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单元检测-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_第1页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单元检测-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_第2页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单元检测-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_第3页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单元检测-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_第4页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单元检测-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择当地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秦朝()A.地主绅士是其基层治理的基础B.各级官吏均出自富有之家C.轻视地方的行政管理D.沿袭先秦的行政管理2.根据汉朝户籍制度的要求,每年八月都要举行户口调查,各地须“案户比民”,百姓无论老幼都得到县城集合,接受官吏的查验,以“阅其貌以验老小之实”。这一举措()A.旨在增强社会阶层的流动性B.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C.是政府掌握民力的重要途径D.配合了郡国并行制的实施3.隋代推行“大索貌阅”的户籍管理制度,清查核实户口,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与本人的体貌进行核对,以严防隐匿户口、谎报年龄现象发生。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政府编户增长一倍有余。隋朝这一举措()A.加重了农民的赋役负担B.激化了人地资源矛盾C.杜绝了人口隐匿的现象D.打击了豪强世族势力4.唐武德九年,给事中魏征在上疏中称:“今之共治,所寄惟在县令刺史,年常貌阅,并悉委之。”“貌阅”反映刺史的职责是()A.清丈土地 B.评定资品C.整顿吏治 D.核定户籍5.宋代户籍根据居民是否有不动产分为“主户”和“客户”,乡村客户“佃人之田,居人之地”。客户在某地定居满一年,即可编入当地户籍之中,甚至可以“置田以为主户”。由此可知宋代()A.户籍管理制度懈怠B.允许产权自由流动C.社会成员身份固定D.客户对主户有依附性6.明代在地方普遍设立申明亭,书写境内百姓过失以示惩戒;设置族善亭,书写善人善事以示表彰。各地推选一位年高有德之人负责书写,称为老人。毁坏亭舍、涂抹榜文者,予以严惩。这反映出明代基层治理()A.注重乡土教化B.形成自治机制C.体现宽严相济D.依靠地方士绅7.洪武年间,朱元璋颁行《教民榜文》,宣讲“圣谕六条”,强调以里甲为基础,在基层推广教化;永乐年间,明成祖将《蓝田吕氏乡约》颁降天下,令人诵行;正德以后,一些硕儒乡绅倡行乡约,视乡约为维持地方秩序之妙方。这反映明代()A.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强化B.乡约制度主导社会舆论C.基层治理出现根本变革D.乡民道德水准稳步提升8.(2023·湖南模拟)明代为征派赋役编造了“黄册”。黄册的编造遵循“以户为主”的原则,如某户有田百亩,卖去二十亩,则造册曰:“(该户)旧管(田地)百亩,今卖,当开除户下田二十亩,彼买者新收二十亩;而此户实在则止八十亩。”这反映了明代()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B.户籍管理比较严谨C.租佃关系较为普遍D.农民负担相对较轻9.清朝实行严格的户口登记制度和户口按期编审制度,规定户给印牌一张,备书姓名丁数,出则注明所往,入则稽其所来。来路不明者,就要捉去治罪。1772年朝廷废除了户口按期编审制度。这一做法()A.表明国家控制力的弱化B.减轻了农民的税收负担C.使隐瞒人口的现象减少D.利于新生产方式的发展10.明清时期,族规需要宗族向地方政府申请批准,逐步普及了朱熹《家礼》对冠婚丧祭四礼的礼节,族长需要政府委任。据此可知()A.社会治理能力增强B.宗法社会逐步消解C.儒家伦理得到重塑D.礼法合流趋势加强11.阅读下图“19世纪末英国地方机构表”。据此可知,当时英国()A.地方自治体系化和多样化B.建立起自上而下的三级政府体制C.中央对地方实施了垂直管理D.地方承担了所有的公共服务功能12.近代美国的社区治理,政府基本不直接干预社会公共事务,而是依赖社区公民、公共服务企业以及公共服务组织的自由和平等的参与。社区居民可以通过社区选举或政党选举来影响公共事务。这一现象体现美国社区治理()A.是三权分立模式在基层的体现B.是代议制民主在基层的缩影C.社区权力单一化和治理组织化D.社区的治理以市场化为目标13..17世纪初,西方老人面临“岁月使我们体弱多病,孤独无助。虽有儿女,却视我们为累赘”的困境,但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在主要的英语语种国家中,子女在多数情况下承认对老人提供帮助和护理的责任。推动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原有家庭观念的瓦解B.伦理教化的作用凸显C.国家政策调节的影响D.经济“滞胀”带来的威胁14.1948年,英国颁布的《国民救济法》规定,没有收入或收入较低而无力缴纳国民保险金者,可申领的救济金额要少于参与保险的国民;此后,又颁布了《国民医疗保险法》《国民保险法》等。这表明英国()A.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减少B.防范社会风险意识的增强C.民主化程度的日益提高D.重视国家救济体系的建构15.法国1952年为农民建立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1960年将医疗保险覆盖到农业从业人员。德国于1957年颁布《农民老年救济法》,开始建立农民养老保险制度,1972年建立农民医疗保险体系。由此可知()A.德法两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完善B.德国和法国已经成为完善的福利国家C.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D.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3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8分,第19题12分,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某学习小组研究“明清时期国家权力与社会基层治理”时提出的论证思路。对此论证思路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补充、质疑和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13分)(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17.积谷备仓是古代社会救济的重要手段。下表为从隋朝到清朝粮仓经历的主要变化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从隋朝到清朝粮仓经历的主要变化朝代粮仓设置时间名称所在地存粮来源管理和监督隋朝585年义仓社捐献社长唐朝627年义仓?附加税?北宋963年义仓州县附加税地方官南宋1181年社仓乡村捐献地方管理,官员监督元朝1269年义仓社附加税地方管理,官员监督明朝1529年社仓社附加税地方管理,官员监督清朝1654年(1679年)义仓社仓城镇集市捐献地方管理,官员监督——萧公权《中国乡村:19世纪的帝国控制》提取表中有关信息,并结合所学予以说明。(12分)(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从基层上去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乡土社会中,乡村治理主要依靠的是经由教化养成的能使人产生敬畏感的“礼”,而不是政府施行的强制力,因而中国传统的乡村秩序就是一种“礼治秩序”。这种“礼治秩序”的显著特点是,“国权不下县,县下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由于“皇权不下县”是古代中国乡村社会治理奉行的基本法则,因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乡村基层组织为根基、国家间接控制与乡村社会自治相结合、德治和法治相结合的治理体制。——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沿革及其历史镜鉴》材料二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地方自治传统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基层治理的管理。美国建国后,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传统,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承担着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法国大革命后,形成了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每个市镇的市长和市议会都由普选产生,市长同时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英国在1835年颁布《市政法案》,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法案规定自治市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地方征税所得也由自治市自主开支,但必须接受选民监督。——摘编自人教版《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主要特点及其历史意义。(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西方基层治理制度发展的原因及其特征。(10分)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战争使家庭残缺、社会组织崩溃、经济面临全面重建……在社会主义阵营开始全面实行计划经济和推行全民保障的压力下,西方社会也开始标榜其福利国家对于国民的保护功能,形成了某种程度上的福利竞争。……70年代以来,福利国家的全面社会功能受到了实践的挑战。一方面,社会保障的增长率普遍超过了经济的增长率;另一方面,福利国家的再分配超过了税收,使国家财政出现了赤字。——摘编自周弘《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经验及其对我们的启示》材料二过去对穷人的援助计划已经失败,这些计划使穷人堕落,使纳税人受骗。家庭援助计划代表了近40年里我们在社会福利改革方面所做出的最广泛、最深远的努力。……家庭援助计划是以四个基本原则为基础的:鼓励工作和训练的强烈动机;公平地对有工作的贫困家庭提供援助;尊重个人的选择与家庭的责任;并且提高行政效率以博得纳税人的信任。——摘编自《尼克松总统关于扩大福利改革建议的声明》(1970年)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策略提出至少两条合理化建议,并分别加以说明。(12分)参考答案1.A2.C3.D4.D5.B6.A7.A8.B9.D10.A11.A12.D13.C14.B15.C16.示例一:见解:赞成材料宗族自治的观点。理由:中国古代地方宗族势力强大,皇权与族权相结合。中国社会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发展而来的社会,因此乡村治理表现出皇权与族权相结合的特点;宗族内互助性非常强,一个家族要发挥作用就必须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利用这些财产,可以资助年轻人的教育,以便使他们有机会进入官僚队伍,保护他们亲属的利益;这些财产还有周济族内穷苦者和赈灾之用。由于宗族的稳定与社会秩序的安定相一致,因此,宗族势力往往得到皇权的认可,乡官里吏在催征钱粮时往往需要族长的配合,有时则表现为宗族家长直接担任乡官里吏,使行政组织与宗族组织合而为一。示例二:见解:不赞成材料宗族皆自治的观点。见解:理由:中国古代的乡绅有限自治。政府在乡村选择的管理者,主要是有德行的长者、有名望的乡绅、有财产的地主等等,这些人往往都读过书,在知识、智力和财富上占有优势;能够解释乡规民约,用道德感召力维持乡村的秩序;乡绅的身份是双重的:作为国家的代理人,他们要帮助国家做事,而作为乡村的代表,他们又需要维护村民的共同利益。17.示例:论点:古代中国政府比较重视积谷备仓进行社会救济。说明:从隋朝到清朝,政府通过建立义仓和社仓等地方粮仓体系来贮存粮食。义仓是公益粮仓或设在乡镇的粮仓,社仓是社区粮仓或乡村粮仓。义仓和社仓贮存的粮食不同于常平仓的粮食由官府提供,而是主要来自乡绅富民的捐献,以及征收的附加税。早期建立的义仓设有社长,由地方官管理和监督,后期逐渐演变为由地方乡人管理,受当地官府监督。如此演变的原因在于,乡人管理可以更好地保证粮食的来源,官员监督可以确保乡村粮仓体系的运作。古代粮仓的建立对政府控制灾荒、救济饥民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18.(1)特点:主要依靠传统道德礼仪治理;宗法色彩比较浓厚;以乡村基层组织为基础;国家治理与乡村自治相结合;德治与法治相结合。(任答两点即可)历史意义:节省了国家行政开支;加强了中央集权;稳定了基层社会秩序;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乡村经济发展。(言之有理即可)(2)原因: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各国地方自治传统的影响;资本主义民主政治运动的推动或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工业革命的开展,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民主自由思想的不断传播(制度保障或政策法规的引领等)。(任答三点即可)特征:保持地方自治传统;地方自治权与行政管理权相结合;实行民主选举与监督制度;地方行政对中央负责,为地方服务。(任答两点即可)19.建议1: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应从国情出发,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说明:西方社会保障制度是基于战后社会经济恢复发展需要建立的,但受社会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