预制钢结构构件和预制木结构构件。预制混凝土构件(PC构件)是国内预制构件的主要形式,也是目前三大结构体系中推广最顺利、覆盖范围最大的一种,根据住建部统计,2021年新开工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占新开工装配式建筑的比例为66.22%。我国装配式建筑起步较晚,以2016年《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出台为标志,装配式建筑才开始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2016年至2019年期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装配式建筑相关政策文件的数量分别达到33个、157个、235个和261个2。在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红利的推动下,行业政策标准体系日益完善,预制构件研发和生产技术水平逐步提升,装配式建筑的渗透率逐渐提高,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持续提升。根据住建部统计数据,2021年全国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达到7.4亿平方米,较2019年增长77.03%,2015-2021年复合年均增长率达47.25%;装配式建筑占建筑业新开工面积之比也不断提高,2015年装配式建筑占建筑业新开工面积之比为2.70%,2021年该比例达24.50%。虽然装配式建筑在我国取得了较快发展,渗透率不断提升,但由于发展历程较短,相比海外发达国家还有非常广阔的增长空间。(一)环保压力和劳动力成本上升是PC构件行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建筑行业成为重点控制领域。为降低建筑业带来的环境污染,国家出台多项环保政策,要求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相比需要工地现场制模、现场浇注、现场养护的传统方式,工厂化生产的预制构件有诸多优势,包括工期可缩短、所需现场施工人数减少,并且极大改善现场浇筑方法造成的能源浪费及环境污染,大大减少施工资源消耗,提高建造速度,同时受气候条件制约小,节约劳动力并可提高建筑质量。根据住建部于2020年公布的《装配式建筑工程投资估算指标(征求意见稿)》,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相比传统建筑在人工用量、建筑工期、产生的建筑垃圾、建筑污水排放和能耗方面具有较为显著的优势。根据测算,以装配率为30%的情况为例,人工用量、建筑工期、产生的建筑垃圾、建筑污水排放和能耗分别为传统建筑的85%、85%、60%、85%和85%。(二)PC构件供给迅速提高,业内无绝对龙头企业根据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预制混凝土构件分会《2020年度中国预制混凝土构件行业发展报告》的统计,2020年全国新增预制工厂近200家,全国规模在3万立方米以上的预制工厂超过1,200家,设计PC构件产能达到5,000-6,000万立方米。自2016年政府第一次提出对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定量要求,后续各级政府推出相应鼓励政策以来,各地PC构件工厂数量快速增加,PC构件工厂投资出现热潮。从市场集中度来看,PC构件市场较为分散。近年来大量的政策利好使得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快速发展,一大批有规模和实力的企业纷纷投资建设PC构件工厂,导致行业集中度呈下降趋势,市场竞争越发激烈。(三)地区发展不均衡,长三角地区PC构件行业发展领先从区域分布来看,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PC构件工厂分布较稠密;中部地区中长沙、武汉等PC构件工厂分布较多;而西部地区由于地广人稀,运输成本较高,PC构件工厂较少。全国的PC构件工厂布局分布不均衡主要受需求状况和各地区的政策目标及推进力度不同的影响,以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为代表的东部地区由于装配式建筑需求旺盛和地区政策的大力支持,形成了较为完整、密集的PC构件产业链。根据住建部发布数据,2021年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等重点推进地区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全国的比例为52.10%。商品住房是PC构件下游主要的应用领域之一,根据住建部数据,2019年新开工装配式建筑中,商品住房为1.7亿m²、公共建筑0.9亿m²、保障性住房0.6亿m²,分别占新开工装配式建筑的40.70%、21.60%和13.40%。在各地政策支持引领下,特别是将装配式建筑建设要求列入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土地出让条件,有效推动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在下游应用领域中,保障性住房和公共建筑需求有望增加。2021年7月,《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意见》明确了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架构;对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基础制度和支持政策进行了规定,明确表示在十四五期间应大力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力争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占新增住房供应总量比例达到30%及以上。根据各省市发布的保障房建设规划统计,十四五期间全国预计将筹集共约700多万套保障房项目。由于保障性住房是政府主导投资类项目,是引领行业向装配式、绿色建造、智能建造转型的重要政策载体,因此装配式建筑在保障房中应用比例较高,保障性住房开工面积的增加有利于带动装配式建筑相关产业的需求。而作为另一PC构件重要应用领域的公共建筑,在政策引导下投资规模也保持稳定增长。根据住建部2022年10月发布的《2021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21年,我国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额已达2.34万亿元,较2009年增长了119.63%。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将不断加大。(四)区域PC构件供需情况十三五以来,长三角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不断增加和常住人口不断增长推动PC构件行业持续发展。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一直高于全国平均值。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2年长三角地区(江、浙、沪、皖)GDP总量增长至29.03万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22.81%。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为PC构件行业发展带来较为强劲的市场需求。住建部分别于2017年和2020年认定装配式建筑范例城市共计48个和产业基地328个,其中长三角地区江浙沪皖四省市共被认定装配式建筑范例城市12个和产业基地72个,分别占比25.00%和21.95%。长三角地区汇集了较多装配式建筑试点城市和装配式建筑示范基地,为装配式建筑发展较为领先的区域,产业较为发达。在长三角地区中,截至2020年浙江省已建成投产的装配式建筑PC构件生产企业98家,杭州、绍兴、宁波作为首批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占据了全省构件企业数量的38%,其中绍兴市的PC构件设计产能和实际产能均位居浙江省第一位。2021年2月,绍兴市人民政府在《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要做强现代住建产业集群,不断擦亮绍兴建筑强市品牌,深化建筑产业现代化和国家首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建设,深入实施建筑业现代化发展新政,重点发展工厂式制造、装配式建筑。得益于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长三角地区装配式建筑产业基础和市场空间较好,装配式建筑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同时数量众多的装配式建筑企业也带来了一定的市场竞争。商品混凝土行业发展趋势(一)商品混凝土行业发展趋势1、商品混凝土企业将逐步向绿色智能方向转型发展商品混凝土行业正处于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阶段,从依靠要素驱动转向依靠创新驱动的关键过程,绿色发展是这一过程的重要推动力之一。2020年7月,住建部联合其他部门印发《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明确要加快推进绿色建材评价认证和推广应用,建立绿色建材采信机制,推动建材产品质量提升,打造一批绿色建材应用示范工程,大力发展新型绿色建材。2021年,《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对建材行业碳达峰作出指示,引导建材行业向轻型化、集约化、制品化转型,加快推进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和应用推广,并首次提出低碳混凝土概念,为混凝土的绿色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以上绿色和智能发展的政策理念引导我国商品混凝土行业由传统加工业向现代制造业转型:不断完善绿色生产工艺,通过信息化和智能化的生产管理,在质量控制、节能降耗、资源利用等方面实现突破升级。2、高性能混凝土成为产品升级的重点方向2014年8月,工信部、住建部发布《关于推广应用高性能混凝土的若干意见》,提出通过完善高性能混凝土推广应用政策和相关标准,建立高性能混凝土推广应用工作机制,优化混凝土产品结构。2019年10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将轻质高强混凝土、超高性能混凝土、混凝土自修复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列为鼓励类项目。高性能混凝土是满足建设工程特定要求,采用优质常规原材料和优化配合比,通过绿色生产方式以及严格的施工工艺制成的,具有优异的拌合物性能、力学性能、耐久性能和长期性能的混凝土。作为重要的绿色建材,高性能混凝土的推广应用对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全寿命周期的综合成本,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技术进步,推进混凝土行业结构调整具有重大意义,是商品混凝土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二)PC构件行业发展趋势由于环保趋严和劳动力紧缺,政府从政策上逐步加大对装配式建筑的推广力度。2017年3月,住建部颁布的《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提出,到2020年全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15%以上,其中重点推进地区达到20%以上,积极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