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五首基础知识达标_第1页
唐诗五首基础知识达标_第2页
唐诗五首基础知识达标_第3页
唐诗五首基础知识达标_第4页
唐诗五首基础知识达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础知识达标《唐诗五首》《野望》同步练习一、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5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7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8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二、1“薄暮”在诗中的意思是什么2第一句“东皋薄暮望”,说明了试题。地点:_____,时间:_____。事情_____。3颔联写薄暮中的“秋夜静景”,山对树、____对____,____对______。4第三联描写眺望到的景象,那是怎样的景象三、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2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3诗人在傍晚野望时,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手法◆课后能力提升四、赏析诗歌《野望》,回答下列问题。1诗的首联化用了哪两位诗人的什么诗句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基础知识达标一、1(1)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2)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2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3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4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5.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6.抒发了作者悠闲(闲适)惊喜(喜悦、喜爱大自然)之情。7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8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二、1太阳将要落山的时候。2东皋薄暮望3皆、惟色、晖4牧人赶着牛羊,猎人骑着马带着许多狩猎所得,回家了。三、(应是白描的手法,以质朴的语言描画。)2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3日暮时分,站于东皋极目远望,视野十分开阔。秋的手掌抚过每一株树木,黄叶纷飞,层林尽染。落日西沉,红霞映天,余晖铺洒在每一座山头上,天地被渲染得一派静穆和安详。放牧的人赶着小牛走在回家的小路上,打猎的人牵着马,马上驮着猎物也回去了。描写手法:白描的手法写景物,自然朴实。◆课后能力提升四、1(1)“东皋薄暮望”化用陶渊明的“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2)“欲何依”化用曹操“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句。作用:(1)首联用典,表达了诗人一种莫可名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2)点题,并为中间两联写景作了铺垫。2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整个画面萧瑟恬静。3抒发了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黄鹤楼》同步练习◆基础知识达标一、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1悠悠:2晴川:3历历:4萋萋:5鹦鹉洲:6乡关:7烟波:二、根据诗歌,回答下列问题。1想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展现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2除黄鹤楼外,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还有哪两座3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体会尾联蕴涵的诗人的情感。5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A.诗的前四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生发的联想。B.诗的五六句写昔人乘着黄鹤见到的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C.诗的七八句写出了诗人悲苦凄凉、日暮思归的哀怨愁绪。D.传说崔颢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李白题诗在上头。6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课后能力提升三、赏析诗歌,回答问题。1崔颢在《黄鹤楼》中融情于景,表达物是人非感慨的诗句是:。表达吊古思乡情怀的诗句是:。2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3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与此诗句有相同意境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是:。4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抒发了怎样的感慨5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景象。6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7“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8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第三、第四联。参考答案◆基础知识达标一、1飘荡的样子。2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平原。3清楚可数。4形容草木茂盛。5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6故乡家园。7暮霭沉沉的江面。二、1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郁郁葱葱,鹦鹉洲上芳草茂盛,这一切都清晰可见。2岳阳楼、滕王阁。3寂寞、惆怅。4答:日近黄昏,长江上烟波浩淼,自然勾起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5A√,B×,C√,D×。6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课后能力提升三、1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3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4对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强烈感慨。5明丽的阳光下,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绿树掩映,看上去清晰在目;鹦鹉洲上芳草葱茏茂盛,生机盎然。6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7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8颈联写到的楼上所见之景有晴空下奔涌的大河,汉;《使至塞上》同步练习;◆基础知识达标一、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萧(iāosù)蓬(péngféng)属(sh;四、翻译下列诗句;五、学习了这篇课文,说一说你收获了什么;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3尾联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陋室铭;山不在高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8颈联写到的楼上所见之景有晴空下奔涌的大河,汉阳一带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茂盛的芳草。眼前的树木芳草勾起对家乡一草一木的回想,由景生情,强烈的思乡之念也就油然而生。尾联情景水乳交融,那弥漫在长江之上的浩浩烟波,正是诗人无边乡愁的形象化表达,那越来越深的暮色,也不断强化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使至塞上》同步练习◆基础知识达标一、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萧(iāosù)蓬(péngféng)属(shǔyú)候(hóuhòu)二、选一选,填一填。萧箫()条、笙()蓬逢()勃、适()三、解释下列词语。征蓬:萧关:四、翻译下列诗句。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五、学习了这篇课文,说一说你收获了什么。六、读诗回答下列问题。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2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3尾联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哪两个字中4颈联是写景名句,依据这首诗,描述一下王维看到的景色以及当时的心情。◆课后能力提升七、课外拓展。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苦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2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表现出对仙人生活的羡慕和追求B、表现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C、表现了身居陋室而怡然由得的心情D、表现了以古代名贤自比的志趣。3用原文回答问题。(1)能反映作者对世俗生活厌弃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找出全文的点睛之笔并翻译成现代汉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用一句话概括本的思想主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的词。(1)有仙则(名)(2)谈笑有(鸿)儒(3)无丝竹之(乱)耳(4)无案牍这劳(形)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孔子云:“何陋之有”。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出了作者生活情趣的高雅。D、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10本文从几个层面来展现陋室主人品德的高尚的11作者在文章首尾分别运用了比喻和类比手法,其意图是为了强调什么12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13完成下面的对偶句创作。上句:品千古美文下句: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基础知识达标一、萧(iāo)蓬(péng)属(shǔ)候(hóu)二、(萧)条、笙(箫)(蓬)勃、适(逢)三、征蓬:飘飞的蓬草。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四、1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没山没树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杳无尽头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2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飞入胡天。五、略。六、1“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2“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3燕然。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课后能力提升七、3(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4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5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6(1)有名(出名、闻名)(2)大(3)干扰(扰乱、使……乱)(4)形体、身体7(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2)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意思符合即可)8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10三个方面,分别为环境幽雅、往来者渊博、兴趣高雅。11强调作者的品德高尚,志趣高远。12从建筑和室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13略。《渡荆门送别》同步练习◆基础知识达标渡荆门送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请有感情地背诵《渡荆门送别》,并把这首诗写在下面。2看你能否准确回答下列问题。(1)此诗选自《》,作者,字,朝人。(2)“,”描写江上美景。(3)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阅读思考。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本诗首联交代了远渡的和此行的(2)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3)在颔联中,有两个字用得好,找出来谈谈它好在何处(4)颈联描写长江的近景,请谈谈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意境。(5)从尾联来看,这首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4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其二)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1)对上面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僵卧孤村却不“自哀”,是因为诗人“尚思为国戍轮台”。B.诗中的“风吹雨”既是眼前情景的写照,又象征了南宋王朝岌岌可危的处境和命运。C.诗人特别想要去戍“轮台”,说明他对“轮台”这一地方有一种特殊的感情。D.诗人以梦境来表现自己的报国之心,于激越豪迈中透露出了壮志难酬的悲凉。(2)诗歌首句中的“僵”字说明诗人什么样的晚年生活境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全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他的《示儿》诗也表达了这样的情感,你能默写出来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后能力提升参考答案◆基础知识达标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2(1)李太白全集,李白,太白,唐。(2)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3)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留恋之情。3(1)地点,目的。(2)山势随着平原渐渐消失,江水向辽阔的原野缓缓地流淌。此联写远景。(3)“随”、“入”二字,能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4)明月倒映入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天上的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楼。(5)不是。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课后能力提升4(1)C(2)凄凉悲凉。(3)爱国主义,抗金保卫边疆。示儿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钱塘湖春行》同步练习◆基础知识达标一、填空1《钱塘湖春行》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__________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____诗。2《钱塘湖春行》选自_________,作者______,字_________,号_________;是_________代著名诗人。二、用/划分这首诗的朗读节奏: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三、按要求写出诗句。1《钱塘湖春行》这首诗的颈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中描绘西湖胜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诗中描写莺歌燕舞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抒写诗人游兴未尽,对西湖美景恋恋不舍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探究提高。1从《钱塘湖春行》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写的是初春景象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归纳主题。3诗中“几处”“谁家”用得极有分寸,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课后能力提升五、填空。《钱塘湖春行》以_________为线索,描写了西湖________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感情。第______句和第______句是颔联,______联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六、根据诗歌内容选择正确答案。1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2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