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学导论》课件第十七讲 文化权力与传播秩序_第1页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课件第十七讲 文化权力与传播秩序_第2页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课件第十七讲 文化权力与传播秩序_第3页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课件第十七讲 文化权力与传播秩序_第4页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课件第十七讲 文化权力与传播秩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引子:

20世纪中叶以来,文化的个性与独立,文化作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立身之本的重要意义,以及文化作为一种看不见的、起长远作用的、发挥潜在深远影响的战略资源,逐步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由于国际关系中文化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功能日益凸现,文化的扩张与文化抗争已成为跨文化传播研究中不可忽视的背景,国际文化关系中的权力不平等乃至传播秩序的重建,也随之成为跨文化传播研究的主题。

一、文化外交与软权力

国家把文化作为“大脑”中的参照框架,以此确定自己的身份、利益和思维方式。

——国际关系学者亚历山大·温特(AlexanderWendt)

什么是文化外交?

文化外交(culturaldiplomacy)以主权国家为主体,是国家在一定的对外文化政策指导下,以文化手段呈现国家政治、经济利益和国家影响的外交活动。文化外交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跨文化传播。在宽泛的意义上,中国汉朝班超的西域凿空、唐朝高僧玄奘的西游印度、明朝郑和的西洋之旅,以及中世纪欧洲传教士的海外传教活动等,都是文化外交的早期形态。文化外交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跨文化传播,它着重突出了国家在国际文化关系中所起的作用,是国家和跨文化传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政治化产物。

“第四个维度”:

法国学者路易·多洛(LouisDollot)在20世纪60年代就指出,国际文化关系是相对于政治、经济和军事关系的“第四个维度”,文化规范着国家在外交决策中可供选择的范围,并对解决国际问题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不过,自近代以来,许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就开始利用文化手段推行本国的战略和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各个国家之间、人民之间和政府之间的相互理解,文化日益成为地区、国家和国际事务中越来越有影响的力量,文化也逐步成为国际关系、国际安全、世界经济乃至国内政治等领域的重要视角之一。

法国的文化外交法国是近代以来大国文化外交的开拓者。自19世纪普法战争失败后,法国开始通过法兰西联盟(AllianceFrancaise)对外推广法国语言文学,目的是“借此修复被击碎的国家威信”,从此,海外推广法国文化就成为法兰西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国在1902年成立的“俗人使团”(LayMission)还明确了一项使命:创办不受任何教派影响的教育机构,以此传播法国文化。在这个时期,一些著名的法国大学也开始在国外创建法国学院。1910年,法国建立了国家校际交流处、海外学校和法语基金等文化关系机构。1945年,法国“文化关系司”代替了“政治事务司”,并在国外建立了若干类似机构。1957年增设的“国际技术合作处”表现了重大的进步和新的方向:将文化关系看做一个严密的整体,并在“展望未来”的思想指导下设计法国的文化关系政策,这一方向调整也使“文化关系司”更名为“文化及技术事务总局”。

法国对外文化关系的主要努力方向:法国对外文化关系的主要努力方向分为两大文化区:一是文化和经济水平相似的国家;二是发展中国家。前者主要指西欧、北美、日本以及情况不同的苏联、东欧国家等。后者则分为关系悠久的传统外国、法国文化享有优先地位的国家、享有半特权的前法属国家、享有特权的前法属国家等。在处理对外文化关系上,法国致力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保卫法语。法语是全球近2亿人的民族、官方或教育语言,分属31个国家,占联合国成员国的1/4;第二,文化合作,主要涉及五个方面:预算贷款、援助和合作基金等;文化设施;在国外的法国教师;在法国的留学生、助学金等;图书出版。

英国de文化外交1920年,英国政府成立了“英国海外共同体外办委员会”(TheForeignOfficeCommitteeonBritishCommunitiesAbroad),开始制定具体的对外文化政策,开始了组建“英语联盟”推广英语及英国图书等事务。1934年,“不列颠对外关系委员会”(后更名为“不列颠委员会”,BritishCouncil)成立,致力于“英语以及英国艺术和科学的长期对外教学(援助)”,其特点是服务机构的双重性,一部分设在英国本土,一部分设在国外,把为国外培训英语教学人员和接待外国留学生视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到了1947年,英国已在世界各地建立了53个文化关系机构,仅在埃及就有7个。

《创造性的未来》1993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创造性的未来》(ACreativeFuture)报告,第一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颁布了国家文化政策。明确了增进世界对英国的广泛了解、扩大英国海外影响的目标,在文化外交原则上强调:最大限度地尊重国家、地区的文化多样性;要求相互合作、共享信息和避免重复。在文化外交的任务上,强调:充分发挥英国文化艺术的力量及其潜在贡献,在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满足英国公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美国的文化外交美国国务院在1938年设立的“文化关系处”(DivisionofCulturalRelations)标志着美国文化外交活动的正式开始,当时的罗斯福政府确信:“美国的安全有赖于美国向其他国家人民宣传并获得其支持的能力。”1942年,美国学者拉尔夫·特纳(RalphTurner)向美国国务院提交了一份关于对外文化关系的“特纳备忘录”,明确提出了“文化外交”的理念,强调美国的对外文化工作必须根据国家需要,同政府的政策、经济、外交政策保持一致。历史地看,“特纳备忘录”为美国对外文化战略由“自由主义”传统转变成“强权政治的工具”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方针。

美国的文化外交“二战”结束后,美国的对外文化机构发展迅速。到了1945年,就在30个国家建立了70个图书馆、21个文化中心,还在其他美洲国家建立了300所学校。1946年,根据美国参议员富布莱特(WilliamFulbright)提出的法案,美国利用向国外推销战争剩余物资所获得的、由政府直接支配的国外资金,开始了延续至今的著名国际学术和文化交流活动,被汤因比评价为:“二战以来世界上最慷慨、最富有想像力的事物之一”。1948年,美国国务院成立了集中进行人事交流的“国际教育交流处”。1959年,“国际教育交流处”被“教育及文化事务局”取代,主要任务是管理、协调和扩大政府和非政府的教育和文化计划。在此后的冷战岁月里,由于文化外交的加盟,美国对外交往的手法变得日益多样和隐秘,在“赢得人心和思想”(towin

民间的积极性美国民间的积极性使美国的对外文化活动得以蓬勃发展。这种积极性的根源,来自于美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美国人期望本国外交政策中的任何新的举措都应符合美国社会根深蒂固的价值观、精神旗帜和传统。外交与内政一样,美国的政策应当符合美国人对于自由、公平、正义、民主和其他重要理念的信仰”。美国民间对外文化交往的主体:个人、私立或国立大学、各种形式的文化和教育基金会,以及从事教育、文化和技术援助的各类机构。

日本的文化外交20世纪70年代,日本政府首次提出“文化国家”的理念,主张对外树立日本的“文化强国”形象。进入80年代后,日本政府提出了建设“文化大国”、建立亚洲和世界文化基地的战略目标,并把对外文化交往定位为日本外交的三大支柱之一。冷战结束后,日本政府更注重把文化外交的精神贯彻到实践当中,为促进国际理解、推广日语教育、加强国际人员交往、促进国际学术交流、援助世界文化事业等目标积极开拓新途径。2001年,日本国会专门通过了《文化艺术振兴基本法案》,以从司法上保障日本迈向“文化大国”的目标。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日本的文化外交实践以对外文化教育和文化援助为主要途径。以1972年成立的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TheJapanFoundation)为例,该基金会在国内设有本部和京都分部以及两个附属机构(日语国际中心和关西国际中心),在国外18个国家和地区设有19个海外事务所。以政府出资(1062亿日元)作为财政基础,通过运用政府资金获得的收入,以及从政府得到的运营补助金和民间捐赠作为财政补充。其目的是促进文化艺术交流、援助海外的日语教育和学习、促进海外的日本研究和知识交流、提供信息援助等。

国际关系中的文化与软权力进入21世纪以来,文化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日趋强化。和平发展的世界性潮流不断挑战着政治和军事高压的合法性,文化恰恰具有增强权力扩张合法性、道义性的作用。由于国家的对外战略目标已无法单纯地依靠政治、军事等“硬权力”来实现,就使文化在国家权力斗争中的作用不断强化。当前,文化领域的扩张、争夺和渗透已构成了国际交往活动的一个重要领域,在某种程度上,国际关系就是文化之间的关系。

国际关系研究中的文化概念文化如何在国家以及全球层面上对国际关系产生影响、发挥作用以及造成后果等问题,表明了从理想、信念、愿望和其他表现人类思想意识的角度去考察和解释国际关系的取向。摩根索:由于国家的最低利益表现为“领土、政治制度和文化完整”,所以,国家利益的界定和选择很难摆脱本土文化的影响,维护本民族统一、完整的文化正成为日益明确和突出的国家利益。

文化与对外决策文化观念深刻地影响和支配着对外决策者的行为,并对国家的对外政策手段、方式和风格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美国国务卿看待周围世界的眼光,会与伊朗国王迥然有别,其差异“部分来自于个人偏好和意识形态的差异,部分来自于他们各自扎根的不同文化世界”。

软权力1990年,基于冷战时期以及冷战后的美国经验,约瑟夫·奈撰文把综合国力划分为硬权力(hardpower)和软权力(softpower)两种。硬权力是强制性权力,包括基本资源、军事资源、经济资源和科技资源等,以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为典型;软权力则是一种同化性权力,主要用以指“一种常常源于文化和价值观念并在太多情况下被忽略的吸引力”,包括有吸引力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政治制度、被视为合法的或有道义威信的政策等。

约瑟夫·奈软权力并不单纯地等同于美国的“可口可乐”和“牛仔裤”的影响力,美国也并非惟一拥有软权力的国家。虽然软权力不是美国独有的权力,但就信息时代可能获得这一权力所需的条件而言,美国是具有巨大优势的:主流文化和观点更接近普遍的全球规则;具有多渠道的交流;国内和国际表现能够增强其可信度。不过,“如果我们傲慢自大,对外部世界麻木不仁,浪费我们的软权力,我们就会增加受到攻击的危险,卖空我们的价值观,加速我们优势的丧失”。

如何评价软权力?任何文化都不是封闭的,一个国家的文化要发挥其国际影响力,必然要与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相契合,否则只能是一厢情愿。王沪宁:软权力依赖于国际间对一定文化价值的体认,依赖于一定的体制在国际上得到的支持,更依赖于国际文化的势能,即国际整个文化和价值的总趋势。

二、文化的权力关系与传播秩序

“文化帝国主义”话语和“文化霸权”理论所涉及的,是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之间的权力关系(powerrelations)或说是支配关系和霸权关系。这一关系正在无情地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也影响着人类文化地图的格局。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范围内发生的“反欧洲中心论”思潮,反映了后发展国家文化主权意识的觉醒与文化上的抗争,表明了人们在对现存世界文化、传播秩序的批判中探求新的文化途径的努力。

哈维尔(VaclavHavel):尽管作为一个整体的世界日益接受全球文明的各种新习惯,另一种矛盾进程也同时存在着:各种古老的传统正在复兴,不同的宗教和文化正在意识到存在的各种新方式,寻求生存的新空间,带着日益炽烈的热情挣扎着要实现对它们来说是独特的东西和使它们有别于其他的东西,最终它们寻求赋予它们的个性一种政治表达。

文化帝国主义”话语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开始,西方学术界和公众话语中开始出现“文化帝国主义”(culturalimperialism)话语,主要用以解释西方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的文化权力关系,批判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文化输出政策,同时也为不同学科阐释西方文化的扩张性和破坏性影响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资源,以及具有说服力的分析架构。

“文化帝国主义”的思想根源:20世纪60年代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激进知识分子对战后西方文化的全面反思。其核心观点是:自“二战”以来,西方大国特别是美国以大批量生产的大众文化为载体,通过大众传媒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西方文化,其目的是为了对后发展国家进行文化和意识形态控制;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威廉·威廉斯(WilliamWilliams)为代表的美国新左派史学家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全面批判。其核心观点是:美国对外政策的本质是一种政治和经济帝国主义,追求的不是以领土掠夺和殖民征服为目标的传统殖民帝国,而是对其他国家进行经济和文化控制的“非正式帝国”(informalempire)。

摩根索的定义

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治学家摩根索较早提出了“文化帝国主义”的定义:最微妙也最成功的帝国主义政策,其目标不应在于征服领土、控制经济,而是征服与控制人心,把至尊地位(supremacy)建立在比军事征服或经济主宰更为稳固的基础上。

赫伯特·席勒的定义:美国强大的传播系统构筑了一个“帝国网络”,这一网络具有强大的技术、经济实力,并构成了一个“权力金字塔”,美国处于占主导地位的“塔尖”,塔底则遍布着经济上落后的众多新兴独立国家。

加尔通的定义五种类型:政治帝国主义、经济帝国主义、军事帝国主义、传播帝国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帝国主义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殖民主义,中心国家对边缘国家领土的直接占领;第二阶段是新殖民主义(neo-colonialism),边缘国家获得了独立,但是中心国家和边缘国家的精英们仍然通过国际组织的活动,保持着“利益的和谐”;第三阶段是新的新殖民主义(neo-neo-colonialism),它将发生在将来,当发生在中心和边缘的精英们通过迅速的国际传播而合为一体之时。

“文化帝国主义”话语20世纪60年代之后,不同学科领域陆续呈现了一系列的“文化帝国主义”话语,体现了知识者对资本主义文化的反省和批判,更是在综合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基础上,对全球文化传播领域的不平衡现象的表述。其批评矛头所指,即是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在文化上的控制与依附关系,以及西方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控制以及所产生的文化后果。

萨义德(EdwardSaid):“帝国主义是建立与维持一个帝国的过程或策略。在我们的时代,直接的殖民主义已在很大程度上完结,然而我们将看到,帝国主义仍以其在政治、思想、经济与社会实际中的特有形式,在普通文化领域中徘徊。”

约翰·汤林森:JohnTomlinson概括了不同学者使用的四种“文化帝国主义”话语:一是等同于媒介帝国主义(mediaimperialism),即西方利用媒体霸权大量输出西方文化产品,把西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强加给其他国家;二是将“文化帝国主义”作为一种民族主义话语,批评西方文化破坏了后发展国家的文化传统,削弱了这些国家的国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三是指消费主义的扩张及其对全球的主宰,导致了全球文化的“同质化”;四是对现代性的批判,指西方把技术、科学和理性主宰的意识形态、大众文化、城市化和民族国家等现代性当做全球文化发展的方向和惟一模式强加给整个世界,现代性的强力扩张就是一种“文化帝国主义”。

一种文化立场“文化帝国主义”话语可以作为一种文化立场,并不能充当跨文化传播现象的认识模式。“文化帝国主义”话语片面地论述了文化入侵的“外因”,而忽略了发展中国家的“内因”,也就是说,忽略了文化输入国的媒介内在结构、社会政治制度、文化传统以及经济因素;忽略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自己存在的问题;忽略了输入文化具有积极影响的一面。

对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启示:约翰·汤林森:“虽然我们身处的世界已经改变,我们不再认为各个文化国度的差别可以简单地划分为‘帝国主义’文化与‘被支配、臣服’的文化,但是,以批判的角度论述文化帝国主义,仍然不失为正当的抗议之声。”

“文化霸权”理论意大利思想家葛兰西(AntonioGramsci)对个人和群体、乡村与城市、南方与北方、人民与知识分子之间从属状况的思考。葛兰西的主要观点:与传统的政治领导权(politicalhegemony)相区别,统治阶级不是简单地“统治”一个社会,而是通过道德和知识的领导者积极引导这个社会,这就是“文化霸权”。换句话说,就是统治阶级将对自己有利的价值观和信仰普遍推行给社会各阶级,不是通过强制性的暴力措施,而是依赖大多数社会成员的自愿认同来实现。

在葛兰西的视野中,“文化霸权”以经验和意识的形式内在于社会思想中,是一种以掌握权力的社会群体为代表的意识形态。在葛兰西之后,“文化霸权”主要用于解释文化的性质和政治意义以及文化间的冲突,特别是文化强国与弱国之间、强势与弱势文化群体之间的权力关系。

文化的“霸权过程”西方国家的“文化霸权”不只是一种主观层面的战略选择,而且是一种客观层面的历史演进过程。自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以来,世界近现代史上占据主要地位的就一直是西方文化。在长达数百年的历史进程中,欧洲列强在美洲,非洲和亚洲的大部分地区建立起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强权,西方文化随之全面进入这些区域。殖民主义者立脚之后,立即引入了本国的教育方式、技术手段,西方的生活方式和宗教也带进了这些国家,使殖民地人民完全被陌生的欧洲文化所包围,不可避免地、或先或后、或深或浅地处在欧洲文化的影响之中,难以自拔。福泽谕吉:“现在世界各国、即使处于野蛮状态或是还处于半开化地位,如果要使本国文明进步,就必须以欧洲文明为目标,确定它为一切议论的标准”。

文化霸权理论与东方主义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以萨义德的《东方主义》(Orientalism)出版为标志,“文化霸权”理论被运用到针对东西方文化关系的后殖民主义理论中,涉及到东方主义与西方主义、文化认同与阐释焦虑等多方面的议题。有必要说明的是,后殖民主义理论大多采用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的方法,关注着全球化进程中文化权力的思考,以及文化交往关系中后殖民性的揭示、反思与超越。

一个核心观点:殖民地与宗主国依存关系的丧失,并没有改变东西方之间根深蒂固的等级关系,在东西方文化的对话中,传统与现代、发达与落后、民主与专制等含有明显价值判断和政治斗争色彩的话语模式仍然存在,显现着浓厚的殖民主义意识形态和西方中心主义情结。

萨义德在1994年指出:针对帝国主义枷锁对思想和人类关系的影响,我们必须保持一种开放并积极参与的姿态,因为“这一斗争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都一直没有停止过”。

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关注:“文化霸权”不仅存在于国家之间,同样也存在于不同民族群体以及政府与公民之间,国家之间的“文化霸权”威胁的主要是主权国家的权力基础,但国内的“文化霸权”剥夺的是群体文化乃至基本民众的文化权利。

“世界信息和传播新秩序”“二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