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一中北校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一中北校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一中北校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一中北校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一中北校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一中北校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从古代的农业文明经过近代的工业文明到当代的生态文明,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否定之否定”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形成过程。农业文明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自然为中心的。这种文明的主要生产方式是农业生产,而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就是它的“自然性”:这种生产是由“自然生命”直接进行的,而不是由人直接进行的,因而是一种“自然性生产”——粮食是庄稼自己长出来的,而不是由人在生产过程中制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庄稼”才是真正的“生产者”。而农民的劳动只是为这种生产创造一个比较好的外部条件,“帮助庄稼”进行生产而已。农民在生产中的作用,只是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在这种生产中,决定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的主要条件是自然条件(如种子的优劣,土地的肥瘠,气候的好坏)。农业生产中这种特殊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根本上决定了人与自然的全部关系都是以自然为中心的关系。工业文明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到了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从农业文明时代的以自然为中心逐步转变为以人类为中心。工业生产的生产方式所具有的特殊性质,从根本上决定了人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工业生产已经不是人对自然的顺从,而是对自然界的改造,从而创造一个在自然界本来不存在的“人造物”;整个生产过程都是由人进行的,人真正成为生产的主体,让自然服从人的意志。从个别人的观点看来,似乎“自动化生产”没有人的参与,仅仅是自然物(机器、电脑)在进行生产。而实际上,在生产中劳动资料的运动,不过是人的“过去劳动”在运动,因而是人的“过去劳动”在进行生产,生产的全部产品,都是人的劳动的结果。因此,人们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意识,也从农业文明时代的自然中心主义转向人类中心主义。工业文明时代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与伦理意识,否定和取代了农业文明时代的自然中心主义的哲学与伦理意识。在这种哲学看来,自然不可脱离人而独立存在,而只能依赖于主体(人)。在当代,我们所要构建的生态文明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现在,人类已经开始从人类中心主义的盲目自信中走出来,用一种新的哲学反思自己、批判自己,力图找到一条能够解决当前所面临的生存困境的正确道路。这时,人们既看到了人类为了生存而改造自然的必要性,也重新认识到了维护自然生命系统的稳定与平衡的必要性。我们正在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对工业文明中形成的那种以人类为中心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否定,也是对农业文明的以自然为中心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否定,其中每一次否定都不是简单的抛弃,而是在吸收对立面所包含的合理因素的基础上,克服对立、走向和谐统一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经过了否定之否定的曲折道路之后,我们要创建的新的文明,应当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在这种文明中,人与自然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而不是争夺各自利益的敌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成为生态哲学的最为重要的价值。(摘编自刘福森《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哲学意蕴》)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的农业文明、近代的工业文明和当代的生态文明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各不相同。B.在农业文明中,农业生产是一种“自然性生产”,自然条件决定了产品的质量和数量。C.工业生产的主体是人,它通过对自然界的改造来创造自然界里本不存在的“人造物”。D.生态哲学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新的生态文明或能解决人类当前面临的生存困境。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式结构,先点明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形成过程,再逐层论述。B.文章以粮食来源为例阐述农业生产基本特征是“自然性”,深入浅出,通俗易懂。C.文章在论述工业文明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人类为中心时,反驳了个别人的观点。D.文章在否定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基础上倡导生态文明,先破后立,论证有力。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庄稼才是粮食的真正“生产者”,农民只是帮助庄稼进行生产,作用远小于庄稼自身。B.“自动化生产”看似没有人的参与,但实际上生产过程和生产产品中都包含人的劳动。C.“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很典型地体现了以自然为中心的人与自然关系。D.生态文明是人类运用生态哲学反思自己、批判自己的产物,有助于人类摆脱盲目自信。【答案】1.B

2.D

3.B【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自然条件决定了产品的质最和数量”错误。原文说的是“决定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的主要条件是自然条件”。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否定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错误。文章只是说“我们正在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对工业文明中形成的那种以人类为中心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否定,也是对农业文明的以自然为中心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否定”,并非“否定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农民……作用远小于庄稼自身”于文无据。原文“粮食是庄稼自己长出来的,而不是由人在生产过程中制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庄稼’才是真正的‘生产者’。而农民的劳动只是为这种生产创造一个比较好的外部条件”可知,庄稼才是粮食的真正“生产者”,农民只是帮助庄稼进行生产,这一结论是有前提条件的。C.“……很典型地体现了以自然为中心的人与自然关系”错误,这句口号体现的应是以人类为中心的人与自然关系。D.逻辑关系颠倒。根据原文,应是先“从人类中心主义的盲目自信中走出来”,再“用一种新的哲学反思自己、批判自己”故选B。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申纪兰,山西省平顺县西沟乡西沟村党总支副书记,2001年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年轻时候的申纪兰不仅会劳动,而且有想法。申纪兰不仅带领同村妇女下地,还为她们同样争取到了和男劳力一样的工分,西沟村彻底实现了“男女平等,同工同酬”。此后,“男女同工同酬”被写入了新中国的宪法。“1954年第一次骑毛驴到长治市,坐敞篷车辗转到太原,转火车到北京参加全国人代会。”申纪兰现在是唯一一位从第一届连任至第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已经连续65年出现在全国人大会场。几十年来,申纪兰对群众普遍关心的各种问题都提出过建议和议案。她说:“下至农村上至国家大事,我都要举手,要不说句公道话,还叫什么人大代表?”改革开放以来,在申纪兰等党员的努力下,西沟村成为了农、林和农产品加工、旅游餐饮业齐备的新农村。(摘编自“群英荟萃——改革开放以来涌现的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共产党员网20181016)材料二:据报道,81岁的申纪兰10日在北京梅地亚中心接受了德国《世界报》记者的采访。“哪位领导人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申纪兰稍作停顿后认真地说:“一次跟一次不一样。从当时讲,那时候毛主席带领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解放了全中国,见到毛主席我很激动。从现在发展说,胡锦涛总书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带领全国人民走向小康社会,我同样激动。”“你说男女平等,但人大代表中妇女只有20%,并没有完全平等!”面对尖锐的提问,申纪兰说:“拥有同等的地位,不一定有一个男代表就非得有一个女代表。人民代表代表人民,谁有能力,人民选谁,谁就当,这同样是平等。”“中国经历了很多历史的起伏,比如‘文革’,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申纪兰平静地答道:“每一个工作都有矛盾,我们都是在矛盾中生活,在矛盾中成长,有矛盾是正常现象,应该正确看待这个问题。”“下一届还要继续当人大代表吗?”申纪兰看着这位记者,笑了笑说:“当不当代表,我说了不算,群众选我,我就当,不选我,我就当不了。不过,不管能不能当上代表,我都会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尽心做好应做的事情。”采访结束后,德国记者以一种敬佩的口气赞叹:“她是一个有信仰的坚强女性。”(摘编自《德国媒体采访申纪兰:她是一位有信仰的坚强女性》,中国新闻网20100311)材料三:申纪兰一生有太多传奇。比如,申纪兰最初是不识字的,但经过埋头苦学,逐渐拥有了一定的文化水平;再比如,她就任山西省妇联主席前,向组织提出不转户口、不定级别、不脱离劳动等“六不”请求。“不是西沟离不开我,是我离不开西沟。我的根在农村,我只是一名农民”,一生不改纯粹本色的申纪兰这样说。她担任一些村办企业的董事长,企业产品打着她的商标,但许多人并不知道,她既无股份,也不领工资,没从中拿一分钱。然而多年来,申纪兰一直遭遇标签化之痛。其实,申纪兰的人生是丰富的。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申纪兰就倡导男女同工同酬,而在此之前,她发动当地妇女走出家门到田间劳动。迈出这一步,在当时颇不容易。斯人已远去,但她的初心和精神,值得我们体味和弘扬。我们应告别一个被脸谱化的申纪兰,记住一个丰富的申纪兰。(摘编自《告别脸谱化,记住一个丰富的申纪兰》,《羊城晚报》20200630)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现在唯一一位从第一届连任至第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曾获得“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等荣誉。B.从争取“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到参与推进西沟村的新农村建设,申纪兰始终坚持“我的根在农村”,为人民谋福祉。C.申纪兰坚守初心,自己对国家的关心、对人民分关心,应做好的事情分尽心,与“能不能当上代表”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D.申纪兰担任一些村办企业的董事长,但她并未从中获利的事实却几乎不为人所知。因此他人将申纪兰进行了脸谱化、标签化。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纪兰在第一届连任至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的几十年中,对群众普遍关心的各种问题都提出过建议和议案,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优秀共产党员。B.申纪兰对“平等”有着深刻的理解,对人民代表做出了生动有力的阐释,有力地回击了德国记者关于中国“并没有完全平等”的尖锐提问。C.申纪兰经过埋头苦学,从最初是不识字的农村妇女,成长为为了逐渐拥有了一定的文化水平的新时代妇女,这种精神值得我们体味和弘扬。D.上述三则材料围绕着申纪兰这一人物话题来展开,三则材料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地展示了申纪兰的形象,组合具有较强有机性。6.如欲在“数风流人物——建党百年人物志”主题活动上介绍申纪兰,请结合材料,列出演说要点。【答案】4.D

5.D

6.①胸怀祖国,心系人民。②心怀信仰,坚强勇毅。③沉着冷静,不卑不亢。④自强不息,艰苦奋斗。⑤不忘初心,无私奉献。【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强拉因果。“脸谱化、标签化”与申纪兰“她并未从中获利”无因果关系。故选D。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D.材料一、二为并列关系,“逐层深入”阐述不当。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信息,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在“数风流人物——建党百年人物志”主题活动上介绍申纪兰,演说要点就是文中体现的申纪兰的人物形象。要在文中找到相关信息,包括语言、行为及评价等,再进行概括即可。由“下至农村上至国家大事,我都要举手,要不说句公道话,还叫什么人大代表”可知她胸怀祖国,心系人民;由“德国记者以一种敬佩的口气赞叹:‘她是一个有信仰的坚强女性’”可知她心怀信仰,坚强勇毅;在接受德国《世界报》记者的采访时,面对一些尖锐问题,回答得体,平静而从容,可知她沉着冷静,不卑不亢;申纪兰由不识字到拥有一定文化水平,她发动当地妇女走出家门到田间劳动,看出她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她说:“不是西沟离不开我,是我离不开西沟。我的根在农村,我只是一名农民”,她一生不改纯粹本色,担任一些村办企业的董事长,不领工资,没从中拿拿一分钱。可知她不忘初心,无私奉献。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回家梁晓声周秉昆从郑娟手中接过楠楠的骨灰盒,紧紧抱在胸前,泪如雨下,“楠楠,楠楠,爸的好儿子,爸没去接你……”他泣不成声。周蓉朝周聪使了个眼色,周聪要从父亲手中接回骨灰盒。周秉昆不松手。周聪小声说:“爸,妈更需要你抱抱她。”秉昆这才松开了手。周聪将骨灰盒轻放在靠墙的长方桌上时,秉昆已将郑娟抱在怀中了。郑娟的脸贴在周秉昆胸前,呜呜哭得像个孩子。周蓉周聪互相看看,都流下眼泪。在楠楠遇害这件事上,郑娟的表现与秉昆相反。因为秉昆当时吐血昏过去,住院了,她表现得相当坚强,大大出乎朋友们的预料,也令周聪、周蓉特别敬佩。“作为母亲,一个文化程度很低的中国母亲,我对儿子唯一的教育,就是希望他长大后是一个好人。如果他不是一个好人,那么不管他多么出人头地,都会让我伤心。现在,他用行动证明了我的希望没有落空。我有多么悲伤,同时就有多么欣慰……”郑娟在大学里为周楠举行的追思仪式上说。周蓉、冬梅和周聪,他们都想为郑娟写好讲话稿,让她事先背下来。郑娟问:“需要我说很多吗?”亲人们说不用,又不是演讲,几句就行。如果她实在不想说什么,其他亲人也可以代替讲话。郑娟说:“我想说,话多了我说不好,就几句话我还是说得来的。”周聪说:“妈,你如果想好了说什么,最好先说给我们听听。”郑娟却说:“不用,妈又不是小孩子。”郑娟在台上讲话时,只流泪,没有哭,甚至都没抽泣一声。周蓉为她做翻译。她刚说了前两句,周蓉便猜到她接下来会怎么说。她的样子那么镇定,那么从容不迫,亲人们完全放心了。周蓉的英语口译水平是一流的,表现也无可挑剔。参加追思仪式的师生们为她们鼓掌,那是不同寻常的,人们情不自禁地为她们的真诚破例了。事后,有电视台和报社记者要采访。他们对周蓉郑娟姑嫂二人很有兴趣,两人中,一个是举止优雅、学养深厚的学者,而另一个是粗服乱头、笨拙淳朴的家庭主妇。他们认为很有新闻点,值得深度报道,但都被亲人们拒绝了。于是,竟有小报怀疑,除了母亲可能是真的,其余四位所谓亲人可能都是中国有关部门的人员冒充的。美国就是美国,美国人对周楠母亲和亲人们的敬意完全是真实的,但他们对周楠舍身保护师生的赔偿却相当苛刻。周楠属于公派留学生,没有缴纳人身安全意外保险,学校不会为枪击事件受害者提供多少经济补偿,只会提供道义上的支持。对于枪击案件中的伤亡者,另有慈善基金伸出了援手,总算给了一些救济,但需要办理一系列复杂的手续。当周蓉手持多份表格向郑娟说明情况时,郑娟平静地说:“咱们并不是来祈求同情和怜悯的,是不是?”周蓉说:“那是,但你作为楠楠的母亲,有权利理直气壮地接受一笔……”她一时不知该用什么词,求助地看着嫂子冬梅。冬梅也想不出更好的词,只能这么说:“弟妹,你别立即决定,今晚考虑考虑,明天早晨再告诉我们你的想法。”郑娟说:“那我考虑考虑。我太累了,想一个人待会儿。”周蓉他们便都离开了她的房间,到了冬梅的房间。周聪说:“姑,大娘,自从我和我妈都有了工作后,我妈就再没认为钱对我们家很重要。她对钱的认识一向有限,够花就知足,你们真得从长远方面引导引导她。”周蓉说:“你先出去,我和你大娘商量一下。”周聪走出房间后,周蓉说:“对于钱,她是像周聪说的那样。”冬梅也是个从小就没有金钱概念的人,她提醒说:“要不你再去给她讲讲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周蓉说:“看来有必要。”她回到郑娟的房间,郑娟已躺在床上了。周蓉坐在床边,绕了几个话题,开始谈到美元与人民币汇率。郑娟流下泪来,她说:“姐啊,你比我这个妈还强,你还在法国见着了楠楠一次。可我……楠楠发了重誓,他爸不出狱,他就不回国,他相信他爸。我那么多年以来,日盼夜盼,终于盼到他爸出狱的一天了,也终于盼到全家团圆的年头了,可见着的却是……我现在满脑子都是楠楠小时候的样子,不闭眼睛困得头痛,一闭眼睛楠楠就在我眼前,想跟我说话似的……姐啊,你跟我说的事,现在入不了我的脑子啊!”听她那么一说,周蓉默默地退出了房间。第二天早饭时,郑娟低垂着目光说:“姐,嫂子,我认真考虑过了……我是来接儿子回家的……楠楠这孩子的死,不能和钱沾一丁点儿关系。我敢肯定,秉昆也会是这么个态度。我们当父母的,如果花儿子用命换来的钱,那是种什么心情?再者呢,人家处处对咱们恭敬,拿咱们当高贵的人物一般接待,咱们五个人的来回机票吃住,已经花了人家不少钱,所以你们替我谢谢就是了。”周蓉和冬梅互相看看,都没说什么,默默点头而已。于是,周蓉按郑娟的意见,在报上发了一则简短声明,结果引起了更多记者的采访请求。当记者们赶到周家人的住地时,他们已乘上了回国的班机……(节选自《人世间》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年版,有删改)文本二:长篇小说《人世间》以北方某省会城市的一个平民区为背景,以周志刚一家的生活轨迹为线索,从20世纪70年代写到21世纪初,小说刻画了十几位平民子弟跌宕起伏的人生和奋斗历程,将其嵌入到中国社会50年来的上山下乡、三线建设、恢复高考,知青返城,对外开放、国企改革、个体经营、棚户区改造等历史事件和发展进程中,既写他们生活的磨难与困苦,更写他们怀揣梦想而艰苦奋斗的尊严与荣光。2019年,《人世间》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颁奖词中说:“梁晓声讲述了一代人在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奋斗、成长和相濡以沫的温情,塑造了有情有义、坚韧担当、善良正直的中国人形象群体,具有时代的、生活的和心灵的史诗品质……”(摘编自中国作家网)【注】文本一的标题为编者所加。周楠,公费留美学生,学成即将归国,却因为见义勇为而被人射杀:郑娟,周楠母亲;周秉坤,周楠养父;周聪,周楠弟弟;周蓉,周楠姑姑;郝冬梅,周楠伯母。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楠舍身救人,郑娟等周家人拒绝接受美国慈善机构补偿款,这些做法体现出中华民族无私助人、不求回报的传统美德。B.郑娟发言结束后,美国记者表现出了对郑娟姑嫂极大的兴趣,也为后文记者们见到郑娟在报纸上的声明后蜂拥而至做铺垫。C.选文为突出主人公郑娟的形象,采用了语言、神态、动作、心理、肖像等直接描写和环境渲染、对比、衬托等手法。D.选文采用了大量对话描写,每个人的语言都符合自己的身份,这种手法更适合中国大众的阅读习惯,更容易为阅读者接受。8.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郑娟这一人物形象。9.文本二中,茅盾文学奖在颁奖词中对《人世间》给出了中肯的评价,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这一评价在文本一中体现。【答案】7.C

8.①坚韧。得知楠楠遇害,与周秉坤吐血昏倒住院相比,郑娟回到国内才在周坤怀里哭泣,表现得相当坚韧;且周蓉等想要为她写发言稿或者代替她发言时,她仍坚强决定自己发言来表达对儿子的赞美和怀念。②善良、明理、深明大义。郑娟并没有因为周楠在美国死亡而对美国有任何怨恨,反而对学校的贴心接待心存感恩,这些体现出郑娟理解体恤他人、明理。③自尊自强。在周楠的补偿问题上,郑娟没有在意金钱的数额问题,她最后拒绝接受金钱上的补偿,认为用儿子的命换钱是令人鄙夷的做法。④对儿子纯洁高尚的爱(爱子的慈母形象)。郑娟在教育儿子时,唯一的希望是他长大能成为一个好人,由此看出郑娟教育理念的高尚以及对儿子纯洁的爱。

9.①周楠被射杀、美国方面对该事件的处理等都体现了生活的真实。②郑娟对美国人民的接待和尊重心存感恩,体现了她的有情有义。③周蓉、郝冬梅等人对郑娟的安慰、帮助体现了亲人之间的温情。④郑娟放弃补偿款体现出对儿子纯洁的爱和她的正直善良。⑤周楠的见义勇为、周家人对待此事不同态度都体现了人性的真实和作者对美好心灵的赞赏。⑥整个情节发展过程中,相关人物的表现都体现了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心灵的纯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C.“心理描写”“环境”错误,对郑娟的描写没有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结合“在楠楠遇害这件事上,郑娟的表现与秉昆相反。因为秉昆当时吐血昏过去,住院了,她表现得相当坚强,大大出乎朋友们的预料,也令周聪、周蓉特别敬佩”“郑娟说:‘我想说,话多了我说不好,就几句话我还是说得来的。’”“郑娟在台上讲话时,只流泪,没有哭,甚至都没抽泣一声”“她的样子那么镇定,那么从容不迫”概括出:坚韧。结合“人家处处对咱们恭敬,拿咱们当高贵的人物一般接待,咱们五个人的来回机票吃住,已经花了人家不少钱,所以你们替我谢谢就是了”概括出:善良、明理、深明大义。结合“楠楠这孩子的死,不能和钱沾一丁点儿关系。我敢肯定,秉昆也会是这么个态度。我们当父母的,如果花儿子用命换来的钱,那是种什么心情?”概括出:自尊自强。结合“作为母亲,一个文化程度很低的中国母亲,我对儿子唯一的教育,就是希望他长大后是一个好人。如果他不是一个好人,那么不管他多么出人头地,都会让我伤心”概括出:对儿子纯洁高尚的爱。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结合“美国就是美国,美国人对周楠母亲和亲人们的敬意完全是真实的,但他们对周楠舍身保护师生的赔偿却相当苛刻。周楠属于公派留学生,没有缴纳人身安全意外保险,学校不会为枪击事件受害者提供多少经济补偿,只会提供道义上的支持”可知,周楠被射杀、美国方面对该事件的处理等都体现了生活的真实。结合“人家处处对咱们恭敬,拿咱们当高贵的人物一般接待,咱们五个人的来回机票吃住,已经花了人家不少钱,所以你们替我谢谢就是了”可知,郑娟对美国人民的接待和尊重心存感恩,体现了她的有情有义。结合“周蓉、冬梅和周聪,他们都想为郑娟写好讲话稿,让她事先背下来”“亲人们说不用,又不是演讲,几句就行。如果她实在不想说什么,其他亲人也可以代替讲话”“周蓉为她做翻译。她刚说了前两句,周蓉便猜到她接下来会怎么说”“周蓉坐在床边,绕了几个话题,开始谈到美元与人民币汇率……”可知,周蓉、郝冬梅等人对郑娟的安慰、帮助体现了亲人之间的温情。结合“当周蓉手持多份表格向郑娟说明情况时,郑娟平静地说:‘咱们并不是来祈求同情和怜悯的,是不是?’”“楠楠这孩子的死,不能和钱沾一丁点儿关系”可知,郑娟放弃补偿款体现出对儿子纯洁的爱和她的正直善良。结合“周楠舍身保护师生”牺牲、“周聪将骨灰盒轻放在靠墙的长方桌上时,秉昆已将郑娟抱在怀中了。郑娟的脸贴在周秉昆胸前,呜呜哭得像个孩子。周蓉周聪互相看看,都流下眼泪”“当周蓉手持多份表格向郑娟说明情况时”“冬梅也是个从小就没有金钱概念的人”可知,周楠见义勇为符合他的年龄特点和受教育程度,周家人对待此事,郑娟是周楠的亲生母亲,周秉昆是养父,周蓉、周聪与死者关系各不相同,不同态度都体现了人性的真实和作者对美好心灵的赞赏。结合“周聪要从父亲手中接回骨灰盒。周秉昆不松手”“在楠楠遇害这件事上,郑娟的表现与秉昆相反。因为秉昆当时吐血昏过去,住院了,她表现得相当坚强,大大出乎朋友们的预料,也令周聪、周蓉特别敬佩”“对于枪击案件中的伤亡者,另有慈善基金伸出了援手,总算给了一些救济,但需要办理一系列复杂的手续”可知,整个情节发展过程中,相关人物的表现都体现了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心灵的纯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人也。年十三,能诵《诗》,受业长安。时光武亦游学京师,禹年虽幼,而见光武知非常人,遂相亲附。建武元年正月,禹自箕关将入河东,攻十日,破之。进围安邑王匡,数月未能下。会日暮,战罢,军师韩歆及诸将见兵势已摧,皆劝禹夜去,禹不听。明日癸亥,匡等以六甲穷日不出,禹因得更理兵勒众。明旦匡悉军出攻禹禹令军中无得妄动既至营下因发诸将而并进大破之遂定河东。承制拜李文为河东太守,悉更置属县令长以镇抚之。是月,光武即位于鄗,使使者持节拜禹为大司徒。策曰:“斩破将军,平定山西,功效尤著。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作司徒,敬敷五教,五教在宽。今遣奉车都尉授印绶,封为酂侯,食邑万户,敬之哉!”禹时年二十四。时三辅连覆败,赤眉所过残贼,百姓不知所归。闻禹乘胜独克,而师行有纪,皆望风相携负以迎军,降者日以千数,众号百万。禹所止辄停车住节,以劳来之,父老童稚,垂发戴白,满其车下,莫不感悦,于是名震关西。帝嘉之,数赐书褒美。诸将豪杰皆劝禹径攻长安。禹曰:“不然。今吾众虽多,能战者少,前无可仰之积,后无转馈之资。赤眉新拔长安,财富充实,锋锐未可当也。夫盗贼群居,无终日之计,财谷虽多,变故万端,宁能坚守者也?”于是引军北至栒邑。禹所到,击破赤眉别将诸营保,郡邑皆开门归附。西河太守宗育遣子奉檄降,禹遣诣京师。禹内文明,笃行淳备,事母至孝。天下既定,常欲远名势。有子十三人,各使守一艺。修整闺门,教养子孙,皆可以为后世法。显宗即位,以禹先帝元功,拜为太傅,进见东向,甚见尊宠。居岁余,寝疾。年五十七薨,谥曰元侯。(节选自《后汉书·邓禹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准确的一项是(

)A.明旦/匡悉军/出攻禹/禹令军中/无得妄动/既至营下/因发诸将而并进/大破之/遂定河东。B.明旦/匡悉军出攻禹/禹令军中无得妄动/既至营下/因发诸将而并进/大破之/遂定河东。C.明旦/匡悉军/出攻禹/禹令军中无得妄动/既至营下/因发诸将/而并进大破之/遂定河东。D.明旦/匡悉军出攻禹/禹令军中/无得妄动/既至营下/因发诸将/而并进大破之/遂定河东。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武,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年号,历代皇帝只能用一个年号,所以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B.癸亥,十天干,十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在这里是纪日。C.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表示授予官职的还有“除”。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禹聪颖好学,十三岁就能背诵《诗经》,他见到同在长安求学的光武帝,就知道其不是常人,并与其亲近交往。B.邓禹治军严明,深得民心,他打败王匡的军队之后,百姓携老扶幼迎接他的军队,归附的人每天数以千计。C.邓禹为人忠厚淳朴,侍奉母亲极其孝顺,注重对儿子的能力教育,让他们各自掌握一门技艺。D.邓禹德才兼备,很得皇帝的宠爱,光武帝多次赐诏赞美他,显宗即位后,准许他上朝时可以面向东站立。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会日暮,战罢,军师韩歆及诸将见兵势已摧,皆劝禹夜去,禹不听。(2)帝嘉之,数赐书褒美。诸将豪杰皆劝禹径攻长安。【答案】10.B

11.A

12.B

13.(1)正赶上天黑,战斗暂时停下来,军师韩歆及各位将领看到部队士气已受到摧残,都劝邓禹连夜带兵撤退,邓禹不听。(2)光武帝嘉奖他,多次赐给他诏书加以赞扬。各位将领和豪杰都劝说邓禹直接攻打长安。【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禹令军中无得妄动”译为“邓禹下令军中将士不得轻举妄动”,“军中无得妄动”作“令”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AD。“因发诸将而并进”译为“于是传令让各位将士一起击鼓进攻”,“诸将而并进”作“发”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B。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理解的能力。A.“历代皇帝只能用一个年号,所以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错误,汉武帝之前的皇帝没有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也可以不止一个,明清两代一般是一个皇帝一个年号。故选A。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他打败王匡的军队之后”错误,原文是“赤眉所过残贼,百姓不知所归。闻禹乘胜独克,而师行有纪,皆望风相携负以迎军,降者日以千数”译为“当时三辅接连倾覆败亡,赤眉军所过之处残暴掠夺,百姓不知道该归附谁。听说邓禹乘胜克敌,且部队行动有严明的纪律,于是都闻讯携老扶幼迎接邓禹军队,归附的人每天数以千计,号称有百万人。”也就是说,是听说了邓禹乘胜克敌,且部队行动有严明的纪律,才来迎接邓禹军队,并有很多人归附。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句中,“会”,恰逢,适逢,正赶上;“罢”,停止;“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2)句中,“之”,代指邓禹;“嘉”,赞美,嘉奖;“数”,屡次,多次;“径”,径直,直接。参考译文:邓禹字仲华,是南阳新野人。十三岁时,就能背诵《诗经》,在长安从师学习。当时光武帝也到京师求学,邓禹虽然年纪小,但见到光武帝后就知道他不是普通人,就与他亲近交往。建武元年正月,邓禹从箕关将要攻入河东,进攻了十天,终于攻破。进军围攻安邑,几个月没能攻下。正赶上天黑,战斗暂时停下来,军师韩歆及各位将领看到部队士气已受到摧残,都劝邓禹连夜带兵撤退,邓禹不听。第二天是癸亥日,王匡等人因为这一天是六甲穷日而不出兵,邓禹因此得以再次整顿队伍。第二天天刚亮,王匡全军出动攻打邓禹,邓禹下令军中将士不得轻举妄动;王匡军队已经到达军营下,邓禹于是传令让各位将士一起击鼓进攻,大破王匡军队。于是平定了河东。又秉承皇帝的旨意,任命李文做了河东太守,全部更换所属各县的官吏来镇守抚慰百姓。这个月,光武帝在鄗地即位,派遣使者持符节拜邓禹做大司徒。策书上说:“(邓禹)杀敌破军,平定华山以西地区,功勋最为卓著。(如果)百姓不相亲友好,不遵循五常,你作为司徒,恭敬地施行五常,五常的教化在于宽厚。如今派遣奉车都尉授予你印绶,封你为酂侯,食邑万户。恭敬地对待它吧!”邓禹当时二十四岁。当时三辅接连倾覆败亡,赤眉军所过之处残暴掠夺,百姓不知道该归附谁。听说邓禹乘胜克敌,且部队行动有严明的纪律,于是都闻讯携老扶幼迎接邓禹军队,归附的人每天数以千计,号称有百万人。邓禹每到一处都停下车竖起符节,来慰劳前来归附的人,满头白发的老人和垂下头发的孩子,挤满了他的车下,没有人不感动和高兴,于是邓禹名震关西。光武帝嘉奖他,多次赐给他诏书加以赞扬。各位将领和豪杰都劝说邓禹直接攻打长安。邓禹说:“不行。现在我们人数虽然多,但能打仗的人少,向前没有可供依赖的储粮,向后没有运送来的军粮。赤眉军刚刚攻取长安,财富充足,士气旺盛,不可抵挡。然而盗贼成群居住,没有长久的打算,钱财粮食虽然多,变故也多种多样,哪能坚守下去呢?”于是率领军队北上到达枸邑。邓禹所到之处,攻破赤眉军其余各部将领的营垒,郡县都开门归附。西河太守宗育派遣儿子手捧文书归降,邓禹派遣他到京师。邓禹内尚文明,行为忠厚淳朴而且周密,服侍母亲极其孝顺。天下已经平定,常常想远离名声和权力。有十三个儿子,让他们各自掌握一门技艺。整治家风,教养子孙,(他的做法)都可以成为后世的楷模。显宗即位,因为邓禹是先帝的元勋,授任他做太傅,上朝见驾时令他可以面向东站立,(邓禹)很受皇帝的尊敬与宠爱。过了一年多,邓禹卧病在家。邓禹五十七岁时逝世,谥号为元侯。五、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咏荔枝丘浚①世间珍果更无加,玉雪肌肤罩绛纱。一种天然好滋味,可怜生处是天涯。荔枝叹苏轼十里一置②飞尘灰,五里一堠③兵火催。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注】①丘浚:出生在海南岛琼山。②置:驿站。③堠:古代瞭望敌情的土堡。14.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丘诗和苏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把“荔枝”作为描写对象。B.丘诗对“荔枝”更多是直接描写,苏诗对“荔枝”更多是间接描写。C.丘诗表达了对“荔枝”的哀怜之情,而苏诗并未表达。D.丘诗和苏诗的语言风格不太相同,丘诗自然清新,苏诗造语雄浑。15.这两首诗中,荔枝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以两诗的后两句为例简要分析。【答案】14.C

15.①丘诗中的荔枝寄托了诗人对海南荔枝的嘉许推崇,寄托着诗人对海南故土的厚爱与眷恋。海南荔枝之所以天生就具有一种无与伦比的甜美味道,是因为它长在得天独厚的海之角天之涯,才能这样加倍招人喜爱和受人青睐。②苏诗中的荔枝表达了诗人对朝廷为饱口福而草菅人命的批判与讽刺之情。苏轼描绘了一个劳民伤财的场面:倒在路旁坑谷中的人交杂重叠,百姓都知道这些人是运送荔枝和龙眼的人。【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丘诗表达了对‘荔枝’的哀怜之情”分析错误。“可怜”在这里是可爱、爱怜之意。丘诗末两句是说,海南荔枝之所以天生就具有一种无以伦比的甜美味道,是因为它长在得天独厚的海之角天之涯,才能生就如此无以伦比的天然美质,才能这样加倍招人喜爱和受人青睐。故选C。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在丘诗中,三四两句“一种天然好滋味,可怜生处是天涯”,意思是荔枝具有天然的美好滋味,因为它长在得天独厚的海之角天之涯,才能生就如此无以伦比的天然美质。作者就是海南岛人,他非常喜爱家乡的特产荔枝,而由荔枝再想到家乡,所以在丘诗中的荔枝寄托了诗人对海南荔枝的嘉许推崇,寄托着诗人对海南故土的厚爱与眷恋。作者写荔枝可爱,就是说自己的家乡可爱。虽然远在天涯,被外地人视为畏途,但在作者的心中海南仍是自己的最爱。而在苏轼的笔下,荔枝则是朝廷劳民伤财、草菅人命的象征。“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还以为是有什么军情大事,让百姓“颠坑仆谷相枕藉”的居然只是“荔枝龙眼来”。“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的意思是路旁坑谷中摔死的人交杂重叠,百姓都知道,这是荔枝龙眼经过。苏诗中的荔枝表达了诗人对朝廷为饱口福而草菅人命的批判与讽刺之情。六、情景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登高》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视听结合、俯仰结合的手法描写江边见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2)《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雕刻做比,从反面论证、强调学习必须日积月累、持之以恒,至今发人深省。(3)苏轼在《赤壁赋》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大自然给人类的无尽宝藏,是自己与客人共同享受的东西。【答案】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

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啸”“锲”“惟”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七、选择简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连日来,各地博物馆为了吸引游客可谓①。“声声慢·心弦动——古代音乐文物展”“花开并蒂——青钢文明特展”“且闻乌鸣·静待花开——馆藏花鸟画作品展”……一个个展览的名字,听着就让人怦然心动。尽管众口难调,但琳琅满目的博物大餐,总有一款会打动你。随着“云游”博物馆活动的持续开展,线上线下结合将会是博物馆展览的常态。博物馆管理者有责任因应时势,想办法契合观众的审美诉求,让博物文化走向广阔的世界。而对于观众来说,多看看世界不是坏事。博物馆再降低姿态,哪怕把文化佳肴夹到嘴边,你不张口也②。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博物馆的力量应该是文明的力量,文化人的力量。随着博物馆越建越多,展览也越来越多,最大限度发挥博物馆的作用就成了③。双向奔赴,共同发力,博物馆才能越来越有力量。17.下列各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相同的一项是(

)A.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B.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C.我们若想用我们自己建筑上优良传统来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我们就必须首先熟悉自己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D.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秉承“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的宗旨,学校近期将开展“云游”(网络云参观)眉山三苏祠活动,请为该活动拟写一则宣传语。要求主题鲜明,内容恰切,语言简明,句式整齐,不超过30字。【答案】17.C

18.示例:①各显神通

②无济于事

③当务之急

19.示例:瞻仰祠堂,传说诗词文书画;漫步云端,走进千载读书城。【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琳琅满目的博物大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文物、作品比作“大餐”。A.“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运用了排比。B.“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中“压得腰弯背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C.“我们就必须首先熟悉自己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运用了比喻,将建筑的传统和技法比作“文法”和“词汇”。D.“进步”为反语,实则倒退,是反语的修辞手法。故选C。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处,结合下文所说各地博物馆为了吸引游客各自拿出各自的一套办法,如后文的“声声慢•心弦动——古代音乐文物展”“花开并蒂——青钢文明特展”“且闻乌鸣•静待花开——馆藏花鸟画作品展”,所以,此处填写“各显神通”。各显神通:比喻做事各有各的一套办法。也比喻各自拿出本领互相比赛。第②处,结合前面所说观众多看看世界,博物馆再降低姿态,把文化佳肴夹到嘴边,面对文化大餐,不张口也没用,所以,此处填写“无济于事”。无济于事:意思是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或益处,比喻解决不了问题。第③处,结合前面所说博物馆越建越多,展览也越来越多,如何最大限度发挥博物馆的作用就成了目前大家所关注、社会所急于做的事情,所以,此处填写“当务之急”。当务之急:当前应做的事情中最急需办的事。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宗旨是“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宣传语中要有对应的传统文化;开展的是“云游”(网络云参观)眉山三苏祠活动,宣传语中要涉及到三苏祠中的人物,苏洵、苏轼和苏辙,还要体现“云游”的参观方式,要求句式要整齐。可以先写运用了“云游”的方式游了眉山三苏祠,后写三苏祠中体会到的传统文化。比如:瞻仰祠堂,传说诗词文书画;漫步云端,走进千载读书城。八、语言表达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检查体温,一年以来逐渐成为人们出入各种公共场所的必要环节。行人缓缓经过之时,红外热成像设备瞬时捕捉到人体的红外影像,那些屏幕中花花绿绿的图案看起来颇为新奇——暖色部分代表了高温,冷色部分代表了低温。①___,都无法逃脱热红外仪的法眼。电视机顶盒、无线路由器、照明的灯泡都闪耀着表示高温的红色。就连藏匿在角落的摄像头,也被红外热成像仪一眼识破——摄像头散发着热量,在相对低温的背景中暴露了身份。而空调冷气出风口附近的空气、餐桌上泡着冰块的可乐则呈现蓝色甚至暗紫。虽然图案颜色花花绿绿,②____,那只是仪器带给我们的“假彩色”体验,在默认的颜色标尺中,③____。我们可以更换各种颜色的定义,采用不同颜色的标尺,用不同色彩代表不同的温度,只要存在温差,画面就会变得绚烂无比。【答案】

凡是能够发热的电器和电子设备(只写其中一个也可)

但这种颜色与我们肉眼看到的内容无关(但颜色与实际的物品无关)

红色(暖色)代表高温区域,暗紫色(冷色)表示低温区域【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都无法逃脱热红外仪的法眼”可知,此处说的是对象范围,再根据“热红外仪”的特点,强调“能够发热的电器和电子设备”即可;第二空,根据“虽然”的提示词,下句应用转折连词“但”,再根据“那只是仪器带给我们的‘假彩色’体验”可知,应强调“颜色与看到的无关”等内容;第三空,根据“默认的颜色标尺”,从上文找到颜色对应的内容“暖色部分代表了高温,冷色部分代表了低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