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市西溪中学2021年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1页
江西省吉安市西溪中学2021年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2页
江西省吉安市西溪中学2021年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3页
江西省吉安市西溪中学2021年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4页
江西省吉安市西溪中学2021年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吉安市西溪中学2021年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文,完成第5—7题。根据《国际湿地公约》,湿地是指自然的或人工的,长久的或暂时的沼泽地、湿源、泥炭地或水域地,拥有静止或流动的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滨海水域。湿地通常具备三个要素:水成土、临时或长期的水淹条件、耐湿生物或水生生物(尤其是植物)。这就将人们惯常理解的,仅指水域与陆地之间过渡地带的湿地概念,扩大至在空间上与之紧密相连的河流、湖泊等水体,使其形成整体,这有利于湿地生态的综合保护。滨海湿地和由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构成的内陆湿地,属于自然湿地;为满足人类需要而建成的水库、渠道、水田、塘堰等,属于人工湿地。我国湿地资源丰富,占世界湿地资源的十分之一。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与人类生存发展休戚相关。湿地是许多野生动植物(包括许多濒危物种)的“家园”,是全球生态系统中的巨大基因库。湿地也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能保持大于其土壤自身质量3至9倍甚至更高的蓄水量,能在短时间内蓄积洪水,然后慢慢将水排出。湿地还是有毒物质的降解容器。当人类活动造成的各种有毒物质进入湿地时,许多湿地植物和湿地中的微生物群落,能对其进行降解和转化,净化环境。这是湿地享有“地球之肾”美誉的重要原因。湿地资源丰富,是人类的“衣食父母”。湿地提供的动物产品,如鱼虾等,是人类重要的蛋白质来源,产自湿地的谷物养活了全球50%的人口,取自湿地的芦苇是重要的造纸原料。湿地的水资源不仅为人类提供用水保障,也提供了“舟楫便利”。湿地资源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转换能量,如水力或泥炭发电。另外,湿地景观独特,是人们理想的旅游、休闲场所。但长期以来,人类对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多功能性认识不足,为了眼前或局部利益而透支湿地资源。例如,将大量湿地排水后改作他用,导致湿地面积锐减;过度捕捞、采挖湿地动植物,破坏了湿地生态平衡;上游湿地的林木砍伐造成水土保持功能退化,使中下游泥沙淤积,湿地蓄洪功能下降;工农业和生活污水随意排放,严重污染湿地水体。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保护湿地的紧迫性,并积极探索科学的方法。美国密西西比河沿岸农业带产生的大量硝酸盐和其他化学物质,不仅导致流域水质恶化,刺激藻类泛滥,还在入海处的墨西哥湾形成一个面积20000平方千米的无氧区。专家们认为,流域内湿地的大量丧失导致入海径流氮负荷过重,是造成无氧区的主要原因。有专家提出,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在全流域进行大规模湿地生态重建,全面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这个建议已得到认可。由于湿地类型多样,其功能和价值不尽相同,因此湿地生态的恢复和重建要有具体目标,因“地”制宜。例如,用于控制污染的人工湿地可大量种植芦苇、香蒲、莎草等植物,通过收割再利用或沉积的方式去除水体中大部分的营养盐,这是分散和净化工农业及生活污水的有效办法。作为鸟类或鱼类栖息地的湿地,其生态保护要特别注意保持自然状态下的“原型”状貌。以水文调节为目的的湿地建设,重在加强湿地的滞水能力。为人们提供旅游休闲场所的湿地建设,则更应重视优美环境的营造。当然,各类湿地生态的构建在承担主要功能的同时,完全可以实现多种功能的有机融合。5.下列对“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与人类生存发展休戚相关”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自然环境独特的湿地,为许多野生动植物提供了“家园”,也为人们提供了理想的旅游、休闲场所。B.生态系统完善的湿地,就像一块天然“海绵”,既有很大的蓄水量和很快的蓄水速度,又能将水慢慢排出。C.自然资源丰富的湿地,是人类的“衣食父母”,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所有物资,如食物、饮水、能源等。D.生物构成多样的湿地,可以利用生物自身的功能有效降解和转化有毒物质,因而有“地球之肾”的美誉。6.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捕捞和采挖湿地动植物破坏了湿地的生态平衡,从而导致湿地生态功能的减弱。B.湿地面积的锐减,将会对与之相关的生态系统安全构成威胁,带来严重的后果。C.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上游湿地生态的破坏必然带来下游湿地水质的污染。D.各类湿地生态功能完全不同,因此湿地生态的恢复和重建必须要有具体的目标。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湿地资源丰富,占世界湿地资源的十分之一,因此我国淡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也很高。B.人类应当汲取为了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牺牲湿地的教训,不要再为自身利益去利用湿地资源。C.只要大量种植芦苇、香蒲、莎草等植物,就能充分保持湿地在自然状态下的“原型”状貌。D.只有着眼于全面地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对各类湿地生态的恢复和重建才会真正有效。参考答案:5.C(C项中“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所有物资”错误,扩大了范围)6.B(A项原文是说“过度捕捞、采挖”。C项“必然”说法太绝对,“污染”也不当,是“功能下降”。D项“各类湿地生态功能完全不同”错,原文是“不尽相同”)7.D(A项前两个分句与原文一致,第三个分句属主观臆断,无中生有。B项原文是说人类“透支湿地资源”,而不是“牺牲湿地”;“不要……利用湿地资源”错,与湿地资源的功能背道而驰。C项,“大量种植芦苇、香蒲、莎草等植物”是控制污染的人工湿地采用的有效方法,“应保持湿地在自然状态下的‘原型’状貌”是恢复和重建鸟类和鱼类栖息地湿地的方法,本选项把二者用条件关系的复句“嫁接”起来,错)2.阅读下文,完成第7-11题。(21分)灯下的月光简平①我总以灯下的月光来指代自己的阅读。②小时候,每天吃过晚饭后,外婆就会把饭桌擦得干干净净,随后,打开台灯,于是,我就和两个妹妹各坐饭桌的一边开始看书。那时候,我家只有一间屋子,饭桌就是书桌,摆放在朝西的窗下,一边紧靠着墙面,这样,台灯就可以固定地搁在桌上。因为那台灯也紧靠着窗台,所以就像是从天上撒进来的月光。③这是留在我脑海里的童年最温暖的记忆。④其实,我相信,所有的孩子都在等待夜晚来临。夜晚来了,月亮就会升起来,妈妈就会打开台灯,和孩子坐到灯下,一起读美丽的童话故事。这本身就如同童话般美丽。台灯下是一片橙黄的光,那是窗外的月亮撒下来的,月光把孩子们一个个接到迷人的书里去。这是我们人生漫步的开始。当我们扬起红帆前往金银岛,在柳林风声中与卖火柴的女孩和木木相遇,加入铁木儿和他的队伍,循着绿野仙踪,去探访大座钟的秘密……善良、勇敢就这样通过阅读注入了我们的血液,将我们带往未来的日子。⑤我想,如果这是一幅真实的图景,那么,我们的孩子就会成长得特别健康,可是,这仅仅是我的一种憧憬,一份期待,其中掺和着许多的无奈。⑥刘易斯·布兹比在《书店的灯光》里写道:“记住一本书是记住读这本书的那个孩子……看到一本儿时的旧书,深深地闻一下它的气息,刹那间你也成了活生生的普鲁斯特。”童年的阅读是至关重要的,童年美妙的阅读体验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它是一个人阅读经历的起点,它非但激发了求知的渴望,并因此形成观点,形成习惯,继续阅读。⑦孩子的读书生活原本是包含了阅读的,但是,现实恰恰是一个悖论,阅读已经被繁重的课业给无情地挤走了,这让我无法理解。孩子们每天在读书,但却没有每天在阅读,即便语文课本中也有不少的美文,但是那种宁静的倾向于内心的没有功利的阅读却难以存在。教学将美文的阅读享受淹没了,一篇文章,若把它全部拆解,从主题思想、写作技巧直到用词用句,如此琐细地一一分析,还有什么美感可言呢?⑧这真是非常的可惜,倘若一个人在童年没能建立起阅读的品性,那么,对于以后长长的人生来说,是缺了一个很大的勾连之环的。这个勾连之环在前边是童年重要的记忆,在后边则是生命质素重要的延续和补充。阅读是帮助成长、提升人生的动力。阅读的丧失,不单单是不读书而已,那是进步的丧失,是幸福感的丧失,是内心世界支撑的丧失。⑨如今,我早已长大,但我每天还是在等待夜晚来临。晚饭后,是我独处的时间,那时,我会走到书桌前,随后,打开台灯,开始阅读。我已有了自己的书房,书桌上,是一本本我正在看的书,我的身后,是一排顶天立地的书柜,里面有我看过或者等待我去看的书。这时候的我,总是格外地惬意,心里有一种充实的感觉,一种富足的感觉。⑩我同样相信,许多的成人跟我一样,也在等待夜晚来临。夜晚来了,月亮就会升起来,他们就会打开台灯,坐到灯下,捧起一本夹着书签的没有看完的书,继续读下去。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阅读需求,不可强求他人必须看点什么,但总有一本书可以为他带来启迪,带来宽慰,带来快乐。

如今,密集的信息已经蚕食了我们全部的空间,无穷的压力导致我们紧张、焦虑,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孤独和疏离,如想摆脱这困扰,唯有开拓内心的空间。而阅读正是开拓的爬犁,帮我们拓展出一方只属于自己的天地,让自己因此得以每天都有舒缓的一刻。这是多么美好的时刻——灯下的光笼罩着我们,那是灯下的月光,清幽、宁和、温暖,像是一条纯净的月亮河,把白天的喧嚣、嘈杂、纷繁阻隔在了另外的一边。我们的生命里是需要这样一片灯下的月光的。我想,或许,要不了多久,杞人忧天的事情真会到来:纸质的图书消失于一旦,成为翻过去的一页历史。但是,我坚信,阅读依旧存在,阅读不会消失,只不过换了别一种方式;而且,阅读的人只会越来越多,阅读的形式只会越来越丰富。千年万年,月光依旧。万年千年,不论是孩子还是成人,都会等待着夜晚来临,等待着灯下的月光铺撒开来,带他们走进阅读的世界,带他们走向更远的地方。7.文章第②段作者描写小时候阅读情形的作用是什么?(2分)8.第④段画线句的意思是

。(3分)9.联系下文,说说第⑤段加点词“无奈”的具体内容。(3分)10.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第⑥段作者认为一个人的观点和习惯的养成取决于童年的阅读经历。

B.第⑦段作者反对在教学中用琐细的拆解和分析破坏美文的阅读享受。

C.第⑨段作者内心惬意、充实、富足的感觉源于读书,也源于丰赡的书。

D.第⑩段作者相信每个人的阅读需求不同,所以阅读内容也因人而异。

E.第段作者认为想要摆脱现实压力的唯一方法是借助阅读舒缓自己。F.第段作者对于未来纸质图书可能消失和阅读形式变丰富态度乐观。11.多角度赏析文章的标题,写一段不超过150字的文字。(8分)参考答案:7.描写童年灯下阅读的情形,一方面对第一段“灯下的月光”说法作补充解释(1分),同时渲染一种温暖情调,引发下文关于阅读的联想与思考。(1分)。8.借助阅读(1分),感知美好人性,熏陶高尚人格(1分),进而对未来的人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1分)。9.阅读习惯没有在童年养成;阅读被繁重的课业无情地挤走;孩子阅读的美感被不恰当的教学方式夺走。(3分)10.A、E。(选对一项,得2分,选对2项得5分)11.答题示例:①作者用“灯下的月光”来指代自己的阅读,文题富有诗意,意蕴丰厚。②表达出作者在阅读中产生的温暖美好、舒缓平和的内心感受。③“灯下的月光”作为行文线索,贯穿全文,④不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而且也寄寓了作者对于阅读的深刻思考,⑤即不论阅读的形式如何变化,阅读都会如亘古的月光般永恒存在,令人回味隽永。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纸上故乡邓琴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常常在梦中打探故乡的消息。我的家乡在千里之外的赣南,它的每一寸肌肤都浸润在红色文化里,在淡淡茶香中,在田间地头悠悠的歌声里。它是贫穷的,但它又是富硕的。它没有飞驰的动车,没有轰鸣的机器,有的是叮咚的流水、黛色的群山。且不说章江水日夜川流不息、润泽万物;也不说成片的稻田如一张巨大的地毯静卧天地间,恩惠万家;就说梅岭那漫山遍野、傲立寒冬的梅花盛景,已是天下一绝。离家多年,到过很多地方,心中始终挥不去的是故乡的景象。在秋收的季节里,打谷机工作的声音,一声一声鼓动我的耳膜,提醒着我曾是故乡的孩子。内心深处的一丝不安也被催生出来,那就是当年因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而离开了家乡。如今,我虽然站立在了外面的缤纷世界里,但我奋斗的每一个脚印,享受的每一份安逸,却都被打上了“外乡人”的烙印。我对故乡的情感,只能在诗人的诗歌里、乡土作家的文字里寻找慰籍,只能寄托在自己尚不成熟的文字中。那些遥远的记忆,飘过了我最不懂乡愁的年华,飘过了故乡的山头,飘进了书页里,却厚重得让我无法高言阔谈。儿时最熟悉的影像,莫过于茶山。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的茶树抽出新叶,新叶从老叶中间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来,好奇地张望这个美丽的地方。只有我们那群孩子才知道,这个美丽的地方究竟有多么贫穷。一到周末,我们就跑到茶场,学着大人的样子采茶叶,茶叶一毛钱一斤,动作快的一天能摘个四十斤。四块钱在当时,可是一笔巨大的收入。在那贫穷的岁月里,茶山无疑给我们苍白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而农人与生俱来的勤俭生活态度,也开始渗透到我们的思想里了。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这也是我们不管走到哪里,都放不下故乡的原因我想,穷尽我一生都无法忘记那些年在田地里干活的场景。小时候,一家子在稻田里收稻谷;长大了,一个人去拔秧苗,拔花生,拿着书在晒谷场上守谷子。在那不谙世事的年华里,那样的日子其实苦不堪言。现在,我深深地感激那些劳累而辛勤的岁月,感谢那片土地,是它们给了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说今天的我,有那么一丝不怕苦的精神,能够宽容待人,懂得珍惜,都要感谢那片红色的土地。这片土地也是受过苦难的。当年红军在这里打游击,留下数不清的战斗故事,家乡从此有了一个革命老区的特殊身份。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从小就在红色文化中接受灵魂的洗礼,接受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也因此对苦难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的整个童年时期,都在聆听里面的故事;我的整个少年时期,都在这书中的文字里徜徉、震撼。有时候,一触碰到这纸上的故乡,思念就如潮水般涌上心头。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满足从别人的纸上去想象我的故乡,不再满足在扉页中思念故乡,而是自己在纸上书写心中的故乡。记忆在纸上慢慢鲜活,对故乡的依恋在纸上渐渐清晰。我这个家乡人眼中的知识分子,总算也为家乡留下了点东西。这也算是我对自己十年前离开家乡心存不安的一种补偿吧!我是栖息在远方的一只候鸟,常会飞回故乡去寻找属于我的温暖。(摘编自《散文选刊》2015年第4期)4.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激起“我”的思乡之情。“我”常在故乡记忆里寻找慰藉。B.“我”在外面的世界获得了一些成就,却对故乡充满着深深的愧疚,也催生出内心深处的不安。C.文中写孩子们学大人采茶的情景,表现了故乡虽有贫穷苍白的一面,也有给生活增添乐趣的一面。D.“我”的家乡是革命老区,经历过苦难,受过战争的洗礼,它丰厚的红色文化浸润了这片土地。E.文章首句和末句遥相呼应,强调故乡在“我”的文字书写中不可或缺、不可取代的作用,突出主题。5.文中说:“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精神层面的影响”包含哪些方面?请简述。6.请根据文本,分析标题“纸上故乡”的含意。参考答案:4.

5.

6.【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及手法分析。B项“对故乡充满着深深的愧疚”于文无据,原文是“这也算是我对自己十年前离开家乡心存不安的一种补偿吧”。E项文章首句不是“强调故乡在‘我’的文字书写中不可取代”,而是强调故乡在“我”生命中的不可或缺。【5题详解】试题分析:回答本题,需要理解“精神层面的影响”在文章中的具体含意,然后结合文本概括要点。从全文来看,“影响”的信息在第5、6两段。解题时要抓住叙写“精神层面的影响”的关键句子,注意字里行间蕴含的信息。点睛: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从全文来看,“影响”的信息在第5、6两段。【6题详解】试题分析:文章的标题,被称作文章的“题眼”,通常是文章的精要内容的提炼、概括与浓缩。“纸上故乡”从字面意义上看,作者既“从别人的纸上去想象我的故乡”,也“在纸上书写心中的故乡”,纾解了“我”厚重的乡愁;“纸上故乡”从深层含义上解读,“故乡”给了“我”许多影响,是作者的“精神家园”,作者希望用文字构建“心中故乡”,以回报“故乡”。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汪容甫先生行状王引之先生名中,字容甫,江都人。少孤,好学。贫不能购书,助书贾鬻书于市,因遍读经史百家,过目成诵。年二十,应提学试,试《射雁赋》第一,补附学生,诗古文词日益进。仪征盐船阨于火,焚死无算,先生为《哀盐船文》,航编修世骏序之,以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由是名大显。当世通儒如朱学士筠,卢学士文昭,见先生所撰,咸叹赏以为奇才。年二十九,始颛治经术。谢侍郎墉提学江左,特取先生为拔贡生。每试,别为一榜,列名诸生前。侍郎尝谓人曰:“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其见重如此。朱文正公提学浙江,先生望谒,答述扬州割据之迹、死节之人,作《广陵对》三千言,博综古今,天下奇文字也。毕尚书沅总督湖广,招来文学之士。先生往就之,为撰《黄鹤楼铭》,歙程孝廉方正瑶田书石,嘉定钱通判坫篆额,时人以为“三绝”。先生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罔不综览。乃博考三代典礼,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益以论撰之文,为《述学》内外篇。又深于《春秋》之学,著《春秋述义》,识议超卓,论者谓唐以下所未有。为文根柢经、史,陶冶汉、魏,不沿欧、曾、王、苏之派,而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言。性质直,不饰容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而遇一行之美、一文一诗之善,则称之不置。事母以孝闻,贫无菽水,则卖文以养,左右服劳,不辞烦辱。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年五十一,卒于杭州西湖之上。先生,家大人之所推服也。其学其行,窃闻于趋庭之日久矣。而先生于予所说《尚书》训诂,极奖励,以为可读父书,则又有知己之感焉。虽不能文,尚欲扬榷而陈之,以告后之君子。(选自《王文简公文集》,有删节)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助书贾鬻书于市

鬻:卖B.先生往谒

谒:拜见C.称之不置

置:置办D.尚欲扬榷而陈之

陈:陈述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江左:文中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古人叙地理以东为左,以西有右,江左即江东。B.三代:文中指曾祖、祖父、父亲三代,古人参加科举考试须如实填报三代履历。C.菽水:豆和水,指粗茶淡饭。多形容清贫者对长辈的供养,如成语“菽水承欢”。D.趋庭:《论语》中有孔鲤“趋而过庭”的记载,后世将子承父教称为“趋庭”。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2)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9.根据第三段,概括汪中在治学、为文方面的热点,不超过30个字(4分)参考答案:6.C置:放弃7.B三代:指夏商周三代。8.(1)我在汪中的前面,凭的是官爵;如果凭才学,我应当面向北而尊崇他啊!得分点:“先”“以”“北面”各1分,句意1分(2)他在知心的老朋友去世后,对他们的慰问比生前还要多,这大概是他性情厚道成这样了吧!解析:得分点:“殁”“存”“笃厚”各1分,句意1分9.学识渊博,涉猎广泛,见识不凡,卓然不群,自成一家,精于史学,研究古代学制兴废。解析:根据原文“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罔不综览”“博考三代典礼”“为文根柢经、史,陶冶汉、魏,不沿欧、曾、王、苏之派,而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可概括出答案。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书鲁亮侪清?袁枚鲁之裕字亮侪,奇男子也。田文镜督河南,严,提、镇、司、道以下,受署惟谨,无游目视者。鲁效力麾下。一日,命摘中牟李令印,即摄中牟。鲁为微行,大布之衣,草冠,骑驴入境。父老数百扶而道苦之,再拜问讯,曰:“闻有鲁公来代吾令,客在开封知否?”鲁谩曰:“若问云何?”曰:“吾令贤,不忍其去故也。”又数里,见儒衣冠者簇簇然谋曰:“好官去可惜,伺鲁公来,盍诉之?”或摇手曰:“田督有令,虽十鲁公奚能为?且鲁方取其官而代之,宁肯舍己从人耶?”鲁心敬之而无言。至县,见李貌温温奇雅。李揖鲁入曰:“印待公久矣!”鲁拱手曰:“观公状貌,非豪纵者,且贤称噪于士民,甫下车而库亏何耶?”李曰:“某,滇南万里外人也。别母游京师十年,得中牟,借俸迎母。母至被劾,命也。”言未毕,泣。鲁曰:“吾暍甚,具汤浴我!”径诣别室,且浴且思,意不能无动。良久,击水誓曰:“依凡而行者,非夫也!”具衣冠辞李,李大惊曰:“公何之?”曰:“之省。”与之印,不受;强之曰:“毋累公!”鲁掷印铿然,厉声曰:“君非知鲁亮侪者!”竟怒马驰去。合邑士民焚香送之。至省,先谒两司,告之故。皆曰:“汝病丧心耶?以若所为,他督抚犹不可,况田公耶?”明早诣辕,则两司先在。名纸未投,合辕传呼鲁令入。田公南向坐,面铁色,盛气迎之,旁列司、道下文武十余人,睨鲁曰:“汝不理县事而来,何也?”曰:“有所启。”曰:“印何在?”曰:“在中牟。”曰:“交何人?”曰:“李令。”田公乾笑,左右顾曰:“天下摘印者宁有是耶?”皆曰:“无之。”两司起立谢曰:“某等教敕亡素,致有狂悖之员。请公并劾鲁,付某等严讯朋党情弊,以惩余官!”鲁免冠前叩首,大言曰:“固也。待裕言之:裕一寒士,以求官故来河南,得官中牟,喜甚,恨不连夜排衙视事。不意入境,李令之民心如是,士心如是,见其人,知亏帑故又如是。若明公已知其然而令裕往,裕沽名誉,空手归,裕之罪也。若明公未知其然而令裕往,裕归陈明,请公意旨,庶不负大君子爱才之心与圣上以孝治天下之意。公若以为无可哀怜,则裕再往取印未迟。不然,公辕外官数十,皆求印不得者也,裕何人,敢逆公意耶?”田公默然。两司目之退。鲁不谢,走出。至屋霤外,田公变色下阶,呼曰:“来!”鲁入跪。又招曰:“前!”取所戴珊瑚冠覆鲁头,叹曰:“奇男子!此冠宜汝戴也。微汝,吾几误劾贤员,但疏去矣,奈何!”鲁曰:“几日?”曰:“五日,快马不能追也。”鲁曰:“公有恩,裕能追之。裕少时能日行三百里。公果欲追疏,请赐契箭一枝以为信!”公许之。五日而疏还。中牟令竟无恙。以此鲁名闻天下。先是,亮侪父某为广东提督,与三藩①要盟。亮侪年七岁,为质子于吴。吴王坐朝亮侪侍侧读书毕日与吴王帐下健儿学嬴越勾卒之法故武艺尤绝人云。(节选自袁枚《小仓山房文集》)注:①三藩:清初封降将,平西王吴三桂守云南,平南王尚可喜守广东,靖南王耿仲明守福建。后,三藩渐成割据势力。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命摘中牟李令印,即摄中牟

摄:代理B.鲁不谢,走出

谢:感谢C.中牟令竟无恙

竟:最终D.与三藩要盟

要:要挟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且鲁方取其官而代之

/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B.裕一寒士,以求官故来河南

/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C.见其人,知亏帑故又如是

/

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D.为质子于吴

/

不拘于时,学于余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吴王坐朝亮侪侍侧读书毕日与吴王帐下健儿学嬴越勾卒之法故武艺尤绝人云A.吴王坐朝/亮侪侍侧读书毕/日与吴王帐下健儿学嬴越/勾卒之法故武艺/尤绝人云B.吴王坐朝/亮侪侍侧读书/毕日与吴王帐下健儿学嬴越/勾卒之法/故武艺尤绝人云C.吴王坐朝/亮侪侍侧读书毕日/与吴王帐下健儿学嬴越/勾卒之法故武艺尤绝人云D.吴王坐朝/亮侪侍侧/读书毕/日与吴王帐下健儿学嬴越勾卒之法/故武艺尤绝人云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亮侪在河南总督田文镜手下任职,被派去收缴中牟县令李令的官印,并代替李令接任县令的官位。

B.在摘印事件中,文章详写了三个片段,即鲁亮侪私行察访、与李令见面以及严厉指出田文镜的过失。

C.鲁亮侪“掷印铿然”、“竟怒马驰去”的举动是出人意料的,这充分显示出他不计个人得失的品格和奇伟正直的形象。

D.文章通过描写田文镜的威猛严苛以及其他官员的懦弱胆怯,有力地衬托出鲁亮侪的胆识才干和沉着勇敢。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⑴好官去可惜,伺鲁公来,盍诉之?(3分)译文:

⑵且贤称噪于士民,甫下车而库亏何耶?(3分)译文:

⑶微汝,吾几误劾贤员,但疏去矣,奈何!(4分)译文:

参考答案:5.B/谢:辞谢、告辞。6.A/且:均作连词,表让步,况且。B.以:均作介词,上句表因果,因为;下句表情况,把。C.其:均作代词,上句,他;下句,你的。D.于:均作介词,上句表地点,在;下句表对象,向。7.D/吴王坐朝,亮侪侍侧。读书毕,日与吴王帐下健儿学嬴越勾卒之法,故武艺尤绝人云。8.B(错在“严厉指出田文镜的过失”。)9.⑴好官走(或“离开”)了可惜,等鲁公来,何不去向他申诉?(去、盍、诉,各1分。注意:“诉”不能译为“告诉”)⑵并且贤名在士人百姓中议论称道,(怎么)才(或“刚”)到任国库却亏空了呢?(称噪、甫、下车,各1分)⑶如果没有你,我差点(几乎)错误地弹劾(揭发、撤掉)贤良的官员。只是给皇上的奏章已送出去了,怎么办!(微、劾、但、疏,各1分)译文:鲁之裕,字亮侪,是一位奇男子。当时田文镜任河南总督,为政严厉,提、镇、司、道各级下属,奉命守职,极其谨慎,在进见田文镜时,没有人眼睛敢东张西望。鲁公就在田文镜部下工作。有一天,田文镜命令鲁公去摘取中牟县县令李令的官印,并就此代理县令。鲁公采取穿便服前往(的办法),穿着粗布衣服,戴草帽,骑着驴进入中牟县境。只见数百位老年人互相搀扶着在大路上叹苦发愁,(鲁公)走上去拜了两拜讯问原因,(老人们)回答说:“听说有位鲁公要来接替我们的县令,客人您在开封知道这事吗?”鲁公故意问:“你们问这个作什么?”(老人们)答道:“因为我们县令贤明,不忍心让他离去的原故。”又走了几里路,看见许多读书人聚集在一起商议:“好官走了可惜,等鲁公来,何不去向他申诉?”有人就摇手说:“田总督有命令,即使有十个鲁公,又能做什么呢?况且鲁公正是摘取李县令官职来取代他的,怎么肯自己不做官而让给别人呢?”鲁公听了,心里非常尊敬李县令,但没有做声。到了县衙,见李县令的相貌温良奇雅,他向鲁公作揖,请鲁公进去,说:“官印已经等公很久了!”鲁公也向他拱手回礼,说:“我看您的形状相貌,衣着服饰,并不是奢侈放荡的人,并且贤名在士人百姓中议论称道,怎么才到任却国库亏空了呢?”李县令回答:“我,是远在万里之外的云南人。与母亲分别后,在京师游宦十年,才得到中牟县令之职,因此借了俸银迎母亲到来。母亲到了,却被弹劾去官,这是命啊!”话尚未讲完,哭了。鲁公说:“我一路来受了暑热,就准备热水,让我洗个澡!”说罢,就一直走到别的房间中去,一面洗澡,一面思索,鲁亮侪内心不能没有触动。想了很久,他举手敲浴盆中的水,发誓说:“如果按照常规行事,就不是大丈夫了!”于是他穿戴好衣帽向李县令告辞,李县令大惊,问道:“您到哪里去?”回答:“到省里去。”李令交给他官印,(鲁亮侪)不接受;李县令坚决要给,说:“不要因为我而连累您!”鲁公将官印铿然一声掷在地上,厉声说:“您还不知道我鲁亮侪的为人!”最终拍马飞驰离去。全县的士人百姓都焚香送他。到省以后,鲁公先去拜见布政司和按察司,禀告事情的原因。(两司)都说:“你犯了丧心病了吗?像你这样地做事,在别的总督巡抚面前尚且不许可,更何况是田公呢?”第二天早上,鲁公到衙门时,两司长官已经先在了。名片还没有投进去,全衙门已经在传呼鲁公入内。只见田公朝南而坐,脸色铁青,怒气很盛地在等着他,两旁排列着司、道以下文武官员十余人,田公斜着眼看鲁公说:“你不管县事而来,为什么呢?”鲁公答:“有事要报告。”问:“官印在哪里?”答:“在中牟县。”又问:“交给什么人?”答:“李令。”田公一声冷笑,朝着左右看看说:“天下难道有这样去摘印的人吗?”都回答:“没有。”两司马上起立向田公谢罪,说:“我们教诫不经常,以致有这样狂妄违逆的官员。请您一并弹劾鲁之裕,交给我们,严厉审讯他们结党作弊的罪行,来警戒其他官员。”鲁之裕脱下官帽,上前叩头,大声说道:“本来应当这样。只是让我讲明一下:因为想谋求一官半职,所以来到河南(或:因求官的缘故来到河南)。我能得到中牟县令之职,高兴非常,恨不能连夜就摆起仪仗,立即办理公事。没有想到一入县境,耳闻目睹李令在百姓心目中的印象竟这样好,士大夫对他也是一样;等见到他本人,知道他挪用银币又是这样的缘故。如果大人您已经知道他这样仍命令我前去,我为了自己沽名钓誉,而空手归来,就是我的罪了。如果大人您不知道他这样就命令我前去,我回来向您说明这些原因,请示大人的意旨,希望(这样)能够不辜负大人爱才之心以及圣上主张以孝来治理天下的意旨。您若是认为李县令没有什么可以哀怜的,那么我再去取印也并不迟。不然,大人辕门外有数十名官员,都想求得一个官印而得不到,我是什么人,敢违拗您的旨意呢!”田公听了默然不言。两司给鲁公递眼色叫他退出。鲁之裕也不辞谢,走了出去。刚走到屋檐外,田公变了面色走下台阶,呼叫鲁之裕:“回来!”鲁之裕回进大堂跪下。田公又招呼他:“向前!”然后取下自己所佩戴的珊瑚冠戴在鲁公头上,叹息着说:“奇男子!这顶冠帽应该给你戴。没有你,我差点(几乎)错误地弹劾(揭发)贤良的官员。只是给皇上的奏章已送出去了,怎么办!”鲁公问:“几天了?”回答:“已经五天了,即使快马也追不上了。”鲁公说:“大人有恩,我能追还。我年轻时能一天走三百里;大人真要追还奏章,请赐给我一枝令箭作为信物!”田公应允了。过了五天,奏章追还了。中牟县令最后太平无事。因此鲁公名闻天下。在此之前,鲁亮侪的父亲曾任广东提督,因受三藩胁迫,与他们结了盟。当时亮侪只有七岁,被作为人质押在吴三桂处。吴王上朝时,亮侪侍立在旁。他读书完毕,每天与吴王帐下的健儿学习古秦国、越国作战时所摆的军阵等技技,所以他的武艺尤其超人一等。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将既受命乃命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君入庙门,西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将已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釜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军不许臣,臣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而行。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说,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武王曰:“善哉!”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为之奈何?”太公曰:“将有三礼。”武王曰:“敢问其目?”太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士争先赴。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节选自汉墓竹简校本《六韬》,天津古籍出版社,有删改)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

专:独掌B.敢问其目

目:条目C.军皆定次,将乃就舍

次,次序D.白刃始合

合:交锋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见其虚则进置杯焉则胶B.是故智者为之谋且君尝为晋君赐矣C.无以知士卒之寒暑

蚓无爪牙之利D.炊者皆熟,将乃就食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B.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C.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D.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王任命将军时,应该在太庙亲执象征兵权的钺和斧,郑重地授给将军,赋予他处理一切军务的权力。B.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C.如果将军能做到“三礼”,那么无论攻城时还是野战时,士兵们都会奋勇争先,只想冲锋,不愿后退。D.本文通过武王与太公问答,阐明了君王的立将之道和将军的领军之策,充分体现了太公高超的军事智慧。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5分)(2)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5分)参考答案:9.C10.A11.C12.B13.(1)国家安危,全在于将军。现在某国不肯臣服,希望将军您率领军队去讨伐他。(2)士兵并不是愿意死亡和乐意受伤啊,只是因为将军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冷暖饥饱,并且明确地了解他们的辛劳艰苦呀。

解析:9.试题分析:题中,将A、B、D三项解释代入原文语境,都能与上下文吻合,唯有C项解释有误。在这里,“次”不是“(定)次序”之意,而是住宿之意。全句一丝是说:一道要等到部队都住下安定下来了,将领才能在住处睡觉。【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解答此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原文语境考察其是否合乎语境。需要注意的是,此题具有相当的迷惑性,因为题中所要解释的实词,都具有多种意义;若只是就句论句,很容易做错。因此必须代入原文语境,结合上下文仔细考察。10.试题分析:A项的“则”都作副词,都相当于“就”。B项的“为”虽都作介词,但前者相当于“给、替”;后者相当于“被”。C项的“之”,虽都作助词,但前者是定语的标志,后者是宾语前置的标志。D项的“乃”,虽都作副词,但前者相当于“才”,后者相当于“就”。【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此题考查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的理解能力,解题时需要既注意该虚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主要指该虚词前后的词性),又注意结合全句大意进行分析。比如,A项的“则”字,两句中都作其后动词的状语,意思都相当于“就”。B项的“谋”虽然在两句中的位置相似,但表意不同。C项中的“之”,在第一句中连接定语和中心词,在第二句中虽也是连接定语和中心词,但定语却在中心词的后边。D项中的“乃”,第一句中,“炊者皆熟”是“将乃就食”的条件,“乃”相当于“才”;在而第二句中,“乃”字用在“夜驰”之前作状语,相当于“就”。11.试题分析:解答断句题,应先明白句子的大致意思,然后再分析。此句讲的是大将在接收命令后的做法,可根据其中动词断句。动词“受”的宾语“命”后应断句;“令太史卜”是兼语句,其后应断句;动词“斋”的补语“三日”后应断句;动词“之”的补语“太庙”后应断句;动词“钻”的补语“灵龟”后应断句;动词“卜”的补语“吉日”后应断句。【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解答断句题的关键在弄清句子大意。因此解答前务必先通读一遍,明白其大致意思,然后在其中寻找带标志性的词语,或者依靠寻找动词,确定该动词的主语宾语或补语,同时还要借助一些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一般来说,补语后要断句,有时,动词的结果如果已完成,该动词之后也可断句。12.试题分析:B项错误在于,同文本“将以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釜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能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许陈,臣不敢将。’”的意思不符。【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关键在于要在读懂全文大意的基础上,对各选项表述作仔细审读,努力核对是否有错误。一般来说,尤其要注意各项表述中有无时空错位、张冠李戴、臆断有无、无中生有等错误。本文是议论文,特别要注意对原文的理解有误错误。13.试题分析:第(1)句中,“社稷”即江山、国家;“一”作形容词,全部,完全;“不臣”是“不遵守臣属职分”之意;“应”应翻译为“回应、讨伐”。第(2)句中,“好死”即喜欢送死;“乐伤”即愿意受伤;“为”作动词,做、当、担任;“审”是了解、知道之意。【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题中第(1)句,“社稷”“不臣”是古代专用词,今天已不常用。【参考译文】武王问太公说:“任命主将的方式如何?”太公说:“凡国家遇有危难,国君就避开正殿,在偏殿召见主将命令他说:‘国家安危全靠将军,现在某国背叛,望将军率军征讨。’“主将接受了任命,国君就命太史占卜,斋戒三天,前往太庙,钴龟甲,择吉日,授给斧钺(到了吉日)国君进入太庙门,面向西站着;主将进太庙门,面向北站着。国君亲自拿着钺的头部,把钺柄交给主将,说:‘从此,军中上至于天的一切事情全由将军管理。’又亲自拿起斧柄,把斧的刃部交给主将,说:‘从此军中下至于渊的一切事情全由将军管理。”见敌虚弱就前进,见敌坚强就停止,不要以为我军众多就轻敌,不要以为任务重大就拚命,不要以为身居高位就轻视别人,不要固执己见而违背众意,不要把诡辩游说当成真理。’“主将接受任命后,再拜并回答说:‘据我所知,国事不应受外部的干预,作战不能由君主在朝廷内遥控指挥。臣怀二心就不能忠心耿耿地侍奉君主,将帅受君主的牵制,疑虑重重就不能专心专意地去对付敌人。我既已奉命掌握军事大权,(不获胜利)不敢生还。请你允许我照上面的话去做!你不允许,我就不敢担任主将。’国君允许了他,主将就辞别君主率军出征。从此军中一切事务,不听命于国君而听命于主将,临敌决战,意志统一。这样,就能使有知谋的人都为他策划,有勇力的人都为他战斗,士气昂扬直冲霄汉,行动迅速如快马奔腾,兵未交锋而敌已降服。战争取胜于国外,功名显扬于国内,官吏都得到晋升,士卒都得到奖赏,百姓欢欣鼓舞,将帅没有罪过。从此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家安宁。”武王说:“好啊!”武王问太公说:“我想使全军将士,攻城时争先登城,野战时争先冲击,怎么才能做到这样呢?”太公答道:“将帅有三个克敌致胜的要领。”武王说:“请您谈谈具体内容好吗?”太公说:“身为将帅,能冬天不穿皮衣,夏天不用扇子,雨天不张伞篷,这样的将帅叫礼将;将帅不能以身作则,就无从体会士卒的冷暖。翻越险阻关隘,通过泥泞道路,将帅必先下车马步行,这样的将帅叫力将;将帅不身体力行,就无从体会士卒的劳苦;军队宿营就绪,将帅才进入自己的宿舍,军队的饭菜做好,将帅才开始就餐。军队没有举火照明,将帅也不举火照明,这样的将帅叫止欲将;将帅不能克制自己,就不能体会士卒的饥饱。将帅能同士卒同寒暑,共劳苦,同饥饱,那么全军官兵听到前进的号令就欢喜,听到停止的号令就愤怒。攻打高城深池时,即使面临箭石如雨的危境,士卒也会争先恐后奋勇登城;进行野战对,双方刚一交锋,士卒就会前仆后继勇往直前。士卒并不是天性喜欢死亡、乐于伤残,而是由于将帅关心自己的冷暖和饥饱,体恤自己的劳苦,因此深受感动而甘心尽力报效。”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大理州洱源县深人落实《洱海保护管理条例》,从严从实从细加强洱海保护治理“七大行动”,确保洱海水质稳步提升。B.只有把农村学校发展滞后、城乡教育发展失衡等根源性问题解决好,才能从整体上改善教育生态,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C.湘西依托当地的生态资源优势和文化资源优势为抓手,发展特色种植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为当地老百姓找到了打开致富门的“金钥匙”D.“巨大”不等于“伟大”,书画作品感染力的大小不是取决于作品的尺寸,而是取决于作品蕴含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参考答案:B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题中A项,搭配不当,可将“加强”改为“开展”或“推进”;C项,结构混乱,“依托……”和“以……为抓手”两种句式取其一;D项,搭配不当,两面对一面。可在“蕴含”前加“是否”。点睛: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暗换主语表现为句子前面没有主语,而前句的主语不能作该句的主语。此题选项“依托……”和“以……为抓手”两个句式杂糅造成结构混乱。8.“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李克强总理的最“强”音,再度成为网络最热门话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