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研究生就业的“第一学历”之痛年月日实习生车辉王鹏今年研究生毕业,联系到了北京的一家三甲医院,很有希望签约,可用人单位却以第一学历不是重点大学将他拒签了,而一个本科就读于重点院校的研究生班同学则幸运地获得了这个机会。自己的努力和辛苦都付诸东流,王鹏非常郁闷。更让他困惑的是,难道第一学历将会成为自己就业道路上难以逾越的门槛吗?李丽是通过自考本科以同等学历考取的研究生。在招聘会上,招聘单位跟她说不要第一学历是全日制非正规本科毕业的学生,这使她非常困惑:“我读研究生不是白读了吗?”同病相怜的两个人总结导致就业失利的共同原因就在于他们的“第一学历”出了问题。据笔者了解,用人单位在招研究生时看重第一学历的现象在今年的就业市场上很常见,而直接原因是研究生数量的激增使得用人单位提高了门槛。据悉,年,全国即将毕业的研究生人数将超过•万人,还不包括学制为两年制的研究生。在这样的形势下,用人单位尤其是研究生就业集中的高校等科研单位,在录用研究生时往往会或明或暗地表示看重研究生的本科所学专业与所在院校。对于这一现象,江苏某大学人事处老师解释说:“目前很多学生大学四年一直在读那几本考研参考书,实际的学术能力和综合素质并没有得到提高,尤其很多报考热门专业的跨专业研究生缺乏该专业的研究能力,等于又读了一个本科,所以我们在选老师的时候,非常关注研究生的第一学历,如果第一学历是重点院校的话会优先考虑。”而北森人才测评专家谢伟认为:“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往往采取的是‘劣汰’取向,而不是‘优胜’取向,这是他们关注第一学历的原因之一。”谢伟解释说:“用人单位在招聘人的时候,往往关注的是看求职者的缺点和不足,有了他们指定的缺陷就不予以考虑。第一学历的不足,往往说明其在曾经的竞争中不是很成功,这也是求职者的一个缺陷。”某高校人事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介绍说:“到我们学校找工作的研究生太多了,光复旦大学来的博士就排到了多号。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希望能够有效地进行选择。在同等学历情况下,我们会选择本科为重点院校的学生,因为我们认为重点院校教学质量过硬。而且高考是全国统一的标准考试,某种程度上说,可能比研究生入学考试更加具有含金量。”不少用人单位关注“第一学历”的现实,直接影响到了那些决心通过考研来获得竞争优势的身在二流院校的同学或同等学历考生。“我对‘第一学历’歧视感受很深。”
毕业于山东某地方师范类院校的郑舞祥说:“我们本科的院校就是大家常说的‘考研基地‘,那里的学生很多一上大一就把考研作为自己的目标。本来想通过考取名校研究生作为改变命运的一个途径,但是现在看来,这条路并不好走。”对此,有专家认为:无论是以前的强调学历还是现在的强调“第一学历”,其本质还是对学历的崇拜,这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真正的人才的脱颖而出。共青团中国人才栋梁工程的罗琳认为,即使本科不是重点院校,但如果通过自身努力获得研究生学历,说明其在学习能力专业水平方面与其他同学没有什么差别,不应区别对待。而且社会上很多成功人士第一学历也不是很有优势,但最后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博士就业不如本科生? “出身论”引发讨论2012-10-1909:28来源:荆楚网寒窗苦读20余年,一路“过关斩将”终于戴上博士帽,却因本科“出身”非“211”、“985”等知名高校而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应届博士毕业生“hebaiyun”在校园论坛发帖,痛陈部分招聘单位唯“出身论”的用人标准,一时在高校引发大讨论。点击进入:《就业》频道页现实:博士就业也要“查三代”这篇题为《谈本科非211、985的博士找工作问题》的帖子发表于13日中午。“hebaiyun”在帖子中述说了自己或同学经历的几次涉嫌“原始学历歧视”的求职:中船重工某研究所的人事部门负责人告诉他,其单位搞的是科研,本科非“211”高校的博士不行;中南某设计院招聘,要求第一学历和最终学历必须均为“211”或“985”。
博士生就业也要“查三代”?记者在网上查询发现,不少单位的应聘条件中确实注明了这样的“特别条款”。哈尔滨一所省属大学的外语学院俄语专业教师岗位,甚至指名要各学历阶段都毕业于北外、上外的博士。不仅是博士,华中农业大学招聘辅导员,对硕士学历的求职者也提出了类似要求。“一群本科非„211'、„985’的人来到华科读博,他们同样承受着A类、B类、SCI论文的压力。他们希望有一天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科研实力清洗掉自己人生的‘污点'。"“hebaiyun”说,能取得博士学位,就是对一个人科研能力的肯定。到任何单位求职,个人能力才应是关键因素,用人单位如此“查三代”制造就业门槛,容易抹杀不少人多年的努力,埋没有能力、有志向的年轻人。争议:是不公平还是重实力“hebaiyun”的帖子很快在论坛引起众人共鸣。越来越多的博士生毕业人数和数量一定的就业岗位之间的矛盾,是造成“本科出身论”的主要原因。在一片“不公平”的呼声中,华科大在读博士“好一只青蛙”坦陈很受打击,他担心等自己毕业时,用人单位的门槛已经抬高到了“211”之上。有人甚至跟帖调侃:为了保证自己的小孩以后读书、就业不受歧视,恐怕从幼儿园开始就要上重点。但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看法。“大梦敦煌”以自身经历为例,认为和考上重点大学相比,有保送和面试因素存在的考研与考博过程要相对轻松很多。对本科学历的要求其实是用人单位对求职者学习态度的考察,“要求你人生的每一步都要走好,都不能放松。”网友“ask”则认为,只有在名校才能与名师、优秀同学交流,这种环境对人的塑造是在其他学校无法实现的。更多人建议求职者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学生“guoguang”说,科研能力强的人在日常工作中肯定都冒尖出来,不用担心被埋没。沦落到“被人挑”的博士,科研实力可能一般般。“科研做得好的即使出身差点,也会被人发掘并力推,进而视那些规定为无物。”专家:有真本事不愁没伯乐据了解,目前中国有2000多所高校,其中“211”工程高校共112所,“985”工程高校39所。“我们学校提出了争做地方一流院校的口号,因此师资队伍、学科建设必须搞上去,引进师资各学历阶段都要有高起点、高平台。而本科就是名校出身的学生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武汉一所部属高校人事处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学校对求职者的本科学历要求受到不少质疑,但也不能放宽条件。
在教育专家看来,用人单位希望“优中选优”而人为规定研究生的本科就业门槛,可能会加剧中国学生和家长的“名校情结”,这样不仅对基础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贫困地区学生不公平,长此以往,也会令升学焦虑愈演愈烈。“清华大学今年6月11日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名牌大学毕业生起薪比普通大学毕业生高28%。在一些单位,‘第一学历’成为了提拔干部的依据之一。而企业一般认为,重点高校的毕业生能力会优于普通院校的学生,成才率更高。这样的认识,难免有失偏颇。”湖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叶显发不建议用人单位如此“拘格选人才”,也鼓励大学生不要怨天尤人,尽可能让自己强大起来。“学历只不过是历史,而学习能力、工作能力等才代表未来。有真本事,走到哪里都不愁伯乐。”“本科出身论”加剧“名校情结”“名校情结”在多数人心中潜伏着。伴随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人们在高等教育的第一学历越来越为社会所关注,甚至影响着人一生的发展。这一现象反过来又强化了社会对名校的热捧——“本科出身论”加剧“名校情结”(图片来源:网络)“本科出身论”大行其道化工专业的河南籍研究生小易最近很郁闷:半年来参加了数十次招聘会,就是没能获得一份满意的工作。一家大型国企的人力资源总监向他坦言:他的研究生会院校固然是京城名校,按理找到满意的工作没问题;但他的本科毕业院校“太不起眼了”,拖了他研究生毕业求职的后腿。
事实上,小易的求职经历并非个案。据报道,去年,福建一所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小郑因为“第一学历”的关系求职屡屡碰壁,“很多招聘企业都要求第一学历是211、985工程中的院校。”小郑无奈地说,有的单位虽然不会在招聘启事上注明第一学历的要求,但会优先考虑或者在简历筛选上有所侧重,第一学历不是来自重点院校根本没有什么机会。日前,北京某顶尖名校博士毕业生到吉林省一所高校求职,刚接触时高校对他很有兴趣,但一查“第一学历”,发现这位博士毕业生在大学本科时读的不是“名校”,于是将其拒之门外。与本科出自名校的研究生班上同学相比,小易的成长之路要艰辛得多。3年前,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他的文化课远远超出了那所北京高校的文化课录取线,但他差点儿没得到面试的机会!“导师一看我的本科院校不咋样,第一反应就想放弃我。”小易很抱屈。后来小易才知道,这所高校在研究生招生时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即“第一学历不是211、985工程中的院校本科毕业生只是‘照顾性‘考虑”。后来可能因为他的文化课分数太高了,才最终被录取。据了解,时下,博士和硕士毕业生就业时要“追查”本科学历已渐成普遍现象。如果本科不是出自“名校”,那么无论你是硕士还是博士,连人带文凭一起都会打折扣。“‘本科出身论‘正大行其道。”著名人力资源专家孙虹钢感触颇深。名校情结:国人挥之不去的情怀中国人的“名校情结”越来越重。新浪网校园频道与中国青年报曾经联合推出了“你有名校情结吗?”的问卷调查,在3871名填答者中,55%的人认为,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存在“名校情结”。“小学上北京实验二小,中学上人大附中或四中,大学是北大或清华。”很多家长为孩子设计了这样的受教育线路。“要成为社会精英,当然要享受精英教育。”家长刘先生对这样的教育线路表示认可。“名校情结”其实潜伏于很多人的内心世界里。新东方领军人物之一的徐小平笑言:“我承认我也有名校情结!面对北大清华哈佛耶鲁牛津剑桥,作为文明人谁不高山仰止啊!”他认为,亿万学子渴望进入名校学习的愿望,是文明得以发展的人性最美好的因素。是谁造就了国人的“名校情结”?专家分析,首先,名校是稀缺资源,中国有2000多所高校,211高校才百所,而985高校才三四十所。其次,当下,全国高考录取率平均已达80%左右,但提升录取率的主力是普通地方院校和高职院校,诸多名校扩招并不太多,导致了名校热持续升温,致使“高考独木桥”变身“名校独木桥”,“名校情结”的
出现在所难免。再次,从经济回报上说,名校的利好更多。清华大学今年6月11日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名牌大学毕业生起薪比普通大学毕业生高28%。最后,名校毕业生的职业上升空间更大。在一些单位,“第一学历”成为了提拔干部的依据之一;而企业一般都认为,重点高校的毕业生能力会“优于”普通院校的学生,成材率更高。一位人事干部公开宣称,在他眼里,北大、清华的一个本科学位至少等同于其他名校的硕士学位。“人生突围,从本科上名校开始”在名校情结的影响下,人们的成才观念、升学观念正发生着变化。在北京、上海等知名中学,统计高考升学率通常只统计“一本率”,有的名校甚至只统计考入北大清华的考生数,或者加上升入港校的学生数。高校导师招收研究生,通常只盯着“211高校”和“985高校”,因为导师认为这些本科源于名校的考生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一位导师明确表示:“非211出身的,一个也不带。”有的本科生感到自己的本科院校“不起眼”,便拼命考研。当他们以高分考入名校读完研究生后,发现自己仍然生活在“本科身份论”的阴影里,甚至发出自己的研究生“白读了”这样的感叹。“本科出身论”的盛行,使高考复读校有了更多的招生机会。北京一所高考复读校最近窃喜,该校目前已有400多名考生报名,较去年同期人数超出了20%,而且其中40%的报名者都能上二本以上。报名者中,理科最高分达645分,文科最高分614分。这些考生复读的目标很简单,冲击北大清华等211高校、985高校。据悉,该校今年有20多人考上北大清华。教育学者熊丙奇也在一篇文章中感叹:我国考生和家长现在都关注优质的一本资源(全国范围内平均录取率仅为8.5%),使得高考焦虑比扩招前的1998年还要严重。“当时,考上专科,就已经算得上升学成功,而现在,没考上一本,在一些地方被认为是没考上大学,高职高专被不少考生放弃。”熊丙奇说,如果所有考生关注的都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不管教育怎么发展,升学的焦虑将不可能消除。面对“本科出身论”加剧的“名校情结”,专家分析,考生应该尽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