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11000何人不起故园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a662ec40026c6cd9174195f7b0937e2/4a662ec40026c6cd9174195f7b0937e21.gif)
![101011000何人不起故园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a662ec40026c6cd9174195f7b0937e2/4a662ec40026c6cd9174195f7b0937e22.gif)
![101011000何人不起故园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a662ec40026c6cd9174195f7b0937e2/4a662ec40026c6cd9174195f7b0937e23.gif)
![101011000何人不起故园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a662ec40026c6cd9174195f7b0937e2/4a662ec40026c6cd9174195f7b0937e24.gif)
![101011000何人不起故园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a662ec40026c6cd9174195f7b0937e2/4a662ec40026c6cd9174195f7b0937e2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何人不起故园情——话题作文“故乡”写作指导【拟题展示】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我读过一首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我听过一支歌“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有我幼年的足印。几度山花开,几度潮水平,以往的幻境依然在梦中。他乡山也绿,他乡水也清,难锁我童年一寸心。”生于斯长于斯,“故乡”总有让我魂牵梦绕的话题。请你以“故乡”为话题写作一篇有关你故乡风土人情的文章。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思路点拨:以“故乡”为话题来写文章,关键是选好材料。也许,如歌中所唱:“我的家乡并不美……”,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故乡应该是我们每个人最熟悉的地方。正所谓“亲不够的故乡土,恋不够的家乡水”,写作时,我们应该不会感到缺乏素材,关键是对素材的选择和加工,关键是怎样去占有和运用自己的所见所闻。根据要求,“写故乡的风土人情”所谓风土人情指的是“景物风情、人物故事”,那么文字当以记叙为主,辅以适当议论抒情。“故乡”这个话题很宽泛,容易写空,写滥,而好的思路也就是将其具体化,乡土情节看似单纯,实际牵挂之物却会有万千不同,选材立意最好不要拾人遗唾。刚看到香港文汇报上的一篇古清生的《味蕾上的故乡》,文章先从作为温州人的林斤澜先生要求老乡****时捎带“鱼生”这样让异国他乡之人害怕的食品谈起,继而叙说自己对“故乡粉蒸肉”的难忘,剖析人们用味觉维系乡土亲情的特殊心理,最后指出“故乡,或许就在味蕾上。”这就是这样一篇立意深刻,选材独特的佳作。故乡情就是周作人的“故乡的野菜”,流沙河的“那一只蟋蟀”,艾青的“母亲大偃河”。这种思路古人早以有之,细推起来,我认为唐代大诗人王维最擅长这种写法,其15岁时的佳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以重阳佳节兄弟登高,遍插茱萸,唯缺一己的具体事件来抒写浓浓乡愁;而名作《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也是独具匠心,以对窗前寒梅花事的关心寄托对故乡的深情问候,都成为了乡愁诗歌中的极品。中学生往往抱怨生活中缺少写作素材,其实最日常化的生活内容往往是最独特的构思,不过这也是最易为我们忽视的,若能写好,定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自然会打动阅卷老师。对于“故乡”话题,我们选什么材料来写才能出新出彩呢?第一,内容生活化,才能做到独特;第二,写出文化感,才能使文章醇厚,高雅。第三,以自然风景写人生哲理。【经典素材】材料作文故园情素材链接(江苏张震)【名人名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便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时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杂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
【经典事例】于右任的临终诗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临终前有诗《望大陆》云:“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诗作于1964年公开发表,立刻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分析:祖国的统一和强盛是华夏儿女永恒的愿望。于右任的临终诗之所以能打动无数人的心,还在于他表达了这样的愿望,引发了人们的共鸣。三、【佳作点击】蔷薇·故乡席慕容说:记忆是无花的蔷薇/永远不会败落。阔别故乡多年,我才吟出这一句诗的滋味。或许,“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关于故乡的记忆经历时光的打磨,反而愈发清晰了。梦中常常回到故乡。那是一个安谧的小山村,夏日的午后,似睡非睡间,总有几声欢快的蛙鸣,老牛“哞—哞—”的呼喊。有时又回到村前的小溪旁,和傻丫等小伙伴玩笑嬉戏,水花常常溅在挽起的裤管上……宿舍的人说我常常在梦中笑出声。故乡的野菜周作人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回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莱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齐菜花。谚云:三春戴养花,桃李羞繁华。”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芥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侵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用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的影子了。日本称作“御形”,与齐菜同为春天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曰“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扫墓时候所常吃的还有一种野菜,俗称草紫,通称紫云英。农人在收获后,播种田内,用作肥料,是一种很被贱视的植物,但采取嫩茎滴食,味颇鲜美,似豌豆苗。花紫红色,数十亩接连不断,一片锦绣,如铺着华美的地毯,非常好看,而且花朵状若蝴蝶,又如鸡雏,尤为小孩所喜,间有白色的花,相传可以治痢。很是珍重,但不易得。日本《俳句大辞典》云:“此草与蒲公英同是习见的东西,从幼年时代便已熟识。在女人里边,不曾采过紫云英的人,恐未必有罢。”中国古来没有花环,但紫云英的花球却是小孩常玩的东西,这一层我还替那些小人们欣幸的。浙东扫墓用鼓吹,所以少年常随了乐音去看“上坟船里的姣姣”;没有钱的人家虽没有鼓吹,但是船头上篷窗下总露出些紫云英和杜鹃的花束,这也就是上坟船的确实的证据了。点评:周作人善于摭拾人所不言的小题材,信笔写来,无不成趣。《故乡的野菜》即写出了故乡的风俗,且带着清新的野趣。在这篇散文里,作者不惮其烦地介绍了习见于故乡的荠菜、马兰头、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紫云英,它们的形状,颜色与用途,以及围绕它们而展开的浙东民俗。本文带有明显的笔记体散文的特色。全文虽不过千二百字,引文却占了近六分之一。引用《西湖游览志》和《清嘉录》,以古证今,把吴地和浙东一带民俗提高到了文化史的层次,从而古今打成一片,增加了文章的雅趣。由于作者独特的生活体验,喜欢以东洋的习俗与中土比照,充分体现了作者渊博的常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从而又把浙东的民俗放到一个横的文化比较层面上,提高了作品的文化底蕴和品位。味蕾上的故乡古清生人对食物依赖的贯性,可能要超过语言,所谓乡音未改鬓毛衰,那是在没有统一的标准语音以前,相同的汉字,在不同的地区作不同的发音,今天有了全国的统一音标,有了现代传媒,普通话有较大普及,到上海、广州、武汉、天津、重庆这些大城市走一走,它们仍是方言城市,乡音不改,可也能双语或多音表达,尤是少年学子,在学校即受到普通话教育,改变的几率大得多,至少也改它个南腔北调。那么,味觉呢?一个少年离乡,在外面闯荡生活了数十年,口音也完全北京化了的人,然对故乡的一味普通食品,仍怀无限忆念。《温州晚报》的程绍国兄说,历次进京前打电话问林斤澜先生要带点什么,林斤澜先生只说要带鱼生。林斤澜原是温州人,以前一直以为他是北京人呢。鱼生,小带鱼和萝卜丝混合盐腌,加红曲,它是生的,外人难以吃出其妙处。据说温州人把它带往海外,欧美国家海关的检测警报往往响起,拿去检测,细菌超标300万倍,海关检查官问做什么用(人家以为是毒品吧),温州人说是吃的,检查官就如见到外星人:这也能吃?啊,这也能吃?温州人再带鱼生去海外,就包数层塑料袋,不让海关检测仪测到。能吃。温州人的胃里早已培养出消化这种细菌的酶,也有了鱼生的味觉记忆,它不会被岁月漂白,不会被时间磨灭。人都有一种味觉固执,品尝新鲜的愿望是永久的,坚守故乡的味觉是比永久还久。人到中老年,尤甚。老年人对味觉的执著,还希望传给下一代和下下一代,用味觉维系乡土亲情,是潜意识中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这不像广东女人的口号:要想老公回家睡,你要拴住他的胃。广东女人很功利性地练习煲汤,是她们情战的辅助手段。是的,你可以不爱我,难道你不爱我煲的一罐好汤吗?广东女人,不爱红妆爱煲汤。味觉是故乡的,故乡是一种酶,在人生的成长历程,那初始的品味,将成为一生中最快乐的品味。作为杂食类的人类,对味环境的适应已经远远强于那些单食类动物了,可是人类还保留有那么一点点专注,它从生理性到心理性双重维系故乡与亲情。故乡,或许就在味蕾上。《江南时报》2004年09月28日点评:郁达夫寓居京城时,觉得那里的秋天是清冽空旷的,于是文字里就有了最好的悲凉,这样浓烈或淡淡的忧伤合着江南的灵秀便成就了脍炙人口的篇章。湖北作家古清生在京城遥望江南故乡时,舌尖上泛起的一定是家乡的味道。乡愁给人的记忆有许多种,写在文字里也有许多种。江南水乡的古清生近年写美食,常见诸报端。平时偶有所览,心中是极欢喜的。把玩欣赏之余,感觉古雅中正间透散着一抹对饮食文化的探索意味,更多包含在内的则是一种对于家园的依恋,一种对中国文化的坚守。这些民间的食物夹杂童年的记忆洋溢在字里行间,让人觉得轻松亲切,无做作之感无夸饰之辞,纯然一派清新自然。古清生讲,写文章应该有自己的气味,这个味是什么?品古清生美食文字,我以为是一种对于生活的热爱和浸入,对于文化的一种思考和追溯,同时是自己内心深处泛起的对人间烟火,对文化文字若远若近的乡愁。
肖邦的遗愿
1830年11月,费列德利克·肖邦(波兰作曲家、钢琴家)决定到外国深造,为祖国争光。出发前,朋友们为他举行了一个送别晚会。肖邦满怀感激之情,接受了朋友们赠送的装满祖国泥土的银杯,表示永远不会忘记可爱的祖国。
肖邦辗转于维也纳、伦敦、巴黎等地,通过他的艺术活动,增进西欧人民对当时正在受难的波兰人民的同情和了解。可是,在辗转流离的生活中,他得了重病。
1849年秋天,肖邦临终时告诉从华沙赶来的姐姐,波兰反动政府是不会允许把他的遗体运回华沙的,他要求至少把他的心脏带回去。
肖邦的心脏,按照他的遗愿被送到华沙,埋葬在曾哺育他成长的祖国大地中。
分析:叶落归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对祖国的眷念,是每一个爱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新型城镇化道路工程建设施工合同(智慧化升级版)
- 2025年度农业贷款保证担保合同样本范本
- 2025年度拍卖师行业服务标准制定合同
- 2025年金属防撬窗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度危险品货物运输承包服务标准合同
- 2025年金算盘行业深度研究分析报告
- 2025年中国核电电缆附件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2025年打字机维修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
- 2025年度新型环保材料购销合同范文
- 2025年POE市场分析报告
- (全新)中职单招卫生类技能考试复习试题库(含答案)
- 医院收费窗口服务礼仪培训
-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综合训练报告2600字(论文)】
- 2024年全国初中数学联合竞赛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 食品加工企业安全培训课件
- 团队管理能力提升培训课件
- 快修店营销方案
- 报价单(报价单模板)
- 刑事案件模拟法庭剧本完整版五篇
- 2014教师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度考核登记表1
- 乌海周边焦化企业概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