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5 现代文阅读Ⅱ(双文本阅读)(解析版)-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集训_第1页
专题05 现代文阅读Ⅱ(双文本阅读)(解析版)-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集训_第2页
专题05 现代文阅读Ⅱ(双文本阅读)(解析版)-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集训_第3页
专题05 现代文阅读Ⅱ(双文本阅读)(解析版)-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集训_第4页
专题05 现代文阅读Ⅱ(双文本阅读)(解析版)-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集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5现代文阅读Ⅱ(双文本阅读)解析版备考实战训练01.(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漆园吏游梁郭沫若庄周自从他夫人死后,率性把漆园吏的徽职丢掉,他的门徒们也就逐渐地风流云散了。他回到宋国来,寄居在一所陋巷里面,把剩下的余钱去买了些个麻来打草鞋过活。他一面打草鞋,一面却在冥想着宇宙间消长盈虚的道理。“苎麻的种子播在田地间,受着温暖的阳光护摄,受着清和的春风吹煦,无端地抽出了青春的苗条。苗条枯萎了,筋骨成了麻,我如今在把它打成草鞋。我这打成的草鞋,被人践踏穿了的时候,又要委弃在不知道什么地方的污潴里了。……“人的一生不就是这样的吗?青葱自乐的时代没有多时,成了可供人利用的器皿,也没有什么荣幸。”他一面冥想,一面打他的草鞋,因此他的工程也进行得很慢。一双草鞋三天也打不成,五天也打不就。卖得好的时候,可以卖个一两双,卖得不好的时候,只有原样而去、原样而回。有一次,接连几天一双草鞋也卖不出,他是饿得不能忍耐了。他记起有一位旧友在管河堤的事情,他便挨着饿,提了几双草鞋想去向他贳两升小米。他好容易才走到了河边,他觉得不像他自己在走,好像有股风吹送一团野火在路上蔓延。那时候他实在是一团火,一团饥火好像把他身上穿的一件破布衣裳,把他手上提的草鞋都要燃毁了的一样。火看看快要熄了,被风一吹又渐渐燃炽起来,他好容易才燃到了河边。在河水里面照了照自己的面孔。——“啊,你就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庄周夫子吗?我几乎不认识你了。你的颈子怎瘦得那么细长,就好像白鹤的颈子一样?你的面孔怎变得那么黄熟,就好像臃肿的南瓜?啊,假如你真是南瓜的时候呵!”正当他在照影自嘲的时候,他听见有得得的马蹄声走来。他抬头一看,才看出就是那位做河堤监督的朋友。他看见他的朋友,就好像炉火遇着油煤一样,热烈烈地便去接着:——“啊啊,朋友,你来得真是恰好!我有好几天没吃馒头了。我这里有几双草鞋作抵押,请你贳几升小米给我煮粥吃罢!”——“啊啊,朋友,你来得却是不凑巧。我这个月还没有领薪水呢!”河堤监督毫不踌躇地回答。庄周只听了他这一句话掉头便跑,一直跑到听不见马蹄声的时候,他才稍微息了一息脚。但是等他息了一忽之后,他饿得来连动也不能动弹了。他便无意识地把手里提的草鞋来乱嚼,足足嚼尽了一只。但也奇怪,他觉得好像享用了太牢一样。——“啊啊,我真感谢你这真宰!真是道在屎溺,道在瓦甓,而且道在麻屑了。”麻屑嚼多了,虽然可以勉强充饥,但是有时总想要点有血有肉的鲜味。有血有肉的鲜味!他一面想,一面早把一个铁针来敲成钩,把麻条来续成线,想去钓几只鱼儿。——“蚯蚓呀,罪过,可怜你不该有能够引诱鱼儿上钩的质。因为你有用,所以你才被人利用了。”小河边上的田野中偃着一个髑髅,他把那髑髅翻开,又才发现了几条蚯蚓。他把蚯蚓穿在针上,把麻线投在水里的时候,他看见鱼儿一对对地衔尾接首在在水里面优游。直到这时候才回想起了他死去了的夫人。才为她挥洒了几行清泪。夫人在生的时候,他待她真是太淡漠了,他总以为是受了她的拖累。因为有了她,所以不得不过些不洁的生活;因为有了她,才去做了一场小官;因为有了她,才教了几个无聊的弟子。但是,如今呢?他只对着孤影嚼麻屑了。——“啊啊,我是饥渴着人的鲜味,我是饥渴着人的鲜味呀!”他一连叫了几声,把钓缗投在河中,跑去抱起那个髑髅。——“啊啊,我是饥渴着人的鲜味,我是饥渴着人的鲜味呀!”一回想起他夫人死时,他想起那时唯一的一个吊孝者来了,唯一的知己惠施。一想起他的惠施,他恨不得立刻就飞去和他见面。于是,庄周提起那个髑髅,便一个人飘飘然往大梁走去。——“一位提着一个髑髅的疯子!”——“一位不吃面包,只嚼麻屑的骗子!”庄周走一路,便引起一路惊怪的风声。风声愈张愈大,人还没有走到大梁,风声早走到惠施的耳朵里了。“哼,奇怪,老庄这一来,是想夺我的宰相了!管他是真是假,总要先事提防。”可怜饥渴着友情,饥渴着人的滋味的庄周,一面嚼麻屑,一面走长路,人还没有走到大梁,惠施早搜拿了他三天三夜了。他才抵大梁城,便被人逮捕着,把他送到惠施的面前。庄周一见惠施,便说不出来的欢喜。但是惠施向着他,骂道:——“老庄呀!你真是太丑!你要来夺我的宰相,你正大光明地来就是了,何必要做出那种妖异惑俗的行径!”——“啊,惠施!你这说的话,才是‘孤驹未尝有母’啦!”——“你别要尽那样假装疯蒙!国法是国法,友情是友情。我已经捉拿了你三天三夜了!”——“唉!”庄周到此才长叹了一声,他接着说道,“惠施!你听我向你说一段趣话罢。南方有一种奇鸟名叫‘鹤雏’,它吃的是竹实,饮的是清泉,宿的是梧桐古树。它有一次从南海飞到北海,它是想着北海的冰天雪地何等清洁的。它在路上遇着一只含着死老鼠的鸱鸮,它因为都是同类便招呼了鸱鸮一下。鸱鸮鼓着两个鹅蛋大的眼睛,抬起头向上怒吼:‘哼,你是要来夺我的死老鼠啦!’——啊,朋友,你知道这死老鼠是什么?”惠施被庄周抢白了一场,面上虽是发烧,却立刻倒堆一脸的笑容来向庄周赔罪:——“朋友,我们打是心疼骂是爱呢,请你别误会罢。”庄周默默不作一声,只是飘然走出大门。他举起手中的髑髅向白云流荡着的青天掷去:——“唉,人的滋味就是这么样!人的滋味就是这么样!”1923年6月22日(有删改)链接:据郁达夫的回忆:“当时,我和他(指郭沫若)穷极无聊,寄住在上海滩上,度比乞儿还不如的生活。忽然有一个人,因为疑沫若去夺他的编辑的饭碗,就促使了许多的人出来,在他的机关月报和一个官僚新闻上,大放攻击之辞。沫若把这时的感情,不好全部发泄出来,所以只好到历史上去找了一个庄子和惠施来代他说话。”“因为创作的动机是由现实人生得到的实感,所以写来容易动人,也容易成功。”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庄周打草鞋时的哲思认真而巧妙,从中可以看到庄周丰富的内心世界,也渗透着作者在当时环境下的乐观主义思绪。B.庄周求助管河堤的旧友,但吃了闭门羹:他历尽磨难寻找到当宰相的旧友,却遭到速捕,凸显了人情淡薄,现实残酷。C.惠施知道自己宰相之位无恙时说“朋友,我们打是心疼骂是爱呢,请你别误会罢”,细致传神地描绘出惠施惭愧后悔之情。D.小说中的庄周是个不谙世事、书生气十足的反动知识分子,迂腐古板,老实懦弱,思想单纯,头脑简单,结果一再碰壁。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中一问一答的形式,推动了情节的进展,“庄子”的独白则是借人物语言给抒情达意找到一个合适的方式。B.“啊啊,我是饥渴着人的鲜味,我是饥渴着人的鲜味呀!”重复两次,有诗的节奏感和意蕴,有效加强了感情色彩和行文力度。C.小说的语言流畅、华美、抒情味重、哲理性强,生动的比喻,铺陈的排比,如泉喷涌,流贯全篇,是一出能触动人的灵魂的悲剧。D.这篇历史小说直抒胸臆、直白易懂,“笔调太直”,作者在文中直接表述了自己的写作意图,也因此而影响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8.小说将庄周在颠沛流离中起伏不定、跌宕多姿的心路历程生动地描绘了出来,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9.历史小说作为一种特殊文体,处在纪实与虚构之间,由历史、现实、自我三种成分组合而成,请结合文本进行探讨。(6分)【答案】6.B7.D8.①先是清高、孤傲,鄙弃富贵。庄周丢掉微职,寄居陋巷,靠织草鞋为生。因难以糊口向河堤监督贷粟却被拒,以麻屑充饥。但他仍不改其道,坚持“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不向世俗低头,卖身求荣,充当“供人利用的器皿”。②接着是向现实妥协,低头。饱受着物质世界的压迫,庄周产生了与现实妥协的念头,因而出走大梁,寻求“唯一的知己”惠施的友谊。③最终摒弃幻想,绝望失意。游梁访惠施却被捕,庄子举起那只带有“人的鲜味”的髑髅,“向白云流荡着的青天掷去”,在现实的打击下产生的人生幻灭感,使他彻底摒弃了对世俗残存的最后一丝幻想。9.①历史:小说取材于《庄子》中的寓言故事,以真实的历史人物庄子为原型,将庄子打草鞋等几个生活小故事串联在一起,这些生活小故事基本符合历史的真实性。②现实:小说中的“庄子”被抽象成一类寓言化了的角色,是当时无依无靠、郁郁不得志、四处碰壁的令人同情的底层知识分子和思想家的形象。③自我:作者在“庄子”的形象塑造中投射了自我的心绪,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对生机、友谊的渴盼;在现实的打击下产生的人生幻灭感受;志向高远却不为世人理解与接纳所产生的绝望、愤懑的心态。【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乐观主义思绪”错,应是绝望情绪;“描绘出惠施惭愧后悔之情”错,应是反应了从政者的伪诈、弄权;D.“反动知识分子……迂腐古板,老实懦弱,思想单纯,头脑简单”错,对庄周形象的概括不正确。庄周的形象是当时无依无靠、郁郁不得志、四处碰壁的令人同情的底层知识分子和思想家的形象。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笔调太直”“直接表述了自己的写作意图,也因此而影响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错,借庄周委婉传递自己的心声,并没有直接表述写作意图,也不会因此而影响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反而耐人寻味,极具感染力和启迪性。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人物心理的能力。①庄周丢掉微职,寄居陋巷,“把剩下的余钱去买了些个麻来打草鞋过活”靠织草鞋为生。“我这里有几双草鞋作抵押,请你贳几升小米给我煮粥吃罢!”因难以糊口向河堤监督借米却被拒,以麻屑充饥。但他仍不改其道,坚持“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不向世俗低头,卖身求荣,“成了可供人利用的器皿,也没有什么荣幸”不再充当“供人利用的器皿”。此时的庄周还是能够坚持自我,清高、孤傲,鄙弃富贵。②饱受着物质世界的压迫,庄周产生了与现实妥协的念头,“我是饥渴着人的鲜味,我是饥渴着人的鲜味呀”因而出走大梁,“一想起他的惠施,他恨不得立刻就飞去和他见面”于是他去寻求“唯一的知己”惠施。此时的庄周向现实妥协,低头。③在惠施三天三夜的搜捕中庄周失去了人生最后的希望,庄子举起那只带有“人的鲜味”的髑髅,“向白云流荡着的青天掷去”,在现实的打击下产生的人生幻灭感,使他彻底摒弃了对世俗残存的最后一丝幻想。最终摒弃幻想,绝望失意。9.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文本意蕴,评价作品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根据题干,由历史、现实、自我三种成分组合而成,可分成三个方面。①历史:以《庄子》中的寓言故事为素材,以真实的历史人物庄子为原型,庄子打草鞋的故事也是历史存在的,庄周贷粟也、寻找惠施等几个生活小故事也是历史存在的,这些生活小故事基本符合历史的真实性。②现实:小说中的“庄子”和现实社会的无依无靠、郁郁不得志、四处碰壁的令人同情的底层知识分子和思想家的形象是比较符合的,通过郁达夫的回忆的解释,因为创作的动机是由现实人生得到的实感,所以写来容易动人,也容易成功。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小说中的现实性。③自我:作品是作者心情的一种反射,“当时,我和他(指郭沫若)穷极无聊,寄住在上海滩上,度比乞儿还不如的生活”,作者在“庄子”的形象塑造中投射了自我的心绪,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对生机、友谊的渴盼;在现实的打击下产生的人生幻灭感受;志向高远却不为世人理解与接纳所产生的绝望、愤懑的心态。【点睛】诗化小说,凭借诗的隐喻、象征等,让时空、心理变得浑然一体,小说的情节被淡化,整体富有哲理性的诗意美,提升审美空间。这与其他小说不同,诗化小说既不注重叙事表达,又不以情节取胜,而是重视创造情境。其特点如下:1.诗化小说具有诗的审美目标,或寓于诗情,或富有哲理性的诗意美。2.既有生活的客观真实,不失美感,又有思想内涵,博大精深。备考实战训练02.(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修学储能黄晖毛泽东在当天下午放学后,如约到了杨昌济家。杨宅门前,“板仓杨”的门牌静静地挂在大门一侧,杨宅院内,兰花青翠,藤蔓攀墙,点点阳光透过树阴,洒在落叶片片的地上。探头打量着这宁静雅致的小院,毛泽东长长呼吸了一口清新的口气。“进来吧。”杨昌济推开了书房的门。带着几分崇敬,毛泽东跟在他身后,向里走去。书桌上,铺着一张雪白的纸,写着苍劲有力的四个大字:修学储能。“修学储能,这就是今天的第一课,也是我这个老师对你这个弟子提出的学习目标。”杨昌济放下笔,面对毛泽东坐了下来,说:“润之,一个年轻人走进学校的目的是什么?是学习知识,更是储备能力。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光是能力素质强,而学问修养不够,则必无法约束自己,本身的能力反而成了一种野性破坏之力;反过来,光是注重书本学问,却缺乏实际能力的培养,那知识也就成了死知识,学问也就成了伪学问,其人必死板呆滞,毫无价值。所以,我今天送给你这四个字,就是要让你牢牢记住,修学与储能,必须平衡发展,这是你求学之路上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毛泽东问:“那,以今日之我而言,应当以修什么学问,储哪种能力为先呢?”“什么学问?哪种能力?润之,你这种想法首先就是错的。今时今日之毛润之是什么人?一个师范学校一年级学生而已。你喜欢哲学伦理,也关心时事社会,这是兴趣,也是天赋,但我同时也担心你走入另一个误区,那就是于学问能力的涉猎之面太窄!润之,你的求学之路才刚刚起步,你才掌握了多少知识?才拥有多少能力?过早地框死了自己修学储能的范围,而不广泛学习,多方涉猎,于你的今后是有百弊而无一利的。所以,你现在的修学储能后面,还应该加上四个字:先博后渊。”毛泽东思索着,认真地点了点头:“我明白了,博采众长才能相互印证,故步自封则必粗陋浅薄。”杨昌济笑了,他为毛泽东有这样的悟性而感到非常欣慰。在谈到儒家三纲之说时,杨昌济喝了口茶,说:“儒家三纲之说,确属陈腐之论,船山先生的‘忠孝非以奉君亲,而但自践其身心之则’之说,于此即为明论。”记着笔记的毛泽东停下笔,插话道:“我觉得这种说法,其实是在提倡个人独立精神。”“对,个人独立。你看过谭嗣同的《仁学》吗?他认为个人独立奋斗,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奋斗之力,‘有挽强持满不能不发之势,虽千万人未能遏之而改其方向者也’。而我以为,个人奋斗的宗旨,就在于两条原则。”他接过毛泽东手中的笔,在两张纸上各写了一个字:坚、忍。“坚者如磐石,虽岁月交替而不变,忍者如柔练,虽困苦艰辛而不摧。坚忍者,刚柔并济,百折不回,持之以恒也……”“当……当……”墙上挂钟恰在这时响了,毛泽东看看窗外的夜色,赶紧站起身:“哎哟!都这么晚了?老师,真是对不起,打搅您到这个时候,要不,我先回去了。”杨昌济伸展了一下胳膊,看来也是有些疲倦了,却意犹未尽地对毛泽东说:“清谈不觉迟,恍然过三更啊。算了,这么晚了,学校也早锁门了,我看,你就住这儿吧,反正我的家眷都回了乡下,房子空着也是空着。明天早上再走吧。”第二天早上,晨曦一缕,悄然抹亮了天际。“板仓杨”的门牌映着初起的晨光,散发着古拙质朴。清晨的宁静中,一阵水流声传进了杨宅客房。毛泽东迷迷糊糊地睁开了眼,披着外衣,揉着惺忪的睡眼推开了门。他突然愣住了:就在眼前,小院的井边,杨昌济裸着身体,只穿着短裤和一双木屐,正在用冷水进行晨浴。光洁强健的脊背上,清水纵横,水流顺着身体,直淌到地上。一只木勺从木桶里舀起满满一勺水,冰凉的井水兜头浇下……他的神情肃穆,动作庄严,一吐一纳,仿佛正在进行某项庄严的仪式。似乎是感觉到了身后有人,杨昌济回过头来,看到毛泽东疑惑的眼神,他拿起井栏边的浴巾,擦着身上的水,说:“我在晨浴。几十年的老习惯了,清晨即起,以井水浴我肉体,然后晨诵半小时,以圣贤之言浴我精神,是以精神肉体,清清爽爽,方得新之我,迎接新的一天嘛!”毛泽东伸手探了探水桶中残余的水,深秋之晨冰凉的井水,刺得他手一缩,问道:“老师,您不冷吗?”“一个人的修学之路上,比冷水更难熬、更严酷者不知有多少,若是连一点寒冷都受不了,还谈什么坚忍不拔?再说,读书人静坐过多,缺乏运动,这也是强健体魄的好方式嘛!”杨昌济将浴巾往肩上一搭,在院中树下一块石头上盘腿坐下,拿起了手边的一本书,“哦,对了,我没有吃早饭的习惯,就不管你的饭了,你自便。我要晨诵了。”仿佛是在净化自己的心灵,杨昌济闭目长长呼吸了一口气,这才朗声:“杨昌济,光阴易逝,汝当惜之。先贤至理,汝当常忆……”随后,他打开书,端坐凝神,大声诵读起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渐渐明朗的晨光中,杨昌济读得如此旁若无人,那琅琅书声,仿佛天籁般充满了这雅致的小院。望着井边的木桶,望着晨光中静若雕塑的老师,听着那清澈得犹如回旋在天地之间的读书声,毛泽东几乎都痴了。随即他回到客房,一张“自订作息表”上,从清晨直到半夜,一个个时段,,一项项安排,密密麻麻,开列详细。从此,这张作息表贴在毛泽东寝室的床头,一直伴随他读完一师。(节选自《恰同学少年》,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毛泽东的视角对杨昌济宁静雅致的小院的描写,侧面展现了主人高雅的品味、高尚的品德。B.杨昌济留宿毛泽东,是想借第二天早晨的沐浴和诵读再对他进行坚忍不拔和好学不已的教育。C.小说以时间为序,不以曲折生动的情节打动人,而是靠对话和场景展现的精神力量感染人。D.小说结尾耐人寻味,毛泽东“自订作息表”并坚持落实了整个一师求学阶段,升华了主题。7.关于文中诸多引用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引用“质胜文……”一句,杨先生将孔子的原意引申生发,创造性地阐释了学问和能力的关系。B.引用船山先生的话,杨先生认为它所阐述的思想正是儒家三纲之说的典型表现。C.杨先生用谭嗣同《仁学》中的话,激励毛泽东独立奋斗,同时启发他思考个人奋斗的内涵。D.“学而时习之……”的一段朗诵,既是杨先生的自勉,同时也勉励了毛泽东。8.小说为什么重点描写杨昌济晨浴时的场景?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9.请分析文章题目“修学储能”的作用。(6分)【答案】6.B7.B8.①把杨先生晨浴的细节和过程进行特写镜头式展现,塑造了杨昌济先生严于律己、自我砥砺、坚忍不拔、身正为范的鲜明形象。②承上启下,与前文杨先生对毛泽东进行的教育相呼应,也引出下文毛泽东深受感召的内容。9.①修学储能,是杨先生对毛泽东进行的入学教育,修研学问,储备个人能力,才能成才报国。以此为题,彰显了小说主旨,有点睛之效。②全文以此为线索,串联了杨先生指引教育毛泽东的整个过程,使叙事结构紧凑,条理明晰。③修学储能是杨先生奉行的为学之道,也是毛泽东学到的精髓,全文以此为核心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赏析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B“是想借第二天早晨的沐浴和诵读再对他进行坚忍不拔和好学不已的教育”错,根据原文“清晨的宁静中,一阵水流声传进了杨宅客房。毛泽东迷迷糊糊地睁开了眼,披着外衣,揉着惺忪的睡眼推开了门。他突然愣住了……”可知,杨昌济沐浴并非刻意安排;“望着井边的木桶,望着晨光中静若雕塑的老师,听着那清澈得犹如回旋在天地之间的读书声,毛泽东几乎都痴了”,这是毛泽东在亲眼看到老师沐浴和晨诵之后悟到的学习的真谛,并非老师特意的教育。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杨先生认为它所阐述的思想正是儒家三纲之说的典型表现”错误,根据原文“儒家三纲之说,确属陈腐之论,船山先生的‘忠孝非以奉君亲,而但自践其身心之则’之说,于此即为明论”可知,“忠孝非以奉君亲,而但自践其身心之则”是证明“儒家三纲之说,确属陈腐之论”,而倡导“独立精神”的。故选B。8.本题考查分析文中的情节的作用的能力。先看杨昌济沐浴的过程,“光洁强健的脊背上,清水纵横,水流顺着身体,直淌到地上。一只木勺从木桶里舀起满满一勺水,冰凉的井水兜头浇下……他的神情肃穆,动作庄严,一吐一纳,仿佛正在进行某项庄严的仪式”,这段细节描写和特写镜头式的展现,写出了杨昌济沐浴时的庄严和仪式感;他还介绍说“几十年的老习惯了,清晨即起,以井水浴我肉体,然后晨诵半小时,以圣贤之言浴我精神,是以精神肉体,清清爽爽,方得新之我,迎接新的一天嘛!”,深秋的井水冰凉,杨昌济却认为“一个人的修学之路上,比冷水更难熬、更严酷者不知有多少,若是连一点寒冷都受不了,还谈什么坚忍不拔?”,这些话与沐浴的镜头一起,塑造了杨昌济先生严于律己、自我砥砺、坚忍不拔、身正为范的鲜明形象。结构上,晨沐时杨昌济展现出的的自律、坚忍等品格,照应了上文他对毛泽东的教育“我今天送给你这四个字,就是要让你牢牢记住,修学与储能,必须平衡发展,这是你求学之路上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先博后渊”等内容;同时也引出下文毛泽东深受感召的内容,如“随即他回到客房,一张‘自订作息表’上,从清晨直到半夜,一个个时段,,一项项安排,密密麻麻,开列详细。从此,这张作息表贴在毛泽东寝室的床头,一直伴随他读完一师”。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修学储能”,是杨先生对毛泽东进行的入学教育,“修学储能,这就是今天的第一课,也是我这个老师对你这个弟子提出的学习目标”“一个年轻人走进学校的目的是什么?是学习知识,更是储备能力”“我今天送给你这四个字,就是要让你牢牢记住,修学与储能,必须平衡发展,这是你求学之路上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修研学问,储备个人能力,才能成才报国。以此为题,彰显了小说主旨,有点睛之效。“修学储能”是文章的写作线索,如开头杨先生给毛泽东上的第一课就是教育他要“修学储能”,学习知识,储备能力;师生两人深入探讨“修学储能”,从而得出要“先博后渊”、要有“独立精神”、要“坚、忍”等;接着由杨昌济晨沐,从言传到身教,让毛泽东更加明白如何“修学储能”。可见“修学储能”串联了杨先生指引教育毛泽东的整个过程,使叙事结构紧凑,条理明晰。“修学储能”是杨先生奉行的为学之道,如毛泽东看到先生书桌上“铺着一张雪白的纸,写着苍劲有力的四个大字:修学储能”,接着杨先生告诉毛泽东“修学储能,这就是今天的第一课,也是我这个老师对你这个弟子提出的学习目标”,并具体阐发了“一个人如果光是能力素质强,而学问修养不够,则必无法约束自己,本身的能力反而成了一种野性破坏之力;反过来,光是注重书本学问,却缺乏实际能力的培养,那知识也就成了死知识,学问也就成了伪学问,其人必死板呆滞,毫无价值”,得出要求“我今天送给你这四个字,就是要让你牢牢记住,修学与储能,必须平衡发展,这是你求学之路上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修学储能”也是毛泽东学到的精髓。全文以此为核心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备考实战训练03.(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孑孓李路平①开会始终是一件无聊的事情。②地点总是那间办公室,座位也是固定的。灰色的窗帘时而拉紧,时而打开,打开的时候,可以看见外面的一排老单元楼。房顶为了装饰,建有一些梁柱,横摆或斜靠在一起,贴着颜色不一的瓷砖。正对窗口的部分,远远看去,很像一张小人的脸,脸上的眼睛直愣愣地看向这里,好像很好奇会议的内容。办公室狭小,但总还是有点样子,除办公桌外,靠边摆着书橱,中间是茶几和简易沙发,几个人面对面坐在一起,像一家人,又全然是同事关系。茶几上有时候放着杂志或稿子,大多时候只有绿植。枯燥的办公生活,似乎只有绿色能够带来安慰。绿萝都带水,装水的玻璃瓶,就是平时喝完牛奶的瓶子,圆润小巧,很容易就冲洗干净。绿萝的根系不发达,透明的水里只有几根白色的根芽,其余的地方空空如也。③开会时看着对面人的脸,是最尴尬的。每个人都试图找到自己最舒适的动作,靠背,低头,看手机,假装记笔记,需要议论时,才会抬起头。但总有人的目光游移不定,在房间里的各个角落扫视着:轻风拂动的窗帘,桌上积蓄经年的灰尘,米色沙发的弧形把手,一小盒从未开封的普洱。④透明的瓶身被扫视了一遍又一遍,直到看见一个小黑点,在窗户反射过来的阳光前,曲着身子,一闪而过。细看起来,却不止一只,好几个黑点在清澈的水中无规律地浮沉。⑤会议还在继续,枯燥的内容令人意欲逃离。瓶中的黑点似乎不想错过这些高光时刻,被一双或无数双眼睛注视。没有一只愿随着微小的重力,渐渐沉至瓶底。每一只搅动成的凌乱弧线,都透露着与自然的对抗,它们把挣扎表现得如此明显,仿佛是一面微缩的极简生活史。⑥由于距离太远(更主要的原因是它们的身形太小),它们几乎丧失了所有的外部特征,除了细瘦、黝黑。更像是被截断的蚯蚓,由于疼痛扭动着身子,想要摆脱敌手,摆脱死亡的命运。⑦但它们的扭动并非疼痛造成的。它们在掠取、追逐和吞噬着水中的细菌和单细胞藻类。硕大的瓶身犹如一个巨大的腹腔,它们悠游其中。充沛的水源就是营养丰富的汁液,这个亚热带的城市里的办公室,温暖适宜,无人搅扰,它们在寄宿的腹腔中生长,然后繁殖。⑧遵从生命蜕变的基因,不久之后,它们将从水里探出头来,然后舒展细小湿润的翅羽,在某个不为人知的时刻,从水面上一跃而起,变成一只令人生厌的蚊子。它们的嗡嗡声很容易让人确定它们的方位,双手一拍,或将电蚊拍轻轻挥舞过去,就让它们的一生急遽停止。⑨作为孑孓,它们看起来舒适安全,人畜无害,被水囚禁,水又被瓶身所囚禁。没有谁会刻意地注视瓶中透明的水,除非它已无法覆盖绿萝的根系,或因植物的死亡,造成水体的浑浊与恶臭。但它们仍然是隐秘的,很少有眼睛,会把眼前的所见当作看见,仿若有些记忆,会被脆弱的大脑悄悄过滤。它们隐身,或被当作某种无关紧要的未知的物种,或者是水中柔软的垃圾,因为水的流动而灵活曲直,看似拥有生命。⑩这双无聊的眼睛始终注视着它们,在油漆的桌面反射过来的银色光线中,在圆形瓶身的放大下,它们犹如一些散落的音符,从水面沉落水底,又从水底轻轻泛起。伴随着会议令人昏昏欲睡的语音,它们赋予了这双眼睛超常的宁静。⑪耳畔安宁,目光潮湿,注视它们的人好像也沉入了瓶中。也许他就想潜入进去,用双手钳住它们,就像钳住一匹暴烈的海马,在另一个世界中搏斗与僵持。(选自《散文》2020年第7期)文本二:散文是自我探索的工具,也是探索世界的工具;是自我表白的利器,也是代言倡议的神器;现代散文所表达的,是感性的世界,也是理性的世界;是抒情的世界,也是说理的世界。可以说,现代散文的世界正像现代生活一样广阔,从中可以接触到一整个的运用现代汉语表达的现代中国,包括其已知的和未知的部分,已充分揭示的和有待挖掘的部分,已经成就的和有待建构的部分……所有这些,正像我们注视、思考和想象中的“现代中国”本身一样,令人着迷。总之,与在中小学阶段习得的或一般社会印象可能有别的是,现代散文绝不是一些可有可无的文章,而是现代中国人生命记忆和生命扩张的产物,也是现代中国的壮阔历史和未来画卷的铺展,注视和打开它,很大程度上也就是注视和打开我们自身。(摘编自张业松《何谓“中国现代散文”》)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一第②段和第③段的环境描写,对办公室周围环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渲染了开会者内心的空虚和无聊。B.文本一的抒写聚焦于“它们”,表现出丰富的情感体验,不仅是在体察外在世界,也是在观照内心世界。C.文本一恰如文本二所说的,“是自我探索的工具,也是探索世界的工具;是自我表白的利器,也是代言倡议的神器”。D.文本一借对孑孓的描写感悟,形成一种“纳须弥于芥子”的风格,体现出散文“形散神聚”的特征。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一以“无聊的事情”开头,在文中结尾处又写到“无聊的眼睛”,前后照应,足以显见抒情主人公在职场生活中的不得志。B.文本一第⑨段以隐喻、象征、夸张、拟人等手法描写孑孓被囚禁于瓶身的水所囚禁,借此表现受困的生活。C.文本一写孑孓成熟后的生命“令人生厌”,且容易在人类的打击下“就让它们的一生急遽停止”,流露出悲观厌世的情感。D.文本二着意于对“中国现代散文”的探讨,作为学术文章的结束段落,以比较整齐的句式营造出一种繁复恣肆的修辞效果。8.“孑孓”这一形象富含深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9.文本二提到,现代散文是现代中国人生命记忆和生命扩张的产物,请结合文本一的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答案】6.C7.D8.①孑孓是绿萝瓶中的微小生物;②孑孓是受困于瓶中的努力挣扎以求得蜕变的生命个体;③孑孓是现代社会不得自由的上班族的隐喻和象征。9.①文本一中的“生命记忆”体现在作者关注到少为人察觉的孑孓,观照生命,记录生命,展现出对生命的感知、思考和抒写;②文本一更深入地思考,通过内心独白表达出对受困的个体生命找寻出口,寻求突破,实现超越的挣扎和努力,体现出“生命扩张”;③文本一促使读者更清晰地认识自我,认识到当下的生活,从而拓展生命空间,提升生命的境界。【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文本一恰如文本二所说的“是自我探索的工具,也是探索世界的工具;是自我表白的利器”,但是并没表现出“也是代言倡议的神器”。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足以显见抒情主人公在职场生活中的不得志”,曲解文意。文章只是借助开会的无聊表现了上班族的无聊和不得自由。B.没有“夸张”的手法。瓶中的孑孓暗喻、象征某种受困的人生,“囚禁”是拟人。但此段没有运用“夸张”手法。C.“流露出悲观厌世的情感”言过其实,本文此处对孑孓生命脆弱易逝的描写并未“表现出悲观厌世的情感”,而是表达了对现实人生的观照与忧虑。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的能力。“透明的瓶身被扫视了一遍又一遍,直到看见一个小黑点,在窗户反射过来的阳光前,曲着身子,一闪而过。细看起来,却不止一只,好几个黑点在清澈的水中无规律地浮沉”,孑孓是绿萝瓶中的微小生物;“没有一只愿随着微小的重力,渐渐沉至瓶底。每一只搅动成的凌乱弧线,都透露着与自然的对抗,它们把挣扎表现得如此明显,仿佛是一面微缩的极简生活史”“它们在掠取、追逐和吞噬着水中的细菌和单细胞藻类……然后繁殖”“遵从生命蜕变的基因,不久之后,它们将从水里探出头来,然后舒展细小湿润的翅羽,在某个不为人知的时刻,从水面上一跃而起,变成一只令人生厌的蚊子”“作为孑孓,它们看起来舒适安全,人畜无害,被水囚禁,水又被瓶身所囚禁”,孑孓是受困于瓶中的努力挣扎以求得蜕变的生命个体;文章通过描写上班族开会时注意带了绿萝瓶中的孑孓,从而观察它,描写它,思考它的人生。被囚禁于瓶中不得自由,为了生存拼命挣扎,孑孓是现代社会不得自由的上班族的隐喻和象征。9.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意蕴的能力。抓住“生命记忆”和“生命扩张”来分析文本一的内容。文本一中描写作者观察到了绿萝瓶中的孑孓,描写它的生命状态,“透明的瓶身被扫视了一遍又一遍,直到看见一个小黑点,在窗户反射过来的阳光前,曲着身子,一闪而过。细看起来,却不止一只,好几个黑点在清澈的水中无规律地浮沉”“没有一只愿随着微小的重力,渐渐沉至瓶底。每一只搅动成的凌乱弧线,都透露着与自然的对抗,它们把挣扎表现得如此明显,仿佛是一面微缩的极简生活史”“它们在掠取、追逐和吞噬着水中的细菌和单细胞藻类……然后繁殖”,作者观察细致,把孑孓当做一种生命,看它们浮沉、挣扎、掠取、追逐和吞噬,思考它们的繁殖,最后蜕变成一只蚊子。因此文本一中的“生命记忆”体现在作者关注到少为人察觉的孑孓,观照生命,记录生命,展现出对生命的感知、思考和抒写;文本一作者思考孑孓的生命状态,“作为孑孓,它们看起来舒适安全,人畜无害,被水囚禁,水又被瓶身所囚禁”“没有一只愿随着微小的重力,渐渐沉至瓶底。每一只搅动成的凌乱弧线,都透露着与自然的对抗,它们把挣扎表现得如此明显,仿佛是一面微缩的极简生活史”“不久之后,它们将从水里探出头来,然后舒展细小湿润的翅羽,在某个不为人知的时刻,从水面上一跃而起,变成一只令人生厌的蚊子”,孑孓被囚禁在瓶中,但它们不断挣扎,与自然对抗,努力成长,最后突破瓶子而蜕变。作者对孑孓的生存更深入地思考,通过内心独白表达出对受困的个体生命找寻出口,寻求突破,实现超越的挣扎和努力,体现出“生命扩张”;文本一写孑孓好不容易突破囚禁,蜕变而出,但“它们的嗡嗡声很容易让人确定它们的方位,双手一拍,或将电蚊拍轻轻挥舞过去,就让它们的一生急遽停止”。渺小的孑孓仿佛是很多人生的缩影,为了生存不得不被囚禁在小小的会议室,听昏昏欲睡的报告。这样的生存状态促使读者更清晰地认识自我,认识到当下的生活,想做出反抗和改变,“也许他就想潜入进去,用双手钳住它们,就像钳住一匹暴烈的海马,在另一个世界中搏斗与僵持”,从而拓展生命空间,提升生命的境界。备考实战训练04.(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一个让人内疚的日子裘山山这个日子是1964年6月22日。第一个感到内疚的人是成都军区测绘大队的一名军官,名叫杜永红。当时他正奉命带领一个作业小组,来到西藏岗巴龙中区的山野里,测量中尼边境线。杜永红时年24岁,未婚。当然他有未婚妻,但由于常年在野外工作,几乎没时间与未婚妻在一起,故至今未婚。他带领他的作业组在岗巴执行测绘任务已经二十多天了。岗巴地区平均海拔4000米,杜永红病倒了,患了非常可怕的肺水肿。但他不肯休息,坚持上山作业,结果昏倒在山上。同小组的战友们把他抬下了山。他在帐篷里醒来,恢复知觉后的第一感觉就是内疚。他想我是个共产党员,还是个作业组长,怎么能没完成任务就倒下了呢?于是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他一刻也没休息,就开始整理当天的资料和图纸。当他终于完成工作想要休息时,才感到自己呼吸十分困难,以至于根本无法入睡。他想,反正躺着也睡不着,不如去站岗,让能睡的同志去睡。他就走出帐篷,换下了站岗的战士。第二天早上,也就是6月22日这天早上。杜永红看天色微亮,叫醒炊事员后他就去睡了。谁也不知道他是怎么坚持到早上的。这第二位内疚的,就是被替下岗来睡觉的哨兵。事后回想起来他不停地自责道:我为什么要让他替我站岗呢?是的,他是组长,可他也是病人啊!是的,那天我也很累,我的身体也有气无力,可他病得更厉害啊。哨兵因为这样的自责而痛哭不已。早饭做好后,炊事员把大家叫起来吃饭,叫到杜永红时他有些犹豫了,他知道他天亮才睡下,还知道他在生病。于是他绕过了他。吃完饭要出发了,杜永红还在睡。一个老同志说,今天咱们就别让组长上山了,让他在家歇一天吧。大家一致同意。他就嘱咐炊事员,千万不要惊醒他,让他好好睡一觉,到中午11点时再叫他起来吃饭,免得他又硬撑着上山。炊事员点头答应。一个上午,帐篷里都静悄悄的。炊事员在准备午饭时十分小心,轻手轻脚的,生怕惊了组长的梦。他知道只要组长醒来,就会不顾一切地上山去。总算到了11点,炊事员走到帐篷门口,侧耳听了听,里面一点儿声音也没有。他想组长实在是睡得太香了,他已经很久没这样睡过了。他决定让他再多睡半个小时。到了11点半,太阳老高了,而且暖洋洋的,炊事员想,这下可以叫组长起来了,吃碗热乎乎的面条,再好好晒晒太阳。他的病一定会好起来的。他走进去,叫他的组长,叫那个叫杜永红的人。但杜永红一动不动,他大声叫,他不动,他用力拍他,他也不动。炊事员预感不好,掀开被子,才发觉他们的组长,他们的战友杜永红,早已僵硬。这第三位内疚的便是炊事员。他想自己为什么要自作主张地晚叫他半小时呢,也许早叫半小时还会有救的。尽管后来医生说,杜永红的死亡时间是在早上,他还是内疚不已,他想我竟让他的遗体那么孤孤单单地在帐篷里呆了一上午。我该去陪陪他的啊。炊事员抽噎着说不出话来。组里那位老同志劝慰他说,你不要这样自责,如果怪应该怪我才是,是我叫你不要叫醒他的,是我说让他好好睡一觉的。当然,我不知道他会一觉不醒,如果我知道,我一定不会让他去睡的。哪怕我们轮流给他唱歌,哪怕我们轮流给他讲笑话,哪怕我们再让他去站岗,去工作,我们也坚决不会让他睡的。但所有的后悔都已无济于事。杜永红毕竟永远地睡去了。老同志成了第四个内疚的人。他默默地淌着眼泪,领着组里的同志把杜永红仔细地包裹好,放在担架上,抬到岗巴他们的总部去。抬到半路时,见一匹马卷着尘土飞奔而来。大家一看,原来是大队医生。医生一见担架就想下马抢救,但所有的目光都在告诉他,已经晚了。医生扑在担架上就放声大哭,边哭边说,我来晚了,我该再快一些的!我该昨天晚上就出发的!我就知道是你!我对不起你啊!原来,杜永红病倒后,就给大队医生写了封信,他说小组里有人病了,希望医生方便的时候过来看一下。他没说是谁病了,也没说是什么病。他知道医生很忙,进藏后生病的人太多。医生一大早就骑马往这边赶,没想到竟在路上与他的遗体相遇了。医生怎能不放声大哭?讲到这里,医生已经是第五个感到内疚的人了。但故事还没有完。杜永红牺牲的消息传到了阿里。当时在那里工作的另一个测绘小组的组长是杜永红的好友,名叫王玉琨。从拉萨出发前,杜永红曾跟他说,他的未婚妻,最近写信来要和他分手。原因很简单,她总也不能见到他。杜永红有些难过,他跟王玉琨说,他想好好和他聊聊,还想给他看看他未婚妻的信,让他分析一下还有没有挽回的可能。但他们没有谈成。出发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很多,时间实在是不够用。分别时王玉琨对杜永红说,等我们完成了这次任务,一定找机会好好聊聊。可没等完成任务,杜永红就牺牲在了岗位上。王玉琨说,我真是非常后悔,当时无论如何该和他谈谈的,哪怕不睡觉,不吃饭,也该和他谈谈的,让他说说心里的委屈,吐吐感情上的烦恼。我是他最好的朋友啊,可我却让他带着心事走了,他永远也没机会向人诉说了!王玉琨讲到这里时,眼圈红了。往事在38年之后依然折磨着他的心。如今他已是年过花甲的人了,他说杜永红如果活着,也该年过花甲了。王玉琨是那个日子的第六个内疚者,也是这个故事的讲述者。写到他,故事似乎应该结束了。但我却忽然想到,这世上还应该有一个为那天感到内疚的人,虽然她和西藏相隔遥远,虽然她对那天一无所知。她应该是第七个内疚的人。她就是杜永红当年的未婚妻。尽管同为女人,我十分理解她无法承受的孤单和寂寞,但仍是同为女人,我推断她一定会为自己在他临死前提出的分手而深感内疚。一句分手,让杜永红奔赴黄泉路时是那么孤单。王玉琨告诉我,杜永红死后并没有被授予什么称号。因为在他们测绘队,因劳累艰苦而牺牲在岗位上的人很多。但我想,有这样一些为他感到内疚的人,就足以让他不死了,他永远活在他们的内疚里。而内疚,也是一种思念。(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个让人内疚的日子”是指1964年6月22日,文中塑造了以杜永红为代表的成都军区第一测绘大队的英雄群像。B.文中刻画了七位心存内疚的人,除了远在他方的未婚妻的内疚是作者想象出来的,其余六位人物都为杜永红的牺牲真诚地悲痛内疚。C.文章使用了第三人称,通过大量的人物心理刻画,展现了他们善良友爱、团结互助以及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D.王玉琨是故事的讲述者,时隔38年他仍内疚于未能在好友离世前和他好好谈谈,使好友最终带着遗憾离开人世,增加了本文的情感力量。7.关于文中众人心怀内疚的记叙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哨兵内疚,是他自责于自己只考虑了自己的劳累于是听从了队长换岗的命令,没有体恤队长抱病的事实。B.炊事员内疚,在于他认为是自己导致队长错过了抢救的时间,内疚自己使队长死后在帐篷里孤孤单单。C.医生的内疚,在于他明知道生病的人是队长,但是却没有连夜赶回来,以至于错过了抢救的最后机会。D.作者认为“未婚妻”也应内疚,内疚于阴差阳错地她在杜永红牺牲之前提出了分手,让英雄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人世。8.1982年,中央军委命名成都军区第一测绘大队为“丈量世界屋脊的英雄测绘大队”,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杜永红这样一位英雄形象的。(6分)9.裘山山是一名女性作家,请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出女性作家的细腻、感性的。(6分)【答案】BC8.通过人物的行为塑造人物,文章记叙了杜永红带领团队在艰苦的高原工作,抱病仍坚持工作,抱病替战士站岗的情节展现他公而忘私、勇毅坚韧的英雄形象;心理描写,作者刻画了杜永红醒来后以及睡不着时的内心活动,展现他对待工作的认真负责和对战友的友爱无私;侧面烘托,通过记叙哨兵、炊事员、老同志、医生、王玉琨等人对他牺牲的悲痛和内疚,展现他团结战友、兢兢业业、大公无私的崇高人格。9.选材上以小见大,敏锐地以杜永红同志的牺牲为切入点,塑造了成都军区第一测绘大队的英雄群像,赞扬了他们在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完成西藏地图测绘的壮举;通过大量的心理刻画塑造人物,让人物鲜活生动;全面塑造人物,既展现其英勇坚韧的品质,也关注到他爱情的困境,丰富了人物的形象,增添了人物悲剧性;对女性心理的深刻洞察,文中作者对于未婚妻“内疚”的想象,充分体现了对女性心理的把握和体谅,也深化了英雄牺牲的悲剧性。【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赏析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B.“其余六位人物都为杜永红的牺牲真诚地悲痛内疚”说法有误。这七位内疚的人里,杜永红是第一位内疚的人,他不曾为自己的牺牲内疚,而是为自己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而内疚。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在于他明知道生病的人是队长”说法有误。根据原文“原来,杜永红病倒后,就给大队医生写了封信,他说小组里有人病了,希望医生方便的时候过来看一下。他没说是谁病了,也没说是什么病”可知,医生只是推测生病的人是杜永红,他说“我就知道是你”是强烈愧疚悔恨之下的愤激之语,并非叙述事实。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描写手法的能力。文章塑造杜永红形象,首先是对他活着时工作内容与行为的直接描写。如文中“他带领他的作业组在岗巴执行测绘任务已经二十多天了”“但他不肯休息,坚持上山作业,结果昏倒在山上”“他一刻也没休息,就开始整理当天的资料和图纸”“他就走出帐篷,换下了站岗的战士”这些描写杜永红行为的语句,都生动地展现了他在艰苦环境下仍坚持抱病认真工作的勇毅坚韧形象,以及他自己患病却坚持替其他战士站岗的公而忘私精神。作者在描写杜永红形象时,还运用了心理描写,如“他在帐篷里醒来,恢复知觉后的第一感觉就是内疚。他想我是个共产党员,还是个作业组长,怎么能没完成任务就倒下了呢?”这句心理描写充分表现了杜永红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态度。而“他想,反正躺着也睡不着,不如去站岗,让能睡的同志去睡”这处心理描写展现了他自己虽身体不适,却仍然关怀、帮助战友的友爱无私形象。杜永红去世前及去世后,作者还描写了旁人对他的“内疚”之情,如哨兵的内疚“事后回想起来他不停地自责道:我为什么要让他替我站岗呢?是的,他是组长,可他也是病人啊!是的,那天我也很累,我的身体也有气无力,可他病得更厉害啊。哨兵因为这样的自责而痛哭不已”,炊事员的内疚“他想自己为什么要自作主张地晚叫他半小时呢,也许早叫半小时还会有救的……他还是内疚不已,他想我竟让他的遗体那么孤孤单单地在帐篷里呆了一上午。我该去陪陪他的啊”,老同志的内疚“如果怪应该怪我才是,是我叫你不要叫醒他的,是我说让他好好睡一觉的。当然,我不知道他会一觉不醒,如果我知道,我一定不会让他去睡的”,医生的内疚“医生扑在担架上就放声大哭,边哭边说,我来晚了,我该再快一些的!我该昨天晚上就出发的!我就知道是你!我对不起你啊!”,好友王玉琨的内疚“我真是非常后悔,当时无论如何该和他谈谈的,哪怕不睡觉,不吃饭,也该和他谈谈的,让他说说心里的委屈,吐吐感情上的烦恼。我是他最好的朋友啊,可我却让他带着心事走了,他永远也没机会向人诉说了”等,通过这些旁人的侧面描写,展现了杜永红在他们心中团结战友、兢兢业业、大公无私的高大形象。9.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文本意蕴,评价作品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对于展现成都军区第一测绘大队英雄群像这一主题,文章并没有宏大叙事,而是从杜永红同志这一看似平凡的普通人入手,从他带病工作、帮战友换岗、去世这些非常贴近他们日常生活的细节展开,以小见大地展现了他们在艰苦环境下仍忘我工作、以及相互团结关怀的精神,这充分体现了作者作为女性作家的细腻。作者描写这些英雄群像时,并没有只关注人物外在的言行举止,而是通过“内疚”这一个心理活动有序贯穿起全文,如第一个感到内疚的人杜永红“他在帐篷里醒来,恢复知觉后的第一感觉就是内疚。他想我是个共产党员,还是个作业组长,怎么能没完成任务就倒下了呢?”这份内疚之情充分展现了他忘我工作的牺牲精神,而对于其他人的内疚,如哨兵的内疚“事后回想起来他不停地自责道:我为什么要让他替我站岗呢?是的,他是组长,可他也是病人啊”,炊事员的内疚“他想自己为什么要自作主张地晚叫他半小时呢,也许早叫半小时还会有救的”,老同志的内疚“如果怪应该怪我才是,是我叫你不要叫醒他的,是我说让他好好睡一觉的”,医生的内疚“我来晚了,我该再快一些的!我该昨天晚上就出发的”等,从旁人对杜永红去世的悲痛展现出第一测绘大队团结友爱的群像,也更从侧面展现出杜永红的无私精神。而对于好友王玉琨的内疚,作者则对于内疚之情的描写转换了方向。这里,好友的内疚之情并没有着眼于工作去展现英雄人物的无私坚韧品质,而是从朋友的角度内疚没有“让他说说心里的委屈,吐吐感情上的烦恼。我是他最好的朋友啊,可我却让他带着心事走了,他永远也没机会向人诉说了”。这说明,作者身为女性作家,并没有刻板化地展现英雄人物的伟光正形象,而是同样能关注到英雄人物身为一个人的困境、痛苦,这既丰富了杜永红这个人物的形象,也为他的牺牲增添了悲剧色彩。作者描写“第七个内疚的人”,纯粹出于想象,并没有切身经历或了解过这个人物的相关情况,但她在写作时,却能从自己同样身为女性的角度出发,尝试去理解她、思考她的想法,从而得出“尽管同为女人,我十分理解她无法承受的孤单和寂寞,但仍是同为女人,我推断她一定会为自己在他临死前提出的分手而深感内疚”的结论,这体现了作者对女性心理的深刻洞察,从而表现她对未婚妻“内疚”的体谅,却也在无形中深化了英雄牺牲的悲剧性。备考实战训练05.(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怀石投江曹尧德这一夜,对屈原来说是多么短暂,时光的流逝如闪电,似流星,若瞬目,不觉东方已经泛白,雄鸡已经啼鸣。白马咴咴嘶鸣,并不断地用前蹄刨那栏厩,发出一阵阵单调而枯燥的“嘣嘣”声。这声音提醒了屈原,该给白马添些草料了。然而当屈原来到马厩一看,槽里的草料满满的,昨夜所喂之草料竟然一点未少。这情景使屈原大吃一惊,他认为白马突然患了什么重病,才一夜不饮不食。屈原并未掌灯,借着从木窗棂透进来的微弱晨曦,依稀可见那白马扇着两耳,喷着响鼻,双目半睁半闭,焦躁不安地拽着缰绳走来走去。屈原又在草中多撒了些麸皮,加少许水,用料权搅拌均匀,亲切地拍着白马的黄脑袋说:“吃吧,我的老伙计,吃饱了好有力气赶路……”白马摇摇头,嗅也不嗅、闻也不闻,伸出长舌舔着主人的手背,两眼挂着混浊的泪水……回到房中,屈原满脸泪痕地坐在窗前,整理着他那一大堆写满了诗文的简牍。响动将小媭从梦中惊醒,她迷迷糊糊地问道:“爹,天亮了吗?”屈原信口答道:“早着呢,尚可睡一大觉。”小媭低声催促道:“爹,您好几夜不曾合眼了,还是上床睡一会儿吧。”“这就睡,这就睡。”屈原这样应着,重返马厩,深情地望一眼那耳断头低的白马,然后到角落的乱草堆里取出那对硕大的石锁,这是他请石匠毛老爹专门加工的,一个足有三十余斤重,已经在这里掩藏了多日。他将石锁装进了被套里,一头一个,不偏不倚,放在马的鞍背上。一切准备停当,屈原返回堂屋,走到小媭床前。其时小媭睡得正香,她身体微胖,肌肉松弛,脸皮浮肿,嘴角挂着浅浅的微笑,大约正在做着什么美梦。见了女儿的这一美滋滋的睡态,屈原不觉一阵酸楚,热泪把抓般地涌出,滚落。此时,天光已经大亮,太阳快要出山了。屈原先吹熄了屋内的灯盏,然后走到外间舀一盆清水再次洗脸,为的是洗净满面泪痕,不让女儿生疑。盥洗之后,他又在正间静静地站了一会,想想还有些什么未尽之事或处理得不甚周到之处,然后返回西间,踱至女儿床前轻声唤道:“儿呀,快快起来,今天是端午节,华夏大地处处皆祭图腾,爹应友人之邀,欲到遥远的地方去主祭。你给我缝的那件长袍置于何处?快些拿来我穿。”小媭闻听爹爹喊她,一个骨碌爬了起来,翻身下床。她知道爹爹要穿着自己亲手缝的袍子过节,还要出远门去做客,主祭,甭提心里有多高兴啦,急忙打开木箱,将折叠得规规整整的长袍,双手捧着交给父亲。屈原接过长袍,抖开,穿好,又把切云高冠端端正正地戴在头上,然后将那柄陆离长剑挂在腰间,似欲出征的将军。屈原打马跑了一段路程,然后缓缰而前,沿着罗江堤向西南方向走去。一路之上,百姓们看到屈原憔悴的面容,枯槁的形体,没有一个不感到痛心的,大家不断地和他打着招呼,询长问短,但今日屈原的话却特别少,很令众人吃惊纳闷儿。一位渔翁手拿渔网,站在江边问道:“大夫,近日身体可好?您可千万莫太伤心了啊!”屈原点了点头。一位中年妇女正在剜野菜,见了屈原,硬是要拉他进屋去歇一歇,屈原摇了摇手。正在这时,曾经将屈原安置到桃花园去避暑养病的那位老渔父从湘江打鱼归来,见了屈原连忙迎上前去,心急火燎地说道:“听说秦军要过扬子江了,我们可往哪儿逃啊!…”屈原望着老渔父满脸忧伤的表情,嘴唇动了几动,半天没说出一句话来。他咬了咬牙,猛然把缰绳一勒,在马屁股上狠狠地抽了一鞭,那马腾起四蹄,一眨眼就跑出了很远,很远……屈原骑着马走了一阵,翻身下马,攀上悬崖的顶峰,面对巨谷深渊而立,上顶天,下柱地,岿然崛耸,似巨峰,若山崖,类石雕。屈原踱至崖边,面向西北,仿佛见到秦兵已渡过扬子江,长驱直入,往南方奔来,遍地烽火,四处狼烟,尸骨狼藉,血迹斑斑;洞庭湖上浊浪排空,玉筒山头乌云滚滚,脚下则是山摇地动,泥沙软绵;举首环顾,天是昏濛濛的,地是黑沉沉的……屈原依然是面向西北——那是郢都的方向,也是秭归与乐平里的方向,他伫立许久,然后行三拜九叩之大礼,这一切,他做得是那么从容不迫,那么恬然自如。拜过之后,屈原用尽平生之力将被套从马背上掀了下来,从中取出石锁和麻绳,用麻绳系紧了石锁,一头又系紧了自己的一只腿,然后抱起那对硕大而沉重的石锁,纵身跃入罗渊。这是何等惊心动魄的一跃啊!就在这纵身一跃的刹那间,一道耀眼的闪电蜿蜒长空,转瞬即逝,炸雷落地,只震得山崩地裂,峰峦坍塌。正当这风暴雨狂之际,一颗明星划破铅灰色的苍穹,流向西北——她陨落了!(有删改)【注】本文节选自《屈原传》第36章,题目为临时所加。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白马不饮不食、焦躁不安甚至两眼含泪的表现,既折射出它与屈原的深厚感情,也暗示着屈原的一场悲剧即将到来。B.面对熟睡的女儿,“屈原不觉一阵酸楚,热泪把抓般地涌出,滚落”,这一细节生动地展示了他刚强背后也有一片柔情。C.文中用“接”“抖”“戴”“挂”等一系列动词描述了屈原出行前的装扮过程,仪式感很强,表现其对过往政治生涯的眷恋。D.在屈原投江的刹那,“一道耀眼的闪电蜿蜒长空”“山崩地裂”,作者极尽浪漫的笔法,昭示了屈原投江的象征意义。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那对石锁在乱草堆里已掩藏多日,说明屈原早就萌生了以死明志的想法。B.屈原对女儿编织了自己受友人之邀去远方做主祭的谎言,实属无奈之举。C.屈原攀上悬崖面对深渊而立,一个刚正不阿、顶天立地的形象跃然纸上。D.屈原最后的一跳,既是对当权者的警示,也是对其生命价值的完美诠释。8.文中两次写到屈原“面向西北”的内容,分别表现了屈原怎样的心理?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6分)9.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在屈原投江之前,围绕屈原“何故而至此”的问题,重点描写了渔父和屈原的对话,突出了屈原刚正不阿、不愿与小人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但是,在本文中“渔翁”“老渔父”和屈原的表现却与之有很大不同,这样处理有何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答案】6.C7.D8.①第一次面向西北,想象秦兵入侵下的楚国,战火不断,生灵涂炭,国破家亡的悲惨景象,为无力挽救国家的命运而感到痛心不已。②第二次面向西北,他行三拜九叩大礼,对国都与故土,既有对国都与故土的依依不舍,更有以死报国的决绝之情。9.①从“渔翁”“老渔父”的角度看,他们的问询关心的是屈原的健康状况和百姓的前途命运,这样就能更好地将屈原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百姓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侧面凸显屈原的爱国情怀。②从屈原的角度看,面对“渔翁”“老渔父”的问询,他无力倾诉,只是将满腔的悲愤表现在动作神情上,面对国破家亡的现状,他已将个人的荣辱生死置之度外,其忧国忧民的形象也因此而愈显高大。【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表现其对过往政治生涯的眷恋”错误。屈原整理装束是要以有尊严的形式赴死,意在昭告世人、警示统治者。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对其生命价值的完美诠释”错误。屈原只是在无力挽救国运的情况下,无奈做出投江的选择,并非是对生命价值的完美诠释。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人物心理的能力。第一次,“屈原踱至崖边,面向西北,仿佛见到秦兵已渡过扬子江,长驱直入,往南方奔来,遍地烽火,四处狼烟,尸骨狼藉,血迹斑斑;洞庭湖上浊浪排空,玉筒山头乌云滚滚,脚下则是山摇地动,泥沙软绵;举首环顾,天是昏濛濛的,地是黑沉沉的……”,想象秦兵入侵,国破家亡的悲惨景象,为无力挽救国家的命运而感到痛心不已。第二次,“屈原依然是面向西北——那是郢都的方向,也是秭归与乐平里的方向,他伫立许久,然后行三拜九叩之大礼,这一切,他做得是那么从容不迫,那么恬然自如”,他行三拜九叩大礼,对国都与故土,既有对国都与故土的依依不舍,更有以死报国的决绝之情。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渔翁问“大夫,近日身体可好?您可千万莫太伤心了啊!”,他关心的是屈原的健康状况,老渔父见到屈原问道:“听说秦军要过扬子江了,我们可往哪儿逃啊!…”,他关心的是百姓的前途命运,从内容上看,本文把屈原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百姓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侧面凸显屈原的爱国情怀。屈原面对渔翁的问询,“屈原点了点头”;面对老渔父的问询,“望着老渔父满脸忧伤的表情,嘴唇动了几动,半天没说出一句话来。他咬了咬牙,猛然把缰绳一勒,在马屁股上狠狠地抽了一鞭,那马腾起四蹄,一眨眼就跑出了很远,很远……”,他无力倾诉,只是将满腔的悲愤表现在动作神情上,面对国破家亡的现状,他已将个人的荣辱生死置之度外,其忧国忧民的形象也因此而愈显高大。备考实战训练06.(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大湖蒋冬梅鱼把头站在冰面上,千年前这样站,一百年前也这样站。他是查干湖的一只鱼鹰,心里装着整个大湖。传说查干湖有一条从未见过的大鱼。人人都在期盼着大鱼,可今年冬捕的重头戏,师傅决意不来了。刚入冬,师傅就带着另一队人马,跑内蒙了。他用不容置疑的语气,对鱼把头说:“查干,就交给你啦!”这让把头想起,大鸟把小鸟喂养大,就离开了那片树林。寒冷把天地和大湖冻在了一起,策马狂奔的队伍像刀剑割开北风,车马从切口里闯了进去,马的影子跑在冰里。马匹背对着光亮,把头也背对着光亮,哈气升腾起来,像窜出的火苗。赶在太阳升起之前,人马齐备,大战在即。马嘶,狗吠,号角声里,把头像一个将,统领着一切。把头趴在冰面上,寻找冰层里珍珠一样的气泡。他看不见鱼,但鱼的呼吸会暴露自己。“鱼知水性,人知鱼性!你喘气儿鱼也喘气儿!”鱼把头想起了很多年前,师傅趴在冰面上,寻找大鱼吐出的气泡。寒冷冻不僵男人的血性,师傅的脸冻得皲裂流血了,他让把头朝他脸上喷一口烧酒,再使劲朝大湖喊一嗓子,就又朝冰面趴下了。今年的冰层从未有过的奇异,鱼呼吸的气泡都被冰层深深地锁住了,透过冰面看到的尽是形状怪异的花纹。这些异象让人们对大鱼的出现,更加想入非非。供桌,敖包,鼓声,铃音,口口相传的经文在叩问,一千年前这样叩问,一百年前也这样叩问。风吹得非常烈,把头的心有些乱了,可他不能让人看出他的乱!师傅带着把头上冰很多年了,每当冬捕遇到情况时,有师傅在,把头的心就落了底。“公家把这个事儿交给咱,咱就得担得起!”年年冬捕,师傅都说这句话。冬捕前的那些天,师傅天天带着把头到冰面上探冰。查干湖渔场多少口子人呢,一半的日子要指靠着冬捕。一场冬捕在哪儿凿开冰洞,就像打井找水眼一样重要,他记得冬捕前的很多天,嗜酒的师傅从来滴酒不沾,直等到选定冰眼,当出湖水的那一刻,师得才拿出酒壶,很狠地灌起来,他抓着酒壶的手,都在剧烈地抖动。这一刻,把头的手也在抖动着。冰面上是有山丘和低谷的。把头辨识着那些矮小的山丘,一脉水波拱起一座山丘,山丘下将喷发鱼的讯息。从前他拿不准水眼的位置时,师傅总是说:“你一定得信自己,一半经验,一半信,才能我到鱼!”把头终于选定了一处冰层,坚定地砸下鱼铲,在冰花的绽放里,叩问大湖的安静,钻木取火般凿开一眼泉,黑色的湖水涌出,像新鲜的血。凿出的冰洞一字排开,四匹马拉者铰盘,拖动大网向湖中布阵。水冻成透明的玉,数尺之下能看见网在游。把头跟着网,像追着一只大鸟,大鸟张开翅膀,自由舒放,仿佛要揽过整个大湖。网入大湖纵横成田,鱼像秧苗布立其间,每个网眼四寸大,拦住大湖也放过大湖。人,马匹,狗在冰上踢踏,纷乱着破晓的早晨。几十号人在冰封的大湖上耕耘,索取在夏秋肥美起来的大鱼。太阳照在人头顶的时候,该起网了,鱼儿带着热气,被网裹挟着出水。把头抱着第一条出水的鱼,在镜头面前笑着,人们欢呼雀跃,将把头拾起,抛向空中。但把头知道,更多的人在翘首等待传说中的大鱼。把头拎着一瓶烧锅酒钻进帐篷,像师傅那样,两手颤抖着按开酒瓶,狠狠地灌了下去。刚才在镜头前的笑容,渐渐褪去,他没有把握捕到那条大鱼。他想起有一次,同样没有像人们盼望的那样,捕到更多的大鱼。那时把头还年轻,有些垂头丧气的,师傅递过来的酒他也没心思喝。师傅独自喝了几口,突然给他讲起了从前的事:“十六岁那年,听人说黑龙江有大鱼,我们就从白洋淀往那奔。没想到半道上,火车让洪水拦下了,我们就在查干湖下了车。谁曾想,一下车就在这停了一辈子!人都说一场洪水把我拦下了,其实是大湖把我拦下了。”把头以了口气:“人人都稀罕大鱼,你捕了一辈子鱼,可谁知道大鱼在哪呢!”“你记着,人,活不过湖!大鱼,一直都在湖里!”那一刻,两人站立在查干湖的湖心,像大鱼游曳在无边的湖水。(选自《山西文学》2020年第4期,有删改)【注】查干湖,蒙古语为“查干淖尔”,意为白色圣洁的湖,其大部分位于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境内。自辽金以来,千百年间,历代帝王都到查干湖“巡幸”和“渔猎”。这里是中国最后的渔猎部落。查干湖冬捕,以其带有浓郁蒙古族风情的渔猎文化,成为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交代了鱼把头的历史传承,今年鱼把头独当一面,在冬捕的过程中自然写到往年和师傅一起冬捕的场景。B.文中写冰层被砸破后,“黑色的湖水涌出,像新鲜的血”,作者用黑色来形容湖水,暗示人对大湖生态环境的破坏。C.鱼把头冬捕时选定冰眼、出湖水以及灌酒等习惯,凸显了渔猎文化的集体个性,古朴而可贵,使人产生敬意。D.查干渔场的人们依赖于大湖而生,作为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渔猎文化依托于自然而传承,人应当对自然谦卑和敬畏。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在写冬捕的过程时,不时穿插鱼把头对师傅的回忆,两条线有序推进不枝不蔓,反映了渔猎文化的民族传承由来已久。B.小说从听觉、视觉的角度,把冬捕队伍出发赶往湖面的场景描绘得充满气势。尽管天气寒冷,捕鱼队伍却紧张、兴奋。C.小说中既有对鱼把头捕鱼的一系列娴熟动作的细致描写,同时也有对大伙整体协作的描写,点面结合,详略分明。D.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如文中两次写到鱼把头手的颤抖,能看出他在捕鱼前心中的担忧、紧张。8.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6分)小说中现实与回忆交织,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分析。(6分)【答案】6.B7.D8.①使用比喻。如“策马狂奔的队伍像刀剑割开北风”,生动形象地写出冬捕队伍凌厉的气势。②“割”“闯”“跑”等一系列动词的使用,刻画出查干湖冬捕恢弘壮阔的场面。③以短句为主,简洁明快,渲染出查干湖冬捕紧张的气氛。9.①在主题上,这种叙述方式既能表现渔猎文化在当下的意义,又能看出文化传承的脉络,使主题内蕴更加深刻。②在人物形象上,这种叙述方式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鱼把头的形象,师傅是鱼把头形象的有机补充,鱼把头的形象因此更加立体。③在情节上,这种叙述方式使行文富于变化,避免情节单调,叙事平淡。④在读者阅读感受上。现实与回忆交织,产生时空转换的效果,能够吸引读者阅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暗示人对大湖生态环境的破坏”错误。“黑色的湖水涌出,像新鲜的血液”是写水流之大,水中鱼之多,场面之热烈壮观,并非“暗示人对大湖生态环境的破坏”。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两次写到鱼把头手的颤抖,能看出他在捕鱼前心中的担忧、紧张”错误。第二次手抖是在捕鱼开始之后。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这段文字写的是查干湖冬捕的场面,使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细节描写、巧用动词等手法,同时句式上以短句为主。“策马狂奔的队伍像刀剑割开北风”兼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写出冬捕队伍凌厉的气势。“马的影子跑在冰里”“头也背对着光亮”“哈气升腾起来,像窜出的火苗”是细节描写,由上而下,形象生动,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作者巧用“割”“闯”“跑”等一系列富有气势的动词,形象逼真地刻画出了查干湖冬捕恢弘壮阔的场面。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内容、分析小说叙述方式的作用的能力。从主题上看,鱼把头是师傅一手教导出来的,小说穿插着回忆,在回忆里读者很容易地就能感受到师傅对鱼把头的影响。师傅带鱼把头上冰,寻找冰洞,确定开凿的位置;师傅离开后,鱼把头也像师傅那样,“把头趴在冰面上,寻找冰层里珍珠一样的气泡”;师傅凿开冰洞后才会双手颤抖地喝酒,师傅离开后,鱼把头也会在成功后“像师傅那样,两手颤抖着拧开酒瓶,狠狠地灌了下去”。师傅的言行与现任把头的形象处处照应,现实与回忆交织的叙述方式,清晰地呈现出师傅对鱼把头的影响,从这种影响里,能够看出文化传承的脉络,体现出渔猎文化在当下的意义。从人物上来看,小说叙述现实时,说鱼把头“趴在冰面上,寻找冰层里珍珠一样的气泡”,终于“终于选定了一处冰层,坚定地砸下鱼铲”,最后“拎着一瓶烧锅酒钻进帐篷,像师傅那样,两手颤抖着拧开酒瓶,狠狠地灌了下去”,这些内容写出了现任鱼把头的勇敢、坚毅、吃苦耐劳。小说叙述回忆中有关师傅的情节,是对鱼把头形象的有机补充:师傅“带着把头上冰很多年了……师傅天天带着把头到冰面上探冰”,这说明鱼把头在正式承担职责之前,已经具备了丰富的经验;“从前他拿不准水眼的位置”,师傅鼓励他要自信,“一定得信自己”,这写出了鱼把头自信、勇于承担的由来;师傅安慰开解年轻时遇到失败的鱼把头,“人,活不过湖!大鱼,一直都在湖里”,使鱼把头拥有智慧和朴实、勤劳的个性。现实与回忆交织的叙述方式可以拉开时间距离,使人更加全面地认识鱼把头的形象,了解鱼把头的成长过程,鱼把头的形象因此更加立体。从结构和情节上来看,现实与回忆交织的叙述方式融合了师傅与现任鱼把头两个人物的故事情节,呈现出更丰富的内容。如果只对鱼把头进行单线叙述,只是记叙现任鱼把头在师傅离开后独自一人进行冬捕的故事,交代捕前捕后的心理、动作,情节难免有些单调,叙事的效果则较为平淡。因此,这种现实与回忆交织的叙述方式更加灵活、富于变化。在表达效果上,这种现实与回忆交织的叙述手法,使小说更显得真实可信。小说将过去师傅带领大家捕鱼和现在鱼把头带领人们捕鱼的过程联系起来,在师傅身上,能看到现任鱼把头所拥有的品质的来由;在现任鱼把头身上,也能看到师傅的影子。这样叙述产生了时空转换的效果,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备考实战训练07.(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大红袄李海燕奶奶并不看俩人的脸,只说了一句,回来了。其实奶奶不用看,也知道俩人脸上的憔悴和疲惫。昨天,小远爸打电话来,妈,小远只是受了伤,已经无大碍,我和小远他妈明天回去。奶奶就明白他们打算瞒着她了。两个人疲惫地坐了下来,奶奶问了那个姑娘。你们见着那姑娘了?见着了。那么大团长的千金能看上咱家小远?嗯嗯。儿子儿媳妇一起点头。奶奶从炕上下来,步子有些蹒跚。她打开柜子,拿出那件大红袄。小远妈用手掩住嘴,眼泪就下来了。小远爸忙上前一步挡在小远妈的前面。妈,红袄你不是做完了吗,又拿出来做啥?奶奶说,我把扣重新得一下,这个没襻好。原来奶奶襻的是喜字扣。今年春天小远回家探亲,告诉奶奶,他有女朋友了。奶奶刨根问底,是你们边防站里的女兵吗小远告诉奶奶,是他军校的同学。你俩相爱吗?小远被奶奶逗笑了,奶你也知道相爱呀咋不知道,奶天天看电视,在电视里我还看过你们边防站呢。那你看到我了吗?那倒没有,等你成了英雄,奶奶就能看到你了。奶奶抱着大红袄回到炕上,开始动手拆那些缝好的襻扣。那件大红袄,是奶奶为未来的孙媳妇做的。小远妈曾制止过,现在啥样的衣服都有卖的,妈您就别费心了。奶奶固执地说,我做的是我的心意,再说,我的孙子媳妇,那天必须穿我做的大红袄拜堂。大红袄是绸缎面料,缓着本色的小朵玫瑰花,亮闪闪的。奶奶开始重新襻扣。奶奶拿针的手微微颤抖。屋子里的空气似乎凝固了,只听见奶奶的针线缝合声。过了好一会儿,小远爸说,妈,不急着做,小远今年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