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际劳工标准:国际上通常将国际劳工组织通过的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和称为国际劳工标准广义上的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劳动法体系:是指构成劳动法律部门中不可缺少的相互间有内丰联系的法律规范的统一整体。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是指在运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社会劳动关系。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指的是饮食在劳动整个体系之中,集中体现劳动法的本质和基本精神,贯穿于劳动法的立法、执法、司法的全过程的总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准则。经济性罢工:是劳动关系双方冲突激烈化时由工会组织工人集体停止工作所采取的一种对抗行动。劳动参与权:指劳动者有权参与企业的管理活动并对自身利益有关的管理信息有知情权。劳动就业权:指具有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并且有劳动愿望的劳动者贪污从事有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劳动的权利。劳动者的基本劳动义务:指根据劳动法律规范的要求,劳动者在劳动和工作过程中应当履行的基本劳动基本义务。劳动法律关系:指劳动法律规范在劳动调整关系过程中形成的法律上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关系。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指依照劳动法享有权利与承担义务的劳动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指劳动法律关系双方贪污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指劳动法律关系双方的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指同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律规范和劳动合同的约定明确双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形成劳动法律关系。15.劳动法律关系的变更:指劳动者同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律规范,变更原来劳动合同中确定的权利义务的内容。劳动法律关系的消灭:指劳动者同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律规范,终止其相互间的劳动权利义务关系。17.劳动法律事实:指劳动法律规范规定的,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18.定期轮换工:指从农村招用的不转户口、不改变农民身份,定期轮换做工务农的劳动合同制工人。19.劳动合同的订立: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贪污就劳动合同条款进行协商,达成协议,从而确立劳动关系和明确相互权利义务的法律行为。20.劳动合同的内容:指劳动合同双方人经过协商达成的关于劳动权利和义务的具体规定,具体表现为合同条款。21.竞业避止:又称竞业避让、竞业限制,指雇主与雇员通过合同约定,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和劳动关系解除后的一定期限内,雇员不得从事对雇主有竞争关系的工作。22.集体合同:指集体协商双方代表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在平等协商一致基础上签订的书面协议。23.集体协商:指用人单位工会或职工代表与相应的用人单位代表,就劳动标准和劳动条件进行商谈,并签订集体合同的行为。就业保障:指国家为了保障公民实现劳动权所采取的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业机会的各种措施的总称。25.特殊群体:指谋求职业有困难或需要特殊就业服务的人群,包括妇女、残疾人、退役军人、少数民族、未成年人及其他需要特殊对待的群体。劳动就业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劳动年龄内自愿从事有一定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社会劳动27.失业人员:指在16周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期间未从事有酬劳动,当前有就业可能并以某种方式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员。28.职业教育:即职业培训,亦称职业训练、职业技术培训或职业技能开发,它是根据现代社会职业需求以劳动者的从业意愿和条件,对要求就业和在职的劳动者所进行的旨在培养和提高其专业技术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教育和训练活动。29.职工培训:指在职职工为了更新文化知识和提高劳动技能而接受的一种训练方式。30.劳动就业服务企业:指承担安置城镇失业人员和企业富余人员任务,由国家和社会扶持,进行生产经营自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组织。31.就业训练中心:指在各级部门领导下,由劳动就业服务机构管理指导的就业训练实体。32.下岗职工:指由于用人单位的生产和经营善等原因,已经离开本人的生产或工作岗位,并已不在本单位从事其他任何工作,在社会上没有再就业,但仍与用人单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33.工资:指基于劳动,用人单位根据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按照法律规定或劳动合同约定,以货币开工直接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34.计时工资:指按照劳动者技术熟练程度、劳动繁重程序和工作时间的长短支付工资的一种形式。35.计件工资:指按照合格产品的数量和预先规定的计件单位来计算工资的形式。36.奖金:是有效超额劳动报酬,是职工工资的补充形式,是对在工作和生产建设中取得卓越成效的职工的一种奖励。37.津贴:指对在特殊情况下工作的职工所付出的额外劳动消耗和生活进行合理补偿的附加劳动报酬和物质鼓励,是劳动报酬的一种补充形式。38.最低工资: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其所在用人单位必须按法定最低标准支付的劳动报酬。39.特殊情况下的工资:指依照法律、中劳动合同的约定,在特殊时间内或者特殊工作情况下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40.工作时间:指依国家法律规定劳动者在一昼夜之内和一周之内用于完成本职工作的时间。41.休息时间:指劳动者按法律规定不必从事生产和工作,而由自己自行支配的时间。42.探亲假:指与父母或配偶分居两地的职工,在一定期限内所享受的一定期限的带薪假期。年休假:指国家根据劳动者工作年限和劳动的繁重紧张程度每年给予的一定期间的带薪连续休假。44.职业安全法律保障:指国家为了防止劳动者在生产和过程中的伤亡事故,保障劳动者在生命安全和防止生产设备遭到破坏而制定的各种法律规范。45.职业安全卫生:指直接保护劳动者在劳动或工作中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法律制度。46.职业卫生法律保障:指国家为了改善劳动条件,保护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健康,防止有毒有害物质的危害和防止职业病的发生所采取的各种防护措施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职业病: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48.特种作业:指容易发生人员伤亡事故,对操作者本人、他人及周围设施的安全可能造成重大危害的作业。49.女职工:指一切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女性劳动者,包括从事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妇女。50.发职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指针对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身体结构、生理特点及其各自的特殊需要,在劳动方面对他们的特殊权益的法律保障。职业纪律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所应遵守的劳动规则和劳动秩序。52.行政处分:行政处分主要有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留用察看、开除。53.对违反劳动纪律的经济处罚:指企业行政部门对违反劳动纪律的职工给予经济方面的制裁,强制劳动纪律的职工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以示惩戒。54.社会救济:指国家和社会对因遭遇意外事件或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生活困难而处于自下而上困境的社会成员,提供物质帮助,以使其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保障制度。55.社会福利:指国家在保障全体社会成员享受基本权利的基础上,通过发展福利事业,兴建公共福利设施等政策措施,逐步改善和提高生活水平的社会保障制度。56.养老保险:指劳动者因年老或病残丧失劳动能力而退出劳动岗位后,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补偿和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57.失业保险:指劳动者因失业而中断生活来源的情况下,在法定期间内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58.工伤保险:指贪污为在生产、工作中遭受事故伤害和患职业性疾病的劳动者及其亲属提供医疗救治、生活保障、经济补偿、医疗和职业康复等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59.疾病保险:指劳动者及其供养的亲属由于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后,在医疗和生活上获得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60.职工福利:指行业或单位为满足职工物质文化生活,保证职工及其亲属的一定生活质量而提供的工资收入以外的津贴、设施和服务的社会福利项目。61.职工集体福利:指为满足职工集体生活需要或职工共同的生活需要而设置、提供的各种福利设施和福利性服务。62.职工民主管理:指劳动者有权参与企业的管理活动并对处自身利益有关的管理信息有知情权。职工代表大会:国有企业职工异议管理和民主参与的基本形式,是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力的机构。64.违反劳动法的责任:指劳动关系主体因违反劳动法律法规而贪污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65.对劳动法执行情况监督检查:指依法享有监督检查权的机构、组织或者个人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的制度。66.一般性监督检查:指劳动监察机构并未发现用人单位有任何违反劳动法的行为而对其进行的例行检查、不定期检查。68.劳动争议:指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之间因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发生的和争议。集体争议:指劳动者一方的人数达到法定人数以上并且基于共同理由与用人单位发生的劳动争议。70.团体争议:指代表和维护全体职工共同利益的工会与用人单位由于签订集体合同而发生的争议。71.劳动争议和解:指劳动争议双方当事人之间自行协商,就争议的解决达成一致意见的处理方式。简答题1.简述19世纪下半叶劳动法产生的原因。1)劳动法的产生,是大工业时期“人类理性”的体现。2)劳动法的产生,是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3)劳动法的产生,是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国家为协调劳雇双方利益关系,稳定社会经济秩序,而颁布某些改善劳工条件的法律。2.简述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什么?答:是调整两部分社会关系,其中劳动关系是劳动法调整,主要社会关系劳动关系外,劳动法还调整与其密切联系的一些社会关系。3.简述劳动法中劳动的特征。1)劳动法上的劳动,一般是人们在争取与实现劳动全过程中的劳动。2)劳动法上的劳动是有偿性劳动,它区别于无偿的义务性劳动3)劳动法上的劳动带胡劳雇关系。4.简述劳动关系的种类有哪些?1)从不同所有制关系,可以分为全民所有制劳动关系、集体所有制劳动关系、个体经营劳动关系、联营企业劳动关系、股份制企业劳动关系、外商投资企业劳动关系等。2)从职业分类上可以分为企业的劳动关系、国家机关的劳动关系、事业单位的劳动关系等。3)从资本的组织形式上可以分为国有控股公司的劳动关系、私营企业劳动关系、外商投资企业劳动关系、有限责任公司的劳动关系等。4)从工人运动角度分类,可以分为利益冲突型劳动关系、利益一体型劳动关系、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5)从集体谈判制度上可以为分个别劳动关系、集体劳动关系。5.试列举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主要有哪些?答:有两种理解方法:列举法:1)国家进行劳动力管理中的关系。20社会保险中的某些关系。3)工会组织与企业在执行劳动法、工会法过程中发生的关系。4)处理劳动争议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关系。5)其他有关管理机构在监督劳动法执行过程发生的一些关系。区别式方法:1)这些关系是劳动关系产生的前提条件。2)这些关系是劳动关系的直接后果。3)这些关系是劳动关系附带产生的关系。6.简述劳动法与民法的区别。答:1)两者的调整对象不同。2)两者的主体不同。3)两者调整的原则不完全相同。7.简述劳动法与经济法的区别。答:经济法调整的经济关系非常广泛,它是调整在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特定的经济关系。这些经济关系的调整是为了对国家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和加强经营管理,显然与劳动法的调整雇佣的劳动关系是不同的。8.简述劳动法与行政法的区别。答:劳动法和行政法的调整对象显然不同,行政法是调整国家行政机关在执行行政职务时发生的各项社会关系,行政关系必须有一方是行政机关,而劳动关系必须有一方是劳动者。9.简述我国劳动法的渊源。答:根据制定法律主体的不同,法律规范适用范围的不同,法律规范的效力不同,其表现形式有不同的名称。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部门规章5其他法律规范中有关劳动问题的规定6)地方性法规和经济特区法规7地方规章8国际法律文件9国际惯例10.简述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作用有哪些?答:1)劳动法基本原则指导着各项劳动法律法规的立、改、废,有助于劳动法制的统一、协调和稳定。2)劳动法基本原则有助于融解和解释劳动法,解决各具体劳动法律制度之间的矛盾。3)劳动法基本原则可以弥补劳动立法具体规定的不足,用于解决某些实际问题。11.简述劳动者个人的权利有哪些?答:1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2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3)获得休息休假的权利4)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5)接受职业培训的权利6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7)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12.简述劳动者集体的权利有哪些?答:1)结社权2集体谈判权3罢工权4参与权13.简述劳动者的基本义务有哪些?答:1)完成劳动任务2)提高职业技能3)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4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14.简述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区别和联系。答:联系:国家总是依据客观存在的劳动关系,制定劳动法律规范,从而形成劳动法律关系展变化了,要求劳动法律关系作相应调整,于是劳动法律关系也会随之变化。实际的劳动关系也下工通过法律关系的形式得到巩固和保护。区别:1两者所属的范畴不同。劳动关系是一种社会物质关系,属于经济基础范畴;劳动法律关系则是一种思想关系,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2两者产生的前提不同。劳动关系是以劳动为内容的劳动法律关系是以法定的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15.简述劳动合同的法律特征。答:1)劳动合同主体具有特定性2劳动合同内容具有劳动权利义务的统一性和对应性。3劳动合同具有双务、有偿、诺成合同的特性4劳动合同往往涉及第三人的物质利益关系。39.简述职工福利的特征。答:1)职业关联性2)普遍性3)功利性4)集体性5)效益性16.简述劳动合同的成立与劳动合同的生产的联系与区别。答:劳动合同成立是指劳动合同双方人就确立劳动关系意思表示一致,并就劳动合同条款经协商一致,签订了协议。劳动合同生效是指劳动合同具有法律效力的起始时间劳动合同成立和劳动合同生效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合同成立是劳动合同生效的前提,但劳动合同成立并不意味着劳动合同一定生效,只有依法成立的劳动合同才具有法律约束力。17.简述我国劳动法规定的劳动合同的法定条款有哪些?答:1)劳动合同的期限2工作内容3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4劳动报酬5)劳动纪律6)合同终止条件7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18.简述集体合同的重要作用。答:1)集体合同是确保职工劳动条件与劳动待遇的必要手段2)集体合同是协调劳动关系,促进公平与社会稳定的有效措施3)集体合同是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重要途径4)集体合同是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19.简述签订集体合同的程序有哪些?答:1)集体协商,撰写集体合同草案2)讨论并通过集体合同草案3)签署集体合同与审查备案20.简述劳动就业的法律特征。答1劳动就业的主体具有特定性2劳动就业必须是出处公民的自愿3劳动就业必须是一种能够为社会创造财富或有益于社会的劳动4劳动就业必须使劳动者能够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21.简述劳动就业服务的主要内容。答:1)失业登记2)职业指导3)职业介绍4)就业训练5)失业保障6)生产自救22.简述特殊群体包括哪些人?答:1)妇女的就业保障2)残疾人就业的保障3)退役军人就业的保障4)少数民族人员的就业保障5)关于未成人就业的特殊规定6)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保障23.我国劳动法中规定的工资分配的宏观调控原则存在的客观基础答: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我国工资立法,确认用人单位享有完全的工资分配自主权。2)在我国以公胡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原则是工次分配的核心原则。3)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制度中,国家有责任保证劳动者获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使劳动者实现物质帮助权。4)由于我国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济形式的存在,必然有与之相适应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24.简述我国工资保障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答:1保障劳动者工资水平的立法2保障工资按规定支付的立法3严禁非法扣除劳动工资的立法25.在我国实行缩短工时制应当遵循哪些规则?答:1)《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第4条规定:“在特殊条件下从事劳动和有特殊情况需要适当缩短工作时间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2)劳动部《贯彻<国务院关于工作时间的规定>的实施办法》第4条规定:“在特殊条件下从事劳动和有特殊情况,需要在每周工作40小时的基础上再适当缩短工作时间的,应在保证完成生产和工作任务的前提下。3)根据《劳动法》第36条的规定,由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决定。25.劳动者的休息权具体包含哪些内容?答:1)劳动者依法享有一定期间内休息时间总量的权利。2)劳动者在特定时间休息的权利。3)劳动者享有相对连续性休息时间的权利。4)劳动者依法享有的其他休息或休假的权利。26.简述休息时间的种类?答:1)工作日内的间歇休息时间2)工作日之间的休息时间3)公休假日4)法定节日休假时间5)探亲假6)年休假27.国家关于职工探亲假都有哪些具体规定?答:1)享受探亲假的条件:凡在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工作满1年的固定职工,与配偶不住在一起,又不能在公休假日团聚的,可以享受规定的探望配偶的待遇;与父母都不在一起,又不能在公休假日团聚的,可以享受规定的探望父母的待遇;但职工与父母一方能在公休假日团聚的,不能享受规定探亲待遇。2)探亲假期:1.职工探望配偶,每年给予一方探亲假一次,假期为30天。2.未婚职工探望父母,原则上每年给假一次,假期为20天,如因工作需要,当年未能给假,或职工自愿两年探亲一次的,两年给假一次。假期为45天。3.已婚职工探望父母,每4年给假一次,假期为20天。4.凡实行休假制度的职工,如休假期较短,可由本单位适应,补足天数。3)探亲假期待遇:1.工资待遇。规定的假期内,按照本人的标准工资发给工资。2.探亲路费的报销。探望配偶和未婚职工探望父母的往返路费由所在单位负担,已婚职工探望父母的往返路费,在本人月标准工资30%以内的,由本人自理,超出部分由单位负担。28.简述职业安全卫生制度的基本特征。答:1)职业安全卫生制度的实话具有强制性2)职业安全卫生制度以劳动过程为其保护范围3)职业安全卫生制度以改善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为主要途径。29.简述职业安全法律保障的特征。答:1)职业安全法律保障以保护劳动者人身安全为目的。2)职业安全法律保障是对各种劳动条件和生产设备的安全规定。3)职业安全法律保障具有突出的技术性特点。30.简述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法律制度的特点。答:1)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制度,是国家为实现社会目标的一种宏观调控性质的法律制度。2)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制度,具有高度的法律强制性。31.简述女职工和未年工特殊保护法律的意义。答:1)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2)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3)有利于促进民族的兴旺发达32.简述我国职业纪律的基本特征。答:1)职业纪律是为了劳动者的自身利益服务的。2)职业纪律是由劳动者自觉遵守的纪律。3)职业纪律是由劳动者自愿执行的纪律。33.简述我国职业纪律与职业道德的关系。答:二者辅相成,关系密切,是社会主义建设不可或缺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区别:1)性质不同2)直接目的不同3)实现的手段不同联系:1)主体相同2)调整对象相同3)最终目的相同34.简述职业纪律法律保障的主要内容。答:主要包括;1982年国务院发布的《企业职工奖惩条例》、1988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和1994年颁布的《劳动法》。35.简述社会保险的基本特点。答:1)社会保险的对象范围仅限于职工――劳动者,不包括其他社会成员。2)社会保险的内容范围限于劳动风险中的各险种,不包括此外的财产、经济等风险。3)社会保险待遇支付的依据是基于客观原因导致的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推动工作岗位,不包括主观因素所致的此类损害4)社会保险是一种兼有补偿性质和物质帮助性质的保障制度。5)社会保险制度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的一项法律制度。36.简述社会保险制度的功能答:1)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2)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3)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4)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38.简述工伤保险制度的特点和作用。特点:1工伤保险对象范围是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劳动者2工伤保险的责任具有赔偿性3工伤保险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4工伤保险不同于养老保险等附和,全部费用由用人单位负担。5工伤保险待遇相对优厚,标准较高,但因工伤事故的不同而有差别。作用:1保证受伤和患职业病的劳动者得到及时医治2补偿损失,维持生活3减轻企业负担,稳定保险待遇支付4预防职业危害,减少职业伤害和疾病40.简述职工与公共福利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相同点:二者共同构成社会福利体系,都是以满足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维持和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为基本任务,以实现社会公平为主要价值目标的物质帮助形式。区别:1经费来源不同:职工福利经费由行业或单位负担公共福利经费由国家或社会负担或筹集3享受主体不同:职工福利的享受主体只限于特定的职工及其家属公共福利的享受主体则是全体社会成员41.简述工会的权利和义务有哪些?答:权利:1)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的权利2)保障职工依法行使民主管理的权利3)帮助、指导签订劳动合同和签订集体合同的权利4)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权利5)交涉和协商的权利6)监督和调查的权利7)参与劳动争议解决的权利义务:1)为职工提供法律2)协助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办好集体福利事业,做好工资、劳动安全卫生和社会保险工作。3)会同企业、事业单位教育职工以国家主人翁态度对待劳动,爱护国家和企业的财产,组织职工开展群众性的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活动,进行业余文化技术学习和职工培训,职工开展文娱、体育活动。4)根据政府委托,与有关部门共同做好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工作者)的评选、表彰、培养和管理工作。42.简述职工民主管理的基本特点和作用。答:特点:1职工民主参与是劳动者参与企业管理的权利,而不是指职工有权代替企业的管理者进行企业的管理2)职工民主管理是职工参与的管理,是劳动者以职工的身份参与的管理,而不是以股东或其他身份行使管理权。3)职工民主管理是指劳动者对企业内部事务的管理。作用:1职工与企业形成了利益与共、休戚相关的共同体,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有了保障2)职工对企业的长期发展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而不再盲目追求企业的短期效益或利润,企业资产配置更趋优化、合理。3)职工参与管理,有利于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43.简述劳动法中行政处罚的几种形式。答:种类主要有:警告;罚款;没收违反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吊销许可证、暂扣或吊销执照;行政挽留。44.简述劳动法中对于民事责任的规定的特殊性。答:除了具有平等性以外,在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还具有一定的人身隶属性,劳动者处于相对弱者的地位。此外,在承担懂事责任的时候,劳动者普遍适用过错责任原则,而法律则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在某些情况下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这也体现了对劳动者的倾斜性保护。45.简述劳动监察的属性。答:1)法定性2行政笥3专门性4惟一性46.简述群众监督的形式和主要特点。答:形式:1)直接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进行监督。2)报刊等传媒监督。3)其他群众组织的监督,如妇联、共青团等组织的监督。特点:1)监督主体具有分散性和广泛性。2)监督方式具有特定性和任意性。48.简述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调解范围。答:1)因企业开除、除名、辞退职工和职工辞职、自动离职发生的争议;2)因执行国家有关工资、社会保险、福利、培训、劳动保护的规定发生的争议3)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4)法律、法规规定应当调解的其他劳动争议。49.简述劳动争议的基层调解与仲裁和诉讼中的调解的异同。答:相同:1)都是解决争议的一种方式;2)都有第三者从中调和;3)都依法进行;4)都着重说服教育。不同:1)主持者不同2)遵循的程序不同3)调解书的效力不同50.简述劳动争议的仲裁程序有哪些?答:1)管辖2)仲裁参加人3)申请与受理4)仲裁准备5)案件审理6)法律文书的生效和执行7)仲裁监督47.简述我国劳动争议的范围。答:1)因企业开除、除名、辞退职工和职工辞职、自动离职发生的争议。2)因执行国家有关工资、保险、福利、培训、劳动保护的规定发生的争议。3)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4)法律、法规规定应当依照本条例处理的其他劳动争议。1、论述劳动法中劳动中的特征。
答:劳动法中的劳动,并不是指一切劳动,有以下特征:1、劳动法上的劳动,一般是人们杂争取与实现劳动全过程中的劳动。如劳动就业法律保障是劳动法的重要内容;2、劳动法上的劳动是有偿性劳动,它区别于无偿的义务性劳动;3、劳动法上的劳动带有劳雇关系(或劳雇关系的劳动,区别于单个的家务劳动)。
2、试述劳动法的适用范围
答: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即劳动法的效力范围。一般意义上的劳动法的效力范围,是指劳动法在空间、时间、对人的效力范围。1、劳动法的空间适用范围即劳动法的地域适用范围,劳动法的地域适用范围,直接与不同立法权限制定颁布的法律相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颁布的法律,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等统一适用与全国;地方性立法机关制定的法规适用于其管辖区内,但不得与全国性法规相冲突;民族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规只适用于民族自治地方;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只适用于特别行政区。2、劳动法的时间适用范围即时间上的效力。劳动法在时间上的生效和失效时间,即劳动法的时间效力,在颁布时采取两种方式规定。一种是自公布之日起生效;另一种方式规定是公布后并不立即生效,而是规定一个实施的时间,自实施开始时间时生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1994年7月5日公布,1995年1月1日起施行。劳动法的失效时间也有两中情况,一种是法律本身规定终止生效或某些特定条件出现时自然生效;另一种情况是颁布新的法规后而原有法规失效。3、劳动法在对人的适用范围。对人的适用范围,即劳动法对哪些人发生效力。各项劳动法规,是采取正面列举方式规定对哪些人发生效力,还是采取排除方式规定不适用哪些人,都明确规定了对人的适用范围。
3、试述劳动关系的特征。
答:1、劳动关系是社会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劳动者提供劳动能力,包括体力劳动能力和智力劳动能力,劳动使用者提供劳动过程所需要的生产条件和工作条件,双方在直接的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2、劳动关系的主体双方,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劳动使用者(或用人单位)。劳动关系的主体双方,各自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劳动者提供劳动能力,要求获得相应的报酬和工作条件;经营者为获得经济利益,将要求包括降低人工成本的经济利益。3、劳动关系双方在维护各自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4、劳动关系主体双方存在管理和被管理关系,即劳动关系建立后,劳动者要依法服从经营者的管理,遵守规章、制度。这种双方之间的从属关系是劳动关系的特点。
2劳动法有特定的主体,劳动法中的劳动者与劳动使用者之间的主体关系是劳动法的重要特点,双方均有特定的主体资格。3、劳动法有独立的内容体系,劳动法内容包括了劳动就业、劳动合同与集体合同、工资保障、工时休假、职业安全卫生、社会保险、工会、劳动争议处理等内容,劳动法完整而系统的内容体系也是其他法律部门所不能包容的
31、试述劳动争议处理的重要意义。
答:一、妥善处理劳动争议,有利于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协调劳动关系。这也是劳动争议立法的直接目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既存在利益上的对立,又有相互以来的一面。只有妥善处理劳动争议,坚决制止不法行为,维护合法利益,将企业的运行纳入法律的轨道,才能使双方的合法权益都能获得有效的法律保障,实现劳动关系的协调发展。二、妥善处理劳动争议,有利于增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法律意识,提高双方当事人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在劳动关系中,双方当事人互为权利义务主体,权利义务相辅相成。通过依法处理劳动争议,加强劳动法律法规的宣传。三、妥善处理劳动争议,有利于维护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保障各项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5、根据各项劳动法律制度,试述劳动法体系。
答:劳动法体系,是指构成劳动法律部门中不可缺少的相互间有内在联系的法律规范的统一整体。这一概念强调构成劳动法体系应是内容完整的,各种劳动法律制度;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相互间的内在联系是基于劳动法律关系,劳动法体系和劳动理发规划体系和劳动法学体系是不同的,劳动立法规划体系是在一定时期之内的劳动立法计划,它与完整而系统的劳动法体系结构是不同的。劳动法体系应根据各项劳动法律关系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劳动管理法(劳动管理机构设置及其职权、劳动就业法)、劳动关系法(劳动合同法、集体合同法)、工会的法律保障、劳动标准法(工资法、工时休假法、职业安全卫生法、女工未成年工特殊保障法、职业训练与职业资格标准法、员工奖惩规则法)社会保险法(生育保险法、养老保险法、失业保险法、工伤保险法、疾病保险法、遗属津贴)劳动争议处理法(劳动争议、集体合同争议)劳动检查监督法。
6、试述确立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标准。
答:劳动法基本原则,指的是包含在整个劳动法体系之中,集中体现劳动法的本质和基本精神,贯穿于劳动法的立法、执法、司法的全过程的总的知道思想和根本准则,它是劳动法的核心和灵魂。
确立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标准:劳动法中所体现的原则、精神有许多,要衡量一个所谓的原则是否成为劳动法的基本原则,需要一定的规格和标准,这就是确立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标准。首先,劳动法基本原则应该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劳动法基本原则是规范各种劳动劳动关系的共同的通则。其次,劳动法基本原则必须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是因为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是由社会的经济制度、文化传统所决定的。再次,劳动法基本原则必须具有全面的覆盖性和高度的权威性。劳动法基本原则必须能够覆盖劳动法所调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各项劳动法律制度,这是劳动法基本原则与劳动法具体原则的区别。
7、试述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
答:劳动权利义务相统一原则:我国宪法规定,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这一规定被确立为劳动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它表明,有劳动能力的公民从事劳动,既是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又是履行对国家和社会所承担的义务。
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原则:这一基本原则体现在我国《宪法》第二章的一系列规定中,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更是在第1条就明确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宗旨。在我国,要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应当通过一系列具体措施落实宪法中的规定,使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等到全面、平等的保护。
劳动法主体利益平衡原则:劳动法主体包括国家、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劳动法主体利益包括国家的利益、用人单位的利益和劳动者的利益。劳动法主体平衡就是要求尽量实现这三方利益的平衡。
8、谈谈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
答: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形成的法律上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关系。特征:1、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具有平等性和隶属性。劳动法律关系一方主体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在劳动法律关系建立之前,即在劳动力市场中,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是平等的主体,双方是否建立劳动法律关系及建立劳动法律关系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空调安装工程总包
- 矿山扩建延期协议
- 企业信用评级承诺书
- 员工入职承诺书:项目管理篇
- 停车场清洁工聘用协议
- 家电回收物流承诺书模板
- 交通运输参股管理要求
- 果园种植培训租赁协议
- 企业年金管理与资本市场动态
- 服装加工物料提升机租赁合同
- 《康复辅助器具技术》复习考试题库(附答案)
- 幼儿园大班剪纸《窗花》课件
- 2022中国大学排名Excel
- 2023年第一季度思想汇报(3篇)
- CNAS实验室评审不符合项整改报告
- 工厂围墙视频监控系统方案及报价书
- 方位介词附习题及参考答案
- “二十四节气”研究性报告
- 个人挂靠公司协议书(大全)
- 危险化学品物质氮气(N2)安全告知卡
- 一年级数学上册课件《分与合》第2课时6、7的分与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