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困境与路径论略_第1页
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困境与路径论略_第2页
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困境与路径论略_第3页
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困境与路径论略_第4页
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困境与路径论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困境与路径论略

G641:A1003-8477(2011)02-0189-04信仰教育是一定的社会、阶级、集团、个人根据国家、民族、社会及世界的发展趋势和个人需要把自己确定或倡导的信仰通过教育途径传授给受教育者,企图影响受教育者信仰的形成和信仰实践活动的开展。然而,在价值多元化的当今社会,一些大学生精神缺失,出现信仰危机。在一些大学生中,拜金主义的影响也是愈演愈烈,耳目所及的是能挣钱、挣大钱、香车豪宅、出人头地、富贵还乡、赢者通吃、名利双收,这都是“成功”的代名词,金钱崇拜和权力崇拜反映了当前大学生科学信仰失落或异化后的信仰危机状况。针对大学生的信仰危机现象,高校必须要把信仰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来抓,这样才能重构大学生信仰的精神家园,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一、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困境“两课”教学作为大学生信仰教育的主渠道,有些存在着内容陈旧、回避社会现实、过于理想化、缺乏层次等问题,很难收到良好的成效。大学生信仰教育出现危机、精神迷失现象,这些都与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困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一)大学生信仰教育内容脱离社会现实。当前,信仰教育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生存和发展关注不够,人是现实中的人,圣贤毕竟不多。当信仰教育脱离大学生的亲身经历,就难以获得其认可并扎根于内心深处;当信仰教育的内容超出大学生的接触范围,远离了大学生就业、生存和发展等切身利益,就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收到实际效果;当信仰教育的内容缺少了对大学生的现实教育,就会变成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海市蜃楼。目前一些大学生直接或间接地流露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情绪,甚至会迎合一些落后的不健康的东西,对信仰教育的冷漠、厌恶,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对待信仰教育。一方面,尽管知道这种没有现实基础的天堂式教育不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甚至会遭到大学生的反感,但部分教育者对此却熟视无睹、置之不理;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信仰教育不到位,大学生在面对现实时孤立无助,很容易对生活丧失信心,出现心理疾病,自责、轻生等行为频频上演。有些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二)大学生信仰教育方法呆板。目前大学生信仰教育主要通过“两课”的方式展开,其基本模式是采取直接或间接的强制性的集体灌输。这种教育模式具有教育双方地位的不平等、针对性不强和学生主体性作用得不到发挥的特点,收效甚微,这种经院式的模式难以走出历史窠臼,形成毫无创新精神的教育。“两课”的授课方式大多是一言堂,教师没有生机和活力地朗读着、复述着课本及党报党刊等各种新闻媒体、会议、政治学习等不分昼夜地讲了若干遍的特定政治话语,学生被动地接受,如若有异议,也只能私下发泄。大学生出于逆反心理。越是让其信仰马克思主义,越容易造成其远离马克思主义。信仰不能强迫,靠强迫是建立不起来信仰的。我们强迫信仰,包括信仰马克思主义,结果却使信仰变成工具,成为考大学、考研的工具。(三)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环境日趋复杂。市场经济对教育资源的整合,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它引起的“世俗化”——个体行为的短期化和利益化冲击着校园环境,影响着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市场经济基础性的配置作用在校园内得到了充分地发挥,曾经纯洁神圣的校园完全纳入到市场范围,店铺、贩卖、广告、营销无处不在。教师、学校也难以抵抗市场经济的魅力,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也刮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触动了大学生的心灵深处。市场经济的副作用容易引起认知上的冲突,一段时期以来,校园内“西”风劲吹,“洋”气盛行,大学生吹捧信仰无用论,自我意识膨胀,信仰教育越发困难。二、大学生信仰教育的路径(一)以求是精神统领信仰教育的全过程。1.坚持科学性和方向性相结合的原则。信仰教育是一种影响人的精神的教育,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体现,因此必须坚持鲜明的方向性,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坚持科学性就是要在信仰教育中贯穿真理性和规律性;坚持方向性就是要在信仰教育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运用科学的辩证的方法对待各种社会思潮,旗帜鲜明地抵制错误思想的影响,在不断改进大学生信仰教育方法的前提下,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坚持主导型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世界多极化格局,多元利益主体的存在,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同阶级的意识形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导致出现了代表不同利益要求的阶层的思想动态。各种社会思想百家争鸣。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信仰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正视客观情况抓主要矛盾,解决重点问题,坚持主导方向。大学生信仰教育和而不同,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的同时,允许其他信仰的存在;对不同的思想观念采取包容的态度,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展开思想斗争和批判。社会的稳定进步离不开对不同思想信仰的宽容,但是宽容并不是无原则的迁就,而是科学精神与批判精神的统一,自觉坚持主导型与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3.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邓小平同志说过:“我们说的做的能不能解决问题,问题解决得是不是正确,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联系实际,是否善于总结经验。针对客观现实,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1](p113)因此。在信仰教育中。要坚持“三个联系”:一是联系经济全球化的思潮进行信仰教育;二是联系网络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进行信仰教育;三是联系我国社会发展出现的“多样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分配方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进行信仰教育。“两课”教学如果不能帮助大学生提高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学生就会对其感到失望,厌而远之。信仰教育必须联系实际,一方面要联系社会实际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与行动实际;另一方面,要到现实社会实践活动中,在实践中学习,接受实践检验,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唯有如此,信仰教育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二)以创新精神构建信仰教育的体系。1.信仰教育内容的创新。信仰是一个由低到高的渐进的系统,其最底层次是生活信仰,即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第二层次是道德、法纪信仰,即对科理想人格与和谐人际关系的追求和向往;最高层次才是政治信仰,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和执着追求。当代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应该根植于宏大的马列主义体系之中,应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应根植于现实和未来的经济生活之中,应根植于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之中,应根植于与时俱进的开放创新的理念之中。当代大学生的信仰教育要以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为基础,以夯实大学生的法纪信仰和道德信仰为重点,以弘扬主导信仰为关键,根本着眼于最高的信仰教育。2.信仰教育方法的创新。信仰教育是以人为对象,解决的是人的思想、观念和立场的问题,那就应该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关心学习,尊重学生,注重人文氛围的营造。所以,在信仰教育方法上必须遵循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个体意识的特点,结合教育热点,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精心设计主流板块,拓宽高校网络信仰教育的空间,积极应对西方国家文化观念的渗透,大力提高大学生思想免疫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认识某一事物时,只用听觉能够认识的事物占认知总数的15%,只用视觉能够认识的事物占认知总数的20%,而视听结合可以认识的事物占认知总数的65%。由此可见,集文字、图像、声音效果于一身的网络信仰教育将大大地增强对学生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增强信仰教育的时代气息,从而提高信仰教育的效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集中力量开发一批集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娱乐性、趣味性于一体,为大学生网民喜闻乐见的中文教育网页,宣传主旋律;同时也可以通过网上与青年学生就学习、生活、情感、工作等思想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展开研讨,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寻找新的视觉内容的过程中,从单一“灌输”向广泛参与转变,既坚持正确导向,又能体现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时代精神,让先进文化在网络中发扬光大,使抽象死板的信仰教育变得生动活泼,取得“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3.信仰教育模式的创新。信仰的确立具有强烈的个体性,从本质上讲,信仰是自由的。因此,我们要建立开放的全方位的渗透式的信仰教育模式,在稳定的信仰体系框架内尽可能多元化,为大学生提供不同的信仰教育方案,将信仰教育渗透到教材、管理工作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众所周知,“两课”是大学生信仰教育的主渠道,但如果只把“两课”作为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唯一渠道,就不可避免地出现类似于“5+2=0”的教育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高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形成“教育链”和教育合力,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齐抓共管。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许多协作,许多力量融合为一个总的力量,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造成‘新力量’,这种力量和它的一个个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2](p166)一是高校要把信仰教育落实到各学科的教学之中,落实到管理与服务之中,形成广泛的信仰载体;二是每个家庭都有责任把对子女的信仰教育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超出信仰教育只是学校单边活动的误区;三是社会对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渗透力越来越强,要为信仰教育创造宽松的社会环境。(三)以实践精神营造信仰教育的环境。1.大力加强宏观环境建设。如果说昨天的中国是个相对封闭的社会,那么今天的中国则是一个高度开放的世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深化,使我国对外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经济全球化不仅带来了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也使社会政治、文化及思想受到冲击。外来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信仰理念、生活方式也通过不同的渠道渗透进来,从多角度侧面影响着大学生的信仰,其中西方思潮的影响较大。如何在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积极有效地抵御“西化”“分化”和腐朽思想的侵蚀,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战略任务。我们要通过继续坚定不移地搞好国内的改革与建设,继续加强党风党纪建设,继续努力营造和优化社会文化环境,继续大力提倡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建设和正确的舆论导向来达到信仰教育的目的。要将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结合起来。加强正面舆论的宣传力度。中央电视台“身边的感动”专栏,旨在通过平凡的故事宣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观众在每天的感动中感受生活得美好,这种主流媒体的宣传为社会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氛围,增加社会大环境的感染力。2.努力营造良好的微观环境。我们应该加强校园文化的多层次建设,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为文化为载体,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教育,进行以校风、校训为表现形式的校园精神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推动学生个性多样化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自身在思想上的免疫力。我们要加大净化高校网络环境的力度。首先是高校要切实加强对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其次是建立网上信仰教育和宣传阵地,开设网上党校,网上团校、党校,开展网上理想信仰讨论,设立理论学习、时事政策、法制教育、心理咨询,学生生活服务风人性化的网站,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开展理想信仰教育工作。我们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家庭环境。首先要积极倡导和宣传正确的婚恋观,以避免由于婚姻的不稳定或单亲家庭给子女身心带来的伤害。其次是全社会都要关注对当代大学生中的独生子女的教育,这不仅是家长的责任,也是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四)以发展的眼光建设信仰教育队伍。1.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提高理论修养。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部分教师淡化了马克思主义信念,明辨是非的能力下降。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不仅不能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甚至还迎合学生所谓的“兴趣点”,大肆宣扬社会的阴暗面,发表一些偏激的、错误的观点,对学生产生误导,造成学生在思想上的混乱和困惑。因此,教师应进一步学习马列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自觉维护马克思主义的形象,要用自己的社会主义坚定信念感染学生。教师要以广博的马列主义知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随时随地用正确的理论解释当今社会,剖析新形势下的新事物和新情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思想上为大学生排忧解难,避免信仰危机。2.打造一支具有敬业奉献精神的教师队伍。市场经济的导向作用促使一些教师开始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一切以“我”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为广大教师所奉行,部分教师价值主体由社会本位转向个人本位,甚至一些教师默认学生以钱来换取分数,严重世俗化,奉献精神丧失。因此,高校要营造出乐于奉献、勤于奉献、甘于奉献的良好氛围,形成强大的合力,增强教师凝聚力,提高信仰层次。3.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