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新课标 把握结构化 论文_第1页
品读新课标 把握结构化 论文_第2页
品读新课标 把握结构化 论文_第3页
品读新课标 把握结构化 论文_第4页
品读新课标 把握结构化 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品读新课标把握结构化关键词:结构化双重性整理化简合并同类数式通性课程内容结构化,具体包括:(1)内容的选择,最想说的是,如若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前,安排“等距的平行线等分线段”,效果会大不同。(2)内容的组织,重点是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重视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重视数学内容的直观表述,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形成,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3)内容的呈现,注重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层次性和多样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逐渐拓展和加深课程内容,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看过几位大咖方家对新课标的解读视频,在课程内容结构化的解读中,专家们对前三学段课程内容的联系、衔接,表述得都很精到,但对第四学段的鲜有涉及,这里略谈一点关于第四学段“数与代数”方面的粗浅看法。“数与代数”是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础之一,是学生认知数量、数量关系、探索数学规律、建立数学模型的基石,是学生感悟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重要载体,通过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从数量的角度,清晰准确地认识、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进而形成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观念,发展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一、关于数数是对数量的抽象,表示物(体)的个数(值)或事物的顺序。(一)有理数 1.有理数的认识小学数学主要学习算术数(正有理数)的认识与运算,对于负数,只是借助零下温度的表示,说明因为相反意义量的存在,其出现的适用性,并没有讲解数系扩充的必要性,也没有对负数本质进行探讨。尽管初中阶段负数的引入,仍是借助相反意义的量,但讲述了数系的扩充及必要性,特别强调了基准(点)的规定,便于学生理解负数的本质:比零(有时特指规定的标准)小,这样就可以通过比较大小对有理数进行排序。初一讲了有理数的表示、大小比较、运算,但并没有讲述它的本质,只是由“万1物皆数”知道,它总可以表示为分数。后来因为“无理”数的出现它才得“有理”之名,相对于无限不循环,它的实质是有限或无限循环(可公度)。数系扩大到有理数必须明确两点:(i)每个数都由两部分组成:性质符号+绝对值,有了性质符号,就相当于取了学名,既有名更有了“姓”;(ii)加减法是统一的。添加了性质符号,说明数更精细了;加减统一,说明数更简洁了。 2.有理数的运算

至于有理数的运算,比算术数只是多了“性质符号”的确定,所以每种运算法则的第一句,都是讲如何确定性质符号,确定好符号后,剩下的就是算术数(绝对值)的计算了。特别之处:减法没有直接的运算法则,需转化为加法。加减统一后,“减”也是“加”,“加”中有“减”,异号两数相“加”时,确定好性质符号后,是把绝对值相“减”(抵消),这样加减法巧妙地融合统一了。 (二)实数1.实数的认识

有理数虽然先出现,但后于无理数才有“名”吧?在初二尽管把数系扩充到实数,但其实质在整个中学阶段都没讲清楚,只能形象地解释为:实数能够把数轴填“实”(连续)的数,即是说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2.实数的运算

初中阶段所接触到的无理数,最多的是开不尽的方根。实数运算中的有理数部分前文已述,无理数(主要是根式)部分等同“式”的运算。(后文展开) 二、关于代数“代数”简言之,代替数(值)。为什么要代替数?因为接触到的数量及其关系不再具体,用确切的已表示不了了;用什么代替数?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代替以后又能干吗?认识更广泛的数量及其关系,且研究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对应的代数学有三大任务:“代数式”表示数量,并借助它表示数的运算规律及数量间的和、差、倍、分关系;“方程、不等式”研究数量间“等”与“不等”的关系;“函数”研究数量间对应变化关系,进而把握变化过程中隐含的规律。(一)代数式1.代数式的认识

“代数式”用扩充法解释,代替“数(值)”的“式子”。 首先,它用来表示非确切的数量。既然是表示数量的“数值”,自然应看成“结果”,其中不再有运算符号,这是它的本质(功能)意义;但从其产生过程看:2它是用运算符号把数和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理所当然地又得看做是“算式”,这是它的结构(算理)意义。即是说:代数式是依据不同算理得来、且应看作结果的式子,所以兼具“算式—结果”的双重性,它是“一体两性”的。利用这种“双重性”,可以很直白地解释“加减法的辩证统一”。如:“3-4”,看作算式,应读作“3减4”,但它与“3+(-4)”的结果是一样的,由此,减法转化成加法,完成加减法的辩证统一;再看作结果,就应读作:“3与负4的和”,没有读出运算符号,直接看成“加”的结果,即为省略了加号的“和”。多项式意义中的“和”字,即是此意。“和”是加法的结果,既然运算符号省略了,所以式中的符号都为性质符号,各项的系数不言自明。如果在这时讲一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后面就可以不用再定义“去括号”、“添括号”法则了,如:-(a-b+c),即“负1倍的和”,把“-1”分配进去就可以去掉括号了,反过来,添“负的”括号中,相当于把“和”扩大了“-1”倍,为保证结果不变,放进括号中的每一项都必须变号!依据代数式的“双重性”,理解乘方、开方更清晰。解读“an”,看作算式时,读作:“a的n次方”,表示n个a相乘的(简便)算式;看作结果时,读作:“a的n次幂”,表示n个a相乘的积(结果)。如此解读,对于乘方意义、幂的运算(特别是幂的符号的确定),能一目了然。再如a(a≥0),看作算式是开(平)方运算,是给非负的a开平方,并只取算术平方根;看作结果是(平)方根,表示非负a的算术平方根,(最终结果要保证最简)。课本对“开方”与“方根”的循环解释:“开方”求方根的运算;“方根”开方求得的结果,也印证了该式的“双重性”。比如,“把3开平方及3的平方根”,都表示为±3,显见代数式“一体两性”的特性。 代数式的双重属性,是它最精要的特性,应该开宗明义地交代清楚,就规定为“双重性”可行?这样学生对代数式的本质及运算(化简),就会通透明了了。 代数式作为特殊的语言文字,其读、写自然应该更规范、精练。首先,关于“加减”的,有两种读法,但化为“省略加号的和”最为直白。再看乘除的,如“3×X”,省略乘号,得结果,可读作“3X”,但对于“-3x2”,就应该读作:“负3倍的x2”,像“(-2)2与-22”,分别读作“-2的2次方”与“负的2的2次幂”,就容易感知它们的区别,系数不能写成带分数形3 1 1

式,看2a,其中的2与是“加”的关系,而系数与字母间是“乘(倍)”的2 2

1 5

2 2关系,还原为2+×a,明显不准确,故而写成a才科学。 代数式的“结果”属性要求其中不再有运算符号,“和”式中的“+、-”都读作“正、负”;不允许使用“÷”号,应写成比式,若给以明文强调,学生才会自觉自如地用分数(式)表示数量。对于“(am)n”,应读作“a的m次幂的n次方”,n次方表示n个am相乘,进而得到amn。 2.代数式的运算

代数式是“一体两性”的,其“结果”属性要求最后的呈现,一定是不能再简。因而要把本身是“算式”的东西,整理化简到最简!显见,代数式运算的实质就是整理“化简”,不能化简的“算式”本身就是“结果”。 遵循规范、精准的读写,会清晰代数式运算的“始”与“终”,从“一体两性”的角度去解读,会把握得更透彻!如“3X+5X”,读“加”即“和”是8X,而“2a2-3a”虽也是加减,但不是同类,不能进一步合并化简,随即看成“和”,即为最终结果。可见,代数式的加减也是统一的。像前文提到的实数运算,其加减也是如此,有理与无理不同类,同是无理也不一定同类,只有同类的才能合并,不能合并时直接看作结果。数的加减是相同“计数单位”上“数值”的合并,代数式的加减也是合并同类(同类的项、同类的根式、同分母的分式,都可视作相同单位?),并注意区别:同类合并时,是系数相加,相同的“单位”不变;而单项式自乘时,是系数相乘,其后的同底数幂相乘,是“单位(底)”不变,而把指数相“加”。代数式加减的实质是合并同类,有理式乘除中,单项式的乘除是基础,其余的(单×多、多×多、多÷单)可利用分配律转化。同底数幂乘法与幂乘方的区别:对应的指数运算比幂运算低一级。积商的乘、开方也可分配? “数与式”是代数的基本语言,“数式通性”既指表示数量的一致性,又指运算和推理的相通性,且“式”的结果更具一般性。我们知道,在一、二级之间,因为一般与特殊关系,在没有“隔”级的情形下,其间有分配律,即:m(a-b+c)=am-bm+cm,(am+bm+cm)÷m=am÷m+bm÷m+cm÷m,可以阐释为:不隔级时,“高的级”能够打破括号的优先权。为了内容一致性,4a an考虑可以把它扩展到二、三级之间,如(ab)n=anbn、()n=b bn、nab=nanb、nab=nbna,是否也可以叙述为高一级运算的直接分配?强调隔级不行!如(a+b)2是“和”平方,由于一、三之间隔着二级,就不能简单地直接分配。对于公式(a±b)2=a2+b2±2ab,不妨根据其结构特征,从左到右直接定义为“多项式(和)平方公式”:除了等于其中每一项的平方“和”外,还要再加上它们(各项)两两乘积的2倍,且多项式中的项数可以不受限制,(而和为两项,指数变化时就是二项式定理)。对于(a+b)(a-b)=a2-b2,不如直接命名为“同异公式”(或许有更贴切的叫法),而把“完全平方”“平方差”这两个名称专门给因式分解中的对应变形。因式分解是一种“以退为进”的变形,是为了分式的约分化简,而把多项式逆向转化为整式乘积形式,因为只有“因”式才能约分。上文提到,代数式可以无所不能的表示各种不同的数量及关系,反过来,有时同一数量关系还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示,如:x比y大3,就可以表示为(1)x-y=3(2)x=y+3(3)y=x-3,其中的(1)式是一个标准的二元一次方程,(2)、(3)都可以看成函数式,由此可见方程与函数的本质统一:相应的式子对应同一数量关系,区别是研究的范围不同:方程研究某一点时的对应关系,不等式研究某一范围内的对应关系,函数研究整体(定义域内)的对应变化关系。 (二)方程(组)/不等式(组)

方程(组)/不等式(组)是研究数量之间“相等”/“不等”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曾被看作是代数研究最主要的内容。由于多次重复,学生对“模型”一词可能不再生疏,但真正运用它去解决问题,大多数学生还会感到“无所适从”,部分老师及资料(包括教材)都在教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寻找“等量关系”。而当学生不能自如地表示“数量”时,自然就看不到“数量”,怎么可能轻易地找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呢?首先,要明确运用模型的基础前提是:用代数式表示数量,一开始设定表示未知数的字母,旋即看作“已知”,进而借此表示相关数量,且确保相关的数量都能够自如地表示出来;其次,要明晰代数式的双重性,特别是“结果”属性,从一开始设定表示未知数的字母,到用含有字母的代数式,所有表示数量的代数式,都要清楚它们表示的是哪一数量,只有知道的“已知”数量越多,才容易列5出反映主旨关系的等式。“代数”这一光辉思想,就像带着“光芒”一样,照见我们看到更多的“已知”数量及等量关系。至于解方程(组)/不等式(组),不否认,经过大量的模仿训练,学生也能机械的求解,但若问其所以然,学生却浑然不知。真正素养的滋润,应该引导学生感知到其实质是:根据等式/不等式的性质,对标终极形式(解或解集的形式)、进行有目的的定向变形,即类似于转魔方的游戏。有些变形的名称,本身就点明了目的,如解方程中的“去分母”、“去括号”、“系数化为1”,而“移项”的目的:是把未知项、已知项分别集中,(代数“algebra”一词来源于阿拉伯数学家阿尔·花拉子米的著作,文中“al-jabr”(拉丁文‘aljebra’)一词的含义是“还原与对消”,“移项”其实是其“等效”变形,但更简洁。)“合并同类项”的目的是:化为最简形式。学生明白了每种变形的作用,才会根据所给不同形式,采用相应的变形,向着终极目标(的形式)奔去。遇到分式方程,自然会想到:通过“去分母”,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遇到高次方程(初中阶段就是二次),通过开(平)方、分解降次,有了“转化”的意识,学生会自觉地感知到:解高次的思路是降次;解多元的思路是消元。有了类似的迁移,学生才能变机械“解题”为真正地“解决问题”,进而习得分析的能力、创新的意识,化育得到相应的素养,。(三)函数函数部分,以锐角三角函数为例,锐角三角函数是从研究直角三角形中,边之间的不同比,随着某个锐角的变化而变化抽象得来的。但由于其解析式为超越式,学生弄不清谁是自变量,谁是因变量,看不出谁是谁的函数。其实,锐角是自变量,边之间的对应比值是因变量,比值是锐角的函数。锐角三角函数为什么又可以脱离具体的直角三角形来研究呢?因为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