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扬州慢》-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扬州慢》-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扬州慢》-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扬州慢》-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每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扬州自古就是“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素有“淮左名都”之誉。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大诗人李白也说“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的灿烂古代文明,也牵动了许多文人骚客的情怀和游兴。历朝诗人都热衷于吟咏扬州,留下了许多名句,当南宋诗人姜夔路过扬州时,见到了一个怎样的扬州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他的——宋·姜夔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词作,通过揣摩语言理解词人表达的悲情。2.学习本文中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3.体会词中“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自读导学案38页识作者、晓常识,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完成填空。姜夔(约1155-约1221),字

,自号

,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南宋著名词人。一生漫游各地,政治上困顿、失意,一生未入仕途,过着清客生活。他多才多艺,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

),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

,以韵味的悠长、意境的空灵、色泽的清冷、气格的峭拔特立于词林。生前与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等为文字交。著有《

》。在南宋词坛上,

鼎足而三,成为“

”词派的代表作家,在宋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尧章白石道人十七首词风清丽典雅白石道人诗集姜夔辛弃疾吴文英清空写作背景扬州自隋开运河后即成为南北运输要道,富商大贾,云集其内,歌楼舞榭,林立其间。及宋南渡,与金隔淮相守,于是昔日繁华都会一变而为边城。

靖康之变(1126年)后,北宋灭亡,宋王朝南渡,此后金人屡次南侵。宋高宗在位期间,金兵曾两度大规模进攻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占领扬州,大肆烧杀掳掠,扬州被洗劫一空。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又大举南侵,扬州再度遭受浩劫。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淳熙三年(1176)的冬至日,21岁的姜夔经过扬州,目睹城里萧条荒凉的景况,满目疮痍,“荠麦青青”,作者追怀丧乱,缅想它原有的繁荣华美气象,感慨今昔,黍离之悲油然而生,就写了这首《扬州慢》词来抒怀寄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景象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碎的哀思,表达了深沉的黍离之悲。补充:解题“扬州慢”慢: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重抒情,一般都比较长。但与长调有别,长调单指字数(习惯上58字以内为小令,59-90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扬州慢》共98个字,是一首长调,也是一首慢词。别称:广陵、维扬、江都、芜城、吴州、邗(hán)、南兖(yǎn)州词牌名,写的是扬州战后的景象,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是作者的自度曲(通晓音律的词人,自摆歌词,又能自己谱写新的曲调,这叫做自度曲)。朗读指导:语速慢,较舒缓,吐字宜慢,较长。品读小序:自读词前小序,思考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自主学习)写作时间、地点、天气情况所见所闻写作缘由他人评价感情基调主题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低沉悲哀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读本22页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王风·黍离》周大夫行役路过宗周镐京,见旧时宗庙宫室遗址,黍离茂盛,因悲周室颠覆,彷徨不忍离开,乃作此诗。

黍离之悲指国家沦亡的悲痛,后代指故国之思。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苗儿也在长。走上旧地脚步缓,心里只有忧和伤。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品读诗词学习任务一:我校校报《探究者》最近要出一期文学短评专栏,需要“悦读悦写”读写社协助进行编辑,我们都是读写社成员,将以本单元诗词为主,设计编辑一期文学鉴赏作品。我班选了姜夔的《扬州慢》,我们将从内容、手法、感情三个角度来赏读作品。活动一:内容——整体把握。1.这首词上下两片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请概括内容。上阙:纪行写景上片写景,描绘扬州受战争洗劫后的凄凉景象。下阙:伤今怀古通过扬州景物今昔、盛衰的对比,进一步择发“黍离之悲”。2.词人是从什么角度描绘的扬州城?分别具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小组讨论,完成表格。时间概括词句情景手法时间概括词句情景手法昔日今日“名都”(虚写)“空城”(实写)“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繁华、热闹破败、荒凉用典对比虚实结合空荡荡的劫后惨象,满目凄凉,不堪回首,寄寓着词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无限哀婉。活动二:读解本词——手法赏析虚实结合对比用典借景抒情拟人视听结合通感联想动静结合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反问今日扬州和昔日扬州今日扬州和昔日扬州杜牧诗句荒凉之景寓悲伤之情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若杜牧重到扬州···波心荡,冷月无声桥边红药美丽却无人欣赏年年知为谁生?活动三:“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杜牧为何会“惊”?该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①内容上:因“空”而“惊”,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以杜牧之惊,侧面写扬州城如今的荒凉破败。②结构上:连缀全词,由上片的写景过渡到下片的联想对比,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实,一边是虚。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活动四:《扬州慢》这首词多处化用晚唐诗人杜牧描写扬州的诗句,借以表达今昔之感、黍离之悲。请结合词作内容加以分析。用典扬州慢原句、出处(杜牧)用意春风十里春风十里扬州路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蔑梢头二月初。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对照,抒发感时伤乱、今不如昔的感慨。面对如今疮痪满目的扬州,纵是杜牧风流俊赏、才情过人,也难再有风流情怀,从而曲折地表达了词人此刻难言的忧伤进一步抒写景物依旧、风光不再的哀痛再读,感悟诗情——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了自知。”学习任务二:假如董卿的“朗读者”节日要推举一位朗读者,“把经典读给你听”,朗读这首《扬州慢》,各小组推荐一位,代表小组参赛。打分标准:1.情感表达充分;2.注意重音:3.注意节奏;4.脱稿,表现力强;

诵读要领:①平仄和押韵要符合乐律的需要。词牌不同,则平仄和押韵的规定不同。词的节拍不像诗那样整齐划一,诵读时要注意音节的停顿。如“犹/厌言兵”、“算而今/重到须惊”、“年年知/为谁生”等。)②词里的特殊句式,开头用一字领起,稍作停顿,其义直贯本句及下句,称“一字逗”,要读出提示语气。如“过春风十里”的“过”:“尽荠麦青青”的“尽”:“自胡窥江去后,……”的“白”;“纵豆蔻词工,……”的“纵”;“念桥边红药,……”的“念”等。③《扬州慢》的韵脚依次是程、青、兵、城、惊、情、声、生——这些字要读得短促而又清晰。教师点评:语速要缓慢、绵长,语调要低沉、悲吟,读出词中蕴含的悲切伤感。品读析悲境学习任务三:读完之后,董卿要采访一下你,让你从词的任一句谈开去,表达自己的朗读感受。个人展示。诗词鉴赏五部曲:(1)这句话的意思是:(意)(2)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面)(3)营造了

意境;(境)(4)使用了

手法;(法)(5)表达了

感情。(情)示例:荠麦青青: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养麦,营造了扬州怎样的景象?(凄凉,荒芜)首先从视觉给我们带来强烈的冲击。(一)所见:(1)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废池乔木为无情之物怎会“厌言”呢?用了拟人修辞。(废池、乔木是金兵劫掠时的目击者,受害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它们“犹厌言兵”,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起到了点缀,衬托的作用,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对扬州人民的痛苦表示同情。(2)冷月无声:月亮本就“无声”,也无所谓冷暖。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词人移情于物,以“冷月无声”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萧条,寂寥,冷清,落寞,表现扬州城的残破衰落,抒发作者悲哀之情。(3)“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红药徒生,红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谁也无心去观赏它。花开依旧,人事已非,花开也不过徒增感伤而已。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采用了虚写,冬至之日,本来不是红芍药花开的季节,但纵使冬去春回,来年红药花开,还是无人欣赏。有“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的味道。流露出“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无限伤痛之情。(二)所听:清角吹寒:暮色降临后,军营中传出阵阵凄厉的号角声,在空城的上空回荡(满目疮,军号凄厉,不由人不生感慨)通感一-(触觉写听觉)“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以黄昏清角吹寒打破了空城的死寂,进一步渲染了凄清、沉寂、悲凉的氛围,从而点明扬州已成空城一座,景中寓情,情景交融,表达了词人的“怆然”之情。再读背景:1127年,“靖康之变”后。在北宋的半边废墟上重建的南宋,是一个更加虚弱的王朝,金兵频繁发动的大规模南侵,使它长期面临着覆亡的严重危机。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大举南侵,曾攻破扬州,烧杀掳掠。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1176年,虽然已过十五年,作者路过扬州时,映入视野的还是劫后的扬州一片荒芜,满目疮痰的萧条景象,联想起了昔日的繁盛,不禁思绪翻滚,感慨万千,写下此词,表达他因山河破碎、百姓生活困苦而极其沉痛的心情。这种情感我们也可用序中的一个词——黍离之悲来概括。黍离之悲主旨这首词通过追忆往日的繁华,悲痛扬州今日的荒凉,表达了词人对金人的痛恨,对统治者的警醒与不满,对百姓历经战乱之苦的同情。一欢一悲,你更喜欢哪种情感表达?说明理由。对比分析《望海潮》《扬州慢》,这两首词都是描写城市景象,但两首词选取的意象不同,组合方式不同,表现手法不同,所呈现的意境、表达的情感截然不同,请结合文本比较分析。意象意境手法情感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人家、珠玑、罗绮民殷财阜铺叙虚实相生渲染烘托讴歌赞美云树、怒涛、天堑、重湖叠巘、桂子、荷花雄奇清雅羌管、菱歌、钓叟、莲娃、箫鼓、烟霞太平祥和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繁华热闹虚写、用典感伤哀婉荠麦、废池乔木、清角、空城、二十四桥、冷月、桥边红药悲怆萧条实写、对比望海潮扬州慢城市不会泄露自己的过去,只会把它像手纹一样藏起来,它被写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护栏、楼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线和旗杆上,每一道印记都是抓挠、锯锉、刻凿、猛击留下的痕迹。——[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课后作业城市是我们看得见的记忆。请结合《扬州慢》,写一段你的“城市记忆”。归纳鉴赏诗词的方法看题目(交代内容)看作者(知人论世)找意象(寄托作者感情的客观事物)找关键词(形容词、动词,词眼)看尾句(卒章显志)看技巧(艺术手法)总结昔日富庶甲天下,杜郎好梦竹西佳。只今戍角吹冷月,白石殷忧迈天涯。许多年过去了,扬州城依旧固执的荒凉在那里,二十四桥也依旧绵延着久远的寂寞,桥下的河水清冷的流着,摇荡着旷古的哀愁,像一个久远的梦。只有桥边的红药,开了又谢,谢了又开,像是在讲述着在河水中流淌的那遥远而感伤的梦。试问过往,谁之错?评价要素1级2级3级4级5级第()组情感跟原诗表达的情感情感差别较大,1跟原诗表达的情感情感差别较大,跟原诗表达的情感情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