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球化视域下的中国农产品贸易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业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已成为一种客观潮流,中国农业融入全球化的步伐也日益加快。全球化将中国农业带入到一个与其“封闭性”原状完全不同的开放经济的市场环境中,直接影响到了中国农产品贸易数量和贸易结构的变动,影响到了中国农业和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发挥和调整、国际竞争力的动态变化,进而促进了中国农业结构的优化、生产空间布局的调整、产业地理集中和地区专业化的发展。作为结果,实现了中国农业生产方式和发展方式的重大变革,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进入快速转型时期。一、全球化与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动态变化全球化为中国农业和农产品发展所带来的一个最直接影响就是为其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和利用国外资源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带动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高速增长,扩大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这将有助于优化农业的资源配置,形成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对接的资源转换机制。1.农产品贸易高速增长,贸易规模增长态势明显与中国对外贸易高速增长保持一致,中国农产品(按中国的农产品定义,包括含水产品)贸易也得到快速发展,贸易规模总体呈现出增长态势。除2009年因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有所下降外,1998-2010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均呈快速增长趋势,分别由1998年的221.4亿美元、138.1亿美元、83.2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208.0亿美元、488.8亿美元、719.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4.28%、19.53%和58.80%。如果以2001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WTO为分界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上升幅度更加明显。入世前(1998-2001年)农产品进出口额、出口额和进口额的年均增幅分别仅为6.52%、4.09%和10.55%,而入世后(2002-2010年)的年均增幅分别为32.78%、18.83%和53.13%,分别是入世前的5.03倍、4.60倍和5.04倍。这说明,中国加入WTO后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中国农产品的贸易规模显著扩大了。但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是,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自2004年开始出现了进口增长快于出口增长、持续六年逆差并日益明显扩大的趋势,逆差额由2004年的46.4亿美元扩大到2010年的230.4亿美元。中国农产品贸易持续逆差及日益扩大,并在中国正式加入WTO的两年后出现,这反映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入世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冲击影响逐步显现,并呈现出一种常态化趋势。因此,当前如何有效防止农产品贸易逆差过大,遏制这种常态化趋势,是一项艰巨任务。2.中国农产品进出口的资源禀赋特征总体来看(见图1),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在出口中保持着增长优势,在出口中比重呈稳定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59.06%上升到2010年的67.35%,其中在2006年达最大比重67.63%;在进口中比重呈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44.11%下降到2010年的25.74%。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已成为中国主要出口的农产品,持续处于高额贸易顺差状态,且顺差额由2000年的42.85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144.1亿美元,年均增长9.21亿美元。随着中国农产品出口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水产品、畜禽、水果、蔬菜等劳动密集型的优势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将会迅速提高,成为拉动中国农产品出口持续增长的主力。图1中国农产品进出口:劳动密集型与土地密集型产品注:劳动密集型产品主要包括蔬菜、水果、水产品、畜产品;土地密集型产品主要包括粮食、油料、棉花等大宗农产品资料来源:根据国家海关信息中心有关数据整理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呈现进口增长快于出口增长的趋势,在进口中比重整体上呈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40.17%上升到2010年的58.37%,其中在2008年达最大比重62.13%;在出口中比重呈持续性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17.44%下降到2010年的4.24%。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已成为中国主要进口的农产品,持续处于贸易逆差状态,且逆差额持续高速增长,由2000年的17.75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399.07亿美元,增长了21.48倍,年均增长34.67亿美元。二、中国农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与国际竞争力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和进程中,农产品国际贸易既可能为贸易各方带来收益,也有可能带来损失。其中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是不同国家或地区具有不同的农业比较优势(胡必亮,2007),同时,农产品贸易数量和结构的变动将影响到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发挥和调整以及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以下我们就采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动态显性比较优势(DRCA)和贸易竞争力指数(TC)来分析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比较优势,以探讨农产品比较优势发挥和国际竞争力的动态变化情况。1.中国农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不断趋于弱化对中国1990-2008年农产品的RCA和DRCA计算结果显示(见图2):1990年以来,尤其是入世以来,中国农产品出口大幅增长,但其显性比较优势整体上呈下降趋势,由1990年的1.69下降到2008年的0.34,降幅达79.88%,年均下降4.21%。其中,在1990-1997年间,中国农产品的RCA值均大于1,表明在这期间中国农产品在国际上还具有一定的比较竞争优势,但从1998年以后,RCA值均小于1且曲折性地不断下降,这说明中国农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比较劣势且呈不断恶化趋势。从中国农产品的DRCA变化趋势来看,DRCA也呈现整体上的小幅下降趋势,DRCA只有在1993、1999和2000年大于1,其他年份的值均小于1。这表明,中国农产品出口具有较弱的比较优势,且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比较优势在不断趋于弱化。图2中国农产品出口显性比较优势资料来源:《国际统计年鉴》(各年),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竞争力整体上显著强于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但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对2000-2009年中国主要农产品TC指数的计算结果显示(见表1):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其贸易竞争力指数由2000年的0.16下降到2009年的-0.14。其中,在2000-2003年间由0.16下降到0.06,表明这一阶段中国农产品处于微弱的竞争优势。2004年起中国农产品总体TC指数由正值转为负值,2005年这一数值有所上升但依然小于0,说明中国的农产品自2004年开始处于微弱的竞争劣势。总之,尽管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农产品贸易得到快速发展,但总体竞争力不强,呈下降趋势。具体到各类主要农产品,TC指数的变化比较复杂: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竞争力整体上显著强于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在2000-2009年的TC指数处于区间0<TC<0.4,表明中国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具有竞争优势但并不明显;同期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指数均小于0而且逐年下降,由2000年的-0.25下降到2009年的-0.87,这表明中国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具有竞争劣势且呈现逐步增强趋势,由一般竞争劣势上升为明显的竞争劣势,在2004年、2005年其TC值为-1,竞争劣势非常明显,基本上全是进口,其受外来竞争的冲击相当大,自身竞争力非常薄弱。从TC指数的均值来看,中国农产品的国际贸易竞争力整体上呈中性,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竞争力整体上显著强于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主要农产品的竞争优势降序顺序具体为:蔬菜>水果>畜产品>粮食>水产品>棉花>食糖>食用油籽>植物油(见表2)。三、中国农产品生产的空间布局、产业地理集中和地区专业化依据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力理论,生产的空间布局和产业地理集中是影响产业或产品比较优势发挥和竞争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合理和科学的空间布局和产业地理集中不仅有助于发挥产业或者产品、区域的比较优势,提升市场竞争力,而且专业化的空间布局和产业地理集中还能发挥产业或产品的规模效应,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最终有利于产业和产品竞争力的增强和提升。同时,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的变化也会影响到生产空间布局的变迁、产业地理集中和地区专业化的形成和发展。以下我们就主要通过标准差系数、集中率和地区专业化指数的动态变化,对中国主要农产品的空间布局变化进行分析,以探索主要农产品生产的空间布局是否呈现出优化和专业化的趋势,以及其动态的变化趋势。本部分内容中的主要农产品播种面积和产量数据均来源于《新中国农业60年统计资料》,采用1980-2008年共计29年、11种主要农产品、31个省区(市)的农作物播种面积或者产量面板数据。这11种主要农产品为稻谷、小麦、玉米、大豆、薯类、棉花、油料、糖料、水果、蔬菜、肉类。因为肉类没有面积数据,故而其相关指标测度采用总产量指标。1.主要农产品的生产结构得到了明显改善和优化在全球化的影响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主要农产品的播种面积发生了显著变化,从而促进了中国主要农产品生产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土地密集型农产品播种面积的变化较为复杂,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所占比重呈稳定的持续下降趋势,由1980年的80.09%下降到2008年的68.34%,下降了11.75个百分点。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所占比重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其中棉花和油料的播种面积在波动变化中趋于小幅上升,但上升的幅度均不大,分别由1980年的3.36%、5.42%上升到2008年的3.68%和8.21%;糖料的播种面积所占比重整体上呈上升趋势,由1980年的0.63%上升到2008年的1.27%。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播种面积所占比重呈稳定的快速上升趋势,蔬菜和水果的种植面积所占比重分别由1980年的2.16%、1.22%逐年稳步上升到2008年的11.44%、6.87%,上升趋势非常显著。水产品的养殖面积也呈现出了快速上升趋势,总体上由1980年的299.77万千公顷上升到2008年654.99万公顷,并于2005年其养殖面积达历史最高值755.82万公顷。可见,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种植和养殖面积不断扩大,中国主要农产品的生产结构得到了改善和优化。根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主要农产品播种面积的线性变化趋势,可以将各种主要农产品的变化趋势分为稳定增加型、波动增加型、快速增加型、稳定减少型、波动减少型五种类型(见表3)。2.总体上看,中国农业生产呈现出显著的地理集中趋势,并且呈明显的不断增强趋势产业地理集中主要是衡量一个产业在空间上集中的程度,主要是以区域作为自变量考察产业的空间分布特点。基于度量指标数据的可得性和分析的方便,我们选取标准差系数和集中率作为度量中国主要农产品的产业地理集中指标。按照农业生产地理集中指标数据对中国农业分布情况进行分类,可以发现,中国农业生产呈现出显著的地理集中现象。中国主要农产品播种面积或者产量的标准差系数,由1980年的1.12稳步上升到2008年的1.41,上升了25.89%,年平均上升0.9%;同时,每年的标准差系数均大于1.00(见图3)。并且,中国农业生产的地理集中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1980-1988年,标准差系数呈小幅稳步上升趋势,由1980年的1.12小幅上升到1988年的1.21,这表明,在此期间,中国农业生产的地理集中开始呈现明显的小幅上升趋势;(2)1989-1997年,标准差系数呈微小的下降趋势,由1989年的1.19小幅下降到1997年的1.15,9年间只下降了0.05,这表明,在此期间,中国农业生产的地理集中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3)1998-2008年,标准差系数呈显著的较大幅度上升趋势,由1998年的1.16上升到2008年的1.41,11年间上升了21.55%,年均上升1.96%,尤其是从2002年开始,其标准差系数上升趋势和幅度尤为显著,这表明,在此期间,中国农业生产的地理集中处于明显的上升阶段,表现出了显著的增强趋势。可见,以1998年为时间拐点,中国农业生产的地理集中演变趋势呈现先小幅上升、后明显大幅稳步上升的变化特征;2002年以后,地理集中程度的增强尤为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加入WTO对中国农业生产地理集中发展的推动作用。从具体农产品来看,大部分农产品生产都表现出明显的地理集中特征(见表4)。从1980-2008年11种主要农产品播种面积或者产量的平均值来看,在45%以下的只有3个,占27.27%;而在50%以上的农产品个数为5个(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糖料),占45.45%,其中,棉花和糖料的均超过70%,分别达72.52%和75.32%。从的变化趋势来看,在11种主要农产品中,有8种呈现上升趋势,占72.73%,其中,3种农产品(小麦、油料、糖料)呈现逐年上升趋势,3种农产品(大豆、玉米、棉花)呈现整体上的上升趋势,2种农产品(稻谷、薯类)呈现阶段性的上升趋势。3.农业生产的地区专业化程度和水平整体上呈显著的提高态势地区专业化是指某一地区专门生产某一产业或者产品,主要是以产业作为自变量,考察一个地区在特定行业中所占的份额与其他地区相比是否相对大一些的问题。对一个国家产业的地区专业化水平及其趋势进行分析,通常有两条路径:(1)产业路径,对产业中各行业的地区专业化水平及其趋势进行分析;二是地区路径,对产业在各地区的生产专业化水平及其趋势进行分析(Krugman,1991;Kim,1995)。以下基于全国和31个省区市1980-2008年11种主要农产品的播种面积或者产量数据,按照樊福卓构建和应用的地区专业化系数,分别从产业和地区路径来深入考察和分析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专业化程度和长期演进趋势。樊福卓构建和应用的地区专业化系数的具体计算公式和经济含义如下:图4显示,1980-2008年,从地区和产业两个路径测度的中国农业生产的地区专业化系数基本呈现一致的变化趋势,整体上由1980年的0.2743上升到2008年的0.4195,上升了52.93%,年均上升1.83%。这表明,农业生产的地区专业化程度和水平,在整体上呈现显著的提高态势,并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增强特征。1980-1997年,地区专业化系数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但上升的幅度不大,由1980年的0.2743上升到1997年的0.3585,上升率为30.70%,年均上升1.71%。这表明,此期间农业生产的地区专业化表现出了稳步提高的演变特征,但提高程度有限。1998-2006年的地区专业化系数,虽然在1999年、2000年和2003年有所下降,但总趋势仍然由1998年的0.3476上升到2006年的0.4805,上升率为38.24%,年均上升4.25%,上升的幅度较以前明显增大。这表明,此期间农业生产的地区专业化表现出了显著的快速发展趋势,地区专业化程度和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这种显著增强趋势在2007年、2008年表现出了微小的下降过程,这是否意味着农业生产的地区专业化水平在2006年已经达到了历史上的一个极值点,抑或是短时期内的缓冲与调整。这种现象值得关注,也需要从理论和政策上寻求合理解释。从具体农产品来看,大多数农产品生产的地方化水平在近30年来整体上呈现普遍上升的态势,但提高程度差异明显。在11种样本分析农产品中,有8种农产品生产的地方化系数在整体上都呈现相当程度的上升趋势,占72.73%,这8种农产品分别是小麦、大豆、薯类、棉花、油料、糖料、水果、肉类。其中,以肉类系数的上升速度和幅度最大,1980-2008年,其系数上升了229.76%,年均上升率高达7.92%;小麦、薯类、油料等农产品的系数也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年均上升率分别达1.56%、1.82%和1.57%。只有稻谷、玉米、蔬菜这三种农产品生产的地方化系数呈现一定程度的下降趋势,1980-2008年的下降幅度分别为14.85%、6.86%和4.91%,但下降幅度均不大。图4中国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四、中国农业生产方式与发展方式的重大变革1.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和发展方式的重大变革农业机械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主要生产方式和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业机械装备总量和农业机械化水平取得了跨越式发展的伟大成就。农用机械总动力呈快速的持续逐年增长趋势,由1978年的11749.90万千瓦快速增长到2009年的87496.00万千瓦,增长了644.65%,年均增长速度高达20.80%,这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见表5),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在2009年达到48.7%,比1978年提高了近30个百分点,农业机械化发展迅速。其中,全国农作物机耕、机播和机收水平也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分别由2001年的47.41%、26.06%、17.99%快速上升到2009年的64.00%、40.00%、37.00%,分别上升了16.59%、13.94%、19.01%,尤其是机收机械化发展更为迅速。同时,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也呈快速的下降趋势,由1978年的70.87%快速下降到2008年的36.61%,下降了34.26%,年均下降1.14个百分点,在2007年其比重为37.20%。根据农业部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中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在2007年就已经由初级阶段跨入了中级阶段,并呈现逐年提升的趋势,这是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个重大转变,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更大规模、更广领域、更高质量、更高服务水平方向迈进的重要标志。一方面,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跨过40%门槛,这表明,中国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有史以来机械化生产方式的比重大于传统生产方式比重的根本性变革,标志着在农业生产中,机械化生产方式已取得主导和支配地位。另一方面,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从2005年就开始降低到40%以下。这表明,中国农业生产方式发生重大转变,由原来依赖、占用人力资源和畜力资源为主向依靠科学技术和现代农业装备为主转变。总之,中国农业发展方式已开始逐步进入依靠市场机制下的分工、地区专业化、农业产业化等组织和制度创新,实现资本、技术、资源和劳动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以改变传统农业自耕自种的生产方式、传统分散的小农生产经营方式和传统的技术进步及其应用方式,以促进土地制度改革实现适度规模经营。2.搞活农产品流通,构建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农产品流通是现代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重要环节,也是现代农业服务业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支撑。在当前农产品国际贸易竞争激烈、稳外需扩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等多重背景下,搞活农产品流通,加快建立现代新型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已成为当前和未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加快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是应对复杂多变和全新国际国内环境的必然要求。从国际环境来看,首先,全球化不断发展,促使国际贸易结构、国际贸易方式、国际资本流动方向发生深刻变化,促使中国形成适合自身实际的农产品贸易政策、市场化和国际化方略,进而引起农产品流通组织的结构性变革,推动农产品流通方式的多元化和现代化。其次,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非关税壁垒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对农产流通的要求也随着提高,迫切要求加快新型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最后,中国正式加入WTO后,一批跨国零售业巨头纷纷抢占中国农产品市场份额,这些巨头优越的货配渠道、分级加工、销售技术和先进的营销模式对中国传统的农产品营销方式和流通业态带来严峻挑战,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明显加大。从国内环境看,首先,当前制约中国农业发展的约束已由资源约束转为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主要矛盾已从生产领域转向市场流通领域,农产品产销之间出现失衡,生产与流通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其次,居民食品消费的安全、卫生、营养、优质和方便要求,迫切需要扩大农产品流通规模,加快流通频率和速度,提高流通安全和农产品流通质量。最后,巨大的农产品物流,客观上要求摆脱集贸式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原始形态,大力发展期货市场与无形市场,形成有效率的农产品现代市场运作形式与市场组织力量。经济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已初步形成了以集贸市场为基础,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农民经纪人、运销商贩、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供销社、连锁店、超市、加工企业等为主体的农产品流通格局和流通销售体系,基本上建立了以下五种农产品的流通模式:(1)直销型流通模式,主要是农户、农产品生产基地自己闯市场,找销路、搞运销,将农产品配送到批发市场或者消费者。(2)契约型流通模式,主要包括“农户+运销企业”、“农户+加工企业”、“企业+农户+保险”和“企业+合作社”等模式。(3)联盟型流通模式,主要是指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由它把农产品生产者与批发商、零售商、运输商、加工保鲜企业等,通过利益联结和优势互补形成战略联盟。(4)以连锁超市为龙头的生产基地及联合采购型流通模式。(5)第三方流通模式,主要是专门从事农产品储运和流通加工的中间组织。3.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以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农业发达状况的重要标志。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创新农业组织化发展模式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式。在当前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全球化进程加速等多重背景下,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加快农业组织化创新发展步伐势在必行。从国际环境看,一是农业尤其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高低是影响中国在农产品国际贸易谈判和规则制定中话语权和有利地位的一个重要变量。二是全球化尤其是WTO对中国农业带来的一大挑战,就是来自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优势,以及农户合理有效利用与分配各种农业资源的组织形式。从国内环境看,一是小规模农户的家庭分散经营因缺乏有效组织使得中国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面临最为棘手的瓶颈难题:如何将大量分散和独立生产经营的小规模农户与国内外大市场实现无缝对接?这是一个迫切需要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一个必须要加快步伐解决的关键问题。二是农业分工的深化、主要农产品的高产业地理集中以及地区专业化的发展迫切需要突破家庭组织的范围限制,要求更大范围的生产要素组合,创新农业组织发展模式,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农业的组织化程度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农业发达状况的重要标志。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创新农业组织化发展模式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式。在当前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全球化进程加速等多重背景下,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加快农业组织化创新发展步伐势在必行。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推动和支持下,中国农业和农民组织得到迅速发展,并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发展模式:(1)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在“公司+农户”这一基本组织模式基础上,已经发展形成“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中间组织+农户”、“公司+农场”等新型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并出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其他农民组织化模式相融合的趋势。(2)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模式。这是现阶段农业和农民经济组织的主流形式,并表现出不同类型和专业化分工的组织形态。当前,大户领办和控制的合作社在一些地区已成为合作社的主要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社区组织也将会更多地碰撞、交错和融合到一起(张晓山,2009)。(3)以企业为母体的租赁式公司农场和以农地股份制为基础的公司农场(何秀荣,2009),如江苏现有的“土地股份制合作社”、青岛的“九联模式(公司+养殖场、养殖公司+养殖园区)”。(4)农业生产服务组织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在具体的农业生产环节上通过组织化方式提供社会化服务,以获得农业生产的规模经济效应,如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机合作社、农机作业股份公司、农机户、农机经营机构、农机跨区作业等)。(5)现代公司制农业企业。农村地区的县域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产业聚集以及产业转移,使农村工业化已经达到较高程度,公司制企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4.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农产品质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其质量安全水平和管理水平不仅关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产工作乃至生命安全,而且还关乎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当前,现代农业及其产业化的发展,一方面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率,但另一方面也给农产品和食品的质量安全带来了空前压力,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频发生,农产品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个人房产买卖绿色环保装修合同3篇
- 远足活动课程设计
- 安全用电运行管理制度模版(2篇)
- 2025年影剧院消防安全管理制度(2篇)
- 2024年青岛版六三制新必修5语文下册阶段测试试卷
- 二零二五年度承包土地种植与农业电商平台合作协议2篇
- 2025年投资公司年度工作计划范文(2篇)
- 二零二五年度交通基础设施PPP项目合同2篇
- 2025年外研版三年级起点九年级化学下册阶段测试试卷
- 二零二五年度国际贸易财务担保合同示范(国际贸易保障)
- 供应链案例亚马逊欧洲公司分销战略课件
- 石化行业八大高风险作业安全规范培训课件
- 村老支书追悼词
- DB3302T 1131-2022企业法律顾问服务基本规范
- 2022年自愿性认证活动获证组织现场监督检查表、确认书
- 中南大学年《高等数学上》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 付款通知确认单
- 小龙虾高密度养殖试验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桥梁工程计算书》word版
- 中考《红星照耀中国》各篇章练习题及答案(1-12)
- 舒尔特方格55格200张提高专注力A4纸直接打印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