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教案三篇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90e5207286dffaeeefcfb90d3d54b0d/d90e5207286dffaeeefcfb90d3d54b0d1.gif)
![师说教案三篇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90e5207286dffaeeefcfb90d3d54b0d/d90e5207286dffaeeefcfb90d3d54b0d2.gif)
![师说教案三篇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90e5207286dffaeeefcfb90d3d54b0d/d90e5207286dffaeeefcfb90d3d54b0d3.gif)
![师说教案三篇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90e5207286dffaeeefcfb90d3d54b0d/d90e5207286dffaeeefcfb90d3d54b0d4.gif)
![师说教案三篇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90e5207286dffaeeefcfb90d3d54b0d/d90e5207286dffaeeefcfb90d3d54b0d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Liveyourlifewithyourheart,anddon'ttaketheeyesofothersastheyardstick.勤学乐施积极进取(页眉可
删)
师说教案三篇
师说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__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__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
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
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__的整体思路。
2.学习__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课时分配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并解题
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
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老师”,说“从师风尚”的__,
叫《师说》。
“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
议。
二、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
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
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
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
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
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
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
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
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
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
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
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
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
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
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初步理解__含义,不清
楚的地方作出标记。
2.教师板书需正音的字:
3.请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注意断句,声调等。
五、分析课文
1.第1段
(1)补充注释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古今异义,今指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文中指求学
的人。
②生乎吾前。
乎,在。
③吾从而师之。
师,以……为师,动词的意动用法。
④吾师道也。
师,从师学习。
(2)理解分析
①__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教师的职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从理论上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④择师的标准。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闻道者我就可
以拜他为师。
⑤从师的原则。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学生当堂背诵第1自然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1段。
2.课后练习二、三、四。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课后练习二、三、四。
2.补充讲解
(1)通假字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②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2)虚词
①之:
古之学者之,助词,的。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助词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之,取独
句读之不知之,倒装标志
作《师说》以贻之之,代词
②其:
其为惑也其,代词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人称代词
其可怪也欤其,副词,表推测
于其身也其,人称代词
(3)词类活用
①耻学于师(形→意动)
②吾从而师之(动→意动)
③句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倒装)
二、分析课文
1.第2段。
(1)请学生朗读
(2)分析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②“师道”指什么?
明确:“师道”是从师原则和风尚,指上文中所讲的“无贵
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③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
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明确:
a.古之圣人,今之众人
结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
愚,其皆出于此乎?”
b.爱其子
于其身也
结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
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
结论:“师道之不复,可知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
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背诵
2.第3段
(1)学生朗读。
(2)分析
①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
明确:“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总结:“圣人无常师”语出《论语·子论》,包含着广
泛学习的意思。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人学习,
在这方面,孔子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韩愈从“圣人无常师”
出发,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
于弟子”的观点,很有意义。
(3)背诵。
3.第4段。
(1)分析:
①作者用哪些话明确表示了他的立场?
明确:“不拘于时”,表示他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赞成以道为师的从师风尚。
②“古道”中的“道”指什么?
明确:儒家道德。
③本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说明了.写作缘由。
(2)背诵。
三、__.写作特点
1.语言上,多用整句,对句,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等。
2.论证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师职责,择师标准。(立)
第2段,师道不传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论断。
(立)
3.对比论证。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师说教案篇2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
学史上的地位。
2、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
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翻译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2、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借鉴__正反对比的论证
方法。
3、分析__的整体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
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第二段,学习并掌握__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__的思想意义
教学设想:
1、教学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教师点拨,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三维目标。
2、教学方法:自主预习法、激情诵读法、问题探究法、分
析讨论法、点拨启发法、、拓展延伸法。要以启发诱导学生思考
为主,适当的加以点拨总结,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认真思考,质
疑问难,把握__的思想内容。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文字)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多媒体展示】
通过课件出示一些重点字词,来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出示内容见教案后附件部分)
二、情境导入
教师由视频《程门立雪》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尊师重道是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其对
老师的尊敬;现代社会尊师重道也蔚然成风,毫不逊色于古人,
人们把老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然而,在魏晋以后
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
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
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
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现在,我们就来
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出示课题】
三、作者简介、解题
1、作者简介
【多媒体展示】
三个关键词:唐宋八大家古文运动韩潮苏海
【点拨】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
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
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
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①明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文
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
②“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
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
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__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
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
俪__;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
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
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
用散文的基础。
③“韩潮苏海”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__气势磅礴,如
海如潮。这就明确地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气势磅礴,汪洋恣
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
浑浩流转。”(《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2、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
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比“论”要自由一些。初中学过
《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这类文体。
四、文本内容研习探究
1、朗诵点拨
(1)学生齐读课文一遍
(2)教师简要点拨朗读时的注意事项
注意读准字音,适当停顿;注意课文第二段的语气重音变化,
要读出韩愈__气势磅礴,感情充沛的特点,读准作者蕴含的感情。
2、共同研习课文内容
(1)设疑讨论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研习课文,从课文中找答
案,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在研讨的过程中感受__作者的写作意图
以及要抒发的情感)
【多媒体展示问题】
【问题一】这篇__为谁而作?何以见得?文中有没有信息?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明确】“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从课文的最后一段可以得出答案,韩愈的这篇《师说》是写
给一个叫李蟠的十七岁小伙子的。
【问题二】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
子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
【明确】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
①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②他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能行古道
【教师点拨】
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原因,当时“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人也许不多,但一定还有其它的,为何只选择了李蟠?“学于余”,
我们说向韩愈这样一个文坛领袖学习应该是求之不得的事,韩愈
有必要为他写__吗?所以说根本的原因是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
【问题三】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谓的“古道”指
的是古人从师之道,古人从师之道是什么?课文体现在哪里?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一、三两段,相互讨论完成答案,教
师总结明确)
【明确】古人从师之道--古之学者必有师且无常师
【点拨分析】
课文的一、三两段中韩愈谈到了古人的从师之道,可以总结
它的核心为“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古代的知识渊
博之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师,正如韩愈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受
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同时古代的圣人不
仅向老师学习,还“无常师”,向各种人甚至一些远不如他的人
请教和学习,自然让我们想到了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
焉”,且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问题四】古人如此的注重从师学习,那么择师的原则是什
么?(原文语言回答)
【明确】择师的原则:
①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点拨分析】
韩愈阐述古人从师之道,其真正的意图是引出对择师原则和
标准的阐述,作者认为择师的原则是不分高低贵贱,年长年幼,
道存在的地方就存在老师,同时,作者打破传统观念,认为老师
不一定要比学生强,学生也不一定比老师差,只要他有我比不上
的地方,他就是做我的老师,详细地展现了择师的原则。
【延伸小结】
以上是古人的从师之道,也是韩愈对于从师的观点,许许多
多的成功者正是得益于这种古道,才成就了他们的辉煌,相信这
对于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所启发的。
师说教案篇3
1.学习有“破”有“立”的写法。
2.体会“说”这种体裁笔锋犀利的特点。
3.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__的思想意义。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和难点。
__第2段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从全篇布局来看,
作者先“立”(第1段)后“破”(第2段),“立”是为了“破”;
“破”后再“立”(第3段),乃其“余事”,可见“破”是
要害。这所谓“破”,实质上是针对砭时弊,即批判“耻学于师”
的恶劣风尚。这不是一般性问题,必须联系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
进行分析,才能得到比较透彻的理解。对这个方面存在的困难,
不不估计到。
此外,将这一段视为教学重点和难点,还出于这样的考虑:
这一段笔锋犀利,汪洋恣肆,充分体现了“说”这种体裁“炜晔
而谲诳”(陆机《文赋》)的特点。学生此前已学过《马说》《捕
蛇者说》《黄生借书说》《少年中国说》等篇,对这个特点已有
所认识,在此基础上着重体会一下__作者的行文方式,对学生今
后阅读同类作品必有很大的好处。
二、教学方法。
__可以兼用诵读教法和讨论法。诵读,用来熟悉课文语句,
领悟作者的思路;讨论,用来加深学生对__思想意义和行文特点
的认识。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提高,在时间分配上,应以前者为
主。
采取逐段进行的方式:诵读一段,讨论一段。有关全篇主旨
和布局的问题,放在最后讨论。讨论题应是开放性的,可以各抒
己见,不给固定答案,要在于能自圆其说,以养成学生独立思考
的习惯。
由于__语言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做一点语
言积累的工作。
三、课时安排。
本课拟用3课时。分配如下:
第一课时:介绍__写作背景,初步了解__基本内容,诵读第
1段,讨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这一命题。
第二课时:诵读第2段,讨论韩愈对“耻学于师”时风的批
判和__的锋芒。
第三课时:诵读第3、4段,讨论“圣人无常师”这一命题。
总结全文(认识__思想意义和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预习安排
这篇课文的预习工作十分重要,时间应相当充裕,做得越细
致越好。为此,拟在课堂抽出20──25分钟让学生预习,掌握
要领;未完成的部分由学生自找时间补做。
一、给下面的字注音后朗诵全文2—3遍。
谀(yú)苌(cháng)聃(dān)郯(tán)
欤(yú)蟠(pán)经传(zhuàn)贻(yí)
二、__是针对“耻学于师”的坏时尚写的,笔锋犀利。试就
下列两个方面各举出几个例子。(划在课本上)
1.批判坏现象的尖锐语气。
2.叙述正确主张的决断语气。
三、下面的一段文字出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注
意加黑点的语句。仔细阅读一遍,然后说说韩愈写《师说》有什
么意图。
“自魏晋氏以下,人益(更加)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
(学生),作《师说》,因抗颜(态度严正不屈)而为师。世(世
人)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四、下列诸字在__中都不止一义,阅读时要注意结合上下文
仔细辨析。例如: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篇课文的价值何在呢?这个问题现在还不忙作答。大家已
经读过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那一段话,知道韩愈因写
此文而被当时人目为“狂人”。请大家根据预习的印象,说说韩
愈究竟“狂”不“狂”;如果说他“狂”,这又意味着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要求是:结合文中的某些句子说明韩愈有反对流俗的巨大
勇气,有坚持真理的精神,敢于发人之所未发,敢于尖锐地指责
坏习俗。)
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恰当的时机提出一些富有启
发性的问题作为补充。例如:①柳文中说韩愈“抗颜而为师”,
这一点在__中是否有所反映?②韩愈在__中是怎样表述“今之世
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这种现象的?对此,他又是怎样评论
的?③韩愈对孔子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作了怎样的解释?
等等。
[说明]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大致了解__的内
容。
二、作者和写作背景简介。
韩愈反抗流俗的这种勇气的确是难能可贵的。他以__为武器
批判落后事物的做法,贯穿着他的一生。同学们学过的《马说》
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它大约写于贞元十一——十六年间,比《师
说》早几年,那时韩愈才30岁上下。更值得一提的是,唐宪宗
元和十四年(819年),宫中要迎佛骨,韩愈上表反对,要求将
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唐宪宗是信佛的,览表大怒,要
杀死韩愈,多亏宰相说“愈虽狂,发于忠恳,宜宽容以开言路”,
乃贬潮州——这年韩愈是51岁。他有诗记载这件事:“一封朝
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政,肯将衰朽惜残年。”
这种胸怀在封建文人中是不可多得的。
韩愈在《师说》中所批判的“耻学于师”的坏风气,是在门
第观念影响下产生的。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到唐代,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显贵之家称“高门”,
卑庶之家称“寒门”。这对择师也有很大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
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针
对这种错误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是有进
步意义的。
三、诵读第1段。
1.诵读的准备。
先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表示极短暂的停顿,下同):
人/非·生而·知之者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然后解释词语句: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句话,如改用现代语表
述有几种方式?(教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教师的任务是传道
受业解惑。)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中的“孰”,可否改为“岂”?
(用“孰”表示无例外,虽为圣人,亦不能无惑。用“岂”表示
反问,意即凡人皆有惑。用“孰”可以照应下文“古之圣人,其
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这句话,不改为好。)
师说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③“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课本以为“其”是指代之辞,
但译为“那些”则不确切。按:句中的“为”,用法同“于”,
其为惑”即“彼之于惑”。全句大意是,他们(指“惑而不从师”
的人)对于那些疑难,终生也不能解决。
④“生乎吾前”句与“生乎吾后”句也是一种对举的行文方
式。
⑤“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是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2.学生练习背诵并划分本段层次。
划分层次的步骤是:先分析文理,再归纳各层的大意,最后
点明本段主旨,画示意表以助记诵。
分析文理时提出下列问题:①第1、2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先指出现象,后做解释)。重点是哪一句?(后一句,因为提
出教师的任务,这是立论的出发点)。②第3句的基本内容是什
么?跟上文有什么联系?(承“解惑”而来,说的是不从师则惑
不得解。)第4句呢?(承“传道”而来,说要以“道”为师。)
把第4、5句合在一起看,行文上有什么特点?(以年龄大小为
烘托;先对举,后反问;先分说,后以“师道”一语概括之。)
最后一句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关系?(承“师道”
一语,指出择师标准。)
归纳各层大意:①指出教师的任务(前两句);②说明解惑
和“师道”的必要性(中间三句);③指出择师的标准——“道”
在即师在(最后一句)。
在分析上述内容同时,画出文理示意图如下:
传道受业解惑(教师的任务)
↓↓
闻道在先不从师则
即从而师之无以解惑
↓(释“传道”“解惑”)
“师道”
↓
“道”在即师在(择师标准)
于此可见,本段主旨是阐明择师的标准。
3.熟练地背诵这一段,然后讨论:
(1)教师既有三项任务,但本段仅阐述了其中两项,“受业”
一项未作阐述,这是为什么?
(2)所阐述的两项中,哪一项是主要的?有什么理由?
(3)对“师道”这个口号,你有什么看法?
[提示]回答上述问题,最好能从__全局着眼。进行的步骤:
先分组讨论(前后桌四人一组),推代表发言,然后由教师总结
并适当补充。
答案要点是:①“受业”是教师的起码工作,即下文说的“授
之书而习其句读”,人尽皆知。开头全面概括教师的任务时不可
不说,但不是论述的对象。②在韩愈看来,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
是“传道”,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主要目的就是
要“传道”,恢复儒家的“道统”,因而提出“师道”的口号。
这个意图是贯穿全文的(例证略)。③“师道”的口号的提出是
有积极意义的,“道”是知识的统帅。“师道”才能学到根本上,
这一点在今天仍有借鉴的价值。
四、留作业。
1.熟练地背诵第1段。
2.准备诵读第2段,并思考下列问题:
①本段可分几层?
②本段主要的论述方法是什么?
③本段语言犀利,锋芒毕露,要认真体会。
④本段在虚词的运用上颇有特色,要注意品味作者行文的语
气,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状态。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背诵第1段。
2.就虚词和语气表达的关系回答问题:
①删去句中加括号的虚词后,语气是否有变化?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慨叹意不足)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同上)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反问变为陈述,平淡无奇)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失去可悲之意)
②“嗟乎”和“呜呼”都是叹词,都有领起一层新意的作用,
有时区分不很严格,但在本段中却是有明显区别的。试将它们位
置互换一下,作点比较,说说二者究竟有什么区别。(“嗟乎”
表示慨叹,而“呜呼”表示悲叹,在本段中不能互换位置。)
③有人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后,可加上“也”字以示
极其肯定之意,你对此有什么看法?(不能加。加“也”有收束
全段的意思,下面“其可怪也欤”一句就成为多余的了,而作者
的主要意思恰恰在这句话上。)
二、诵读第2段。
1.读读讲讲背背。
方式:分段进行,各段字数大体相等;读(包括教师领读,
学生自读)而后讲,讲而后背。
“嗟乎”!……其皆出于此乎?”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一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一是
过渡作用,上文说“古”,由此开始说“今”;二是提示本段内
容,将要分析“师道”不传的原因。)“师道”的内涵是什么?
(此语承接上文“无贵无贱……师之所存也”这句话,这就是它
的内涵。)
②从行文方式看,下面包括三组“对举”——以“古之圣人”
和“今之众人”对举,对举的内容彼此相关而又有别,试作分析。
(第一组说的是两种不同的学风:古圣乐于“从师而问”,今众
则“耻学于师”。第二组说的是这两种学风的不同结果。第三组
是总括性的,指出结果不同,就是由于学风不同的缘故。)
③这段话中有四个“也”字是表示句中停顿的,请指出来。
(“不传也”“无惑也”“出人也”“下圣人也”)“犹且从师
而问焉”中的“犹且”跟下文哪一个虚词相照应?(“而耻学于
师”的“而”)哪一种句式是表示因果关系的?(“之所以……,
出于……”)
“爱其子……吾未见其明也。”
①“于其身也”的“身”是指谁说的?(从“爱其子”可以
看出,这是指做父亲的人。)从行文方式看,这一整句话是否也
算对举(可以算对举,但句子构造则不相同。)作者是否仅仅指
出这种现象的存在?(不是,也有评论:“惑矣”。)删去“惑
矣”行不行?(不行,它有领起下文的作用。)
②下面哪句话是直接呼应“惑矣”的?(“小学而大遗,吾
未见其明也。”)“小学”是指什么说的?(不知句读,从师而
学。)“大遗”又是指什么说的?(不解惑而耻学于师。)
③再来看看作者的表述方式,先齐读一遍:“句读之不知……
或不焉。”作者把两种状况和两种态度交错起来叙述,而不写成
“不知句读而从师,不解惑而耻学于师”,有什么好处?(用特
殊的对照方式,更加引人注目;长句划短,读来铿锵有力。)
师说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④教师小结:这段话先将为子择师和其身耻师两种做法加以
对照,点出一个“惑”字;接着说明童子之师仅“授之书而习其
句读”,而不能“传其道解其惑”;最后再作对照比较,“惑”
在哪里就很清楚了。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其可怪也欤!”
①这里也有对照的叙述,但对照方式与上述两种不相同:两
相对照的事物;一个叙述简略,一个叙述详细。说说为什么作者
为什么要着重叙述“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情况。(“师道不
传”关键在于士大夫之族的学风不正,__就是针对这个问题写
的。)如果把“问之……官盛则近谀”这几句删去,是否会影响
行文的连贯性?(不会影响。)删去好不好呢?(不好。“位卑
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这两句是要害,门第观念对择师的影响于
此可见。)
②“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这句话已将本段内容轻轻
收住,为什么作者接着又说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其可怪也
欤”这么一段话?(要加强批判的力量。)“其可怪也欤”一句
改为“怪哉”是否可以?(改“怪哉”,也通,但意味不同:“怪
哉”有不可解之意;“其可怪也”是极言这种现象反常,再加个
“欤”字,更有发人深思之意,还是不改为好。)
2.划分层次。
方式:先给提示,让学生在课本上划分层次,然后师生共同
归纳各层大意。
提示:①要注意段的起结,找出关键语句(“师道之不传”
“师道之不复”两语意思相近);②再看中间部分跟起结的`关
系(具体阐述“不传”“不复”的原因);③中间部分有三小层
意思,在注意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并列还是其他。
各层大意如下(板书其中加黑字眼):
第一层(开头两句)提出师道长期失传的问题。
第二层(“古之圣人”到“官盛则近谀”)分析这个问题产
生的原因——人们当中存在着“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可分三小
层:
①总提(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②分提之一(“小学而大遗”)
③分提之二(士大夫之族讥笑从师而学者)
第三层(“呜呼”到结尾)归纳本段主旨。
3.学生练习背诵。
方式:开始背时,可以参照板书;稍稍熟悉后,拭去板书再
背诵。
4.自由讨论。
方式同前。讨论题如下:
(1)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风气,涉及的面似乎很广——
开头是“今之众人”,接着是所有做父亲的人,最后又是“士大
夫之族”,他的主要批评对象究意是谁?请说明理由。
(2)__语言犀利,试从这一段中举出几个例子。
答案要点:
(1)主要的批判对象是士大夫之族。理由有二:第一,从行
文看,本段结尾对士大夫之族的批判语气十分严厉,说他们瞧不
起劳动群众,却不如劳动群众聪明,不懂得从师的道理。第二,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正是这类人的特殊心态,也是门第
观念很深的反映,而门第观念跟以“道”为师的正确主张恰恰是
格格不入的。这段话中的“众人”(从下文看,至少不能包括“巫
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等也都是指士大夫阶层说的)。
(2)例如“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表面上是作者的慨叹,其
实骂尽了士大夫阶层中的腐儒及不学无术之辈,他们读了几本
书,自以为了不起,实则是一本湖涂帐,真要问起他们,就会瞠
目结舌,说不出个所以然的。“圣益圣,愚益愚”,语气是斩钉
截铁的,不容置辩,也是骂这个阶层中的高位置的人(还有一些
例子,可参见前面的分析)。
三、留作业。
1.背诵第1、2段。
2.准备诵读第3、4段,并思考以下问题:
①作者提出“圣人无常师”这个命题,他的意图是什么?
②写作缘由可以放在最后写,也可以放在开头写。如果将第
4段移至开头,再加上“其文曰”三字,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安排?
3.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四段。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只查背诵一题,其余二题在诵读和总结过程中自然完成。
二、诵读第3段。
这段文字浅显,又富于节奏变化,易于成诵。诵读前可作简
要提示,以利迅速记诵。学生能大体背诵下来后就进行讨论,在
讨论中加深理解。
1.提示如下:
“圣人无常师”——这是本段立论出发点。下句“孔子师郯
子、苌弘、师襄、老聃”是用事实说明这一点。
“郯子之徒,及贤不及孔子”——推出新意,提出问题:不
及己而师之,这是为什么?下句引孔子语,就是对这个问题的回
答。
以上为一层,以下另一层:用“是故”引出作者的推论。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回文”辞格。
此即观点,下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是解释。“如是而
已”是决断之词。
2.学生练习背诵3—4遍后进行检查。
3.讨论:“圣人无常师”这个说法的实质是什么?对我们有
怎样的启示?
讨论方式同前。
小结要点:(1)“圣人无常师”这一命题,出自《论语·子
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贡语)包含着广
泛学习的意思。世上学问门类众多,人不能尽知,要想得到广泛
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的人学习。孔子向这么多的人学习,给
我们树立了榜样。(2)人总是有长处也有短处的,用这种观点来
看周围的人,才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
己。(3)韩愈从这个观点出发,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
贤于弟子”的论断,告诉我们要向闻道在先的人学习,向术业上
有专长的人学习,是很有意义的。
4.齐诵一遍。
三、诵读第4段。
此段更易成诵,无须提示,先背下来,然后讨论有关全篇宏
旨的问题。
1.学生练习2—3遍后,检查背诵。
2.讨论:(1)作者用哪些话明确地表示了他的立场?(“不
拘于时”,表示他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能行古道”,
表示他赞成以道为师的好风尚。)(2)韩愈所说的“道”是指
什么说的?(主要是指儒家的“道统”,本段中“六艺经传皆通
习之”一句可证;上段说孔子向郯子等四人学习官职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提高销售管理能力的培训课程
- 2025天津市农资买卖合同范文
- 家居装饰设计与施工方案
- 劳动合同知识产权保密条款
- 房屋中介买卖服务合同范本
- 2025《代理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合同》(合同模版)
- 的买卖合同范本
- 社工劳动合同
- 2025工程外包合同模板
- 农业机械设备采购安装合同
- JTGT H21-2011 公路桥梁技术状况评定标准
- 卖花生混声合唱简谱
- 【永辉超市公司员工招聘问题及优化(12000字论文)】
- 柴油加氢装置知识培训课件
- 汽油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 中国直销发展四个阶段解析
- 2024届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镇海中学高一物理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教材解读
- 《一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说课稿
- 动火作业安全管理要求及控制措施
- 诗豪刘禹锡一生部编教材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