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齐下将文言文教学落到实处 论文_第1页
多管齐下将文言文教学落到实处 论文_第2页
多管齐下将文言文教学落到实处 论文_第3页
多管齐下将文言文教学落到实处 论文_第4页
多管齐下将文言文教学落到实处 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多管齐下,将文言文教学落到实处——关于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摘要:文言文不仅是初中生学习的难点,也是很多初中老师教学的痛点。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日渐重视,文言文在初中课本中的比重也加大了。如何利用好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摒弃教师单纯传授理论知识、学生只能死记硬背的僵化模式,激发初中阶段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切实培养他们良好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是教师组织文言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文将从夯实文言文基础知识和落实文本赏析两大板块入手,结合自身文言文教学实践,探讨一些可行、有效的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有活力的课堂学习中突破文言文学习的厚壁障。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初中课堂方法“同学们,‘林壑尤美’的‘尤’是什么意思?”“那‘蔚然’呢?”“‘……者,……也’是什么句式啊?”“好,下面请一位同学来把这整句话翻译一下。”这不是虚构的场景,而是笔者亲身经历的文言文教学课堂。这位老师不可谓不细致,力图字字讲到,句句落实,而学生却是兴致缺缺,昏昏欲睡。究其原因,是以教师的教代替了学生的学;是被动灌输,而不是主动求索。从大的方面讲,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载体,是中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魅力、触摸圣贤先哲思想的重要途径;从小的角度说,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业水平测试的考查点,与高中学习内容相衔接。所以,它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但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比较死板,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如何让文言文教学更加有效、高效,是笔者从教以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在不断调整自己的做法,做了一些尝试,现与大家一起探讨。一、多措并举,夯实文言文基础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初中生“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所以,学好文言文基础知识才能更进一步地阅读和赏析文言文,否则便是空中楼阁。遗憾的是,一般的文言文公开课都不会把基础知识的教学当做重点,通常几分钟一带而过,课堂重点都放在了文本解读上,所以基础知识的夯实一直是笔者感到困难的地方。幸运的是,在这两年的教学中,也慢慢摸索出了一些可行的方法。1.合理使用导学单利用导学单,将学生预习落到实处,有助于提升自主学习效果。文言文学习离不开朗读,所以在导学单中可以设置朗诵指导,然后有文学常识、字音字形、重点字词、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思考与疑惑等环节。编写时不求详尽,尽量精简;设计时层次分明,有明显的从易到难的梯度,达到引导学生学习、展示学习成果、反馈学情、指导教学的目标即可。比如在学习《岳阳楼记》一文时,笔者设计了以下导学单:图1.导学单

学生在使用这份导学单时,可以参考课下注释自主完成字词、翻译等基础知识的学习,对于不会的内容允许空白,课上和同学、老师一起完成。这份导学案,不仅可以指导课前预习,促成课堂合作学习,还可以重复使用,优化课后复习。总之,只要合理设计好导学单,它可以成为文言文教学的一个好助手。 2.创新课堂学习形式

在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必须秉持一个理念:课堂要交给学生,教师所起的只是组织、点拨、指导的作用。 (1)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方法。在小组交流时,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共同探究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意见不统一时会积极寻求教师帮助,这种主动求知的效果远佳于老师的灌输。对于一些长篇文言文,字词、翻译等基础知识由小组合作完成是比较适用的一种方式。为了避免流于形式,教师需要合理创建合作小组,发布具体讨论内容,给予充分交流时间,及时解决学生疑问,并提供成果展示平台。例如,在教学《岳阳楼记》一文时,可以将学生分为四组,每组6人,第一组负责1.2两段,其他三组分别负责3.4.5段,然后发给各小组印有对应段落内容的纸张,要求小组找出任务段落的重点词句(如重点实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进行翻译。教师尽量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及时指点,如“薄暮冥冥”中的“薄”是“迫近”之意,需要教师给到学生。小组合作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然后利用视频展台将小组成果展示在屏幕上,小组代表进行讲解,教师提醒其他学生积极质疑、补充并做好笔记,加强各个小组间的互动交流,落实讨论结果。 (2)小组竞争

竞争能够唤醒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动力,打造活力课堂,提升学习效率。针对一些篇幅较短的文言文,笔者将小组竞争机制引入了基础知识学习的课堂。首先根据学生情况合理分组,然后实施小组竞争,最后根据表现评出“最佳小组”。在《湖心亭看雪》教学时,笔者将全班分为六组,每组4人,由一小组担任出题人,其他小组为答题人。活动开始前,给五分钟时间准备,出题小组商定考查的重点字词、语句翻译、上下句背诵、文学常识等;答题小组分好工,保证每位成员都分配到任务,记忆相关内容。活动中,答题小组成员脱离书本和教辅,进行抢答,答对积分,答错扣分。有争议的或无人抢答的内容先由出题小组给出答案,后教师点拨,如“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强”,有小组释为“勉强”,有小组认为是“尽力”,需要教师根据语境,帮助学生理解“尽力”的意思更加合适。活动最后根据得分评出“最佳小组”,并在班级优化大师上给小组加分。整堂课下来,每位同学都很有参与感,课堂氛围活跃,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注重知识勾连

因年代久远,大部分学生对文言文有很深的隔阂感,对很多文言字词的意思仅仅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上,背得痛苦,忘得飞快。其实,若能找到文言字词与学生熟悉的语言现象之间的联系,便能有效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如,在讲解“名词作动词”的文言现象时,笔者给出了“衣冠禽兽”这个成语,学生们很快能反应出这里的“衣冠”是“穿着衣服、戴着帽子”的意思,明白了“衣冠”虽是名词,却具有动词性的特点,更好地理解了这一文言现象。 再如,在上《桃花源记》一课时,很多同学对“咸来问讯”中的“咸”作“全、都”的意思表示很疑惑,于是笔者引入了秦朝都城“咸阳”来帮助他们理解:古人认为山南水北为阳,咸阳城位于渭水之北,九嵕山之南,山水都是阳,故此得名。这样做的效果非常显著,学生听得认真,记得也牢靠。同时,教师也可以把这种知识的联想交给学生来完成,如让学生说出与“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的“焉”含义相同的成语,有学生很快想到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样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对他们阅读课外文言文有很大帮助。二、多种形式,落实文本赏析夯实文言文基础知识后,就要开启文本赏析之旅,循着这些文字领悟作者的情怀志趣。为了更好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和文本的沟通架设有用的桥梁。 1.合理使用多媒体

在教育信息化、现代化时代,利用多媒体让教学变得更加直观生动是每位教师都应具备的能力。很多学生认为文言文拗口难读,我们可以运用音频、视频等帮助学生正音、断句,指导朗读;也有学生苦恼文言文晦涩难懂,我们可以出示背景资料、作者生平等辅助阅读。在教学八年级下册《北冥有鱼》一课时,考虑到庄子文章善用寓言故事说理、想象奇特的特点,学生理解本文思想时可能会有一些困难,所以笔者在课堂上播放了胡沈员在《舞蹈风暴》中以《大鱼》为背景乐跳的一支现代舞《遇见》。视频只有短短三分钟,但同学们都被震撼了,然后笔者特地选取了以下画面,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感想:图2.展示图片

有学生说感觉这个舞者就是文中鲲鹏的化身,在高空翱翔;有学生说感受到了向上腾飞、冲破阻碍的力量;有同学觉得这个舞者在沙子中“劈波斩浪”地前行,是为了摆脱它的束缚,追寻自由的空气……总之,这个结果是令人惊喜的,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触摸到了文本的思想内涵。 2.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

语文来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文言文也是反映古人生活、经历、思想等的文章,所以,只要找到它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那个点,创设鲜活的情境,就能有效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更好地理解文本。在教学《小石潭记》时,为了引导学生赏析景物描写,笔者设计了以下情境:

假如现在要对小石潭周边进行旅游资源开发,你能设计出几个有吸引力 的旅游景点名称吗?你的依据是什么呢?学生虽然没有参与过景点开发,但他们都有丰富的旅游经历,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有说要设计成“听水亭”的,有说要设计成“观鱼台”的,有说要设计成独坐轩的,而且都能言之有据,愉快完成了教学目标。 3.设置开放问题

开放性问题的设置能够打破固化理解,激起学生的思考和表达欲望,活跃文言文课堂气氛。例如,在上《湖心亭看雪》一文时,笔者提了一个问题:“你认为文中的‘金陵人’是和作者张岱一样的‘痴人’吗?”有学生立马回答是,理由是“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这句话。很快便有同学反驳说这只是舟子的看法,张岱说他“独往湖心亭看雪”,说明他并不认为舟子是他的知心人,舟子的话不能代表张岱本人。又有同学说“金陵人”和张岱一样没有选择去断桥看雪,偏偏都在雪夜来人稀地僻的湖心亭赏雪,说明他们都有高雅脱俗的审美情趣。这个说法马上遭到了反驳,有同学说张岱是“独往湖心亭看雪”,而“金陵人”带着童子,温着酒,太热闹了,没有张岱“痴”……同学们畅所欲言,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这里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每位学生的回答都很精彩,从中可以看到他们对文本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4.以质疑促教学

学贵有疑。呵护孩子们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并以此为契机来组织教学,可以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在梳理完《北冥有鱼》的译文后,有同学问了一个问题:“老师,鹏为什么要飞到南海去?”这个问题仿佛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同学们提出了很多疑惑:为什么会写到“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感觉和前文没什么联系?《齐谐》这本书到底存不存在?为什么最后要写“大鹏从天空往下看就像人站在地上看天一样”,作者想表达什么?……笔者及时调整思路,以这些问题为框架来组织了课堂学习,鼓励有想法的学生解答这些疑问,并开展了一个小辩论讨论《齐谐》这本是否存在。随着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学生们理解了“鹏”的形象,感受到庄子善于说故事、想象很丰富的特征。整个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得以放大,有效锻炼了他们的文言文学习能力。综上所述,教师需要剖析每篇文言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