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史观与高中历史教学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1页
新史观与高中历史教学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2页
新史观与高中历史教学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3页
新史观与高中历史教学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4页
新史观与高中历史教学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史观与高中历史教学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沈春华.8.15第1页第1页高中新课程改革,首先要求我们改变落后观念。只有改变旧观念,才干经得起新课程教学测试检查。

1、用新史学观念统领教学内容结识新史观:现(近)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等等第2页第2页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革命史观C、人类是由老式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历史。D、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历史。A、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历史。B、人类社会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阶级斗争推动,由低档向高级发展历史。结论:史观是观察与解读历史的基本模式。E、“眼光向下历史”,关注社会底层人物、日常小事与日常生活。社会史观第3页第3页文明史观(1)文明史观之由来世界:伏尔泰《风俗史》----先河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西方没落》----创建汤因比《历史研究》----发扬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威尔.杜兰夫妇《西方文明史》布罗代尔《文明史纲》第4页第4页中国:东北师大1999年成立“世界文明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文明大系》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计翔等人著《世界文明史简编》齐世荣主编《人类文明演进》樊树志《国史概要》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启良《中华文明史》赵毅和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第5页第5页

(2)文明史观主要观点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所有物质和精神结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明史也是世界史,一部人类发展历史,从本质上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演进历史。

首先,文明史观以社会生产力发展为依据,把人类文明演变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

另一方面,注重至今仍有重大影响文明结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阐明当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将历史与现实予以结合。第6页第6页第三,要正确评价各种文明结果,正确认识人类文明结果与代价关系。第四,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认可文明多元性。第五,正确把握不同文明之间关系。第六,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中考察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古代中国文明史分期:1.中华文明起源与初步形成--先秦时期2.中华文明连续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3.中华文明高峰--唐宋时期4.转型前夜中华文明--元明清第7页第7页工业文明普通将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被称为当代化正式来临是在18世纪中期

(1)资本主义模式:两种类型:一个是原发型当代化国家:如,英、美、法发展特点:当代化发展得比较平衡;农业社会老式原因逐步得到消除;政治上也确立了民主制,自由民主思想也比较普及(“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模式)

一个是传导型当代化国家:如,德国、俄国、日本发展特点:富国强兵是推动当代化目的;当代化集中于工业化;农村保留大量封建残余;政治上实行是专制制度,老式思想文化根深蒂固(“统制式”经济发展模式)第8页第8页(2)社会主义模式苏联:从传导型当代化转变成社会主义模式十月革命意义与过去不同表述:实际上用社会主义方式取代资本主义方式推进俄国当代化,十月革命伟大意义在于资本主义当代化模式之外,开辟了社会主义当代化模式(计划经济发展模式)中国:计划经济——市场经济(3)亚非拉落后国家模式经典代表:土耳其凯末尔革命和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完成了向当代化转变第9页第9页文明史观下主要视角生产力视角:以生产力原则划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大类。(工业文明进程,又称之为“当代化”。)整体视角:尤其关注工业文明以来各种文明演进历程;把中华文明纳入世界文明进行观测。交往力视角:文明交往是一个双向或多向互相作用过程。第10页第10页全球史观(整体史观)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开辟。全球史观以“社会空间”作为审阅历史基本单位。假如说唯物史观以社会形态作为审阅历史基本单位,文明史观以文明作为审阅历史基本单位,那么全球史观是以“社会空间”作为审阅历史基本单位。所谓“社会空间”,指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生活圈。第11页第11页(1)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毕,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进一步阶段。②生产力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各地区交往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决定因素。简朴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注重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作用。第12页第12页(2)应用办法①从宏观角度,突出横向系统分析世界整体发展基本线索:a.15前后,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b.19世纪中后期,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c.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世界殖民地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后形成;d.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又如:从全球化角度比较工业与农业文明差别性。②从微观角度,将历史事件放在整体世界发展进程中去结识。如对哥伦布航海活动评价第13页第13页(3)全球化与当代化全球化也经历了三个阶段

新航路开辟后,整体世界即全球化开始。工业革命后,在寻求市场力量推动下,整体世界最后形成。整体世界形成后,西方列强争夺殖民地引起劫难性后果——世界大战。以上过程也是世界当代化过程。全球化含有两面性

全球化两重性,既要揭发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殖民扩张血腥,也要必定全球化在推动世界当代化方面进步和积极作用。第14页第14页

当代化史观领域主要特点政治当代化民主化、法治化;经济当代化工业化、(专业化、规模化)、全球化;社会当代化都市化、福利化、流动化、信息传播;个人当代化开放性、参与性、独立性、平等性文化当代化宗教世俗化、观念理性化、经济主义、普及初中档教育;(1)当代化内涵及其特点第15页第15页(2)当代化基本历程第一次当代化:指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过程及其深刻改变,其特点是工业化、都市化、福利化、民主化、世俗化等(典型特性是工业化和都市化等);第二次当代化:指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转变过程及其深刻改变,其特点是知识化、分散化、网络化、全球化、创新化、个性化、生态化、信息化等(典型特性是知识化和信息化)。第16页第16页(3)当代化几点启示:a.生产力是推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基础。b.各国各地区现代化类型不一(如内源与外生、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c.现化化具有多样性,即每一个民族在文明转变(农业向工业)中采取具体类型不同,选择社会制度也不同,显示了现代化多样性。d.民族独立是现代化前提。e.现代化道路充满着复杂性和曲折性f.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g.现代化是世界近现代史根本第17页第17页社会史观从社会角度观测历史,着重分析研究社会问题,主要指政治、经济、文化之外所有问题,社会史观是社会学与历史学结合产物,它引导人们“眼光向下”去结识历史。也能够理解为非英雄史观。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都市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第18页第18页几种史观之间关系文明史观与整体史观、当代化史观都以生产力发展为着眼点,文明史观更含有宏观视野,整体史观、当代化史观则主要着眼于近当代以来历史。后两者是对前者补充或某一个领域进一步。第19页第19页尝试用“多元史观”整合中国近代史对于伟人孙中山,站在不同史学角度,会有不同评价:甲说:“他是民主革命先行者。”乙说:“他是中国当代化光芒先驱。”丙说:“他是移风易俗提倡者。”丁说:“他是中西方文明合璧产物。思考:甲.乙.丙.丁分别主要是站在哪种史观上对孙中山作出评价?第20页第20页多元史观解读“历史人物”革命史观文明史观当代化(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甲说:“他是民主革命先行者。”丙说:“他是移风易俗提倡者。”乙说:“他是中国当代化光辉先驱。”丁说:“他是中西方文明合璧产物。

第21页第21页试着从文明差别文明冲突文明融合文明创新整合中国近代史给我们思维启示?第22页第22页文明的差异儒学简史中国:西方: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同一时期不同地域文明发展不同程度。第23页第23页文明的冲突把近代史上各次侵华战争放置在文明冲突角度来结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资本主义文明在中国人面前表现出既野蛮又先进双重性格19世纪末,欧洲诗人吉卜林写道:承担起白人责任,将你们哺育最好东西传播开来,让你们子孙离家远去,去满足你们俘虏需要。选择其中一个战争,从文明冲突角度分析战争原因、结局与影响。第24页第24页文明的融合从文明引进、吸取、融合视角重新审阅“西学东渐”和思想近代化进程林、魏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器物制度思想融合西学东渐主线:器物制度思想探讨难点:每一阶段如何表达进步。课后:把进步作为标杆试着从文明吸取、内化、演进角度,复习政治、经济近代化。第25页第25页2.在中国近代史上,你觉得尚有哪些含有继承、吸取、创新文明结果?文明的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不竭动力1.如何从文明创新角度来看待“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与实践?割据武装割据工、农武装割据第26页第26页12文明必须继承前代优秀文明,吸取外来先进文明,依据国情进行文明创新人类文明统一性和多样性,尊重不同地域不同文明结果3文明交流是双向,其影响也是双向

思维启迪第27页第27页多元史观解读“历史时期”评价较高评价较低通商口岸“扶清灭洋”洋务运动思考:对于下列中国近代史上历史现象,利用何种史观会评价较高或较低?并请阐明理由。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当代化史观、社会史观革命史观文明史观、当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当代化史观、全球史观革命史观革命史观第28页第28页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明显标识;它是中国工业基地、技术中心、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对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当代化发挥带头作用;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联系,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它是中国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化工业文明窗口,也是中国老式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地方。革命史观——

当代化史观—

整体史观——

文明史观——史观利用:从历史结论逆推史观用多元史观解读近代史上通商口岸问题?第29页第29页

用新史观看“近当代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变迁”文明史观:近当代社会生活变迁是中西文明即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碰撞和交汇结果,表达了中西文明冲突与融合。当代化史观:近当代社会生活变迁清楚反应了当代化进程,是当代化主要内容,又推动政治经济文化当代化。全球史观:世界一体化进程发展,加强中外联系,促使社会生活改变,又推动了一体化发展。设计思绪:凸显新史学研究范式,突破学生学习思维定势,挖掘创新潜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第30页第30页.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写到,研究世界历史“就如一位栖息在月球观测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星球进行整体观测时形成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和新德里观测者观点迥然不同。”斯塔夫里阿诺斯所强调是,研究世界历史应A.突出对于各国历史研究B.超越地域和民族界线C.尤其关注东方民族历史D.侧重对大国历史考察B斯塔夫里阿诺斯这里强调研究世界历史要站在历史高度,对历史进行“整体”研究,事实上是强调用整体史观去研究历史,而不是站在某一地域和国家角度。

第31页第31页.1959年,北京最高建筑是新建民族饭店,高47.4米,为当初北京十大建筑之一。如今北京最高建筑是高330米国贸大厦。然而,人们至今仍然必定民族饭店在新中国建筑史上地位。这提醒我们,对历史现象评价应

A.以今人原则来衡量

B.置于特定期空考察

C.主要看对后世影响

D.注重使用比较办法B本题考察怎样评价历史现象,所给材料对照不同时期北京最高建筑,强调民族饭店在新中国建筑史上地位,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重视特定历史发展阶段来评价历史现象。第32页第32页.历史学家吴于廑说,世界历史内容是“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认为:“现在世界上某个地域发生事件不再也许像过去那样对其它地域不发生影响,20世纪历史名副其实是全世界历史。”上述两位历史学家对于世界历史解释突出反应了

A.进化史观B.文明史观

C.整体史观D.当代化史观.C吴于廑强调人类历史成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巴勒克拉夫说20世纪历史历史是“全世界历史”突出反应了整体史观。当代化史观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是历史纵向发展,而整体历史观关注是历史横向发展。第33页第33页西方历史哲学家柯林伍德指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在这里,柯林伍德强调是

A.思想史构成了所有历史主干

B.一切历史都能够被置换为思想史

C.思想史决定了整个历史发展

D.历史学离不开人主观判断D本题考察考生对历史概念了解能力。从选项看,A、B、C说法本身错误。“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里“思想”应该是指人主观判断。历史是客观,但人们对历史看法却是主观,不同人,站在不同立场,就会得出不同历史结论。第34页第34页司汤达说:“历史学家第一先决条件就是没有创造能力。”他强调是历史学家

A.在进行历史研究时所做推论应是对历史发觉而非创造

B.在研究历史时不能有自己观点

C.研究历史素材都应当是真实可信

D.研究历史不可借助假设推论A题干主要强调历史学家在进行史学研究时要注意观测分析,从而发觉问题,然后寻找史料进行论证。故答案为A。第35页第35页.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说:“各时代统一性是如此紧密,古今之间关系是双向。对现实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人,要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布洛赫在此强调是

A.鉴往知来B.以古讽今

C.厚今薄古D.贯穿古今.D本题考察历史研究辩证史观,旨在考察考生分析历史材料能力和研究历史基本办法。从材料叙述来看,对历史与现实联系要利用“贯穿古今”办法,而不是利用鉴往知来、以古讽今或厚今薄古办法。不然,就难以正确理解历史与现实关系。第36页第36页.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区别问题。“历史结论”是在对历史现象理性结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结论。下列属于“历史结论”是

A.在1932年总统选举中,胡佛在四周楚歌中下台

B.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对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C.克林顿上台后实行了“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经济政策

D.为实现工业化,苏联人民以饱满热情投身国家建设B“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对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对罗斯福新政评价,属于“历史结论”。第37页第37页2、用新学习观念贯穿教学过程

新课程改革向我们传递了许多新观念,如“新课程要关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从新高考命题原则来看,提倡学生在理解基础上,全面、牢固地掌握学科基本知识和技能,并培养利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能力,达到掌握基础、提升素质、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基于高中新课程高考历史复习在观念上也关注下列几种个方面。

⑴从“教师为本”到“学生为本”

作为教师,我们习惯于从“教”角度去设计教学。以“教师为本”复习课,实际是剥夺了学生作为复习和考试主体应有自主活动权利,不利于学生能力形成,也难以适应以能力立意为主要特性高考改革。我认为,高中历史教学要牢固确立“学生为本”、“学生是复习备考主体”备考观。面对新高考,历史教学必须从关注这节课我讲了多少”转变到“这堂课学生能提升多少”上来;从关注“这道题我布置学生做了没有”转变到“这道题学生能从中悟出多少”上来,使历史复习备考实现从勤奋型向效益型转变。

第38页第38页

以“学生为本”要求我们教学设计侧重点应放在导读、导学、导练、导评上。导读,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在书本上圈、划、注、摘、做读书笔记、编写读书提纲、提炼学习要点等,在做导读设计时可多通过一些提醒性设问来引导学生阅读。导学,强调是教师释疑解惑,包括着教师对学生学习办法指导。导练,强调是教师对训练试题选择把握和监控,试题应有目的性、针对性、有效性、科学性,切忌沦为题海战术。导评,关注是试卷讲评课,有练必改,有改必评,评要到位,查找问题,不断提升。第39页第39页⑵从“以本为本”到“重整教材”

“以本为本”曾长久左右着我们教、学、考。在“一本教科书”下,死教、死背、死考,弄得历史教学死气沉沉。现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共有四种版本,其史实鳞选、图片择取、观点利用、切入角度、语言陈说等有较大不同,课程改革推进着高考命题必须超越教材命题。为此,历史教师必须含有整合意识,重构复习教材。应以课标为依据,以人教版教材为平台,着力整合各种资源,剔除其中远离课标知识点,让学生一看就能明白掌握什么?掌握到什么程度?从而搭建一个适合全体学生展开高效历史复习新舞台。另外,审慎处理好必修与选修关系——普通说来,必修内容能够表达在选修部分命题中,必须适当注意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之间有机联络。我认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注意整合以下三类资源:资源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江苏省历史科高考考试说明》(必修、选修)。资源2: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1—3,选修3、4;资源3:和年新课程省份高考历史试卷。第40页第40页⑶从“注重强度”到“注重效率”

实践证实,单靠延长学生滞留学校时间、加班加点、加大学生学习强度,并不能取得令人满意教学效果。科学教学、注重实效才是取胜之道。如何提升效率?一是要通过对课标、考试大纲和教材研究,从中发觉、提炼关键知识点、主干知识。二是要突出课堂教学主阵地,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复习课要注意精讲精练,“精讲”要讲得必要、讲得明白、讲得精彩,“精练”要强调用问题来驱动学生学习,使课堂充斥探究气氛。三是要加强学生考试技能培训,要尤其注重非选择题答卷规范化训练。为此,要求学生做到:其一、要严格按照答题纸注意事项和要求作答,尤其是不要超出答题区域;要相应好答案与设问顺序,以防颠倒错位。形式上要段落化、序号化、整洁化。“段落化”指所需回答问题要按答题纸中序号自成一个段落,使段落分明、条理清楚。“序号化”指回答问题各个并列要点之间用①②之类序号分隔,使要点突出,一目了然。“整洁化”指卷面美观,整洁洁净。书写字体要大小适中,预防过小或过大。其二,答案内容要面全、点齐、话简。“面全”指所回答问题角度齐全;“点齐”指所回答问题要点齐全,在把握不准情况下,可比预测要点多出1到2个要点,以免失分;“话简”指回答问题语言简练明了,用史实说话,避免文学化语言。第41页第41页⑷从“浮于表面”到“细节落实”有学生,平时说起历史,仿佛什么都知道,可是考试成绩却令人失望。究其原因:平时学习历史喜欢夸夸其谈,浮于表面,学习不踏实、不落实,历史基础知识微弱,因此,经不起历史考验。我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上课+不落实=0;布置作业+不检查=0;100-1≠99=0;抓住不落实内容+追究不落实学生=落实。细节决定成败。在此,着重谈谈历史基础知识落实。最基础东西最有生命力,最基础东西最含有迁移力。历史学习如何落实基础知识?一是通过学生自学教材去落实,对教材中考点内容既要理解更要准确记忆;二是通过迁移去落实,借助图片资料、文献资料去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