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法考试题答案_第1页
刑事诉讼法考试题答案_第2页
刑事诉讼法考试题答案_第3页
刑事诉讼法考试题答案_第4页
刑事诉讼法考试题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刑事诉讼的目的刑事诉讼目的是一个较为宽泛的表述方法,本身包含以下三个概念:一是指刑事诉讼活动的目的,即刑事诉讼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二是指刑事诉讼法的目的,即制定刑事诉讼法所要达到的目标。三是指刑事诉讼程序的目的,即刑事诉讼程序本身所要实现的目标。刑事诉讼程序以直接追求程序公正为目标。刑事诉讼程序的目的与刑事诉讼法的目的的区别在于,刑事诉讼程序本质上只追求公正并不考虑效率,而刑事诉讼法则要兼顾效率,或者说刑事诉讼程序关注的是通过实现程序公正确保实体公正,而刑事诉讼法则要在兼顾效率的同时对刑事诉讼程序进行必要限制或消减。总之,刑事诉讼程序直接追求程序公正,刑事诉讼法直接追求程序正义。2012年刑事诉讼法的修改,把“尊重和保障人权”写进刑诉法第2条。立法的这一项历史性变化,对刑事诉讼的理论和诉讼实务而言,必然带来诉讼目的的转型。即从单一的“惩罚犯罪”转向双重的“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在诉讼活动中,不能为了“维稳”而一味地注重惩罚犯罪。这一变化和世界各国刑事诉讼目的变迁与发展是完全一致的。摘要:长期以来,刑事诉讼目的一直被视为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这种传统的双重目的论曾经极大地推动了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但由于这种理论范式脱离了现代法的价值目标体系,与民主法治社会的核心理念相悖,违背刑事诉讼基本原理,与有罪推定思想有先天的契合性,司法实践中容易助长法律虚无主义和程序虚无主义,导致冤假错案不断滋生,对宪政秩序和公民权利都构成严重威胁,应予废止。重构以正当程序和保障人权为诉讼目的范式的新刑事诉讼法学,是当前最紧迫的学术任务。关键词:刑事诉讼目的打击犯罪保障人权正当程序一、关于刑事诉讼目的的学说任何一部法律都是为了限制公权力,刑事诉讼法也不该有例外。刑事诉讼的目的也就是立法者预先设定的,进行刑事诉讼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刑事诉讼目的与刑事诉讼法目的,是应该区分的。刑事诉讼就是为解决被告的刑罚权如何适用的问题,主要是为了解决刑罚权的适用问题。而刑事诉讼法是具有价值判断的意蕴,它的作用是为了使刑事诉讼向文明的方向发展。区分刑事诉讼目的与刑事诉讼法的目的是在工具价值之外赋予另一种价值理念。

刑事诉讼法第1条和第2条规定是我国刑事诉讼目的的法律依据。目前学界关于刑事诉讼目的的学说主要有四种:1、犯罪控制说该说把控制犯罪视为国家进行刑事诉讼活动的首要目的,刑事诉讼程序主要是作为国家实现这一目的的工具而存在的。2、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说该说认为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是刑事诉讼的目的所在,应该追求两者的统一。但是,在司法实践中,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不可能并重,两者在发生冲突的时候,必定要选择侧重于其中的某一方面。3、刑事诉讼目的层次说该说把刑事诉讼的目的分为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直接目的是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根本目的是维护宪法制度及其所确立的秩序,还有一种分法是把刑事诉讼的目的分为浅层目的和深层目的,浅层目的就是上面说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深层目的就是通过刑事诉讼实现自由,平等,公正和安全。4、自由与安全说该说是在96年刑事诉讼法修改以后提出的,以追求自由和安全的统一作为刑事诉讼的目的。但是自由和安全往往被视为刑事诉讼的价值目标或价值形态,如果用它们来表述刑事诉讼的目的,必定造成目的和价值的混同。5、正当程序和保障人权说该说认为任何刑事诉讼均须按照法律程序进行,不得离开法定程序滥用权力(或权利),以保证诉讼参与者能在法律赋予的地位上参加诉讼,保障诉讼参与人特别是易被侵犯的被告人的诉讼权利。二我国刑事诉讼目的存在的问题研究刑事诉讼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刑事诉讼制度的建构。从理论上讲,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是学术界主流的观点,只是每个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有一定的侧重,不同的标准会导致不同的做法,而在实践中,没有一个国家绝对采用那一种模式。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实际上是刑事诉讼中的两个截然相反的目标,它们究竟在什么基础上统一与协调,究竟以惩罚犯罪还是以人权保障为中心,缺乏明确的界定,况且在实践中很难真正做到二者的统一与协调一致,刑事诉讼目的并重论在理论上看似成立,但实际上存在着模棱两可的困境,在实践中往往走向片面。在我国,不论是刑事立法,还是刑事司法,无不特别重视惩罚犯罪,强调通过对犯罪的惩罚,维护社会治安,稳定法律秩序。这主要表现在:在侦查阶段,倚重国家力量并主动追究犯罪,诉讼双方中,侦察机关属于优势地位。在起诉制度上,采取公诉为主,自诉为辅的方式。公诉权由检察机关独立启动,专门行使,不受司法审查。在审判阶段,审判员在审理中起主导作用,并注意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当事人处于受指挥的相对被动地位。法官权力很大,采取足以证明一切事实真相的证据,以及决定采取必要的一切证明方法,对证据能力很少限制,还有权决定是否允许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提出的申请。在实质意义上,刑事法律的主要目的是遏制国家,防止随意出入人罪。所以,刑事法是“犯罪人的人权宣言”观念已经由来已久。否则,刑事法就是一纸空文。\o""[6]此乃现代法学诠释刑事法律合理存在的根本性观念。同时,有事实证明,人类社会最早的程序法本身,也是作为以和平方式解决极为危险的纠纷的手段而产生的。\o""[7]“自由的历史基本上是奉行程序保障的历史。”\o""[8]显而易见,在本源上,作为程序法的刑事诉讼法及刑事诉讼目的与打击犯罪的观念并无先天的契合之处。三、我国刑事诉讼目的的修正笔者认为确立以正当程序和保障人权为刑事诉讼的目的才能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尤其是把正当程序作为刑事程序中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一种精神体现,使程序本身就更具有意义。中心"的刑事诉讼结构。关键词:侦查中心主义;以审判为中心;以庭审为中心;以裁判为中心;公正审判权;基金:国家社科基金(11BFX111)“刑事诉讼证明模式研究”论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张吉喜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摘要:《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提出"以审判为中心"的第一个官方文件,对指引我国未来的刑事诉讼制度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以审判为中心必然意味着以庭审为中心和以一审为中心。以审判为中心需要遵循直接言词原则和证据裁判原则。我国刑事诉讼法在保障审判的中心地位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为了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除了主要围绕贯彻直接言词原则和实现以庭审为中心来完善我国的刑事诉讼制度之外,还需要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以审判为中心与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权、三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和互相制约”原则以及我国的案卷移送制度并不矛盾。“以审判为中心”有三层含义。一是刑事诉讼以审判为中心。在整个诉讼程序中不能把侦查作为诉讼的中心,也不能把公诉作为诉讼的中心,尤其不能把法律监督当成诉讼的中心。应着力克服侦查中心主义,公诉中心主义,法律监督中心主义。二是审判以庭审为中心。不能把庭外阅卷、请示汇报当做审判的中心。侦查案卷记录的是侦查的结论,阻挡案卷就是拒绝侦查中心主义。以庭审为中心,就是真正让庭审活动成为决定案件的关键。这就要求把侦查案卷阻挡在法院审判大门之外。三是审级关系以一审为中心。一审承担着事实审这一关键任务。我国冤假错案的发生,根本的原因之一就是一审事实审的作用没有很好发挥,导致审判流于形式。要想防止冤假错案,一审是基础,二审是关键。在整个法院审判程序内部,应该把第一审改造成彻底的事实审。审级关系上应该一审为主,要尽量通过一审阻止冤假错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系列司法诉讼改革举措中,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处于关键地位,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以审判为中心”要求侦查、起诉和辩护等各诉讼环节都须围绕审判展开,做到事实证据调查在法庭,定罪量刑辩论在法庭,判决结果形成在法庭。与其不相适应的制度设计和工作惯性,均需作出调整和改变。毫无疑问,贯彻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将对防范冤错案件、推进司法公正起到根本保障作用。目前,对于何为“以审判为中心”,如何推进“以审判为中心”,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尚有一些不清晰的认识,本报理论版继上期刊出樊崇义教授的文章后,本期刊发陈光中教授的文章,对这一问题作进一步深入阐释。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为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提出了一系列司法改革新举措,其中“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特别引人瞩目。以审判为中心的内涵解读“以审判为中心”,诉讼理论界前几年已有此提法,也有称之为审判中心主义,是针对刑事司法实践中存在的过分看重案卷移送的侦查中心主义倾向而提出来的。《决定》提出的“以审判为中心”,我认为其内涵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指审判在公诉案件刑事诉讼程序中居于中心地位。其次,是指在审判中,庭审(开庭审理)成为决定性环节。探索贯彻直接言词原则审判中心必然导致探索贯彻直接言词原则。该原则是大陆法系国家刑事诉讼的一项基本原则,是直接审理原则和言词审理原则的合称。直接原则的要求有二:一是法官(包括陪审法官)必须始终在法庭上亲自接触证据材料、直接感受证据材料。二是法官应当尽可能接触原始证据材料,而不是第二手或者更远离原始的材料。因为在诉讼中,法官对于案件事实的认定是以证据为根据的,唯有要求法官对于证据调查具有亲历性,要求证据尽可能具有原始性,才能使法官更准确地判断证据和案件事实。言词审理原则,又称口头(审理)原则,“要求以言词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