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题型变形专练:实用类文本阅读_第1页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题型变形专练:实用类文本阅读_第2页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题型变形专练:实用类文本阅读_第3页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题型变形专练:实用类文本阅读_第4页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题型变形专练:实用类文本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实用类文本阅读

题型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先行者知道,他现在是全宇宙中惟一的一个人了。他是在飞船越过冥王星时知道的,

从这里看去,太阳是一个暗淡的星星……”6月7日上午,2018四川高考语文考试结束,阅读

题中有一部分材料节选自刘慈欣的小说《微纪元》»对于自己的科幻小说进入高考试卷,凭

借《三体》获得世界科幻最高奖“雨果奖”的作者刘慈欣首先感到很意外,“听到这个消息,

我还是挺吃惊的。我没想到,科幻小说竟然能进入高考试卷阅读题。毕竟,科幻文学在我国尚

属于冷门,边缘文学地带。当然我很高兴,科幻小说能进入高考试卷的材料阅读分析题,对引

发更多人关注科幻小说,对科幻文学的发展无疑是有益的。”刘慈欣耐心给记者分析,“细想

也不是很意外。因为当下我们的社会发展变化迅速,科技日新月异,未来感十足。这也必然会

在很多方面表现出来。比如之前科幻小说已经进入了高中教材,现在又有科幻小说进入了高

考语文试题,这都是一些生动的体现。”

(摘编自中国数字科技馆百家号2018年6月8日消息)

材料二:

国内科幻小说与国外主要差距

(表格中的百分数是参与调查的人数百分比。表格来源于2012年2月《“后三体时代”科幻

小说何去何从一一科幻小说读者认知度调查》)

材料三:

2011年11月,由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主办的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评选在成都揭晓,

刘慈欣的《三体》获最佳长篇小说金奖。调查显示,有29.4%的读者是因为《三体》获奖,才

认识了该书作者刘慈欣。科幻小说奖项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科幻作品的一种宣传和

推广,曾获得中国科幻最高奖“银河奖”的《天意》,便卖出了15万册。在阅读情况方面,

读者获取科幻读物的途径最多的是下载电子书阅读,比例占到样本总量的39%,而从网上书

店和实体书店购买的读者比例分别为21%和20%。这一数据从侧面反映出,目前科幻小说的出

版前景不够理想,很少有出版社会出版科幻小说,出版科幻小说的出版社主要是重庆出版社

和四川科技出版社。关于科幻小说的信息了解渠道,科幻杂志是一个良好的宣传平台,由于科

幻作品能单独出版的屈指可数,出版后印量偏低,因此杂志成为首选的科幻新作发表平台,包

括《科幻世界》《科幻大王》《九州幻想》等杂志颇受读者欢迎。目前国内科幻文学领域的

作者群体仍然狭小,长期坚持科幻创作的只有几十人而已,有影响力的更是屈指可数。刘慈欣

连续8年荣获中国科幻最高奖“银河奖”,王晋康的获奖次数更是高达10次,这一方面是实

力所致,一方面也证明在科幻小说领域竞争对手不多。从调查中可以看到,香港科幻小说作家

倪匡和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的法国科幻小说作家凡尔纳,最为受到读者青睐,

且支持率超过其他作者一倍以上,可见近年来科幻小说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作品或创作者

仍未能够超越经典。《三体》的成功虽然带动了科幻文学的关注度和出版,但“后三体时代”

能否有和《三体》一样高品质的新作出现至关重要。

(摘编自2012年2月《“后三体时代”科幻小说何去何从一一科幻小说读者认知度调查》)

材料四:

如果从文学形式的完整程度来划分,科幻小说发展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分称为点子阶

段、故事阶段和文学阶段。文学是人学,根本要旨是把人写好。在前两个阶段中,人物只是传

声筒,把男的换成女的,老的换成年轻的,中国人换成外国人,作品照样成立。一直有作者问,

写科幻时人文元素该占多少,科学元素该占多少,这个问题本身就错误。既然是科幻,就必须

有科学元素;既然是文学,就必须有人文精神。在科幻创作中,它们不是对立关系,人文是主题,

科学是题材,前者通过后者来展现。如果一部科幻作品的人文主题,你不用科学构思也能够展

现,它就不是好科幻。反过来,科学题材也一定要展现人文精神,作品才能达到一定境界。总

之,今后科幻最重要的发展方向,就是从科幻点子、科幻故事进化到科幻文学,在科学构思上

生长出人文精神。

(摘编自《科普创作》2017年第3期郑军《科幻小说的三个发展阶段》)

L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幻小说进入高考题,这对科幻小说来说是一个有益的帮助,可以让更多的人来关注科幻

小说。

B.虽然阅读电子版和纸质版科幻的读者占比相当,但仍反映出目前科幻小说的出版前景不够

理想。

C.刘慈欣、王晋康多次获奖及读者青睐倪匡、凡尔纳等作家,说明中国科幻小说经典作品偏

少。

D.科幻小说本质上属于文学,文学是人学,所以科幻小说创作的根本要旨是把人物塑造好。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少读者因《三体》获奖才认识了作者刘慈欣,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读者对奖项的关注甚于

作品本身。

B.材料二表现了我国科幻小说在题材.、思路等方面与外国存在巨大的差距,特别是数量与作

者水平。

C.《三体》获奖代表了中国科幻的新高度,“后三体时代”中国科幻期待有同样高品质的新

作出现。

D.在科幻小说中,科学与人文一为题材一为主题,二者是科幻小说的两翼,相辅相成,并不对

立。

3.刘慈欣认为科幻文学在我国尚属于冷门,处于边缘文学地带,怎样发展我国的科幻文学?请

从宣传推广、作家作品和文学自身三个方面,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2017年5月10日,首个“中国品牌日”的到来引起广泛关注。国家层面设立“中国

品牌日”,宣示着一个“质造”和“智造”时代的来临。对于我们国家来说,这不只是仪式,

更是一种使命。从外部环境看,我们正站在一个生死攸关的路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低

成本取胜已难以为继,以质取胜是必由之路。这是一个尴尬的现实一一全球500余种主要工

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其中自有品牌在世界100强品牌当中却只有

一个。尽管近年来,阿里巴巴、华为等一大批中国品牌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经济新模式、新动

能的生动注脚,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依然存在巨大差距,国际知名品牌少,品牌影响力弱,

品牌话语权小,品牌总体形象欠佳。

(摘编自冯蕾《担起建设品牌强国使命》)

材料二:

2013上半年消费者购买国产智能电视的关注因素

材料三:

一个小小的马桶盖,备受热议,与其说触及了“中国智造”的痛点,毋宁说触碰了中国

品牌的“弱点”。那些卖断货的日本马桶盖,实际上不少产自中国,返销日本,又被中国游客

买过来。媒体曾披露了一个案例,杭州一名居民在日本大阪购得一个马桶盖,发现产地竞为杭

州下沙,感叹“兜了一大圈,买到的居然还是自家门前生产的东西”。

很多时候,国货不是质量不行,而是知名度不够;不是价格高企,而是没有形成与品质

相匹配的品牌效应。稍微上点年纪的中国人都会记得,中国品牌有过一段群星灿烂的历史。

从熊猫彩电、燕舞录音机、雪花冰箱,到双星球鞋、海鸥照相机,再到英雄钢笔、乐凯胶卷、

龙虎牌清凉油,国产品牌装点着那个年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国品牌曾经有过的辉煌,足以

说明民族工业有基础也有实力,中国制造有市场也有潜力。

也要看到,在今天的世界市场上,叫得响、立得住的中国品牌还不够多,从“连圆珠笔

头上的笔芯钢珠,我们都生产不了",到中国游客在海外被称为“会走路的钱包”……一幕

幕场景逼迫人们思考:如何才能打造更多树得起的中国品牌?其实,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已经给出答案:“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此次《行动计划》从

实施层面加以推进。没有品质,就形成不了品牌;不增品种,就难以满足消费者所需。

(摘编自王石川《中国品牌当能纵横四海》)

材料四:

中国的消费市场升级,可能会孕育出一批高品质的本土品牌甚至是伟大品牌。只是大

部分人可能都没想到,这个故事会发展得这么快。一项大型调查显示,从果汁、化妆品到牙刷,

被国际大牌拿走的市场份额,正慢慢被本土品牌拿回来。中国城市快速消费品市场去年增长

3%.但本土企业销售额增幅超过8%,相比之下,外国品牌只增加1.5%,

有观察家分析,中国企业在新一轮市场竞争中的最大优势是“察言观色”:及时捕捉

个性化消费时代变动不居的需求,准确把握国际流行后适当加入中国元素逆向设计,面对喜

好的变化可以更快掉头。而一些跨国公司发展乏力,正是由于决策与市场的分离造成了信息

传递的“竖井”.同时,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削弱了国际大牌在大型百货店、超市、免税店的

渠道优势,为国产品牌的崛起提供了另一个支点。更懂消费者的产品设计、更轻便的营销模

式,让国产品牌在市场升级的过程中获得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事实上,随着中国消费市场逐渐进入品质时代,打造一批优秀甚至享誉世界的中国品

牌,并非遥不可及的事情。不久前,老牌化妆品牌百雀羚成为有关妆研发“诺贝尔”平台之称

的国际化妆品化学家联合会(IFSCC)首家中国金牌会员,几乎同时,它的一次互联网传播,也

惊艳了年轻人和营销界。

(摘编自何鼎鼎《读懂品牌消长背后的观念之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个“中国品牌日”受到广泛关注,是因为这对中国制造而言,它宣示着一个“质造”和

“智造”时代的来临。

B.当前,我国品牌正处于生死攸关的时刻:日益加深的经济全球化,使我国品牌必须以质取胜

才能生存发展下去。

C.《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满足消费者所需,形成有品质的中国

品牌的有效途径。

I).大众在购买国产智能电视时,对品牌的关注度处于第三位,略低于质量和价格因素,但高于

售后、外形等因素。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阿里巴巴、华为、百雀羚等一大批中国品牌脱颖而出,表明了国产品牌与国际知名品牌的

差距消失。

B.从材料二看,六个关注因素是各自独立的,但若“品牌”产品做到质优价更廉,则其关注度

将会占据绝对优势。

C.中国游客从II本买马桶盖的事例,反映了国货相比国外品牌不仅是质量不行,还有知名度

不够、价格高等问题。

D.在中国城市快速消费品市场,本土企业销售额增幅超过8%,而外国品牌只增加1.5%,说明

本土企业占据了优势。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国品牌成为世界品牌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题型二: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心清如许,译笔生豪情

1912年,朱生豪出生于浙江嘉兴。他幼年失怙,家境中落。然而,他痴迷读书,从无懈怠,

从秀州中学到之江大学,教会学校的背景培育了他中英文俱佳的文学功底,诗文清秀,才华颖

脱。一代词宗夏承素先生执教之江大学,对这位学生的才华“一唱三叹”,赞为“不易才”。

20世纪30年代,朱生豪大学毕业后来到上海,此时国民党当局在“攘外必先安内”政

策下进行文化围剿。他在当时上海的世界书局任职,耳闻目睹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思想上愤

懑彷徨。书局英文部负责人詹文浒先生了解到朱生豪的中英文功底,向他作出了重要建议

一一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这个建议让这位温和腼腆、“渊默如处子”的青年文人,胸中翻涌起了豪迈的激情。朱

生豪在给妻子的信中说:“某国人说中国是无文化的国家,连老莎的译本都没有。我这两天大

起劲……”朱生豪说的“某国”就是当时觊觎中华、到处挑衅的日本。莎士比亚戏剧大部分

为诗体剧。一位学者曾评说:只有诗人方得译出诗人之剧。朱生豪在新旧体中文诗词方面极

富老化他的英文诗歌创作也十分有灵气,具有清新自然的田园牧歌风格。然而,莎剧如按中文

诗体来译,难度极大,且在语言文字的使用上受限颇多,最终,朱生豪决定用散文体来翻译莎

剧。

尽管如此,朱生豪在处理剧本中的歌词及念白时,仍尽量采取诗体形式,在韵律、节奏和

意境的把握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以图存留莎翁原本的风貌。特别是针对不同的戏剧场景,

分别采用了自由体诗或诗经体、骚体、古体诗等中国传统诗歌体裁,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原文

中角色所处的环境与情绪,竭力避免翻译文学中通常会出现的“洋味”和陌生感。

翻译莎剧需要的不仅是激情,也不仅是才.华。梁实秋先生译莎剧,最后宣告要与莎士比

亚“断绝来往”。虽为危言,并非耸听,梁公花费30余载始得译完莎翁全集。林语堂先生也

曾面对翻译莎剧的邀约,但婉拒之,言到老年再作打算。

然而,译莎并非年长者的专利。莎士比亚发表了第一部剧作是在26岁,青年的热血激情

只有同为青年的译者都会感受深切。朱生豪翻译莎剧,消耗的是他二十二岁到三十二岁这样

充满才情、诗意、热情、血气方刚而义无反顾的精华年龄段!

朱生豪深受莎剧,在着手翻译之前早已熟读并反复揣摩了原作。在《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的“译者自序”中,他写道:“余笃嗜莎剧,尝首尾研通全集至十余遍,于是原作精神,自觉颇

有会心。”在译著进程之中,他更是每每大声反复吟诵,以此定夺文意优美且适合剧院演出的

表达方式。

他在1935年23岁之时开始筹备译莎大事,而手头的工具只有旧版《牛津词典》和《英

文四部词典》•从1936年开始的九年间,大部分译作陆续完成。由于日军侵华,译莎手稿两

次毁于战乱。直至1944年病逝,他坚持重译被毁的部分,并继续握管不辍,一共完成31部半

莎剧的翻译工作。

自1954年以来,朱生豪散文体译本在大陆以单行本、戏剧集、校订补译本全集、英汉

对照(注释)版等多种方式出版,出版延续时间之长、出版频率之高、印刷数量之大可谓空前,

超过任何其他莎剧中译本。

朱译本的社会影响也是最广泛的。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莎翁名句,如“生存,还是毁灭,

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哈姆雷特》)、“慈悲不是出

于勉强,它是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

人”(《威尼斯商人》)等均出版朱生豪的翻译。

(选编自《光明日报》2017年01月160)

相关链接:

朱生豪翻译语言生动、华丽,初读便有起身想动起来的冲动。诚然,翻译是文字的功夫,

更是文字之外的打磨。译文对戏剧舞台的亲和力实在是身体力行得来的,并无半分的臆断想

象啊。

(戏剧导演陈薪伊语)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幼年朱生豪对读书的痴迷,教会学校背景使他形成深厚的中英文文学功底,为朱生豪翻译

莎剧奠定了基础。

B.朱生豪对于觊觎中华、到处挑衅的日本,在给妻子的信中以“某国”称之,表现出了强烈的

民族自尊心。

C.作者将梁实秋、林语堂翻译莎剧的情形和朱生豪进行比较,意在说明朱生豪翻译成就的伟

大是他人难以比拟的。

D.朱生豪的翻译语言生动、华丽,和舞台契合紧密,人们津津乐道的莎翁名句很多出自朱生豪

的翻译。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国民党当局进行文化围剿,朱生豪苦闷彷徨,为了突破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他在同事的建

议下,走上了翻译莎剧的道路。

B.朱生豪翻译莎剧采用的是散文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翻译的质量,但这只是白璧微瑕,

对译作的艺术魅力影响不大。

C.在翻译莎剧时,朱生豪对不同场景采用了自由体诗或中国传统诗歌体裁,既最大限度还原

了剧本中的情景,又增强了民族色彩。

D.朱生豪一生一共完成31部半莎剧的翻译工作,无论是译作的水平还是出版的热度、数量都

超过了任何其他莎剧的中译本。

E.文章记述了朱生豪翻译莎剧的坎坷历程,介绍了朱生豪在莎剧翻译方面的伟大成就,表达

了对他献身文学的敬仰之情。

3.朱生豪在翻译莎剧中,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借鉴?请结合文本具体说明。

4、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国女人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句诗出自《诗经》,其中的“苹”

指的是蒿类植物。这就是科学家屠呦呦的名字的由来。或许是巧合,在《诗经》产生近三千

年后,这位叫“呦呦”的女科学家和她的研究团队,从青蒿中发现了专门治疗疟疾的药物

“青蒿素”,这种药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作为一名生药学专业的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

用结下不解之缘,她1955年进入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时,正值中医研究

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的通风设施都没有,屠呦呦经常和各种化学溶

液打交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

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作出

了贡献。

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

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

对氯喳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要在设施

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通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

针。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

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不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中草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

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访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

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屠呦呦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

中发现了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为何古人将青

蒿“绞取汁”,而不用传统的水煎熬煮中药之法呢?屠呦呦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

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改变原来的提取方法。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终于在第191

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以低沸点溶剂乙醛来提取有效成分,明显提高了青蒿防治疟疾的效果,

也大大降低了其毒性。这种编号为191的青蒿萃取液,在治疗被P.berghei疟原虫感染的小

鼠和被P.cynomolgi疟原虫感染的猴子时,有效率达到了100队

青蒿萃取液作用于人类身上是否安全有效呢?为了尽快确定这一点,屠呦呦和她的同事

们勇敢地充当了首批志愿者一一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在当时没有关于药物安全性和临床效

果评估程序的情况下,这是他们获得信心的唯一办法。在自己身上实验获得成功之后,屠呦呦

和她的课题组深入到海南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在21位感染了Plasmodiumvivax和

P.falciparum这两种疟原虫的患者身上试用之后,发现青蒿萃取液治疗疟疾的临床效果出

奇之好,使用青蒿萃取液治疗的病人很快退烧,血液中的疟原虫也很快消失。

屠呦呦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提取青蒿中的有效成分,确定这种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1972

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G5H加5的无色结晶体,一种熔点为

156℃—157℃的活性成分,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

他们终于找到了一种抗疟疾的有效药物。屠呦呦说:“青蒿素能够在疟原虫生命周期中

任何一个阶段将其杀灭。”屠呦呦研究小组最初进行临床测试的药物形式是片•剂,但结果并

不太理想,后来改成一种新的形式一一青蒿素提纯物的胶囊,由此开辟了发明一种抗疟疾新

药的道路。1973年,屠呦呦合成出了双氢青蒿素,但当时她却不知道自己合成出来的这种化

学物质以后被证明比天然青蒿素的效果还要好得多。

生物学家和医学家、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约瑟夫•戈尔斯坦曾说,生物医学的发展主要通

过两种途径,一是发现,二是发明创造。而屠呦呦作为一位植物化学家,特别是在20世纪60

年代至80年代期间,却有幸同时通过这两种途径发现了青蒿素及其抗疟功效,开创了人类抗

疟之路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得被看做诺贝尔奖“风向标”、有“美国的诺贝尔奖”

之称的大奖一一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的世界级大奖。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

人的魔力。屠呦呦说,她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作为一个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中

有所发现,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为获奖感到自豪。

相关链接: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10月5日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

屠呦呦及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坎贝尔和日本学者大村智。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氯哇”是青蒿素药物出现之前的老一代抗疟药的代表,它的"抗疟"效果远不如青蒿素药物

显著。

B.《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给了屠呦呦启发,使她意识到可能是煮沸提取破

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开始进行低沸点提取实验。

C.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为了得到用青蒿萃取液治疗疟疾的信心,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不仅

表现了他们献身医学事业的决心,也反映出当时我国医学研究的条件之差。

D.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将在青蒿中提取的一种分子式为G5H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

后经进一步提纯研制出一种强抗疟药物"双氢青蒿素”。

E.文章以《诗经》开篇,以描写青蒿作结,不仅增强了传记的文学色彩和可读性,而且也暗示

了屠呦呦的思想品质。

2.屠呦呦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分点概括。

3.约瑟夫•戈尔斯坦曾说,生物医学的发展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发现,二是发明创造。屠

呦呦在抗疟药物研究中的发现和发明创造分别指什么?试简要说明。

4.从屠呦呦的“抗疟”之路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请谈谈你的看法。

题型三: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学如流水云德比松劲柏青

一一追记我国杰出的化学家蔡启瑞院士

2016年10月3日7时26分,中科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蔡启瑞安详辞世,享年104

岁。

这位生前说话声音低柔的厦门人有着瘦削坠拔的脸庞和一颗炽热的赤子之心,他将一

生精力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中国的傕化化学事业,被誉为中因催化化学界的“一代宗师”。生

活中的他,为人平和谦逊、淡泊名利,像一股清泉般透彻,润泽着人们的心田。

“我怀念你啊,祖国”

1950年4月6日,厦门大学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校庆。学校收到一份发自大

洋彼岸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电报:“祖国大地皆春,我怀念你啊,祖国!”片言只语,满含对祖国

深切的热爱。

发这封电报的正是度门大学的校友蔡启瑞。

1931年,蔡启瑞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厦大化学系(后因病休学两年),获得“免费奖学金”

和“嘉庚奖学金”。1937年,学业成绩出类拔萃的蔡启瑞毕业后留校拉任化学系助教。

1947年,蔡启瑞作为厦门大学选派的赴美留学生来到俄亥俄州立大学。他刻苦研读,

获得了化学哲学博士学位。

正当他翎足劲准备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时,又赶上朝鲜战争。当时美国政府规定,

在美国留学的理工科中国学生一概不许面国。

蔡启瑞连递六次离境回国申请,直到1956年才拿到离境签证,与钱学森等中国科学家

和留美学生一起回到祖国。

“国家需要,我愿意转行”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的化学工业和炼油工业还十分落后,要改变这一现状,傕化科

学是关键。但是,我国的催化科学当时基本上还是一项空白。

“国家需要,我愿意转行J虽然已经在结构化学小有名气,但是,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

当时44岁的蔡启瑞决定转行从事催化研究。

1958年秋天,蔡启瑞和他的助手们在厦门大学建立了我国高校中第一个催化教研室。

对于催化理论蔡启瑞选择过渡金属化合物催化剂对不饱和有机物及一氧化碳的络合

法化催化的作用这一课题,研究、总结出络合催化可能产生的四种效应,丰富和发展了络合催

化的理论体系,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后,他又继续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催化作用和催化

反应机理,取得一系列成果。

在70多岁时,蔡启瑞还主持开展了由合成气制取甲醇、乙醇和金属一氧化物协同催化

作用本质等的研究,提出了重要理论观点和独到的构思。

即使到了90多岁,蔡启瑞还在紧盯科学前沿。据介绍,他最后的研究是:为发展高效燃

料电池的质子交换膜另辟蹊径,需要在“有关酶的结构中寻找适合的氨基酸系列”。而这个

寻找、验证和仿生的过程一直进行到2011年蔡启瑞摔倒住院。

“只唯真理,不唯权成”

“学如流水行云,德比松动柏青。攀登跨越高峰,育才灿烂群星。”这是中科院院士、

我国化学大师唐教庆对察启瑞的学向和师德的赞誉。

蔡启瑞常教导学生“只唯真理,不唯权威”,以此激励学生勇于探索。对于刚上岗的年

轻人,他都从最基本的知识入手给予耐心的指导,甚至手把手教他们进行实验操作。许多科研

攻关内容,他会紧抓问题本质,深入或出地给年轻人予以开导并提出解决思路。他让中年教师

挑起重担,在关键问题上予以指导,但从不以自己的声望来代替他们开辟道路。

2013年4月6日,时值度大92周年校庆,厦大首颁该校奖教金最高奖项一一“南强杰

出贡献奖”,蔡启瑞是两名获奖者之一,颁奖词中这样写道“古人赞曰:‘仁者寿'!先生以

百岁的实战证明古人之云然也!”

(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10月9日04版)

相关链接①启瑞所领导的厦门大学催化团队,曾三次受原高教部、教育部和国家教委的委托,

先后举办催化讨论班、进修班和现代催化研究方法研讨班,为全国有关高校和科研单位培养

了大批催化科学颂域的中、高级人才,有效促进了中国催化研究与应用及催化教育事业的发

展。

(摘编自百度白科《蔡启瑞简介》)

②为了总结和确切表达他的学术思想以为后人所用,蔡启瑞半夜起来在电脑前打字到黎明,

给《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化学卷第一分册“蔡启瑞箱”的撰写者提供了

近三万宇的电子版参考资料,以致他腿脚肿胀得让人不忍目睹。

(摘编自百度百科《蔡启瑞简介》)

③南京大学陈懿院士评价说,蔡先生除了科学上的卓越成就外,其高尚人格最为人所敬仰在

名利面前,蔡先生不是争,而是退让,一个人做几件高风亮节的事不算什么,而蔡先生一辈子

事事如此,很难很难。”

(摘自(夏门网•夏门新闻))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蔡启瑞学习能力强、素质超群,在度大学习期间,两次获得奖学金,后来凭借优异的成绩留

校任教。

B.蔡启瑞被夏大选派赴美留学,在俄亥俄州立大学,他刻苦研读,获得了化学哲学博士学位。

C.蔡启瑞所领导的厦门大学催化团队,通过举办催化讨论班等教研活动,促进了中国催化研

究与应用及催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D.在我国催化科学基本上还是一项空白的情况下,蔡启瑞主动请缨,和他的助手在夏大建立

了我国高校中笫一个催化教研室。

2.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蔡启璀的回国之路异常艰辛,他连递六次回国申请,直到1956年才拿到离境签证,与钱学

森等中国科学家和留美学生一起回到祖国。

B.蔡启瑞在催化理论方面做的课题成果喜人,他研究、总结出络合催化可能产生的四种效应,

丰富和发展了络合催化的理论体系,在国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C.即便是在70多岁高龄的时候,蔡启瑞还主持开展了由合成气制取甲醉、乙醉和金属一氧化

物协同催化作用本质等的研究,并提出重要理论观点。

D.夏大在颁发奖教金的颂奖词中这样评价蔡启瑞,”古人赞曰:‘仁者寿'!先生以百岁的实践

证朋古人之云然也!:说明蔡启瑞心怀仁爱、著作等身,故能长寿。

E.蔡启埔专心于催化化学的研究,将一生精力奄无保留地献给了中国的催化化学事业,被誉

为中国催化化学界的〃一代宗师”。

3.“学如流水行云,德比松劲柏青”是中科院院士、我国化学大师唐敖庆对蔡启瑞的赞誉。

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蔡启瑞教授“学”和“德”的理解。

6、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八十五岁那一年,我离开办公室,不再参加社会活动,回到家里,以看书、写杂文为消遣。

我生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经历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和新中国时期,友人戏称我

四朝元老。

常听老年人说:“我老了,活一天少一天了。"我的想法不同:“老不老我不管,我是活一天多

一天。”我从八十一岁开始,作为一岁,从头算起。

2003年冬到2004年春,我重病住院。我的九十九岁生日是在医院里过的•人们听说

这里有一个百岁老人,就到窗子外面来偷偷看我这个老龄品种,我变成医院里的观赏动物。佛

家说,和尚活到九十九岁死去,叫做“圆寂”,功德圆满了。我可功德圆满不了。病愈回家,

再过斗室读书生活,消磨未尽的尘世余年。

老年读书,我主要读专业以外的有关文化和历史的书籍,想知道一点文化和历史的发

展背景。考古不易,考今更难。了解真实的历史背景困难重重。可是旧纸堆里有时发现遗篇

真本,字里行间往往使人恍然大悟。

先知是自封的,预言是骗人的。如果事后不知道反思,那就是真正的愚蠢了。聪明是从

反思中得来的。近来有些老年人说,他们年轻时候天真盲从,年老时候开始探索真理,这叫做

“两头真”,这是过去一代知识分子的宝贵经历。

老来回想过去,才明白什么叫做“今是而昨非”。老来读书,才体会到什么叫做“温故

而知新”。学然后知不足,老然后觉无知。这就是老来读书的快乐。

“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最好的长生不老滋补品。

希望《百岁新稿》不是我的最后一本书。

(摘自周有光《百岁新稿•自序》)

材料二:

1月14日,中国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思想家,有着“汉语拼音之父”之称的周有光

先生以112岁高龄辞世。

作为“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的最大功绩是创立了汉语拼音系统。早年在大学主修

经济学时,他就对语言学、文字改革有浓厚兴趣,并参加了拉丁化新文字运动。1955年以后,

根据国家需要,他专职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研究文字改革和汉语拼音问题,主持和拟定了《汉

语拼音方案》,主导和建立了汉语拼音系统。1961年出版著作《汉字改革概论》,全面系统

地论述了我国文字改革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此后他还陆续出版了《世界文字发展史》《比较

文字学初探》《朝闻道集》等30余部重要著作。对于这段辉煌的历史,周有光却看得很淡,

他一直坚持创立汉语拼音系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并始终认为,他个人在其间不过是做了应

该做的事情罢了,没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周有光先生不仅在语言文字领域成果斐然,

在文化史研究等领域同样成就显著。不仅历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还担

任过《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汉语大词典》《不列颠国际百科全书》的编撰工作,是中国

最受敬重的著名学者之一。

材料三:

作为《北京晚报》的记者,我跟周先生有过两面之交,在我的印象中,老爷子是一个非

常随意谦和的长者,淡泊名利,与世无争。老爷子脸上总是笑呵呵的,非常坦诚和善良,甚至是

很单纯的。

有关“汉语拼音之父”的说法,并不是老爷子自封的。记得当年我采访他时,跟他提起

汉语拼音方案的事,老爷子在我这个记者面前淡然一笑说,这是集体智慧,只字未提自己的功

-力+4-。

他曾在《晚年所思2》里,专门写了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过程,特别强调了拼音方案委

员会是吴玉章领衔,而且是吴老建议用拉丁字母方案。他自己则只是这个委员会的一员,方案

的具体研究者和执行者。

作为语言文字学家和当年汉语拼音方案的最后一个制定者,而且也是一百多岁的老人,

年轻的记者在报道时,把他称为“汉语拼音之父”,也是可以理解的。

当然,这绝对不是周先生自己的意思,就我对老人的了解,他是最反对什么什么"之

父”“泰斗”“大师”一类虚名的。所以,有些人以“贪天之功为己有”来评价周先生,显然

是不客观、不公正的。

诚然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同时,我们也生活在对英雄、对先辈没有敬畏之

心的年代。让人心寒的是有些人对所有英雄、伟人、名人都有“舍得一身刚”的精神,给以

抨击,不但质疑他们的生平事迹,而且怀疑他们的人品和人格。这些人是何用心,正直善良的

人实在难以理解。

(摘自刘一达《有关周有光的“讨伐”和汉语拼音之父的争论可以歇歇了》)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周有光自述晚年“以看书、写杂文为消遣”,特别是百岁病愈后回家“消磨未尽

的尘世余年”,字里行间弥漫着些消沉的情绪。

B.材料二满怀崇敬地对周有光一生业绩做了高度评价:“主持”“主导”等用语都显示了作

者对周有光在汉语拼音方案创建中的地位的看法。

C.材料三中,《北京晚报》记者刘一达对有些报道称周有光为“汉语拼音之父”表示不能认

同,因为“这绝对不是周先生自己的意思”。

D.材料一是周有光的自述,最真实;材料二、三都是他人的描述和评判,虽是真诚之语,但都是

主观的,二者对周有光的看法都不够准确。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A.从材料展现的周有光的为人看,现实中的他应该不会看重材料二中的那一系列的令人目眩

的头衔,当然也不会多在意材料三中有一些人的指责。

B.在制定汉语拼音方案一事上,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记述周有光坚持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的态

度,但二者对周有光所起作用的评价却截然不同。

C.材料一是周有光的“自述”,多写其晚年生活及感怀;材料二重在对周有光学术成就、地位

的评判;材料三侧重谈对周有光身后论争的看法。

D.材料一中的周有光读书、写作、思考,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平和老人的形象,材料二、三

中的周有光虽然学术地位崇高,但并不能让人心生敬畏。

E.三则材料的内容各有侧重,文字风格各异,或朴实,或严谨,或理性,因为各自的写作目的完

全不同,最终呈现出的面貌也就很不一样。

3.周有光反思年轻时的“盲从”,刘一达却批评一些人的“怀疑”。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

“盲从”和“怀疑”的理解。

题型四: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九天神眼

从起初遥远的一点,到依稀模糊的轮廓,再到清晰可见的机身,减速、放下起落架、稳稳

在某军用机场降落。“奖状”飞机又一次执行特殊任务凯旋了。

走近它,''小”是给人最直观的印象。机身长、宽不过数米,差不多一人多高。而让人

很难想到的是,眼前这小小的“个头”,竟能在13000米的高空飞行,最大巡航速度0.72马赫,

可连续飞行6个小时。一进入机舱,才发现这小小的“身板”还着实能“装货”:在直径不足

1.5米、高只有1.45米的狭窄机舱内,就装有3个固定座椅,两个座椅在驾驶舱,1个长椅在

后舱,各型电子设备占据了舱内大半个空间。而这也给驾驶“奖状”飞机的机组成员带来了

麻烦,狭小的舱内空间,使得除两名驾驶员外,机组其他人员只能挤坐在一尺见方的小长椅上,

蜷缩着直不起腰、伸不开腿,时间一长,腰酸背疼不说,想方便也找不着地方。但就是在如此

艰苦的环境下,他们每次执行任务都要连续飞行四五个小时。

谈及飞行经历,机长张凯如数家珍,“自1986年配备‘奖状’号,我们中队已先后7次

入藏,20余次进疆,飞行面积超过250万平方公里,协助完成10余项重大科研攻关,完成抢险

救灾任务160余架次。”

多年的飞行,让“奖状”中队满载殊荣,也使他们不少人患上了“职业病”。副教导员

孙文奎说,“每晚7点半要准时守在电视机前看天气预报,不管有没有任务,早晨起来第一件

事就是看天。”“一有灾情,无论天气如何,我们都会自发处于待命状态。在那种情况下,灾

情就是命令,我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一次,张凯机组飞往重灾区北川遥感航拍,电瓶温度指示灯突然报警,温度直线上升。如

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造成空中断电的危险。千钧一发之时,机长张凯脑海中掠过了一个个特

情处置预案,一个个处置口令也脱口而出:

“下降高度!”

“跳开X号保险丝!”

终于,飞机从7000余米下降到6000米,故障被机组成员镇服。

让机组成员终身难忘的是2011年7月的西藏航拍任务。当时,西藏正值雨季,动辄狂

风骤雨,天气变化无常,气象条件非常恶劣;每个成员都出现了较强的高原反应,为了保证有

足够的体力飞行,大家只好边吸氧、边打点滴、边研究飞行计划,最后圆满完成了既定任

务。

飞险区、闯禁空、测山河、赴震区……一次次的枕戈待旦,一次次的受命飞行,这支“奖

状”中队屡建奇功,满载殊勋。在这光环的背后,蕴含着的是一份大爱。

除日常的训练外,“奖状”飞行团队每年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在外执行飞行任务,陪同

家人的时间自然也就少了许多,有时接到紧急任务,还会和事先安排好的“家事”“撞车”。

或许在有些人的眼里,他们不是合格的父亲、丈夫和儿子,但在家人的心目中,却有着

不同的答案。

一位飞行员家属说道:“选择了飞行员,就是选择了寂寞,为了‘大家',一点牺牲不

算啥。”一个轻松的回答,一个灿烂的微笑,折射出的是一份包容与关爱。

“总觉得平时亏欠他们的太多,在家的时候就多给老婆孩子弥补一点。”一机组成员轻

描淡写的一句话,道出了这位飞行30多年、6000余小时飞行员的觎氟柔情。

(摘编自苏银成等《探空测地的“九天神眼”》)

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奖状”飞机虽“小”,但“装货”能力不小;它的本领也不小,飞行高度高,航速不低,续

航能力强。

B.“奖状”飞机舱内空间逼仄狭窄,机组成员的活动空间不到机舱的一半,这给机组成员带

来了诸多不便。

C.“奖状”号机组1986年成立以来,飞行架次多,作业面积广;多次参与导航工作,为社会

做出了贡献。

D.文章写2011年7月西藏航拍一事,突出了“奖状”号机组不怕苦不怕累、勇于克服困难

的优良作风。

E.这篇通讯点面结合、以小见大,主要通过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来表现中国当代军人的

阳刚之美。

2.文中写北川航拍时排除险情一事,突出了机组群像的什么特征?请简要说明。

3.请根据文本,探析“蕴含着的是一份大爱”这句话的含意。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鳏,龌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在台湾文博

会的展馆里,《庄子•逍遥游》中的名句,ER制在青灰色的背景板上,烟雨飘渺、草树朦胧,

将飞鱼形状的灯饰设计映衬得浑然天成一一这款灯饰正是取名为“鲸”。飞鱼的翅膀是灯管,

设计师在曲线形的灯轴上加了移动块,滑动时翅膀灯管随之改变方向和弧度,如同展翅一般。

精心巧思的设计令人油然赞叹,阐释的文字更是在瞬间把设计的深刻意涵勾勒出

来:“‘鳏’由上千万颗微曲镜组构成一只大型的飞鱼,鱼身鸟翅突破传统灯具该有的样貌,

在工艺与工业间自在悠游。摆动着发光的翅膀,时而向天际翱翔,时而向下俯冲。大海关不住

这属于天空的鱼,屋瓦也困不住这悠游自在的心。”

这个展台可以说浓缩了文创生态链的几个重要环节:深厚的文字素养和对传统文化的

深刻理解、将对经典的理解转化为现代设计、精细的工业加工与制作、精美细腻的文字阐释

与升华,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元素,懂得欣赏的消费主体一一他们对文化诠释、创意呈现能够产

生共鸣与理解,最终,体认到的是有质感的文化体验。

这是前几天参观台湾文博会的有趣经验。一方面令人惊喜的文创新品在展馆里层出不

穷,另一方面也因几天来在台北街头巷尾的遇见,更深刻地体会到文创的在地日常化。这恰恰

说明了台湾文创空间的成熟,以及文创生态链的完整。

文创在台湾越来越趋近一种生活态度,转角遇到文创,在很多时候是个大概率事件。街

边的一盒牛轧糖,不只是简单的糖而已。包装的外壳是复古味道的盒装书设计,内里夹着一页

薄纸,用和牛相关的成语和俗语,逗趣地写下这款牛轧糖独一无二的特质,而每一颗糖的透明

糖纸上都有一句话,各具意思,让人品着糖味,多了些玩味。

深究整个流程不难发现,文创产品的起点、制作流程、推广,是社会生产体系中各个方

面达成共识、共同参与和完成的:源于出品人对产品的理解与提炼,文案的表达、设计的体现,

对细节的坚持,对生产商的要求;源于生产商的知识基础、接收到信息后的对等回馈、耐心磨

合;源于推广者的对应配合、创意宣传;源于消费者的深层认同和购买意趣。换言之,这是一

条基于理念一致、高协同度的生态链,从起意、生产、销售到消费,其间每个环节都对文创起

到配合和提升作用,从而达致令人愉悦的体验。

这样一种美好不是一蹴而就的结果,台湾强调文创、重视文创、扶持文创由来已久,整

个社会环境展现了对文创的有利面:对文化和文字的坚持、对美感的认知、对工艺的坚守、

对小众电影的开放,慢慢积淀为以诚品、紫藤庐、台大罗斯福路咖啡馆、文艺电影等为标杆

的文创产品,并逐渐延伸至更多领域。细细打量这些果实,似乎清晰地还原了构建整体文创思

维的逻辑:既需要大的空间自由舒展,也需要小的细枝末节的打磨习惯。一本书、一盒点心上

的字体、留白、纸的选择,都有人在意,都有具备工匠精神的人来执行和完成。因此,当文创

成为一种生产力,当文创造就一种习惯,文创就是质感生活的必需品了。

(节选于2017年4月23日《联合早报》周兆呈先生文章,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创产品”的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创在台湾越来越趋近一种生活态度。街头巷尾的文创产品,让人更深刻地体会到文创的

在地日常化。这跟展馆里层出不穷的文创新品一同说明台湾文创空间的成熟,及文创生态链

的完整。

B.街边遇见的文创产品牛轧糖,虽同传统的产品一样也介绍糖的特质,但是文化味十足,无论

是复古味道的盒装书设计,还是内里的薄纸以及透明糖纸,都让人多了些玩味。

C.文创产品的起点、制作流程、推广,是社会生产体系中各个方面达成共识、共同参与和完

成的。这是一条基于理念一致因而高协同度的生态链,其间每个环节都对文创起到配合和提

升作用。

D.以诚品、紫藤庐、文艺电影等为标杆的文创产品,都是长久的对文化和文字的坚持、对美

感的认知、对工艺的坚守、对小众电影的开放的成果,它们也对更多领域产生了影响。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灯饰“龌”设计巧妙,阐释的文字一一庄子《庄子•逍遥游》中的名句,更是在瞬间把设

计的深刻意涵勾勒出来,将飞鱼形状的灯饰设计映衬得浑然天成。

B.文创生态链的几个重要环节中,懂得欣赏的消费主体是最重要的,他们对文化诠释、创意呈

现能够产生共鸣与理解,最终,体认到的是有质感的文化体验。

C.无论是展台上的灯饰“鲸”,还是街边的一盒牛轧糖,台湾文创产品的成功离不开出品人

对产品的理解与提炼,文案的表达、设计的体现,对细节的坚持,对生产商的要求。

D.台湾文创的成功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实现的。细细研究这些文创产品,我们发现,它们清晰地

还原了构建整体文创思维的逻辑:既需要大的空间,也需要小的打磨习惯。

3.根据文本内容,概括台湾地区文创的发展带给我们的启示。

题型五: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以新的方式参与中国篮球

薛原

36岁的姚明,正迎来篮球生涯的又一次转型。

中国篮协换届会议筹备组组长与其说是一个“头衔”,不如说是一份责任,一份从未

有过的重大责任。如姚明自己所言,他正“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参与中国篮球事业的发展”。

15年前的秋天,姚明飞往美国征战NBA(美国男篮职业联赛),开创了属于他自己的

“大场面”。6年前的夏天,姚明在家乡上海宣布退役,成为上海大鲨鱼俱乐部的投资人,以

新的身份拥抱篮球。这个冬天,他接过了一面新的旗帜,为中国篮球去开创一个更美好的春天。

6年前退役时,他曾说:“我只不过换了个球场。”如今,筹备中的新一届中国篮协将

承担起推动中国篮球迈向新高度的使命,站在潮头的姚明,也将迈入人生中一块更大的球场。

①记者:接过这份职责时,是什么样的心情?

姚明:兴奋,很感谢能有这样的机会。很多感受都混杂在一起,压力巨大,同时也信心十

足。这个挑战是我们这一代人最终要接过来的。

②记者:中国篮协换届筹备阶段的工作思路是什么,打算做哪些事?

姚明:坦率地说,目前还没有十分成熟的思路和具体工作的安排,还需要认真谋划。但

可以肯定的是,未来中国篮协换届一定要积极落实国家体育总局对于篮球改革发展的各项要

求,同时一定要凝聚起篮球界有识之士的力量,以及全社会关心篮球、支持篮球人士的力量,

共同推进中国篮球事业发展。

③记者:以CBA(中国男篮职业联赛)为标志,篮球改革已经进行了20多年,现在面临新

的机遇和挑战,眼下的换届筹备中,怎么把握和体现未来改革发展的趋势?

姚明:体育事业改革发展正进入新的阶段。在新形势下,怎样厘清政府和社团组织之

间的关系,怎样调动各自最有效、最有优势的一面去取得新成就,需要我们积极探索。

换届筹备主要从人员和机制两方面去入手,体现改革意图,做好准备工作。

改革意图方面,我的理解是,政府是整个社会的最后一道保险,就像银行里的保险柜,

对社会事务有一种兜底的功能。但如果每一件事都用“最后一道保险”的思路去处理,时间

久了可能就会影响活力。毕竟钱都放在保险柜里也不是办法。所以这是个社会分工问题,政

府与社团组织应当承担不同的角色。就像理财,一部分钱可以放在银行里,一部分可以拿出去

尝试获取更多收益的可能。

我认为,篮球改革应当承上启下,在原有基础上摸索出一些创新的模式。中国篮球群众

基础好,社会影响大,运动成绩有保障,有能力实现自我突破,自我完善。

在篮球项目上,推动政社分开、管办分离,实际上意味着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面对

不同的问题,可以为我们的发展创造更大的战略回旋空间。过去篮球管理体制是两块牌子一

套人马,时间久了也就成了一个办法、一个思路。现在,我们将努力去协调、创造一种协会自

治、善治的思路和模式,推动篮球事业发展在更高层面、更大范围形成良性循环。

④记者:你这些年一直在积极呼吁并推动中国篮球深化改革,现在是不是更有信心和

决心了?

姚明:中国篮球正面对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参与改革的人们,信心和决心自然都受到

鼓舞但前提是我们要有谨慎周密的思路。决心和策略要彼此兼容,相辅相成。我们更要注重

团结合作,凝聚人心,不分体制内外,人尽其才各展所长。这才是推动事业健康发展最稳定的

基础。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问题①之前的文字,类似于通讯中的导语,交代了访谈的背景,概括了访谈的主要内容,引

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中画线句子在结构上照应标题,加粗词“更大的球场”的意思是姚明将在筹备中的新一

届中国篮协中有更大的施展才华的空间。

C.姚明以“银行里的保险柜”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在篮球改革中,政府是整个社会的最后一道

保险,具有兜底功能。

D.姚明认为,在篮球项目上,推动政社分开、管办分离,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可能对

篮球的发展有利。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为了推动中国篮球事业的进步,十多年前,姚明去美国男篮职业联赛打球,后来姚明退役成

为篮球投资人,他始终没有离开篮球。

B.对于担任中国篮协换届会议筹备组组长,姚明很兴奋也充满谢意,感受很复杂,压力很大,

他挑战这份工作还需要增强信心。

C.中国篮协换届筹备工作目前还处在前期阶段,还要认真谋划思路和工作,但姚明认为,中国

篮协换届己经积极落实上级的要求。

D.姚明认为,凝聚篮球界有识之士和社会人士对篮球的支持,以及中国篮球群众基础好,社会

影响大.运动成绩有保障,这些是中国篮球的机遇。

E.姚明认为,厘清政府和社团组织之间的关系,调动各自最有效、最有优势的一面取得新成就,

这是中国篮协换届筹备组面临的任务。

3.这则访谈采用了开放式提问和引导式提问相结合的提问方式,请指出记者的四个问题分别

属于哪种提问方式,并分别分析两种提问方式的作用。

10、阅读下面的访谈,完成下列小题。

①杨澜(以下简称“杨”):您看您去过这么多地方,台北、高雄、美国、香港,哪一块地

方是您最心爱的?

余光中(以下简称“余”):这很难说。有人说我是乡愁诗人。我写过好多乡愁诗,可是

我觉得我的乡愁呢,不是同乡会式的,不是关乎某省、某县、某村的,因为乡愁可以升华或者

普遍化为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这样说来呢,乡愁就不完全寄托在地理上的某一点,它不仅仅

是地理的,也可能是历史的,可以说是历史的乡愁,文化的乡愁,而且在中文里面也可以有所

寄托。那一年到东北访问,我在短短的致辞里就讲到,小时候在抗战时就会唱“我的家在东北

松花江上”,还有“万里长征万里长”。那时,我没有去过长城,更没去过松花江,可是整个民

族的一个大感情就可以融合在一起。我是说着说着眼泪就掉下来了。我有一篇散文,结尾两

句我是这样写的:“你以中国的名字为荣,有一天,中国亦将以你的名字……”

杨:为荣?

余:没有。

杨:没有这两个字,所以我不是诗人,就要差这两个字才好。

②杨:我们看您的人生经历,觉得您其实并没有遇到过特别大的困难,家庭很美满,生活

呢,教书、写诗、写散文、写评论,也是人们想像的比较安定的生活。但您为什么却说“我写

作是因为我失去平衡,心理失去保障,而心安理得的人是幸福的,缪斯不会去照顾他们”?

余:一个人不能光看他表面的职业和家庭。他内心有很多心魔,内心世界可能很复杂,

比如他的愿望并没有完全达到,那就不是表面上看得出来的。我在21岁时就离开大陆,那对

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因为我的好朋友都忽然不见了。我投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要重新来过;

而且一个人到了21岁,记忆已经很多了,所以这件事情让我念念不忘,也成为我的一个……

心结,一个中国结。

③杨:今天仍然有很多人喜欢您的诗,但人们的欣赏对象好像发生了一些变化。年轻人

喜欢卡通、流行歌曲等那种节奏更快、更有形象感的东西。那么用于看白纸黑字的时间呢,

相对就要减少一些了。您觉得未来的诗歌,希望在哪里呢?

余:这个情况不仅仅存在于大陆、台湾、香港。因为媒体变了,价值观也随之改变了。

我向来不认为文艺要大众化,而应该小众化。可如果你连小众都维持不了的话,那就有很大问

题了,像三毛也好,或者余秋雨也好,到底还是不能跟一个流行歌星比,对不对?可是,听流行

歌的跟读余秋雨散文的还是不一样,所以不能够拿来比较。目前的新诗有相当多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