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内总需求结构矛盾与国民收入分配失衡
近些年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最终需求结构中,投资所占的比重提高得十分迅速,资本形成率(投资率)由2000年的35.2%提高到2008年的43.5%,而最终消费率则由62.3%下降到48.6%(国家统计局,2009)。2000年,中国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18%,而到了2008年,这一比率已经提高到179.38%(北京大学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2010)。高投资率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明显的,2001年以来国内总需求的增长中,50%以上来自于资本形成的贡献(国家统计局,2009)。对中国而言,较高的投资率有其客观基础,伴随着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而发生的高速经济增长和“赶超”进程,需要有更高的积累率即储蓄和投资,由此推动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国际化。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在高速经济增长进程中,也都有过类似的现象(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固定资产投资司,2005)。但是,如果在经济增长中过度依赖投入的增加,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以及由此带来的中间消耗的规模的迅速扩张,就有可能影响经济增长的效率。如果把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仅仅建立在增加投入的基础上而没有提高效率,那将是不可持续的(Krugman,1994)。目前,对中国的投资和消费的比率失衡人们已经形成普遍共识,①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国民经济主要资金流量的分析,分别分析了国民收入分配的总体结构变化、居民收入分配结构变化以及对他们支出行为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个机构部门的收入支出行为对整个国民经济最终消费、总储蓄和投资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近10年来,在我国的国民可支配总收入中,非金融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所占的份额在逐渐增加,住户部门即居民家庭所占的份额在不断降低,而在住户部门内部,收入分配的差异仍在不断扩大,这导致国民可支配总收入中用于最终消费的份额在不断减少,而总储蓄和投资则在不断增大,导致了国内总需求的严重失衡。我们对导致国民收入分配和国内总需求失衡的体制背景进行了分析,指出改善这种失衡,不仅是社会发展和公平的需要,也是提高我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宏观效率的重要保证。一、国民收入分配总体结构的变化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参与国民经济的收入分配与再分配的单位,是按照机构部门(institutionalsectors或称为制度部门或财务收支部门)来分类的。目前,中国将国内的机构单位划分为四大类:非金融企业部门、金融机构部门、政府部门和住户部门。在各个机构部门的增加值中,加上要素收入净收入(即减去要素收入支出再加上要素收入支出),得到的就是它们的初次分配总收入。各个机构部门的初次分配总收入之和,就是国民总收入(GNI)。②初次分配总收入主要体现了生产部门的增加值在各个机构部门之间的分配,它主要包括三个大的部分,一是劳动者报酬,主要由企业部门向住户部门转移;二是生产税净额,主要在企业和政府部门间转移;三是财产收入(利息、红利、土地租金等),在各个机构部门之间转移。表1列出了近年来各机构部门可支配收入在国民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的变化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到,在这一期间,非金融企业部门、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的初次分配总收入在GNI中所占的比重虽然逐年变化的情况不同,但是从长期趋势看,非金融企业部门、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的比重是上升的,而住户部门是下降的。从1998年至2007年,金融机构部门所占的比重提高了1.8%,政府部门所占的比重提高了2.6%,非金融企业部门所占的比重上升了3.3%,而住户部门的比重下降了7.7%。初次分配格局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最终影响到全社会的投资和消费比例(刘伟和蔡志洲,2008)。表11998-2007年各机构部门初次分配总收入在国民总收入中所占比重(%)年份非金融企业部门金融机构部门政府部门住户部门合计199816.70.816.965.6100199917.40.716.965.0100200018.20.816.764.4100200117.60.518.463.5100200216.11.217.565.3100200316.42.418.063.2100200422.81.717.857.7100200521.31.617.559.6100200620.32.118.659.0100200720.02.619.557.9100在各个机构部门的初次分配总收入中,加上经常转移收入(包括收入税、社会保险缴款、社会补助、社会保险福利和其他经常转移等)净额(即减去经常转移支出再加上经常转移收入),得到的就是各个部门的可支配总收入(参见表2)。③可支配总收入是各个机构部门可以支配使用的金额的总和,它直接影响各个机构部门的消费、储蓄和投资行为。表3计算了各个机构部门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总收入的比重。对比表3和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经过经常转移支付后,非金融企业部门和金融机构部门的收入在总收入所占的比重下降了,政府部门的比重提高了,而住户部门所占的比重基本上没有变。以2007年为例,非金融企业部门所占的比重从20%下降为17.4%,金融机构部门所占的比重由2.6%下降为1.1%,而政府所占的比重则由经常转移支付前的19.5%提高到了24.1%。这种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部门对政府的所得税转移。而高收入居民交纳的所得税近些年来也有所增加,但政府通过经常转移支付将这一部分收入又重新用于住户部门的低收入家庭,因此,政府和住户部门之间的经济转移支付,基本没有改变住户部门的收入比例(由57.9%下降为57.5%)。这说明,在现阶段,住户部门(或居民家庭)在再分配后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与初次分配格局密切相关,提高住户部门在初次分配中所占的比重,是整体提升居民家庭收入的重要途径。表21998-2009年各机构部门可支配总收入及年均增长率(亿元,%)年份非金融企业部门金融机构部门政府部门住户部门合计1998114235001459156781833791999122675331653359644888882000140894931960664532985222001160983262295169396108771200215983120224635783521201712003181723006297868566913663420043375014533294393337161483200536117130338165110584186169200637921193949125126475215460200745512278663084150816262199200860442341876236181154321251200965023367981925192710343336年均增长率%17.1319.8916.9811.7513.73注:表中2004-2007年的数据直接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金流量表,而2004年以前的数据,由于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后,以往年份的GDP和GNI数据都重新进行了调整,这些年份的各机构部门的可支配收入也按比例进行了调整。2008年和2009年数据是根据表2中的1998-2007年的各机构部门的可支配收入与GDP数据之间建立回归方程外推所得到的估算数据。④而国民可支配收入为各个机构部门可支配收入之和。通过对表3本身的结构分析,可以看出一个和表1类似的现象,这就是从动态上看,非金融企业部门、政府部门在全部可支配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在上升,而住户部门所占的比重在下降。从1998-2009年,非金融企业部门的比重上升了5.2%,金融部门的比重上升了0.5%,政府部门的比重提高了6.4%,而住户部门则从68.1%下降到56.1%,下降了12%。从近些年的发展趋势来看,住户部门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每年至少下降一个百分点。二、居民收入分配结构变化及对支出行为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家庭的收入差距是逐渐扩大的。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主要是通过拉开人们的劳动收入差距,而90年代初期市场化改革后又通过承认各种要素收入的合理性,来鼓励由于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率的提升。事实证明,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主张(邓小平,1979和1986)和实践,对改革开放后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库兹涅茨曲线(Kuznetscurve)就指出,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加速经济增长,居民收入分配差异会呈现扩大化的趋势,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这种扩大化的趋势就会停止,重新开始收敛(Kuznets,1957)。从目前情况看,中国的居民家庭收入分配差异仍处于发散的过程。罗曰镁(2005)分别计算了1978年以来城镇、农村及全国的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的时间序列,1978年,城镇、农村及全国的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1806、0.2124和0.2980,而2000年分别达到了0.3346、0.3620和0.452。表31998-2009年各机构部门可支配总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总收入中所占比重(%)年份非金融企业部门金融机构部门政府部门住户部门合计199813.70.617.568.1100199913.80.618.667.1100200014.30.519.965.5100200114.80.321.163.8100200213.31.020.565.2100200313.32.221.862.7100200420.90.920.457.8100200519.40.720.559.4100200617.60.922.858.7100200717.41.124.157.5100200818.81.123.756.4100200918.91.123.956.1100(一)近年来中国居民家庭收入分配变化的主要特征我们利用具体的城乡居民收入及其他GDP核算的数据,重点分析2000年以来居民家庭收入分配结构的变化。从整体上看,近年来中国居民家庭收入分配变化,至少显现出以下四个特征:1.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异继续扩大。2000-2008年,城镇居民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均增长率达到12.21%,而农村居民家庭的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率只有9.8%,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差异在不断扩大。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79倍,而2008年扩大为3.31倍。在收入增加的同时,城乡居民的储蓄货币也在扩大,城乡居民存款的增长率则明显地高于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2.城镇居民家庭的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差异扩大得更为显著。在2000-2008年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中,各个收入组可支配收入的年均增长率和他们的收入水平密切相关,收入越高,其年均增长率也就越高。最低收入组的收入只增长了1.79倍(年均增长7.55%),而最高收入组则增长了3.28倍(年均增长16.61%)。而其他各组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低收入户9.25%、中等偏下户10.42%、中等收入户11.39%、中等偏上户12.52%、高收入户13.63%。2000年,最高收入组的人均收入只是最低收入组的5.02倍,而到了2008年已经达到9.17倍。如果按照这种增长率发展下去,那么到了2010年即“十一五”规划结束时,高收入组的收入将会达到最低收入组的10倍以上。3.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差异的变化远远小于城镇居民家庭。相比较而言,近些年来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差异的变化远远小于城市。2000年,农村居民家庭最高收入组与最低收入组的平均收入的倍数为6.07,大于城镇居民家庭当时的差距(5.02倍),⑤但到了2008年,农村的这一倍数只增加到7.53,而城市的倍数则提高到9.17。从农村各个收入组的情况来看,也没有明显地反映出两极分化日益加重的趋向。这说明近些年来居民家庭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化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来自于城市,而其中既有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带来的居民收入增长不均衡的原因,也有地区内部居民收入差异扩大化的原因。4.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局面有所改善。改革开放后,中国先富起来的地区是那些原先经济基础就比较好的沿海地区,这使得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扩大化了。2003年,上海的人均GDP为46718元,而贵州的人均GDP为3603元,上海约为贵州的13倍。但近几年来,这种情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2008年,上海的人均GDP为73124元,而贵州的人均GDP为8824元,上海为贵州的倍数下降到了8倍左右。对各地区2003年的人均GDP和未来5年的总发展速度进行相关分析,得到的相关系数为-0.59,说明2003年的人均GDP与后来的增长率之间存在着较弱的负相关关系,即人均GDP较低的地区,增长率反而可能高一些,这说明这一期间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关注。对2003年和2008年的各地人均GDP分别通过简单算术方法计算离散系数,所得到的结果分别为0.7676和0.5957,2008年比2003年有明显降低。这进一步证明随着整体的经济增长,我们在改善地区间收入差距上已经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进入21世纪后,从总体上看,居民家庭收入的差异是明显扩大的。而引起这一总体差异扩大化的主要原因,是城乡居民家庭之间、城市居民家庭之间的收入扩大化;农村居民家庭之间的收入差异变化较小;而随着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区域间收入分配的差异有所改善。从总体上看,随着近些年的经济增长,由于发展原因造成的收入分配差异有所改善,而由于体制变化所带来的收入差异仍在扩大。(二)居民家庭收入变化的总体效应居民家庭即住户部门收入分配变化所带来的总体效应是:住户部门占国民可支配总收入的比重下降的同时,部门内部总储蓄所占的比重仍在上升,这意味着居民最终消费在国民可支配总收入中的比重在下降。表42000-2007年住户部门可支配收入的使用去向(单位:%)20002002200320042005200620071.可支配总收入1001001001001001001002.减去:居民最终消费73.571.471.168.464.463.662.13.等于:总储蓄26.528.628.931.635.636.437.94.减去:资本形成总额8.79.010.414.515.713.212.85.等于:净金融投资和其他17.7519.618.517.119.925.025.2居民家庭的收入消费倾向是随收入的增加而下降的,居民家庭的收入越高,其新增收入中用作消费的比例也就越低,而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消费倾向本来是比较高的,但是收入增长较慢影响了他们的消费能力。这就导致了整个住户部门的收入增长高于消费的增长,储蓄的比重不断增加。从表4中,这一点已经得到了明显的反映。如果从整个国民经济的角度观察,所得的结论也是一样的。从表中可以看出,最终消费的比重从73.5%下降到62.1%,下降了11.4个百分点。假设2007-2009年居民最终消费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每年下降0.75%,⑥以2007年居民最终消费比重62.1%为起点,那么2009年居民最终消费在住户部门中的比重将下降为62.1%-(0.75%×2)=60.6%。居民最终消费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将下降为:60.6%×56.1%=34.0%而居民储蓄占总储蓄的比重为:39.4%×56.1%=22.1%表5是通过同样方法计算的居民家庭最终消费和总储蓄占国民可支配总收入的比重,可以看到,这一期间居民消费所占的比重下降了14.14%,而总储蓄所占的比重则提高了4.75%。值得注意的是,居民家庭总储蓄所占比重的提高,是在这一部门可支配收入占国民经济可支配总收入的比例下降的情况下取得的,居民家庭储蓄占其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的提高(26.5%~39.4%),抵消了其可支配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下降(65.5%~56.1%)所带来的影响。表52000-2009年住户部门消费和总储蓄占国民可支配总收入的比重年份居民最终消费所占比重%居民总储蓄所占比重%居民可支配收入所占比重%(1)(2)(3)=(1)+(2)200048.1417.3665.50200637.3321.3758.70200934.0022.1056.10三、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对总储蓄和最终需求结构的影响参加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的,不仅仅是居民家庭,还有非金融企业部门、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这些机构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及支出行为的变化,对国民经济的最终需求结构同样会产生影响。在第一节中我们已经指出,近些年来这三个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总收入的比重在不断上升,那么,这种上升对国民经济总储蓄、总最终消费及投资⑦具有哪些影响?(一)总储蓄和总最终消费投资率即资本形成率的变化,主要受到各个机构部门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及它们的可支配收入中总储蓄(或最终消费)所占的比重这两个因素的影响。当然,也和总储蓄中实物投资所占的比重有关。非金融企业部门和金融机构的可支配收入中是没有最终消费的,它的全部收入将用于储蓄并转化为投资。因此,这两个部门可支配收入所占的比重越大,国民总储蓄率也越高。政府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将用于政府消费和储蓄,因此,政府的可支配收入所占的比重越大,政府消费占其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越高,国民总储蓄率也越高。先看非金融企业部门和金融机构部门:金融机构在国民可支配总收入中的比重是比较低的,只占1%左右,所以关键在于非金融企业部门的可支配收入所占的比重,从表3中可以看到,这一部门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从2000年的14.3%提高到了2009年的18.9%。而这两个部门的总储蓄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也从14.9%提高到了20%.表62000-2007年政府部门可支配收入使用结构(%)20002002200320042005200620071.可支配总收入1001001001001001001002.减去:政府最终消费66.664.757.370.569.661.455.83.等于:总储蓄33.535.342.729.530.438.644.24.减去:资本净转移27.226.221.211.65.73.43.65.减去:资本形成总额18.420.126.225.024.821.918.46.等于:净金融投资和其他-12.2-10.9-4.8-7.0-0.113.322.2再看政府部门:政府部门的消费为政府消费,也属于最终消费,政府部门的可支配收入扣除政府消费后,剩下的部分就是政府储蓄,可用于政府自身的固定资本形成、也可以通过资本转移形成企业的投资,还有一部分形成政府的净金融投资。从表6中可以看出,近些年来,在政府部门对其可支配收入的使用中,政府消费的比重不断地发生波动,这种波动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资本净转移,这主要体现为政府对企业的支持,随着2003年宏观经济的好转,这种支持在不断地下降;二是净金融投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为避免特殊数值对总体趋势的影响,假设政府的总储蓄率在其平均数左右波动,2009年的总储蓄率为2000-2007年的平均数,等于36.3%,则:2009年政府部门总储蓄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23.9%×36.3%=8.68%而政府消费占国民可支配总收入的比重为:23.9%×63.7%=15.22%综合以上计算,再考虑上一节讨论过的住户部门的情况,2009年的整个国民经济总储蓄率为:18.9%+1.1%+8.68%+22.1%=50.78%而2000年和2006年中国的总储蓄率分别为38.82%和48.67%,2009年比2000年和2006年分别提高了12.09%和2.24%。和总储蓄率不断上升相对应的,是最终消费占国民可支配比重的不断下降。按照以上的估算,2009年的国民可支配总收中最终消费所占的比重为:政府最终消费率+居民最终消费率=15.22%+34%=49.22%可以看到,国民可支配总储蓄和总消费的比率已经从2006年的48.67∶51.33提高到了2009年的50.78∶49.22,也就是说,已经从消费高于储蓄转变为储蓄高于消费。(二)总储蓄和总资本形成表7列出了各个机构部门的储蓄占国民经济总储蓄的比重,可以看到虽然各个机构部门可支配收入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住户部门所占的比重下降了9.4%),但各个机构部门的储蓄在总储蓄中所占的比重却是相对稳定的(住户部门的比重仅下降了2.13%)。这又一次说明整个国民经济的储蓄率的提升,并非仅仅只是由于住户部门的收入分配差异扩大。表72006和2009年各机构部门总储蓄所占比重的比较(单位:%)非金融企业部门金融机构部门政府部门住户部门国内合计总储蓄所占比重(%)2000年36.831.2917.1744.711002006年36.151.9118.0343.921002009年37.122.1618.1342.58100各个部门的储蓄将通过各种复杂的再分配过程(金融机构、资本市场、政府转移支付以及对国外的投资等)形成最终投资。通过对表7和表8中2006年数据的比较以看到,虽然住户部门的储蓄所占的比重很大(43.92%),但其本身资本形成所占的比重还不到20%,住户部门总储蓄的一半以上,都通过金融机构的中介,转移成为非金融企业部门的资本形成。而2007年以后,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升温,住户部门对于住宅的购买(资本形成)在总资本形成及住户部门的可支配收入中的份额都可能提高,但其总储蓄中的主要去向仍然是对非金融企业部门的投资。⑧表82006年各机构部门资本形成在总额所占的比重%非金融企业部门金融机构部门政府部门住户部门国内合计资本形成总额70.310.111.8917.7100从表8中可以看到,非金融企业部门占资本形成总额的比重最大,这部门投资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非金融企业部门本身的可支配总收入,这些总收入将全部转为它的总储蓄;二是由政府获得的资本转移;三是来自其他部门(如住户部门)的净金融投资。这三个部分比重的变化是和企业的发展、国家宏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沙湾县2025年六年级下学期小升初招生数学试卷含解析
- 上海市浦东新区2025年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含解析
- 南通职业大学《园林生态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八校2025年初三下学期阶段测试(二)英语试题试卷含答案
- 贵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系统工程基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山西省三区八校2025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诊断考试物理试题含解析
- 2025年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师范大学附中高三第二学期开学统练数学试题含解析
- 2025年贵州省黔南州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初三化学试题含解析
-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保山曙光学校2025届数学五下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答案
- 2022抖音知识课件
- 线面平行判定定理
- 轮扣式模板支撑架专项施工方案
- 甘肃省审图机构
- 挖掘机部件英语对照表
- 办公室口号大全
- 办公建筑设计规范2019
- 船舶建造质量标准(轮机部分)
- 吉林省公务员(参照管理人员)调任(转任)审批表
- 接地网测试报告.docx
- 小学科学期末复习经验交流
- 心律失常紧急处理静脉药物一览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