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概述_第1页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概述_第2页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概述_第3页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概述_第4页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概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第二版)钱稼茹赵作周叶列平编著第一页,共六十五页。第10章高层建筑混合结构设计简介10.1概述10.2钢骨混凝土构件设计10.3圆钢管混凝土柱设计10.4钢-混凝土组合梁板设计

第二页,共六十五页。第10章高层建筑混合结构设计简介10.1概述

10.1.1组合结构构件类型1.钢骨混凝土构件钢骨混凝土构件是指在钢骨周围配置钢筋并浇筑混凝土的结构构件,简称SRC(SteelReinforcedConcrete)构件。图10-1钢骨混凝土梁、柱第三页,共六十五页。10.1概述

10.1.1组合结构构件类型1.钢骨混凝土构件图10-2上海中心大厦钢骨混凝土巨柱截面图10-3钢骨混凝土剪力墙和钢骨混凝土筒(a)无端柱钢骨混凝土剪力墙;(b)有端柱钢骨混凝土剪力墙;(c)钢骨混凝土筒第四页,共六十五页。10.1概述

10.1.1组合结构构件类型2.钢管混凝土构件3.钢板混凝土剪力墙

钢管混凝土构件是指在钢管内填充混凝土的结构构件,简称CFST(ConcreteFilledSteelTube)。图10-4钢管混凝土截面(a)圆钢管混凝土;(b)方钢管混凝土;(c)钢管混凝土组合柱图10-5钢板混凝土剪力墙(a)单钢板混凝土剪力墙;(b)双钢板混凝土剪力墙第五页,共六十五页。10.1概述

10.1.1组合结构构件类型4.钢-混凝土组合楼盖

钢-混凝土组合楼盖分为:钢-混凝土组合楼盖和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盖,两种组合构件也可复合使用。钢-混凝土组合楼盖的优点:钢-混凝土组合楼盖是利用钢梁承受截面弯矩产生的拉应力,混凝土承受压应力,使钢材的抗拉强度和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得到充分利用。钢-混凝土组合楼盖可减轻楼板结构重量,增大梁的跨度。钢梁可承担施工荷载,而压型钢板可作为楼板混凝土的模板,加快施工进度。图10-6钢-混凝土组合楼盖第六页,共六十五页。第10章高层建筑混合结构设计简介10.1概述

10.1.2混合结构体系按抗侧力体系来分,一般有:混合框架结构、混合框架-钢筋(或钢骨)混凝土剪力墙(筒体)结构、钢框架-钢筋(或钢骨)混凝土剪力墙(筒体)结构、混合筒中筒结构。高层建筑混合结构的类型及其最大适用高度(m)表10-1第七页,共六十五页。10.1概述

10.1.2混合结构体系高层建筑混合结构的类型及其最大适用高度(m)表10-1续表第八页,共六十五页。10.1概述

10.1.2混合结构体系混合框架:钢梁-钢骨(钢管)混凝土柱框架、钢骨混凝土梁-钢骨混凝土柱框架、钢梁-钢筋混凝土柱框架。混合框架梁柱连接的可能性表10-2组合剪力墙或组合筒体:钢骨混凝土剪力墙、钢板混凝土剪力墙、钢骨混凝土筒体。第九页,共六十五页。10.1概述

10.1.2混合结构体系混合结构:由混合框架(或钢框架)与组合剪力墙或筒体构成的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统称为混合结构。图10-7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图10-8钢骨混凝土框筒-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第十页,共六十五页。10.1概述

10.1.2混合结构体系高层建筑结构下部构件受力较大,采用承载力和刚度大的钢骨混凝土柱或钢管混凝土柱,上部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柱,通过过渡层使上下层构件的受力平顺传递,并避免上下层刚度显著突变。柱沿竖向变化的可能性表10-3图10-9下部钢骨混凝土柱(或钢筋混凝土柱),上部钢柱混合结构第十一页,共六十五页。第10章高层建筑混合结构设计简介10.1概述

10.1.3高层建筑混合结构的有关设计规定对于框架-核心筒混合结构,若框架的抗侧刚度比核心筒的抗侧刚度小很多,框架不能承担足够大的水平地震力,无法起到第二道抗震防线的作用,这种情况下,称为“非双重结构体系”,全部水平地震剪力由核心筒承担;当框架具有足够大刚度时,框架与核心筒共同承担水平地震剪力,称为“双重结构体系”。《混合结构规程》规定:高层建筑混合结构框架部分的最小地震层剪力标准值应满足式(10-1),式中框架部分的地震层剪力分担率β的最小值按表10-4取值;框架部分的最小地震层剪力也不应小于按结构整体分析得到的框架部分的地震层剪力。框架部分层剪力分担率β的最小值表10-4第十二页,共六十五页。10.1概述

10.1.3高层建筑混合结构的有关设计规定高层建筑混合结构的抗震等级表10-5第十三页,共六十五页。10.1概述

10.1.3高层建筑混合结构的有关设计规定高层建筑混合结构的抗震等级表10-5续表第十四页,共六十五页。10.1概述

10.1.3高层建筑混合结构的有关设计规定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表10-6罕遇地震作用下高层建筑混合结构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混合框架结构不应大于1/50,其余结构不应大于1/100。第十五页,共六十五页。第10章高层建筑混合结构设计简介10.2钢骨混凝土构件设计

10.2.1一般规定和要求图10-10钢骨混凝土梁柱截面形式及其箍筋弯钩构造(a)、(b)、(c)钢骨混凝土梁;(d)、(e)钢骨混凝土柱dv—箍筋直径第十六页,共六十五页。10.2钢骨混凝土构件设计

10.2.1一般规定和要求1.截面构造及纵筋配置图10-11钢骨混凝土梁、柱截面构造要求

(a)钢骨混凝土梁;(b)钢骨混凝土柱图10-12钢骨混凝土梁纵向构造钢筋间距第十七页,共六十五页。10.2钢骨混凝土构件设计

10.2.1一般规定和要求2.箍筋配置(1)钢骨混凝土梁的箍筋配置(2)钢骨混凝土柱的箍筋配置SRC梁箍筋直径和间距的要求表10-7SRC柱箍筋加密区的最小体积配箍率表10-8第十八页,共六十五页。10.2钢骨混凝土构件设计

10.2.1一般规定和要求2.箍筋配置(2)钢骨混凝土柱的箍筋配置SRC柱箍筋直径和间距要求表10-9图10-13钢骨混凝土柱箍筋构造箍筋无支长度(即纵筋间距,见图10-13)不宜大于200mm(一级抗震)、250mm(二、三级抗震)、300mm(四级抗震和非抗震结构)。第十九页,共六十五页。10.2钢骨混凝土构件设计

10.2.1一般规定和要求2.箍筋配置(3)箍筋弯钩图10-10钢骨混凝土梁柱截面形式及其箍筋弯钩构造(a)、(b)、(c)钢骨混凝土梁;(d)、(e)钢骨混凝土柱dv—箍筋直径第二十页,共六十五页。10.2钢骨混凝土构件设计

10.2.1一般规定和要求3.钢骨含钢率及钢骨板材钢骨混凝土梁、柱及钢骨混凝土剪力墙(筒体)边缘构件范围内的钢骨含钢率宜符合下列要求:(1)非抗震和三、四级抗震结构,不小于2%;(2)一、二级抗震结构,不小于4%;(3)特一级抗震结构,不小于6%;(4)含钢率不宜大于15%。钢骨板材的宽厚比限值表10-10图10-14表10-10中符号的含义第二十一页,共六十五页。10.2钢骨混凝土构件设计

10.2.1一般规定和要求3.钢骨含钢率及钢骨混凝土梁、柱的钢骨一般可不设抗剪连接件,但在过渡层、过渡段、钢骨与混凝土间传力较大部位以及计算需要在钢骨上设置抗剪连接件时,宜采用栓钉作为抗剪连接件(图10-15)。图10-15柱中钢骨栓钉设置要求第二十二页,共六十五页。第10章高层建筑混合结构设计简介10.2钢骨混凝土构件设计

10.2.2钢骨混凝土构件的受力性能和特点图10-16SRC构件受剪粘结破坏(a)SRC梁;(b)SRC柱图10-17钢骨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框架柱受剪滞回性能对比(a)钢骨混凝土框架柱;(b)钢筋混凝土框架柱第二十三页,共六十五页。第10章高层建筑混合结构设计简介10.2钢骨混凝土构件设计

10.2.3钢骨混凝土梁、柱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1.承载力叠加法基本公式2.钢骨混凝土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持久、短暂设计状况地震设计状况第二十四页,共六十五页。

(1)除顶层和轴压比小于0.15者外,一、二、三级框架柱和中间层框支柱:(2)特一级和9度时的框架柱、框支柱,以及一级框架结构的框架柱:(3)特一、一、二、三级框架,以及框支柱的底层柱下端截面、和转换层相连的框支柱上端截面,其弯矩设计值应分别乘以《抗震规范》规定的增大系数。底层柱纵向钢筋宜按柱上、下端的不利情况配置(4)非抗震结构、不需进行抗震验算结构和四级抗震结构中框架柱上、下端截面的弯矩设计值取组合的弯矩值。(5)对于角柱,其弯矩设计值应按以上各计算值再乘以不小于1.1的增大系数。10.2钢骨混凝土构件设计

10.2.3钢骨混凝土梁、柱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3.钢骨混凝土柱弯矩设计值第二十五页,共六十五页。10.2钢骨混凝土构件设计

10.2.3钢骨混凝土梁、柱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4.钢骨混凝土柱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图10-18对称配筋SRC截面(a)绕强轴弯曲工字形钢骨;(b)绕弱轴弯曲工字形钢骨;(c)十字形钢骨;(d)箱形钢骨第二十六页,共六十五页。10.2钢骨混凝土构件设计

10.2.3钢骨混凝土梁、柱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4.钢骨混凝土柱正截面承载力计算钢骨部分承担的轴力和弯矩设计值按下式确定:钢骨弯矩钢骨轴力钢筋混凝土部分承担的轴力和弯矩:Nsscy-Msscy相关曲线形状系数m表10-11第二十七页,共六十五页。第10章高层建筑混合结构设计简介10.2钢骨混凝土构件设计

10.2.4钢骨混凝土梁柱及核心区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1.最小截面尺寸

钢骨混凝土梁柱持久、短暂设计状况地震设计状况2.框架梁的剪力设计值混凝土部分持久、短暂设计状况地震设计状况第二十八页,共六十五页。10.2钢骨混凝土构件设计

10.2.4钢骨混凝土梁柱及核心区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3.框架柱的剪力设计值

一、二、三级框架柱和框支柱的柱端箍筋加密区的剪力设计值:一级和9度框架柱、框支柱柱端箍筋加密区:4.受剪承载力计算5.梁柱节点核心区受剪计算钢骨混凝土梁柱节点核心区受剪承载力的计算也同样采用叠加法,即由钢筋混凝土的受剪承载力和钢骨腹板的受剪承载力叠加,具体计算公式见《钢骨规程》。第二十九页,共六十五页。第10章高层建筑混合结构设计简介10.2钢骨混凝土构件设计

10.2.5钢骨混凝土柱的轴压力限值

图10-19定值轴力下钢骨混凝土构件的弯矩-曲率关系钢骨混凝土柱轴压力限值系数n表10-12第三十页,共六十五页。第10章高层建筑混合结构设计简介10.2钢骨混凝土构件设计

10.2.6钢骨混凝土柱的二阶效应

10.2.7钢骨混凝土柱脚图10-20钢骨混凝土柱脚(a)非埋入式柱脚;(b)埋入式柱脚第三十一页,共六十五页。10.2钢骨混凝土构件设计

10.2.7钢骨混凝土柱脚图10-21埋入式柱脚的内力传递(a)埋深较大时;(b)埋深较浅时图10-22柱脚钢骨栓钉布置(a)非埋入式;(b)埋入式第三十二页,共六十五页。第10章高层建筑混合结构设计简介10.2钢骨混凝土构件设计10.2.8梁柱连接1.钢骨混凝土梁柱连接

图10-23梁柱钢骨的连接形式(1)水平加劲肋形式(图10-23a):应力传递平顺合理,是常用的钢骨连接形式,但由于有水平加劲肋的存在,混凝土浇筑有一些困难。(2)水平三角加劲肋形式(图10-23b、c):改善了图(a)形式的混凝土浇筑条件,但应力传递性能比图(a)差。三角加劲肋使柱腹板产生比较大的应力集中,应进行有关验算。(3)垂直加劲肋形式(图10-23d、e):混凝土易于浇筑,但梁翼缘的应力通过柱翼缘和垂直加劲肋传递,应力传递不直接,性能不如前两种形式。(4)梁翼缘贯通形式(图10-23f):将柱翼缘切断后焊在贯通的梁翼缘上,其传力性能和(图10-23a)大致相同,应力传递没有什么问题,但混凝土浇筑困难。第三十三页,共六十五页。10.2钢骨混凝土构件设计10.2.8梁柱连接2.钢筋混凝土梁-钢骨混凝土柱连接

图10-24钢筋混凝土梁与钢骨混凝土柱连接第三十四页,共六十五页。第10章高层建筑混合结构设计简介10.2钢骨混凝土构件设计10.2.9梁墙连接图10-25钢骨或钢梁与剪力墙铰接连接(a)与栓钉预埋件连接;(b)与预埋件连接;(c)与预埋钢骨连接第三十五页,共六十五页。第10章高层建筑混合结构设计简介10.2钢骨混凝土构件设计10.2.10钢骨混凝土剪力墙1.截面形式与最小墙厚图10-26钢骨混凝土剪力墙的形式(a)无端柱钢骨混凝土剪力墙;(b)有端柱钢骨混凝土剪力墙钢骨混凝土剪力墙截面的最小厚度表10-13第三十六页,共六十五页。10.2钢骨混凝土构件设计10.2.10钢骨混凝土剪力墙2.竖向及水平分布钢筋3.轴压力系数及边缘构件钢骨混凝土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轴压力系数n的限值表10-14图10-27剪力墙暗梁暗柱构造(a)暗梁内配置钢骨;(b)剪力墙水平钢筋在暗柱中锚固第三十七页,共六十五页。10.2钢骨混凝土构件设计10.2.10钢骨混凝土剪力墙4.正截面受弯承载力验算5.斜截面受剪承载力验算(1)钢骨混凝土剪力墙斜截面受剪承载力无端柱钢骨混凝土剪力墙有端柱钢骨混凝土剪力墙(2)钢骨混凝土剪力墙的剪力设计值Vw:非抗震结构以及四级抗震剪力墙,以及其他抗震等级剪力墙的非加强区:一、二、三级剪力墙的加强区:设防烈度为9度和抗震特一级的剪力墙:第三十八页,共六十五页。10.2钢骨混凝土构件设计10.2.10钢骨混凝土剪力墙5.斜截面受剪承载力验算(3)钢骨混凝土剪力墙中钢筋混凝土腹板部分的受剪承载力地震设计状况:持久、短暂设计状况(4)无端柱钢骨混凝土剪力墙中钢骨部分的受剪承载力:地震设计状况:持久、短暂设计状况(5)有端柱剪力墙中钢骨混凝土端柱的受剪承载力:第三十九页,共六十五页。第10章高层建筑混合结构设计简介10.2钢骨混凝土构件设计10.2.11钢板混凝土连梁1.受弯承载力钢板混凝土连梁的受弯承载力:2.剪力设计值一、二、三级时,9度及特一级时,第四十页,共六十五页。10.2钢骨混凝土构件设计10.2.11钢板混凝土连梁3.斜截面受剪承载力4.最小截面尺寸第四十一页,共六十五页。10.2钢骨混凝土构件设计10.2.11钢板混凝土连梁5.构造要求图10-28钢板混凝土连梁以及钢板与两端钢骨暗柱的连接(a)采用栓钉的钢板连梁;(b)钢板表面焊接带肋钢筋的钢板连梁图10-29钢板在墙肢中的锚固第四十二页,共六十五页。第10章高层建筑混合结构设计简介10.2钢骨混凝土构件设计

10.2.12钢连梁1.破坏形态

当连梁的有效跨度leff≥2.6Mp/Vp,为弯曲屈服。当连梁的有效跨度leff<2.6Mp/Vp,连梁可能首先发生剪切屈服,连梁在墙肢中应有足够的锚固长度,以确保连梁抗剪承载力的充分发挥;连梁上应设置足够的加劲肋,以确保其剪切屈服后的延性。2.剪力设计值及受剪承载力(1)持久、短暂设计状况,取组合的剪力设计值;(2)地震设计状况:钢连梁的受剪承载力应满足:第四十三页,共六十五页。10.2钢骨混凝土构件设计

10.2.12钢连梁3.构造要求跨度内钢连梁加劲肋的设置要求表10-15图10-30钢连梁与钢骨暗柱刚性连接第四十四页,共六十五页。10.2钢骨混凝土构件设计

10.2.12钢连梁3.构造要求图10-31钢连梁在墙肢中的埋置方式图10-32钢连梁翼缘两侧附加钢筋布置第四十五页,共六十五页。第10章高层建筑混合结构设计简介10.3圆钢管混凝土柱设计10.3.1一般要求

10.3.2钢管混凝土柱承压工作机理图10-33轴心受压钢管混凝土短柱的钢管和管内混凝土的受力简图第四十六页,共六十五页。第10章高层建筑混合结构设计简介10.3圆钢管混凝土柱设计10.3.3钢管混凝土柱的轴向受压承载力验算

持久、短暂设计状况地震设计状况同时承受轴力和弯矩的钢管混凝土柱1.短柱的轴向受压承载力系数α、[θ]取值表表10-16第四十七页,共六十五页。10.3圆钢管混凝土柱设计10.3.3钢管混凝土柱的轴向受压承载力验算

2.偏心影响的承载力折减系数3.长细比影响的承载力折减系数第四十八页,共六十五页。10.3圆钢管混凝土柱设计10.3.3钢管混凝土柱的轴向受压承载力验算

3.长细比影响的承载力折减系数图10-34柱的计算简图(a)轴心受压;(b)无侧移单曲压弯;(c)无侧移双曲压弯;(d)有侧移双曲压弯;(e)悬臂柱单曲压弯;(f)悬臂柱双曲压弯轴心受压柱和杆件有侧移框架柱和悬臂柱悬臂柱自由端有弯矩M1作用时,第四十九页,共六十五页。第10章高层建筑混合结构设计简介10.3圆钢管混凝土柱设计10.3.4局部受压

图10-35中央部位局部受压图10-36钢管与混凝土界面附近局部受压第五十页,共六十五页。第10章高层建筑混合结构设计简介10.3圆钢管混凝土柱设计10.3.5楼盖梁/板与钢管混凝土柱连接1.混凝土梁/板与钢管柱的管外连接

图10-37环形浅牛腿构造示意图(a)环形牛腿;(b)台锥式深牛腿第五十一页,共六十五页。10.3圆钢管混凝土柱设计10.3.5楼盖梁/板与钢管混凝土柱连接1.混凝土梁/板与钢管柱的管外连接

图10-38抗剪环构造示意图抗剪环为焊接于钢管外壁的闭合钢筋环或闭合带钢环。承重销是由穿心腹板和上下翼缘板组成的。图10-39承重销构造示意图(a)一面有梁;(b)四面有梁第五十二页,共六十五页。10.3圆钢管混凝土柱设计10.3.5楼盖梁/板与钢管混凝土柱连接1.混凝土梁/板与钢管柱的管外连接

现浇混凝土梁与钢管混凝土柱连接节点的弯矩传递,可以采用井式双梁、环梁和穿筋单梁等方式实现。图10-40井式双梁构造示意图图10-41环梁构造示意图图10-42穿筋单梁连接示意图第五十三页,共六十五页。10.3圆钢管混凝土柱设计10.3.5楼盖梁/板与钢管混凝土柱连接2.钢梁与钢管柱的管外连接

图10-43钢梁与钢管混凝土柱外加强环连接构造示意图图10-44外加强构造示意图在钢管外焊接环绕柱的加强环及腹板,加强环与钢管采用全熔透坡口焊,腹板与钢管采用角焊缝;钢梁上下翼缘板与上下加强环板采用全熔透坡口对接焊缝连接,传递梁端弯矩,钢梁腹板与腹板采用高强螺栓连接,传递梁端剪力。第五十四页,共六十五页。10.3圆钢管混凝土柱设计10.3.5楼盖梁/板与钢管混凝土柱连接2.钢梁与钢管柱的管外连接

当钢管柱直径较大时,加强环可设在钢管内侧,钢梁与钢管混凝土柱之间采用内加强环连接。图10-45等截面悬臂钢梁与钢管混凝土柱采用内加强环连接构造示意图(a)立面图;(b)平面图图10-46翼缘加宽的悬臂钢梁与钢管混凝土柱采用内加强环连接构造示意图

(a)梁端翼缘加宽;(b)梁端翼缘加宽、腹板加腋第五十五页,共六十五页。10.3圆钢管混凝土柱设计10.3.5楼盖梁/板与钢管混凝土柱连接2.钢梁与钢管柱的管外连接

在钢管壁上开工字形洞,钢梁穿过钢管混凝土柱,钢管壁与钢梁翼缘采用全熔透坡口焊缝,钢管壁与钢梁腹板采用角焊缝。图10-47钢梁-钢管混凝土柱穿心式连接示意图(a)立面图;(b)平面图3.钢管内的剪力传递图10-48钢管与混凝土界面剪力传递粘结力示意图可以通过两个途径将钢管内壁的剪力传递至管内混凝土:钢管与混凝土界面的粘结力,钢管内壁焊接的抗剪连接件。第五十六页,共六十五页。第10章高层建筑混合结构设计简介10.3圆钢管混凝土柱设计10.3.6其他连接

1.柱脚

图10-49柱脚构造示意图

(a)端承式柱脚;(b)埋入式柱脚2.钢管柱对接变直径柱对接对接时可采用喇叭管形的过渡段。图10-50变直径钢管柱对接构造示意图第五十七页,共六十五页。第10章高层建筑混合结构设计简介10.4钢-混凝土组合梁板设计10.4.1钢-混凝土组合梁板的基本概念

钢-混凝土组合梁板是利用钢材(钢梁和压型钢板)承受截面弯矩产生的拉应力,混凝土承受截面上的压应力,使得钢材的抗拉强度和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得到充分发挥,显著提高了材料的利用效率,增强受弯承载力和刚度,并可减轻梁板结构自重,而且混凝土板又增强了钢梁的侧向刚度,防止侧向失稳。图10-51钢-混凝土组合梁(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