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福建省宁德市五校教学联合体高三(下)月考语文试卷(3月份)及答案解析_第1页
2022-2023学年福建省宁德市五校教学联合体高三(下)月考语文试卷(3月份)及答案解析_第2页
2022-2023学年福建省宁德市五校教学联合体高三(下)月考语文试卷(3月份)及答案解析_第3页
2022-2023学年福建省宁德市五校教学联合体高三(下)月考语文试卷(3月份)及答案解析_第4页
2022-2023学年福建省宁德市五校教学联合体高三(下)月考语文试卷(3月份)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1页2022-2023学年福建省宁德市五校教学联合体高三(下)月考语文试卷(3月份)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60.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春秋笔法”看似一个语词,却连接着经学、史学、文学、修辞学、新闻学等多个学科,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春秋笔法”是中国传统儒家经典固有的话语模式,发展至今仍活跃在新闻话语、文学话语乃至日常话语中。当我们了解新闻时,不仅仅在了解事情的真相,还能从事实的叙事中体会到叙述者的价值判断。

当下学术界,中国话语还远没能达到与中国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地位。回归传统,以当代的知识体系和学术视角对古典重新发掘、梳理、阐释,进而构建中国学术的当代话语,已成为学界有识之士共同努力的方向。“春秋笔法”的系统研究与阐释,不仅可弥补该领域研究之不足,更为古代文论话语的现代转换提供尝试性探索,也是克服当前中国文论“失语症”的必然选择,同时有利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

建立中国意义上的叙事学体系的呼声越来越强,应声而作的学术著作相继出现,这表明构建中国叙事学体系的自觉时代已经到来。但是,从总体上看,还是未能摆脱西方叙事理论框架加中国文献资料的写作模式,而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则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

关于“春秋笔法”的研究方法,可以在传统考据学的基础上运用还原批评、阐释学和叙事学等方法。打通经学、史学与文学间的壁垒,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要对“春秋笔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理论阐释,那么首先就应把“春秋笔法”还原到它产生的起始点上考察它是怎样形成的,具备怎样的功能。“春秋笔法”并非仅仅是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修辞手法。从源头上看,“春秋笔法”包含着“写什么”“不写什么”“怎么写”“写的目的是什么”等内容,涉及到作者在整部作品所要表达或寄托的美刺褒贬、结构安排等问题。“春秋笔法”所蕴含的“微言大义”是史家、作家之褒贬,在具体书写过程中,经学观念对史官记史和作家叙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左右史家和作家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春秋笔法”是中国叙事学有别于西方叙事学的主要范畴和基本特征,在史传和小说叙事中尤为突出。

“春秋笔法”是中国独有的理论范畴,也是中国式话语对世界话语表达方式的贡献。(摘编自李洲良《春秋笔法研究三题》)材料二:

中国小说源于史传。史传之叙事,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春秋笔法”。“春秋笔法”是一种实录事迹而令褒贬自见的叙事方式。中国小说有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两大系统。文言小说直接由史传衍生出来,其叙事传统继承史传自不待言;白话小说从民间“说话”口头文学演进而成,当生活在史官文化中的文人雅士成为它的主要创作者的时候,便意味着它也纳入到了史传叙事传统之中。白话小说与文言小说的最终合流是中国文化所决定的历史发展归宿。

白话叙述脱胎于口头文学的“说话”,而口头文学叙事方式的特征之一便是主观叙述。所谓主观叙述,就是叙事者随时都伴随在读者左右,或者诠释情节中疑惑难解的问题;或者提醒要注意某个关键处,或者把故事所要表达的思想直言不讳地说出来。

白话小说从主观叙述向客观叙述的转变,是由长篇章回小说来完成的。从历史纵向看,长篇章回小说对于客观叙述的把握又有一个从不甚纯熟发展到比较纯熟的过程。到《红楼梦》则达到古典小说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戚蓼生《石头记序》对于《红楼梦》的叙事评论道: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

《红楼梦》客观叙述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叙述者戏剧化。一般客观叙述的小说,在叙述初次登场的人物时常有一段对这个人物的肖像描写和对他的背景资料的介绍,使人感到叙事者即作者的存在。《红楼梦》却把这个任务转交给作品中的人物,作品中担当此任的人物便成了一定意义上的叙事者,于是叙事者与作者分离开来,叙事者的观点并不等于作者的观点,这样作者就更深地隐蔽起来。作者让作品中行动的人物充任叙述者,由于叙述者并不完全代表作者的观点,所以作品对某个重要人物和事物的叙述,常常不是一次完成的。综合各人所叙,便是人物的立体影像。

《红楼梦》客观叙述的另一特点是叙述的限知性,限知是相对全知而言,全知就是叙事者无所不知。这种无所不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叙述视点的随意转换,二是随意代述角色的隐衷。限知叙述之叙事者也是有视点的,也可以代述角色的隐衷,不同的是他的叙述视点相对固定,而代述角色的隐衷也有限制,叙事者不能自由地进入任何角色的内心世界。这种限知性的客观叙述,有效地隐蔽了真正的叙事者——作者。

《春秋》所开创的直书其事的客观叙述原则,在小说《红楼梦》中得到生动的体现。春秋笔法强调“据事迹实录”,但同时又要在客观叙述中寓以褒贬。实录和褒贬,如何统一在文本中?要义之一是笔削。“笔”就是录,“削”就是不录。笔与削寄托着作者褒贬,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作者到底褒谁贬谁,如果用笔与削的春秋笔法来考量,得出作者之偏爱林黛玉的结论,谅必并不困难。曹雪芹是怎样表达他的倾向的呢?除了别的手段之外,他用了笔削的手法,他对黛玉的心理活动倾注了大量笔墨,却基本上不写宝钗的内心隐衷。客观叙述中笔与削大有深意,就“笔”而言,又有一个如何写,也就是载笔之体的问题。用晦之道,就是载笔的最重要的原则,其要义是直书其事却并不用直笔。(摘编石昌渝《春秋笔法与<红楼梦>的叙事方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对“春秋笔法”进行系统研究与阐释当前中国论文的“失语症”中国学术当代话语的构建

B.“春秋笔法”中国史传实录事迹而令褒贬自见的叙事方式中国叙事学有别于西方叙事学

C.文人雅士成为白话小说的主要创作者白话小说纳入史传叙事传统白话小说与文言小说最终合流

D.限知性的客观叙述叙述视点的随意转换和对角色隐衷的随意代述作者这一真正的叙事者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只有建立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才能摆脱当下西方叙事理论框架加中国文献资料的写作模式。

B.如果要对“春秋笔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理论阐释,那么对“春秋笔法”的认识就不能局限于修辞手法这方面。

C.由于白话小说是从口头文学演进而成,因此需要通过长篇章回小说来帮助它完成从主观叙述向客观叙述的转变。

D.只要小说家与史家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受到经学观念的影响,他们所叙述的作品就都会运用到笔削这一手法。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有关作品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别了,不列颠尼亚》写到“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叙事者在对客观事实的叙述中包含了自己的价值判断。

B.《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且把闲话休题,只说正话”,表明了叙事者伴随在读者身边,提醒读者注意作品的主要内容。

C.《茶馆》塑造了面貌各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这得益于作者采用全知叙述,让叙事者能自由进入各种角色的内心世界。

D.《三国演义》叙事结构中蜀汉这条线索最重要,着墨最多,按春秋笔法的笔与削来看,这体现了作者抑曹尊刘的褒贬立场。4.请以《红楼梦》中贾宝玉形象的塑造为例,简要说明《红楼梦》是如何将叙述者戏剧化的。5.法国汉学家于连认为,“春秋笔法”是一种“迂回”的话语表达,对它的研究是理解中国文化的一种方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看法的理解。阅读短文,完成问题。月下桨声

韩少功雨后初晴,水面长出了长毛,有千丝万缕的白雾牵绕飞扬。

一条小船近了,船上的一点红也近了。原来是一件红色上衣,穿在一个女孩身上。女孩在船边小心翼翼地放网。一个更小的男孩撅着屁股在船头划桨。

我多次在黄昏时分看见这条小船,小小年纪的两个渔夫在远处忙碌,总是不说话,也不看我一眼。我想起静谧的月夜里,常有一线桨声飘入我梦中,莫非就是这条船?

在这里住了两年多,我早已熟悉张家李家的孩子,但不认识那两张面孔。他们的家也许不在附近。

刚好城里有客人要来,得买点鱼。我朝小船吆喝一声。他们望了我一眼。

你们有鱼卖吗?大鱼小鱼都行。我指了一下院子的方向,我就住在那里。

他们并未回话,隔了好半天,女孩朝这边摇了摇手。

也许,前段时间把鱼打光了。水管所雇来的人们张好大网,敲击着船舷,把鱼往网里赶。接连闹腾好几个日夜,木棒敲出三拍的欢乐,两拍的焦急,慢板的忧伤以及若有所思……久违的山歌,在半夜里会偶尔鬼鬼祟祟地冒出来:

“第一先把父母孝,

有老有少第二条,

第三为人要周到……”

我只好去水管所买了鱼,看到一些没收来的渔网。水管所的人说,附近有农民偷偷违禁打鱼,有时还用密网,把小鱼也打了。

城里的客人来了,驾着刚买的日本轿车。一起吃着鱼,我说到有农民用密网打鱼。他痛心地说,农民就是觉悟低,一点环保意识也没有。又说,如今民风实在刁悍,有一次他的汽车陷进坑里,路边有农民抄着手,不给钱就不帮忙。

客人走后,第二天一早,院子里响起一阵狗吠。开门一看,红衣女孩手里提着一只泥水糊糊的塑料袋,被狗吓得进退两难。她赤裸的双脚在石板上留下水淋淋的脚印,脚踝还沾着一片草叶。

我愣了一下,好容易才记起几天前的问购。塑料袋里有一二十条鱼,大的约摸半斤,小的只有指头那么粗,鲫鱼草鱼杂得有点不成样子。从她疲惫的神色来看,大概这就是他们忙了半个夜晚的收获吧。

估计这女孩用的也是密网,没有放过小鱼,下手有些嫌狠。但我没有说什么。我已经从邻居那里知道了他们的来历。他们是姐弟俩,住在十几里之外的大山,弟弟欠了学费,两人借了条小船出来打鱼。他们的父亲一年前病逝,母亲也变得神志不清,不久前走失了。

我收下鱼。在完成交易的过程中,她始终拒绝坐下,说话时总看着狗,听我说狗不咬人,仍怯怯地不时朝桌下看一眼。

“你很怕狗么?”我妻子问。

她不好意思地笑笑。

“你家没有养狗么?”

她摇摇头。

“你喝茶。”

她点点头,却没有喝。

她才走不久,狗又叫了起来。窗外橘红色一晃,她气喘吁吁地返回来。

“对不起,刚才错了……”她大声说。

“错了什么?”妻子问。

“把钱算错了。”

“不会错吧?不是两斤四两么?”

“真算错了。”

“刚才是你看的秤,你报的价,你说多少就多少,我并没有……”妻子说。我也觉得我们没有什么责任。

“不是,是你们多给了。”

她红着脸,说刚才回到船上,弟弟一听钱的数字,就一口咬定算错了。他们又算了一次,果然是我们多给了一块钱。弟弟很生气,要她赶快来退还。

我看着她沾着泥点的手,撩起橘红色衣襟,取出紧紧埋在腰间的一个布包,十分复杂地打开它,十分复杂地分拣布包中的大小纸票,心里有些过意不去。一块钱怎值得她这样急匆匆地赶来并且做出这么多复杂的动作?

“一块钱就算是你的脚力钱吧。”我说。

“不行不行……”她把头摇成了拨浪鼓。

“以后还要找你买鱼,一块钱就先存你那里。”

“不行不行……”拨浪鼓还在摇。

“你们还会打鱼吧?”

“不一定。水管所不准我们下网了……”

“弟弟的学费赚够了吗?”

“他不打算读了。”

“为什么?”

她没有回答,只是固执地要寻找一块钱。可是小钞票凑不够一块钱。最后我们满足她的要求,好歹收了七角。她做了什么亏心事似的,浑身不自在,犹犹豫豫地低头而去。

傍晚我们回家,发现院门前有一把葱。路边锄草的妇人说,一个穿红衣的姑娘来过,见我们不在,就把葱留在门前。

妻子叹了口气,说如今的社会,难得还有这样的诚实。她清出一个旧挎包,一支水笔,说要给那位上学的弟弟,替他们省两个钱。但是我再也没有遇上姐弟俩。后来从一位船夫口里得知,水管所加强禁渔,他们被收了渔网,回山里种田去了。

学费凑足了吗?弟弟还能继续读书吗?人世间许多事,我们并不知道,萍水相逢之际,连对方名字也不知道。

每天早上,推窗眺望,远处一两叶小船如发夹别在青山绿水之中。只是那些船上没有一点红。每天晚上,偶尔听到竹林那边传来桨声,是一条小船的足迹,在水面播出了月光的碎片,还有一个个梦境。只是桨声粗重,不像孩子的腕力。有时月夜太静,删除了声音传递的距离,晚风一吹,远在天边的桨声翻过院墙,滚落阶前,七零八落的,引来小狗一次次寻找。它当然找不到什么,鼻子抽缩着,叫了两声,回头看我,眼里全是困惑。

我也不明白,是何处的桨声,悠悠飘落到我家的墙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一再出现的红色上衣成为女孩的特定标志,加深了读者的印象,而红色的显眼与女孩的内向少言又形成了反差。

B.城里来的客人认定农民觉悟低、民风十分刁悍,“我”的妻子却没有这种成见,对姐弟两人的态度比较亲和友善。

C.小男孩很懂事,在船头帮忙划桨;也很聪明,一听钱的数字就知算错了;催促姐姐赶紧退还钱,又可见他的诚实。

D.狗的两次吠叫引出女孩的出场,巧妙推动情节发展;狗让女孩提心吊胆的描写,又使女孩的形象变得更加立体。7.关于文中人们拉网赶鱼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这段文字交代女孩摇手的原因,也为姐弟忙了半晚却收获不丰这一情节做好铺垫。

B.赶鱼时的热闹场面与月夜的柔美景象形成鲜明对照,从不同角度表现乡野的氛围。

C.击舷的节拍蕴含着欢乐、焦急、忧伤等复杂情愫,与后文姐弟情绪的变化相呼应。

D.民歌含有较明显的教化意味,暗示姐弟成长的环境,增强女孩坚持还钱的合理性。8.小说开头、结尾两次写“月下桨声”,蕴含不同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本分析。9.小说在叙述姐弟的故事时,送鱼和还钱等内容从正面详写,打鱼、送葱、回山里等内容则以其他方式呈现。这样叙述有什么效果?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延陵季子者,吴王之子也,嫡同母昆弟四人,长曰遏,次曰余祭,次曰夷昧,次曰札。札即曰季子,最小而贤,兄弟皆爱之。既除丧,将立季子,季子辞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遂不为也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义。’君,义嗣也,谁敢干君?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才,愿附子臧,以无失节。”固立之,弃其室而耕,乃舍之。遏曰:“今若是作①而与季子,季子必不受,请无与子而与弟,弟兄迭为君,而致诸侯乎季子。”皆曰:“诺。”故诸其为君者,皆轻死为勇,饮食必祝曰:“天若有吾国,必疾有祸予身。”故遏也死,余祭立;余祭死,夷昧立;夷昧死,而国宜之季子也,季子使而未还。僚者,长子之庶兄也,自立为吴王。季子使而还,至则君事之。遏之子曰王子光,号曰阖闾。不悦曰:“先君之所为,不与子而与弟者,凡为季子也。将从先君之命,则国宜之季子也,如不从先君之命而与子,我宜当立者也,僚恶得为君?”于是使专诸刺僚,而致国乎季子。季子曰:“尔杀我君,吾授尔国,是吾与尔为乱也。尔杀我兄,吾又杀尔,是父子兄弟相杀,终身无已也。”去而之延陵,终身不入吴国,故号曰延陵季子。君子以其不受国为义,以其不杀为仁,是以《春秋》贤季子而尊贵之也。

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带宝剑以过徐君,徐②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致使于晋,故反,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延陵季子曰:“吾非赠之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而其色欲之,吾为上国之使,未献也。虽然,吾心许之矣。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遂脱剑致之嗣君。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即去。徐人嘉而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选自《新序•节士》)[注]①作:通迮,匆忙、仓促。②徐:诸侯国名。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季子辞/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遂不为也/以成曹君

B.季子辞/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遂不为也/以成曹君

C.季子辞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遂不为也/以成曹君

D.季子辞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遂不为也/以成曹君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子,在这里指的是吴王的小儿子。古代兄弟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

B.“嫡”,嫡出。古代宗法制度下正妻生的孩子是嫡出,和“庶”相对。在家族继承的过程中,嫡子拥有优先权。

C.“干”意为干谒、拜见。“谁敢干君”的意思是您作为国君的继承人,高高在上,谁能够轻易地拜见您。

D.“徐人嘉而歌之曰”的“嘉”是赞许的意思,与《师说》中“余嘉其能行古道”中的“嘉”同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札在吴王的几个儿子中最贤能,吴王死后,他的几位兄长守丧结束,就要立他为国君,但季札推辞不接受。

B.为了让季札当国君,遏就与兄弟约好不传位给儿子,而是要兄弟相传,并且他们向上天祷告希望祸及自身。

C.公子光认为吴王僚是庶出,不配当国君,按照先君之命,理应让季札当国君,于是公子光策划刺杀吴王僚。

D.徐君想要季札的宝剑,季札虽明白,但要出使中原大国,当时没把宝剑送给徐君,后来才有挂剑的美谈。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请无与子而与弟,弟兄迭为君,而致诸侯乎季子。

②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14.文中称季札“最小而贤”,请简要概括季札的形象。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10.0分)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各题。杂诗(其十一)

陶渊明

我行①未云远,回顾惨风凉。

春燕应节起,高飞拂尘梁。

边雁悲无所,代谢归北乡。

离鹍②鸣清池,涉暑经秋霜。

愁人难为辞,遥遥春夜长。【注】①行:行役。元兴三年春,陶渊明东下任镇军参军。②鹍(kūn):一种像鹤的鸟。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开篇以叙事起笔,“惨风”一语双关,既写气候变化,也叹人生多艰。

B.“春燕”往往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但在本诗中却带有一丝悲凉的意味。

C.迁徙途中的大雁居无定所,却一代代不辞辛劳回归北方,有自况之意。

D.本诗既有直抒胸臆,又有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行役在外的无限愁苦。16.“鸟”是陶渊明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本诗中的“离鹍”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羁鸟”这两个意象的特征及蕴含情感的不同。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敲击船沿、仰天长啸,抒发出自己的满腔豪情,似乎忘却时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2)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两句,是他认为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的原因。(3)大雁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古人常用来表达思乡怀亲之情,如“______,______”。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孟子曰:“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在饥渴时得饮食,可能反而得不到“饮食之正”。人常在渴求中得到事物,但渴求有时反而让人看不到事物的真正面目,品不到事物的真正内涵,体会不到事物真正的趣。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六、其他(本大题共5小题,共10.0分)阅读,回答问题。

从田间地头到抗疫现场,从祖国边疆到异国他乡,从足球赛场到绚丽舞台,从扫黑一线到绿色军营,创作者将十年间无数为国家、为社会、为生活努力奋斗的身影浓缩进11个故事中,以点带面地呈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①的变化——在时下播出的众多迎接党的二十大重点剧目中,《我们这十年》以宏大的时代格局、鲜明的主题立意和独特的表现形式格外引人注目。

在“我们这十年”作品主旨的统御下,多维聚焦,全线出击,将蓬勃宏大的时代发展转换为真实生动、鲜活可感的现实生活故事,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大时代折射小人物,对新时代中国重大发展成就进行集中巡礼。在创作格局、题材视野和叙事角度上,该剧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高度出发,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全方位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发展的辉煌历程,为作品赋予了②的深度、广度、力度与温度,具有宏大的历史视野、高远的创作格调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我们这十年》是对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彰显了中国气魄。作品为现实题材影视创作赋予了新时代的审美风范和文化气象,必将在中国电视剧史上留下③的一笔。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ㅤㅤ谈到药物,就避不开靶点。任何药物都必须和体内特定目标(靶点)结合,对靶点介导的生物过程加以调节,才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因此,想了解药物疗效,就必须①

ㅤㅤ药物没有直中靶点的功夫,想改变靶点的生物功能,就必须和靶点“亲密无间”地结合。靶点是分子,因此绝大多数药物也是分子级别的,分为小分子药物和大分子药物两类。

ㅤㅤ药物一般通过两个方法改变靶点功能:改变靶点的催化功能,或者改变靶点和其他分子的相互结合。对于具有催化功能的酶来说,②

,反应在此进行。这个“活性中心”常常具有小而深的特点,很适合“塞”一个小分子进去。因此,在改变酶的活性这方面,小分子药物得天独厚。但是和酶的“活性中心”相反,靶点和其他生物分子之间的作用往往又大又浅,“浅”让小分子无处着手,“大”让小分子力不从心。因此,在干涉分子间相互作用这方面,③

。22.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点支烟,继续写些“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B.增强文艺评论的朝气锐气,要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

C.明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东方莎士比亚”。

D.黄山谷论书,突出“韵”字;米芾论书,则特别注重“趣”字。2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和解析1~5.【答案】D、B、C、、【解析】(1)A.“完成”错误,原文“也是克服当前中国文论‘失语症’的必然选择,同时有利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

B.“标志”错误,原文“‘春秋笔法’是中国叙事学有别于西方叙事学的主要范畴和基本特征,在史传和小说叙事中尤为突出”。

C.“决定”错误,原文“当生活在史官文化中的文人雅士成为它的主要创作者的时候,便意味着它也纳入到了史传叙事传统之中。白话小说与文言小说的最终合流是中国文化所决定的历史发展归宿”。

故选:D。

(2)A.“只有……才能”错误,原文“还是未能摆脱西方叙事理论框架加中国文献资料的写作模式,而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则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

C.强加因果,原文“白话小说从主观叙述向客观叙述的转变,是由长篇章回小说来完成的”。

D.“只要……就会”错误,“春秋笔法强调‘据事迹实录’,但同时又要在客观叙述中寓以褒贬。实录和褒贬,如何统一在文本中?要义之一是笔削。‘笔’就是录,‘削’就是不录。笔与削寄托着作者褒贬”。

故选:B。

(3)C.“这得益于作者采用全知叙述,让叙事者能自由进入各种角色的内心世界”错误,原文“限知叙述之叙事者也是有视点的,也可以代述角色的隐衷,不同的是他的叙述视点相对固定,而代述角色的隐衷也有限制,叙事者不能自由地进入任何角色的内心世界。这种限知性的客观叙述,有效地隐蔽了真正的叙事者——作者”,结合《茶馆》的内容,它是限制视角。

故选:C。

(4)“却把这个任务转交给作品中的人物,作品中担当此任的人物便成了一定意义上的叙事者,于是叙事者与作者分离开来,叙事者的观点并不等于作者的观点,这样作者就更深地隐蔽起来”,贾宝玉的第一次出场的描绘就是由冷子兴、王夫人、林黛玉自己的观察来完成的。“作者让作品中行动的人物充任叙述者,由于叙述者并不完全代表作者的观点,所以作品对某个重要人物和事物的叙述,常常不是一次完成的。综合各人所叙,便是人物的立体影像”,贾宝玉的形象是由各个人物完成的,因此是综合多次的叙述,才完成贾宝玉立体形象的塑造。

(5)“‘春秋笔法’并非仅仅是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修辞手法”可知,表现为寓褒贬于曲折的用笔之中。“‘春秋笔法’看似一个语词,却连接着经学、史学、文学、修辞学、新闻学等多个学科,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春秋笔法’是中国传统儒家经典固有的话语模式,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可知,它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春秋笔法’所蕴含的‘微言大义’是史家、作家之褒贬,在具体书写过程中,经学观念对史官记史和作家叙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左右史家和作家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春秋笔法’是中国叙事学有别于西方叙事学的主要范畴和基本特征,在史传和小说叙事中尤为突出”可知,涉及中国文化的许多方面并在文化史上有重要意义,对它的研究有助于理解中国文化。

答案:

(1)D

(2)B

(3)C

(4)《红楼梦》对贾宝玉的塑造,不是通过作者单独来完成的,而是由冷子兴、王夫人、林黛玉等作品中的人物充任叙述者来完成的;也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综合多次的叙述,才完成贾宝玉立体形象的塑造。

(5)“春秋笔法”的“迂回”表现为寓褒贬于曲折的用笔之中;它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涉及中国文化的许多方面并在文化史上有重要意义,对它的研究有助于理解中国文化。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的是对作品分析和评价的判断。首先把握选项,再结合文本的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答案。

(4)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

(5)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6~9.【答案】B、C、、【解析】(1)B.“对姐弟两人的态度比较亲和友善”有误,妻子只见到姐姐,没见到弟弟,妻子对姐姐的态度比较亲和友善。

故选B。

(2)C.“与后文姐弟情绪的变化相呼应“有误,姐弟情绪变化只有忧愁、焦急,没有欢乐。

故选C。

(3)①第一次写桨声在第3段,原文是“我想起静谧的月夜里,常有一线桨声飘入我梦中,莫非就是这条船?”这是在“我”多次见到姐弟俩的小船后在梦中听到一线桨声,表明“我”对姐弟夜晚打鱼有很多疑问,有很多担忧。

②结尾写“月下桨声”在最后一句,原文是“是何处的桨声,悠悠飘落到我家的墙根”,此处的桨声喻“我”对姐弟的牵挂,同时也表达了对姐弟未来生活的美的祝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①送鱼和还钱等内容从正面详写,目的是表现姐弟独立生活能力强,同时讲诚信,多收的一元钱也要坚决退回,对塑造人物形象起到丰富完善的作用,更突出本文的主题,即赞扬了姐弟的自立和诚信精神。

②打鱼、送葱、回山里等内容则以侧面描写为主,即别人的介绍,属于略写,这样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事件更加真实,对整个故事起到补充交待的作用。

③同时详写的情节节奏舒缓,略写的情节节奏紧凑,使得小说情节有张有弛。

答案:

(1)B

(2)C

(3)①开头“月下桨声”入梦,表现“我”对姐弟俩的好奇,想知道他们是谁,为何出来打鱼。

②结尾“我”在“月下桨声”中寻找姐弟的踪迹,表现“我”对姐弟生出敬佩、有了牵挂。

③结尾“月下桨声”恬静柔美,象征着“我”对美好人性的追求,对诗意生活的向往。

(4)①送鱼和还钱详写,叙述节奏较慢,其他内容略写,叙述节奏较快,使得情节张弛有度。

②“我”亲眼所见从正面写,“我”未见到的则通过旁人交代从侧面写,使得故事更真实。

③具体表现姐弟自立与诚信的内容详写,补充的内容略写,使得形象更丰满、主旨更突出。

(1)此题考查分析文本内容、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此题需要准确把握故事情节,仔细比对题干,同时用排除法,先排除明显正确的项,再逐步找到不正确的项。

(2)此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首先找区间,锁定原文位置后,再阅读题干,四个选项逐一细读,一是看是否符合原文意思,二是看对艺术特色的概括是不是恰当,最后再判定错误的一项。

(3)此题考查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①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④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⑤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⑥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⑦深化作品主题;⑧象征暗示。等等。可以从上面的基本知识中选取适合试题的答题点,如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化作品主题等,再结合文本进行分析即可。

(4)此题考查分析表现手法作用的能力。试题要求从详写和略写、正面和侧面描写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

名家作品就是味道不一样,读来有种沁人心脾的芬芳,为红衣女孩和弟弟的勤劳、诚信、淳朴、自强而赞叹,为渔乡的风土人情而欣慰,更为作者精巧的艺术构思和美好的诗意的风景而折服,人美景美,实在是因为作家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慧眼!

详写与略写的作用:

详写使重点突出,中心突出,详写的文章比较完整,丰富文章内容;略写的好处是起补充作用,使内容更加充实。可以给读者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的作用:

①能够立体塑造人物形象,描写角度多变,笔法灵活。

②能够突出人物的思想感情、精神品质,塑造的人物形象更鲜明。

③故事情节发展张弛有致——正面描写情节紧凑,侧面描写会让情节发展变得舒缓。

④使叙事过程详略得当,详写部分内容丰满,有血有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都可以详写或略写,两相结合,可以使故事紧凑,详略得当。

⑤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给了读者更多想象空间,意味无穷。

10~14.【答案】D、C、C、、【解析】(1)句意:季子推辞道:“曹宣公死的时候,诸侯们和曹国人不赞成负刍做国君,想要立子臧为君。子臧出走,所以没使诸侯和曹人达成心愿,而成全了曹君负刍。

“曰”后面是“辞”的具体的话,二者不必断开,排除AB;

“不义曹君”为动宾结构,宾语“曹君”后断开,“将立子臧”省略了主语曹人,是完整的句子,其后断开,排除ABC。

故选:D。

(2)A.正确;

B.正确。

C.错误。干,在这里是冒犯的意思。句意:谁敢反对您呢?

D.正确。嘉,都是赞许的意思。句意:徐国人嘉许季子而歌唱道。/我赞赏他能施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

故选:C。

(3)C.“认为吴王僚是庶出,不配当国君”错,结合原文“将从先君之命,则国宜之季子也,如不从先君之命而与子,我宜当立者也,僚恶得为君?”可知,吴王僚不能当国君的原因不是因为他是庶出。

故选:C。

(4)①“与”,传位给;“迭”,接替;“致”,使得。

译为:我请求王位不传给儿子而传给弟弟,我们兄弟几人接替为君,就可以把王位传给季子了。

②“进”,进献;“爱”,吝惜;“廉”,正直。

译为:现在徐君死去我却不给他剑,这是欺骗自己的良心。因为吝惜宝剑而欺骗自己的良心,正直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5)由“季子辞曰:‘……札虽不才,愿附子臧,以无失节’”“弃其室而耕,乃舍之”“去而之延陵,终身不入吴国”可知,推辞国君的职位,并且离开吴国,终身不入国都。由此概括出:节义。

由“季子曰:‘尔杀我君,吾授尔国,是吾与尔为乱也。尔杀我兄,吾又杀尔,是父子兄弟相杀,终身无已也。’去而之延陵,终身不入吴国”,在阖闾杀了吴王僚的情况下,没有杀戮阖闾,避免了冤冤相报。可得出:仁爱。

由“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带宝剑以过徐君,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致使于晋,故反,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即去”,徐君看中季札的宝剑,徐君逝后,季札在徐君坟头挂剑。可得出:重义守信。

答案:

(1)D

(2)C

(3)C

(4)①我请求王位不传给儿子而传给弟弟,我们兄弟几人接替为君,就可以把王位传给季子了。

②现在徐君死去我却不给他剑,这是欺骗自己的良心。因为吝惜宝剑而欺骗自己的良心,正直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5)①节义。推辞国君的职位,并且离开吴国,终身不入国都。

②仁爱。在阖闾杀了吴王僚的情况下,没有杀戮阖闾,避免了冤冤相报。

③重义守信。徐君看中季札的宝剑,徐君逝后,季札在徐君坟头挂剑。

参考译文:

延陵季子,是吴王寿梦的儿子。吴王的正妻生了兄弟四人,长兄叫遏,老二叫余祭,老三叫夷昧,老四叫札。札就是季子,年纪最小但最贤能,兄弟们都很喜爱他。吴王死后,诸子守孝结束,长子遏换掉丧服,要立季子为国君,季子推辞道:“曹宣公死的时候,诸侯们和曹国人不赞成负刍做国君,想要立子臧为君。子臧出走,所以没使诸侯和曹人达成心愿,而成全了曹君负刍。君子说:‘子臧能守节义。’您,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谁敢反对您呢?拥有吴国,不合我的节义。我虽没有才能,却愿意效仿子臧,使自己不要丧失节义。”几个兄弟执意要立他为君,季子便抛弃家业耕田去了,他们这才放弃了。遏说:“现在如果这样仓促地把君位给季子,季子肯定不会接受,我请求王位不传给儿子而传给弟弟,我们兄弟几人接替为君,就可以把王位传给季子了。”大家都说:“好。”所以他们几个为君时,都勇敢不怕死,吃饭时必定要祷告说:“上天如果保佑我们吴国,就一定快降灾祸给我。”因此遏死后,余祭立为国君;余祭死后,夷昧立为国君;夷昧无后,国君之位应该传给季子,此时季子出使他国还没回来。僚是长子遏的庶兄,乘机自立为吴王。季子完成出使任务回国,返回后就把僚当作国君侍奉。遏的儿子叫王子光,又称阖闾,他不高兴地说:“先王之所以不传位给儿子而给弟弟,全都是为了季子。要是听从先王的遗命,则王位应该传给季子;如果不听从先王遗命而传给儿子,我应该立为国君。僚怎么能当国君呢?”于是派专诸刺杀了僚,然后把王位交给季子。季子说:“你杀了我的国君,我接受你的王位,那就是我和你一起犯上作乱。你杀了我的兄长,我又杀了你,那是父子兄弟互相残杀,永远都不会了结。”于是离开吴国去了延陵,终身不回国都,因此称作延陵季子。君子认为他不接受王位是节义,认为他不杀阖闾是仁爱,所以《春秋》以季子为贤并推崇他的贤德。

延陵季子要向西出使晋国,佩戴着宝剑去拜访徐国国君。徐君观赏宝剑时,虽没说出,神色间却流露出想要的意思。延陵季子因为还要出使中原大国,所以没有献给他,但心里已经决定要给他了。等完成了出使晋国的使命后,季子返回徐国,徐君已经死在楚国了,季子于是解下宝剑交给继位的国君。他的侍从阻止说:“这是吴国的宝物,不可以赠送他人。”延陵季子说:“我不是用来送人的。此前我来徐国,徐君观赏我的剑,虽没说出来,神色间却流露出想要的意思。我因为还要到中原大国访问,就没有献给他。虽然如此,我心里已经决定给他了。现在徐君死去我却不给他剑,这是欺骗自己的良心。因为吝惜宝剑而欺骗自己的良心,正直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于是解下宝剑交给继位的国君。继位的国君说:“先君没有遗命,我不敢接受宝剑。”于是季子便把剑挂到徐君墓地的树上离开了。徐国人嘉许季子而歌唱道:“延陵季子啊不忘记旧故,解下千金之宝剑啊挂在坟墓。”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要结合出处、语境,整体把握语句含意,从易入手,各个突破。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抓住关键词,直译与意译相结合。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此类题答题时,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根据原题所问找到答题区间并对答题区间进行分析与归纳,最终概括出答案。

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15~16.【答案】C、【解析】(1)C.“一代代不辞辛劳”说法错误,“代谢”的意思是时节变换。

故选:C。

(2)本诗中“离鹍”指离群的大鸟,特征是离散(或离乡);“羁鸟恋旧林”中“羁鸟”指笼中之鸟,被束缚的鸟,特征是被束缚。

本诗中“离鹍鸣清池,涉暑经秋霜”写历经夏暑与秋霜的离群大鸟在清池鸣叫,借此来写离家的自己。结合“我行未云远,回顾惨风凉”“遥遥春夜长”及注释“陶渊明东下任镇军参军”可知,借鹍鸟表达终日奔忙却与自己的理想相背离的愁苦;《归园田居》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两句是说,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山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诗人借笼中之鸟留恋山林,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答案:

(1)C

(2)①特征:“离鹍”指离散(或离乡)之鸟,特征是离散(或离乡);“羁鸟”即笼中之鸟,特征是被束缚。②情感:本诗中诗人借历经夏暑与秋霜,在清池边鸣叫的离群(或离乡)鹍鸟,表达终日奔忙却与自己的理想相背离的愁苦;《归园田居》(其一)中诗人借笼中之鸟留恋山林,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译文:

此行离去家不远,回顾悲凄风正凉。春燕依时已返家,高飞恋恋绕屋梁。悲哀大雁无居处,陆续北飞归故乡。落落离鹍鸣清池,历经夏暑与秋霜。我今惆怅言难尽,漫漫煎熬春夜长。

赏析:

“愁人难为辞”,是这首诗的“眼”。何以让诗人变成“愁人”?何苦让诗人如此“难为辞”?出行的无尽悲凉,使诗人沉浸在思念故乡亲情温暖的离愁别绪之中;是继续出行还是回归故里,使诗人左右为难,无言以对。而眼前历尽酷暑秋冬的“春燕”“边雁”和“离鹍”都已“应节”“代谢”,找到了己之所归,又无不令诗人兴叹出行的道路犹如这漫长的春夜,何时是尽头?

“出行”就是诗人厌倦的“仕途”,“回归”就是诗人向往的“隐居”。“我行未云远,回顾惨风凉”,值得庆幸的是,诗人在仕途的路上走得还不远,陷得还不深,即便如此,也已深感高处不胜寒,“实迷途其未远”(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是该“鸟倦飞而知还”(同上)的时候了。这首诗通过对春景的描绘,表现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怀。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和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要在理解相关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意象的特征,再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把握传情达意的字词句,分析诗人感情。

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义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17.【答案】【小题1】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小题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小题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解析】故答案为:

(1)扣舷独啸

不知今夕何夕(重点字:舷)

(2)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重点字:攻)

(3)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重点字:雁)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古诗文默写要做到以下几点:准确无误地背诵和记忆,背写时不添字,不掉字,不写错别字。

高考默写答题时要关注四点:

1.理解题干的情境特征。

2.把握词语语句的指向。

3.体会涉及词句的暗示。

4.细致分析各种手法。

18.【答案】用平常心,品人生本真味儿

世上人无数,性格也各不相同。但大致上看,部分人追求着他们所希望的,不达目的不罢休;另一部分人也追求,不过他们是守着一颗平常心来面对追求这事儿的。

个人而言,我倾向于后者。

当然,我绝无逃避竞争、自甘堕落的意思。只是那些千方百计适出“样儿”的人,确有其弊病。

法国莫泊桑先生的小说《项链》,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遭遇让人感慨。怜惜她的人不少,甚而至于挖出她十多年的艰辛,赞扬她“久债必还”的品质。但悲剧已经发生,最好的办法不是品评人物,而是发掘原因。很显然,玛蒂尔德悲剧的根源正是她难以抑制的虚荣之心。假如她拿一颗平常心去看待那场舞会上出一把风头,活出个“样儿”的欲望呢?假如……

莫泊桑作为现实主义作家,该当是见识了不少这样的悲剧才能写出这样的故事。可以想见,我们的生活中不乏玛蒂尔德这样的人,而想活出“样儿”的想法一旦控制不好,就容易引火烧身。

我认为避免悲剧发生的方法在于拥有一颗平常心。

学习、工作、社交中的竞争压力无处不在。执迷于追逐那个“样儿”的人很容易变得“数数然”。拥有一颗平常心可以帮助自己鉴别什么是所需的,什么是不要的。

如果说“样儿”是社会所需要的,外人所看到的,那么“味儿”就确确实实是自己的主观体验了。

在过去的那个暑假里,不少高三毕业的朋友忙着填报志愿。许多人因为家长、老师的意见报了财经类、工程学类什么的,认为那是以后能活出“样儿”的专业。事实上,不少人对那两个专业所知甚少。凭这样的认识来填报,能够品到“味儿”的概率,我想是不大的,由此必然造成“样儿”和“味儿”相互冲突。

再者说,平常心能够给人带去些理智。伯里克利雷对他的公民讲:“我们不轻视贫穷的人,而轻视不择手段以避免贫穷的人。”这话放在今天,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天下熙熙,有多少人跪拜在“样儿”之下,蝇营狗苟?而且,平常心能给人带来宽慰和满足的快乐。“没有人能够永远第一名。”此言犹在耳侧,所说不虚。白岩松在给他爱子的信里也提到过满足,得到就该有知足之心。

综上,我认为平常心是我们生活学习中所需要的。它引导我们远离不择手段,远离不恰当的欲望;为我们的生活、学习提供精神力量,变得更加有“味儿”,更加理智,更加快乐。【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材料由孟子的“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这句话引出话题——渴求时得到的事物,并不代表品味到了事物的真正内涵。一如美食,饥渴时得到,就如猪八戒吃人参果一般,味儿都没品出来。言下之意,事物的滋味,要在平常心的状态下得到,才会真正体味得充分,才能得到“味之正”。

参考立意:

1.要以平常心来品事物的滋味。

2.看清事物的真正面目,不宜急躁,要不温不火,理性审视和判断。

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