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社会经济制度
1、物质生产资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物资生产资料具备的三要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3、在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需具备的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4、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5、在社会生产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是生产,消费是最终目的和动力。
6、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生产关系有:奴隶制生产关系、封建制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7、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生产关系有: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
8、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这个社会的经济基础。
9、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10、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基本、最深刻的动力。
11、社会经济制度:是•定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规定着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人们的意
识形态,是区分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其变革的一般规律是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
的性质。
1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1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和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
14、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总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开始的。
15、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存在的两种基本经济形态。
16、自然经济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17、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18、市场体系的功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功能、经济联系功能、利益关系调整功能、信息产生和传递功能、社会评
价功能。
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出市场中商品和要素的市场价值,这体现出其具有社会评价功能。
19、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商品经济的直接目的是商品交换,
20、经济体制是一定社会经济组织内部资源配置的机制、方式和结构的总和。
经济体制的影响因素:经济制度的制约;生产产力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现实国情。
21、社会形态包括的两个方面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22、社会生产方式包括两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3、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二次是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三次是出
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
2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后,国家对企业的管理应以间接方式为主。
25、在现代后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是由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
26、属于劳动资料的是:
27、影响对消费者市场进行市场细分的因素有:人口统计、消费心理、地理区域和消费行为。
28、金融市场配置职能体现在:资源配置、财富再分配、风险在分配。
29、全球资源配置和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巾场因素。
3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具有双重作用为:造成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和社会财富的巨大浪
费;具有强制性的暂时调节作用。
31、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的关系:经济制度决定和经济体制的特点;经济体制反映社会经济制度的要求;经济体制
是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经济制度的性质和特征要通过与其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反应出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
客观必然性指是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
3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模式有: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培育全国统一开放的市
场体系;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
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33、社会经济体制(或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基本矛盾。
34、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本市场已逐渐成为市场体制的核心。
3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根本特点和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其对经济
发展有双重作用,造成了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和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集中体现和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局限性
和过渡性。、
36、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37、只要存在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的经济规律是价值规律。
38、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39、企业进行市场定位必须完成的工作有:确认亟待满足的需要和欲望;确认潜在的竞争优势;准确的选择竞争优
势;有效、准确地向市场传递定位信息。
40、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所需的经济条件包括: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存
在具有独立里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其中社会分工是其般基础。
第二章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1、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商品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有用性、
永恒属性。
2、商品的价值:作为一个历史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
3、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使用价值和价值统一于商品之中,缺一就不成其为商品: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
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没有价值;〃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既占有商品价值有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
4、商品之所以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是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5、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6、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形成商品价值;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是商品经济特有
的历史范畴。
7、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形成
商品的价值。
8、决定和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组织形式;科学技术发展
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生产资料的质量和效能;自然条件。
9、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10、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价值形式。
11、扩大的价值形式是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他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这种商品的价值充分的表现为无差别的
人类劳动的凝结。
12、一般价值形式是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表现在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某一种商品上。
13、货币的本质: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14、货币的职能是由货币的本质决定的。
15、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
职能。
16、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支付手段:被用来支付商品赊买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支付债务、租金、利息、工资。银行信贷。
17、商品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待流通的商品数量、商品的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18、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与待流通的商品数量成正比;与商品的价格水平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19、纸币流通规律:纸币的发行量以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
时,贬值,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反之。
20、商品的社会价值是在同一部门同类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过程中形成的,它是商品交换的依据。
21、价值规律的作用:①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②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社会生
产力的发展;③促使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
2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
实行等价交换。
23、在现实生活中,价值规律对生产和交换活动的支配作用是通过价格运动表现出来的。
24、导致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经常不一致的是:商品供求关系的不平衡。
25、市场经济的配置方式是: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计划经济的配置方式是:政府指令、政府指导。
26、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进行宏观调捽和需求管理的主要手段。
27、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主要原因是:社会分工、独立经济利益实体。
第三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1、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主要特点:自由竞争、自由经营、企业的经济活动有市场机制来调节,国家不干预经济。
2、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在19世纪50—60年代发展到鼎盛时期。
3、这两个时期的区别在于:国家是否对社会生活进行全面的干预和调节。
4、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垄断成为经济生活的基础。
5、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①垄断代替竞争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导致了经
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的产生;②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已经融合起来,形成了金融寡头;③资本输出成为
典型的经济现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④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并在经济上瓜分世界;
⑤最大资本主义大国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领土的斗争日趋激烈。
6、垄断资本是通过垄断组织来实现的。垄断组织主要通过垄断价格实现垄断利润,其来源主要有:垄断组织内部
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存在与垄断组织外部但通过价格等机制转移到垄断组织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7、垄断组织的建立,实质是为了获取垄断利润。
8、垄断利润是:垄断组织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9、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金融资本。金融资本是山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融合或混合生
长而成的。
10、金融寡头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实际统治者。
11、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通过参与制来实现。
1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生产和发展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1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在私人垄断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指国
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结合在一起的资本主义;其基本特征是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全面干预和调节;是资本主
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而做的局部调解。
1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有:国家直接掌握的国有垄断资本直接参与生产过程(国有化、直接投资兴建);国
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收购私人一部分、吸收、联合共同投资);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
的结合。
14、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形式趋于完善主要表现在:选举制度不断完善;法制化程度提高;对国家权力机构的监督和
制约机制的大大加强。
15、属于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缓解和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的措施有:吸收工人参与企业管理;推行职工持股计
划;建立社会福利制度。
16、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生
产关系的实质,是因为):股份制经济和国有企业并没有改变资木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工人阶级生产和生活条
件的改善以及社会福利制度的实施,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工人阶级受雇佣的阶级地位并没有改变,经
济上仍然处于无权和受剥削的地位,在政治上也无法与资产阶级分享平等的政治权利;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仍然是
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自身无法解决。
17、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一个充满复杂的矛盾和斗争的历史过程是因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复杂性
和曲折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能继续容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决定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和长期性;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
长期的。
18、资本主义国家机器有:军队、法庭、监狱。
19、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过程中,对民族资本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行的是和平赎买政策。
20、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形式是: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21、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途径是:没收官僚资本、改造民族资本、改造农业和手工业中的个体私有制。
第四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由几方面原因决定的: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客观要
求;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客观要求;为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创造物质
条件的客观要求。
3、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4、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是: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按劳分配。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发展和
自我完善。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特定阶段;我国己
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
配方式并存;必须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体制: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7、我国社会主义大战过程中必须经历一个特殊的初级阶段,这主要是由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可概括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的两种基本形式: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11、我国现阶段的全民所有制经济采取的是国家所有制的形式。
12、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13、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成分。
14、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差别主要是:是否形成了以雇佣劳动关系为主的经营方式。
15、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中处于主体地位,是由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以及在国民经济中所起的作用决定
的。
16、我国要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是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1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由初级阶段的多元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1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各种生产要素按在生产过程中的贡献参与分配。必须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19、按劳分配规律的内在要求是: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
20、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具体形式有:利润、利息、租金和非公有经济中的工资。
21、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有:工资、奖金、津贴、和劳动分红。
22、有限责任公司的出资额由股东协商确定。
23、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
第五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基础
1、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商品经济是相对于自然经济、产品经济而言的;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
前提;其充分发展必然过渡到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期基础作用的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
必然要求;是发达的商品经济。
2、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仍需实行商品经济的原因: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广泛存在着社会分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
单位仍是具有各自利益的经济实体;各种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3、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是由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构成的一个完善的系统。
4、市场经济体制的拓展和完善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生产关系因素。
5、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在属性。
6、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的原因有:社会分工和独立经济实体的存在。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的经济体制。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与其他社会的市场经济一样的共同特征:市场机制起基础性作用;市场主体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商品的价格山市场竞争形成;政府不直接干预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经济运行依据法律规范进行。
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体现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建立以按劳分配为
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建立以简洁手段为主题的完善的宏观调控和体系。
10、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1、后场和计划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资源配置的调节手段。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计划是国家
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1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对企业的管理应以间接方式为主。
13、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特征:统一性、开放性、竞争性、规范性。
14、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首先就要矿大和完善商品市场。
15、从社会再生产过程来看,消费品市场是最终市场。
1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要素市场主要有: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
17、市场规则的主要内容有:市场进入规则、市场交易规则、市场竞争规则。
18、市场管理的手段主要有: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
19、市场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对市场主体和客体的管理、对市场经营活动和竞争方式的管理、对价格的管理和监督。
20、市场中介组织是指介于国家和市场经营主体及消费之间的非行政性社会经济组织和机构的统称。
21、市场对中介组织的管理一般有:立法管理、行政管理、行业管理、自律管理。
22、企业具有两重属性:既是生产力的组织形式,又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23、在我国现阶段,全民所有制企业就是国有企业。
24、国有独资企业为有限责任公司。
25、按照企业的组织形式,可以将企业分为:公司制企业(有限责任和股份有限)、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个
体工商户。
26、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
27、现代公司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有: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28、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前提是财产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
29、现代企业制度是同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制度,它是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以有
限责任制度为特征,以公司制为主要的、典型的企业资本组织形式。
30、财产所有权是指出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的权益,即资产收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的权利。财
产所有权是指财产归属权。
31、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
32、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特征是法人财产权。
33、企业法人财产权是指:企业法人依照法律、法规对企业实际拥有的财产的直接占有权、使用权和处置权;是财
产运营权;没有改变财产的归属;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特征。
34、企业法人财产权的意义:为清晰产权奠定了理论基础,找到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点;是法人企业找到了
存在的基础使国有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为企业制度创新奠定了基础,为企业
经营机制的转换开辟了道路;为国有资产的重组和流动、保值、增值创造了条件。
35、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以其所持有的公司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
36、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
37、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权力机构,董事会是公司的经营决策机构。
38、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率先从农村开始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又是以实行土地的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主要标志
的。
39、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并未改变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性质,只是改变了农村土地的经营方式。
40、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实际土地改革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没有改变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
性质;只是改变了农村土地的经营方式;是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一个经营层次而存在;并不独立于农村集
体经济组织之外。
41、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与以社会化服务为内容的集体统一经营相互依存,构成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双层经
营体制。
42、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4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的职能: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第六章社会主义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1、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内容不仅包括物资资料的再生产还包括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2、社会主义生产的实质是满足劳动者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实质是在经济发展的基
础上不断提高社会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
3、社会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
4、社会主义再生产是在经济发展基础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再生产。
5、扩大再生产从其实现方式看,分为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和内涵的扩大再生产。
6、外延的扩大再生产是指单纯依靠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数量及扩大生产场所来扩大生产规模。
7、内涵的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技术进步、改善生产要素的质量以及提高劳动效率和生产效率来扩大生产的规模。
8、在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的条件下,一般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条件下,内涵扩大再生产
所占的比重会随之不断提高。
9、根据我国目前的具体国情,应当把扩大再生产的立足点转移到内涵扩大再生产上。
10、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及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结合状况,是国民经济结构的一个
基本方面。
11,产业分类的方法和标准有:两大部类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生产要素密集程度分类法。
12、两大部类分类法是指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
13、三次产业:第一产业为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第二产业为工业和建筑业,其中工业包
括采掘工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和煤业;第三产业为服务业分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
14、三次产业分类法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和研究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和发展趋势,重视发展在国民经济中愈
益显示起重要作用的非物质生产部门,有着积极的意义。
15、影响产、也结构的因素有:消费结构、资源结构、投资结构、科学技术进步、劳动力素质和数量、产业间关联方
式。
16、资源分为自然资源和经济技术资源,自然资源分为生态资源、生物资源、上地资源和矿产资源。
17、经济技术资源是产业发展的技术经济基础。
18、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建立其合理的产业间联系。
19、产业结构的优化: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间建立起最佳的结构和最优的比例关系;是社会再生产顺利实现的
条件;能在物质上保证国民收入中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得到实现,从而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20、我国产业结构存在比例关系不合理和低级现象突出表现在: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一二三产业的关系不协调;产业发展在低水平上重复。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必须根据我国国情合理地确定产业结构
优化的目标和途径;其短期目标是实现产业结构的运行均衡,长期目标是实现产业结构高度优化。
21、实现产业结构优化H标的途径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产业结构转换机制;选准主导产业,培育
战略产业,强化基础产业。
22、我国目前的战略产业有:生物技术、高技术产业、信息产业。在我国的基础产业中,当前最为薄弱的是农业、
运输、通讯、科技等产业部门。
23、国内生产总值能较全面反映一国经济增长的动态和形态。
24、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有: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25、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作为一种分配关系,其性质和形式是由社会生产方式首先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
的。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企业收入、生产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以税金或利润
形式按规定上缴国家、以企业基金的形式留给企业、以工资的形式分配给企业职工。
26、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原因:满足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国家行政何国防治安等部门发展的需要和支付这
些部门劳动者劳动报酬的(非物质生产部门)需要;加强重点建设,保证国民经济比例的协调发展;设立社会保障
基金;建立社会后备基金,应付各种突发事故和自然灾害。
27、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收入再分配的途径有:国家财政收支、银行信贷、劳动和费用的支付、价格体系。
28、积累基金的物质形式是一年内新增加的生产资料总量。____________
29,消费基金的物质形式是年内用于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的消费资料总和。社会消费基金分为国家管理基金、文
教卫生基金、社会保障基金。
30、积累基金分为扩大生产基金、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基金和社会后备基金。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和发展文教卫生事
业。代表了劳动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积累基金中所占比重最大,最主要的部分是扩大生产基金。
31、积累和消费此消彼长这个矛盾实际上反映了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之间的矛盾。
32、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和意义:有利于保证人民基本生活和社会安定;有利于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
有利于政府精简机构和减轻负担;有利于引导合理消费和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
34、劳动、资本、土地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三种基本要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经济制度也成为影响经济
增长的重要因素。
35、粗放型增长是指主要依靠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投入来增加社会产品数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在生产水平
较低条件下,一般以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为主。
36、集约型增长是指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增加社会产品数量和提高产品质量、推动经济增长的
方式。
37、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改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把继续推
进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
38、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容和途径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加速科
技进步和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施资源节约型发展战略;通过完善国家产业政策,
制定区域经济政策,充分运用有关经济杠杆,以及健全法治等途径。
39、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和根本性的特征。
40、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目标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国民经济发展所要达到的总体目标。
41、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重点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
略;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42、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4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实务真是科学及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44、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当做好: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财税体制、社会保障制度、政绩考核制度等;改变经
济增长方式;突出社会经济工作的重点。
45、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包括: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46、国家岂国有企业(包括拥有国有股份的企业)的分配关系有:依法征税、分享红利、取得股息。
47、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的部分;经济增长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手段和基础;
经济增长并不构成经济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
48、五个统筹外另加的三个统有: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和集体、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之间的利益;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50、经济增长方式是指资源的总体配置方式。
51、贸易差额反映了一国产业结构、产品国际竞争力和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52、发展中国家已经开始重视利用高新技术加速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以求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生产工艺更新、产业
组织优化。
53、人们通常提到有关财政的两个比重是指:全国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
的比重。
54、影响我国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技术水平、经济结构、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价格因素。
第七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1、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有: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职能;对国有资产管理和运营的职能——其目标是实
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承担社会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事业建设的职能。
2、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主体是国家,客体是微观市场主体的行为,对象是国民经济总体活动,并通过对市场
的调控来实现。
3、建立社松义宏观经济调控手段体系,应以经济调控手段为主。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要求、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合理有效运行的需要、使微观经济活动符合宏观经济目标的需要。
5、政府经济职能是依托宏观体系来完成的。
6、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和经济结构优化(基本目标)、保持经济适度增长、保持物价总水平的
基本稳定、充分就业和收入分配公平、国际收支平衡。
7、经济总量平衡即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
8、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地区结构、企业结构、商品和劳务的供给与需求结构。
9、收入分配公平作为宏观调控目标,不仅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有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决定的。公
共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
10、社会主义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有直接调控(国家用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计划)和间接调控(用经济手段通过市场机
制)。这两种调控方式的区别的主要标志是:国家采取的宏观调控是否通过市场机制这一中间环节。
11、宏观经济调控的的事段:计划手段、经济调控手段和经济杠杆、法律调控手段、行政调控手段。
12、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中所运用的经济杠杆有:价格、税收、信贷、利率、汇率、工资、奖金。
13、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对外经济
政策。
14、财政政策是由财政收入(主要内容是由税种和税率构成的税收政策)、财政支出(主要内容是政府各项预算拨
款政策)、预算平衡、国家债务。是国家调节经济运行的最重要的政策手段之一。
15、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的主要任务是调节社会总供给额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16、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通过直接参与分配,对供需调节使之趋于平衡促进经济稳定增长;通过财政收
支流向对总供求结构调节,实现有限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促进经济结构优化;通过对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控制
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
17、财政政策的手段:国家预算、税收、国债、财政补贴、转移支付。
18、财政政策类型:平衡财政政策、盈余财政政策(紧缩的通过增加税收增加财政收入,压缩财政支出)、赤字财
政政策。
19、货币政策是由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构成的。货币政策时最重要的经济调控手段之一。
20、货币政策的作用:通过货币供应量调节社会供需;通过调控利率和货币供应量调控通货膨胀,保持物价总水平
稳定;通过对利率的调节影响人们的消费和储蓄倾向;引导储蓄向投资转化,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干预汇率、
利用外贸等来调节国际收支状况。
21、货币政策的工具: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
22、存款准备金率具有迅速抑制或扩大信贷规模的作用。
23、货币政策的类型:均衡性货币政策、扩张型货币政策(刺激社会总需求)、紧缩性货币政策。
24、货币政策的核心是通过变动货币供应量来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
25、宏观政策综合协调体制要求:目标统一、政策协调、功能互补、适时适度。
26、当经济发展中出现有效需求不足时,需要减少税收、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在公开市场上买入有价证券、增加转
移支付,以刺激经济增长,增加就业。
27、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职能有: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增长职能。
28、完善的市场体系所必须具备的功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市场信息传递沟通呢、加强市场主体经济联系。
第八章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
1、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经济规则制度的趋同或认同过程。而规则的制定权和解释权由经济发达国家所控制。
2、推动经济全球化的生产因素是——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关系因素——市场经济体制的拓展和完善;市场因素
——全球资源配置和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主导力量——跨国公司。
经济全球化可具体分为: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金融全球化。
3、贸易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的增长,对发展中国家资源配置优化和规模经济形成一定的
促进作用。
4、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促进了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了世界贸易自由化的进程;是生产领域也发生着深刻的
变化,开始呈现全球化的趋势;导致全球化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更加便利。
5、一国经济的开放程度除了与该国的资源禀赋,国家大小有关,最关键的是其经济制度的性质。
6、衡量一国的开放程度指标有:出口占GDP比重、对外贸易额占GDP比重、资本流出入量、企业跨国经营情况。
7、外向型经济以出口为主,总体上是•种政策性开放;开放型经济则以降低关税壁垒利提高资本自由流动程度为
主,实行中性化政策是一种制度性开放。
8、从我国面临的国际背景和现实国情看,发展开放型经济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保持我国经济“又好又快”
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同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WTO
后对外承诺的国际义务也是一致的。
9、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重视和加强涉外经济管理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正确处理政治和经济的关系,以
维护国家主权,坚持平等互利原则,保护国家利益;及时调整对外经济后动的目标和政策,制定对外经济后动的战
略和计划,促进涉外经济活动的健康发展;正确处理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关系,实现开放经济中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
的大体平衡,保持宏观经济稳定。
10、我国在制订涉外经济发展战略和进行涉外经济管理时应坚持的原则:必须有利于拉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从整体上提升我国的综合实力;必须有利于促进国际收支的总体平衡,为我国实现社会商品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
创造有利条件;必须有利于带动国内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和升级,提高科技含量,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和增强国际
竞争力;必须有利于提高国民经济的抗风险能力,保证国家经济安全;必须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重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必须有利于扩大就业和缓和国内结构性矛盾,维护城乡社会稳定。
11、各国开展涉外经济活动的政策出发点是:谋求本国利益的最大化。
12、我国近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中,涉外经济活动是重要的拉动力量。
13、现代的开放经济不仅指贸易的自由化,换包括资本、劳务、人员实行比较自由的流动。
市场机制的调节也有自身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不能排除垄断对资源配置的扭曲、不能提供公共物品、不能有效
解决宏观经济波动问题、不能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主体追求利润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本动因。
市场机制存在的被称为“市场失灵”的固有缺陷有:垄断、外部效应、提供公共物品、收入分配不公。
财政经济稳定职能的行使重点是维持社会资源在高水平利用状况下的稳定。
第九章公共物品与财政职能
1、公共物品的定义是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首先提出的。
2、纯公共物品包含两大特征: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强调集体提供公共物品的潜在收益)和非排他性(指出了通过
市场机制提供公共物品的潜在困难)。非竞争性是主要特征,非排他性是派生特征。
3、免费搭车现象是由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决定的。
4、私人物品的需求显示是通过自愿的市场交易实现的,公共物品的需求显示是通过具有强制性的政治交易实现的。
5、公共物品的件给包含两层含义:一指公共物品的资金来源(公共物品的融资);公共物品的生产。
6、公共物品的融资有:政府融资(强制融资一缺点是难以满足社会成员对公共物品的多样化需求)、私人融资(自
愿融资一缺点是可能导致公共物品供给的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平衡)、联合融资(常见手段是政府以财政补贴和税收
优惠等方式,鼓励私人机构提供公共物品)。
7、公共物品的生产:政府生产和合同外包是两种典型的,还有特许经营、合同委托。
8、服务供给主体:政府、私人企业、社会组织、慈善机构、事业单位。
9、公共物品供给的制度结构:公共物品供给的决策制度(决策问题是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结构的核心)、公共物品供
给的融资制度、公共物品供给的生产制度、公共物品的受益分配制度。
10、公共物品的决策制度即何种物品应当被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提供、提供多少。
11、我们的目标是要建立•个多元的、竞争性的、有效率的、均衡发展的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结构。
12、后场经济发展要求后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政府的职能主要是弥补后场缺陷。
社含公共需要的特征:
13、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弥补市场失效、提供公平服务、非市场营利性、法治化财政。
14、财政公平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经济公平、社会公平。
15、公共财政提供公平服务体现在三个方面:财政收入结构要体现公平性、财政支出结构要体现公平、财政体制的
选择要体现公平性。
16、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17、公共财政配置资源范围的大小决定于社会公共需要范围。
18、财政资源配置范围是市场失灵而社会又需要的公共物品和服务的领域,主要有:满足政府执行职能的需要(国
家安全支出、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市场不能有效提供而社会有需要的准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支出(公共卫生、科技、
公共工程)、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引导性支出。
19、公共财政配置社会资源的机制和手段: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体制、机制改革、政府直接
投资。根据政府职能的动态变化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公共财政收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合理比例;优
化财政支出结构;为公共工程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通过实行部门预算制度、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绩效评价制
度等体制、机制改革,提高财政自身管理和运营效率。
20、公共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税收、转移支付、公共支出。根据市场和政府的职责分工,明确市
场和政府对社会收入分配的范围和界限;加强税收调节;发挥财政转移支付作用;发挥公共支出的作用。
21、公共财政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是指通过财政活动对生产、消费、投资和储蓄等发生影响,达到稳定和发展经济
的目的。
22、公共财政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四大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23、公共财政经济发展职能的意义:不仅仅是要促进经济增长,还要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带来经济结构的改善、
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和社会事业的进步。
24、我国在改革开放前,整个社会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投资来源是财政支出。
第十章财政支出
1、理解财政支出的有关数据:财政支出规模(财政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总
额中各类支出所占比重);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
2、财政支出的分类方法:
-、适用于编制政府预算的统计分类;国际惯例
a财政支出功能分类(是按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的产出性质进行的分类,反映政府的职能活动)
b财政支出经济分类(按政府生产公共物品的成本进行分类,反映政府支出的经济性质和具体用途)支出经济分类
是对政府支出活动更为明细的反应。
二、根据交易的经济性质进行分类;a购买性支出b转移性支出
3、购买性支出体现了政府的市场性再分配活动,体现了政府在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
4、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付出财政资金却不能得到直接的补偿,不存在等价交换问题。主要包括:政府补助支出、
捐赠支出、债务利息支出。
5、政府支出分类改革:
a2007年1月1日我国实施了符合国际惯例的收支分类改革
b分类改革具体科目设计目标是:体系完善、反映全面、分类明细、口径可比、便于操作。
C支出功能分类设类、款、项三级。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设类、款两级。
6、财政支出规模的大小,反应:一定时期内政府支配社会资源的多少和政府满足公共需要能力的高低;政府对社
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力的强弱。
7、衡量财政规模大小的一般指标:一绝对量(具体值)、二相对量(所占比重)。
8、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因素、政治因素、经济体制制度因素、社会因素。
9、政治因素主要包括:社会政治局面的稳定状况、政治体制结构及政府工作效率、政府活动范围。
10、一般情况下权力集中的单一制国家,其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高一些。
市场经济条件下通常将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是按支出在经济上是否直接获得补偿分类。
11、转移性支出表现为:资金无偿、单方面的转移,体现政府的非市场性在分配活动体现政府在公平收入分配方面
的作用。
12、购买性支出:有偿性、等价性。转移性支出:无偿性、不等价性。
13、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功能比较:
a对生产与就业影响的方式不同一购买性支出会扩大和增加社会需求直接刺激社会生产规模扩大对社会生产与就
业有着直接的作用,转移性的只有间接作用。
b对政府支出效益约束的强度不同——购买性支出对政府有较强的效益约束。
c体现财政的不同职能——购买性支出所占比重大,表明财政具有较强的资源配置职能,转移性支出比重大表明财
政具有较强的收入分配职能。
第十一章财政收入
1、财政收入是衡量一国政府财力的重要指标。
2、财政收入的形式:
a一般性财政收入:税收、国有资产收益、政府收费、专项收入、其他收入。
B特殊收入:专用基金收入、政府债务收入。
3、税收是最古老最主要的财政收入形式,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特征。
4、政府收费是政府以特许使用权或直接提供服务而取得的收入,分为规费和使用费。
5、政府收取使用费有利于提高政府提供公共设施的使用效率,有利于避免经常性发生在政府提供公共设施上的拥
挤问题。
6、专项收入有教育费附加、矿产资源补偿费收入、排污费收入。
7、其它收入有罚没收入、利息收入、捐赠收入、外事服务收入。
8、专用基金收入是经国家批准设立的,列入预算,但由各部门自行管理的收入。
9、对政府债务收入要采取单独预算管理方式,对外公布的年度财务报告中一般不包括政府性基金收入和政府债务
收入。
10、财政收入分类:
-、按财政收入来源和性质分类分为六项: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
务收入、转移性收入。
二、按经济部门分类: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服务业收入。
三、按取得收入依据分类:政府公共财政收入和国有资产收入。
四、按取得收入稳定程度分类:经常性收入和临时性收入。
五、按财政收入价值构成分类:C、V、M»C是补偿生产资料消耗的价值部分,V是新创造的价值中归劳动者个人
支配的部分,M是新创造的归社会支配的剩余产品价值部分。我国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M部分。V主要是为了实现
调节劳动者之间收入差距需要和增加财政收入、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的需要.
六、按财政收入管理权限分类:中央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
11、财政收支改革中对财政收入来源和性质进行统一分类的意义:
a拓宽了收入涵盖范围,将社会保险基金和预算外收入纳入财政收入使收入分类更加完整;
b新的收入分类设为类、款、项、目四级,便于财政收入的统计和分析;
c新的分类和我国现行的预算管理方式并不矛盾,可形成完整的政府收支预算;
d使财政收入分类更趋于合理和规范,便于进行国际横向比较。
12、政府公共财政收入具有强制性、稳定性和社会性特征。
13、中国现行税制下,主要的大税种都采用共享收入的形式。
14、财政收入规模是财政收入的总体水平,是衡量一国财力的重要指标,表明该国政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职能范围
的大小。
15、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是世界各国的主要财政目标之一。
16、财政收入规模的衡量指标:绝对指标(实际数量)、相对指标(比率通常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17、两个指标:
a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反映政府占有和支配社会资源的程度,反映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和对社会资源
配置的影响程度。
b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衡量和反映中央政府集中财力的程度和宏观调控能力。
18、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性制约)、生产技术水平(有效途径)、经济结构、分配制
度和分配政策、价格。
19、当价格总水平上涨高于财政收入增长水平时,将会导致财政收入名义增长而实际负增长的情况。
20、衡量财政说如规模是否适度因素:既定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是否坚固了效率和公平。
21、效率标准:既定的财政收入规模是否有利于促进社会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2、两个比重间接地反映效率和公平的坚固程度。
23、政府债务收入是一种有偿形式的、非经常性的财政收入。国债和地方债。
24、我国现行预算法规定,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25、政府债务收入的特征:有偿性、自愿性、灵活性。
26、政府债务的经济影响:弥补财政赤字、筹集政府投资基金、调节经济。
27、发行公债最初目的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弥补财政赤字的三种途径:增加税收(无法迅速筹集大量资金)、发
行国债、向银行透支(导致通膨)。
28、政府发行公债的消极影响:
a长期通过发行公债取得弥补财政赤字是财政背上沉重负担、
b会增加纳税人负担;
c可能会产生财政挤出效应;
d过多的被银行承购会引发通膨。
29、衡量政府债负收入规模的指标:
a国债依存度(当年国债发行额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
b国债负担率(历年尚未偿还的累计余额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是研究控制债务总量和防止出现债务危机的重
要依据):
c国债偿债率(当年到期的国债总额占当年财政收入的比,反映财政还本付息的能力)。
第十二章税收基本制度
1、税收已成为各国政府财政收入的最主要形式。
2、税收的内涵:
a税收的征收主体是国家,征收客体是单位和个人;
b税收的征收目的是为了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c税收征收依据是法律,凭借的是政治权利;
d征税的过程是物质财富从私人部门单向的、无偿的转移给国家的过程;
e从税收征收的直接结果看,国家通过税收方式取得了财政收入。
3、税收的基本特征是税收所特有的形式特点,是区别于其他分配形式(工资、价格、信贷、利润分配)的主要标
,心。
4、税收的强制性意义在于确保国家财政收入的取得,为国家履行其职能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基础。税收的固定性是
指税收的确定性和征收标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5、税制要素及税收制度基本构成要素有: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加成和减免、违章处
理。
6、纳税人与负税人在不存在税负转嫁的情况下是合一的,但在转嫁时是分离的(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等流转
税)。
7、课税对象是区别税种的主要标志。
8、按照课税对象的不同分为:流转税类、所得税类、财产税类、其他税类。
9、税率是税收政策的中心环节,税率的高低决定着税额的多少和税负的大小。
10、税率的表现形式有绝对量(定额或固定税率)和百分比表示的税率(以价格为计税基础通常方式)。
11.按照税率与课税对象的变动关系分为:比例、累进和累退税率。
12、比例税率适用于对商品劳务的课税,我国运用最广泛的一种。优点是计算简便征收效率高,缺点是有悖于量能
纳税原则。
13、累进税率一般适用于对所得税和财产的课税,最具负担公平的税率。优点是税负公平,自动调节功能,缺点是
计算较复杂•分为全额累进和超额累进。
14、累退税率多用于分析税收负担与纳税人收入之间的关系。
15、通过比较边际税率与平均税率的差额,可以分析税率设计是否合理、税制结构是否科学。
16、名义税率和实际税率可作为分析税收负担状况的工具。
17、合理确定纳税环节,对于调整税制结构和完善税收体系,对于控制税源、均衡税负、便利征税和纳税等都具有
重要意义。
18、能够在时间上体现税收强制性、固定性特征的税制要素是纳税期限。
19、我国税收分类方法有:
a按课税对象分类:流转税类(增营消)、所得税类、财产税类。
B按计税依据分类:从价税(增营企个人房产)、从量税(资源车船土地使用)。
(:按税收管理权限分类: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地方共享税。
D按税负能付转嫁分类:直接税(所得财产)、间接税。。
E按征税机关分类:工商税收、关税。
20、目前流转税收入占税收收入比重60%左右,是我国税制结构中的主体税类。
21、发达国家的税收体系一般以直接税为主体,发展中国家的一般以间接税为主体。
22、流转税具有的特点:
a课征普遍、
b以商品和劳务的流转额或交易额为计税依据、
c流转税普遍里行比例税率、计算简单便于征收管理。
23、增值税三种类型:
a消费型增值税(允许扣除购入固定资产中所含的,对象限于消费资料。体现鼓励投资政策);
b收入型增值税(允许扣除固定资产折旧中所含的,对象国民收入);
c生产型增值税(不允许扣除固定资产中含的税款,对象国民生产总值)。
我国过去实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从2009-1-1实施消费型增值税。
我国的消费税采取列举征税的办法。
24、所得税课税的特点:
a税负相对比较公平;
b单环节征收不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
c税源可靠收入具有弹性。多数采取累进税率,能够自动适应经济发展周期变化,发挥内在稳定器的作用。
为避免重复征税,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不适用企业所得税。
在各国税收体系中,财产税一直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5、财产税的优点:
a符合税收的纳税能力原则;对象是财产价值,
b税源比较充分且相对稳定不受经济变动的影响;
c具有收入分配功能,有助于一定程度上避免社会财富分配不均;
d属于直接税,不易转嫁。
缺点是:
a税收前担存在一定的不公平性;
b收入弹性较小,满足财政需要而变动财产税收入是很困难的;
c在经济不发达时,征财产税会减少投资者的资本收益,降低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对资本的形成可能带来障碍。
26、我国财产税主要有:房产税、车船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制定车船税的重要意义:体现税收法定原则、促进税收法律体系建设、通过立法完善税制体现税负公平、作为第一
部调理上升为法律和第一部地方税收的法律具有标志性作用。
对乘用车的所有人或管理人征收:车辆购置税(来源与车辆购置附加费)、燃油消费税(养路费)、车船税。
制定统一的企业所得税法遵循的原则:贯彻公平税负原则、理顺分配关系原则、落实科学发展观原则、发挥调控作
用原则、参照国际管理原则、有利于征收管理原则。
我国现行税法规定对增值税和消费税实行出口退税制度。
税法规定的税率是名义税率。
第十三章政府预算制度
1、政府预算的含义:a从形式上看,政府预算是一个具有法律地位和技术性的文件,市财政年度预算收入和支出的
一栏表,反映政府在财政年度内预算财政收支总额及其结构件的平衡关系;b从内容上看,政府预算是政府对财政
收支的计划安排,反映了可供政府集中支配财政资金数量的多少;c从本质上看,政府预算是国家和政府意志的表
现,须经国家权力机关审查和批准才能生效,是一个重要的法律子那个文件,从编制、审查批准、执行、调整和决
算都要依靠法律规定进行。
我国的政府预邕省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组成。
2、政府预算的三大职能:
a反映政府部门活动或工作状况的职能;
b监督政府部门收支运作情况的职能;
c控制政府部门支出的职能。
超出授权范围的支出,要以预算调整的形式提交同级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
3、政府预算的原则:完整性原则、统一性原则、真实性原则、年度性原则、公开性原则。
4、政府预算的分类:
a按预算编制形式分类: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
B按预算编制依据的内容和方法分类: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
C按预算作用时间长短分类:年度预算和多年预算。
D按预算收支平衡状况分类:平衡预算和差额预算。
E按预算管理层级分类: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
5、单式预算没有区分各项财政收支的经济性质,不利于政府对复杂的财政活动进行深入的分析、管理和监督。
复式预算一般有经常预算(以税收为收入来源,以行政事业项目位置处对象)和资本预算(以国债为收入来源经济
建设项目为支出对象)组成。
6、增量预算保持了各项财政收支指标的连续性,是一种传统的预算编制方法。
7、零基预算的优点是有利于克服增量预算下政府支出指标刚性增长的弊端,提高预算支出效率。
8、多年预算也称中期预算,一般不具有法律效率,也不须经国家权力机关批准。
9、政府预算周期也称政府预算循环,包括:预算编制、预算审批、预算批复、预算执行(重要环节)、预算调整、
决算等环节。
10、政府预算的审查、批准和监督权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11、提交全国人大审议的中央预算主要包括:中央公共财政预算(公共财政收入、支出、赤字、国债余额限额预算)、
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央部门预算。
12、中央财政收入预算有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消费税、关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中央部门的行
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
13、中央财政支出预算有:中央本级支出预算、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预算、预备费。
14、中央本级支出包括年初列入部门预算的中央财政支出,加上未列入部门预算的国债利息支出、预备费等。预备
费按中央本级预算支出的1%—3%设置。部门预算采用综合预算编制法。
15、在经济过热、通胀预期明显、需要实施从紧的财政政策时,中央预算编制要实行从紧的预算政策,严格控制财
政赤字,抑制总需求。
16、2007-9-8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标志着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正式建立。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五方面:a国有独资企业按规定上缴国家的利润(主要来源);b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国有
股权获得的股息股利;c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收入;d国有独资企业清算收入;e其他。
17、建立国库单一账户制度是政府预算执行的重要环节。
18、国库单•账户制度的特点:a所有财政性基金都纳入国库单•账户体系管理;b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
包括直接缴库和集中汇缴;c之处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
18、政府预算调整应当编制预算调整方案,中央预算调整方案必须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19、编制政府决算的重要意义:
a政府决算是国家政治经济活动在财政上的集中,反映体现了预算年度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
b反映政府预算执行结果体现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
c是制定国家经济财政政策的基本依据;
d是系统整理和积累财政统计资料的主要来源,并未指定安排下一预算年度预算收支指标提供数字基础。
我国从2000年尊,建主部门预算制度。
20、部门预算的主要内容:a在编制范围上,涵盖了部门或单位的所有收入和支出(部门预算内资金收支、各项预
算外资金收£、经营收支及其他收支,部门一般预算收支和政府性基金收支);b在编制程序匕由基层预算单位编
制、逐级汇总形成;c在基本框架上,由一般预算和基金预算组成。
中央部门预算编制坚持“两上两下”的程序。
21、部门预算收入包括:财政拨款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主管部门集中收入、事业收入、事业单位
经营收入。部门预算支出包括: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
22、编制部门预算的意义:a细化了预算编制,增强了预算的统一性和完整性;b实现了预算统一批复,缩短了预
算批复时间;c提高了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预算执行的规范性;d建立了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及部门履行职能
紧密结合的预算分配机制;e有利于人大审查监督政府预算。
23、我国的政府预算由中央、省、市、县、乡五级预算。
24、中央预算预备费的使用必须经国务院批准,按规定用途使用。
第十四章货币制度与货币发行
1、货币的本质: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是价值形式发展和商品生产、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固定充当
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并能反映一定的生产关系。
2、作为・般等价物,货币有2个特征:货币是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货币具有直接同所有商品相交换的能力。
3、货币代表着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却又采取了具有一定属性的自然形式。
4、货币形态的经历:由最初的实物货币向代用货币、信用货币演变。
金属具备价值的稳定性,有同质、可分和易保存等特点。
金银等贵金属除具备金属币材的一般特点外,还有体积小、价值高、便于携带等优点。
铸币的产生不仅显著的扩大了金属作为货币的用途,而且朝着把货币和它的构成材料区分开的方向迈出了一大步。
铸币的磨损,型值货币的流通,为货币符号性质的信用货币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5、代用货币是指代表金属实物货币流通并可随时兑换成金属事物货币的货币形态,包括银行券和辅币。是实物货
币的价值符号,本身内在价值低于额定价值,但可同实物货币等价交换。是完全建立在实物货币的基础上但又不具
有十足价值的货币符号,从而体现了一定的信用关系。
6、典型的代用货币是银行券,首先在欧洲出现。主要特征是:a是由银行发行的可以随时兑换的代用货币:b发型
必须具有发行保证,为黄金保证(体现为银行的金准备)和信用保证(提现未发行银行保证兑现的信用度);c早起
的是分散的由各商业银行凭自己的信誉和能力发行。
7、信用货币是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一定的信用程序发行,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形态,是货币发展的
现代形态。是一种信用工具或债权债务凭证,本身没有内在价值,不能与实物货币相兑换。发行主体是银行,发行
程序是银行信贷程序,由国家赋予无限法偿能力,并强制流通。
8、现代信用货币包括现金和银行存款,其基本特征有:a中央银行发行的信用货币是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发行的纸币
本位币,本身不具有内在价值;b信用货币是债务货币,现金是中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企业建筑施工安全培训考核试卷
- 学前教育的家长职业规划考核试卷
- 合成材料制造的材料选择与设计考核试卷
- 企业环保与自然灾害防治考核试卷
- 新材料的应用与商业机会考核试卷
- DB11T 744-2010“一日游”服务质量要求
- 翻译英语课件教学课件
- 气质性格课件教学课件
- 材料解析题-“变化”类设问(原卷版)-2025年高考历史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
- 系统内员工培训 营业项
- ISO27001:2022信息安全管理手册+全套程序文件+表单
- 项目一 任务二 锂的冶炼 3、金属锂的制取
- 中考数学一轮复习课件全等三角形
- 国测省测四年级劳动质量检测试卷
- 2024-2029年安徽省家具行业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预测
- 露营基地合同协议书
- 中建测评2024二测题库
- 生产前的准备工作
- 六年级上册数学心得体会
- 机械制图教案(完整版)
- 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细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