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念珠菌和新型隐球菌病_第1页
白色念珠菌和新型隐球菌病_第2页
白色念珠菌和新型隐球菌病_第3页
白色念珠菌和新型隐球菌病_第4页
白色念珠菌和新型隐球菌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白色念珠菌和新型隐球菌病第1页/共11页传染病学第2页/共11页本节重难点:一、白色念珠菌、型隐球菌二、流行病学: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流行病特征三、临床表现:四、诊断:五、治疗:六、预防:白色念珠菌和新型隐球菌病第3页/共11页

白色念珠菌病原体:念珠菌体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约4-6pm,革兰阳性,发芽繁殖,又称芽生孢子。菌体能发育伸长成假菌丝,少数形成厚膜孢子及真菌丝。在血琼脂及沙氏琼脂上生长良好,适宜温度25-37度。1.病原学新型隐球菌病病原体:是由新型隐球菌引起的一种深部真菌病,可累及脑膜、肺、皮肤、骨骼系统和血液等器官和部位。新型隐球菌是隐球菌属的一个种,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也可引起隐球菌病。第4页/共11页2.流行病学2.1传染源白色念珠菌:念珠菌病患者、带荫者以及被念珠菌污染的食物、水等均为传染源。新型隐球菌病:从鸽粪、水果和土壤中可分离出新型隐球菌,也可从健康人的皮肤、黏脱和粪便屮分离出来。2.2传播途径白色念珠菌:(1)内源性(2)外源性(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新型隐球菌病:主要通过呼吸道

第5页/共11页2.3人群易感性白色念珠菌:好发于有严重基础疾病及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新型隐球菌病:一些正常人体内存在新型隐球菌感染或有严重基础疾病或免疫功能异常者易感染和发病,滋病患者对新型隐球菌的易感性增加。2.4流行特征新型隐球菌病呈世界性分布,呈高度散发。靑壮年多见,男女比例大约为3:1,没有明显的种族和职业发病倾向。第6页/共11页3.临床表现白色念珠菌3.1皮肤念珠菌病念珠菌感染皮肤皱褶处,如腋窝、腹股沟下、会阴部、肛门周围,自觉瘙痒,表现为界限淸晰的皮肤红斑及糜烂,周围敗在丘疹、水疱和脓疱,呈卫星状分布。3.2黏膜念珠菌病口腔念珠菌病为最常见的浅表性念珠菌病。包括急性假膜性念珠菌病(鹅口疮)、念珠菌性口角炎、急慢性萎缩性念珠菌病、慢性增生性念珠菌病等。鹅口疮最为常见,第7页/共11页

新型隐球菌病潜伏期为数周至数年不等。3.3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病以新型隐球繭脑膜炎最常见。患者起病缓慢,病初症状不明显,常有头痛,可位于前额、双侧颞部、枕后或眼眶后,多为胀痛或钝痛,呈间歇性。伴低热或不发热。3.4肺新型隐球菌病新型隐球菌主要通过肺进入人体,但是,肺新型隐球菌病所占的比例少于15%,远比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病少见。第8页/共11页4.诊断4.1流行病学特点4.2临床症状及体征4.3实验室依据第9页/共11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