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病的学习教案_第1页
肌病的学习教案_第2页
肌病的学习教案_第3页
肌病的学习教案_第4页
肌病的学习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肌病的学习教案第1页/共74页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AP模式图第2页/共74页一、解剖生理

骨骼肌的组织结构:神经—肌肉传递:突触;N-MJ传递过程:神经冲动→突触前膜→钙离子内流→囊泡释放→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Na+、K+通透性改变→后膜去极化→动作电位→终池Ca++进入肌浆→与肌钙蛋白结合→肌肉收缩。第3页/共74页神经肌肉接头第4页/共74页神经递质代谢:在胆碱乙酰基转移酶催化下,胆碱+乙酰辅酶A合成乙酰胆碱;而释放到突触间隙的及与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经胆碱酯酶分解为胆碱+乙酸,部分未与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则由突触前膜重吸收。第5页/共74页第6页/共74页二、各环节传递障碍与疾病的关系:突触前膜病变:肉毒杆菌中毒与高镁血症;L-E综合征与氨基甙中毒:前膜Ach释放障碍;有机磷中毒:AchE活力过弱,Ach过多;MG:后膜受体过少或功能下降;美洲箭毒:阻断后膜受体等.第7页/共74页肌源性疾病1肌细胞膜电位异常:周期性麻痹2能量代谢障碍:线粒体肌病2肌肉本身病变:肌营养不良症多发性肌炎内分泌性肌病缺血性肌病第8页/共74页三、肌肉疾病的临床特点

符合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特点;

瘫痪常以四肢近端明显,双侧对称;

瘫痪程度常有明显波动;

常有肌肉疼痛或压痛;

可有肌肉假性肥大、肌强直常因全身因素而合并其他器官症状第9页/共74页辅助检查及其意义肌酶学肌电图肌活检自身免疫电介质相应器官紊乱第10页/共74页第11页/共74页第12页/共74页重症肌无力是一种与胸腺有关的、针对突触后膜Ach受体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神经-肌肉传递障碍,表现为胆碱能药物可改善的、眼面为主的骨骼肌的疲劳样无力。第13页/共74页病因和发病机制

特定遗传素质下,可能是病毒感染等改变胸腺暴露其肌样细胞,刺激胸腺等产生了AchR抗体。异常胸腺诱发的针对NMJ后膜上AchR的自身免疫损害。突触后膜上的Ach受体数目大量减少,并有AchR抗体和免疫复合物沉积。约80%-90%的病人可测定出AchR抗体。10%-15%通常合并胸腺肿瘤,约70%有胸腺肥大,切除后多好转,胸腺是MG的启动和持续的关键因素。第14页/共74页临床研究证明,约10%的MG与甲亢、甲状腺炎、SLE、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常合并存在。可诱发出动物的实验性重症肌无力模型故认为MG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第15页/共74页病理改变

肌肉改变轻微,50%的病例肌肉有淋巴细胞浸润(淋巴溢),灶性肌坏死。最突出的是电镜下见突触后膜皱摺减少,突触后膜平坦,突触间隙增宽。胸腺大:70%增生,15%胸腺瘤第16页/共74页NMJ(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过程

第17页/共74页第18页/共74页

重症肌无力的发病机制波动性:晨轻暮重极易疲劳重复电刺激的衰减AchR-Ab阳性→可改善的方法:胆碱能药物免疫抑制剂第19页/共74页临床:一般情况:我国患病率5/10万,南方多,以青年女性和中老年男性为两个高峰人群,多呈隐匿起病,逐渐加重的波动性肌力减退。第20页/共74页受累肌分布不均等以眼、面、口、咽为主为先,渐及全身肌肉及呼吸肌从上→下波及眼面部受累两侧常不对称眼内肌、平滑肌一般不受累第21页/共74页肌力弱的波动性晨轻暮重持续用力后无力明显,短暂休息后肌力改善早期可自发缓解,少数可自愈多数病程呈波动,某些因素可诱发加重,个别呈爆发型,多呈缓慢加重趋势第22页/共74页分型:分为五型:

依年龄、性别、受累肌分布、进展速度、AchR-Ab、胆碱能药效、胸腺瘤、愈后来分。第23页/共74页Ⅰ(单纯)眼肌型:20%、眼外肌、多见于儿童,部分AchR-Ab阴性、部分胆碱能药不敏感、DXM类有效,愈后好。ⅡA轻度全身型:30%从上至下波及、不累及呼吸肌、轻度、进展慢、抗体阳性,药物敏感,愈后好。ⅡB中度全身型:25%、从上至下波及、累及呼吸肌、中度、进展较快、抗体阳性,药物不敏感,愈后差。第24页/共74页Ⅲ极重全身型:起病急、进展快、程度重累及呼吸肌、抗体阳性,药物不敏感,愈后差,胸腺瘤多。Ⅳ迟发重症型:病情加重致咽喉肌、呼吸肌严重无力、抗体阳性,药物不敏感,愈后差,胸腺瘤多。Ⅴ.伴肌萎缩型少数患者伴有肌萎缩。第25页/共74页三种危象:各种原因使呼吸肌发生急骤无力致呼吸衰竭肌无力危象:占95%,多种诱因使病情加重,腾喜龙试验改善胆碱能危象:服药过量,使后膜持续去极化阻断,并夹有药物副作用,试验无变化或加重。反拗性危象:某些诱因下,受体改变,使机体用药失效,试验无变化第26页/共74页危象鉴别鉴别项肌无力危象胆碱能危象反拗性危象发生率多少少诱因感染、分娩、氨基甙、抗胆碱能药过量不明麻醉药等

出汗少多不定流涎无多不定腹痛无明显无肉跳无明显无瞳孔正常小正常

ChEI反应改善加重无反应阿托品无效/加重改善无效第27页/共74页特殊类型:新生儿MG:病妇产子中12%生后出现全身无力,1—3周后血中抗体转阴,症状缓解。先天性MG:有家族史,母亲正常,出现短暂持续眼外肌麻痹,抗体阴性,前膜病变。药物MG:类风湿关节炎服青霉胺时,血中抗体阳性,并有相似症状,停药后均消失。第28页/共74页辅助检查抗体:敏感性85%,特异性99%EMG:3Hz、10Hz重复电刺激波幅下降病理:胸腺大:第29页/共74页诊断:

以眼面肌为主的全身波动性肌无力1肌肉的疲劳试验(Jolly试验)2抗胆碱酯酶药物试验3神经重复频率刺激试验4AchR抗体滴度测定5胸部X线或CT检查了解有无胸腺肥大或胸腺瘤第30页/共74页重症肌无力-用新斯的明之前第31页/共74页重症肌无力-用新斯的明之后第32页/共74页九、鉴别诊断1肌无力综合症:肺癌等患者中出现对突触前膜的自身免疫损害,从下向上波及,眼外肌影响少,特殊的波动性,高频电刺激波幅增加第33页/共74页鉴别项MGLambert-Eaton年龄青少年,多<30岁成年,多>50岁性别女性居多男性居多伴发疾病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2/3伴癌症,尤以肺Ca患肌分布多有眼外肌受累下肢>上肢,近端>远端颅神经支配肌受累颅神经支配肌多不受累疲劳试验+-药物试验+可以+,但多数-ACHR-Ab检测80%+-电生理试验低频、高频下降>10%低频下降<10%,高频上升>100~200%胸腺CT肿瘤、增生、退化不良肺癌腱反射开始正常,迅速减退/消失开始减退/消失小脑功能正常30%存在异常及感觉异常治疗ChEI等盐酸胍乙啶、手术等第34页/共74页2慢性甲状腺功能亢进性肌病

也表现为四肢近端无力,肌萎缩比较明显,对新斯的明敏感性较差,血清AchR抗体阴性。应及时查三碘甲状腺氨酸(T3)、四碘甲状腺素(T4)常可确诊。早期治疗预后良好。

第35页/共74页3肉毒、有机磷及蛇毒中毒:部分药物试验有效果,但病因明确。4肌萎缩侧索硬化、眼咽型肌营养不良:持久无波动,药物无效。第36页/共74页治疗:慎用阻止NMJ传导药,尽量避免诱因:氨基甙类、多粘菌素等抗生素吗啡、镇静剂、麻醉剂奎宁、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心得安肌松剂

第37页/共74页治疗

1.抗胆碱酯酶药:吡啶斯的明等。2.病因治疗:(1)皮质类固醇:对40岁以上成人尤其男性有效。三种用药方法。少数病例在用药期间可能出现危象,故应住院。(2)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或硫唑嘌呤等。第38页/共74页(3)血浆置换:贵、不持久。适用于危象、新生儿型、还有术前准备(4)放射治疗:对胸腺的放射治疗。(5)胸腺摘除:对胸腺增生者效果好。约70%有效,几年后起效。第39页/共74页危象抢救:呼吸道支持、防止肺炎等感染是关键,依药物试验的反应程度调节胆碱能药物1无力型:增加药物剂量,继续DXM类治疗,可血浆置换。2胆碱能:停止药物,使用阿托品3反拗:停止所有药物。第40页/共74页周期性麻痹是反复发作的、伴血清钾异常的骨骼肌迟缓性瘫痪为特点的一组遗传性离子通道病是肌肉疾患的离子通道病多见的低钾型、少见的高钾和正常血钾型

因甲亢、肾小管酸中毒、利尿剂等导致的低钾而瘫痪者称继发性周期性瘫痪第41页/共74页第42页/共74页病因和发病机制

低钾型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国外多有家族史,国内则多为散发性。

患者肌膜常处于轻度极化状态,且膜电位极不稳定。

诱因→葡萄糖进入肌细胞→带入K+→细胞内K+浓度升高,细胞外及血清钾减少→肌膜超极化→钠离子通路受阻→动作电位不能传播→四肢骨骼肌出现瘫痪。

第43页/共74页病理主要变化为肌浆网空泡化第44页/共74页临床表现

低钾型最多,国内多散发,多在青年期,男多于女。

常以饱餐、剧烈活动、寒冷、情绪激动等为诱因。

多于剧烈活动休息后或夜饱餐晨醒发现肢体瘫痪;

瘫痪为对称性弛缓性,严重时可影响呼吸肌;

一般不侵犯颅神经支配肌肉,眼外肌罕见;

膀胱及直肠括约肌正常。

瘫痪一般持续数小时至两天完全恢复,可反复发作。

发作时血清钾降低,心电图呈低钾改变。

第45页/共74页诊断

临床表现

血清钾降低,心电图呈低钾改变;

补钾治疗后瘫痪迅速恢复;

排除其他疾病:Guillain-Barre综合征

寻找引起低钾麻痹的潜在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小管酸中毒、棉酚中毒

第46页/共74页治疗

发作时以口服补钾为主,重症可同时静脉点滴补钾,不用糖,一日不超10g。平时饮食应少量多餐,避免饱餐、饮酒、过度劳累。预防复发:避免诱因、口服钾、应用抑制钾排泄的药物(醋氮酰胺、螺旋内酯固醇微粒)。治疗潜在性疾病。

第47页/共74页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第48页/共74页临床特点发病与免疫有关表现为肌炎和皮肌炎实验室检查:ESR↑,CK↑,LDH↑,Ig↑,尿蛋白(+)等其他器官受累常合并其他结缔组织病,40岁以上者常合并恶性肿瘤以免疫治疗为主第49页/共74页概述是一组原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炎性肌病,体液、细胞免疫紊乱、肌肉炎性改变常并存肿瘤、其他自身免疫病累及皮肤的-皮肌炎第50页/共74页病理早期急性炎症:肌纤维溶解及断裂,其间淋巴及单核细胞侵润,肌束周小血管闭塞,壁上有免疫沉积。晚期炎性细胞侵润少,肌纤维大小不一;肌萎缩,束边部可明显。皮肤炎性侵润、基层变性、色素沉着第51页/共74页临床表现各年龄均有,但青年女性多见、多亚急性发病、病情波动大、有自发缓解,多伴发各种不同疾病依据伴发病、病变范围、发病年龄分类第52页/共74页辅助检查活动期中肌酶高、血沉快、免疫球蛋白高、尿有肌蛋白、24小时尿肌酸排出多肌电图肌活检部分还有类风湿因子、其他组织因子阳性及其他器官受累第53页/共74页诊断与鉴别四肢近端为主的肌无力伴肌压痛,且有肌酶高、肌电图和肌活检的支持包涵体肌炎:与遗传有关的慢性炎症性肌病。男女比例约3:1。多50岁后起病隐匿,缓慢进展,其主要病理特点是肌浆或肌核内有管状细丝包涵体。首发症状约70%为下肢近端无力,50%远端受累且可不对称,以膝反射减退最为常见。肌酶正常、激素无效。以疼痛、无波动、抗胆碱酯酶药无效、肌酶高与晚期的重症肌无力区别第54页/共74页治疗一般:对因:免疫抑制血浆置换免疫球蛋白第55页/共74页进行肌营养不良

progressionmusculardystrophy第56页/共74页概述与遗传有关的原发肌肉病变。缓慢进行性加重的对称性全身肌无力,肌肉萎缩,可伴假性肥大。明显的病理学改变:

肌纤维的坏死与再生,无炎症。第57页/共74页病因和发病机制遗传性疾病,多有家族史,多种遗传类型。各类型的基因位置、突变类型和遗传方式均不同,致肌细胞膜不稳定。假肥大型的细胞骨架蛋白—抗肌萎缩蛋白(Dys)基因突变第58页/共74页病理基本的病理学改变为肌纤维的坏死与再生,间有大量脂肪和结缔组织,肥大的肌细胞横纹消失,呈玻璃样变。心肌可有类似病变第59页/共74页不同类型临床表现1.假肥大型:包括DMD和BMD。

1)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为X性连锁隐性遗传。为男性发病,多在4岁以前发病。躯干及四肢近端始肌无力,再渐向全身发展。因腰椎前凸形成鸭步,Gowers征,翼状肩胛。假性肌肥大,多数伴心肌受累,病程呈进行性加重,多在30岁前死亡。肌电图检查为肌原性损害。血清肌酶学显著异常。第60页/共74页2)

Becher型(BMD):为性连锁隐性遗传。发病年龄5-25岁,平均11岁。临床表现类似DMD,但进展稍慢。多不伴心肌受累。病程25年以上。肌电图与肌酶学同DMD。2.面肩肱型:3.肢带型:4.眼咽型:5.其他类型:第61页/共74页辅助检查肌酶高:各类型有不同轻-重度升高,

萎缩不高。肌电图:肌源性肌活检:明显MRI:“虫蛀现象”基因检查心脏检查可见异常第62页/共74页诊断与鉴别诊断临床表现,遗传家族史,肌电图,肌酶学,以及肌肉活检。1.少年型近端型脊髓性肌萎缩症:临床表现相似,但呈神经源性肌电图改变。2.慢性多发性肌炎:肌肉痛、进展快、激素有效,无家族史,肌肉活检可鉴别。第63页/共74页诊断与鉴别3、肌萎缩侧索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